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是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經濟上的支持。在馬克思逝世後,將馬克思的大量手稿、遺著整理出版,並且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眾望所歸的領袖。他一生給我們留下的著作和論文有八百多篇,書信二千二百多封。這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理論遺產,也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百科文庫”。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
恩格斯誕生於普魯士王國萊茵省巴門市。父親老弗里得里希是工廠主,虔誠的基督徒,帶有普魯士貴族血統。母親心地善良,遵守禮教,喜愛文學和歷史。他為了服兵役而來到柏林。業餘時間就到柏林大學聽哲學講課。很快成為了“黑格爾青年派”中積極的一份子,寫了《謝林和啟示》等著作,對謝林的神秘主義觀點進行了批判。
恩格斯告別家人,來到英國曼徹斯特的“歐門—恩格斯紡織廠”當總經理。在這裡他開始真正深入工人階級的生活並且認識了還是《萊茵報》主編的馬克思。在《德法年鑑》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從社會主義觀點出發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了批判;8月恩格斯返回德國巴門老家途中,在巴黎和馬克思合寫了《神聖家族》,批判了黑格爾青年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寫完第一部重要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揭示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幾個月後,恩格斯遷到布魯塞爾幫助困境中的馬克思。
和馬克思共同完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後與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共同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和德意志工人協會。起草《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後來進一步完善成《共產主義原理》。同年與馬克思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受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委託,與馬克思合作擬定同盟綱領,即1848年2月問世的《共產黨宣言》。
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參加了國際的領導工作,跟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進行了路線的鬥爭,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反杜林論》這部馬克思主義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問世。總結了馬克思主義誕生後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
同馬克思合寫了《通告信》,批判德國黨內蘇黎士三人團的改良和投降主義路線。
應法國工人黨領導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論》中的某些章節改編為《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這本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小冊子,對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起了重要作用。
恩格斯擬定了《自然辯證法》的寫作提綱,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斷,奠定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基礎。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獨自肩負起指導國際工人運動、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馬克思遺著、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各國年輕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理論家的重任。
1885年7月,恩格斯整理、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三卷手稿,《資本論》第二卷出版。所以馬克思後來在一次信中對恩格斯說:“沒有你,我永遠不能完成這部著作。”
1888年寫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同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係,闡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導和推動下,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即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在他的關懷和指導下,第二國際聯合各國工人政黨,開展了反對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傾向的鬥爭。
1893年8月,恩格斯在歐洲大陸旅行期間出席了正在蘇黎世召開的第二國際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參加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他在大會閉幕詞中希望各國無產階級在反對共同的敵人、爭取解放的鬥爭中恩格斯加強團結、互相學習,遵守共同的革命原則,同時各國無產階級應該以"獨立自主的形式組織起來",堅持"自由聯合"和"自願聯繫"的原則。
1894年,針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法國工人黨在農民問題上的立場,寫了《法德農民問題》,批評他們遷就農民小私有傾向的路線。
1894年12月,《資本論》第三卷出版。
1895年8月5日,偉大領袖恩格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