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以後的中國社會屬性,傳統上被認為是封建主義的,但近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應該劃分到資本主義的社會,因此提出了農業資本主義的概念,其主要理由就是在中國的帝制里,土地分封已經消失,而官僚的任免由中央政府決定。這種論點是否站得住腳,還要經過仔細的推敲,特別是要從史實上找到資本主義的要素,這恐怕非常困難。
資本主義有其特有的經濟模式和社會組織形式,僅憑分封制的缺失是遠不足以肯定資本主義的存在。即使在唐宋或更晚的時代,當時的經濟模式很難與李嘉圖筆下的描述等同起來。地主和佃農的關係與資本主義的僱傭關係相差甚遠,資本主義時代特有的大規模生產模式也不存在。資本的流通和交易更無從談起,作為資本主義金融運作的形式,即現代意義上的銀行也不存在。
在社會組織上,作為統治階級的資本家團體在秦漢唐宋甚至明清時代都不存在。如果說地主是農業資本主義的統治階級,那麼誰能找到在社會上施展決定性影響力的地主協會之類的組織呢 ?在政治領域裡,官僚集團是否資本家的代理 ?如果不是,統治階級通過哪種途徑來實施統治,如果肯定,資本家或地主集團又是通過哪種機理來任免官僚集團的 ?
作為統治階級的總代理,皇帝是否資產階級的代表 ?如果不是,資本家又靠誰來執政 ?如果是的話,統治階級又依靠什麼機制使皇帝服從他們的利益 ?
僅從上述的現象,就足以看到農業資本主義的概念是不堪一擊的,充其量是個神話,很可能是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