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張晰:台灣-台北,一字之差引發的國際震盪
送交者: 萬維網友來稿 2022年02月08日23:59:1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台灣-台北,一字之差引發的國際震盪

張晰

去年11月18日,台灣和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達成共識,允許台灣以“台灣的”名義設立了“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此舉引起中國政府的強烈反應,不僅使中、立關係急劇惡化,同時也給中歐和中美關係帶來負面影響,在國際上引起震盪。

用“台北”命名台灣涉外機構是慣例

凡是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和台灣就是非邦交國。台灣在幾十個非邦交國里設有上百個事務性機構,這並沒有受到中國政府的反對。原因是台灣這些涉外機構不具有外交功能和官方性質,其功能是負責處理台灣與駐在國之間雙方的經貿、文化和民間人員往來等事務。依據慣例,這些機構大都叫做辦事處或代表處,名稱里多含有“文化”、“經濟”、“商務”、“貿易”等字樣,反映其業務性質和範圍。即使有些駐外機構的名稱里沒有“文化”或“經貿”等字樣,那名稱中也要使用“台北”的地名。

舉些例子加以說明。比如,“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位於渥太華的“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Canada); “駐哥倫比亞台北商務辦事處”(Taipei Commercial Office in Bogotá, Colombia);“駐英國台北代表處”(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K);“駐拉脫維亞台北代表處”(Taipei Mission in the Republic of Latvia),等等。

“台灣”和“台北”的政治含義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機構名稱中使用的地名是“台北” (Taipei)而非“台灣” (Taiwan)。

“台北”是台灣島上的城市地名,政治色彩淡薄。而“台灣”既指地理上的台灣島,也是 “中華民國” 的實際管轄地,也是奉行“台獨”的民進黨妄圖建立的“台灣國”的縮約詞。

 “台灣”和“台北”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如果用於台灣駐外機構的名稱中,含義卻大不相同,相去甚遠。用了“台北”,凸顯的是“地方”色彩,較少的政治含義,淡化了國家層面上的官方色彩。如果用了“台灣”,則可以被解讀為不同於中國大陸的另一個政權,另一個執政的政府,披上了一種官方色彩,容易使人聯想為和中國相對立的“一中一台”。

使用“台灣”的名稱是精心設計

台灣執政的民進黨“反中謀獨”,對駐外機構名稱中以慣例使用“台北”而不是“台灣”自然心不甘、情不願。幾年以來,台當局一直處心積慮,為駐外機構“正名”而不遺餘力。一方面儘可能地把名稱里的經濟、貿易、文化等字眼拿掉,以暗示這些機構不是處理經貿文化的事務性機構,而是一個外交機構,像是具有外交功能的大使館。另一方面試圖把“台北”換成“台灣”,以凸顯機構具有官方性質或政府性質。

台灣當局的努力在國際社會處處碰壁。為了遵守“一個中國”的原則,避免捲入中國和台灣之間的政治紛爭,台灣代表處駐在國大都不允許機構名稱中使用“中華民國”或“台灣”,而只能使用“台北”。這是基本事實,也是當前一種普遍的國際共識。

這次在駐立陶宛代表處的名稱使用了“台灣”而非“台北”,打破了駐外機構名稱使用的慣例,當然是經過台當局的深思熟慮和精心設計。儘管“台灣”的相應英文不是名詞Taiwan,而是形容詞Taiwanese(“台灣人的”或“台灣的”)以淡化英文名稱帶來的官方色彩和視覺透視,中文名稱中的“台灣”字眼則是博人眼球。台當局的如意算盤是,由於“台灣”的使用,駐立陶宛的代表處被賦予了外交機構的性質。

台灣的算計和美國的計算

台灣對於經過文字上的“偷梁換柱”的算計,成功說服或者說“哄弄”立陶宛同意掛出“台灣代表處”的牌子十分興奮,歡欣鼓舞。島內綠媒也大肆宣傳,高調慶祝。台當局不斷強調這是台灣“外交上的重要突破”,是台灣在國際外交事務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意義重大。按照其首任駐立陶宛代表的話說,“這一更名的地緣政治意義如何強調都不過分”。

台灣的舉措背後當然少不了美國的支持。早在去年9月份就有傳聞說美國政府將考慮台灣駐美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中方當時已就上述報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並透過媒體放話,如若美國膽敢將“台灣代表處”改作台駐美機構的名稱,那麼中國從美召回大使將是中方外交上的“最低反應”。

後來台灣駐美機構改名之事沒有了下文,不了了之。美國有自己的私利和盤算。美國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不願“以身試法”,未敢就一中原則挑戰中國的底線因為對中方的反應程度沒有十足的把握。恰在此時,立陶宛邁上了反中的舞台。美國抓住此機會,撮合台灣和立陶宛聯手,利用這兩個“棋子”,推出了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的表演。美國可以說是整個事件幕後的推手和導演。

立陶宛“捅了馬蜂窩”

對台灣當局的文字操弄,背後的美國政府一清二楚,中國政府當然也心知肚明。但似乎當事方立陶宛的決策者卻缺少了對“台灣”一詞的政治敏感性,對中國政府維護一中原則的決心缺少低估性,也對由此帶來的後果缺乏預見性。

在中國對立陶宛多次多次交涉、警告和反對無效之後,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在“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掛牌三天后,中國宣布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 隨後立陶宛所有駐華外交人員及其家屬撤離中國,一夜之間,人去樓空。與此同時,按照立陶宛方面的說法,中國對立陶宛在經貿上實施了“未經宣布的制裁”。

對中國的外交行動,立陶宛方面始料未及,感到極度吃驚。或許是立陶宛被台灣的文字遊戲所欺騙,或許是被美國當槍使而渾然不覺?從其總統到期外交部官員都未料到一個台灣辦事處的設立會帶來中方如此強烈的反應,對中、立兩國關係帶來如此巨大的衝擊。至少是立陶宛低估了中國政府維護一中原則的決心,也沒有預見到中國政府報復的程度和範圍。立陶宛外交決策者政治上的遲鈍令人咂舌。

中國“殺雞給雞看”、“殺雞給猴看”

中國的外交行動可謂是“殺雞給雞看”,以預防其他國家像立陶宛一樣,“依葫蘆畫瓢”允許台灣在其國家進行更名行動,從而產生“骨牌效應”。也就是要防止“立陶宛2.0版”在國際上的出現。中國拿立陶宛開刀,以儆效尤,目的不限於立陶宛。深遠的考量是給其他“親台”國家一個“下馬威”,以杜絕其他國家允許台灣從改變駐其機構名字入手,進而改變其實際上的功能性質。

中國的行動也是“殺雞給猴看”,這個“猴”就是美國。美國一貫通過打“台灣牌”來施行“以台制中”的策略。中國要明白無誤地告訴美國:如果美國將來也想順勢跟進,把“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升級為“台灣代表處”,那就必然會遭到中國的迎頭痛擊。

中國也想告訴國際社會,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任何國家都妄想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 任何國家都休想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挑釁中國的核心利益而不承受代價。中國在台獨的問題上毫不含糊,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和餘地。

“一字千金”的代價

為了報答立陶宛在政治上“挺台”的厚愛,台灣當局不惜血本在經濟上對立陶宛進行補償。先是買下被大陸“卡關”的2萬多瓶立陶宛朗姆酒,然後又買下近千箱的立陶宛淡奶。後來又火速設立2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投資於立陶宛的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近日台灣更宣布再提供10億美元作為融資基金,用於發展與立陶宛的經濟合作項目。

如果台灣在其駐立陶宛代表處的名稱中依照慣例使用“台北”,而不是“台灣”,估計中國不會反對,也不會有針對立陶宛的序列動作。台灣將“台北”改為“台灣”,雖是一字之差,給台灣帶來的卻是十多億美元的破費,真可謂是“一字千金”。無怪乎有台灣媒體將這一出於意識形態的投資稱為“金元外交”和“凱子外交”。

據報被大陸拒收的立陶宛的朗姆酒在海上“漂流”多天后近日運抵台灣。首批6000瓶將在2月1日販售。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每瓶的售價是600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37元),而同樣款式的酒在大陸的電商平台上售價只有31元人民幣。面對朗姆酒高出對岸數倍價格的質疑,民進黨有立委辯護說,貴是貴了些,但這批酒有“民主的味道”。島內不少網民批評台灣當局“把台灣人當盤子”。

美國“一石數鳥”坐收漁利

美國是此次由一字之差引起的衝突中最大的受益者,同時收到了“一石數鳥”的效果。

美國一方面通過“提線木偶”立陶宛向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進行了挑釁,測試了踩踏中國核心利益的紅線,北京如何反應及反應的程度,從而積累了如何“以台制中”的經驗。另一方面以實際行動試圖幫助台灣增加了其國際透明度,試着建立“一中一台”的先例作為示範樣板。

中國、立陶宛、台灣、歐盟皆是此次衝突中的受傷者。

中國和身處歐洲的立陶宛陷入雙邊的外交危機。由此而生,中國和歐盟的平衡關係受到衝擊。立陶宛一方面在經貿上受到巨大的損失,其激進的反華舉措也造成其他歐洲國家的不滿,同時引起國內在野黨的批評。台灣一方面和大陸挑唇料嘴,關係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則不得不“投桃報李”通過額外的金錢和貿易對立陶宛的厚愛進行金錢贊助和經濟補償。歐盟則陷入是維護統一的對華政策還是擺脫立陶宛的“綁架和脅迫”的兩難選擇。

外交突破還是“竹籃打水”?

儘管台灣駐立代表處的名稱中使用了“台灣”而不是“台北”,充其量恐怕也是像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其功能也只局限在台北和立陶宛之間的經貿聯繫,其非官方、非外交性質(non-diplomatic) 的屬性絲毫沒有改變。台灣能否保住「台灣代表處」的牌子還有變數。

立陶宛總統已承認讓台灣以“台灣”之名設代表處是一個錯誤。他表示開設代表處本身沒錯,但代表處的名稱出了問題。"台灣"這個名字成了導火索,成為影響與中國關係的關鍵因素。

立陶宛近期的民調顯示,近三分之二的民眾不支持該國現有的對華政策。立陶宛政府的“挺台”之勢恐難以持久。

據外媒近日報道,曾有美國外交官建議立陶宛做出妥協,考慮更改“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的名稱。也有消息人士稱,為緩和與中國的持續緊張關係,立國外長已向立國總統提議修改代表處的中文名稱,使其如實反映英文單詞Taiwanese的字面意涵。雖然目前台灣官方否認相關報道的內容,但改名的壓力絕非空穴來風,美國和歐盟在背後施加的影響一點都不難以想象。

代表處的名字中是否英文、中文都改,用“台北”替換掉“台灣”?這估計是大陸最首選的而台灣最會拒絕的、立陶宛不太願意的。

或者保留英文名稱,只改中文名稱?改為“駐立陶宛台灣的代表處”?或改為“駐立陶宛台灣人的代表處”?亦或改為“駐立陶宛台灣人民代表處”?

只要台灣在立陶宛代表處被迫改名就是台灣外交的挫敗。現在看來台當局機關算盡恐難逃“竹籃打水”的結果。至於名字如何改、改得不失立陶宛和台灣的顏面,同時還能被大陸接受,還要等些日子,但應該不會很久。

由“台灣-台北”一字之差引起的國際震盪還未平息,這一外交事件還未結束。最後如何收場恐怕要看中、美、歐、台背后角力的結果,我們且靜心觀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多米尼恩計票公司起訴朱利安尼和鮑威爾
2021: 陳和春|美國和西方真也病了!病的不輕
2020: 庚子年是災難始發年,其後一年是災難高
2020: 鼠年災難開始,鼠年之後的那年災難達高
2019: 劉鶴並非“口誤”,只恐學位有誤
2019: xpt 歷史過後看歷史:六四的回音
2018: 借款利息與20萬億國債之間有沒有關聯?
2018: VOA| 一帶一路延至北極,專家示警中國
2017: 內地巨富肖建華「神秘失蹤」究竟有何黑
2017: 不與中國說話川普正是重視中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