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膽呼叫 藝術沒落得不成樣子了 |
送交者: 小思 2017年10月27日16:47:0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藝術衰頹文藝復興難以再現! 首先,王婆賣瓜,自賣自罵。我是外行領導內行,不是專業藝術家(高中時參加了美術學習小組),可能連業餘的畫家也說不上。後來雖然酷愛聲樂但是也只能是澡堂和原野歌唱家。不過,實在看不慣當今藝術的墮落,而且有些憂心忡忡,把現代快餐藝術的潛在危害性擼一捋,看看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和藝術欣賞力是不是正在走下坡路,甚至有些日落西山?如果我們不思考對策,人類會不會失去那些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才可能見到的真正藝術殿堂,以及其中深奧無比的瑰寶,價值連城的思維和藝術美? 前面我在“溫哥華遊記參觀藝術館”,曾經對於中國的藝術家缺乏創造力和刻苦精神進行了鞭打。但是,一碗水必須端平,我不能只批評中國藝術家。其實,西方也在蛻化,其衰落的速度也不容忽視,而不是普通意義的退化。西方人的毛病也同樣深沉,來源於新時代人們依靠現代技術,吃香喝辣,不再刻苦耐勞的練習有關,殊不知藝術的純青不是上天賜給的,是經過艱難困苦、萬般磨練得來的。新作品缺乏實質性的東西,有些畫毫無藝術價值,有些作品是偷懶取巧,有些則是“無病呻吟”。 恕我直言,現代美術中的不少東西太過簡單了。它們沒有深度,沒有理論和實踐意義,也沒有深刻修煉的功夫。比如,把紙盒子畫出來,不外乎是堆砌一些直線而已。紙盒子堆砌起來,或者畫出來,就是咱們搬家的集裝箱了,是家裡的貯藏盒子。要不就是一些方塊蒙上白布,一片白雪,哪裡是藝術。不就是譁眾取寵嗎?創造性值得推敲。 現在藝術展覽館裡常常可以看到莫名其妙的作品,或者言之無物的東西。也許你辯解那是你不懂。可是問題擺在那兒,標題也是文不對題,如果沒有浮想聯翩的本事,或者一種意淫,你根本不知道那個畫家究竟表達了什麼意思。我真的看不出什麼藝術,不過人們強調印象派。要的就是那種似是而非的東西。 儘管歷史上曾經有過類似的疑惑,比如19世紀的HAYSTACKS[Claude Monet, Haystacks (sunset), 1890–1891]曾經就是不受善待的東西。後來人們發現其真實內涵。藝術作品確實有些簡單而內涵深刻的東西,但任何事情必須有一個度呀。總體說來,古代藝術還是比當今更有深度,更有意境。現代藝術的枯萎是人們懶惰和快餐文化的要求雙重因素所致,所以不能完全責備藝術家們。來美術館參觀的人數越來越少,許多藝術家一輩子的心血凝成的巨作,展覽會票價一再下降,很可能無人問津,慘不忍睹。 現代畫傾向單一,枯燥,缺乏生氣,缺乏挖綴,沒有太多思想,不講認真細緻製作,更不可能按以前的精雕細刻,直到完美無瑕。簡單的好處可以一天製作許多產品,一些粗製濫造的“藝術品”。我可以把最近在溫哥華藝術展覽館見到幾個例子,把當代藝術下滑情況展現出來。比如,一對堆砌的粉筆是一副畫。一塊白板,或者塗鴉一片紅色,黑色,白色,黃色,等等都可以成為一副畫。手是一副畫,至於是誰的手,老人,男人,女人,卻不清楚。有兩棵樹,但是自稱是森林,也許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呀! 另外還有人將三匹破布,胡亂塗抹一些色彩,個別地方不乏濃墨重彩,然後扭成一股股麻花一樣的東西,長長的拖在地上,值得推崇嗎?是不是有些故弄玄虛?某些作品也許有創造性,但是真實的價值值得推敲。比如一個畫家說危險的橋梁,但是就是不見橋梁,只有藍色,白色,粉黃色的板狀塗抹。當然,人們可以盡情想象,那個空間必須足夠大,危橋才可以浮現在你的眼帘。哈哈! 我比較喜歡一個叫作EMILY CARR的近代畫家,是溫哥華土生土長的藝術家。她是真正活到老學到老,兩度到歐洲進修,直到65歲之後由於中風不能出遊,再也不能畫了。她一輩子就是畫樹,必須身臨其境才能畫出作品,而且真的熟能生巧。晚期幾乎爐火純青,畫的有乾貨。但是EMILY也不是完人,比較寫實,創造力仍然不夠。她畫的樹大部分也是單調,甚至有些濃墨重彩,顯得笨拙,缺乏意境。比如搞幾個枯瘦的樹,畫幾隻老鴉,小橋,豈不讓人浮想聯翩,心潮起伏,意境突然深刻? 一生儘管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不免掛一漏萬,但是情況屬實,觸目驚心。大家是不是想點辦法,阻止繼續滑坡。此外網絡的普及,普通畫家和作家,攝影師的雨後春筍般的湧現,職業藝術家,作家,音樂家,都面臨失業的危險,對藝術造成了無情的摧殘和打擊。人們應該為保護藝術出力,專業藝術家必須不為網絡引誘,也靠快餐來撐飯碗。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