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冼岩:遏制腐敗的關鍵在經濟不在政治
送交者: 冼岩 2005年07月28日15:23:1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冼岩:遏制腐敗的關鍵在經濟不在政治

--------------------------------------------------------------------------------
http://www.creaders.net 萬維讀者網 2005年07月28日 03:36 PM

【萬維讀者網】萬維讀者冼岩來稿:中國當前權力腐敗、權錢勾結既普遍,又頑固,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認為治理腐敗的出路在政治體制改革,即建立民主監督的政治機制。但是,證諸亞非拉諸多不發達民主國家普遍腐敗的現實、以及西方發達國家治理腐敗的歷史進程,不難發現,有效遏制腐敗的關鍵不在政治而在經濟,即在經濟的發達程度及市場化水平,包括私有化進程。


中國之所以出現大面積、高頻率的權錢交易,既有“市場條件下快速工業化必然伴生大量權錢交易”這一普遍規律的作用,也有中國經濟存在大量國有成份、正在經歷“漸進私有化”過程這一特殊原因。正因為兩大原因疊加,中國的權力腐敗才表現突出、難於根治。在上述兩大原因中,後一原因即國有經濟及其私有化過程的作用可能更突出。由於中國採取漸進改革方略,私有化項目不是全面推出、集中競價,而是“條件成熟一批解決一批”,這就給管理國有資產的“內部人”及相關權力方創造了從容尋租的機會。對於名義上的所有者來說,國有企業是信息黑洞,由於信息高度不對稱,“內部人”擁有巨大優勢,既可據此與企業外部交換利益,也可以此左右私有化的進程和結果,並從中牟利;由於“[內部人]憑藉不對稱信息尋租獲利”這一現象至少在“圈子”內已是眾所周知、由於他們必須同時收買相關權力,掌握相關權力的部門和個人也因此獲得介入尋租的機會。

“內部人”不但對其他經營者或投資者而言擁有信息不對稱優勢,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對公眾擁有這種優勢。其他經營者或投資者只需買通“內部人”及相關權力,就能以極低價格交換國有資源或將國有資產“私有化”,並發布虛假信息欺騙公眾這個名義上的真正主人。因此,權錢交易實質是代理人與買主聯手,利用信息不對稱之便利,共同欺騙所有者,侵害其權益的遊戲。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孕育出的潛規則新模式,也是當前中國權力腐敗的主要形式。腐敗之泛濫,於斯為甚。

如果中國經濟的私有化轉型不是採取“漸進”方略,而是全面集中推出、在全社會關注下以“市場方式”進行,是否就能避免腐敗發生?理論上有此可能,但俄羅斯等國經驗表明,在實踐上很難做到;更大可能不是避免了腐敗發生,而是使大量權錢交易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中國不同於俄羅斯,遠沒有俄羅斯那麼好的生態基座;俄羅斯經歷過的巨幅震盪,不是中國這種結構脆弱的社會能夠承受的,這或許是中國執政集團堅持“漸進”道路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全面私有化也無法避免腐敗叢生?因為信息不對稱仍然存在,同樣要發生作用,同樣要被“內部人”及相關權力利用。俄羅斯的“證券私有化”及中國一些國企的“股份化”實踐證明,即使沒有投資方介入,“內部人”及相關權力也有辦法無償或廉價將國有資產化為己有;在對“私有化”的操縱方面,“空手道”之類的技藝已被某些人錘鍊到爐火純青高度。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國有經濟仍占據相當比重的條件下,權錢交易只能抑制,難以根除。由於私有化改革在中國愈行愈快,權錢交易也隨之愈演愈烈,這是中國腐敗在現階段難以治理的關鍵。但是,另一方面,只要私有化過程基本完成,權錢交易也就喪失了最肥沃土壤,對腐敗的治理將易於湊效,甚至可以說腐敗被逐漸遏制將是一種必然。

權錢交易的猖獗,是權錢雙方互動的結果;如果只一方有意,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權力一方不願意,高風亮節,交易無論如何也操作不了;如果資本一方不願意,權力強行為之,那就不再是交易而成了單向敲詐勒索。官府依仗“合法傷害權”敲詐勒索古已有之,但在現代工商社會,它不可能嚴重泛濫,否則將損及基本的政治穩定,危及政權本身持續。

權錢交易的蜜月期將隨私有化過程的終結而終結,因為此後交易的一方--資本的態度將發生根本改變。在私有化已完成的市場條件下,資本當然還可照樣通過收買權力獲利,但有兩個因素決定了這種行為難以普遍。一是隨着國企這一信息黑洞的消失,信息不對稱條件將不復存在,權錢交易再難利用信息屏蔽;二是市場競爭機制與權錢交易的不相容。

所謂權錢交易,一定是權力一方利用公共資源賦予資本一方某種不公平的“超經濟利益 ”,以此換取權力租金。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屏蔽不復存在,這種交易的不公正性難以掩人耳目;由於市場條件下普遍存在激烈競爭,資本總有自己的競爭對手,當權力一方以不公正方式賦予某一資本方“超經濟利益”時,實質上就損害了其他競爭者的正當利益。由於這種不公正性難以掩蓋,被損害的競爭對手有正當理由要求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反對這種不公正。於是權力在與某個資本勾結的同時,就得罪了其他多個資本,這種現象的普遍化,將嚴重損害“精英聯盟”這一政權基礎,導致官商這兩個當代最強大階層的直接對立。此時,資本從自我利益出發,雖然個別人仍免不了結交權力,但作為一個整體,為維護共同利益,他們將由腐敗的同盟軍搖身一變成為反腐敗最強大的生力軍。他們首先會要求政府廉潔自律,繼則會希望自己無須依賴政府自律也能擁有獨立的自我保護能力,於是會支持類似憲政民主的政治體制。

在現代工商社會,經濟是立國之本;在市場條件下,資本是整合一切經濟資源的主導力量。因此,工商階級必然成為現代市場社會最強大的階級,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中國社會由“官本位”向“商本位”轉變。當資本也對“反腐敗”形成迫切需要時,不但權錢交易將逐漸式微,全面治理腐敗的客觀條件也將成熟;此時“反腐敗”,將由原來的“事倍功半”變成“事半功倍”。

在此之前,現階段也可通過體制內的調整強化當前治理腐敗的效果。腐敗之頑劣難治,技術上的原因是腐敗者擁有一整套消解“反腐”攻勢的有效手段。具體說一是以“集體名義”進行利益運作,將個人利益掩蓋在單位集體決策之下;縱然被發現,也可以集體名義逃避個人懲罰。二是構築“腐敗利益共同體”,官官相護,既可逃避事前監督,又可逃脫事後追究。

要真正有效治理腐敗,必須針對性地破解腐敗者的這兩大手段。一是建立嚴格的單位領導人問責制,把所謂“集體責任”具體落實到個人,實現權力與責任的對稱,使腐敗者無法借“集體”名義金蟬脫殼;二是以公共輿論撕開“腐敗利益共同體”這張韌性十足的大網。公共輿論是在現有體制條件下體制外社會力量介入反腐的可行方式,它不可能被“腐敗利益共同體”徹底腐蝕,總有一些媒體會依託“反腐”大旗樹立品牌、贏得市場,關鍵是首先必須獲得政治環境的許可。如果政府能夠加大主動利用公共輿論抑制腐敗的力度,各種不可能被腐敗力量扭曲的信息就會在公共輿論上匯集,“腐敗利益共同體”的大網就難以為腐敗者提供掩體,腐敗就可能由原來的如魚得水變成今後的寸步難行。

以“官員問責”釘住“集體名義”,以“公共輿論”撕開“腐敗利益共同體”,這是對症下藥的腐敗治理方式。更進一步,如果執政者能夠依據媒體披露的典型案例中揭示的信息來修正、完善官員問責制,那麼“官員問責”就會與“公共輿論”結合成良性循環,使“集體名義”加“腐敗利益共同體”的腐敗自循環難以為繼,反腐敗會越來越進入程序性軌道,腐敗的自行空間將越來越狹窄,治理腐敗的效果也可能真正趨於良性。

當然,對腐敗的根本治理仍然有賴於上述經濟社會的成功轉型。但私有化轉型的完成、工商階級對權錢交易態度的變化,都是一個漸進過程,其間未必出現明顯的時間分界點。這一過程其實現在已在展開,權力腐敗對一些工商業者來說,已經只是赤裸裸的敲詐勒索而非交易。從整體看,工商階層對權錢交易的態度已開始逐漸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工商業者開始大聲反對權力對經濟運作的不公正介入。最近,針對部分地方政府對電動自行車的不公正禁令,以浙江民營企業家倪捷的《公民意見書》為代表,工商界發出了“不能再個人自掃門前雪”的強烈維權呼聲,這或許標誌着歷史又將掀開新的一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為中國小留學生呻吟幾句
2004: 腫瘤崇拜教
2003: 從李慎之想寫通俗易懂的教科書想起
2003: 北大人賣肉點評
2002: 討論漢語與英語孰優孰劣是沒有意義的事
2002: 民主為什麼可能造成分裂?及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