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鄭和下西洋之後開始鎖國,中國於是失去了整個大航海時代。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在發展的關鍵節點,一方面,中國人切忌自我陶醉,須保持頭腦清醒、看到數字背後隱藏的重大問題,別把“中國組裝”當成“中國製造”;另一方面,也不必對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心懷恐懼,這都是伴隨中國崛起而來的、中國與世界的相互調適。
我們要做的,是吸取教訓,以平常心態客觀看待自己和世界,扎紮實實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1、勿把“中國組裝”當成“中國製造”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製造”引起了西方的恐慌。
然而,比較一下上世紀70年代的“德國製造”、80年代的“日本製造”,就會發現,“中國製造”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德國、日本整個東西都是他們自己的,而“中國製造”很多產品是從西方和其他國家過來、利用我們的廉價勞動力進行了組裝,然後再出口。
富士康很典型,那只是一個組裝工廠,不是中國製造業。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組裝”的概念比“中國製造”更科學,當然我們也有一些技術成分在裡面。
現在,工業已經到了4.0版,那什麼概念呢?
工業1.0版,就是機械化;
2.0版,自動化;
3.0版,信息化;
4.0版,智能化。
我到廣東各地調研時問地方領導:你們的企業到底在哪一個版本?
我得到的答案是:大部分的企業還處於1.0版到2.0版之間。
中國工業體系確實很全面,什麼都能做、什麼都有,3.0版4.0版有很多,但不是原創,核心技術都是國外的。
依靠人家的梯子爬上來,人家把梯子抽走,你就會摔下去。
通過競爭才能做出自己的原創性的東西,必須靠自己的梯子爬上去,否則永遠要跟在人家後面。
2、對於GDP必須保持清醒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這個數字得益於我們的人口總量,我們的人均GDP很低,還不到1萬美元,而美國人均超過5萬,新加坡有5.6萬。
對比一下,就會明白,中國還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到2050年,中國要分三步走:
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
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還有不到兩年就是2020年,接下來的15年要怎麼走呢?我想,人均GDP至少要再加1萬美元左右。
我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至少要把自己提升到“亞洲四小龍”的最後一位,即中國台灣的水平(2.5萬美元左右)。即使這樣,也有很長時間要走——從不到1萬到2.5萬,還有1.5萬美元的距離。
早期,我們的發展是簡單擴張型的,實現這個跨越,靠廉價勞動力就可以。但是,從1萬到2.5萬就比較難。這幾年,中央一直強調要從數量型經濟轉向質量型經濟,究其原因,就這個道理。
今後中國經濟發展一定要靠技術、附加值高的產業,這條路可能越走越難,至少不會像前面幾十年那麼容易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同時,雖然很多人都希望中國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但是也不能忘記:你離世界舞台越近,所承擔的世界責任就越來越大。
很多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體系中的貢獻都名列前茅。
但是,如果按照中國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來衡量,要求中國做出世界第二的貢獻,那就很不公平了。
這不能從總量來看,不能脫離人均GDP。美國人均GDP5萬多,中國1萬都不到。如果在該項投入過多,怎麼跟國民交代呢?如何實現內部的可持續發展呢?
所以不能過度地承擔責任,影響到國內可持續的發展。一旦內部可持續發展出現問題,外在影響力也就成了無本之木了。
因此,外部責任要與國內發展情況相適應。
3、互聯網只有美國一家獨大
毛澤東有一句話: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驕傲使人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舉個例子,很多年來,大家都說這個世界上互聯網只有中美兩強。確實,美國和中國都有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日本、歐洲沒有。
但是,我的觀點不一樣。
在我看來,互聯網只有美國一家獨大。
因為中國只是應用了美國的原創性技術。
這次中興事件,就暴露我們的弱點:人家不給你芯片,你就休克了。觸屏、系統(WINDOWS、Android)都不是我們的,如果人家這些系統都不給你用,你就什麼都沒有了。
其實,中國所謂很多創新都是應用性的東西。我們的遊戲占有的海外市場比美國大。但是,我們要看到差距背後的原因:美國對這些不感興趣,美國做標準,中國只是做地方市場。並且,這個地方市場也建立在美國的技術之上,中國很少有原創性的東西。
中國要好好地排查一下自己的家底,弄清楚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現在,中國面臨的情況是離不開外國技術。美國確實要依靠中國市場賺錢,但是,缺了中國,它自己沒有致命的問題。
誠然,當今世界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各有分工,不需要事必躬親。但是,對中國這樣的大經濟體來說,核心技術必須獨立自主——世界市場是穩定運作的,沒問題;一旦出現問題,有國家對我們發起貿易冷戰、技術封鎖,就會面臨困境。
4、我們被欺負了嗎?
今後,中國與美國乃至世界需要互相調適。
一方面,其他國家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中國的文化、法律、法規或者政策,等等;另一方面,中國也要適應世界體系的規則與文化,就如同任何人去美國,就要適應美國當地的法律,去歐洲、日本也一樣。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但是,只有當中國跟世界互相調適過、互相適應了,才能實現真正的“一體化”。
於是,大家看到,中國跟有些國家之間存在些摩擦,這是非常正常的狀態,沒有摩擦才不正常。
以WTO問題為例,中國做了妥協,美國為了讓中國成為這個世界體系的一部分,也做了妥協。今天,特朗普認為美國向中國妥協太多了,對WTO不滿了;中國認為自己的妥協也很多了,不願意更多。這些看法都是從自己國家利益的角度上考量的,容易理解。
有人感覺這個調適過程,好像我們被人家欺負了。其實不然,妥協都是雙向的,人家到中國來要遵循中國的法律法規。換言之,我們的企業去了美國,就要按照美國的法律行動,美國的企業到了中國也是一樣。
另外,就像上文提到的上世紀80年代,我們給了外資很多優惠,如果放在現在,可能有些人就不接受了,要“人人平等”。
因此,我們應該保持平常心態,去評價當前中國和世界相互適應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摩擦和問題,不要太情緒化。
對於中美貿易摩擦,沒必要把它當成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也不要用民族主義情緒、或者說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眼光來看待它。美國要適應中國,中國也要調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