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偉:東方崛起之大數據探密之四 | ||||||||||||||||||||||||||||||||||||||||||||||||||||||||||||||||||||||||||||||||||||||||||||||||||||||||||||||||||||||||||||||||||||||||||||||||||||||||||||||||||||||||||||||||||||||||||||||||||||||||||||||||||||||||||||||||||||||||||||||||||
送交者: 法國劉學偉博士 2017年08月05日13:07:4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密(之四)點擊這裡,可看本書稿(之一)、(之二)、(之三)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二)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三)第四章 東方世界的分區解析筆者寫完這本書,得到的最大愉悅是,覺得自己終於搞清楚,東方民族,尤其是中華民族,為什麼舉世獨一份地,能夠面對如此強勢的西方,急起直追,到今天,並駕齊驅的態勢已經真的是遙遙在望。 這個東方世界就是東亞文明的同義語。這是我們同一種族的人類的文明。 這個東亞又可以分為發展能力有相當明顯的區別的東北亞+和其餘東亞兩個部分。前面已經說過,東北亞包括三個民族六個政體(中國、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飛地新加坡)。 而其餘東亞就等於減去新加坡再減去太小的文萊後的東盟8國加上無法歸入其它區域的朝鮮和蒙古共10個單位。 還有一個依據政治歷史的劃分法:富裕東亞就是日本加四小龍。前公東亞就是以前實施過全盤公有制/計劃經濟的中國、蒙古、朝鮮、越南、老撾、柬埔寨六國。不過朝鮮通常總是找不到數據。因此進入統計的只有五國。剩下的其餘非公東亞還有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和緬甸五國。這樣三個區各有五個單位。這是巧合。 這兩種分類法,在不同的場合分別使用。有時候,我還會把中國單獨劃出。 表4.1:東亞15政體資訊總表
第一節 高素質東亞/富裕東亞+現在我們單獨來看全球最高國民綜合素質指數的東北亞+地區六個政體的情況。 這些政體的素質指數相差如此細微,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四個政體規整的階梯和兩個國家的例外。 中國的素質指數僅次於一個小小的城市國家新加坡,但收入水平卻只能叨陪末座,那原因已經講過,不再重複。 相關係數=-0.898(已按人口加權) 相關係數=0.164(不按人口加權
相關係數不好,因為中國和日本兩個反常。一加權,則絕對負相關,這自然是中國的高素質高人口加低收入所致。 日本的成功那是從1860年代的明治維新就開始了。那個時段,和中國的洋務運動同期。短短30年後,日本就打敗了比它龐大數十倍的大清朝,不僅擺脫了被殖民的厄運,還成為可以和西方列強並駕齊驅的舉世僅有的那個時代的東方強國。當然日本的野心也是膨脹得太快,在20世紀的30-40年代,不僅想獨吞中國和整個東亞,甚至瘋狂地向比它強出數倍,又遠居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挑戰。最後大敗虧輸,打回原形,永遠失去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問鼎世界一流的資格。 日本的第二度輝煌已經不是全面的,而只是在經濟上。從1960-1990年代,日本也的確是創造了一個之前亙古未有,但之後已被中國超越的經濟崛起的奇蹟。一時間,日本要買下美國、買下世界的傳言甚囂塵上。可惜被西方聯手的廣場協議1所腰斬。自那時到今天,已經快三十年,日本經濟一直陷於極度的停滯之中。直到現在的安倍又把日元貶下33%,才換回了些微的經濟活力。 [1]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廣場協議”的表面經濟背景是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從日本投資者擁有龐大數量的美元資產來看,“廣場協議”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引自《百度百科》
有人說,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能夠經濟現代化和制度西方化同時成功,是因為它們都有一個西方的爹。或者說,新加坡和中國香港能至少經濟上發展成功,也是因為它們有一個西方的爹。 筆者認為這個論點不能成立。因為由於西方幾百年的強勢,幾百年的殖民歷史,在這個非西方的世界裡,有個西方爹的國家可是多了去了。反倒是,一直沒有一個西方爹的國家,不用一隻手就數得過來。我知道的就只有:日本、泰國、埃塞俄比亞和中國四個國家至始至終沒有(完全)喪失過主權而已。其中,只有日本真的沒有被殖民主義征服過。但二戰中也被打趴下。中國靠的是體量太大。泰國靠的是作為英、法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地帶。而埃塞俄比亞倖免靠的是它的對手(意大利)太膿包。 日本加四小龍能夠成功,不僅是靠它們各有一個西方爹,更重要的是,它們的人民所擁有的卓越素質水平。 也只有人民的素質水平這一點,才可以解釋,正宗華夏文明在東南亞的飛地,新加坡何以能越眾而出,取得與它毗鄰的,任何東南亞國家望塵莫及、瞠乎其後的發展成就。 而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能夠成功移植西式民主。這才與它們都有美國這個西方爹深切相關。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西方體制的示範效應,也只是在這三個政體的經濟水平在威權制度下已經發展到相當富裕的程度以後,才顯示出來。 至於新加坡和香港的西式民主躑躇不前,又是各有原因。 第一個原因應當是英國遠不及美國強勢。其次這兩座城市的居民都是華人,他們是習慣或可以用威權的方式統治的。而且威權的方式的確也有它的許多方便之處。比如只要領導足夠睿智,它可以免去許多費時的爭論。再次,新加坡大體與它有一個極為強勢的領袖李光耀有關,香港則與現在它有了一個大陸爹有關。第四個原因可能一些人不願意聽,就是新加坡的一黨制未必不比西方經典的多黨制更優秀。這個一黨制能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還要看它在中國、越南等國運作的效果。 香港的西式民主還沒有開始施行,就已經嚴重地擾攘不安。2015年6月,香港普選特首的議案居然被泛民派以“假普選”為由否決,這讓本人極度失望。本來以為,香港是中國人土地上比台灣都要更適合試行西式民主的地方。因為那是一個城邦,比台灣還富裕得多,又有英國人留下的法制傳統。如果那裡都無法搞,大陸真的是不要去想了。 西方世界發展更好的原因並無法移植,除非你肯把自己的人種都滅掉或化掉,把地盤乾脆就像美洲印第安人似的(自願還是被迫?)讓給歐洲人。 僅僅改信他們的宗教肯定是不夠的。比如菲律賓,已經從西班牙人手裡就皈依了羅馬教庭,已經有長達數百年的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統治,但並沒有發展起來。非洲和南亞國家就更不用說,都是歐洲列強幾百年的殖民地了,有好些國家也有許多基督教徒,可是除了幾個小小的例外,發展起來了嗎?所以劉曉波說的經過300年的西方殖民就能現代化或民主化,並經不起事實的辯駁。除非那裡是空地。 東北亞5個政體(日本+四小龍),經濟上能夠已經發展到發達, 1個(中國)能超速發展35年,已經迅速逼近初步發達(人均1萬$),其根本的、共同的原因,應當不在政治制度,因為它們顯然奉行着十分不同的制度。中日韓這三個民族的共同點是它們同處於一個文明區,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的根,那就是華夏文明。用一個形象來比喻,就是,你的祖先只要慣使筷子,就有希望追上慣使刀叉的文明,也跟着發達起來。筷子不劣於刀叉,筷子可以追上刀叉。有說儒家文明、東方的價值觀使東亞能夠急起直追。第三個觀點是說:東方的威權式的政府,和負責任的家長式的領袖(比如鄧小平、李光耀、馬哈蒂爾)是東方能夠成功的又一秘訣。 這三個秘訣本人都同意。但本書要加上的是第四個,任誰也偷不走、學不去的第四個秘訣,那就是中、日、韓三個民族的絕頂的聰明。這個聰明不是只可以說說,而是可以量化的。而且筆者認為勤勞、節儉等東亞人固有的優良品德也都可以算作廣義的聰明或智慧的一部分。當然本人知道聰明有豐富的內涵,不是所有的方面都可能量化。但我們可以用這些民族/族群/國家/政體的整體成就來籠統地量化這個國民整體的素質水平。我們或者可以用國民整體素質這個涵義更寬泛的詞來表達我們討論的民族/國家人民的整體質量。這個水平當然也是隨着各項因素(除了基因,收入水平、教育、醫療、優生等因素的發展,顯然都對其發展有明顯的影響。)的演變發展而演變發展,但它比起政府、政策、制度、人均GDP等都要穩定得多。筆者追隨林恩/萬哈寧的判斷,認為這是決定一個民族/國家整體成就的最重要因素。東北亞的非凡崛起,歸根結底,只能從這個因素得到最充分的解釋。 第一節 其餘東亞把這個小區叫做其餘東亞而不是東南亞是為了納入蒙古和剔除新加坡。 其餘東亞國家的人民,平均素質水平在83以上。蒙古人的素質分數達100,超過歐洲人的平均分。越南的分數高達94,足可媲美東歐國家。 但是在下圖中我們看得見,明顯收入更高的反而是那幾個綜合素質更低,但沒有搞過全盤公有制的國家。相對素質分數最高的是那幾個離中國近,但搞過全盤公有制的國家。但是它們的人均收入比那些素質比它們平均低下8分的,只是沒有搞過全盤公有制的領邦少了一半還不止。它們的落伍真的是走錯了路所致。 這裡的相關性合在一起不好,但兩個顏色分開自然會好。 而馬來西亞和泰國,則是超常發展。其最主要的原因,依本人看,是沾了其國內有除了新加坡的東南亞國家中最高的華人比例所致。這一點,本書後面部分還會專門討論。 印度尼西亞的不錯的發展成績讓本人驚羨。因為從筆者觀察到的一般規律而言,這個國家有很多的發展劣勢。比如部族太多;進入文明開化的時代太晚;比如過於強烈的宗教意識;比如人口眾多;比如國民素質分數相對較低;比如在低發展國家中明顯早熟的西式民主制度。在這麼多不利條件的前提下,這個國家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本人只能表示衷心的祝賀,願它今後還能一路走好。 還請大家把圖4.2的黃色前公國家和藍色非公國家,分別各自排序。您是不是可以看見,那個素質/收入的相關性真的還是十分地良好?
按照湯因比(他已於1975年過世)的劃分,東南亞以前屬於印度文明的子文明(因為佛教),以後有兩國(馬來西亞和印尼)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子文明。至少在40年後的今天,本人對這個劃分不能服氣。首先,東南亞的土著,在人種學上就屬於蒙古人種,就是太平洋上大部分島嶼上的原住民(波利尼西亞人)也是偏近蒙古人種的馬來人種。而印度人則屬於雅利安人的變種。最主要的是,在東南亞所有的國家都有為數眾多的,多於任何其它外來種族的華人,(當地稱華族。)他們在那裡的至少學界尤其是商界都擁有極大的勢力,是那裡明擺着的優勢種族。1950年代以來,東北亞接連三波的成功發展,對東南亞產生了及其深刻的影響。東南亞對東亞文明的從屬特徵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對印度和中西亞文明的附屬性。它們已經理所當然,無可爭議地屬於東亞文明的一部分。 東南亞的發展是東亞發展的第四波,在日本、四小龍和中國之後。 說句實話,東南亞的發展,中國的功勞太大。第一、中國的成功,在日本和四小龍之後,給了所有的東亞國家大進一步的鼓勵和榜樣。因為中國的體積,比日本加上四小龍,還要大許多許多倍。第二、中國的經濟繁榮,對東南亞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有太大的拉動。至於投資嘛,那才剛剛開始。第三、在所有的東南亞國家,都有數量不菲的華族數代以來在那裡定居,他們的聰穎與勤勉,從來都是那些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越南和老撾,其實直接就是以中國為榜樣,依葫蘆畫瓢似地,搞起了革新開放。越南有句諺語,“天堂很遠,中國很近。”從古至今,中國對越南的影響,大得不能再大。只是他們經歷的戰爭更多更近,犯得有同樣的全盤公有制錯誤,革新起步更晚,起點更低,發展再快,與中國今天達到的經濟水平,還是有明顯距離。(越南2011年人均1410$,人口8084萬。)老撾的人均1320$,不過人口規模(629萬)小得多。 其它的國家倒是沒有照抄中國的模式,它們既無必要,也無可能來抄。因為它們既無執政的共產黨,也沒有搞過全盤公有制。 前面已經說過,搞全盤公有制,是二戰以後妨礙了數十個國家發展的人類最大迷途。 但是另外的國家,也會有另外一些可能甚至是更大的煩惱。比如前面已經說過的,馬來西亞的主體土著民族,馬來人面對華族競爭力嚴重不足的問題。正好應了中國的一句舊話: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因為要讓作為整體的一個民族的素質得到明顯提升,那可是比開放私有制然後任其發展困難得多。 筆者認為,現在已經開始從中國轉移出去的低端產業,在東南亞成功落腳的機會遠大於在南亞更大於在撒南非洲,因為那裡的人民更聰穎和勤勞,簡單地說,更像華夏人,甚或,那裡已經有更多的華夏人。 東南亞國家由於有大量的華族居住,國民素質水平至少發展潛力偏上。筆者預計,它們的經濟工業化和政治現代化,緊隨東北亞,還是大有希望的。 最可能完成移植西式民主同時產業現代化的除新加坡之外的東南亞國家是馬來西亞。然後還有泰國和印尼。但它們的路還很長,前面的坎坷必是很多。除馬來西亞(10-15年),時限都會很長。 關於東亞的政體發展,筆者觀察到,有兩條路在走。 一條路是日本、韓國、中國台灣走過的路,那是試圖繼續西化,移植西式民主制。這些國家有: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以後可能還要加上緬甸。這條路的成效還要觀察評估。能不能走通還不能確定。因為,首先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能否成功,就還不好斷言。這些國家的國民素質水平可是不能與東北亞國家相提並論的。 另一條路就是中國、越南、老撾還有新加坡想要獨創獨闖的路,這是一條逐步地現代化、溫柔化、包含更多民主自由內容的一黨制的路。筆者殷切期盼這條路能走通。因為本人的確看到西式民主制度的許多破綻,和西式制度與華夏民族的長期歷史傳承的許多衝突之處。 第三節 東亞前公體制與非公體制比較公產主義運動其實就只在人類的高素質區域發生。除了東歐就是東亞。例外的只有拉美的古巴一例。這也算是高素質的人類為整個人類做的犧牲吧,探明了那條路走不通。 上一章已經進行了東歐和西歐的比較,這裡接着做東亞內部的曾經實施過公有制的國家和從未實施過公有制的國家的發展狀況的比較。 表3.3 東亞前公體制與非公體制的基本數據比較
表中術語註解:非公有制高素質:東亞從未實施過公有制,素質指數至少89.9分以上的國家:計有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中國台灣、日本、馬來西亞、泰國7個國家/政體。非公有制中素質:素質指數在86.1到83.4之間。僅三個國家,菲律賓、印尼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前公有制國家:素質指數至少89。計有中國、蒙古、越南、老撾四國。本地區的朝鮮、柬埔寨和緬甸因數據嚴重缺乏而未計算在內。三個年頭的人均收入都是當年的$。兩個增長率是折合的年率%。差距都是第一行或第三行的大數/小數所得之比數。第二行僅供參考。素質和兩個增長率是第三行/第一行,其它5項都是第一行/第三行。 這裡有三個國家(印尼、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素質分數與其它國家/政體相距過大,其中印尼這個國家的人口還巨多。為了素質方面的比較不致太不公平,因此做了這個區分。須知,東亞公產國家的平均素質水平,遠高過東亞那些非公非富國家的勻數,甚至遠高過(無論東、西)歐洲國家的勻數。 現來逐行解釋其它數據。 以完全相等的素質水平,前公東亞比起非公高素質政體,甚至非公中素質國家,各方面發展的差距,可以說觸目驚心。 西式民主指數就不要比了。筆者的確並不主張全盤西化,但西方制度中的優點還是值得學習的。筆者主張的是加權民主,如果反應在西式民主分數上,那也應當有個5-6分吧。 1990年代的人均差距,那真是慘不忍睹呀!在中國已經改革開放12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明顯提高的1990年,怎麼那個人均收入就依然連素質低20%的最落後的東南亞國家的收入的一半還不及呀!不過所幸東亞前公國家2並沒有遭遇東歐那樣的休克療法的災難,(這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作出的一大貢獻。)到2000年,改正了錯誤的前公產國家的人均就已經超過非公中素質國家,而與非公高素質國家/政體的差距已經縮小一半。然後的11年更是快馬加鞭,把差距再趕上四分之三,僅剩5.3倍。大家都知道,那個從1990年到2012年的超常態現在已經結束。新常態下,中國和其它前公國家依然在超速追趕它們應該擁有的發展水平,不過速度已經不可能像以往那樣變態。 [2]除了蒙古,那裡減產60%,是休克療法的最重受難者之一。不過該國人口太少,是以沒有對東亞的數據造成可見傷害。 與表3.2比較一下,可以知道,在東亞,這個公與非公的差距,可是比在歐洲大出許多呀。其實即使在公或非公內部,東亞的差距也比歐洲大。素質指數的差距也比歐洲大。不得不承認,東亞在勻質方面的基礎條件,趕不上歐洲。所可持者,東北亞三族的超高素質爾。 第四節 東亞15國三個類型綜述由於東亞是我們的家鄉,有必要詳加研討。現在我們換一種分組方式來再考察一遍東亞的有數據的15個國家。 東亞從國民綜合素質與人均收入的關係的角度看過去,東亞15國均勻地分成三個群體。
第一個群體是日本加四小龍。注意右上角那個極小的藍點,那代表的是日本。由於氣泡的直徑按1990-2011年的增長速度加權。而日本這些年增長極慢,是故只能有一個小氣泡了。這個群體的特徵是高素質高收入,而且在如此高的收入水平上還保持着不錯的增長速度。日本則例外。 第二個群體是是位居右下方的四個紅色氣泡。其實還應該有柬埔寨,它的位置應當在老撾的更左下方。只是由於沒有增長數據亦即沒有直徑,就看不見了。這五個國家的共同特徵是曾經施行全盤公有制。毫無疑義,這是他們人均收入水平落後的根本原因。講到國民綜合素質,它們至少偏上,中國則是頂尖。除蒙古以外,氣泡的直徑表示,它們的發展速度都很高。這就是它們改正了錯誤的報酬或補償吧!無有疑意,它們會成雁陣,向右上方迅速挺近。 第三個群體是東南亞的其它五個國家。它們的相對國民素質中等向下,收入也是中等向下。其中馬來西亞和泰國在非西方非東北亞的國家中,收入還算上乘。其原因後面還有詳盡分析。相對其它非西方國家,這五個國家也保有相對高的增長速度。 加在一起,這東亞的15個國家,就是當今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地域性的快速增長群體。是西方人對這個世界的統治地位的唯一的潛在挑戰者。 圖4.4東亞三類國家國民素質與人均收入關係 那個奇怪的問題要重複:雖然西民指數低的國家的長期增長明顯好於西民指數高的政體,但是西式民主指數高的政體的人均收入則明顯居於領先地位。那它們又是如何發展上去的呢? 全世界範圍的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引述起來太複雜,但東亞那五個富裕政體的發展歷史還歷歷在目。不就是日本+四小龍嗎?日本是在美國的挾持下建立西式民主制度並發展起來的。而另外的四小龍至今兩個已經西式民主,兩個還在威權下。但它們的飛速發展期統統一樣處於威權統治下。現在的發展冠、亞軍中國和越南也是處於威權統治下。這點恐非偶然。當然不要忘記,那些發展英雄的超高發展速度是以前全盤公有制/計劃經濟遺留下的極低的發展基數為前提的。 其它地方的威權統治也還有不少(比如埃及的穆巴拉克、伊拉克的薩達姆、還有現在仍在任,已經成功連任的阿爾及利亞的布特弗里卡,撒南非洲也有(過)好幾位終身任職的總統。)但在東亞之外的欠發達國家,無論是威權制度還是多黨輪替制度,如果沒有石油,都少見有發展起來的。(拉美和個別特殊情況以後單論。)而東亞國家都不是產油國,有些有共產的歷史,有些沒有。有些西式民主多些,有些西式民主少些,有些國家/政體有威權人物(韓國的盧泰愚、中國台灣的蔣經國、中國的毛澤東鄧小平、新加坡的李光耀、馬來西亞的馬哈蒂爾),有些國家也沒有。就是說,威權也有成功與失敗之分。而東亞的威權大多成功(除了朝鮮)……其中訣竅究竟何在?筆者於此苦思良久。結論之一是:儒家文化傳統肯定與現代化沒有根本衝突(伊斯蘭教與之肯定衝突更大)。 下頁的兩張圖,對亞洲政體的分類都很有解釋力。 相關係數=0.803(已按人口加權)相關係數=0.561(不按人口加權)
圖4.6:東亞政體的21年增長、西民指數和人均收入 在這兩張圖中,中國和日本各自耀眼一回又丟臉一回。日本是富裕和西式民主榜首,但發展速度的末尾。中國和越南一起列發展速度的榜首,但西式民主指數則屬墊底。至於人均收入,中國已是中游,而另兩個前公產兄弟則依然墊底。 兩張表的高端和低端都很一致。西式民主的高端是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富裕而發展慢或中速。西式民主的低端是前公產的中國、越南、老撾,人均低而發展快。其它國家西式民主程度都在中段。但又分富裕的中國香港新加坡和其它國家兩類。就是其它國家富裕程度和發展速度都還相當不同。 但是如果講到長期發展速度,在東亞範圍內,除了越南可以與中國相媲美之外,所有的國家政體都是瞠乎其後,那中國真的是可以傲視群倫呀!而且豈止是在東亞,根本是在全世界。再論到它的經濟規模,這個長時間的巨幅增長那就更是無與倫比。 當然也不應當忘記,如果不是搞全盤公有制,中國、越南、老撾哪裡至於那麼貧窮。不用那麼高的增長,這三個國家的收入水平也應當不會比馬來西亞、泰國差的。很遺憾,這還是錯在前,對在後。而且前錯還是後對的前提條件。 在東亞,人均收入和西式民主指數有相當好的相關性。中國的人均在這裡造不了反。但在21年增速上,則是徹底翻天了。那個負相關可是極其高度呀!這本書中恐怕再找不到第二個這麼高的相關係數了。(0.988)可惜是負的。但高負相關顯然也是高相關。 請看左面這個從前面東亞總數據表中截下的小表。可惜關於1960年的數據缺項太多無法計算。但1990-2011年15.43%的平均增速可是實打實的。須知以15.43%的速度發展20年,那個總增長率可是5個國家共有20倍呀! 再單獨算算中國的,僅是21年增長20.51倍。可見中國的權重太大呀! 看到上圖下方的幾個高速發展的前公產國家,筆者似乎突然有一個明悟:就是共產黨執政的政府一般都很強勢。但這個強勢可能去做錯事(比如波爾布特柬埔寨大屠殺、中國的文革、大躍進、金正恩的先軍政治。)也可能去做對事。比如中國、越南現在的改革開放。如果在一個國民擁有高素質的國家,政府強勢又能找到正確的政策並確保實施,那自然就是成功發展的訣竅之所在。怎樣防範這樣的政府誤入迷途,成了這類國家政製發展的大課題。其實中國似乎已經找到了初步的解決辦法,就是最高領導層的任期制和合議制。 但是這些好主意,換到其它地方比如非洲某國,只怕又靈不了,因為人民和精英的素質都太不相同了。 近年泰國動亂不休。筆者認為那是普選制在金字塔形社會難以正常運行的一個明確例證。那裡的社會衝突的基本原因是富裕的城市市民無法通過普選制度捍衛他們的基本利益,因為他們的選民數量總是趕不上農村人多。這個狀況只有等城市人口成長到超過一半以後才可能解決。而政治上無休止的擾攘不安又會嚴重推遲社會的發展,使足夠城市化的那一天遙不可期。 本章結論東亞是我的故鄉,同時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那裡已經出現第一個(日本)然後第一批(四小龍)成功追趕西方世界的非西方世界國家/政體。現在那裡已經出現整個西方世界500年來第一個真正的挑戰者,就是我的祖國—中國。在上述六個先行國家/政體的引領下,在大批華族的帶領下,東南亞又一批國家在超速發展。東亞作為一個整體,顯然將成為跨越大西洋兩岸甚至加上澳洲的整個西方的競爭者。這塊神奇的土地毫無疑義地,在非西方世界擁有唯一的,無限的前程。 當然東亞內部還有很多的差距、歧異,遠不像歐美澳那樣勻質。這裡還存在着路線之爭,以新加坡、中國為代表,一批國家有很大的決心和能量要去走出一條自己的不同於西方的制度現代化的道路。我覺得它們有很大的希望成功。如果它們成功,就可以為廣大的第三世界/南方世界提供一個新的選擇。 本書前面第三章第二節,討論東歐時,提出一個超級低西民的概念,概括的是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超低的西民指數和相對高的人均收入。在東亞也有類似的狀況。而且還有兩個類型。第一個是高工商業收入和中級西民,實例是新加坡和香港。第二個是中低水平的收入和很低的西民指數,實例是中國、越南和老撾。前者並沒有經歷公有制,政治上不肯西化原因只能是文化方面的。後者現在還處在經濟起飛階段,將來的政治路向則正在探索。當然探索新路比走別人走過的舊路會更有成就感。尤其是,別人的那條路,很顯然地並不可能完全適合於從完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東亞國家/東亞人。 後面的章節,對中國/東亞的獨特道路,還會有很多分析。敬請期待。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