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版主:納川
關於國家科技獎的幾點思考
送交者: 孤獨的下山者 2017年05月31日07:22:4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中國科技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基本上走的是跟蹤模仿的道路。在近代科技發展史上,由中國人原創並產生世界性深遠影響的科技成果寥寥無幾。但對於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國而言,這種狀態如果長期持續下去,終究難逃落後挨打的結局。科技創新不僅關繫到現實的經濟發展,也關乎到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正如中國製造當前正處在升級轉型的生死關頭,中國科技也處於從跟蹤模仿向創造和引領轉變的關鍵時刻。

由於長久以來,跟蹤模仿已成為中國科技界自然而然的普遍心態,這種心態既反映在研究方法上,也反映在科技成果的評價體系裡。目前中國科技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無法適應從模仿向引領的轉變。而其中很多問題在科技獎勵的評選中都有集中的體現。

科技獎勵在整個科技評價體系裡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在我國,科技獎勵與職稱晉升、人才評價、院士評選、學科評估以及科研資源分配等密切關聯,科技獎勵尤其是國家科技獎勵的評價標準在某種意義上左右着整個中國科技界的價值取向,成為科研工作的指揮棒和風向標。

我國每年都有一大批國家級科技獎勵出爐,在這些成果的介紹里,幾乎每項成果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甚至是國際領先水平。尤其近兩年,許多“原創性”、“顛覆性”成果也應運而生。在感到歡欣鼓舞的同時,似有更多了一份疑惑和擔憂。作為多年在第一線從事科研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員,真正感受到的我國科研水平的現狀與每年數百項的國家科技大獎似乎有不小的反差。下面就目前國家科技獎評選中的幾個問題談談看法。

1.   捉襟見肘的引用率

國家自然科學獎應該獎勵的是具有原創性且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基礎理論和科學發現。當前,在自然科學獎的評價體系裡,文章被引用的次數是衡量成果水平的重要指標。從信息領域近年獲獎的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成果看,8篇代表作的SCI總引用次數,高的能達到一千次左右,低的只有四五百次,單篇文章的引用率平均在100次左右。而工程領域的獲獎項目,8篇代表作SCI的總引用次數平均只有三百次左右,即單篇文章的引用率平均不到50次。這樣的成果在國際上屬於非常平庸的水平,在領域內根本無法產生什麼重要影響,不可能成為一個領域或一個方向的開創性成果,更不可能形成一個獨立的學派。事實上,真正公認有影響力的學術文章,單篇引用率基本都在一千次以上。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關於複雜網絡的經典文章,至今引用次數已經超過一萬次。當然,也有一些成果在論文方面的引用率並不算高,但基於其理論或發現所開發出的技術或產品對整個行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有的影響力甚至超出行業以外。我國在信息或工程領域,像這樣得到世界公認的開創性成果幾乎沒有。絕大多數研究仍然是在外國人開闢的研究方向上跟風修修補補。如今耳熟能詳的熱點領域,如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3D打印、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等,其最初的思想和理念無一例外都來自國外。

雖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評選非常慎重,多數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個別情況除外),但自然科學二等獎的水平則參差不齊,而且由於不像一等獎所受的關注度那麼高,同時由於研究領域的專業性,使得領域外的人很難了解成果的真實水平,而領域內的人又不願意得罪同行,因此即使許多含金量不高的成果獲獎也很少受到質疑。

代表國家基礎研究最高成就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如果仍然採用目前的低標準,就只能鼓勵更多人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做些平庸的研究,無法激發出真正能引領世界潮流的原創性、顛覆性成果。

2.   並不客觀的客觀評價

在自然科學獎的公示材料里,滿眼看到的是世界著名學者對獲獎成果的高度評價。但仔細分析會發現,某位世界著名學者的評價,實際上是來自於他署名的某篇文章,而多數情況下文章的第一作者往往是某位年輕的學生或研究人員。這種現象在學術圈非常普遍,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該著名學者是研究團隊的負責人,團隊成員寫文章大多會把他的名字放上;另一種情況是,年輕人為了增加自己文章的命中率和影響力,主動邀請該領域的某位名人署名。文章里對相關研究的引用和評價一般是體現在綜述和參考文獻部分。作為署名人的著名學者往往對這兩部分並不太關注,也就是說文章中對他人成果的評述未必代表這位名人的觀點和態度,因為他可能根本沒有看過被引用的這篇文獻。但在申報材料中大肆渲染的確是某某世界級學者對申請人的成果如何高度評價,這實際上是一種狐假虎威、瞞天過海的伎倆,但在評獎時卻常被當作衡量成果水平和影響力的重要依據。

3.   說不清道不明的應用證明

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都很關注成果的應用情況,而現行的評獎體系中,應用主要是看報獎人所提供的應用證明。由於報獎項目眾多,應用證明的真實性幾乎很少得到核實。雖然能開具應用證明的單位和報獎人多少都有些合作關係,報獎人或許也真的幫企業做過項目,但這些合作項目中所用到的理論方法或技術,是否和報獎材料里所展示的創新內容相關,完全就是一筆糊塗賬。應用證明有時候就看你會不會寫或敢不敢寫。而更嚴重的情況是,應用證明完全是憑關係開出來的,證明的內容完全不屬實,這應屬於造假甚至違法的行為。但主管部門對虛假應用證明的處罰確是相當的溫和,幾乎是在縱容這種行為,從而導致有些人有恃無恐,仍然鋌而走險甚至樂此不疲。報獎材料里的應用證明可謂是亂象叢生,其中也隱藏了很多利益交換和腐敗問題。

4.   對國家獎的過度推崇,導致科研的動機偏離科研本身

在當下的中國,獲一項國家獎,並不僅僅是一種榮譽,而是伴隨着巨大的利益。一旦獲得一項大獎,各種配套的獎勵、耀眼的頭銜便隨之而來,而國家獎也成為評選院士的必要條件。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使一些人將科研活動的目標從一開始就瞄準評獎,按照評獎所要求的指標拼湊成果數量。更有人為了報獎,故意誇大科研成果的價值和作用,有一說十,甚至無中生有。科技圈廣為流傳的一句“名言”——能做科研不如會做科研——指的就是這種現象。而如果一個成果沒有獲獎,即使價值再大也得不到認可。只有獲獎的成果才算成果,這種極端功利化的評價體系,導致科研動機被嚴重異化和扭曲。致使很少有人願意做風險大的、冷門的研究工作。而科技史上眾多開創性的重大成果在開始研究時很多都是冷僻的、不被人看好的。在現行科研評價體系下,我國在原創性、開拓性成果方面很少有建樹就不難理解了。

5.   評選過程遠離公正

如果評獎只是指標和評價標準的問題,本來還沒有這麼複雜。但目前很多事情要想成功,並不僅僅是在事情本身,而更在於這件事情之外的其他因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關係”。在評獎這件事上也不例外。評獎需要運作,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

評獎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如果是在完全公平的不受任何干擾的情況下進行評審,評出的結果即便有不滿意的,也可以通過修改標準來完善。而如果評選過程受到各種干擾,致使申請人無法在一個公平公正的平台上同場競技,那帶來的後果將十分嚴重。

近些年,在類似評獎等各類評選活動中,成果之外的因素髮揮的作用非但沒有減小,反而有越來越大的趨勢。每到評獎季節,如果能對報獎人的各種通訊設備進行觀察,就會發現一個奇特的景象,他們的短信、微信、電話、郵件等各種通訊手段都會變得異常忙碌,大多是找關係、打招呼、請幫忙、請關照之類的內容。而事實上,這些只是評獎運作的最後一個環節,很多“工作”其實早就開始了。

有關部門似乎也在試圖努力改變這種狀況,但收效甚微。比如,某主管部門為了體現公平,嘗試在重大科技項目評審時,提前公布評審專家的名單。因為如果不公布名單,就會有人通過各種渠道搞到名單,這一方面對搞不到名單的人是一種不公平,同時也增加了科技主管人員腐敗的風險。而把名單公布出來,是為了體現公平和減少腐敗。但這種做法的結果是,科技主管部門倒是降低了風險,但科研人員卻更加“忙碌”了。所有人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和評委打上招呼,而對於評委來說,如果自己認識的人沒有來打招呼,倒覺得是對自己不夠重視和尊重。而另一個事實是,很多人早在專家名單正式公布之前早就拿到了名單。

在當下中國的科技界,所有人都處在一種囚徒困境當中,如果自己不找關係,別人找了關係,自己就沒有機會,所以每個人都不會主動放棄運作關係。常聽有些成功人士這樣為自己開脫:雖然報獎過程中做了一些“工作”,但成果還是要有的,還是幹了不少事的,否則再怎麼做工作也不行。這話聽起來貌似有些道理,但仔細想想卻不盡然。就像體育比賽中的興奮劑,吃興奮劑的也都是有一定運動成績的運動員,也都經過了刻苦的訓練,對於一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來說,吃再多興奮劑也不會取得好成績。可是為什麼體育比賽對興奮劑的打擊如此嚴厲呢?因為興奮劑破壞了比賽的公平,且把體育的競爭引向藥物的競爭,嚴重損害了體育的基本精神。在評獎中的這種“運作”對科技事業的傷害絕不亞於興奮劑對於體育的傷害,它同樣破壞了最基本的公平,把評獎中對科技成果的評比引向“關係”的競爭。

科技獎勵的導向關繫到中國科技的未來,更何況上面所說的種種問題並不僅僅出現在科技獎勵的評選中。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有所作為,儘早還科技界一個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抗癌明星組合 多年口碑保證!天然植物萃取 有效對抗癌細胞
中老年補鈣必備,2星期消除夜間抽筋、腰背疼痛,防治骨質疏鬆立竿見影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