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跟一個盲人過不去? |
送交者: 謝盛友文集 2017年08月04日12:58:10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為什麼跟一個盲人過不去?
"盲文無國界"創始人薩布利亞·坦貝肯(Sabriye Tenberken,1970年9月19日-)的故事: 她12歲時就雙目失明了。最初,她以為盲眼便意味着在無盡的黑暗中與世隔絕。是的,在某種程度上她的確會被隔絕,但即使已經完全失去了視力,生活也並未變得一片黑暗。她經歷了一段痛苦和艱難的時光,被輕視的感覺長久地困擾着她,讓她覺得沒有人會認真考慮一個盲人的意見,但無論如何,這些困難都是要克服的。 十年級時的某一天,哲學老師問他們高中畢業以後有什麼打算。此前,他們從來沒思考過自己的理想是什麼,甚至不知道如何去想。於是老師他們鼓勵拋開能與不能,去想想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事。這樣她才第一次嚴肅地思考她的理想是什麼:想去尋求刺激的冒險,想去親近自然,也想干一番有意義的事業。 盲眼未能阻止她求學的腳步:她考上了波恩大學,主修中亞問題研究。在校期間她針對藏文開發了一套盲文體系,這一體系現在已經廣泛使用於除學校外的其他藏區學校。除了在學業上不甘落後,在1998年,她第一次週遊了西藏。 騎馬穿行於喜馬拉雅地區,她發現大多數藏族人因為其佛教的宗教信仰對殘疾人有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他們認為盲眼是佛祖對一個人前世罪孽的懲罰。因此,很多盲童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樣得到關愛,在周圍人的冷漠中體會不到做人的尊嚴。有的孩子甚至被鎖在黑屋子裡,或被逼到街頭行乞。作為這種現象的親歷者,她強烈地感到要為這些孩子做點什麼。之後她遇到了現在的丈夫保羅,在他的鼓勵和支持下,一起創辦了西藏第一所盲童學校。 保羅和她將我們的預備學校定位為孩子們走向美好未來的跳板。最重要的是,想讓他們明白,失明並不意味着殘疾。但在教授知識之前,首先要讓孩子們接受現狀並悅納自己,這樣他們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在這個前提下,開始給他們傳授一些盲人的必備技能,如盲文閱讀、寫作、算數、通過藉助言語合成器使用電腦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技能。一開始就教授他們中英雙語,希望他們在早期建立起技能優勢,今後有機會從事翻譯工作,成為當地社區里受尊重的人。之所以十分重視孩子技能的培養是因為期待這些孩子能充分運用所學,發揮自己的力量,從而融入當地社群,消除人們一直以來持有的盲人"無用"的觀念。這一過程為"自我融合"或“主動融合” 。 同時,為了讓盲人能順利走入就業市場,也教授他們推拿按摩、傳統民樂、生態農耕、放牧、堆肥製造、傳統手工、奶酪和麵包製作等技藝。 學校的建立為創立"盲文無國界"打下了奠基石。 對盲人來說,構想未來的藍圖是異常困難的。為什麼呢?這主要在於社會上少有盲人偶像,也只有少數職業是人們認為適合盲人從事的。那麼,何不看看還有什麼是他們能做而從未涉足的呢?為了引導盲童們勇敢走出庇護,啟動了"夢想工廠"計劃。就像她的哲學老師那樣,她也讓孩子們為自己描繪一幅最美的未來圖畫。 “夢想工廠”的開端並不一帆風順,而一旦走入正軌,學生們便能帶着他們的夢想揚帆遠航。今天,大多數當年參與夢想工廠的孩子都找到了他們理想的事業。有的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有的正在運營社會項目。 坦貝肯生於德國科隆,12歲時因視網膜感染雙目失明,開始學習德語盲文。失明前她在一所華德福學校讀書,失明之後進入馬爾堡的德國盲文學校學習。畢業後考入波恩大學,學習哲學、社會學和西藏學。她發現藏文還沒有盲文,在1992年創立了一種藏語盲文。2006年坦貝肯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友誼獎”。2010年2月10日,她被中國中央電視台評選為2009年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她為藏語發明了盲文,在拉薩建立了盲人中心,使之成為中國境內最成功的盲人學校之一。建校19年來,她培養了300多名兒童,幫助他們為未來自立生活做好準備。她多次得到表彰,其中包括聯邦功勳十字章(Bundesverdienstkreuz)和巴塞爾市(Basel)阿爾貝特-施魏策爾獎(Albert-Schweitzer-Preis)。 而現在,她的簽證未獲延長,不得不離開西藏,她的學校面臨被關閉的危險。一段時間以來,眾多非政府組織的在華工作條件惡化。"盲文無國界"組織(Braille Without Borders)就是其中之一。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