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光正的黨,你們對得起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嗎? |
送交者: 賈舟子 2017年12月19日13:02:30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1951年,生於河南農村的崔琦被母送香港求學,留在大陸的父親在1959年餓死,
當深入去關注,就像是要對歷史的審視。崔琦的經歷是個悲劇,他如今面對自己的成就,看得淡泊想得隨意,他更願意看到這個世界幸福美滿。老同學說他像個吊兒郎當的人,也許是他看透生命的方式,他會耿耿於懷,他的成就父母無法見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劇痛就伴隨一生。 魯莽的“大躍進”,愚昧的“激進者”,硬生生剝奪了百姓生命。時過境遷,我們回首過往,然而,當下有幾個人能站出來表示痛悔?沒有自覺自省的國度,是悲劇的,那是一代人悲劇! 1979年,崔琦榮歸祖國,與中科院開展學術交流,但他沒回故鄉,沒回到生長他的地方。崔琦說,他不喜歡旅遊,他去香港就等於回家了,家的意思未必是指一間屋,而是去到那裡,就會有像中國人說的溫情、溫暖的感覺。面對故鄉,他有太多的痛苦的記憶:旱災、水災、蝗災、戰亂;父親在三年“困難時期”被餓死;母親在“文革”初期抑鬱而亡。 其實,不用多說,我們都明白。崔琦沒有恨這個國家,他不想去追究太多苦難的記憶,他反而樂意為祖國奉獻,他成了中科院的院士,他資助家鄉建設希望小學,他一直盡心盡力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網上,廣為傳播有一段楊瀾採訪崔琦的對話: 楊瀾問崔琦,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選擇外出讀書還是留在農村?本來笑呵呵的崔琦一下子眼淚洶湧,竟像小孩一樣嚎啕大哭了起來,埂咽着說,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選擇留在農村寧願終身當個農民,家裡多個幹活照顧,也許父親不會病死,母親也不會餓死。 情何以堪!情何以堪!這能不被震撼嗎?在崔琦先生心裡,他就希望永遠是父母親的好孩子,他寧願放棄更好的生活,去盡孝,去務農照顧家庭! 楊瀾說,採訪崔琦教授是她採訪生涯中最感人的一次,當時她根本沒想到崔琦教授會如此回答,她也跟着哭了,我相信那是楊瀾是真誠的表白。想象那個採訪場景,是夠催淚的,而這幾天,瘋狂地尋找採訪視頻,可也徒勞無功,是政策受限?還是被人杜撰?不得而知! 讀崔琦,回顧一段往事,談貢獻,作志一份事業,想未來,成就一份善意,夠讓我審視自己了,感動崔琦般奉獻自我的偉人! 追憶過往,俯視當下,我們的人民是從苦難中成長起來的,我們的國家是從苦難中成就起來的,家破人亡,慘絕人寰充斥在歷史大河中。如今,國家變得富裕了,人民有錢了,可是,我們能忘記歷史嗎?我們能目空一切嗎?有錢沒錢,不能決定我們的幸福愉悅,我們要更加反思自己,勉勵自己,“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這個社會還不夠好,我們怎能吝嗇自己的善意? 來源:微信和百度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