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偉論道】拜登訪歐,中國如何被“關照”? |
送交者: 法國劉學偉博士 2021年06月21日00:26:5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學偉論道】拜登訪歐三戲連台,中國如何被“關照”? 近日,拜登上任以來首次出訪,到歐洲連續參演了三場大戲,分別是在英國康沃爾的七國峰會,在布魯塞爾的北約峰會和在日內瓦的普京拜登峰會。至此,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已經算是初步全面展開。筆者本文,打算對這些重大外交活動中之與中國相關的部分,進行一番分析。 這三場活動中,G7峰會是重點,這裡自然着重描述並分析。 看那G7的冗長的公報,主要關注點,從第一的新冠疫情而下,到其次經濟貿易,第三環保,第四支持發展中國家搞基建,再然後才談到與地緣政治、意識形態有關的問題。如果論篇幅,與中國直接有關的內容,僅占全文的非常小的一個部分。當然在內部折衝時,中國占的實際分量就遠遠不止這麼一點了。所以國際輿論普遍稱呼“中國是這次峰會沒有到場的主角”。 公報共分70段。其中第19段,“呼籲及時、透明、在專家領導下和以科學為基礎的世衛組織進行的第二階段COVID-19起源研究,包括按照專家報告的建議,在中國進行調查。”第49段,“呼籲中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特別是與新疆有關,以及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所宣布的香港的權利、自由和高度自治。”第60段,第一次把台灣問題寫進公報:“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然後還有談及不改變南海現狀等。必須承認,這已經是非常看得起中國了。 據報道,三天議程中,七國之間大體以美英加日為一方,德法意為另一方,就應對中國崛起的方法和力度產生爭執,一度到需要斷網密談的程度。公報最後的措辭當然是一種妥協,沒有達到美國期望的強烈程度,但比起以往,壓力顯然增加。 最後還是利益起了決定性作用。以德法為首的歐陸國家,依然不能與英語國家+日本步調一致。德國尤其不舍的是其在中國的巨大經濟利益。法國念念在心的,則首先是它所想要代表的,歐盟自己的獨立政治意志。 美國倡議啟動了一個起名為B3W (Build Back Better World)基礎設施項目,意在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但G7聲明最終版本並沒有提及“一帶一路”。 默克爾在G7峰會上說:“我非常歡迎今天成立了一個(B3W)特別工作組。但這不是反對什麼,而是支持什麼”,馬克龍也公開說:“G7不是一個對中國懷有敵意的集團。”馬克龍還強調,“各國需要尊重中國。” 就在G7峰會之前,馬克隆有個吹風記者會,他的一些提法,似乎匪夷所思:“我們在印太戰略方面的方針是不與任何人結盟。在這個問題上,我為法國、也希望為歐洲倡導的方針是,不要成為中國的附庸,也不要與美國保持一致。”他在提到北約峰會時說,“就我而言,中國不是大西洋地理的一部分,否則我的地圖就有問題”。“我們需要知道誰是我們的敵人,在哪裡”。“中國不應該是該聯盟的優先事項。”【本段引文抄自6月11日RFI(法國國際電台)。】 這次G7會談,還邀請了印度、韓國、澳大利亞和南非旁聽。印度的總理莫迪以疫情嚴重為由婉拒親臨。韓國則明確表明不會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南非呼籲給疫苗卻沒有下文。澳大利亞則在G7後的聯合記者會上說,希望“重啟與北京的對話。” 北約峰會的第一針對對象是俄國。這很自然,因為北約是一個軍事組織,保衛的是北大西洋兩岸的西方諸國,其假想敵自始至終就是前蘇聯現俄國。萬里之外的中國。實在難於對那些國家產生軍事威脅。這次北約公報提到中國產生的“系統性挑戰”。筆者只能理解為他們已經把中國視為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對北約居然也產生了壓力。但筆者並不認為,現階段中國會與北約產生什麼具體的(軍事)衝突。 日內瓦的普京拜登會,只有一個明顯的直接結果就是,兩國的大使將各回任所。兩位領導人互相誇讚,氣氛尚屬良好。發表的共同聲明中,最要緊的共同承諾是會繼續磋商,以期建立一種“穩定且可預測的關係”。雙方都沒有直接談及中國。其原因也很明顯,就是拜登意識到,為了對付中國,至少現階段,他並無機會把普京拉倒他那一邊。普京則更清楚,就像那中國的“三國演義”,蜀國和吳國必須背靠背,才能抵禦魏國的強大壓力。 這一次拜登的歐洲之行,在團結歐洲對中國謀取共同立場這個方向上,可以說還是有一些收穫。在G7公報中,以前一直被迴避的針對中國的直接“關注”實質指責,這次明確地形諸了文字,而且疫情溯源、新疆、香港、南海和台海一個也沒有拉下。 主要的破綻嘛,那就是以德法為首的歐陸國家,並不能與美國步調一致。如果筆者能有什麼建議,那就是必須着力鞏固這些在歐盟主導國家對中國的相對親善,萬萬不可讓整個西方對中國形成合圍之勢。必要時,不妨做出重大妥協。 總括起來,在這三場重要外交活動之後,美國的外交態勢當然還是有所改善,起碼不像特朗普時代那麼孤立,那麼人見人憎。已有民調顯示,拜登的國際人望比先前的特朗普好多矣。 那麼相應地,這些活動對中國的國際地位,當然是有所擠壓,但實在也是幅度有限。拜登是一個建制派的老政客,行事發言,要遵守很多的規矩,至少相對特朗普,更加善於軟硬兼施。比如,他一方面加長了那個與中國公司交往的黑名單的長度,但另一面也取消了對Tiktok、微信、小米等中國公司的限制。美方已經主動發起許多次與中國高層的電話交流,(中方的說法:“應邀”。)顯然還是有要尋求妥協的意思。 本月18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稱:“將考慮安排拜登總統與中方領導人舉行會談。”中方發言人趙立堅稱:“我們注意到有關報道,目前沒有進一步可以提供的消息。” 雙方態度,是否值得玩味?筆者當然認為,高層接觸,總是好事,應予促成。 必須承認,在拜登上台以來的幾個月中,中美關係並沒有出現本人原來預期的較大的好轉。拜登推翻了特朗普的無數政策,但與中國激烈對峙的態勢則基本被繼承下來。尤其是在試圖與歐洲建立“對華統一戰線”這個方面,他可是比特朗普做得更多。 但是,拜登的整體對華政策,現在只能說是有了一個輪廓,那就是“三管齊下”。(合作:比如抗疫、環保;競爭:比如經濟、科技;對抗:比如人權、地緣。)很多的具體內容都還有待試探、磋商、然後厘定。我們必須等待更多的時間,才能明確知道中美關係會向好還是維持現狀還是向壞的方向發展。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情況就是,美國的國會兩黨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反華共識。其基本態勢,比起拜登政府那是更加的強硬。看起來,拜登假設想與中國的關係有所緩和,還需盡力克服在國會很可能會遇到的重大阻力。 最後,媒體頻傳拜登老邁不堪。僅這次普拜會,就有報道:他手握“小抄”,不停查看。一次錯把普京稱做特朗普。記者會上,他只肯回答了事先安排好的問題,(小抄上已經印好預先安排發問記者的頭像姓名和問題。)拒絕回答現場記者隨機提問。記者會他的發言都是念稿。而普京哪裡會念稿。 再總結一句:今次拜登歐洲之行產生的外交後果,中國當可相當容易地承受。但是自特朗普時代開始的中美關係大變局,還是已經成型,中美乃至中國與整個西方的關係,將來會有一段比較艱難的行程。當然凡事皆有利弊。比如,如果莊稼長得太快就容易倒伏。這時如果減少肥水供應,就會產生蹲苗效應,最後反而能增產。誰說特朗普以來中美關係上的挫折,結果就不會像蹲苗一樣,最終由壞事變成好事呢?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