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美國社會整體道德價值觀現狀之研究 (上篇)
送交者: 萊茵蘭人 2019年03月24日16:37:5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美國社會整體道德價值觀現狀之研究,文章共一萬八千餘字,上下兩篇,分為前言、五個主體部分、結語及英文參考文獻,結構如下:

美國社會整體道德價值觀現狀之研究(上篇)

      前言:美國多數民眾否定美國的整體社會道德觀

I.              當前美國社會道德價值觀日趨衰敗的具體表現

II.            美國社會道德價值觀衰敗的原因解析

III.          美國各階層對美國道德價值觀衰落的不同詮釋

 

美國社會整體道德價值觀現狀之研究(下篇)

IV.         美國社會是否真的面臨道德觀的持續衰敗?反方觀點一覽

V.           教育和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始於孩提時代

結語:美國社會的道德墮落是正在下沉的泰坦尼克號

英文參考文獻

敬請關注,並歡迎評論。謝謝。

 

美國社會整體道德價值觀現狀之研究 (上篇)

前言:美國多數民眾否定美國的整體社會道德觀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曾把道德比喻為人類山上的聖殿,認為道德是美國人民“最神聖的屬性”,人們“珍惜這種神聖的是非觀念,把它放在一個基座上並用長矛圍住它,以防禦攻擊”。但是當今的美國社會是否還像這段引語一樣無比珍視其道德價值觀呢?

2001年開始,美國著名民意測驗機構蓋洛普The Gallup Organization Ltd就美國的整體道德觀問題進行了持續16年的調查,由此也引發了一場關於美國道德價值觀現狀的社會辯論。雖然每年的統計都顯示有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對美國的整體道德觀持否定態度,但2004年的這一次只有63%的成年人對美國社會的道德狀態不滿意,否定的比例為歷年來的最低點;而十三年之後的2017年,已經有77%的被調查者說美國社會的道德觀正在變得“越來越壞”,這是該機構在這一調查中所取得的最高的否定百分比;此外,49%的回覆者認為社會道德觀的狀態是“糟糕的”,只有14%的評價為“優秀”或“良好”。

無獨有偶,總部設在田納西納什維爾市的基督教生命之路研究中心 LifeWay Research)在2017年就同樣問題徵詢了一千多個美國人的觀點。這項民意調查顯示,81%的美國人同意或是強烈同意如下陳述: “我對我們國家衰敗的道德行為感到擔憂”,同時僅有6%的被調查者說他們強烈不同意這一說法。

那麼,美國社會道德價值觀日趨衰敗的現實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這些被視為神聖的觀念和品德在最近的十數年中受到如此貶損和糟蹋的根本原因何在,以至絕大多數的美國人不禁為之發出驚呼呢?同時,筆者注意到並非所有美國的有關學者都同意這一觀點,有些研究者就發表專著,認為“美國社會道德觀日趨衰敗”一說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這些著述旁證博引了許多官方和民間的統計數據,證明當前美國在某些重大社會問題上的道德狀態比起幾十年前來均有長足進步。這些民意調查及其導致的廣泛爭論引起了筆者的興趣,因而着手仔細探索這一課題,收集、閱讀、思考以及比較了反映正反兩方面觀點的大量專題文章和報道,並在此基礎上寫成了本文,擬向讀者展示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

I.              當前美國社會道德價值觀日趨衰敗的具體表現

道德價值是指個人行為對於他人和社會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義。道德價值觀集中體現在符合道德原則的行為之中,尤其體現在為維護社會福祉而作出的自我犧牲精神上什麼是美國社會一向受到珍視並共享的傳統美德?美國民眾會例舉:容忍、正直、關懷、仁愛、慷慨、慈善、信仰、勤奮、誠實、謙遜、感恩、勇氣、榮譽;同理心、責任感;文明禮貌、尊重權威、追求真理、職業道德、以及自力更生等等。

但是,大多數被調查者回應,這些傳統美德已經被當下某些“新的價值觀”諸如憤怒、貪婪、說謊、偏狹、固執、無情、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等等所取代;比如,今天的社會普遍存在着對他人缺乏尊重或容忍的現象:政治生活中充滿了侮辱與謾罵,顯示欺凌與好戰,對反對派極盡貶低和蔑視之能事;競選演說中頻頻拋出憤怒和仇恨的語言以及蠱惑人心的惡意宣傳;政客們向選民說謊,向敵對的政黨說謊,還對坐在一起的同事說謊。另一方面,道德行為已經為追求所謂的“政治正確”所替代 。所謂政治正確是指“態度公正”,也即避免使用或推行一些冒犯及歧視社會上弱勢群體的用詞或政策,為的是不犯那些可能遭到輿論攻擊的政治錯誤,政客、企業家和社會組織領導人為此目的寧願犧牲某些道德原則;

其次,傳統上,某種行為或觀點都可以從道德原則上評判其是與非、對與錯,因為基本的道德原則是不存在變化的,但現在不再有明確的界限。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是,道德的範疇只不過是個人或社會的偏好,道德的真理不復存在;這種觀點教導美國人要依靠他們自己的感覺來決定如何行事。比如,教師們不再在學校中給與未成年學生們的言行以道德上的引導,而是問:“你對這件事怎麼看?”美國一位前參議員曾在一次演講中把現在的美國社會描繪成一個“價值真空”,哀嘆正確和錯誤的傳統觀念已經在最近的兩代人中逐漸消失。此外,正如現在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觀的判斷,有些評論家認為藝術的美感和卓越也可以是主觀的,即不存在優秀的和敗壞的藝術形式和內容。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專家丹尼斯·普拉格(Dennis Prager在一篇文章中舉例說,現在的“街頭藝術”(塗鴉)被放到博物館內去展覽;一位所謂的藝術家從樓梯上把顏料傾倒到畫布上被認為是高超的藝術;一個抬起腳撒尿的狗的巨大雕塑被陳列在加州奧蘭治縣的藝術博物館前;

第三, 美國立國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但歷史上的個人主義強調“自我依靠”(self-reliance),重視個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發展。個人自由,追求幸福”是天賦的權利,但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是指在尊重他人相同權利的前提之下的權利。 現在的美國,尤其是年輕一代,將個人主義推向極端:他們大大增強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和行事方式、更關注於自己的得失而漠視大型群體的利益,抵制服從社會規則,對政治生活和公民的社會參與完全缺乏責任感;社會不再崇尚強有力的道德原則導致年輕一代人的生活惡習泛濫,進而引發各種嚴重的社會問題: 金錢至上、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吸毒、淫亂、大量的未婚生育、高度的流產率、離婚率和犯罪率;

第四,美國當前存在的許多難以解決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實際上也充溢着社會道德價值觀的豐富內涵。由於社會道德觀的持續衰敗,使得某些問題的對立雙方變得難以妥協,因此也引起了更為廣泛和持久的社會衝突。比如:金錢捲入政治導致美國政府的功能失調,億萬富翁的巨量政治獻金旨在控制國家的政策;大公司的高管們為自己制定了幾百倍於普通員工的報酬,同時盡力壓低公司範圍內的工資水平;商業上存在無恥的欺詐行為,追求財富的貪婪性趨向惡化,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角逐最高利潤的企業肆意污染環境,大氣層的溫室效應給自然環境和美國社會帶來空前未有的各種災難;武器彈藥泛濫,槍械暴力高於世界其他國家幾十倍;白人警察濫殺無辜黑人和少數族裔,種族仇恨與階級對抗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等等,等等。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全世界人民理想主義和進步價值觀的燈塔,其獨立宣言和憲法中闡發的基本信條和原則,培育了一種仁愛、創造和機遇的歷史文化,在美國國內外受到高度敬仰並被廣泛仿效。自由女神和愛麗絲島代表着崇高的理想和價值觀,千百萬移民從世界各地來到美國辛勤工作並對這個國家做出貢獻,最終實現了富強繁榮,共享着美國夢的成就,而他們的孩子從其啟蒙教育開始,就被灌輸這些最優秀的品質。但時過境遷,一些研究者認為傳統的價值觀現在已經受到嚴重破壞。

II.            美國社會道德價值觀衰敗的原因解析

造成近十幾年來美國社會道德價值觀持續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筆者看到的解釋可謂諸說紛紜,莫衷一是。各種宗教組織、社會團體、民意測驗機構、相關的專家和研究者、以及居住在美國各個地方城市、近郊和鄉村--的居民階層,都提供了各自的基本分析和詮釋。筆者根據掌握的資料,擬在下文中給與一個儘可能詳細的歸納和評析。

1.       美國社會宗教信仰和教會參與的整體衰落

美國本質上是個基督教國家。根據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都有網絡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 的數據,有將近90%的美國人相信上帝。上述生命之路研究中心所主持的調查中詢問被調查者是何種因素形成了美國社會共享的道德觀念,有50%的回覆者說是他們的宗教信仰。可見宗教在規範美國社會道德標準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按人口統計方法進行分類後,發現85%的基督教徒對美國道德觀的衰退表示擔憂,這使得他們成為比其他宗教信徒(70%)和非宗教信徒(72%)對此現象最為憂慮的群體。而基督教徒中的福音派人士中有91%不滿意當今的社會道德觀。福音派Evangelical)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新興派別,強調基督徒個人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並把社區和信仰連接,其主要特徵是直接通過散布基督來到的福音及基督的信息,達成耶穌教義的傳播。

對基督教徒,尤其是福音派教徒而言,聖經是道德的最高權威,是他們據以判斷是非與道德行為的準繩。聖經,尤其是希伯來文的聖經,指導着美國立國者及以後很多政治領袖的道德價值觀,這些歷史人物非常強調宗教對社會道德甚至對民治政府的重大影響。美國首屆總統喬治·華盛頓在其告別演說中說,“道德是民治政府的必要源泉”,又說,我們必須對陷於這樣的一個假象保持謹慎,即沒有宗教,道德也可以被維持。1917年,美國卸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稱,在這個世界上,一個沒有教會的社區,一個人們已經放棄、嘲笑、或無視他們基督徒責任的社區,是一個正在迅速墮落的社區。由此,在基督教教信徒的觀念里,當今美國社會宗教的衰落、許多人不再那麼相信聖經、不再參加教會活動是造成道德觀衰敗的首要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美國社會正經歷着宗教全面衰落的過程。過去的幾十年中,宗教信念變得淡薄、參與教會活動顯著減少、以至於最終脫離宗教組織且拒絕與任何宗教有聯繫的那部分美國人正在迅速增長:1992年這個數字是6%,而根據美國皮尤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2007年聲稱不與任何特定的教派有關聯的美國人的比例上升到了16.1%,2015年更劇增至22.8%。另外,現在只有60%的美國人認為上帝對他們是重要的;對教會的信任度也有驚人的跌落。1981年,46%的美國人對教會有相當大的信任度,到了2010年,這種信任度下降了一半多,只剩19%了。如果這部分美國人不再信任教會,那麼順理成章的是,他們也同樣不會再信任教會說教的內容,比如行為要符合宗教經典中規定的道德標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千禧代青年(Y世代,即1981-2000年出生的)與宗教的關係比起上兩輩的青年來更為膚淺。聖迭戈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簡·騰格(Jean M.Twenge)在她的一篇題為美國宗教衰落的真正原因(The Real Reason Religion Is Declining in America) 文章中引用了在全國範圍內有代表性的13-18歲青年宗教觀念的四個調查得出的數據。這些數據包含了自1966年以來對1120萬青少年調查的反饋,是迄今有關美國宗教演變的最大規模的調查。

調查結果發表在2015年5月號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上,揭示了新一代人在宗教信仰方面的重大轉變。千禧代青少年比起嬰兒潮時代的青少年(1946-1964年出生的)和X時代的青少年(1965-1980年出生的)同齡人來,其宗教的參與和信仰尤為薄弱。在最近的60年中,千禧代年輕人是美國歷史上宗教色彩最薄弱的一代。

這些調查還比較了1970-1990年代與2010年代的同齡青少年 (比如12年級生)在信仰宗教方面的情況。2010年代裡,有兩倍於1980年代早期的高中12年級生和三倍之多的大學生,聲稱他們“沒有”宗教;在8-10年級生中,說沒有宗教的比1990年代多了40-50%;比起1970年代來,現在有兩倍之多的12年級學生說他們從來不參加教會活動,而說宗教在他們的生活中“完全不重要”的多出了75%,調查數字還顯示上述變化在最近幾年中有加速的勢頭。另外,紐約市立大學教授彼得·貝納特(Peter Beinart)在他的一篇發表於2017年4月的文章中引用統計數字說,千禧代的青少年與宗教脫離關係的比例達到了35%的高峰。

美國當代年輕人為何會發生這種脫離宗教的現象? 首先,現在更多的青少年稱其父母並不依附於任何宗教,顯示出他們是在沒有宗教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在十幾歲時就放棄宗教似乎是自然的事;其次,上文已提到當今美國社會中極端的個人主義是道德觀衰敗的一個標誌,那麼如果從具有更廣泛意義的美國整體文化的變遷中去看,可以證實當社會中個人主義增強時,宗教的作用就會被削弱。一個更加注重個人的文化將是一個較少宗教的文化,因為宗教的取向意味着對較大的團體或組織承擔某些責任。屬於某一宗教團體意味着服從其信仰和實踐,這在一個更強調自身選擇和個人自由的文化環境中是難以實現的。因此,一個似乎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如果人們隨着時間的推移變得不像以往那樣具有宗教情緒或與教會的聯繫不再緊密,那麼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社會的道德觀呈現出墮落與衰敗。

但是某些對宗教歷史或當今教會進行批判的學者並不同意上述觀點。專欄作家約翰·霍金斯(John Hawkins)認為美國道德衰敗的部分責任應該由教會自身承擔。他指出美國許多教會已經固步自封、太滿足老舊的講道而未能採用現代化的交流方式。許多教會也在美國宗教式微和“政治正確”的壓力下心生膽怯,不再能堅持聖經的原則,生怕冒犯一些人或社會群體。當大部分牧師都缺乏勇氣說出該說的話,那麼就不奇怪認為宗教並非重要的美國人在過去50年中翻了四倍。原籍英國的美國作家克里斯托弗·希欽斯(Christopher Hichens)更宣布宗教是 “暴力的、非理性的、不容忍的,與種族主義、部落制度以及偏執狂為伍,並對無知下注,與自由探究為敵,輕視婦女並脅迫孩子” ,他特別指出歷史上和當今在歐洲以及其他地方以宗教名義進行的無數戰爭。

還有研究者對上述宗教不景氣引起道德衰敗的結論提出強烈質疑,認為篤信宗教者在道德觀和行為的道德性上並不比無神論者更強。肯德基大學心理學教授維爾·熱維斯 (Will Gervais)在一篇題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否更有道德?Are Religious People More Moral? )的研究文章中指出,美國人通常對無神論者的不信任程度超過對任何其他社會團體的不信任,認為無神論者最沒有道德觀念。對大多數政客而言,不信教不參加教會活動無疑是政治上的自殺。那麼,他問道,有宗教信仰的、經常參加教會活動的人是否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具有道德?作者對此予以否定,並詳述其論據如下:

首先,一個宗教的道德倫理原則對另一個宗教而言可以是不道德的。比如在19世紀,摩門教認為一夫多妻制是道德的必須,而天主教徒則認為這是道德的罪行;而且,一個宗教的道德原則可能與對其他宗教團體的極端仇恨相聯繫。比如,1543年,基督教抗議宗的創立者之一馬丁·路德發表了一篇題為論猶太人及其謊言的文章,反映了幾世紀以來在各種不同的宗教團體中普遍存在的反猶情緒。

其次,在宗教信仰和教徒的日常行為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即宗教信徒的行為並不總是與正規的宗教教理相一致的。相反,這些人通常是憑自己更加實際的直覺來指導日常行為。比如,天主教會極其強烈地反對節制生育,但是絕大多數的天主教徒還是實行節制生育。這種在信仰、態度和行為之間存在的差異不僅限於宗教,而是超出宗教的一種遠為廣泛的現象。

第三,宗教信徒真的比非宗教信徒更堅守道德原則嗎?當研究者要求人們報告他們自己的行為和態度時,宗教信徒的陳述聽上去比無神論者的陳述更誠實、無私、慷慨、更富有同情心和慈善心。但作者公布了一些極其有趣的研究結果來說明事實並非如此。

熱維斯在文章中引述了其他研究者們在觀察宗教信徒各種牽涉道德的行為,比如從考試作弊到慈善捐獻再到幫助有需要的陌生人的行為後而得出的結論,指出宗教信徒與非宗教信徒的道德差別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如果說表面上還有些差別,那是因為時間和場合發揮了作用。比如,宗教活動的參與者在星期天做禮拜時,顯得更慷慨與合作,向慈善機構捐獻更多的錢,但是在一周的其餘日子並沒有如此的行為;作者還引用了摩洛哥的一項研究發現:無論何時,當伊斯蘭教召喚祈禱的聲音能在公共場合下被聽到的話,那麼當地的教徒就會向慈善機構捐獻更多的錢。但是這些效果是短命的,捐獻只是在最初的幾分鐘內增加,然後就下降了。

第四,在懲罰性的規範下,宗教與法律具有同樣的作用。換句話說,如果教徒們相信他們的上帝是道德化的和懲罰性的,那麼這些教徒就傾向於使自己的行為端正,並且也期望他人行為端正。但是作者認為這並不是宗教獨具的特色。任何人如果相信法律的規定和有效的國家形式,相信公正的司法制度和可靠的警察力量,那麼這些有法律信仰的人的行為也同樣會符合道德規範,完全不必有任何宗教信仰。

作者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的宗教在規範信徒的道德價值觀和行為方面的作用並沒有確定的效果,而是被誇大了;宗教信徒對無神論者的偏見和歧視反映了數世紀中形成的直覺,並且難以克服。

為熱維斯的論點提供支持的一個有力佐證,就是近年來受到各級政府執法機關和媒體不斷揭露的、幾十年來天主教會神職人員包括大主教持續猥褻和性侵無數年幼孩童以及神學院學生的事實,他們甚至還玷污皈依教門的修女並使之懷孕生子,而各級教會、教區千方百計為這些罪惡和醜聞進行隱瞞和掩蓋。比如,去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檢察長公布了一份震驚全美國的報告,揭發了300多位該州天主教會神職人員在過去70年間性侵超過一千名兒童,其顯示的證據包括孩童被神職人員性侵或性騷擾後的指控、教區保存的秘密檔案、還有部分牧師的手寫自白。媒體評論說,“這是美國歷史上對天主教神職人員性犯罪最全面性的報告”。試問,天主教會大批神職人員的道德水準墮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教會的虛偽說教如何再取信於廣大信徒?

2.       美國婚姻和傳統家庭結構的加速解體

一些研究者指出,當今美國社會道德觀的整體衰落及其導致的社會犯罪率的急劇升高,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美國婚姻的衰落、非婚生子女的大量增加、由單親媽媽組成的家庭數量的不斷攀升以及離婚率的上揚。根據幾篇研究文章提供的統計數字, 195078%的美國家庭是由已婚的夫妻組成的,到1960年這個比例為72%,而今天由已婚夫妻組成的家庭已經下滑到只占全部美國家庭的48%了;另一方面,社會上非婚生子女的出生率從1970年的0.7%上升到2013年的41%2015年,將近一半(48%)的美國孩子由未婚母親所生;就三十歲以下的婦女而言,非婚生子女率已經達到50%;另外,43%的孩子生活在沒有父親的家庭。比起幾十年前來,現在有數量巨大的男女未婚而同居,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5%的美國婦女到三十歲還與伴侶一起生活但不結婚。另據位於美國加州聖迭戈市的一家家庭律師事務所發表的數字,美國幾乎有一半的結婚夫妻最終以離婚收場。

婚姻的下降和家庭的解體對美國道德觀的衰敗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究竟有何直接影響?

一篇題為美國正在衰落的五大原因 5 Reasons America is in Decline)的文章引用權威數字顯示,美國社會的吸毒、犯罪、貧困等種種嚴重狀況中很大的一個百分比可以直接追溯到那些在傳統家庭結構之外被養育長大的孩子。1996年,70%被關在州青少年監獄中服長期刑罰的犯人、72%的青少年殺人犯和60%的強姦犯是來自單親媽媽的家庭。70%的青少年的生育、退學、逃離家庭以及自殺也是由那些在單親媽媽家庭中被撫育的孩子所為。在沒有父親的家庭內長大的女孩更容易在性行為上陷入淫亂,並且更有可能最後以離婚收場。一種社會現象是,黑人青少年的犯罪率遠高於白人青少年,但1990年由美國非營利智庫進步政策研究所Progressive Policy Institute 做的研究顯示,在對單親媽媽家庭做了控制以後,黑白青少年之間犯罪率的差別消失了。

雖然各種研究得出的數據存在着某些差別,但是所有的數據都是令人沮喪的。由美國商業部發表的領先文化指標指數Leading Cultural Indicators)中的數字,從單親家庭出來的孩子占到所有青年自殺人數的81%,所有青少年懷孕人數的70%,所有青少年吸毒案例的71%,所有監獄犯人的80%,所有無家可歸和逃離家庭孩子的90%。另外一項由成立於1955年的新聞周刊鄉村之聲Village Voice)做的調查產生了相似的數據: 在單親家庭中被養大的孩子自殺的可能性超出一般孩子的五倍、從高中退學的可能性上升九倍、吸毒的可能性劇增十倍,男孩犯有強姦罪的可能性高出十四倍,被關進監獄的可能性大於二十倍,逃離家庭的可能性高出三十二倍。                                                                   

媒體文化在美國社會道德觀衰敗過程中的推波助瀾作用也不可小覷。美國前參議員喬·利伯曼(Joe Lieberman)指出,新價值觀的傳播者是電影製片人、時尚廣告商、黑幫說唱歌手以及電子媒體文化的參與者。 這些傳播者往往對所宣傳的有害價值觀很少有或根本沒有責任感。太多的電影、電視節目秀、流行小說和音樂、互聯網上的報道讚美非婚姻的性行為,促使很多年輕人起而仿效之 ;這些媒體還散布大量蠱惑人心的信息,比如把愛情置於道德之上,還有鼓吹非黑即白的觀念以支持邪惡的不值得信任的主張。青少年們對事情的是非判斷以及他們對生活中各種現象的觀點主要取決於從電視、電影屏幕和互聯網中學到的東西,因而受到媒體文化的負面影響後變得更加偏執和叛逆。當然,媒體通常是傳播人們想看想聽的東西,因而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但很少能成為任何問題首要的和根本的原因。

III.           美國各階層對美國道德價值觀衰落的不同詮釋

上文已經說過,美國的基督教信徒,尤其是基督教福音派教徒對美國社會的道德衰敗有最深切的認同。此外,不同的社會群體、政治派別和經濟階層基於他們所持的政治態度、參與的政黨活動、擁有的經濟地位、接受的教育程度以及生活的地區差異而對道德觀的衰落表達出不同的理解和詮釋。

1.        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


從整體上看,美國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的多數都對美國的道德價值觀持否定態度。但從程度上看,共和黨人比民主黨人更傾向於認為美國道德觀是糟糕的,也更容易聲稱道德觀正在每況愈下。比如根據蓋洛普的調查,從2004年到2011年,共和黨人對美國的道德觀持否定態度的比例都明顯高於民主黨人:前者的比例在71-80%之間,而後者的比例為52-77%

不過,在各自政黨的領導人任總統時期,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否定美國道德觀的比例會出現有趣的變化。比如說,在蓋洛普就美國道德觀進行調查的期間,從2004年開始的大多數年份里都有高於三分之二的民主黨說美國的道德觀是糟糕的;但2009 2011年,即奧巴馬的第一任總統期間,只有分別53%52%的民主黨人對美國的道德觀持否定態度,而且在整個奧巴馬任總統期間,民主黨人認為美國道德觀變得更糟糕的比率都一直維持在60%以下(說明:對道德狀態持否定態度和認為道德糟糕、每況愈下是兩個不同的調查問題);但自共和黨總統特朗普上台以後,民主黨人否定的比率就上升到71%;同樣,民主黨的白宮轉變為共和黨的白宮後,共和黨人對道德觀的悲觀態度出現顯著下降。比如2016年奧巴馬在任時,共和黨人否定美國道德觀的比率為88%,而目前這個比率下降了11個百分點,維持在77%

2.       不同年齡層以及不同居住地區的公民

對美國社會道德價值觀做出評價的各類社會群體在否定的程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在為時16年的蓋洛普調查中,平均而言,整體上有42%的美國人說美國的道德觀是糟糕的,但是在某些群體中這個比例達到50% 而在另一些群體中,為三分之一或更少。統計數字表明,那些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居民中有54%的人對美國價值觀持強烈的否定態度,而生活在大城市的居民中僅有33%的人有同樣的看法;至於那些受過研究生教育的人中只有31%表示同意。總的來說,美國人的生活處境越差,他們對美國道德觀的看法就越消極暗淡。

3.       值得特別注意的社會群體: 遍布全國的貧窮白人階層

在美國各個不同的經濟階層中,有一個值得特別注意的階層,那就是美國各州都有的貧窮白人群體。維吉尼亞大學的社會學家布萊福特·維爾科克斯(W. Bradford Wilcox 1970年代早期開始就對這些窮白人在道德觀上的墮落進行了研究。這些貧窮白人的特徵是:以藍領人士為主、居住在人煙稀少的農村或小城鎮 (尤其居住在美國阿巴拉契亞山區和美國南部各州筆者注)、大多數隻受過基礎教育、經濟上少有成功、而且許多家庭呈破裂狀態。雖然他們在文化上仍持保守態度,但是許多人已經放棄了宗教並與教會割斷了聯繫。比起那些還與教會保持聯繫的白人,這些脫離教會的窮白人變得越益悲觀並心懷仇恨,而且更有可能陷於離婚、吸毒成癮或悲觀失望的狀態。身處閉塞的社會環境和經濟貧窮且無望是這些窮白人在道德上陷於墮落的根源。

但這些窮白人把自身在傳統道德上的淪喪歸罪於他們所處的社會和他們所仇視的政客的身上。美國另一位社會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羅伯特·伍斯瑙(Robert Wuthnow )對此有詳盡的論述。伍斯瑙從2006到2014年花了八年時間採訪了大約25000個生活在農村或小城鎮上的美國窮白人,寫了書名為 被遺忘的人:美國農村地區的衰落與憤怒(The Left Behind: Decline and Rage in Rural America)的研究著作。在這些地區,白人占90%;書中描述的這些白人的生活和經濟境況與維爾科克斯的陳述基本相同。他們對自己被政府遺忘的狀態感到憤怒,把一腔仇恨發泄到他們不喜歡的政客身上。他們傾聽保守電視台和電台如福克斯新聞(Fox News)主持人的宣傳,特別強烈地抱怨美國的 “道德淪喪” ,認為美國傳統的道德原則被政府和那種不理解這些窮人信仰的文化所掃蕩。

英國衛報Guaidian)作家格里·楊(Gary Younge)在其題為我在白人美國旅行My travels in white America)的文章中評論這些貧窮的白人時說,他們之中充溢着焦慮:健康在衰退、工資水平停滯不前、晉升上層階級的流動性已顯乾涸、不久就將在人口上被拉丁裔、非洲裔等超越而變為美國的少數族,這些人對自己的將來比美國任何其他社會群體都更加悲觀,三分之二的藍領白人認為美國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來變得更糟糕了。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應對這個正在變得更加形形色色的美國社會,因而滿腔怨恨,在種族上強烈反對外來移民、在宗教上仇視除基督教之外的一切宗教,尤其是伊斯蘭教,在傳統上傾向於純粹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這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近年來在美國掀起了白人民族主義的浪潮,並最終合力把代表此類種族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的政治候選人推進了白宮的事實。

4.       世俗主義與美國民眾在道德觀上向自由派立場的轉變

一些學者指出,美國社會最重要的歷史變化之一就是世俗化。世俗化意味着人們將有機會獨立地站在不同的觀點上來看待各種問題,而拒絕聖經是唯一的真理來源,因此許多民眾不再尋求從宗教上獲得道德指導。這些學者認為,世俗主義的興起、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宗教對道德原則的規範將緩和長期來在不同文化上的衝突。美國民眾,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對一些核心道德觀的問題上趨向認同與容忍不啻是一件好事。

世俗主義在過去兩百年的大部分時間內進展緩慢,但在過去幾十年中大大加速,主要原因在於二十世紀技術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使社會進入了一個動態時代。奧巴馬任總統後,成立於1989年的民主黨智囊機構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在其一份報告中宣稱,由世俗的、容忍性強的年輕人主導的“人口結構的變化”正在“使文化戰爭解體”。美國保守派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也 注意到美國人日益增長的脫離宗教機構的趨向,他敦促社會保守派“擱置疏遠三代人中大部分人的文化戰爭”,也即認為當前美國民眾在道德問題上的態度趨同可以緩解他們在意識形態上的衝突。

但另一些觀察家認為這是天真的想法。他們指出,世俗主義固然緩和了一些社會問題上的尖銳衝突,同時也使美國政治黨派的鬥爭更加殘忍。在最近的總統競選運動中,世俗主義促進了特朗普為首的“極右運動”的興起。這個運動的成員自認為是白人民族主義的擁護者,他們把美國的政治鬥爭進一步升級為一場在“我們”(保守的白人種族主義者)和“他們”(除“我們”之外的一切合法和非法居民)之間的鬥爭,並用更加原始的和不可調和的方式來定義“我們”和“他們”。這些觀察家還指出,世俗主義也同樣影響着共和黨人,使他們中很多人脫離了宗教信仰和教會活動,從而加速了美國道德狀態的整體衰落。根據美國非營利性、無政治派別的教育研究組織公共宗教研究所Public Relig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RI)的資料, 1990年以來,與宗教脫離聯繫的共和黨白人增加了兩倍。當共和黨的文化保守派與宗教組織脫離關係時,他們在政治上的主張會減少強調道德和宗教,更多地強調種族和國家。2016年特朗普之所以能最終勝出入主白宮,成為美國的“藍領“總統,很大程度上因為他是這種向世俗主義“極右運動”轉變的受益者,同時也是推動者。

與世俗主義在美國加速推進的同時,最近二十年來,美國公眾在一些涉及道德觀的社會問題上的態度有向自由派立場轉變的趨勢。比如,1999年聲稱自己是自由派的人占21%,而到2017年則上升到了30%。這顯然與當今美國社會蓬勃開展的幾場民間的“草根運動”密切相關:民權人士創導的爭取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跨性別人士(LGBTQ)的憲法權利和政治權利的運動、各大城市抗議白人警察對無辜黑人濫施暴力而展開的“黑人生命寶貴”的運動、經濟上的下層群眾發起的“占領華爾街”和“15 美元最低時薪”的運動, 以及最近一兩年勢頭正盛的以婦女為主體的反性侵犯和性騷擾的“我也是”(#MeToo)運動;此外,美國最高法院關於婦女有墮胎權、同性戀者有婚姻權的歷史性裁決也都促使美國民眾的道德觀向自由派的轉變。還有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是關於娼妓的。在1981年,69%的被訪者認為娼妓屬於道德敗壞的行為,但在2005年,只有47%的被訪者對此持否定態度,社會上甚至產生了“性工作者”這樣一個中性職業。

美國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彼得·德雷爾 Peter Dreier)在2017年發表的一篇題為大多數美國人是自由派,即使他們自己不知道這一點 (Most Americans Are Liberal, Even If They Don’t Know It) 的文章中指出,根據各種民意調查得出的數據,雖然美國民眾在某些社會問題上的觀點仍然分歧,他們在幾乎每一項具有道德觀豐富內涵的重大社會問題上看法的一致率都起碼達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舉其要者來說,82%的美國人認為華爾街和富裕階級對聯邦政府的各項政策具有太多的影響力,同樣比例的美國人 (包括69%的共和黨人)認為財富上和收入上的不平等是“非常重大的”或“比較重大的”問題,80%的美國人要求向富人和大公司徵收更高的收入稅;還有大於60%的美國人在提高最低工資、實現大學四年教育免費、要求政府在全民健保上做出根本性改革、關切氣候變化及保護環境、執行更嚴厲的槍械管制政策、使移民政策更加開放等等的問題上都持相同的肯定態度。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習式改革乃倒退 文革升級版乃大謬
2018: 本來北朝鮮核問題就是糜聯儲給中國埋的
2017: 如果霍金是物理學家,那麼地球就是宇宙
2017: ZT:浸泡在農藥化肥里的國度 – - 中國
2016: 江青——歷史星空中的輝煌之星
2016: Robert:公有制不好
2015: 施化:中國富人怎樣保平安?
2015: 王岐山訪美,可能要黃!
2014: 鄧是個什麼東西?我家老人講了,狗都不
2014: 安慰昆明死者避免更多人被砍死的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