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局勢下的中美關係(一) |
送交者: 西北老農民 2017年07月31日08:00:3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世界大局勢下的中美關係(一) 一、簡單的歷史回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進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兩大陣營對立的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後,又打敗了美國扶持的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徹底粉碎了帝國主義的東方鏈條。新中國成立後,很快就加入到社會主義陣營,這是由歷史的必然性決定的。現在,有些人說中國那時不應該加入到社會主義陣營,而應該去擁抱美國。這完全是脫離歷史實際的異想天開,是痴人夢囈。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隨即於六月二十七日侵入台灣海峽,緊接着又打着聯合國的旗號,侵入朝鮮,並且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面對窮凶極惡侵略成性的帝國主義,毛主席高瞻遠矚,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陣營之間首次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是在兩大陣營核戰略基本平衡的條件下,主要在中美之間進行的一場劇烈的常規戰爭。儘管有蘇聯的核武器罩着,戰爭期間以及其後幾年,美國多次威脅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正是因為受到這些核威脅、核訛詐,後來毛主席做出了即使當掉褲子也要發展核武器的決策。 進入六十年代,美國以遏制共產主義為名,在越南南方扶持傀儡政權,並直接派兵入侵越南。中國和蘇聯都對越南進行了堅決的支持。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蘇之間意識形態的分歧逐漸公開,社會主義陣營發生分裂。那時候世界的大局勢基本上仍然是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立。中國與蘇聯決裂後,作為第三方,實力遠不如美(含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日本等)、蘇(含華沙條約組織)任何一方,但是毛主席並沒有玩什麼韜光隱晦,而是高舉社會主義大旗,既反對蘇修社會帝國主義,也反對美帝國主義,堅決支持全世界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的正義鬥爭。雖然蘇聯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美國在中國南部邊界附近(先是越南,後來又擴大到老撾和柬埔寨)狂轟濫炸,但是中國在戰略上卻是安全的。原因並不僅僅在於中國也有了核武器,還在於中國當時並非是世界主要矛盾的任何一方。當時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爭奪的重點在歐洲。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都沒有把中國當成自己最主要的敵人。 到了七十年代,美蘇爭霸愈演愈烈,美國由於侵略越南(包括後來的老撾和柬埔寨)陷入泥潭,內外交困,不得不在戰略上釆取守勢,而蘇聯則釆取攻勢。但是,薑還是老的辣,美國畢竟是老牌帝國主義,蘇修社會帝國主義雖然看上去咄咄逼人,但終究還是嫩了點,在戰略上略遜一籌。1972年尼克松訪問北京,聯中制蘇。從此,戰略上美蘇對比是2比1,美國明顯地處於優勢地位了。中美蘇三足鼎立,中國雖弱,但是美國拉攏中國,蘇聯便更不敢對中國動手了,戰略上中國是安全的。當年,美國接近中國,向中國示好,並不是美國政府真的對共產黨中國有多麼友好,而是他們從自身利益出發做出的戰略選擇。因此,面對基辛格博士的如簧巧舌,毛主席當時就毫不客氣的指出了這點,意思是你基辛格不是白求恩,你來找我是為你的國家利益而來的,當然我接待你也是因為有利可圖。這就給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敲了警鐘,要他們永遠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不要對美國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尼克松訪華以後,中美各自在對方的首都設立了聯絡處,逐步開始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聯繫與交流。與美國關係的突破,是新中國在外交戰線上取得的重大勝利,它不但使美國在孤立封鎖中國二十多年後不攻自破,而且使中國極大地改善了同一些第二世界國家(例如日本等)的關係。應該指出的是,同頭號資本主義、頭號帝國主義國家—美國發展關係,中國不但沒有弱化、而且還強化了對內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對外堅持反帝反殖反霸和支持世界各國人民的正義鬥爭。由於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頑固的堅持干涉中國內政的政策和堅持反共的意識形態,中美雙邊關係的發展比較緩慢。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首的走資派掌握了實權,開始了改革開放。開放的標誌性事件就是與美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鄧小平急於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放棄了中國在台灣問題上一貫的原則立場,竟然默許美國在建交後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而為了繼續欺騙人民,他竟然要求美方談判代表、時任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伍德克可替他保守這個秘密。從那以後,中國在台灣問題上處處被動,退讓無底線,一發不可收拾。當有朝一日中囯完全失去台灣的時候,鄧小平就是罪魁禍首。由鄧小平主持的中美建交談判是中美關係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從一九七一年基辛格秘密訪華開始,中國在中美關係中一直都占着上風,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中國一直在進逼,美國在步步後退。但是自從中美建交談判開始,這一切都顛倒過來了,中國放棄了原則,而美國則完全占了上風。改革開放,雖然是由中國的走資派發動的,但它從一開始,就得到了美國及其它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國內外形形色色反華反共反人民的各種反動勢力的支持與配合,這個現象值得深思。 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後,國際局勢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冷戰結束,美國完勝。世界從二強爭霸變成了美國獨霸。從蘇聯脫胎而來的俄國在經濟改革方面釆用美國設計的“休克療法”,經濟一落千丈;對外則唯美國馬首是瞻。中國則自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一步一步的向過去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方向倒退,把那些帝國主義反華反共的橋頭堡、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質的所謂的亞洲“四小龍"當成了偶像,邯鄲學步,亦步亦趨。中國在外交上奉行鄧小平“韜光養晦““決不出頭”的方針,跟在美國屁股後面轉。這時候,美國人則在世界上盡情的享受霸權紅利。為了永享霸權紅利,它也要維穩,維護這個以它霸權地位為基礎的世界秩序;它也時刻警惕着,要把一切敢於挑戰它霸權的國家和地區消滅在萌芽狀態。這一時期的一些標誌性事件,包括第一次海灣戰爭,銀河號事件,台海危機,肢解南斯拉夫,葉利欽炮轟國會,和美國以反恐名義轟炸阿富汗等。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形勢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俄國人通過慘痛的經歷,痛定思痛,發現西方人的話不是那麼可信,西方國家的利益和他們的利益是不一樣的。他們在新總統普京的領導下,在整肅內部的同時,對外也開始積極的爭取俄國的利益。中國在經過二十多年有水快流、自由競爭的原始資本主義和開門放戶、引進外資的買辦資本主義後,經濟上有了較大幅度的發展。經濟上的發展,是十四億中國人民辛勤勞動得來的。暫且不說中國人民為這些經濟發展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必要的和不必要的,也不說這種發展能否持續,只是世人都看到,中國在灰色的天空下,城市大了,高樓多了,馬路又寬又長了,一些中國人的錢包也鼓起來了,還到處炫富。 中國在經濟上的發展,國力的提升,不可避免的與美國的“維穩”之間產生了結構性的矛盾。這個中美之間的矛盾,既不同於改開以前中美之間的矛盾,不同於過去蘇美之間的矛盾,也不同於現在俄美之間的矛盾。過去中美之間也有很大的矛盾,但是出於對付共同敵人-蘇聯的需要,合作遠大於分歧。當年美蘇之間則是兩強相爭,是龍虎鬥。現在的俄羅斯相比過去的蘇聯,經濟規模大幅度縮小,國際影響力也不可同日而語,華約軍事集團亦早已煙消雲散,但是,俄美之間在戰略核武器方面基本上是平衡的,在常規軍備先進性方面的差別也只是在伯仲之間(當然在常規軍力方面的差距還是很大的),而俄美在經濟上來往不多,相互之間的貿易量很少,在軍工方面則更是競爭的關係。因此美國對俄國基本上釆取的是打壓、遏制的戰略,分化、瓦解、不斷壓縮其戰略空間,使之虛弱,越虛弱越好。但是,懾於俄國的核武器,美國對俄國總是懼怕三分,絕對不敢對其進行直接軍事冒險。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