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工人階級談社會科學
送交者: 伯恩施坦 2022年03月10日10:56:3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作者 王江松 寫於不同歷史時期 整理於二零二一年

勞動法學

一、何謂勞動法理和勞工法律意識

1、 勞動法的定位和定義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係以及與勞動關係密切聯繫的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總稱。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屬於社會法的範疇,旨在規製勞資雙方的關係,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作為維護人權、體現人本關懷的一項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稱為第二憲法。

在中國,勞動法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係,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製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而製定頒布的法律。其內容主要包括: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勞動就業方針政策及錄用職工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與解除程序的規定;集體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辦法;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製度;勞動報酬製度;勞動衛生和安全技術規程等。

中國勞動法保障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選擇職業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享有休息的權利、享有社會保險的福利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還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依法享有參與民主管理的權利,依法享有參加社會義務勞動的權利,從事科學研宄、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的權利,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拒絕執行的權利,對危害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舉報和控告的權利,對違反勞動法的行為進行監督的權利等「其他權利」。

勞動法也同時保護用人單位權利,包括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製度的權利、根據實際情況製定合理勞動定額的權利、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考核的權利、製定勞動安全操作規程的權利、製定合法作息時間的權利、製定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標準的權利以及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平等簽訂勞動合同的權利等「其他權利」。

2、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1)勞動法的首要原則是人權原則。勞動法是一部人權法,它依據於憲法,來源於民商法,定位於社會法。

首先,保護人權和公民權利是憲法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當然要貫徹於包括勞動法在內的所有公法、私法和社會法部門之中。

其次,私法、民商法側重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自由交易權,對經濟關係、經濟領域特別是勞動關係、勞動領域中的人權的保護則是不夠甚至匱缺的,在這裏,勞動力是跟其他生產要素一樣的商品,勞動力市場也跟其他要素市場遵守同樣的交易規則。然而問題在於,勞動力附着於勞動者,不僅僅是完成勞動所需要的體力和智力,而且與勞動者的需要、欲望、目標、理想、價值觀、情感和意誌等等精神因素不可分離,勞動過程實際上是勞動者一種「全人格的投入」,因此,勞動力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商品,它也是具有完整人格的勞動者的一部分,是勞動者這個人格主體和社會存在主體的一部分,對從事勞動活動的勞動者,僅有私法、民商法的保護是不夠的,還需要作為特別法和社會法的勞動法的保護;對勞動力的所有權、支配權、使用權的保護,必須上升到對人權保護的高度,保護勞動者的自由意誌、人格尊嚴、生命健康和安全,和保護就業權、收入報酬權等等一樣重要。

第三,勞動法是一門社會法。所謂社會法是介於公法與私法之間的法律部門。公法是用來規製國家權力機關的,私法是用來調整平等自然人和法人之間關係的,社會法則是用來調整不同社會階層和社會團體的,是用於糾正人們之間事實上存在的不平等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會法》、《未成年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礦山安全法》、《紅十字會法》、《公益事業捐贈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等,都屬於社會法的範疇。社會法的主旨在於保護公民的社會權利,尤其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在社會關係中,有天生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分,而且市場經濟會自發的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社會法在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平正義方面,能夠發揮公法和私法力所不逮的特別積極作用。

(2)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勞動者權益保護原則。這是勞動法之所以為勞動法的主要原因。這條基本原則又可以細分為四條具體原則:

一一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係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一一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一一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係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範圍之內。

一一底線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比如最低工資製度,每月加班不得超過36小時的規定,突破底線就是違法。

對於這一條原則,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是勞動法應該堅持對於勞動者的「單保護原則」,企業、資方的權益則由公司法、企業法保護;第二種看法是勞動法應該對資方與勞方的權利加以平等的保護,這叫做「雙保護原則」;第三種看法是「傾斜保護原則」,即在保護勞資雙方合理權益的前提下,對勞動者予以傾斜、重點保護。本書是贊成第三種看法的。

3、勞工法律意識

勞動法是在勞資雙方博弈、社會公眾參與的基礎上,由國家立法機關製定的,實際上是勞、資、社、政四方博弈的結果,而且隨着四方力量對比的改變,勞動法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修改。一國勞動法反映的不僅僅是勞動者的利益、意識和意誌,也反映其他社會階級、階層的利益、意識和意誌,勞動法在何種程度上反映了勞動者的利益、意識和意誌,取決於勞工階級的經濟、政治、文化力量的發育發展程度。

所謂勞工法律意識,就是勞動者對於勞動法治、勞動法律關係的認識,是勞動者對於國家法律特別是勞動法律己經如何又應該如何保護勞動者合理權益的認知、願望和要求。從這個概念出發,可以進一步展開勞工法律意識的論述如下:

(1)廣義勞工法律意識和狹義勞工法律意識

廣義的勞工法律意識是指勞動者對於法律本質和國家整個法律體系的認識,諸如對法律的性質、起源和發展趨勢,法律與經濟、政治、文化的關係,法律的結構、功能、價值,依法治國和法治的含義,一國內主要的法律類別和法律部門等等,也就是勞動者作為公民應知應會的基本法律知識。狹義的勞工法律意識,是指勞動者對於勞動法律關係的認識,諸如勞資關係的法律調整,勞資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一國內主要的勞動法律法規,勞動仲裁和訴訟的程序和方法,等等,都是勞動者特別應該儘量學習和掌握的。

(2)實然勞工法律意識和應然勞工法律意識

既然特定歷史時期的勞動法不僅僅是對當時勞動者的利益、意識和意誌的反映,那麼。勞工法律意識就不能僅僅局限於、等同於對現行勞動法律的認識、學習、掌握和自覺遵守。現行勞動法,當然會有一些可資利用的維權依據,但是,在勞資力量對比和社會不公的歷史條件下,要麼勞動立法未能足夠公平地體現勞動者的權利要求,甚至會出現一些很不利於勞動者的惡法條款,要麼在勞動執法(勞動行政)和勞動司法過程中,有利於勞動者的法律也不能落到實處,因此,勞動者的法律意識,理所當然就包括對現行勞動法製體系的反思、質疑、批判,理所當然包括對更好的勞動法製體系的期待和呼喚。

(3 )個別勞工法律意識和集體勞工法律意識

如同各國的勞動法律都經歷了由個別勞動關係立法到集體勞動關係立法的過程一樣,勞工法律意識,也經歷了由個別勞工法律意識到集體勞工法律意識的發展過程,前者只是勞動者個人的法律意識,後者則是勞動者集體的法律意識,是階級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對勞工三權(團結組織權、集體談判權、罷工權)的要求。每個勞動者當然可以依據勞動基準法或個別勞動合同法發起對於資方的勞動仲裁和勞動訴訟,但歷史經驗表明,這種「依法維權」,一是只能解決現行法律規定範圍內的、由是否執行最低勞動標準引起的勞資爭議,根本無法滿足勞動者在最低勞動標準之上的、要求與資本分享企業經營成果的増長性、發展型訴求,這是勞動者更為重要的訴求,而這隻有通過工人的聯合和團結並與資方進行力量博弈才能滿足;二是,即使是最低勞動標準的執行和落實,單憑一個一個孤立的勞動者去與強大的企業打官司,輸多贏少也是情理之中的,因為工人所擁有的經濟資源、社會資源、法律資源都是沒法與資方相比的,而且訴訟的成本尤其是心理成本、時間成本也是工人難以承受的,在曠日持久的法律戰中,資方總是贏多輸少的,只有團結和組織起來的集體仲裁和集體訴訟,才能成倍地増強勞方的依法維權和訴訟的力量。

二、勞動法和勞工法律意識的歷史

1、古代社會勞動者的法律地位

古代社會是沒有勞動法和勞工法律意識的,一是在等級專製、奴隸製和農奴製的情況下,勞動者不被當作人看待,而被視之為牛馬和會說話的工具,自然不會被當作自由民和公民加以保護,最多只是被當作牛馬和工具加以保護而己;二是在自耕農、個體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情況下,由於規模有限,大多數情況下勞動者就是所有者,或者所有者就使勞動者,不存在因僱傭而產生的勞資關係,即使有僱傭關係、勞資關係或者上下管理關係,通常家庭倫理、地方和行業習俗等等就己經調整好了,很少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

奴隸製是產生於能產生剩餘產品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的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當時認為是合法的擁有和控製製度。在典型的奴隸社會中,法律確認奴隸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奴隸主對其握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可隨意奴役、買賣和殺害。奴隸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利,奴隸的後代也世代為奴。早期的奴隸主要來源於異族戰俘,習俗上禁止本部落成員奴役其他成員。後來,本部落成員中也有被充作奴隸的,常常是作為對無力還債的負債者和判刑服罪者的懲罰。

在古希臘,奴隸的來源有戰俘、債奴、海盜劫持的人口、奴婢所生子女及罪犯等。奴隸在法律上不被當人看待,而等同於財物和工具。奴隸以用於各種物質生產部門為主。有文獻記載,雅典的自由民人數約為9萬,奴隸約為36萬,僅用於洛裏恩銀礦上的國有奴隸就有1 一2萬人,大奴隸主尼西亞斯占有奴隸逾千人。奴隸價格因具體條件而有別,但總的來看是低廉的,比如一名武器作坊的奴隸價格為100—150德拉克馬,購買奴隸的主人,一年間便可從奴隸身上收回其身價的全部或2/3。奴隸主對奴隸有生殺之權,但事實上並不輕殺,因主人不願由此損失一份財產。有些代理主人經營而獲利豐厚的奴隸,還可得到贖身的機會,成為「被釋奴」。眾多從事體力勞動的奴隸常被打上烙印或戴上頸圈,忍辱負重,過着非人的生活。他們經常起來與奴隸主作鬥爭,由怠工、破壞工具和財物、逃亡直到舉行武裝起義。

在古羅馬,社會成員分成公民、外邦人和奴隸等不同的等級,「人格減等」是羅馬法上限製主體權利能力的製度。按這一製度,只有同時具備自由權、公民權和家族權的自然人,才是一個具有完全權利能力的主體,即具有完全人格。三種身分權中有一種或兩種喪失或發生變化,便成為人格不完全的人。羅馬公民享有市民法規定的一切權利,主要有公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和私權(結婚權、財產權、遺囑能力、訴權等)兩部分。在法律上奴隸不是自由人,不享有自由權,被視為財產,為權利客體。奴隸主可以任意役使、買賣和懲處奴隸,包括殺死。進入帝國時期,儘管奴隸不斷進行反抗鬥爭,法律中也有某些禁止虐待奴隸的規定,但奴隸的無權地位並未改變。

中世紀農奴的法律地位非常低下,領主擁有對農奴近乎的無限權力,法律只保護農奴的生命權和不受肢體傷害的權利,領主有權毆打和監禁自己的農奴,法律規定農奴還可以被當作商品一樣買賣,雖然中世紀並不存在農奴買賣市場,但是確實存在農奴由於份地的轉讓而更換領主的現象。

雖然農奴的法律地位十分低下,但中世紀實際生活中的農奴並沒有法律規定的那麼悲慘:與奴隸不同,他們能夠訂立合法的婚約;可以衣食自給;對房屋、土地和財物享有某些權利。然而作為領主的「動產」,農奴當然不能享有與人身聯繫密切的自由遷徙權、財產權、婚姻權和繼承權,農奴的人身受到領主直接嚴密的控製。他們被束縛於土地之上,即未經主人的許可不能離開土地,當土地轉移時隨土地一道轉移;他們須在領主的領地上從事繁重的勞役;須對自己持有的土地向領主以實物和貨幣繳納各種捐稅;使用和處分土地的權利受到嚴格的限製,當他們死亡時,財產權歸領主所有;嫁娶都要向領主繳納婚姻稅。然而對於領主之外的第三人來說,農奴們卻近似自由。在不考慮領主的情況下,刑法並不區分自由人和農奴,將二者平等對待。農奴可以對第三人表示財產權,如農奴的牲畜就作為他的財產看待。農奴可以和第三人訂立契約並可能產生訴訟糾紛,而通常法律似乎傾向於農奴一邊:如果他和第三者立約,則他被認為是訂立契約的一方,享有權利。而如果他欠債不還則不負償還之責,因為在法理上農奴只是領主的動產,是不能簽訂合同的,農奴可以根據此條抗辯®。

在古代中國,夏、商、西周都是奴隸製時代,奴隸多產生於戰爭,從敵方俘虜的平民成為奴隸,也有因犯罪被貶為奴隸的,有官奴和私屬之分。春秋中期,秦國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變法結束了這個體製,使奴隸獲得了平等的民權地位,但也有論者認為,這只是把農民由私人的奴隸變成了國家的奴隸。漢朝,奴隸的產生主要來源於土地兼併而形成的私屬,另外東漢末年,人民為躲避戰亂,投靠大莊園主,也成為私屬。漢唐時期,在法律上有明確的良賤之分,如部曲(奴隸的一種)毆傷良民要處死,良民打死自己的部曲,部曲有罪不論,部曲無罪只判徒刑且可以用錢贖免。犯叛逆罪的,全家乃至全族要沒為官奴。宋朝以前,長期受僱於人的,其地位低於良民,也是奴隸的一種。宋朝開始,因僱傭關係形成的主僕關係不再視同於良賤關係。但實際上,私屬奴隸的現象大量存在,不過在法律上禁絕了私屬奴隸、也不允許將良民賣為奴隸。元代,由於蒙古族本身實行奴隸製,所以官奴盛行。清初也對漢人實行奴隸製,至雍正年間才廢止奴隸製,清初經濟繁榮,康熙皇帝采低稅負,像明朝一樣賣身為奴者實際上己大幅減少。

中國古代僱傭勞動者的身份,有的是自由的,有的不是。由於中國古代長期處於比較嚴格的封建家長製統治之下,並受奴婢製度的影響,主雇間往往或多或少帶有尊卑關係、主奴關係的痕跡,雙方自願結成的非等級僱傭關係也是如此。生產性僱工有時還需從事一定的服役性勞動,工值常部分地以伙食、衣鞋等實物支付。單身長工的戶籍列於雇主戶下,其行動需由雇主管束。可見,中國古代的僱傭關係,即使是那些不屬於等級僱傭的一般僱傭關係,也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人身依附性和人格不平等性。一般來說,中國古代僱傭勞動者在受僱時是自願的,但長期僱傭關係一旦確立,他們中許多人的法律地位就發生變化。如宋代的「人力」或「女使」,多訂有契約,年滿解僱。法典規定,五年以上長工無過錯而被主殺,主罪減凡人一等;主人過失殺僱工者無罪;不得與主人同居親屬通婚姻;奸主人妻女或主人有服女親,擬罪重於凡人。明代確定一部分僱傭關係為具有人身隸屬關係的等級僱傭關係。《大明律》稱這種僱傭勞動者為「僱工人」,其雇主為「家長」,具體地規定僱工跟雇主同罪而不同罰,處刑輕重也不同;僱工跟雇主有服親屬的法律關係也不平等,法律承認雇主及其服親尊長對僱工人有施加體罰的懲罰權,直至將僱工人責打「邂逅致死」而無罪。僱工人的法律地位比奴婢高些,但明顯地低於凡人,成為一個低下的社會等級。萬曆十六年(1588)規定「立有文券、議有年限」的僱傭勞動者為僱工人,「短雇月日、受值不多」者不是。清王朝繼承了明王朝有關僱工人法律地位的律文,但多次修改僱工人條件。乾隆五十^一年(1788)改修條例,以主雇間有無主僕名分作為判斷是否僱工人的主要標誌。此後,在實際生活中與雇主無主僕名分的一般僱傭勞動者越來越多。有關僱工人法,直至清亡方被廢除。

2、近現代勞動法和勞工法律意識的產生和發展

勞動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體系,產生於近現代,與產業革命的蓬勃發展及工人運動的日益壯大密切相關。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着西方各國工人運動的逐步興起,工人階級強烈要求廢除原有的「工人法規」,頒布縮短工作日的法律;要求増加工資、禁止使用童工、對女工及未成年工給予特殊保護以及實現社會保險等。資產階級政府迫於上述情況,製定了限製工作時間的法規,從而促使了勞動法的產生。1802年英國通過了《學徒健康和道德法》,這就是現代勞動立法的開端。1864年,英國頒布了適用於一切大工業的「工廠法」。1901年英國製定的《工廠和作坊法》,對勞動時間、工資給付日期、地點以及建立以生產額多少為比例的工資製等,都做了詳細規定。德國也於1839年頒布了《普魯士工廠礦山條例》。法國於1806年製定了 「工廠法」,1841年又頒布了《童工、未成年工保護法》,1912年最終製定了《勞工法》。進入20世紀以後,西方主要的國家大都相繼頒布了勞動法規。從1802年以後的百餘年間,西方國家的勞動法逐漸從民法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勞工運動的持續高漲,西方國家陸續製定了不少勞動法。1918年德國頒布了《工作時間法》,明確規定對產業工人實行8小時工作製,還頒布了《失業救濟法》、《工人保護法》、《集體合同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勞動者的利益,對資本家的權益作了適當的限製。美國在1935年頒布的《國家勞工關係法》(《華格納法》),規定工人有組織工會和工會有代表工人同雇主訂立集體合同的權利。1938年又頒布了《公平勞動標準法》,規定工人最低工資標準和最高工作時間限額,以及超過時間限額的工資支付辦法。

二戰以後,歐美國家的勞動立法出現倒退的取向,如1947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塔夫脫-哈特萊法》,把工會變成一種受政府和法院監督的機構,禁止工會以工會基金用於政治活動;規定要求廢除或改變集體合同,必須在60天前通知對方,在此期間,禁止罷工或關廠,而由聯邦仲裁與調解局進行調解;規定政府有權命令大罷工延期80天舉行,禁止共產黨人擔任工會的職務等。又如1947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保衛共和國勞動自由法》,同樣是壓製工人運動的法律。到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的勞動立法又出現了新的趨勢,在工人運動和選舉政治的壓力下,各主要國家相繼頒布了一些改善勞動者權益的法律,如法國頒布了關於改善勞動條件、男女同工同酬、限製勞動領域的種族歧視等方面的法律,日本於1976年重新修訂了《勞動標準法》,還製定了關於最低工資、勞動安全與衛生、職業訓練、女工福利等方面的法律。

隨着臺灣勞工運動的興起和臺灣政治轉型,臺灣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勞動法律體系。臺灣勞動法區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勞動基準法》為核心之個別勞動法以及以《工會法》、《團體協約法》及《勞動爭議處理法》等勞動三法為核心之集體勞動法。前者的目的是在維持勞工之具有尊嚴的勞動條件,以緩和勞工在契約上不對等的地位以及勞動過程之受支配的從屬狀態;後者之目的則是在此基礎上使勞工能積極地參與勞動條件的決定,藉此促進勞動條件的維持和改善以及回復勞工之人格的自主性。勞工在個別勞動法所受的保護只是一種消極的保障,如同《勞基法》第1條所言,僅止於「勞動條件最低標準」的程度,超過法定勞動條件的部分仍任由勞資雙方自由決定,對於勞工在勞動契約上之對等地位的回復仍有其局限性。相形之下,《集體勞動法》所扮演的角色是促使勞工脫離弱勢的狀態,透過集體勞動條件的共同決定,例如工會和雇主的團體協商所締結之團體協約,來回復勞工人格的自主性,才是勞動法真正的目的所在。雖然作為臺灣集體勞動法之核心的勞動三法,早在二戰後不久即具有基本的雛形,但是由於勞資關係受到政治和經濟政策強力介入(所謂國家統合主義的影響),工會的組織和發展以及團體協商製度的形成受到很大的阻礙,甚至工會最重要的對等武器一一爭議行為也受到層層的限製,使得臺灣集體勞動關係的發展一直停滯不前,與其它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相較,對於勞工之勞動條件保障和人格回復的狀況落後甚多。《工會法》修法草案在1999年6月1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後,與新修正的《團體協約法》和《勞資爭議處理法》結合,使臺灣集體勞動法製邁向新的時代®。

20世紀70、80年代,韓國發生了波瀾壯闊的勞工運動,民主轉型以後,韓國現代勞動法律體系也建立起來了。韓國調整勞動就業關係的法律法規的主要淵源為憲法、勞動標準法案及其它法規、個人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內部工作規章和集體勞資協議。

憲法:韓國憲法設立了勞動關係的一些基本原則。第32條規定所有公民「有工作的權利」,且擬立法規定最低薪酬及工作條件「以保障人的尊嚴」。第32條也禁止在勞動和工作條件上的性別歧視。同時,第32條允許對未成年人工作的「特殊保護」和對軍人、警察或因公負傷或犧牲的軍人及警察的家屬提供的「優先」工作機會。
勞動標準法案:規定了用人單位必須向其員工提供的最低工作條件,包括工作小時的最低標準、加班費、休假及其他帶薪假、離職金及其它津貼和福利,適用於在韓國的任何辦公室或「工作場所」持續僱傭5名或5名以上員工(包括外國員工)的任何用人單位。
(3 )規製勞動關係的各種不同方面的其他法規和相關規定:

設立各種最低標準:《最低薪酬法案》、《員工退休金保障法案》、《保護派遣員工法案》、《保護固定期限及兼職員工法案》,及《工業安全與健康法案》。

設立特定強製性僱傭指導方針:《就業安全法案》、《員工職業能力提升法案》、《平等就業機會及工作家庭平衡支援法案》、《促進殘疾人就業與職業康復法案》、《針對對國家有突出貢獻人群的榮譽待遇及支持的相關法案》。

關於強製性社會保險:《國民年金保險法案》、《國民醫療保險法案》、《就業保險法案》、《工傷賠償保險法案》、《工資索賠保障法案》。

(4)關於工會和勞動管理關係:包括工會活動和爭端解決的《工會和勞動關係調整法案》、關於勞動管理委員會和申訴程序的《促進員工參與及協力法案》。這些法律是調整和規製集體勞動關係的,其核心內容是員工可自由組織與用人單位進行集體勞資談判的工會。一般來說,集體勞資協議僅適用於工會成員,因此工會成員和非工會成員的就業條件可能存在差異,但《工會和勞動關係調整法案》規定,如果通常在固定的工作場所從事固定類型的工作或固定的業務的大部分員工都是工會成員且集體勞資協議適用於該等工會成員,則集體勞資協議將同樣適用於在固定的工作場所從事固定類型的工作或固定的業務的非工會員工。如一般勞動規則包含條件低於集體勞資協議中相同內容的條款,則集體勞資協議將優先適用於被集體勞資協議涵蓋的任何員工®。

回顧19、20世紀各國勞動法治(包括勞動立法、勞動執法、勞動司法、勞動法律監督、勞動法律文化)的歷史,我們會非常清晰地看到,勞工階級意識、勞工法律意識和整個勞工運動的發展,是推動勞動法治的主要力量。在勞、資、社、政四方格局和關繫結構中,一般而言,因為在市場經濟相當長的發展階段,勞動者雖然總量最大,但由於分散無序,不能成為有組織的和現實的力量,處於社會底層和弱勢狀態,其他三方相對處於強勢和優勢的地位,成為體製內既得利益者,沒有多少動力推動力量均衡、公平正義的勞動法治的進步,倒是具有強烈的把勞動者永遠壓在地板上的衝動,因此,勞動者就成為改變既有格局和秩序的發動機和自變量,相對而言,資本、社會、政府成為應對的方面,成為因變量。19世紀的勞工運動催生和推動了第一波勞動立法,20世紀一戰以後的勞工運動推動了第二波勞動立法,二戰以後的勞工運動推動了第三波勞動立法。正是勞工法律意識的不斷増強、勞工集體和階級力量的不斷増強,並通過選舉和勞工政黨的參政執政,才把勞工的利益、意誌和願望,體現在國家的法律和政府政策之中。

3、中國的勞動立法和勞工法律意識的覺醒

中國的勞動立法,出現於20世紀初期。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農商部於1923年3月29日公布了《暫行工廠規則》,內容包括最低的受僱年齡、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對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製,以及工資福利、補習教育等規定。國民黨政府則沿襲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勞動關係作為僱傭關係載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頒布的《工會法》,受軍政一訓政一憲政思想的指導和實際上的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控製,在很大程度上是限製與剝奪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抗日戰爭時期,各邊區政府也曾公布過許多勞動法令,如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過《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對解放區的勞動問題提出了全面的、相當詳盡的建議,對調整勞動關係提出了基本原則。各個解放區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後頒布過不少勞動法規。

1949年的《共同綱領》,提出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勞動立法原則。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同年,勞動部公布《關於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定》,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經修正後重新公布),1952年8月,政務院發布《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1954年7月,政務院公布《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1956年6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1956年國務院公布《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和《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1958年,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等4項重要規定。1966〜1976年,勞動立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同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實行獎勵和計件工資製度的通知》。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礦山安全條例》、《礦山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等3項法律文件。1982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198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製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8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同年勞動部發出了《關于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1994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這些勞動法規在調整勞動關係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6年,中國曾起草《勞動法》,由於歷史原因,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次起草《勞動法》,1983年7月曾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但因很多問題難以妥善解決,未提交全國人大審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頒布標誌中國勞動法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勞動法》共13章107條,包括總則;就業促進;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勞動法》是中國的基本法,為勞動法製建設奠定了基礎。2007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審議通過,並於2008年1月1日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被俗稱為新「勞動法」。新「勞動法」對勞動合同製度做了進一步完善。

在中國,勞動法治的曲折發展,本質上也受製於勞工法律意識和勞工力量的發展。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的勞動立法,受到勞工運動的推動,是顯而易見的。以代表工農利益為己任的共產黨,在江西蘇維埃時期、抗爭時期和國共內戰時期,也製定了明顯傾斜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勞動法令。倒是在1949年以後,隨着公有製和計劃經濟體製的建立,勞動立法反而處於一種內在分裂和長期停滯狀態,以至於從1956年就開始起草的勞動法(統一的勞動法典),直到1994年才得以製定並與1995年開始實施。所謂內在分裂是指,一方面在國家意識形態和憲法層面,勞動者成為國家的主人,工人階級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工農聯盟成為國家政權的基礎,另一方面,每一個工人、農民、普通知識分子,實際上卻沒有自由遷徙權、自由擇業權、財產所有權、經營管理權、收入分配權等等公民權利和勞動權利,國家把這一切拿走以後,反過頭來以恩主、家長的權威返還給勞動者得以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生存資料,在這樣一種政經體製下,實際上失去了勞動立法的基本前提,那就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資關係或勞雇關係的存在,勞動者是不可能與自己法律上的總代表即國家政權進行討價還價和集體談判的,是不可能自由結社成立工會的,是不可能行使罷工權的,這就是為什麼1949年以後長達45年間不可能產生一部統一的勞動法典的根本原因。

只是隨着國家所有製向多種所有製並存、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才從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與主觀上勞動者的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的甦醒兩個方面,使勞動立法真正得以啟動。過去,勞動者面對國家這個唯一的雇主,是很難有個體權利需求和權利意識的,現在,勞動者面對的是一個一個企業和老闆,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並且並不直接掌握政治權力的資本家或經營管理者,權利需求和權利意識立馬就甦醒了,並且要求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

1994年勞動法的製定,勞工法律意識的直接影響還不明顯,那部法律基本上是橫向移植了市場經濟國家的勞動法。經過13年的勞動法的宣傳和實施,尤其是現實勞動權益受損的殘酷現實壓力,到2007年製定勞動合同法(新勞動法)時,勞工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於勞動合同法的製定施加了直接的(通過總工會和人大中的工人代表)和間接的(通過輿論)的影響。新勞動法實施六七年之後,遭到了來自部分政府官員、企業家、經濟學家和法學家的猛烈批評,由此也引起勞工界的強烈反應,並且在媒體和網絡上、在立法或修法過程中,發生了兩次激烈的輿論戰。

第一次爭論發生在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於2013—2014年的地方勞動立法過程中。2013年10月11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公布《廣東省企業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條例(修訂草案稿)》,向社會各界人士徵求意見。勞工界和企業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小小草工友家園等勞工機構率先提出修改意見,在肯定條例合理之處的同時,也指出條例對勞工的不利之處,比如未成立工會或工會不作為的企業的職工協商代表的產生,過於依賴上級工會,而忽視了職工自行選舉代表的權利;職工方發出邀約、協商過程、勞動部門批准等程序,最長可達100天,如果協商不成再走調解和調停程序,最長可達190天,足以把職工拖垮;關於集體協商期間「職工煽動、組織、挑撥、串聯其他職工擾亂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的,應當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規定處理」的規定,帶有強烈的政治和道德色彩,對勞工維權構成極大的威脅,而企業方面拒絕或者無正當理由故意拖延集體協商進程、拒絕與職工進行集體協商、拒絕提供集體協商所需材料或提供虛假材料、違法變更或者解除職工方的勞動合同、拒絕執行集體協商調解書等違法行為,卻不必承擔具體的法律責任。

與此同時,香港六大商會也向廣東省立法機關表達了強烈的反對:《草案》規定只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職工或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要求,在不需說明理由的基礎上,便可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體假、勞動安全衛生、職業培訓以及社會保險與福利等事項與企業進行集體協商;企業一方無論己如何執行國家在工資福利以及勞動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都必須在30天內與職工進行集體協商並簽訂集體合同。這是用法律來支持和鼓勵職工超出現行政策範圍、不受現行法律約束地向企業提出工資福利方面的各種要求,用群體的壓力迫使企業就範。《草案》的實行將會損害受法律保護的投資者私有產權和企業經營自主權,將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運作,將進一步令員工陷入對増加收入的盲目追求中,導致企業內部產生新的收入分配矛盾,直接削弱企業一向行之有效的獎賞激勵機製的作用,令企業難以帶動職工積極性和效率,嚴重影響生產力和競爭力。

之後,香港7大勞工團體、內地19家勞工機構奮起駁斥了六大商會。

經過勞資雙方幾個回合的辯論之後,9月1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公布了《廣東省企業集體合同條例(修訂草案修改二稿徵求意見稿)》,再次向社會各界公開徵求意見,之後很快於9月25日通過並頒布了《廣東省企業集體合同條例》,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人們發現,這個正式公布的條例與第二稿沒有什麼區別。這個條例遭到勞工界的一致反對,因為第一稿中有利於勞工的條款(關於工人協商代表的產生,關於集體協商的時限和周期,關於法律責任,關於罷工權),大都被刪除或嚴重弱化了。

第二次爭論發生在2016年前後全國人大啟動修改勞動合同法的過程中。前財政部長樓繼偉在2015年4月24日「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講壇」上講話,認為中國在未來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會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原因第一是老齡化,65歲以上人口的占比2011年是8.1%,2014年是10.1%,這個比例超過10%就意味着進入老齡化社會;第二是勞動階段的人口,即16—59歲階段的人口,開始淨減少,從2012年開始減少了 300萬,以後還會減少;第三,特別是2007年開始,工資陡然上升,工資増長高於勞動生產率増長,2008年1月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是很有弊端的,它的弊端主要在於降低了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和靈活性,職工可以炒雇主,但雇主不能解僱職工,很多投資人離開中國也是這個原因,推行企業集體談判是對的,但是提出行業集體談判和區域集體談判,是可怕的,歐洲就是這個

問題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僵化。

他的這些觀點引起極大的爭議,人社部長尹蔚民為之站臺背書,經濟學界為他叫好,而勞工界理所當然表示反對。這個樓部長,意猶未盡,又在2016年第一期《求是》雜誌發表的名為《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於改革》的文章中稱,要深化社保製度改革,改革醫療保險製度,建立合理分擔、可持續的醫保籌資機製,研宄實行職工醫保退休人員繳費政策,建立與籌資水平相適應的醫保待遇調整機製。他再次引來網民萬炮齊轟。如果說他在清華大學的講話是拿現職勞動者開刀的話,這次居然進一步拿退休勞動者開刀了。

東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小梅對媒體表示,應修改勞動合同法,取消經濟補償金製度,從而幫助企業減負減稅,真正減掉一些不該有的束縛;她認為經濟補償金製度加重企業負擔,不利於企業轉型發展,經濟補償己經成為誘發勞資雙方矛盾的不和諧因素。這個統戰部長的確與資方很好統合起來了,不僅勇於挑戰中國勞動法律,而且勇於挑戰市場經濟條件下因資方原因而解除勞動合同時必須支付給勞動者經濟補償金或「資遣費」的國際慣例。

經濟學界批判勞動合同法的人就更多了。早在2007年,張五常就明確稱這個法律是維護懶人,會把經濟搞垮,硬性規定勞工合約是干預市場運作;2008年勞動合同法甫一頒布,他就說應當取締;2012年稱該法一團糟,是政府給錢讓工人告老闆,東莞監管最嚴沒人敢去投資;2013年稱該法是對中國經濟最大的禍害,否決了市場選擇合約的自由;2014年稱該法的管製措施,導致把很多工廠做死了; 2016年新年伊始,他還在說勞動合同法是未富先嬌,應當取締,或者由共產黨直接拆除,或者政府默許企業退出法定勞動合同,改為私定合約,就像90年代那樣,完全不理合約,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什麼最低工資、勞動法,都沒有。那時候合約自由,隨時可以做,隨時可以不做,奇蹟就出現了。就是這樣子!經濟増長理論就是這麼簡單!

勞動法專家董保華居然總結出勞動合同法的十大失衡:(1)嚴格限製用人單位解僱權利與過度放任勞動者辭職自由的失衡;(2)全面靜態書面化的法律要求與用人單位動態調整的失衡;(3)標準勞動關係與非標準勞動關係的失衡;(4)勞動力成本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的失衡;(5)勞動關係調整中經營成本與摩擦成本的失衡;(6)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爭議解決成本的失衡;(7)用人單位照顧義務與勞動者忠誠義務的失衡;(8)勞動者獎勤與懲懶的失衡;(9)法律保護一刀切與分層分類適用的失衡;(10)剛性調整與彈性引導的失衡。他居然認為,勞動合同法一方面誘使部分勞動者違反誠信原則故意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等碰瓷現象的大量發生,另一方面,也構成群體矛盾的主要導火索,導致2008年以後群體性矛盾大幅上升。在涉及企業搬遷、關停並轉遷的過程中,勞動者通過形成群體性壓力,爭取高額補償金;企業面對集體上訪,集體停工,往往只能讓步。根據東莞市統計,2014年因經濟補償金、賠償金引發的勞資群體性事件占到22.4%。在董保華作為主講人的2016年5月6日天則雙周論壇上,與會的勞工學者常凱、王江松、陳步雷等人對這些觀點進行了系統的反駁。

通過對勞工群體的調查研宄,勞工學者集中表達了當下中國勞工的主要法律意識和訴求:

第一,勞動關係領域存在者普遍而嚴重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宄、司法不公的現象,一方面企業方面因為違法成本很低而置勞動法律於不顧,不簽勞動合同、拖欠工資、大大超過法定加班時間、剋扣加班費和高溫補貼、不繳或少繳五險一金、任意解除勞動合同且不支付經濟補償等等,到處都是;另一方面,勞動者因為維權成本(包括經濟成本、法律成本、時間成本、心理成本等等)太高,往往被迫放棄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二,就現行勞動合同法本身而言,對勞動者並不存在過度保護的問題,企業經營成本最大的部分不是勞動力成本,而是土地成本、資金成本、物流成本、能源成本、稅收成本和權力尋租成本,這些成本都遠遠高於市場經濟國家,正是這些成本的製約才使得中國製造業失去競爭優勢,相反,中國勞動者的收入僅占發達國家工人收入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是典型的廉價勞動力,這使得數億農民工不能把家安在生活費用極高的打工所在地,使得勞動力的再生產以拆分式的、家庭破碎的方式進行,這比歐美國家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還不如,更不用說農民工所遇到的社會歧視和文化歧視了。

第三,最為重要的是,現行勞動合同法缺乏對勞工三權(團結組織權、集體談判權和罷工權)的明確承認和保護,這使得工人不可能組織起來,通過談判和罷工等等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方式去與資方進行討價還價和利益博弈,雖然其中也有集體合同一章,但都是一些抽象的、大而無當的規定,沒有完整的集體談判製度供給和實施細則,沒有法律責任,沒有可執行性和強製性,結果是,集體協商製度變成了工會的自娛自樂和數據統計遊戲,而工會本身也沒有依法履行代表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絕大多數企業工會被國企的經營管理層和私企、外企的資方所操控的「老闆工會」,一旦工人發起罷工、集體上訪和請願,地方政府就立即作為維穩事件,派遣警力予以強製性處置,甚至對工人代表予以刑事懲處。因此,中國勞動立法最短缺的就是集體勞動關係法或集體合同法。

三、勞工法律意識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1、簽訂勞動合同情況

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

勞動合同時間人數百分比(%)
1-2年18522.90
2-5年16019.80
5年以上749.16
無固定期限22427.72
沒有簽合同16520.42
合計808100.00
由此表可知,簽訂勞動合同情況不容樂觀,除20.4%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外,42.77%只簽訂短期合同,只有38.84簽訂了長期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且這一部分相對集中在國企:

不同企業類型職工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時間

 企業類型
勞動合同時間國企民企
1-2年10.5%29.5%
2-5年18.3%25.1%
5年以上15.3%7.7%
無固定期限47.1%23.4%
沒有簽合同8.8%14.3%
合計100.0%100.0%
從年齡看,簽訂勞動合同情況由好到差依次為60後、70後、80後、90後。90後固然因為工齡短,簽短期合同的居多,但沒簽合同的比例達到15.6%:

不同年齡職工與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時間

勞動合同時間年齡
90後80後70後60後
1-2年32.0%25.8%15.8%13.8%
2-5年29.9%27.5%18.6%6.9%
5年以上8.2%10.6%9.3%12.3%
無固定期限14.3%26.2%41.5%55.4%
沒有簽合同15.6%9.9%14.8%11.5%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戶口看,當然是農民工最差,居民戶口好一些,城市戶口更好一些:

不同戶口職工與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時間

 戶口類型
勞動合同時間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1-2年31.2%14.6%11.1%0.0%
2-5年28.5%17.8%16.4%40.0%
5年以上6.4%12.8%15.8%0.0%
無固定期限19.2%45.7%45.0%60.0%
沒有簽合同14.7%9.1%11.7%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學歷看,基本上呈現出學歷由低到高與合同簽訂狀況由低到高的對應關係:

不同學歷職工與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時間

勞動合同時間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1-2年27.2%26.3%15.5%10.6%22.2%
2-5年24.6%20.5%16.1%38.8%22.2%
5年以上5.7%10.6%14.9%12.9%22.2%
無固定期限22.4%32.1%43.7%35.3%33.3%
沒有簽合同20.2%10.6%9.8%2.4%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從崗位和地位看,普通工人最差,班組長好一些,班組長以上更好一些:

不同崗位職工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時間

勞動合同時間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1-2年26.5%15.9%16.9%9.6%
2-5年21.6%31.7%25.0%19.2%
5年以上8.9%19.0%12.5%13.5%
無固定期限28.9%30.2%38.8%44.2%
沒有簽合同14.1%3.2%6.9%13.5%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工資收入看,也呈現出工資由低到高與合同簽訂狀況由低到高的對應:

不同工資收入職工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時間

勞動合同時間~ 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綜合分析:勞動合同是企業管理的重要依據,也是發生勞動糾紛時訴諸仲裁和訴訟的重要依據,從本次調查看,多達20.4%的工人沒有獲得勞動合同,且多為農民工(初高中、農業戶口、普通工人)。原因固然主要在於企業規避簽訂勞動合同,這也表明相當多的工人的勞動合同意識不夠強。

2、執行勞動合同情況

執行勞動合同的情況

執行勞動合同情況人數百分比(%)
很好13216.32
較好15318.91
一般26132.26
不太好8610.63
很不好779.52
不知道10012.36
合計809100.00
簽訂勞動合同只是保障勞工基本權益的第一步,關鍵還要看執行情況如何。認為執行情況很好和較好的占35%,認為一般地占32%,認為不太好和很不好的占20%,回答不知道的占12%以上。可見勞動合同作為最低勞動標準的執行情況是很不理想的,其中國企明顯好於民企:

不同類型企業履行勞動合同情況

 企業類型
執行勞動合同情況國企民企
很好25.8%22.3%
較好31.2%16.6%
一般24.2%36.7%
不太好4.4%9.4%
很不好7.4%8.0%
不知道7.0%7.0%
合計100.0%100.0%

從年齡看,合同執行情況呈現出60後、70後、80後、90後由好到差的分布:

不同年齡職工所在單位履行勞動合同的情況

很好24.5%21.9%20.0%34.6%
較好19.7%18.6%25.4%24.6%
一般29.3%40.5%25.9%23.8%
不太好7.5%8.2%9.7%3.8%
很不好8.8%6.5%9.2%6.9%
不知道10.2%4.2%9.7%6.2%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學歷看,從初中及以下到本科學歷工人,明顯表現出由低到高的滿意度。研宄生的情況較為特殊,其滿意度高於初高中低於大專本科,而其不滿意度高居榜首,達33.3%。

不同學歷職工所在單位履行勞動合同的情況

執行勞動合同的情況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很好20.7%22.0%27.1%29.1%33.3%
較好15.5%20.0%29.4%33.7%11.1%
一般34.9%34.6%27.1%30.2%22.2%
不太好10.3%9.2%2.3%3.5%22.2%
很不好9.5%8.1%6.8%1.2%11.1%
不知道9.1%6.1%7.3%2.3%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從戶口看,農村戶口不如居民戶口,居民戶口不如城市戶口:

不同戶口職工所在單位履行勞動合同的情況

 戶口類型
執行勞動合同的情況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很好21.7%27.4%26.2%0.0%
較好19.1%25.6%23.3%60.0%
一般34.2%29.7%28.5%20.0%
不太好8.4%8.2%5.2%0.0%
很不好9.1%5.5%7.0%0.0%
不知道7.6%3.7%9.9%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崗位和地位看,將滿意度與不滿意度綜合計算,對勞動合同履行情況呈現出普通工人一班組長一初中及技術人員一車間科室負責人由低到高的評價:

不同崗位職工所在單位履行勞動合同的情況

執行勞動合同的情況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很好20.8%28.6%28.0%33.3%
較好19.4%27.0%23.8%35.3%
一般33.1%27.0%34.8%17.6%
不太好8.1%7.9%6.7%5.9%
很不好9.9%7.9%2.4%5.9%
不知道8.5%1.6%4.3%2.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工資水平看,基本上也是收入越低的,越認為合同執行情況不好,而收入越高的,評價就越高一些:

不同工資收入職工所在單位履行勞動合同的情況

 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執行勞動合同的情況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很好10.0%15.6%24.8%24.7%50.0%50.0%
較好15.0%15.0%21.8%29.1%12.5%8.3%
一般35.0%31.7%32.8%32.4%29.2%33.3%
不太好5.0%10.8%8.9%4.9%0.0%8.3%
很不好15.0%19.8%5.5%2.4%4.2%0.0%
不知道20.0%7.2%6.1%6.5%4.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總的來講,占比最大的底層勞工即農民工,不僅勞動合同簽訂率相對最低,而且勞動合同執行情況也相對不好,這無疑使他們的經濟狀況猶如雪上加霜。要改變這種情況,當然有賴於工人的勞動合同意識的強化並採取有力的維權行動。

3、工資集體協商情況

工資集體協商情況

工資集體協商情況人數百分比(%)
建立了14117.52
沒建立33040.99
不知道33441.49
合計805100.00
勞動合同是勞工個人與企業簽訂的,集體合同則是勞工通過工會與企業就工資、工時、勞動條件、社會保障以及其他事項進行集體協商而簽訂的,由於加上了勞工團結和組織,大大増強了勞方討價還價的力量,從而反過來提高個別勞動合同的標準和水平,因而工資集體協商成為市場經濟下主要的勞動力議價和定價機製。我們國家剛剛開始,從上述調查數據來看,只有17%的工人確認本企業建立了集體協商製度,40%以上的人認為沒有建立,還有超過41%的人表示不知道,可見,即使很多企業搞了一個形式上的集體協商,工人並沒有參與其中。其中國有企業稍稍好於民辦企業:

不同企業類型是否建立了工資集體協商製度

 企業類型
工資集體協商情況國企民企
建立了24.9%25.3%
沒建立27.9%38.4%
不知道47.2%36.3%
合計100.0%100.0%
下面是處於不同年齡、戶籍、學歷、崗位和地位、收入水平的工人,對本企業是否建立了工資集體協商製度的知曉程度:

不同年齡職工所在單位是否建立了工資集體協商製度

 年齡
工資集體協商製度90後80後70後60後
建立了29.9%20.5%23.1%30.7%
沒建立29.2%38.9%32.3%34.6%
不知道40.9%40.6%44.6%34.6%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戶口職工所在單位是否建立了工資集體協商製度

 戶口類型
工資集體協商製度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建立了26.6%19.6%27.8%60.0%
沒建立34.8%34.1%33.1%40.0%
不知道38.6%46.3%39.1%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學歷職工所在單位是否建立了工資集體協商製度

工資集體協商製度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建立了29.1%23.4%24.7%19.5%44.4%
沒建立36.8%39.9%25.9%26.8%55.6%
不知道34.1%36.7%49.4%53.7%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不同崗位職工所在單位是否建立了工資集體協商製度

工資集體協商製度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建立了25.4%29.5%21.3%40.0%
沒建立33.4%37.7%32.3%40.0%
不知道41.2%32.8%46.5%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工資收入職工所在單位是否建立了工資集體協商製度

工資集體協商製度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元及以上
建立了16.7%19.3%29.5%22.9%34.8%45.5%
沒建立33.3%41.0%34.3%31.3%34.8%36.4%
不知道50.0%39.8%36.2%45.8%30.4%18.2%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從這些數據中,看不出來不同工人對集體協商的認知和態度有明顯的區別,不像工資、工資發放、簽訂和執行勞動合同等方面呈現出帶有規律性的差別,原因在於,集體協商是個新鮮事物,工人們還不熟悉,即使企業建立了,也是形式上的。這表明,中國的勞動關係,還處在以個別勞動關係為主體的階段,還沒有進入以集體勞動關係為主體的階段。

4、勞資糾紛處理方式

和企業發生矛盾和糾紛時,勞工選擇的處理方式的排序是:①當面找企業領導說理®向地方政府或上級工會反映③請仲裁機構幫助④找企業工會幫助⑤聯合工友集體上訪⑥請老鄉、朋友幫忙©組織員工罷工⑧採取激烈行動(如威脅、自殺):

①和企業發生矛盾和糾紛時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人數百分比(%)
當面找企業領導說理44258.31
其他31641.67
 758100.00
②和企業發生矛盾和糾紛時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人數百分比(%)
向地方政府或上級工會反映21430.40
其他48969.60
 704100.00
③和企業發生矛盾和糾紛時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人數百分比(%)
請仲裁機構幫助21029.75
其他49670.25
 706100.00
④和企業發生矛盾和糾紛時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人數百分比(%)
找企業工會幫助21829.18
其他52970.82
 747100.00
⑤和企業發生矛盾和糾紛時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人數百分比(%)
聯合工友集體上訪11716.64
其他58683.36
 703100.00
⑥和企業發生矛盾和糾紛時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人數百分比(%)
請老鄉、朋友幫忙9213.33
其他59886.67
 690100.00
⑦和企業發生矛盾和糾紛時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人數百分比(%)
組織員工罷工7711.16
其他61388.84
 690100.00
⑧和企業發生矛盾和糾紛時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人數百分比(%)
採取激烈行動(如威脅、自殺)172.49
其他66797.5 1
 684100.00
對相似問題的回答是:

勞動者如何處理企業的不公正對待

處理辦法人數百分比(%)
您認為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好認了13817.27
您採取出工不出力等方法進行抗爭637.88
您採取一切合法的手段進行積極的抗爭45757.20
離開,另謀出路12916.15
其他121.50
合計799100.00
勞動者認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最好方法和途徑

處理辦法人數百分比(%)
用腳投票,隨時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526
與企業管理人員積極疏通以爭取自己的應得權益34644
與其他工人組織起來與企業進行有效的集體談判18924
找熟人幫忙425
司法途徑14518
其他111.
合計785100
從以上數據分析,願意選擇依法維護自己權益的工人占絕大部分,採取極端行為的只占極少數。在合法方式中,又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以個人的方式去找企業資方和管理層、政府和上級工會、仲裁機構、企業工會這種體製渠道解決問題,另一種是通過組織起來聯合上訪、請願、集體談判和罷工等集體行動(這是主流體製外的自力、自主救濟方式)解決問題,選擇前者的明顯多於選擇後者的,這是因為集體上訪、集體談判和集體罷工,一則沒有完全合法化,面臨法律風險,需要更高程度和更高層次的法律保護,另一方面,需要勞動者有更高的法律意識和團結組織能力,而這兩者目前都是欠缺的。

5、對工會的態度

勞動者對所在工會的滿意度

滿意度人數百分比(%)累計百分比(%)
很滿意589.549.54
比較滿意14123.1932.73
一般19331.7464.47
不太滿意9715.9580.43
很不滿意11919.57100.00
合計608100 
其中國企工人的滿意度高於民企:

不同類型企業職工對所在單位工會的滿意程度

 企業類型
滿意程度國企民企
很滿意8.1%6.5%
比較滿意29.3%13.3%
一般33.0%44.9%
不太滿意14.1%21.7%
很不滿意15.5%13.6%
合計100.0%100.0%
勞動者認為工會作用不大的原因

原因人數百分比(%)
受資方和企業行政控製30941.
工會領導人素質不高739.
工人們自己的組織能力與對工會的控製力太弱17723.
受到某些不合理的政治體製的束縛16121.
其他222.
合計743100
35%以上的工人對所在工會表示不滿意,31%以上的工人表示「一般』』,只有不到32%的工人表示滿意,這說明工會離工人權益代表者和維護者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對於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高達41%的工人認為是資方和企業行政管理控製了工會,俗稱「老闆工會」,有21%的工人認識到不合理的政治體製束縛了工會發揮作用,這說明工人看到了中國工會的癥結所在。令人意外的是,只有9%的工人把責任歸咎於工會幹部,而有23%的工人反省和檢討了自己的問題,認為工人們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對工會的控製力太弱了。這應該說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正因為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才會產生解決問題的追求和努力。

6、對政府和法院維護勞工權益的滿意度

勞動者對地方政府和法院處理勞資爭議的滿意度

滿意度人數百分比(%)
很滿意395.21
比較滿意9712.95
一般35947.93
不太滿意14118.83
很不滿意11315.09
合計749100
表示不滿意的工人多出表示滿意的工人近15個百分點,再加上表示「一般」(在漢語中也就是「馬馬虎虎」、「差強人意」的意思)的工人高達48%,說明工人對政府和法院維護工人權益總體上是不太滿意的(即使只把表示「一般」的拿出一半歸入表示不滿者之列,不滿意者也將近60%),其中民企工人的不滿意度高於國企工人:

不同類型企業職工對所在地區法院處理勞資爭議的滿意程度

 企業類型
滿意程度國企民企
很滿意4.5%14.6%
比較滿意18.6%9.4%
一般56.0%42.6%
不太滿意12.0%20.7%
很不滿意8.9%12.7%
合計100.0%100.0%
大學生鄭穎等人對湖北省仙桃市某鎮農民工做了一次調查,在調查報告中寫道: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増強,但法律知識欠缺。通過與農民工直接對話和調查,自我評價為具有一點維權意識的占92.9%,維權意識很高的占3.5%,仍有3.6%的人維權意識很差,在維權受到傷害時,有83%的人想到維權,用人單位從不拖欠工資的占97.7%,交納保險的占75.6%,但沒有交或不清楚情況的仍占24.4%,對於高溫補貼賠付,沒有或者不清楚的占55.6%。農民工文化程度偏低,維權意識比較淡薄,農民工的法律觀念和維權意識雖有一定増強,但由於其文化層次較低,處於弱勢的農民工為了保住飯碗,對於用人單位拒簽勞動合同,也是聽之任之,有些農民工為了保證就業,或者隨時跳槽,也不願意簽訂勞動合同。因此,一旦發生侵權事件,農民工自身證據缺乏,加之取證困難,導致其合法權益難以受到法律保護,不利於維權工作開展。相當多農民工對參加社會保險熟悉不足,只註重眼前經濟收入,不願花「小錢」購買保障長遠利益的綜合社會保險。勞動者對人身安全和防範措施普遍看重,在遭受侵害後,也知道要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但在具體維權法律程序和方式上卻陷入茫然,甚至不得己而放棄®。

四、中國勞工法律意識的發展趨勢

整個中國社會,中國的市場經濟,中國的勞動關係,必定會朝着法治的方向邁進,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勞工的法律意識,會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加強,越來越提高。這種發展趨勢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勞工法律意識將從少數先進工人蔓延和傳播到絕大多數工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場經濟己經不可逆轉,重返計劃經濟己經不可能了。在計劃經濟製度下,勞動者的利益是通過國家行政權力直接加以低水平保障的(對於工人),或者是通過國家暴力直接加以剝奪的(對於農民)。在市場經濟下,勞動者的人身獲得解放,農民從土地和公社製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可以到城市和市場經濟中去就業和創業,而工人也不能直接依賴同時也服從於國家,必須並且可以到市場經濟中去尋找發展機會,這樣一來,勞動者的個體權利需求和意識就必然高漲起來,並且必然要求得到法律的保障。在勞動者逐步獲得解放的同時,所有者、投資者、經營管理者作為一個新興的階級或階層也出現了,他們的財產所有權、經營管理權等等也要求得到法律的保護,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勞動者權益與所有者、經營管理者權益處於一定程度的矛盾以至對立的狀態,國家(包括立法、行政、司法)面對這樣一種包含着內在矛盾的新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不能夠僅僅代表哪一方打壓另一方,也不能僅僅代表自己同時打壓勞資雙方,而只能通過為勞資雙方創造一個平等、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來協調和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首先,在立法環節,立法機關要同時吸收、接納、承認、協調勞資雙方的意見、願望和要求,使雙方的權利和利益得到平等的保護;其次,在執法或政府行政環節,政府機構和政府官員要按照法律的規定,製定相關產業政策和勞工政策,處理勞資雙方的衝突,糾正勞資雙方可能出現的違法行為;第三,在司法環節,要公開、公平、公正地審理勞資糾紛案件,接受公眾與新聞輿論的監督。這個就叫做勞動關係、勞資關係的法治化。如果不能實現勞動法治(A)的話,就只能選擇B、C兩種途徑了: B.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叢林市場經濟、叢林政治和叢林社會;C.高度集中和壟斷的國家權力對勞資雙方和整個社會實行嚴厲管控。這兩者都顯然不是我中華民族的福祉,而是遠離世界文明康莊大道的邪路,並且將把吾國吾族引向萬劫不復之中。

作為中國人數最多的階級或人群,中國的勞工當然應該主動積極地加入到法治的進程中去。勞工階級不發出自己宏大的聲音,國家的勞動立法就很可能會偏袒資方而不利於勞方,這從本章前面介紹的最近兩輪立法或修法博弈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資方可以通過自己的商會,通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政府官員,通過經濟學家、法學家、新聞媒體等等,表達訴求,向立法部門施加壓力,勞方在所有這些方面都不占優勢,怎麼辦呢? 一是要通過自媒體和網絡社交媒體放大自己的聲音,影響到主流媒體、學術界、政界,讓他們不能忽視數億勞工的巨大存在;二是要加快勞工的團結和組織程度,以集體行動的方式發出自己的聲音,把自己的法律訴求和意願反映到國家的立法、執法和司法進程中去。

2、由個體勞工法律意識向集體勞工法律意識的提升

如果說前一個趨勢只是勞工法律意識的量的擴大,這一個趨勢就是勞工法律意識的質的提高。縱觀世界勞動關係、勞資關係發展的歷史,大體上經歷了個體勞動關係向集體勞動關係(也叫產業關係)兩個基本的階段。在第一階段,勞動者作為個人與企業建立勞動關係,爭取自己在工資、工時、勞動條件等方面的待遇,然而,由於孤獨的勞工個體相對於有組織的資本和企業管理體系的弱勢經濟地位和相應的弱勢政治地位,勞工的法律地位也是弱勢的,一是國家法律體系是傾斜於保護資方的,二是即使國家立法中有許多保護勞工權益的條款,但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這些條款也經常難以兌現。結果是勞工階級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爆發了激烈的、無序的破壞工廠、武裝起義、革命運動等暴力反抗,遭到鎮壓以後,勞工階級轉而要求相對溫和的、在法治框架內能夠和平行使的集體性勞動權利,即組織起來與資方進行合法博弈的權利。於是,在19世紀後半葉,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立法開始承認了以「勞工三權」(團結組織權、集體談判權和罷工權)為核心的集體勞權。

只有勞工三權才為結構性地、全面地解決勞資矛盾和勞資衝突搭建了一個製度平臺和法律框架,才基本實現了勞動關係的法治,並進一步為勞工階級追求更高的經濟、政治、社會目標奠定了基礎。在追求、實現和運行勞工三權的過程中,揚棄了、包含了個體勞工法律意識的集體勞工法律意識,或者說勞工集體法律意識,既是勞工三權得以確立的推動因素,也是勞工三權得以運行的內在構成因素,只有所有的勞工,都充分意識到自己自由結社、團結組織的權利,充分意識到依照法律程序與資方進行和平的、理性的、非暴力的集體抗爭、集體行動、集體談判的權利,並且以此指導自己的行動,才能避免劇烈的階級戰爭和社會動盪,才能實現產業和平,才能建立一種越來越公平正義的勞資關係。

經濟意識

一、何謂勞工經濟意識

所謂勞工經濟意識,簡要言之,就是勞工對客觀的經濟製度、經濟關係、經濟發展趨勢與對自身的經濟地位、經濟價值、經濟前途的看法,包括認知、評價和願景幾個方面。展開而論:

1、 勞工對經濟製度、經濟關係、經濟發展趨勢的認知、評價和願景

經濟,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流通、交換和分配過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永恆的基礎,是社會結構的底層或底盤,馬克思稱之為「經濟基礎」。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可以三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也可以四分為經濟、政治、社交、文化,對大多數人來說,經濟仍然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至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經濟人」乃至「經濟動物」。勞工作為經濟生活主體,一定會自覺不自覺地形成對處身其中的經濟世界和經濟體系的基本認知,這些認知或者來自口耳相傳,或者來自學校教育,或者來自自身體驗,比如,什麼是公有製、什麼是私有製,什麼是計劃經濟、什麼是市場經濟,什麼是勞動、什麼是資本,什麼是工資、什麼是利潤等等。

在形成對經濟事實的認知的同時和基礎上,勞工會對這些經濟事實作出評價:哪些事實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哪些事實是或然的和可以避免的,哪些事實是正常的、公正的因而是可以保留和繼承的,哪些事實是不正常、不公正的因而是應該改變的。進一步,勞工會提出自己對經濟製度、經濟關係、經濟發展趨勢的要求和願景,乃至理想和藍圖。

2、 勞工對自身的經濟地位、經濟價值、經濟前景的認知、評價和願景

如果前面說的是勞工對整個經濟世界、經濟環境、經濟結構、經濟發展趨勢的看法,可以稱之為勞工的宏觀經濟意識的話,此處說的是勞工個人對自己在這個經濟世界、經濟環境、經濟結構、經濟發展趨勢中的地位、價值和前途的看法,可以稱之為勞工的微觀經濟意識,同樣也包括對個人經濟狀況和經濟地位的認知、對個人經濟價值和作用的評價以及對個人經濟前途的願景和追求。認知可能是客觀真實的也可能是主觀虛幻的,可能是清晰的也可能是模煳的;評價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可能是恰當的也可能是過高或者過低的;願景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可能是可以實現的目標也可能是烏托邦幻想。

由於教育與輿論的誤導、知識結構的陳舊、思維方式的固化等等原因,勞工既有可能形成對整個宏觀經濟世界的不正確的看法,也有可能形成對自己微觀的經濟世界的不正確的看法,從而做出錯誤的行為選擇,其中最經常發生的有兩種,一是消極忍受、悲觀認命、無所作為、苟且偷生;二是認同以權力和資本為主導的遊戲規則,不擇手段地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

3、 勞工的集體(階級)經濟意識與勞工的個人經濟意識的關係

勞工具有二重性:作為階級成員而存在和發展與作為個人而存在和發展。通常,對宏觀的經濟結構、經濟關係和階級結構的看法更有助於勞工的階級意識的形成,而對微觀的經濟地位、經濟價值和經濟前途的看法更有助於勞工的個人經濟意識的形成,以至於會產生階級存在與個人意識的背反現象:一些勞工會產生某種官僚階級意識和資產階級意識,因為這更有利於他們短期利益的最大化。當然,現代社會的階級結構並不是固化的,階級成員在不同階級之間的流動也是正常的,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和公民,有權選擇自己的階級歸屬,一些工人白手起家、創辦微小企業並最終獲得經濟上的成功,只要合理合法,不僅其個人選擇是值得嘉許的,而且客觀上也能夠削弱壟斷,増強市場經濟的自由和平等競爭程度,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活力和動力。

但是,在勞資矛盾還處於對抗性的歷史階段,勞工通過個人奮鬥上升的通道是很狹窄的,只有少量的工人可以因此而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絕大多數勞工是不可能的,即使霸王硬上弓創辦一個微小企業,也很快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破產。那麼,怎樣才能改變勞資力量極度不均衡的狀態呢?只有靠工人團結、聯合和和組織起來,才有可能對資本的霸權和專製形成強有力的製衡,而這樣做的絕對前提是勞工具有清晰的階級意識,這就需要大多數工人從自身的微觀痛苦體驗出發,上升到對整個宏觀經濟世界、經濟秩序、經濟製度、經濟結構的客觀認識。

於是,在勞工的集體經濟意識(階級經濟意識)與個人經濟意識之間存在着這樣一種相互生成的關係:勞工當然首先會從自己在工廠、家庭和工人社區等日常生活場景中尖銳地意識到自己的經濟窘境,但這種意識會處於一種感性的、直觀的、模煳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還達不到一種理性的、本質的、清晰地、知其所以然的狀態,為了實現這一飛躍,就要通過勞工之間以及勞工與進步知識分子之間的的交流和學習,由個體的經濟意識上升到階級經濟意識,達到對整個勞工階級處於貧困和無產、被剝削和被壓迫狀態的原因的認識,亦即達到對整個經濟世界的科學認識,這樣才能找到改變這一狀態的路徑和方法。階級經濟意識一旦形成,勞工的個人經濟意識才會變得明確清晰起來,才會克服單個地爭取自己經濟利益的盲目性、孤立性和無助性,才會形成個體勞工之間的團結、互助、聯合和組織,才會加入一起爭取經濟利益的集體行動。

二、改革開放以來勞工經濟意識的演變

隨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勞工經濟意識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演變,正在變得日益真實和清晰起來。

1、老工人的傳統經濟意識慘遭解構

所謂老工人,是指計劃經濟時期就參加工作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職工,隨着80年代中期開始的以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為核心的經濟體製改革,以及90年代開始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向私營企業的大規模改製,老工人根深蒂固的經濟意識被一步一步地拆解;

第一步是民主參與的經營管理意識和平均主義的分配意識被拆解。數十年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實踐,至少在法律和觀念的層面上使老工人形成了一種作為「經濟主體」(俗稱「主人翁的意識,「兩參一改三結合」的「鞍鋼憲法」通過大規模和持久的宣傳而為工人所熟知,工人與工人之間尤其是工人與幹部之間的收入差別很小,甚至有些幹部的工資還沒有資深工人那麼高。隨着兩權分離的改革開始,隨着廠長負責製和承包製的推行,隨着《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條例》的頒布實施,國家授予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權、產品勞務定價權、產品銷售權、物資採購權、進出口權、投資決策權、資金支配權、資產處置權、聯營兼併權、勞動用工權、人事管理權、工資獎金分配權、內部機構設置權、拒絕攤派權等14項權利,但這些權利都明確屬於以廠長經理為首的經營管理層,而不屬於職工,同一條例並沒有專辟一章理順與此前頒布的《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職工大會條例》之間的關係,後一個條例曾經賦予職代會的五項職權®就完全被虛置了。經營管理層與職工的權利差距變得非常懸殊,工資、獎金和收入差距也相應拉大,這就劇烈地動搖了職工民主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和分配的信心。

第二步是所有者和所有權意識被拆解。經營管理權使依託於所有權的。如果說在全民所有製(國家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還沒有被改變之前,兩權分離只是劇烈地動搖了職工參與經營、管理、分配的信心,但由於他們在法律上和理論上的所有者身份還沒有失去,他們的幻想還沒有被徹底打破的話,那麼,隨着90年代中期開始的公有製向私有製的疾風暴雨般的轉製,他們就真的還原成為僱傭勞動者了,而且是毫無所有權和參與權的、赤裸裸的僱傭勞動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只能以他們曾經彷佛擁有過的「歷史權利」來抵抗這種不公開、不公平、不公正的改製了。然而,他們的抵抗是無效的,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都繞開職工代表大會,通過地方政府和企業經營管理層以及國內國際的資本所有者的暗箱操作,把公有企業變成了少數有權有勢者的私有企業,即使有少數企業進行了職工持股的試點,但後來也以各種名目廢除了,比如上海徐家匯集團最初是有一部分職工持股的,後來這些職工股都被贖買了,因為證監委規定公司要上市,就不能有內部職工股。着名作家余秋雨就是因為花了 241萬元搞到了一部分職工股,而在徐家匯上市後搖身一變成為億萬富翁的。經過這一番大洗盤,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職工的所有權和所有者意識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僱傭勞動者意識了。

第三步是勞動權利意識遭受重挫。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職工端的是鐵飯碗,就業基本上是有保障的,大不了城市安排不了,可以把工人下放或者遣返到農村去。兩權分離的改革時,己經開始進行優化組合了,小部分工人或內退,或停薪留職到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去工作,或者自謀生路自己創業,那時候還沒有太大的下崗失業風險。到了企業轉製時,伴隨着所有權易主,職工的就業權等勞動權利遭受前所未有的侵害,大約有6000萬左右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職工在失去所有者和主人翁身份的同時,也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工作。他們不僅主人做不了了,連雇員也做不了了,這使他們的勞動權利意識受到極大的衝擊,也對自己的勞動價值和勞動者尊嚴產生了巨大的懷疑。

第四步是社會保障權利意識遭受重挫。從前職工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經濟安全是有保障的,隨着企業大規模改製以及職工大規模下崗,很多職工也失去了相應的社會保障,企業給個幾千幾萬元,就買斷了職工的工齡,了斷與職工的關係,因為這些下崗職工年齡偏大技能偏低,往往只能非正規再就業,甚至長期難以就業,找不到正規單位為自己續繳社保,只能從自己有限的生活費中擠出一部分來續繳社保,有時落入到吃了飯就繳不①《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第二章第七條:職工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一、定期聽取廠長的工作報告,審議企業的經營方針、長遠和年度計劃、重大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計劃、職工培訓計劃、財務預決算、自有資金分配和使用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並就上述方案的實施作出決議;二、審議通過廠長提出的企業的經濟責任製方案、工資調整計劃、獎金分配方案、勞動保護措施方案、獎懲辦法及其他重要的規章製度;三、審議決定職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職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關職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項;四、評議、監督企業各級領導幹部,並提出獎懲和任免的建議。對工作卓有成績的幹部,可以建議給予獎勵,包括晉級、提職。對不稱職的幹部,可以建議免職或降職。對工作不負責任或者以權謀私,造成嚴重後果的幹部,可以建議給予處分,直至撤職。五、主管機關任命或者免除企業行政領導人員的職務時,必須充分考慮職工代表大會的意見。職工代表大會根據主管機關的部署,可以民主推薦廠長人選,也可以民主選舉廠長,報主管機關審批)上社保或者繳了社保就吃不上飯的困境,有人因此而離婚、精神失常、等死和自殺的困境。這使他們反過來無限懷念雖然普遍貧窮但卻擁有基本社會保障的計劃經濟時代。

經歷了這四步打擊,老工人的經濟意識發生了天翻地復的變化,他們日益意識到他們在新的社會結構中低下、貧困、被拋棄與被損害的經濟地位。

2、新工人的經濟意識逐步形成

這裏所說的新工人,主要是指在90年代全面市場化過程中參加工作的工人,其中包括城市居民(工人、幹部、知識分子)的一部分子弟和來自農村的農民工,到2013年末,農民工總數達到2.68億,加上城市戶籍新工人,總數在3億以上,年齡在16歲左右到40歲左右,文化程度大多在初中以上。2013年勞工文化問卷調查所顯示的工人年齡結構可供參考:

調查樣本的年齡分布

年齡人數百分比(%)
90後15419.4
80後31239.4
70後19024.0
60後13617.2
合計792100
大體上,我們把60後歸入老工人的範疇,把70後、80後、90後歸入新工人的範疇,這部分工人占被調查對象總數的82.8%。

新工人與老工人相比具有如下特徵:(1)老工人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度過了大部分職業生涯,轉製以後,一部分留在剩下來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內直到退休,大部分都下崗失業了,而新工人,即使其中年齡最大的,即使在國有企業呆過,也只有短短的幾年,旋後遭遇史上最大規模的私有化和市場化,其與企業的勞動關係,迅速由行政化、終身製的勞動關係,轉變為市場化、合同製的勞動關係,勞動者的主人身份被迅速淡化,而勞動者的雇員身份及其勞動力的商品屬性迅速凸顯出來;(2)老工人大都具有城市居民戶口並且享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和福利,而新工人的絕大部分來自於農村,相對而言不享有任何城市特權;(3)新工人不僅文化教育程度高於老工人,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迅速跟上信息化時代的步伐,熟練地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甚至熟練地使用博客、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相比而言,即使是文化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工人,對新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對信息的消費、吸收、適應能力,比新工人要弱得多,兩者在這方面的差異可能對他們的經濟意識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老工人更加懷念計劃經濟時代的經濟地位和優勢,而新工人則更傾向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自身的經濟地位和經濟權利。

如果說老工人的經濟意識經歷了一個一步一步下行的過程,那麼,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新工人(學界又稱之為「新生代工人階級」、「再形成過程中的工人階級』)的經濟意識,則經歷了一個一步一步上行的過程:

第一步是默默忍受城市企業的超級經濟剝削,這是一種被動消極的經濟意識。最老的一代農民工現在己經在沒有拿到退休養老金的情況下返回農村了,他們在80年代、90年代初進城打工時,只是為了掙錢蓋房、為兒子娶媳婦、養老等等,並沒有想在城裏定居下來,另一方面,由於以下三個原因,農民工能夠在相當長時期忍受低工資待遇:

一是「比較收益」。打工收入相對其他城裏人而言無論多麼低,相對自己務農的微薄收入而言又要高得多,而且農業根本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呆在農村閒着也是閒着,出來做事好

歹能夠改善家庭經濟狀況。

二是「比較權利」。在人民公社製度下,農民其實接近於農奴,沒有勞動力所有權和人身自由,區別只在於農奴依附於農奴主,而公社社員依附於組織和政權,相比之下,進城打工意味着農民獲得了勞動力所有權和支配權,以及相隨而來的人身自由。

三是「比較劣勢」。陌生的城市畢竟是「別人的地盤』』,農民工感覺自己是外人和流動人口,相對作為主人的城裏人處於一種天然的劣勢和被動狀態,農民工對自己的收入狀況再怎麼不滿,對自己所做出的貢獻與所得到的收益的反差再怎麼感到不公平,還是不敢跟人家公開討價還價,最多只是默默地用腳投票,不斷地更換雇主。

第二步是積極的個體經濟意識逐漸形成。農民工積極的經濟意識包括對自己經濟權利的匱乏(被壓迫)、經濟收入的低下(被剝削)、經濟安全的缺失(被拋棄)的強烈不滿,以及對未能享受到的經濟權利、經濟收入、經濟安全的追求。這種意識得以產生,對年齡較大的農民工而言,主要源於自己對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的貢獻與自己長時間工資不漲或者増長緩慢的比較,而對年輕的80後、90後而言,更多的來自對父輩經歷的觀察、勞動法知識的普及以及來自網絡的啟蒙,當然,在這些之後起作用的是他們共同的生活壓力、共同的追求公平正義和幸福生活的本能和感情。於是一些人率先起來爭取自己的經濟權益,包括要求増加工資、要求改善勞動條件、要求工傷職業病賠償、要求縮短工時或提高加班工資或支付帶薪年休假、要求企業繳納社保和住房公積金等等。這些都是通過簽訂或修改勞動合同、訴諸個別勞動仲裁或訴訟以及其他更激烈的個別抗爭(如跳樓、人身攻擊等等)而表現和實現出來的。

第三步,在珠三角等工業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積極的集體經濟意識己經開始形成。一當農民工意識到所有像自己一樣的人,都有對於工資、工時、工作條件、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共同訴求,並且意識到個別行動不可能成功而只有集體行動才能獲得成功時,農民工對於自己作為一個階級共同的經濟地位和權利以及改變自己經濟狀況的道路和方法,就開始形成明確的意識。他們通常的做法是,通過網絡和小範圍的線下互動,表達和梳理共同的訴求,然後通過突然的罷工行動,向企業提出這一訴求,逼迫企業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而對勞工做出讓步。這種模式被稱為「先罷後談』』,主要是因為工人不能公開地組織起來並通過工會向企業發出集體談判邀約,於是只好通過罷工先發製人。在發達國家更成熟的市場經濟和勞資關係下,在有工會作為工人與企業進行集體談判的組織機構的情況下,罷工只是一種威懾手段,一般都是先談判後罷工,這種模式因而也被稱之為「先談後罷」。

3、老工人經濟意識的下行與新工人經濟意識的上行的交匯

毋庸置疑,在中國計劃經濟年代形成的老工人階級與市場經濟年代形成的新工人階級之間,存在着某種意識斷裂現象,以至這兩大工人群體的知識構架、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呈現出較大的差別。比如,在老工人中,懷念毛澤東和計劃經濟時代的人比新工人明顯多一些,這也難怪,正在向他們洶湧而來的市場經濟,並沒有給他們上升的空間,於是只好向過去尋求安慰;另一方面,在新工人中,肯定市場經濟和歡迎自由、人權、平等、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的人比老工人也明顯多一些,對這些年輕人來說,市場經濟固然讓他們處在弱勢地位,但一則還有提升和改變的可能,二則他們成長起來時接受的教育、信息和價值觀,使他們不可能再願意返回到毛澤東和計劃經濟時代了。當然,新工人中也有懷念毛澤東和計劃經濟時代的,老工人中也有擁護市場經濟和普世價值的。因此,問題不在於哪一種人具有哪一種經濟意識,而是在總數和總量上,是具有計劃經濟時代經濟意識的勞工多呢?還是具有市場經濟時代經濟意識的勞工多?只有明確這一點,我們才能做出宄竟以何種經濟意識來引導和整合中國工人階級的選擇,從而推動工人階級的兩個部分的聯合和融合,使老工人階級和新工

人階級結合為一個完整的階級。

無論從理論推演還是從經驗觀察出發,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老工人階級應該並且必將融到新工人階級中去,理由很簡單:第一,市場經濟在可見的將來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除非發生重大的人類災變,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再也回不去了;第二,新工人在人數上超過了3個億,而老工人,把在職、退休與下崗失業的合計起來,也不過1個多億,真正在職的或者在生產關係和勞動關係運行中起實際作用的國有企業職工不過兩三千萬人。

在1個多億的老工人中,一部分己經退休了或領取養老金了,己經退出了生產關係和勞動關係領域,另一部分大都是60年代出生、80年代就業的,年齡在45-54歲之間,他們當中的一部分留在國有企業。如果是在壟斷型國企工作,那麼作為正式工他們也享受了國企壟斷帶來的好處,也可以說分享了一部分剩餘價值®,雖然他們與國企的經營管理層也有矛盾,但大體上可以說是「工人貴族』』,這一部分不在我們討論之列;如果是在競爭型國企工作,那麼他們雖然比私營企業的勞工的處境要好一點,但在用工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等方面實際上是在日益趨同,他們與經營管理層的矛盾也很大。總之,仍然在國企任職的老工人,他們的經濟意識大多也經歷了上文中所說的下行過程。至於多達6000萬的下崗失業工人,那麼,他們的客觀經濟狀況和主觀意識狀態都下降到了最低點:他們甚至沒有了正規工作,只能打些零工,甚至買不上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他們的經濟狀況和經濟意識甚至己經低於農民工了。

所以老工人經濟狀況的下行線和新工人的經濟意狀況的上行線實際上己經交匯了,只不過由於觀念對於現實的遲滯效應,他們的經濟意識還沒有完全交匯,還有若干差別和矛盾,有時還會發生衝突。從網絡輿論表現來看,老工人的維權不太引起新工人的關註,而新工人的維權也不太引起老工人的關註,只有雙方具有較高覺悟的那一部分人才會彼此關註。兩者之間還存在很大的隔膜,這是中國工人的階級意識形成和發展所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三、勞工經濟意識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1、收入狀況

根據2013年4-5月份的調查,目前勞工的經濟狀況如下:

(1)工資水平

調查樣本的收入分布

收入人數百分比(%)
1000元及以下212.6
1001 至 2000 元18022.0
2001 至 3000 元32940.2
3001 至 5000 元25230.8
5001 至 8000 元242.9
8001元及以上121.5
合計818100
有24.6%的被調查對象的工資在2000元以下,也就是說他們拿到的是赤裸裸的生存工

①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七個壟斷行業有28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數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則占全國職工年工資總額的55%。這些央企造就了一大批先富起來的人。占有社會資源60%以上的國有單位,每年對GDP增長的貢獻不足30%,吸納的勞動力不到20%。而占有資源不到40%的非國有經濟,其創造的 GDP 增長近 70%。,吸納的勞動力更是在 80%。以上。http://blog.sina.com.en/s/blog_5408ee850102v9xthtml資。2001到3000元的占40.2%,低於全國平均工資水平,在社會上處於低端收入階層®。30.8%在3001到5000元之間,勉強接近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只有4.4%在5000元以上,考慮到本調查的對象不包括企業的高管,僅限於比較嚴格意義上的「勞動者」,這4.4%僅限於部分車間科室負責人和中級技術人員。

調查樣本的崗位分布

崗位人數百分比(%)
普通工人51464.5
班組長648.0
初中級技術人員16721.0
車間科室負責人526.5
合計797100
綜合考慮公務員、企業主、知識分子以及其他人群的收入狀況,那麼可以斷言,絕大部分勞工的收入處於社會底層(24.6%)、下層(40.2%)和中等偏下層(30.8%),三者合計為95.6%,只有少數人達到中層(4.4%)。這應該是對中國工人階級客觀經濟地位的一個真實反映。

(2)工資發放情況

勞工的工資發放情況

工資發放情況人數百分比(%)
按時足額發放,從未拖欠70088.38
拖欠半年以內718.96
拖欠半年至1年以內172.15
拖欠1年以上40.51
合計792100.00
其中國企的工資發放情況好於民企:

不同類型企業發放工資情況

 企業類型
工資發放情況國企民企
按時足額發放,從未拖欠94.2%79.9%
拖欠半年以內2.0%14.4%
拖欠半年至1年以內3.1%5.3%
拖欠1年以上0.7%0.4%
合計100.0%100.0%
從年齡看,拖欠嚴重的依次是80後、90後、60後、70後:

不同年齡職工單位發放工資狀況

 年齡
工資發放狀況90後80後70後60後
按時足額發放,從未拖欠84.2%81.6%90.1%85.4%
拖欠半年以內13.0%12.8%6.6%5.4%
拖欠半年至1年以內2.7%4.9%3.3%7.7%
①據2012年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發布的72國工薪階層收入調查報告,稱全球平均月薪水平為1480美元(約合人民幣9327.7元),中國員工的月平均工資為656美元(約合人民幣4134.4元),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位列72個調查國家(地區)中的57位。

拖欠1年以上0.0%0.7%0.0%1.5%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戶口看,拖欠最嚴重的是農村戶口的工人,其次是部分城鄉的居民戶口,再次是城市戶口:

不同戶口的職工單位發放工資的情況

 戶口類型
工資發放的情況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按時足額發放,從未拖欠82.0%90.0%86.5%80.0%
拖欠半年以內12.7%5.9%10.0%0.0%
拖欠半年至1年以內5.0%3.6%3.5%0.0%
拖欠1年以上0.3%0.5%0.0%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學歷看,拖欠嚴重的分別是研宄生及以上、初中生及以下、高中、本科、大專:

不同學歷職工單位發放工資的情況

工資發放情況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按時足額發放,從未拖欠78.8%87.0%91.3%88.5%77.8%
拖欠半年以內14.7%7.2%6.9%6.9%22.2%
拖欠半年至1年以內5.6%5.5%1.2%4.6%0.0%
拖欠1年以上0.9%0.3%0.6%0.0%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從崗位和地位看,拖欠嚴重的依次是初中及技術人員、普通工人、車間科室負責人和班組長:

不同崗位的職工所在單位發放工資的情況

工資發放情況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按時足額發放,從未拖欠85.5%88.9%83.0%88.0%
拖欠半年以內10.1%6.3%10.9%8.0%
拖欠半年至1年以內4.0%4.8%4.8%4.0%
拖欠1年以上0.4%0.0%1.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工資檔次看,拖欠嚴重的依次是5001至8000元、1001至2000元、2001至3000元、3001至5000元、8001元及以上、1000元及以下: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單位發放工資的情況

 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工資發放情況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按時足額發放,從未拖欠94.7%74.8%87.1%89.9%66.7%91.7%
拖欠半年以內0.0%16.6%9.5%6.9%16.7%0.0%
拖欠半年至1年以內5.3%8.0%2.8%3.2%12.5%8.3%
拖欠1年以上0.0%0.6%0.6%0.0%4.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第一,拖欠工資現象還相當嚴重,民營企業尤為突出;第二,農民工(初高中、農業戶口、普通工人)當然是被拖欠最為普遍的,高達近20%,至於為什麼高學歷的研宄生和5001至8000元會名列被拖欠榜首,原因不明,或許是因為他們在樣本中分別只有9人(占1.1%)和24人(占2.9%),不足以說明問題吧。

(3)簽訂勞動合同情況

勞工的簽訂勞動合同情況

勞動合同時間人數百分比(%)
1-2年18522.90
2-5年16019.80
5年以上749.16
無固定期限22427.72
沒有簽合同16520.42
合計808100.00
由此表可知,簽訂勞動合同情況不容樂觀,除20.4%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外,42.77%只簽訂短期合同,只有38.84簽訂了長期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且這一部分相對集中在國企:

不同企業類型職工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時間

 企業類型
勞動合同時間國企民企
1-2年10.5%29.5%
2-5年18.3%25.1%
5年以上15.3%7.7%
無固定期限47.1%23.4%
沒有簽合同8.8%14.3%
合計100.0%100.0%
從年齡看,簽訂勞動合同情況由好到差依次為60後、70後、80後、90後。90後固然因為工齡短,簽短期合同的居多,但沒簽合同的比例達到15.6%。

從戶口看,當然是農民工最差,居民戶口好一些,城市戶口更好一些。

從學歷看,基本上呈現出學歷由低到高與合同簽訂狀況由低到高的對應關係。

從崗位和地位看,普通工人最差,班組長好一些,班組長以上更好一些。

從工資收入看,也呈現出工資由低到高與合同簽訂狀況由低到高的對應。

綜合分析:勞動合同是企業管理的重要依據,也是發生勞動糾紛時訴諸仲裁和訴訟的重要依據,從本次調查看,多達20.4%的工人沒有獲得勞動合同,且多為農民工(初高中、農業戶口、普通工人)。

(4)執行勞動合同情況

執行勞動合同情況

執行勞動合同情況人數百分比(%)
很好13216.32
較好15318.91
一般26132.26
不太好8610.63
很不好779.52
不知道10012.36
合計809100.00
簽訂勞動合同只是保障勞工基本權益的第一步,關鍵還要看執行情況如何。認為執行情況很好和較好的占35%,認為一般地占32%,認為不太好和很不好的占20%,回答不知道的占12%以上。可見勞動合同作為最低勞動標準的執行情況是很不理想的,其中國企明顯好於民企:

不同類型企業履行勞動合同情況

從年齡看,合同執行情況呈現出60後、70後、80後、90後由好到差的分布。

 企業類型
執行勞動合同情況國企民企
很好25.8%22.3%
較好31.2%16.6%
一般24.2%36.7%
不太好4.4%9.4%
很不好7.4%8.0%
不知道7.0%7.0%
合計100.0%100.0%
從學歷看,從初中及以下到本科學歷工人,明顯表現出由低到高的滿意度。研宄生的情

況較為特殊,其滿意度高於初高中低於大專本科,而其不滿意度高居榜首,達33.3%。

從戶口看,農村戶口不如居民戶口,居民戶口不如城市戶口。

從崗位和地位看,將滿意度與不滿意度綜合計算,對勞動合同履行情況呈現出普通工人一班組長一初中及技術人員一車間科室負責人由低到高的評價。

從工資水平看,基本上也是收入越低的,越認為合同執行情況不好,而收入越高的,評價就越高一■些。

綜合分析:總的來講,占比最大的底層勞工即農民工,不僅勞動合同簽訂率相對最低,而且勞動合同執行情況也相對不好,這無疑使他們的經濟狀況猶如雪上加霜。

(5)工資集體協商情況

勞工的工資集體協商情況

工資集體協商情況人數百分比(%)
建立了14117.52
沒建立33040.99
不知道33441.49
合計805100.00
勞動合同是勞工個人與企業簽訂的,集體合同則是勞工通過工會與企業就工資、工時、勞動條件、社會保障以及其他事項進行集體協商而簽訂的,由於加上了勞工團結和組織,大大増強了勞方討價還價的力量,從而反過來提高個別勞動合同的標準和水平,因而工資集體協商成為市場經濟下主要的勞動力議價和定價機製。我們國家剛剛開始,從上述調查數據來看,只有17%的工人確認本企業建立了集體協商製度,40%以上的人認為沒有建立,還有超過41%的人表示不知道,可見即使很多企業搞了一個形式上的集體協商,工人並沒有參與其中。其中國有企業稍稍好於民辦企業:

不同企業類型是晉建立了工資集體協商製度

 企業類型
工資集體協商情況國企民企
建立了24.9%25.3%
沒建立27.9%38.4%
不知道47.2%36.3%
合計100.0%100.0%
進一步對不同年齡、湖庫、學歷、單位、崗位、收入的工人的調查數據,看不出來不同工人對集體協商的認知和態度有明顯的區別,不像工資、工資發放、簽訂和執行勞動合同等方面呈現出帶有規律性的差別,原因在於,集體協商是個新鮮事物,工人們還不熟悉,即使企業建立了,也是形式上的。這表明,中國的勞動關係,還處在以個別勞動關係為主體的階段,還沒有進入以集體勞動關係為主體的階段。

以上從五個方面調查分析了勞工的收入狀況或基本經濟狀況。需要說明的是,本次調查沒有涉及工時、勞動條件和社會保障等重要的內容,因而對勞工經濟狀況的了解是不全面的,我們僅能從收入狀況和勞動力議價機製這一基本面分析出如下要點:

第一,在全社會範圍內,工人階級在總體上處於低收入階級,經濟狀況僅僅好於仍然以種地為主要收入的農民,而在工人階級內部,農民工處於最底層。

第二,勞工收入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個別勞動合同甚至無合同是主要的勞動力定價機製,個體勞工面對強大和高度組織化的企業(雇主)沒有討價還價的力量,要改變這種狀況,有賴於集體協商、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這種能夠把分散的個體力量凝聚為集體力量的勞動力定價機製。

2、勞工對具體經濟處境的意識

那麼,勞工對自己所處經濟處境具有什麼樣的自我意識呢?

收入滿意度
勞工的收益滿意度情況

滿意度人數百分比(%)
很滿意242.90
比較滿意9010.87
一般30837.20
不太滿意26532.00
很不滿意14016.91
合計827100.00
很滿意和比較滿意加起來13.77%,—般占37.2%,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加起來占48.91%,其中國企工人滿意度稍微高於民企工人:

不同企業類型員工對收入的滿意程度

 企業類型
滿意度國企民企
很滿意2.3%3.2%
比較滿意13.2%9.5%
一般35.5%38.1%
不太滿意31.3%32.6%
很不滿意17.8%16.6%
合計100.0%100.0%
女性工人的滿意度低於男性工人:

不同性別的職工對收入的滿意程度

70後的滿意度最低、不滿度最高,其次為80後,其次為60後,再次為90後,大概因

 性別
滿意度
很滿意3.2%2.5%
比較滿意13.2%8.4%
一般37.1%37.2%
不太滿意30.9%33.7%
很不滿意15.6%18.3%
合計100.0%100.0%
為70後、80後正當成家立業,經濟壓力大,60後反而小一些壓力,90後壓力最小,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

不同年齡的職工對收入的滿意程度

 年齡
滿意度90後80後70後60後
很滿意4.1%2.6%1.6%3.7%
比較滿意14.2%8.7%8.4%15.6%
一般44.6%35.9%36.8%34.8%
不太滿意25.7%34.6%33.7%30.4%
很不滿意11.5%18.3%19.5%15.6%
合計100.0%100.0%100.0%100.0%
農民工的不滿意度高於城市和居民戶口工人:

不同戶口的職工對目前收入的滿意程度

 戶口類型
滿意度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很滿意3.1%3.5%1.7%20.0%
比較滿意9.9%9.3%14.5%20.0%
一般35.5%37.6%41.9%20.0%
不太滿意31.1%35.4%29.7%0.0%
很不滿意20.4%14.2%12.2%4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獨生子的滿意度高於非獨生子女,不滿度低於非獨生子女:

是否獨生子女與對收入水平滿意程度之間的關係

滿意度是否獨生子女
不是
很滿意4.2%2.6%
比較滿意12.6%10.6%
一般42.0%36.4%
不太滿意26.1%33.0%
很不滿意15.1%17.4%
合計100.0%100.0%
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學歷工人的滿意度和不滿度差不多,本科生滿意度最低不滿度最高,研宄生滿意度最高不滿度最低:

不同學歷職工對目前收入的滿意程度

滿意度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很滿意4.2%2.3%3.4%0.0%0.0%
比較滿意8.4%13.1%9.0%9.2%62.5%
一般38.9%36.4%39.5%34.5%12.5%
不太滿意29.3%31.1%33.3%40.2%25.0%
很不滿意19.2%17.0%14.7%16.1%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從地位看,滿意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車間科室負責人、班組長、初中及技術人員和普通工人,不滿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及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不同崗位的職工對目前收入的滿意程度

滿意度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很滿意3.5%3.1%0.6%5.8%
比較滿意8.0%20.3%11.4%26.9%
一般37.3%28.1%41.9%36.5%
不太滿意31.8%34.4%32.9%23.1%
很不滿意19.4%14.1%13.2%7.7%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對未來五年收入的預期
勞工對未來五年收入的預期情況

預期人數百分比(%)
會有很大提高8910.81
會有所提高38847.14
沒有變化10012.15
會有一定下降364.37
會下降很多121.46
不知道19723.94
合計822100.00
認為會有提高的占58%,認為會下降的占5.8%,認為沒有變化和不知道的占38%,其中民企工人的期望值略高於國企工人,但擔憂收入下降的也多於國企工人:

不同企業類型員工對未來收入變化的預測

I 預期 企業類型

 國企民企
會有很大提高8.2%12.3%
會有所提高49.7%45.8%
沒有變化13.5%11.3%
會有一定下降2.6%5.4%
會下降很多0.3%2.1%
不知道25.7%23.1%
合計100.0%100.0%
從性別看,男工對收入提高的期望值高出女工12個百分點,對收入下降的預感高出女工2.2個百分點:

不同性別的職工認為自己收入在未來5年內的變化

 性別
預期
會有很大提高13.2%7.2%
會有所提高49.8%43.9%
沒有變化11.3%13.2%
會有一定下降4.5%3.8%
會下降很多2.1%0.6%
不知道19.0%31.3%
合計100.0%100.0%
從年齡看,對收入上升的預期由高到低依次是90後、80後、60後、70後,對收入下降的預感由高到低依次是60後、80後、70後、90後:

不同年齡的職工認為未來5年內收入的變化

 年齡
預期90後80後70後60後
會有很大提高19.1%10.7%6.9%6.8%
會有所提高50.7%50.0%42.6%44.4%
沒有變化8.6%12.7%14.4%9.8%
會有一定下降1.3%4.9%3.7%7.5%
會下降很多2.0%1.6%1.1%1.5%
不知道18.4%20.1%31.4%30.1%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戶口看,對收入上升的預期由高到低依次是農業戶口、城市戶口、居民戶口,對收入下降的預感由高到低依次是農業戶口、居民戶口、城市戶口:

不同戶口的職工認為未來5年收入的變化

 戶口類型
預期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會有很大提高14.2%7.5%6.9%40.0%
會有所提高45.5%50.4%48.0%20.0%
沒有變化10.6%14.6%14.3%0.0%
會有一定下降4.7%2.7%5.1%20.0%
會下降很多2.6%0.0%0.6%0.0%
不知道22.5%24.8%25.1%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學歷看,基本上學歷由低到高,收入上升預期也由低到高:

不同學歷職工認為未來5年收入水平的變化

預期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會有很大提高9.3%12.3%9.4%11.6%12.5%
會有所提高39.0%48.2%55.2%51.2%62.5%
沒有變化12.7%11.3%9.4%20.9%0.0%
會有一定下降6.8%4.3%1.1%4.7%0.0%
會下降很多3.0%0.0%1.1%0.0%12.5%
不知道29.2%23.9%23.8%11.6%12.5%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從崗位和地位看,收入提高預期由高到低是車間科室負責人、班組長、初中及技術人員、普通工人,而收入下降預期由低到高是車間科室負責人、初中及技術人員、普通工、班組長:

不同崗位的職工認為未來5年收入水平的變化

預期所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會有很大提高10.2%14.3%9.6%11.5%
會有所提高44.1%55.6%53.6%63.5%
沒有變化13.0%12.7%10.2%11.5%
會有一定下降4.1%3.2%6.0%3.8%
會下降很多1.2%1.6%1.2%3.8%
不知道27.4%12.7%19.3%5.8%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工資水平看,基本上是現在工資高的預期收入更好,而現在工資低的擔心更多一些: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認為未來5年收入的變化

 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預期1000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元及以上
會有很大提高23.8%4.6%11.6%11.5%20.8%0.0%
會有所提高4.8%30.9%48.6%59.9%54.2%41.7%
沒有變化4.8%18.9%12.5%7.9%4.2%25.0%
會有一定下降4.8%4.6%5.8%2.4%8.3%0.0%
會下降很多4.8%3.4%1.2%0.4%0.0%0.0%
不知道57.1%37.7%20.2%17.9%12.5%33.3%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對改變自己生活和工作機會的評估這是對自己經濟地位改變的更全面、更長期的評估:
職工對改變自己生活和工作機會的評估情況

評估人數百分比(%)
很多9111.04
較多17220.87
較少21626.21
很少15218.45
不知道19323.42
合計824100.00
認為機會很多和較多的加起來占38%,認為機會較少和很少的加起來44.5%,還有23.34%的人茫然不定。可見多數勞工對自己的經濟前途和命運是比較悲觀或不確定的。奇怪的是,與對自己現在狀況的評價相反,在對未來狀況的預判上,民企工人的自信要相對好於國企工人,這是為什麼呢?

不同企業類型職工對改善工作和生活機會的評估

 企業類型
評估國企民企
很多7.9%12.8%
較多16.7%23.1%
較少26.2%26.0%
很少26.9%13.8%
不知道22.3%24.3%
合計100.0%100.0%
從性別看,男性工人比女性工人多一點信心少一點沮喪:

不同性別職工對改善工作和生活機會的評估

 性別
評估
很多11.9%9.3%
較多23.4%18.3%
較少27.0%25.1%
很少16.8%21.4%
不知道21.0%26.0%
合計100.0%100.0%
從年齡看,越年輕的工人越有自信,年紀越大的工人越沒自信:

不同年齡職工對改善工作和生活機會的評估

 年齡
評估90後80後70後60後
很多17.2%10.0%8.9%9.1%
較多34.4%23.5%13.7%10.6%
較少18.5%29.3%24.2%30.3%
很少9.9%15.1%25.8%25.0%
不知道19.9%22.2%27.4%25.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戶口看,農民工的信心反而超過t居民戶口和城市戶口工人:
不同戶口職工對改善工作和生活機會的評估

 戶口類型
評估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很多13.1%10.7%8.0%0.0%
較多23.3%15.1%22.3%40.0%
較少23.3%27.6%31.4%40.0%
很少14.1%24.4%21.1%20.0%
不知道26.2%22.2%17.1%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家庭情況看,獨生子女好過非獨生子女、未婚的好過己婚的、無子女的好過有子女的:

是否獨生子女對改善工作和生活機會的評估

 是否獨生子女
評估不是
很多14.0%10.5%
較多21.5%20.5%
較少24.0%26.4%
很少16.5%18.9%
不知道24.0%23.7%
合計100.0%100.0%
不同婚姻狀況職工對改善工作和生活機會的評估

 婚姻狀況
評估己婚未婚離異喪偶同居
很多8.2%13.6%12.8%0.0%12.5%
較多15.6%30.7%17.9%0.0%25.0%
較少27.9%21.4%30.8%0.0%50.0%
很少21.8%13.2%17.9%100.0%0.0%
不知道26.6%21.1%20.5%0.0%12.5%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有無子女對改善工作和生活機會的評估

 有無子女
評估
很多13.1%8.9%
較多27.7%16.2%
較少25.2%27.2%
很少14.3%21.8%
不知道19.6%25.9%
從學歷看,情況比較復雜,數據沒有像對未來五年收入的預期那樣明顯體現出學歷的優勢,大專和本科反而不如初中及以下和高中,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學歷高的人對現存製度下勞動者權益的根本改善的評估比學歷低的人更為悲觀,表明他們有更為真實和清晰的經濟意識:

不同學歷職工對改善工作和生活機會的評估

 學歷
評估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很多13.9%12.0%8.8%4.6%12.5%
較多16.4%25.2%16.6%24.1%62.5%
較少22.3%23.6%30.9%35.6%12.5%
很少16.0%18.6%22.7%19.5%0.0%
不知道31.5%20.6%21.0%16.1%12.5%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從崗位和地位看,自信度的排序是車間科室負責人、班組長、初中及技術人員、普通工人,不自信的排序是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普通工人、車間科室負責人,但考慮到普通工人回答「不知道」的,比其他人要高11到16個百分比(%),實際上普通工人還是最不自信的:

不同學歷職工認為今後蓋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的機會

今後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的機會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很多13.9%12.0%8.8%4.6%12.5%
較多16.4%25.2%16.6%24.1%62.5%
較少22.3%23.6%30.9%35.6%12.5%
很少16.0%18.6%22.7%19.5%0.0%
不知道31.5%20.6%21.0%16.1%12.5%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從工資水平看,除了 1000元及以下的工人顯得比1001-2000元的工人更有自信一點這一反常的情況外,基本上是收入越高對未來就越有自信:



不同工資收入職工對改善工作和生活機會的評估

上的經濟地位評價不高,但相對而言,在民企工作的年輕農民工即80後、90後「新生代農民工』』,相比其他工人而言,對改變自己經濟地位有更大的信心和更高的預期。

3、勞工對經濟製度的意識

勞工對具體經濟處境的意識大體上還停留在個體經濟意識的水平上,對一般的經濟製度的意識則上升到了集體經濟意識或階級意識的水平上了。

(1)對私有製和公有製的認識和評價

勞工對私有製的評價

評價人數百分比(%) 
不合理,應該並可以消滅9211.541
合理,不應該並不可能消滅12115.182
應該與公有製取長補短相互促進58373.159
其他10.1310
合計797100.00 
勞工對公有製的認識

評價人數百分比(%)
就是全體勞動者人人有份的國家所有製39050.
就是部分勞動者的集體所有製9712
就是勞動者享有股權的股份製和股份合作製26934
其他202
合計776100.00
(2)對市場經濟和計劃經的認識和評價

勞工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認識人數百分比(%)
是最好的並不可取代的12916.67
是應該被計劃經濟取代的10213.18
應該與計劃調控相結合的54270.03
其他10.13
合計774100.00
勞工追求的經濟目標

經濟目標人數百分比(%)
應該消滅私有製和市場經濟,實現公有製和計劃經濟688.
社會有分工和分層,勞動者拿到工資收入就可以了9712
應該成為積極的有產者和市場競爭主體,促進私有製和市場經濟的公平發展48761
說不清楚14117
(3 )對利潤和剝削的認識和評價

勞工對資本和利潤的認識

認識人數百分比(%)
是天然合理的668.45
是不合理因而應予剷除的526.66
勞動者也應該並可以擁有資本和分享利潤64682.71
其他172.81
合計781100.00
勞工對我國現階段是否存在剝削的認識

認識人數百分比(%)
不存在剝削648.18
存在嚴重的剝削應立即予以消滅17622.51
存在一定的剝削應逐步予以消滅43054.99
說不清楚11214.32
合計782100.00
勞工對現階段勞資衝突的認識和評價

評價人數百分比(%)
不存在勞資衝突和鬥爭334
存在嚴重的勞資矛盾和貧富兩極分化,因此應該重新恢復公有製和計劃經濟24931
應該通過製度改革和創新緩和並解決勞資矛盾41251
說不清楚10012
其他10
合計795100
(5 )對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的認識和評價

勞工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和評價

評價人數百分比(%)
不了解這個理論14318
這個理論是不正確的,價值主要是由資本、管理和科學技術創造的394
這個理論是正確的,一切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的17722
這個理論部分正確,價值是由勞動、資本、管理、科學技術等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27534
說不清楚15920
合計793100
勞工對剩餘價值論的評價

評價人數百分比(%)
不了解18823
是正確的,資本家所獲得的利潤全部來自剝削16220
是不正確的,企業支付了工資,利潤是資本和管理正當所得263
有一定道理,資本的利潤部分來自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部分來自經營管理活動創造的剩餘價值27434
說不清楚13617
合計786100
綜合分析:限於篇幅,本書不再一一比較不同群體的工人對上述問題回答的細微差別。

儘管有若干差別,總的結果的確如上述調查統計數據所示:

第一,徹底否定私有製和市場經濟的工人占比最低,堅決擁護私有製和市場經濟的工人略多一些,超過70%的工人認為私有製應該與公有製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市場經濟應該與計劃調控相結合,從而,主張應該消滅私有製和市場經濟、實現公有製和計劃經濟的工人只占8%,與之相反(另一個極端)的只占12%,而高達61%的工人主張自己應該成為積極的有產者和市場競爭主體,促進私有製和市場經濟的公平發展,高達82.71%的工人認為勞動者也應該並可以擁有資本和分享利潤。

第二,從理論上說,雖然只有2-3%的工人贊成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資本價值論和分配論,但也只有20-22%的工人贊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倒是有34%的工人贊成價值是由勞動、資本、管理、科學技術等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因此,資本的利潤部分來自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部分來自經營管理活動創造的剩餘價值。尚有38-40%的工人表示不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也不知道如何從理論上說清楚這些問題。

第三,如果說,大部分工人己經達到對私有製與公有製、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互關係的比較客觀的認識,並且意識到建立一種綜合兩者之長揚棄兩者之短的混合經濟製度的必要性的話,那麼,面對現實生活中嚴重的剝削和兩極分化,他們又表現出較強的否定現存經濟製度的傾向:認為存在嚴重的剝削應立即予以消滅的工人上升到22.51%,認為存在嚴重的勞資矛盾和貧富兩極分化因此應該重新恢復公有製和計劃經濟的工人上升到31%,相應的,認為存在一定的剝削應逐步予以消除的下降到54.99%,認為應該通過製度改革和創新緩和並解決勞資矛盾的下降到51%.,當然,相對前一種激進態度而言,主張溫和改變的人仍然占多數。

第四,由上述數據我們可以作出如下推論:a.除非發生極其嚴重的經濟危機,以至使工人到了活不下去的狀況,大多數工人不願意再回到國家所有製和計劃經濟那種貧窮而沒有人權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b.80%的工人己經意識到了自身受剝削的、處於貧富兩極分化之中的、不平等的現實經濟地位,但超過50%的工人主張通過改造、限製私有製和市場經濟來逐步消滅剝削並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甚至有超過80%的工人希望自己能夠擁有資本和分享利潤。

四、勞工經濟意識發展趨勢預測

研宄當代中國勞工的經濟意識及其走向,要有兩個參照系:一個是宏觀的歷史發展趨勢,一個是當代中國的經濟和政治環境。

1、宏觀歷史下的勞工經濟意識

就宏觀歷史走向而言,人類經濟大致經歷了並正在經歷這樣幾個階段:(1)原始的、氏族範圍內的公有製和自然經濟相結合的階段;(2)地區和國家範圍內的私有製和自然經濟相結合的階段;(3)國家和國際範圍內的私有製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階段;(4)國際範圍內和國家宏觀調控下的混合所有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階段。至於更高歷史水平上的公有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以及公有製與計劃經濟相結合,迄今沒有成功的實踐,有之,全是失敗的。

從中國歷史發展而言,我國目前所處經濟發展階段大體上應該是第三階段,與發達國家經歷過的發展有所不同的是,它們是從私有製和自然經濟相結合的階段跨入這一階段的,而我國是從人為的公有製和計劃經濟相結合的階段轉向這一階段的,實際上是回歸到正常的經濟發展道路上來,但這一回歸打上了深深的權力主導的烙印,正如當時所謂跨越式發展也

是由權力主導的一樣。

應該說,當代中國勞工的經濟意識是對宏觀經濟發展進程的正確的回應。發達國家己經處在第四階段,中國在很大可能上也會走向這一階段,中國勞工的經濟意識也會在現在己經達到的水平邁向更高級的階段,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的話,這是我們可以比較樂觀地預期的,具體特點是,中國工人會有比現在更為強烈的經濟聯合與合作意識、集體談判意識、財產權利意識、利潤分享意識和社會保障意識,對私有製和市場經濟有更為強烈的參與和製衡意識,總之,由個體經濟意識轉向集體經濟意識、由簡單的勞動力經濟意識和雇員意識轉向全方位的勞動經濟意識和工業公民意識。

2、中國特色經濟政治製度下的勞工經濟意識

中國的特殊性在於,它是以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方式進入第三階段的,那麼,在過去公有製和計劃經濟相結合的經濟製度中積累的巨大的權力資源一定要通過市場而變現為巨大的經濟權利和利益,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權力壟斷、驅動和控製下的殘缺不全的市場經濟體製,形成了所謂權貴資本主義的「中國模式」(舊稱官僚資本主義)。

在中國私有製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早期發展階段,由於農村勞動力從人民公社製度下獲得解放以及進城打工獲得的比較經濟收益,由於新生代農民工不想也不可能返回農村而渴望在城市裏安居樂業,他們大都形成了上述對私有製和市場經濟大體認同的個體經濟意識。但另一方面,由於這是一種權貴官僚壟斷和主導下的市場經濟,導致官商勾結剝奪和剝削勞工,導致世界上最高的基尼係數和貧富兩極分化,導致底層勞工的怨憤和絕望不斷地積累和發酵,一當遇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出現大量失業和嚴重的生存危機,那麼,大量底層勞工的怨憤和絕望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加上殘存下來的傳統共產主義和斯大林毛澤東式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死灰復燃並且給勞工的怨憤和絕望推波助瀾火上澆油,那麼,在中國重新爆發上個世紀40-50年代曾經出現過的工農暴力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就不僅是可能的,而且簡直就是必然的,到時,勞工在前幾十年形成的經濟意識就會迅速地轉變為徹底否定私有製和市場經濟的集權主義和極權主義經濟意識,這種意識將引導他們再一次建立公有製和計劃經濟。

所以,中國勞工的經濟意識尤其是其集體經濟意識,宄竟是走向社會民主主義的、多元混合所有製的社會市場經濟意識,還是走向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集權主義和極權主義的一元公有製計劃經濟意識,首先取決於中國能不能完成一場憲政民主革命,把權貴官僚主宰的市場經濟改變為自由平等公正的市場經濟。

勞動文學

一、 何謂勞動文學

1、 對勞動文學的雙重界定

勞動文學,從一個方面來說,是人類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或重要部類,是一部分知識分子和勞動者,以勞動過程和勞動者生活為對象創作出來的,反映勞動人民的利益、思想、感情、意誌和願望的文學作品。這是從內容的角度來定義勞動文學。從這個角度來看,勞動文學就與權力文學(包括帝王文學、貴族文學、武士文學、戰爭文學等)、宗教文學、財富文學(地主文學、商人文學、資本文學、財經文學等)、文人文學(知識分子文學、才子佳人文學、言情文學等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分類大體上是按照社會分工和分層來確定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勞動文學是勞動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或重要領域,這是從文化形態和文化形式角度對勞動文學的定義,就是說,勞動文學是以文學的形式存在和發展的勞動文化,是用語言文字塑造人物形象、構造故事情節、營造情感境界,描寫、再現、表現勞動過程和勞動者的生活,表達勞動人民的利益、思想、感情、意誌和願望。這是勞動文學不同於勞動哲學、勞動經濟思想、勞動政治思想、勞動心理、勞動倫理、勞動法理、勞動美學、勞動藝術等等勞動文化形態的特徵。

2、 勞動文學的體裁

就像一切文學形式和形態一樣,勞動文學也包括詩歌(詩賦、詩詞)、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等四大體裁,其中詩歌包括史詩、寫實詩和抒情詩;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寫實散文、哲理散文、遊記、雜記、銘文、祭文、雜文、小品等;小說包括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微小說等,神話、童話、民間故事、寓言、傳說、傳奇、口述實錄、報告文學、傳記也包括在小說類型之中;戲劇影視文學包括戲劇文學與影視文學,又稱之為劇本。原則上說,凡是適合於其他非勞動文學的體裁,也一樣適用於勞動文學。在2013年啟動2014年結束的、由北京新工人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第一屆新工人杯文藝大獎賽」中,文學類的體裁就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口述四種。

二、 勞動文學的歷史發展

1、古代勞動文學

應該說,在遠古時代的原始人類那裏,就有了勞動文學的萌芽。不管文學本質上是一種模彷還是一種心靈的表現,是來自神的啟示還是來自人的遊戲,大量考古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研宄表明,文學(還有藝術、宗教、哲學、道德、科學等人類文化),最初都萌芽於勞動與巫術相結合的原始人類活動過程之中,本書就不再梳理這方面的研宄成果了。在古希臘神話中,最着名的、人神合一的英雄赫刺克勒斯,就是一個放大的「勞動模範」,他完成的12大奇蹟(殺了涅墨亞獅子取得毛皮、殺死九頭蛇許德拉、生擒刻律涅亞山的赤牝、活捉厄律曼托斯上的野豬、一天內把奧革阿斯的牛棚打掃乾淨、驅趕斯廷法羅斯湖的怪鳥、馴服米諾斯牛、將狄俄墨得斯的牝馬帶回密刻奈、對抗阿瑪宗人、帶回厄律提亞島的棕紅色公牛、取得金蘋果、把地獄犬刻耳柏洛斯從地府帶出來),其中大部分是與狩獵、畜牧業直接相關的。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地、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也是直接與勞動相關的,或者是勞動的某種誇張和象徵。這些都是古代勞動文學的經典作品。在中國古代最優秀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大部分作品或者直接描寫了農業、採集、狩獵、漁樵等勞動場景,或者再現了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表現了勞動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詩經》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勞動文學經典。

古希臘神話和古中國神話、《詩經》之所以能夠達到勞動文學的某種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度,主要原因應該是勞動在人類的產生過程和當時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它相當於是人類孕育和誕生於其中的胎胞,而且因為勞動水平很低,沒有多少產品的積蓄,一日不勞動就一日沒吃的,勞動的重要性就以極其尖銳的緊迫性引起當時人類的感知,並且在文學中得到了表現。但也正因為如此,隨着勞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勞動分工和社會分工的發展,所有者和經營者階級從勞動者中分化出來了,知識分子從勞動者、所有者、經營者中分化出來了,最後,國家管理者和統治者從勞動者、所有者、經營者、知識分子中分化出來了,勞動文學反而進入一個相對低谷的發展階段:

第一,掌握了生產資料和財富的所有者和經營者階級,當然會貶低勞動的價值和勞動者的地位,而抬高自己的價值和地位,並通過文學的形式表達出來。

第二,腦體分工、知識階層和知識分子的出現,對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發展有很大的意義,由於知識分子成為文化創造和文學創作的主體,他們當然要把自己的生活、趣味、理想等等優先通過文學形式表達出來,所以文人文學在很長歷史時期成為主流文學或文學主流。

第三,最為重要的是,掌握暴力和國家權力的統治階級,一定會不遺餘力地運用權力進行強製和意識形態教化,把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人生觀貫徹到文人文學、富人文學直至勞動文學之中。

於是就形成了勞動文學相對於文人文學、富人文學和宮廷權貴文學的嚴重的弱勢地位,這個弱勢一是表現在數量上,勞動文學作品遠遠少於後三類文學;二是表現在質量上,勞動文學的表現力和審美水平總體上要低於後三類文學,只有極少數知識分子反映勞動過程和勞動人民生活、表達勞動者心聲的文學作品,達到了較高的審美水平;第三是表現在傳播方式和歷史傳承上,很多勞動文學作品只能以民間口耳相傳的方式,分散、自發、無序地得到傳播和保存,而未能以完整的文字形式記錄和流傳下來,很多都堙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相反,後三類文學卻能夠運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優勢,有意識甚至有組織地得到傳播、保存和發展。翻開任何一本中國古代文學史、西方古代文學史、世界古代文學史,上述分析不難得到印證。

當然,在古代社會,勞動文學也經歷了一個觸底反彈的過程,比如,在中國文學史上,從離騷、漢賦,到唐詩宋詞,再到元曲和明清小說,勞動文學成分或勞動文學在整個文學中的比重,表現出一個緩慢上升的態勢。西方勞動文學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基督教最初就是奴隸和勞動者的宗教,聖經中就包含了豐富的勞動哲學思想,並且本身也堪稱為一部勞動文學經典,它以文學的形式宣示了一整套勞動觀念:

勞動的神聖:基督教告訴我們勞動是神聖的。在希臘與羅馬的文化中,勞動是被蔑視的;在耶穌那個時代,正民都不從事勞動,從事勞動的人都是奴隸。然而基督教卻賦予勞動以高貴和尊嚴。首先,我們的上帝是勞動的上帝,他六天的創造之工就是他在勞動。而且,我們的神一直做事直到如今。(約5:17)上帝在創造之工之後,繼續從事護理之工。因此,勞動是尊貴的,是神聖的,是美好的,因為神也勞動。其次,耶穌基督在地上生活的時候,也從事勞動。耶穌誕生於馬槽,他自己的職業是木工。喇提美爾(HughLatimer)說:「奇妙的是世界的救主,一切君王之上的王,他不以勞動為恥,不以取了如此簡單的一份職業為恥。就這樣他就確實讓所有的職業成為聖潔了。」最後,聖保羅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從希伯來傳統中學會的手藝技能與他的學者身份糅合在一起。他時常一邊殷勤地勞動,一邊傳揚福音。他不以勞動為恥,而且要弟兄姐妹效法他的榜樣,並且教導說:「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帖後3:10)在聖經裏,工作本是祝福,工作是上帝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上帝給人的恩典之一。人類可以透過工作,來禮贊上帝造物之工。人類被造也就是一同來享受這種管理大地的樂趣。每個人可以透過工作,盡情發揮上帝所賜予的不同恩賜。創世記二:15說:「主上帝把那人安置在伊甸園,叫他耕種、看守園子。」人類繼續上帝創造的工程。

勞動神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後世基督教以及整個西方文化。進入中世紀的時候,基督教對勞動的尊重得到加強。《使徒章程》通過譴責懶惰來表達對勞動的尊重。本尼迪克修會認為:「勞動就是禱告。」懶惰被天主教認為是致命的七宗罪之一。懶惰也被認為是魔鬼的作坊。進入改教時期,馬丁路德認為勞動不僅討神喜悅,更是一種侍奉上帝的呼召(天職)。神呼召一些人全時間在教會中從事事工,神也呼召另外一些人從事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工作,工作不僅是服侍人,而且是服侍神。勞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人民在每天的生活中榮耀上帝和服侍人的差事。勞動是基督徒的一種職責。馬丁路德把勞動看做「上帝的面具」,這就意味着上帝隱藏在勞動中。既然如此,對基督徒而言,所有的勞動就都具有同等的價值;所有的工作,不論其社會地位如何低下,都是對上帝和人類的服侍。

勞動作為懲罰和贖罪:在人類的祖先亞當犯罪之後,勞動和工作就成了詛咒,創世記三:17-19說:「主上帝對那男人說:『你既然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禁止你吃的果子,土地要因你違背命令而受咒詛。你要終生辛勞才能生產足夠的糧食。土地要長出荊棘雜草,而你要吃田間的野菜。你得汗流滿面才吃得飽。你要工作,直到你死了,歸於塵土;因為你是用塵土造的,你要還原歸於塵土。』」人類的工作環境從水源充沛、土質肥沃美好的伊甸園,變成了充滿荊棘雜草的貧土。工作的本質原本是祝福、是快樂、是享受,但卻變成了捆綁,且這種捆綁一直到死,即使那些收入豐裕的人們,雖不擔心貧困的問題,但是也被所謂成就感、名聲所轄製,以致於過度工作,而成為另一種捆綁。

勞動與安息:上帝賜下安息來釋放工作帶來的捆綁。在希伯來書第四章3-11記載,有一安息日為上帝的子民所存留,上帝的子民得以進入上帝所賜下的安息。因為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己經成全了。上帝用六日創造了世界萬物,而第七日上帝就歇了他一切的工。人類原本應跟上帝一樣,可以歇了自己的工,正如上帝歇了他的工一樣。但是因為罪的咒詛,所以無法得以進入上帝的安息!然而耶穌基督帶來救贖。凡聽從耶穌所帶來的福音、認識上帝的,便擁有能力進入安息。不信從的人,則沒有能力進入。但即使是聽過福音、若不竭力進入那安息,也恐怕會跟那些不信從上帝的人一樣跌倒了。因此,對於忙碌於工作、被工作捆綁、被工作追着跑的人,只需要來到上帝面前、認識上帝,祂必賜下安息給。因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 28)

2、近現代西方勞動文學的復興

在現代社會的頭三個世紀(16、17、18世紀,也可叫做近代),在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為代表的近代文化中,人文主義文學、古典主義文學、啟蒙主義的文學,主要是以知識分子和市民中產階級(即第三等級)為主體,反對中世紀宗教蒙昧主義、禁欲主義、封建主義、等級主義,伸張人性、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的文學,勞動者還沒有成為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角。

到了 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成為占主流地位的文學流派。如果說前此三個世紀,是市民、第三等級、新生資產階級高歌猛進的時代,那麼,到了 19世紀,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得以展開,其弊端、陰暗、醜惡的一面也逐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對資本主義本身的反思、批判和反抗,也就成為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成為現代文化的基調,文學領域的情況也是如此。在現實主義(包括批判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文學中,從文學創作的主體來分,有高舉人道主義旗幟的知識分子作家和要求改變資本主義製度的工人階級作家;從文學創作的內容來說,有揭露資產階級上流社會醜陋荒淫、下層社會貧窮困苦的作品和反映工人階級積極主動地反抗和鬥爭的作品。一般而言,知識分子作家偏重於前一類作品,而工人作家偏重於後一類作品。工人作家登上了文學舞臺,而反映工人階級勞動、生活和戰鬥的作品,進入了文學的殿堂,這從兩個方面奠定了勞動文學在整個文學世界的地位。

法國是現實主義文學的發源地。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有以一般人道主義為創作思想的現實主義文學和體現工人階級思想的現實主義文學。前者主要是反映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的矛盾與鬥爭,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其主要代表作家有司湯達、巴爾扎克、梅裏美、小仲馬、都德、莫泊桑、福樓拜、左拉等。後者主要是巴黎公社文學,指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參加者所從事的與這一偉大歷史運動有關的文學創作。巴黎公社文學是巴黎公社的產物,是19世紀工人階級文學的突出表現,它包括公社誕生前後20年間公社戰士寫的詩歌、小說和散文,其中以詩歌的數量和成就最大;主題思想是揭露反動派罪行,總結公社經驗,號召人們繼續為公社的理想而鬥爭。公社擁有以《國際歌》作者歐仁•鮑狄埃為首的一支相當龐大的詩人隊伍:讓-巴蒂斯特•克萊芒、克洛維斯•于格、路易絲•米歇爾、昂利•布裏薩克、歐仁•沙特蘭、奧利維耶•蘇埃特爾、阿希爾•勒•魯瓦、埃米爾•德勒、埃蒂耶納•卡爾亞、塞內沙爾、拉紹塞等等。他們遺留下來的大量關於公社革命的詩作,以樸素的歌謠形式居多數,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為主流,呈現出多彩多姿的面貌。

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40至50年代達到繁榮,也有以一般人道主義為創作思想的現實主義文學和體現工人階級思想的現實主義文學,前者較多地反映勞資矛盾及「小人物」的命運,具有典型的人道主義與濃厚的改良主義色彩,主要作家有狄更斯、薩克雷、哈代、勃朗特姐妹等,後者主要是憲章運動文學或憲章派文學,主要作家有瓊斯、梅西、林頓等。憲章派文學的很多作者是產業工人或手工業工人,同時也是憲章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們以自己親身的遭遇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罪惡,反映勞動人民的疾苦和工人階級的鬥爭;其次,它取材於現實的革命鬥爭,迅速反映當時鬥爭中的迫切問題和重要事件,具有強烈的戰鬥性,充滿着樂觀主義的精神和激勵戰鬥的號召;第三,它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內容上大多是群眾所熟悉和關心的題材,形式上廣泛採用了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謠體和聖詩體,語言通俗易懂;第四,它貫穿着國際主義的精神,不少作品號召歐洲各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奮鬥,爭取勝利,對外國受壓迫的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

德國現實主義文學也有以一般人道主義為創作思想的現實主義文學和體現工人階級思想的現實主義文學,前者以「青年德意誌派」與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家海涅、畢希特為代表,後者是在德國工人運動中湧現出來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是在19世紀30年代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開始形成的,在1848年革命前夕達到第一個高潮。畢希納的充滿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作品,控訴專製統治和資本主義剝削的無名氏工匠歌曲,開啟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40年代以卡爾•貝克為代表的「真正的社會主義」文學促進了這一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及其領導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對於德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起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新萊茵報》則是當時無產階級文學的主要陣地。偉大詩人海涅在馬克思的影響下,於1844年創作了《西裏西亞織工之歌》,反映工人階級的苦難及其埋葬舊製度的願望。受海涅政治諷刺詩的啟發,維爾特的詩歌《蘭開夏之歌》、《工業》、《鑄炮者》和小說《德國商界趣聞》、《着名騎士施納普漢斯基的生平事跡》,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製度的罪惡,嘲笑了德國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醜行。他的詩歌在1848年革命中發揮了戰鬥作用。弗賴利格拉特和黑爾韋格也在40年代革命高潮中,以他們優秀的詩歌鼓舞了工人階級的戰鬥意誌。黑爾韋格的《全德工人協會會歌》在工人中廣泛流傳。雅科布•奧多爾夫的《德國工人之歌》被譽為德國「工人的馬賽曲」。

19世紀,勞動文學除了在英法德三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上述重要成就外,在美國、俄國和北歐國家也有重要的進展。進入20世紀,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工人階級實現了更大範圍的聯合和團結,工人政黨合法化並進入議會和政府,資本主義內部矛盾趨於緩和,勞資力量的對比逐漸趨於平衡,為勞動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政治條件,勞動文學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可以說,在20世紀文學中,勞動文學占得了半壁江山,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工人文學家以及為工人階級代言的知識分子文學家(左翼文學家):蕭伯納、高爾基、顯克微支、密支凱維支、布萊希特、法朗士、勃勒東、阿拉貢、奧尼爾、德萊塞、斯坦貝克、馬克•吐溫、勞倫斯、小林多喜二……其中許多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3、中國近現代的勞動文學

近現代中國勞動文學是從五四前後開始的,大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20年代的人道主義和平民主義階段。五四前後,中國大地上響起了 「勞工神聖」的呼聲,以勞工為題材的勞動文學也破土而出,主要代表人物有劉半農、葉聖陶、魯迅、郁達夫、胡適、王統照等人,他們的作品,大都基於人道主義和平民主義的視角,表達出對勞工歷史力量和地位的熱情而抽象的歌頌,以及對勞工的痛苦生活的同情、悲憫和憤怒,其中人力車夫是最主要的勞工形象。當時知識界與工人的交往有限,另一方面工人人數不多,產業工人更少,工人作為一個階級在經濟結構和生產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完整顯示出來。由於這些主客觀條件的限製,當時的勞工題材作品中的主人公,與寬泛的底層人民區別不大,而且「大部分是由知識者代替工人表述思想。大多數作品並未將工人作為客觀描述的主體,以致只是作為知識者本人精神世界的一個補充說明,基本上是以『人的發現』為基準提出的人類問題,還遠不是對具體工人生活的描述。」®
只有在20年代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前後,才出現了一些具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的作家,如蔣光慈、鄧中夏、瞿秋白、沉澤民,開始在勞工人物身上貫註無產階級革命的理想。但是這類作品數量少,質量也不高,真正與勞工運動相結合的勞工文學尚待形成,只是發展的趨勢己經顯示出來了。有研宄者指出:「可以說,從人道主義到勞工神聖,到平民主義,到社會主義,是『五四』時期勞工文學思潮發展的脈絡。從人,到勞工,到底層工人,再到作為階級的工人,便是這一時期勞工形象的變遷過程。」®

30、40年代的無產階級文學階段。1927年國共分裂後,資產階級聯合工農反對北洋軍閥的國民革命,轉變為共產黨領導工農反對國民黨政府的革命,原來的人道主義和平民主義勞工文學,轉變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30年,左翼作家同盟宣告成立。左聯在理論上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政治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提倡文學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左聯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在創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還在於出現了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鬥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剝削的猛烈反抗,農民的生活和鬥爭,30年代動盪不安的城市生活等等。

1936年抗爭爆發後,左聯自行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繼承了左聯的全部政治文化遺產,並且在抗爭條件下發揚光大,最後在1942年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得到了最高的表述。

1936—1949年間,在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以及後來國共戰爭時期的解放區,產生了一批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家和一批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作品,主要有: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周立波的《暴風驟雨》、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趙樹理《小二黑結婚》和《傳家寶》、柯藍的《抗日英雄洋鐵通》、趙樹理的《李家莊的變遷》和《李有才板話》、歐陽山的《高幹大》、柳青的《種穀記》、孫犁的《荷花淀》、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草明的《原動力》、馬烽、西戎的《呂梁英雄傳》。與此同時,在淪陷區和國統區,湧現出老舍的《駱駝祥子》、路翎的《飢餓的郭素娥》、艾青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等等着名的勞工文學作品。

50—70年代的畸形異化階段。從1921年1949年,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大眾為主要依靠力量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一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這個過程,由於像一切革命一樣具有相當的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合理性,又由於在這個過程中爆發了驚人的主體抗爭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因此,儘管因為文學為政治服務的要求壓抑和損壞了文學本身的審美質量,但也因為天然地表現出了某種崇高、英雄主義和悲劇的風格和力量,因此也取得了很多文學上的成就,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49年以後,經過六七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其中包括對文化界和整個社會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改造運動,到1956年,建成了高度集權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體製,黨和國家凌駕於整個社會之上,自上而下地控製整個社會,不僅一切非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力量被消滅殆盡,就是工人、農民和普通知識分子(腦力勞動者),也成了被管製和規訓的對象。於是出現了一種歷史的二律背反:在憲法和法律層面,在國家意識形態層面,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階級,工農聯盟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人民」二字占據了所有製度、機關乃至重要的企事業單位的核心位置,但作為個人的公民權利,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利,乃至生命權和人身自由,卻付諸闕如,或者隨時都可以以人民的名義予以剝奪,黨的一元化領導才是真正現實地起作用的鐵律,違背這一鐵律,必將遭到無情的打擊。
於是,為這種現實政治服務的文學,一方面把勞動人民捧上天,對勞動人民不吝歌頌贊美之詞,勞動文學彷佛達到了歷史上最高的發展階段,不論是主題思想,還是題材和情節,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勞動者都被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位;另一方面,所謂社會主義改造帶給勞動者基本權利的傷害和剝奪,勞動者物質和文化生活的匱乏,包括瘋狂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所帶來的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大饑荒,卻沒有得到任何真實的記錄和描寫,一旦有人這樣做,輕則是以現象掩蓋本質、以非主流掩蓋主流,給黨和社會主義抹黑,重則就是必須予以專政的現行反革命。50、60年代最紅、影響最大的作品有兩類,一類是追憶紅色江山是怎麼打下來的革命歷史小說,如《保衛延安》、《紅日》、《林海雪原》、《紅岩》、《青春之歌》等等,另一類是反映現實的社會主義改造的農村題材小說,如《創業史》、《紅旗譜》、《金光大道》、《艷陽天》等等。於是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歷史與文學場景:那些曾經送子當兵並且用獨輪車推着自己生產的物資支援解放戰爭的農民,那些在土地改革中得到了一份自古以來夢寐以求的土地的農民,僅僅在幾年以後,就興高采烈、歡天喜地地幫着黨和政府把所有的土地重新收歸國有、奔向社會主義公有製的美好天堂了。結果怎麼樣,後來大家全都知道了,所以79年又不得不重新搞什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至少落實一下農民的土地經營權和使用權。這不是勞動異化又是什麼?這不是勞動文學的異化又是什麼?

再來看工業和工人題材的文學。1950年,草明的長篇小說《火車頭》,打響了工業和工人文學的第一槍,隨後湧現了白朗的《為了幸福的明天》、蕭軍的《五月的礦山》、周立

波的《鐵水奔流》、艾蕪的《百鍊成鋼》、杜鵬程的《在和平的日子裏》、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雷加的《春天來到了鴨綠江》、羅丹的《風雨的黎明》、程造之的《黃埔春潮》、張孟良的《三輩兒》、程樹榛的《鋼鐵巨人》等中長篇小說。50年代還出現了一個工人作家群落,比較有名的有阿鳳、萬國儒、董乃相、王家斌、李學鰲、胡萬春、唐克新、費禮文、盧俊超、黃聲孝等,他們曾有當過鐵路職工、火車司機、印刷工人、碼頭工人、鋼鐵工人、紡織工人、海員、煤礦工人、機械製造工人、翻砂工、電業職工等等的經歷,然後成為專業的或業餘的作家,成為文學界一時之俊彥®。

回頭來看這一時期的工業文學,在表現了工業化這一宏大主題、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並因此而形成一種陽剛壯美的美學風格的同時,涉及到社會和個人層面時,不僅乏善可陳,甚至可以說陷入了一種普遍的假大空、普遍的癲狂乃至普遍的美醜善惡的顛倒之中。一切基於自然生命本能、個人社會權利(人權和公民權利)以及對個人自由、幸福和尊嚴的追求,都被當作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的陳腐骯髒的東西而受到鞭撻,所有作品中高揚的是多快好省地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烏托邦理想,一切聽從黨召喚和國家指令的政治正確,以及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道德宣教。代替對社會生活和歷史進程的真實再現的是概念和主題思想先行,以政治和道德公式裁剪現實生活;代替跌宕起伏的故事敘述的是類型化、雷同化的敘事結構(比如「拯救與新生」、「犯錯與改進」的情節模式②);代替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個性的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代替悲喜交加的史詩風格的是充滿盲目的革命樂觀主義的頌詩風格……與此形成尖銳衝突的是,搞了二十幾年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工人階級仍然生活在貧窮困苦之中,工人階級作為國家領導階級當家作主的權力姑且不論,他們最基本的人權和公民權利、最基本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權利,也與同期起步的所謂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越拉越遠(雖然相比農民而言,工人還是得到了某種父愛主義的照顧)。在這樣一種嚴酷的歷史事實面前,貌似華麗的工業文學註定是在歷史上站不住腳的,上面列舉的那些作品,幾乎沒有能夠以其積極的文學價值而進入文學史的,而只不過是以其消極的「喧譁與騷動」證明了這一時期文學的荒蕪和整體潰敗。這不是勞動的異化又是什麼?這不是勞動文學的異化又是什麼?

80年代以來重新起步階段。改革開放以後,勞動文學進入一個從異化到復歸的艱難曲折的歷程。這裏對農村和農民題材文學的情況就不介紹了,主要介紹工業和工人題材文學的發展情況。1979年,蔣子龍率先以《喬廠長上任記》拉開了改革開放時代工業題材文學的序幕,緊接着,柯雲路的《三千萬》、水運憲的《禍起蕭牆》、達理的《路障》、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張鍥的《改革者》、焦祖堯的《跋涉者》相繼問世,其中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的《沉重的翅膀》,以及李國文的《花園街五號》、張賢亮的《男人的風格》等作品,突破了改革與保守兩條道路紛爭的主題思想和情節框架,開始表達改革對社會結構以及人的心靈世界的震動和影響,體現了對改革的深層次的思考。在這個基礎上,在80年代中後期,方方、池莉等作家進一步突出個體的生存體驗,把關註點由工廠、社會轉向家庭、生活,由改革的宏大敘事轉向個體意識和個人命運,由推動改革的管理者階層轉向在改革中受損的勞動者階層,預示了工業文學題材必將發生的分化(《風景》、《煩惱人生》)。至此,勞動文學基本上實現了從階級贊美詩到世俗化生存、從英雄階級到凡俗個體、從創世史詩(應為「偽史詩」,實為「頌詩」 一一本書作者註)到生存寫實的轉變氣到了 90年代,隨着市場化和私有化的推進,迎來了一輪「現實主義衝擊波」,一些作家直面現實的殘酷,不迴避現實的黑暗,描寫了國企改革所面臨的重重困難以及工人們窘迫的生存狀況,代表作有劉醒龍的《分享艱難》、談歌的《大廠》、關仁山的《大雪無鄉》、何申的《年前年後》、張宏森的《車間主任》等。但好景不長,從此以後形勢就急轉直下了;市場化和私有化本來為工業題材文學提供了全新的素材,但主流作家在「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的同時,也逐漸放棄了文學的社會擔當,工業題材文學不僅沒有取得非凡成就,反而步步走向衰落®。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轉?我認為原因有兩個:

一是在原來的國家所有製和計劃經濟及其80年代的變種中,工廠管理層與勞動者之間的階級分野是隱藏起來的,或者說沒有公開暴露出來,只不過一個叫做國家幹部,一個叫做國家工人,雙方都與同一個老闆即國家建立勞動關係,都被概括在大而化之的「勞動者」、「勞動人民」的概念之下。結果反而是管理層為了爭取經營自主權而推動了國有企業的承包製改革,他們也成為工業文學或一般勞動文學的主人公。到了 90年代市場化和私有化全面推進以後,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即「國家幹部」搖身一變成了老闆,而「國家工人」則成為與老闆相對而立的僱傭勞動者,甚至下崗失業,連被僱傭的機會也沒有了,這個時候階級分野就顯現出來了,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籠而統之的「工業文學」就分化為「資本文學」和「勞動文學」,專業文學家、職業文學家、主流文學家、精英文學家、體製內文學家必須選邊站隊,其中大部分選擇了為擁有國家權力支持的新生資產階級站臺背書,或者只是表現和表達自己隸屬於其中的中產小資階層,只有少數人選擇了為勞動者和改革受損者吶喊和呼籲。

二是在90年代,長期生存於國有企業之內的老工人階級被打散了,或者被市場分割了,被資本控製了,下崗失業的那一部分則流失於社會的汪洋大海之中了,除了少量有一定規模的集體抗爭外,老工人作為一個階級,基本上退出或者被重組了,取而代之的是數億來自農村的新工人即農民工。專業、職業、主流、精英、體製內文學家對老工人階級是比較熟悉的,對新工人階級則是不熟悉的;老工人階級被打散以後失去了階級意識和階級組織,決定了文學家們的創作也就沒有依託、無以為繼了,而他們又沒有能力甚至沒有興趣深入新工人階級②寫出以新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勞動文學,這是他們逐漸淡出勞動文學領域的主要原因。

但其實,專業、職業、主流、精英、體製內文學家退出勞動文學領域,並不意味着中國勞動文學的消亡,因為另一種形式的勞動文學以更加強勁的勢頭走上了歷史與文學舞臺。這就是「打工文學」。

三、打工文學:當代中國的勞動文學

1、打工文學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打工文學最早起源於深圳特區。1980年深圳成為特區後,隨之從全國各地湧入幾百萬創業、求職、打工的人,其中就有數量很大的農民工。最初的打工文學甚至是以「廁所文學」的形式出現的,比如文學評論家楊宏海就看見過這樣一首寫在廁所裏的打油詩:「一早起床,兩腳齊飛,三洋打工,四海為家,五點下班,六步暈眩,七滴眼淚,八把鼻涕,九(久)做下去,十(實)會死亡。」 ®1984年,深圳市文聯主辦的《特區文學》開始刊發了一些反映打工生活的作品,其中比較着名的有林堅的《深夜,海邊有一個人》,這篇作者根據自己打工體驗寫成的小說被認為是打工文學的開山之作。僅僅一年之後,評論家楊宏海就提出了「打工文學」的概念。當時地處深圳關外、民工雲集的寶安縣,成了深圳打工文學的主要發源地,1988年由寶安縣文化局創辦的內部文學雜誌《大鵬灣》,是全國最早的打工文學刊物,歷經十餘載,始終與打工一族風雨同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打工文學家。


老工人、新工人,是根據經濟關係和勞動關係劃分的,國有製、集體所有製和計劃經濟、行政化勞動關係條件下的工人叫做老工人,多種所有製並存、市場經濟和市場化勞動關係條件下的工人叫作新工人,包括農民工和擁有城鎮戶籍的合同製工人。

打工文學由寶安走向深圳,由深圳走向珠三角,由珠三角走向全國。1989年,《佛山文藝》調整辦刊方針,將自身定位於打工文學刊物,受到打工人群的歡迎,發行量大増,1995年居然達到每期50萬份,成為中國第一打工文學大刊。《外來工》、《打工妹》、《湛江文藝》、《江門文藝》等地方刊物尾隨其後,《羊城晚報》也推出打工文學專欄。其間安子的自傳體報告文學《青春驛站》引發了全社會對打工文學的關註。2001年,《打工詩人》在廣東惠州創刊,17位打工詩人集體亮相,形成打工詩人群落。

文學界逐漸接受了打工文學,從楊宏海1992年主編「打工文學系列叢書」、2000年編輯打工文學作品和評論集《打工世界》,到深圳市和寶安區召開首次全國性打工文學研討會、深圳市從2005年連續舉辦三屆「全國打工文學論壇」;從《人民文學》、《十月》、《作品》、《花城》、《小說選刊》、《作品與爭鳴》、《新華文摘》、《北京文學》、《詩刊》、《詩選刊》、《詩歌月刊》、《詩林》、《星星》、《華夏詩報》等主流文學刊物發表打工文學作品,到2005年首個針對打工文學的「鯤鵬文學獎」的設立、王十月獲得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和鄭小瓊獲得人民文學新浪潮獎,打工文學登堂入室,被主流文學所接納和認可。

成就較大的打工文學代表人物有:

產生期:林堅、張偉明、安子、周崇賢、黎誌揚、鍾道宇、呂嘯天、李堅、繆勇、郭海鴻、鄢文江、黃河、孫春雲、林靈、汪洋等,其中周崇賢作品最多,影響也最大,發表了16部小說、近700萬字文學作品,堪稱打工文學第一代扛鼎人物。

發展期:王十月、鄭小瓊、謝湘南、張紹民、戴斌、曾楚橋、白連春、柳冬嫵、羅德遠、許強、徐飛、曾文廣、嶽勇、任明友、張守剛、何真宗、沉嶽明、許嵐、劉大程、唐以洪、周述恆、許立誌等等,其中王十月和鄭小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獲得了全國性的文學獎,堪稱打工文學第二代扛鼎人物®。

2、打工文學的類型或體裁

優秀的打工文學家兼打工文學評論家柳冬嫵把打工文學分成打工小說、打工詩歌、打工散文、打工紀實四類。在「第一屆新工人杯文藝大獎賽」中,文學類的體裁也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口述四種。

打工小說:代表作有林堅的《夜晚,在海邊有一個人》、《別人的城市》,張偉明的《下一站》、《我們INT》,周崇賢的《我流浪,因為我悲傷》、《盲流部落》、《都市盲流》、《南國迷情》、《異客》、《南部滄桑》、《打工妹詠嘆調》、《青春無註釋》、《那血那窗那女孩》,王十月的《出租屋裏的磨刀聲》、《國家訂單》、《開沖床的人》、《廠牌》、《示眾》、《白斑馬》、《尋根團》、《煩躁不安》、《大哥》、《無碑》,白連春的《靜脈血篇》、《乳汁》、《身體裏的感覺》、《拯救父親》、《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天》、《背叛》、《天堂》、《在黑暗中擁抱》、《上帝不在家》,還有繆永的《駛出欲望街》,羅迪的《誰都別亂來》、戴斌的《深南大道》、《情愛原生態》,曾楚橋的《幸福咒》、周述恆的《中國式民工》等等。2009年12月,周述恆上了央視「小崔說事」節目,向全國公眾介紹他的創作經歷。

打工詩歌:代表作有白連春的組詩《城市縫隙裏的鄉土》,謝湘南的詩集《零點的搬運工》,李明亮的詩集《裸睡的民工》,鄭小瓊的組詩《黃麻嶺》、詩集《女工記》,羅德遠的詩集《在歲月的風中行走》,等等。由打工詩人許強、羅德遠、陳忠村主編的《2008中國打工詩歌精選》、《2009—2010中國打工詩歌精選》、《2011年中國打工詩歌精選》三本詩選,選錄了 200多位打工詩人的700多首詩,是比較權威的打工詩歌選集。

打工散文:蕭相風的《詞典:南方工業生活》,王十月的《爛尾樓》、《尋親記》、《冷①參見楊宏海主編:《打工文學縱橫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暖間》、《關卡》、《聲音》、《總有微光照亮》、《父與子的戰爭》、《我是我的陷阱》,鄭小瓊的《鐵•塑料廠》、《印刷廠》、《從中興路到郵局》、《東莞生存詞》、《夜晚的深度》,塞壬的《下落不明的生活》、《轉身》、《在鎮裏飛》、《月末的廣深線》、《南方沒有四季》、《消失》、《哭孩子》、《匿名者》,安石榴的《深圳地圖》,周崇賢的《打工:掙扎或者希望》等着名打工散文,大多數都首發在《人民文學》,其中獲得2010年人民文學獎的《詞典:南方工業生活》,實際上是一部有十多萬字的大散文或者一組系列散文,以打工、愛情、電子廠、老鄉等等詞條為題,根據自己的長期打工生活經驗,對南方工業生活進行了真實的描寫。《人民文學》用幾十個頁碼選登了這篇散文的一部分,這可能己經是它發表過的最長的散文了。

打工紀實:又分成兩小類,一類是報告文學,一類是自述,或者口述實錄。1992年,海天出版社出版了打工文學系列叢書,其中就包括打工題材報告文學集《青春尋夢一一廣東打工潮追擊》,收入15篇報告文學;這套叢書中還包括安子的《青春驛站一一深圳打工妹寫真》,也屬於打工紀實文學,該書共寫了包括作者在內的16個女性在特區打拼並找到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的故事,此後,安子又寫了《邊緣檔案一一深圳保姆寫真》。關於農民工子女的報告文學多達幾十部。胡傳永的《血淚打工妹》獲得第二屆北京文學獎。張偉明的長篇紀實文學《深眸•女》,追蹤那些曾經在深圳打工後來散落各地的女工的去向。三聯書店2006年出版了《失語者的呼聲——中國打工妹口述》,記錄了 16位打工妹口述的故事;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繁花:中國打工妹實錄》,跟蹤尋訪了數百位打工妹的親身故事和離奇遭遇。花城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是首部全方位關註農民工、闡述當代中國巨變的歷史實錄。北京的傳知行經濟社會研宄所,長期跟蹤調查農民工,做了大量的口述實錄,但至今尚未得到公開出版,而這個機構己經不復存在了。楊海燕的自述作品《我是一朵飄零的花一一東莞打工妹生存實錄》,不僅講述了個人的命運,而且濃縮了這個年代背井離鄉的打工群體生活狀態。這類具有文學性的自述類作品,是帶有自傳體性質的紀實小說,描寫的就是自己的打工生活,而現實有時比虛構更加令人目瞪口呆,小說所展現的他們的艱辛與苦難,他們的愛與恨、傷與痛、血與淚,比很多文學作品中虛構的故事更加殘酷,足以令一切敘事技巧黯然失色®。2017年最紅的打工作家,是從湖北來京打工的育兒嫂范雨素,業餘時間在皮村的工友之家文學小組學習寫作,她寫的《我是范雨素》引爆了整個網絡,這篇作品正就是一篇打工者自述或打工口述實錄。

四、打工文學的主題

雖然不能把當代中國的勞動文學全部歸結於打工文學,因為還有一部分專業、職業、精英、體製內文學家在以勞動、勞動者作為自己的文學活動的對象和範圍,他們的作品也可以歸入勞動文學的範疇,但是,打工文學的確是當代中國勞動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本書的定義和邏輯,打工文學也就是農民工文學,或者叫做新勞工文學,或者叫做新工人文學,因為農民工無疑是新勞工階級、新工人階級的主體部分。有一些勞工和勞工公益機構人士強烈反對使用「農民工」這個概念,他們認為這個概念包含了主流社會對來自農村的打工者的蔑視、歧視和鄙視,是對不公平的社會現實的默認和承認;他們主張使用「新工人」這個概念,以體現這個龐大的群體對國家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作出的貢獻,以及他們應當享受的與城市居民平等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權利。

農民工是一個非常流行的也被各門社會科學普遍採用的概念,所指是具有農村戶籍身份而進城從事工商服務業勞動的農民,或者說是在城市從事工商服務業勞動而不享受城市居民的各項權利和福利的農民。根據2015年國家統計局的農民工監測報告,農民工總數己經達①參見柳冬嫵:《打工文學的整體觀察》,花城出版社2012年半,第65—84頁。到2.8171億。這是一種全世界都不存在或者不是如此大規模嚴重存在的、非常中國特色的現象,起源於上個世紀50年代末所建立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和社會體製,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根據戶籍和身份,分享完全不同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公共服務乃至政治權利,也就是說,整個社會大體上劃分為農民和市民兩個身份不同、權利不等、待遇懸殊的等級。「農民工」就是在這種二元分割的社會體製依然存在的情況下,隨着城鄉勞動力的廣泛流動而出現的一種糾結、畸形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現象。本身這個概念是對客觀社會現實的一種描述,是一個中性的事實概念,並不包含對這一事實的價值判斷,使用這一概念的人,可能是支持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體製的,也可能是強烈要求結束這一體製的,所不同的是,前一種人會拒絕接受「新工人」的概念,而後一種人自然而然會主張農民工應該成為與城市居民和擁有城市戶籍的工人享有同等權利的「新工人」,對他們來說,同時使用這兩個概念並不矛盾。

正是這種糾結、畸形、扭曲的社會歷史現象,構成了整個打工文學的元主題,並由此衍生出若干次主題。

1、農民+工人、主人+流民、強勢稱號+弱勢群體的分裂和撕扯先來讀一讀打工詩人劉虹那首着名的《打工的名字》:

A

本名民工小名打工仔/妹學名進城務工者別名三無人員曾用名盲流

尊稱城市建設者暱稱農民兄弟俗稱鄉巴佬綽號遊民

爺名無產階級同盟軍父名人民民主專政基石之一臨時戶口名社會不穩定因素永久憲法名公民家族封號主人時髦稱呼弱勢群體

B

打工的從名字中接生自己,從泥土深處搖曳而出。一棵草,舉着風中的處境與一坡拔出泥的兄弟,趕往被命名的路上傳說中的興奮和遠方,把他們提前充滿

他以抓鬮躲避命運,小小心願一藏再藏不知道將為怎樣的手所傾註

他用俯身來仰望,從忍不住的汗滴裏看到一天的藍,不是為自己搖晃

進入城市的賭局,賭註就是自身名字是惟一的本錢。扣留,抵押,沒收所有防範和懲罰都離不開交出身份證打工的惶惶如喪名之犬,作為名字的人質他時常感到,名字對自己的敲詐

他是被拖欠工資,又被拖欠名字的人……

C

打工的名字像成年期拐不回來的兒歌在語詞上響亮,在語法裏曖昧

它作復數,被稱作人民君臨於許多報告,屬於客串性質它作單數,就自稱老鄉穿過城市的冷與硬,以便互相認領

它發高燒打擺子都在媒體

高興時,被擺在「維權」的前面作狀語

生氣時,又成了「嚴管整治」的賓語

過年最露臉,在標題上與市長聯合作了一天主語

此外,它總是和魚建立借代關係一一車廂裏的沙丁魚,老闆嘴邊的炒魷魚信訪辦緣木求魚,醫療社保的漏網之魚還有美夢中總想翻身的鹹魚

它在外科截肢內科祛毒急診科清創婦科打胎常常被寫成簡化字異體字和丟了偏旁部首的錯字使它在病歷內外都搖搖晃晃站不穩

D

打工的名字被烈日和冰雪輪番擦拭來不及過渡頻頻錯位的表情它濕得擰出水,年初民工潮弄濕大半張地圖年尾擠脹郵局的匯款,是它乾燥的一種方式它平時不干不濕,像一塊來自冷淚的玻璃清清醒醒地,隔開別人的風景

它頑強地浪漫過,把「打工詩人』的雅號插活在《詩刊》,光長花朵不長飯它有時鋌而走險號稱亡命之徒,不過是把自己扔下樓頂,為討討不回的工錢它在新聞熱線的投訴名,是屢遭侵權者是居委會不屑造冊的一一暫住人口是城管辦早就瞄準的一一髒差亂

你在他鄉還好嗎?常回家看看……

打工的名字擠在電臺點歌節目裏互相取暖

E

此刻,打工的名字好奇地從這首詩裏往外看天還是這樣藍,水還在照樣轉只是各色人物的名字與時俱進有了改變一一先富起來的,精英或高端的,領子白的經濟犯罪或政治腐敗的……最後還有性服務工作的,都在小康花名冊上堂皇就座

打工的名字,為找不到座位暗自羞慚

它決定對內作一次機構精簡,首先去掉那些好聽但沒有用過的學名尊稱和封號重新起用曾用名,至於臨時戶口名悄悄地暫時別報,當務之急是把討厭的時髦稱呼n次方再乘以負數,算算最後值等於不等於梁山伯哦,如果所有傷心都能化蛹為蝶……

打工的,在改名字之前做着最後的盤點

在這首詩裏,打工者、農民工陷入到農民與工人、公民與流民、強勢稱號與弱勢群體的分裂與撕扯之中,他們似乎擁有所有的稱號,其實卻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為自己的真實的社會地位正名的稱號。他們是農民又不干農民的活了,他們是工人又不被城市所接納,他們是法律意義上的公民甚至主人,卻又不得不在各個企業、各個城市之間流浪,是盲流,是遊民,是難民,是奴民,付出超額勞動卻像乞丐一樣討要工資……這是中國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大多數勞動者的基本處境和根本困境,因此也就成為打工文學的母題,或者元主題;沒有歸宿,沒有家,永遠奔波在謀生的路上,碎片化的生存,形單影隻的摸索打拼,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是農民工的基本生存狀況和基本形象。他們是作為國家主人的人民嗎?也許是的,不過正像一位詩人所說的:「從長安街到廣州大道/這個冬天我從未遇到過『人民』/只看見過無數個卑微地說話的身體/每天坐在公共汽車上/互相取暖。/就像骯髒的零錢/使用的人,皺着眉頭,把他們遞給了,社會」(楊克:《人民》);他們是建築工,蓋起了高樓大廈,自己卻睡在馬路上;他們是環衛工,裝飾了美麗的市容,自己卻像乞丐一樣;他們是搬運工,搬運一切,唯獨搬不動自己的命運:「這麼多年,他努力搬運陰影/隱疾,淚水,鄉愁,孤獨/疼痛和絕望/從體內搬到體外/從起點搬到終點/從生搬到死//但他搬不動自己/像一塊石頭搬不動/坐在自己身上的天空/像螞蟻搬不動一塊藏着/巨大幸福的奶糖/或者說生活一直在搬運他/搬走他的健康,青春/然後慢慢把他搬進天堂」(周冬梅:《搬運工》)。

2、資本剝削、工廠專製、政府管控、城市排斥,農民工陷入孤零零的原子化生存狀態

在農民工的輸入地、打工點、謀生和工作場所,在城鄉二元結構的這一頭,他們雖然人數龐大,卻遭到資本剝削、工廠專製與政府管控、城市排斥,處於一種原子化的生存狀態。

林堅的《別人的城市》,是一部實驗性很強的先鋒小說,對傳統的時間流加以顛復,在敘事結構上不再是傳統的起承轉合即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而是對時間加以切割,給人一種碎片式的敘述,而這正好能夠表現出農民工碎片式的生存,這當然不是他們的一種完整的生存,而只是生活在「別人的城市」裏。對小說的主人公打工者段誌而言,城市是一個巨大的他者和異己的客體,他進不去又不得不混跡其中,在人群中永遠顯得落落寡合;他努力質疑和抗拒,雖然勉強免於女主角齊歡那樣的肉體墮落和死亡,但終於不得不棄城而去,拎着行李回到故鄉小城,想為自己漂泊無疑的精神找到一個安定的歸宿,但他驚奇發現,這個故鄉小城也變成了一個「別人的城市」。林建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有個地方在城外》,打工者、農民工繼續尋找那個美好的地方,但終於沒有找到,只好繼續下一站的漂泊®。

王十月的中篇小說《國家訂單》,正面描寫了工廠裏結構性的勞資矛盾所帶來的極其慘烈的後果。小老闆也是工人出身的,當過技術員和業務員,終於有了自己的製衣廠,就在他的工廠瀕臨倒閉時,接到一個5天內完成20萬面美國國旗的大訂單。打工仔出身的經理李想認為本廠人力完成不了這個訂單,應該分出去一部分,但小老闆卻要獨享利潤,動員全廠工人24小時加班生產,甚至帶着自己嬌氣的老婆和工人一起干。干到第三天,許多人都趴下了,小老闆提升在工人當中有人緣的技術工人張懷恩做主管,請他出面來帶動和督促己經疲憊不堪的工人。這個張懷恩本來與小老闆有矛盾,曾經寫過一封裝有水果刀的討薪匿名信給小老闆,這次得到提拔以後,懷着感恩的心理帶頭加班,終於,在他的帶動和督促下,工廠如期完成了生產任務,但就是在這個時候,這個即將做新郎官的打工仔,卻由於過勞而猝死了。

一開始,農民工就像被無形的命運之手猛擲到城裏,分別進入這個或者那個工廠打工,與這個或者那個老闆建立勞動關係,或者僱傭關係:「許多手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扼住打工者的咽喉,撕碎打工者的夢想/而天地很大,打工者卻都是瞎子和啞巴/數千萬之眾,在異鄉和老闆面前便成為弱勢的群體」(劉大程:《南方行吟》)。「我呆在深圳/這與一匹羊或一頭牛呆在深圳/沒有區別……」(謝湘南:《呆着》);「車票的方向/與親切無關/直到心情一點點變涼/直到束束街燈變成白眼/一張打工的工卡默寫着如花歲月/一張張車票註釋着風濕頻生的命運」(子虛:《出門在外的時光》);「/臨時工/方便得如盒快餐/在隨便的地方/花點隨便的錢/便被人隨便的捏走」(樊冰:《快餐盒》);「/被歲月洗淨了鉛華/被風霜打去了菱角/我變成了一片褪色的茶葉/不幸掉在老闆的茶壺下/從這個的眼裏倒入那個的眼裏/從這個的心裏倒入那個的心裏/誰品嘗我的靈魂/當我悄悄/從你的身邊消逝」(家禾:《茶葉》);「最缺少的東西叫做歸宿感/儘管,我熟悉工業區的一草一木/習慣於用地道的粵語與別人交談/能一口氣數出工業區內31工廠的名字/但這裏沒有屬於自己的將來/人在工業區,我卻時刻/生活在千裏之外的別處」(曾文廣:《人在工業區》);「2000年7月21日上午,莞城/ 一張暫住證是我與這座城市/有了短暫和合法的同居關係/從一條街走向另一條街/身後,失業窮追不捨/惡毒的詛咒勿能令我/退避三舍/我的心態和多年前/那位落魄長安的書生何其相似/星期天,陽光明媚/睡覺,逛街和便宜錄像/光顧了那群電子廠的員工/我的身體繼續支撐/某些信念和不堪一擊的自尊/失望高過摩登大廈/直抵靈魂。旁晚/玻璃櫥窗對路過的我/不屑一顧/今夜,與我同居的城市/將一如既往地鄙視和嘲笑我」(曾文廣:《一個失業者的報告》);「蚊子,我親愛的兄弟/在這夜深人靜的夜晚/只有你是我的知音/只有你,沒有把我/當成一個外鄉人」(鬱金:《蚊子,請別叮我的臉》)。

許強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寫道:「我像遊魂一樣整天四處飄蕩/老式建築,陳舊的出租屋室息地散發着/昏暗的光芒/一個流浪詩人呼吸的目光被現實之牆/捂得嚴嚴實實/那些火苗最終被黑暗擁抱在了比黑暗/更深的深淵中/在南方丈量工業區我是一件積壓的/庫存商品/渴望被消費渴望被一雙人民幣上/伸過來的手摟在懷中/ 1994年大年三十一根鏽跡斑斑的釘子/我至今仍然沒有力氣拔出/流浪途中嵌亮的雙眼/電力不足遠處的光景一片模煳/我懷揣悲壯看天邊日落西沉/用最後幾元錢吃了個快餐/我突然感到那白花花的米粒多像/母親的淚水/是什麼卡住了我/隱藏在我的喉嚨中/魚刺一樣/使我無法驅趕/ 1994年大年三十是南方免費贈給我的/入場券傷疤刺刀一樣/捅在了我的心上/一段歷史是一頁無法/翻過的陰影/在子夜心中沒有真正流過淚的人/不是真正的打工者」(許強:《流浪是塊永不癒合的傷疤》)。

鄭小瓊用一首長詩,與其他打工詩人一起交流自己對「打工」兩個字的體驗和理解:「寫出打工這個詞很艱難/說出來流着淚在村莊的時候/我把它當着可以讓生命再次飛騰的階梯但我抵達/我把它讀着陷阱當着傷殘的食指/高燒的感冒藥或者苦咖啡/二年來我將這個詞橫着,豎着,倒着/都沒有找到曾經的味道落下一滴淚/一聲咒罵一句憋在心間的吶喊/我聽見的打工一個衣冠不整的人/背着蛇皮袋子和匆匆夜色行走或者/像我的兄長許強描寫的那樣/ 『小心翼翼,片片切開/加兩滴鮮血三錢淚水四勺失眠』/我見到的打工是一個錯別字/像我的誤寫它支配着我/一個內陸的女子將青春和激情扔下/背負憤怒和傷口回去但是/我仍在夜的燈光裏寫着/打工打工並不沉重也不輕鬆的詞/打工這個謬稱讓生命充滿滄桑的詞/打工者是我他你或者應該如被本地人/喚着撈仔撈妹一樣帶着夢境和眺望/在海洋裏撈來撈去撈到的是幾張薄薄的鈔票/和日漸褪去的青春也是某個女工的嘆息/沒人傾聽安慰它是遺失路邊的硬幣/讓我充滿了遐想打工這個詞/是苦是甜是累是酸或者是我在/這個難得的假日黃昏寫下的一截詩句/二年後的今天我在紙上寫着打工這個詞/找到了寫着同一個詞的張守剛徐非還有/在南方鍋爐裏奔跑着的石建強以及/曾文廣任明友沉嶽明……他們在紙上/寫着這個充滿謬誤的詞打工/我找到他們的心情像深秋的一縷陽光/也像露水打濕的身體我記住的/是這些在打工詞語中站立的人他們微弱的/吶喊真摯地讓這個詞充滿無限的色彩/透過夜班的女工的眼睛打工這個詞充滿疲倦/在尋工者的腳印裏打工這個詞充滿艱辛/在失業者的嘴裏打工這個詞充滿飢餓/當我們轉過身去打工這個詞充滿回憶和惆悵/我不斷地在紙上寫着打工打工打工/我的筆尖像一顆微亮的星辰照着白天的傷口/夜晚的鄉愁添加着我們的記憶/親情它裏面交叉着重疊着百味/它在我的身體裏安置了故鄉的燈火/我很艱難地寫出打工這個詞/更不容易用帶病的軀體來實現這個詞/為了正確地了解這個詞我必須把自己/浸在沒有休息日的加班確切地體味/上班15個小時的滋味準確地估算/自己的勞動價值精確地/握住青春折舊費把握住這個詞的滋味/它的苦澀與歡樂無奈與幸福/或者有時間坐在燈光下/像張守剛一樣編着一些:『在打工群落裏生長的詞』/或者像羅德遠一樣用打工這個詞來斂聚內心的光芒/在這個詞裏我不止一次看到/受傷的手指流血的軀體失重的生命/卑微的靈魂還有白眼/就像今天我目睹自己/一個剛來南方有着夢想和激情的鄭小瓊/漸漸退次成一個庸俗而卑微的鄭小瓊/打工不可能成為軀體的全部/這個詞永遠充滿剝削的味道/就像許嵐她寫下一個白領麗人的自敘中/不可能改變自己是浮萍一樣的身份/打工是一張標籤它讓你在市場中出售/在別人的槽中餵養打工/你必須終年流浪打工/你必須像張守剛一樣/深刻地了解一些與它有關的詞語和事件/比如工卡,打卡,工號,炒魷魚/你還必須用三百斤稻子換來出鄉的車費/四百斤麥子辦理暫住證健康證計生證/未婚證,流動人口證,工作證,邊防證……/讓它們壓得你衰老而憔悴/我永遠活在打工的詞語中把家安置在/一隻漂泊的鞋子上難以遏製/只能和着兩滴淚水七分堅強/一分流水樣的夢來渲染這個有些蒼涼的詞/就像這個黃昏在紙上敲開,打工這個詞/牽出內心的疼痛蘸上加班的麻木寫出/在周圍的可能還在發生的幸與不幸/包括流逝的人和物比如深圳的安子/比如不下跪的孫天帥比如遭搜身的女工/比如懷念着的童年,往事開始飄雪的故鄉/講着這些我租住的房子電扇散落的書本/也落淚了在打工這個詞中/我每天都堅持拭擦內心的欲望/虛構未來把自己捂在某個淘金成功的寓言中/讓它溫暖孤獨而憂傷的心使它不會麻木/雖然偶爾它也像掉下的葉子/枯澀而絕望有時它會陷入羔羊一樣的迷茫/我卻感覺不到疼痛己經深入骨髓/在更多的日子裏我是一個盲目者/在打工這個詞上摸着等着找着/相愛着並且裝進匆匆的行李中/或者像許多人一樣枕着一臺收音機/傾聽着默默地想起蒲公英風信子/大雁和一群在工業區上空飛翔的燕子/聽見鄉愁的軀體飄泊的夢想/或者坐在燈下回憶遠方的愛人/年邁的雙親甚至等待一個持久的奇蹟發生/我傾聽到的打工這個詞它荒謬地將青春/葬送我不知道在這些歲月裏這群人/這首卑微的詩歌揚起的塵埃/會成為另一種痛回憶或輕易地/讓人踐踏從靈魂裏抽出一些咒罵/無奈還有不可能的假想但只有這個詞/它讓我們乾淨地純淨地澄清地走進深圳佛山/東莞中山……/也不可能沉靜地恬靜地寂靜地寫着詩歌/再一次說到打工這個詞淚水流下/它不再是居住在乾淨的詩意的大地/在這個詞中生活你必須承受失業求救/奔波,驅逐,失眠還有打着虛假幌子/進行掠奪的治安隊員查房了查房了/三更的尖叫和一些恥辱的疼痛/每天有意或無意我們的骨子裏會灌滿不幸/或者有心無心傷害着純淨的內心/讓田園味的內心生長着可樂拉罐/塑料泡沫一樣的欲望」(鄭小瓊:《打工,一個滄桑的詞》)。

周擁軍這樣描寫一個小妹妹的打工生涯:「在荒春在貧困出沒的山區/生長在田間和葉禾下的小妹/穿着土布衣裳帶上被褥/和娘用針線織成的叮嚀/一步一回頭/沿江而下……/穿越這種方言和那種方言/穿越紅綠燈巨大的建築/陌生的面孔/像一隻迷途的羔羊孑然一身/被喧囂的氣浪吞進又吐出/鐵屑碎玻璃機器轟鳴/我的窸窸窣窣的小妹/倏然之間失卻了溫軟雙手/浸泡在疲勞中/瘦削如一根細鐵棍/小妹溫情的小妹/再不能騎在棗樹上唱歌了再不能/出入高粱地偷聽奶奶喚你的小名/小妹呀,你是哽咽着上路的/哽咽着離開山泉水和稻香/離開雲朵般的羊群/清亮的雛雞聲/為了奶奶的藥方嗎/為了弟弟的學費嗎/十五歲在城市還是/撒嬌的年齡而在山區/在貧困人家你早己懂事/知道替大人分憂/知道家中的日子實在太苦/實在太難……/月亮又升起來了那麼多的煙囪/不停地轟擊着夜空/小妹在遙遠的南方在模煳的燈影裏/想家想娘和弟弟/一觸即痛的情感浸過/捂在懷裏的幾顆汗浸浸的鎳幣/現在你在擁擠不堪的宿舍/坐在磚塊上以腿當桌/用一筆一划木訥的字體/給親人寫信/你只讀過半年書/每一個漢字都在喘息着/在你的註視下發出憐愛的響聲/並且波及到/失落的鄉夢/時間嘩嘩流淌又快過年了/許多人風塵僕僕地趕回家鄉/小妹呵,奶奶也在推算返程的日期嗎/誰能瞧見你憔悴的模樣/誰能瞧見你此刻躺在病床上/連手臂也抬不起/外頭的雨正大風正猛/你感到冷牙齒一陣陣打顫/身體一陣陣發抖/你哭着你的同樣憔悴的小姐妹/與你緊緊依偎在一起/互相溫暖着長久地發呆/長久地一聲不語/哦我苦楚的小妹/什麼時候才能順着郵路回家/什麼時候才能擦去/滿臉的灰塵和委屈/重新吸吮生活的乳汁重新擁有課本/坐進寬敞明亮的課堂/小妹呵,我只能在詩歌中/為你祈禱為你祝福/同時大聲疾呼:拯救孩子/拯救一朵朵含苞的蓓蕾/讓她們再度鮮艷回到自己的顏色/讓她們上升到幸福的浩空/潔白地展開翅膀/潔白地飛翔……/小妹呵我的打工的小妹呵」(周擁軍:《打工的小妹》)。

災難波及到更小的孩子,那些隨父母流浪到城市的「流動兒童哦,親愛的孩子/我們回家去……/在街上你看見了什麼/那是一一別人的廣場……/我一直想這樣說/卻又害怕傷害……/那些和你一樣大小的本地孩子/他們,他們是幸福的/幸福……哦,你還難以理解/就像廣場上漂亮的舞臺/盛大的慶典,歡快的音樂……/而你只能張大雙眼,遠遠地觀望……/告訴我,你也想融入其中/告訴我,你也有最好的歌聲/最美的舞蹈/哦,你卻不說點什麼/你卻早早地睡了/抱着我給你買的玩具車/你將開向何方」(孫海濤:《兒童節一一給隨父母流浪在外的孩子》)。

王十月的小說《示眾》,以極為尖銳、極為典型、極為觸目驚心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農民工建設了城市卻又被城市無情拋棄和羞辱的「異化」的主題和命運。主人公老馮是一位即將告別城市的老民工,在城市裏搞了十幾年建築,他對滲透了自己汗水、耗費了自己人生歲月的那些樓房充滿了特殊的感情,好像這些樓房就是他的孩子一樣:金蝶大廈是他的大兒子,百花大廈是他的二兒子,而依雲小區是他最疼愛的小閨女。當他和小閨女依雲小區告別的時候,卻遭遇到一場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羞辱:小區保安在門口蠻橫地攔住他,小區裏的女人對她投來敵意的目光,接着保安武斷地認定他搖動花窗是出於盜竊動機,給他掛上寫着羞辱語句的牌子示眾,小區居民出於自身利益對保安的違法行為大加贊賞,路人則對他大聲咒罵和羞辱。當保安將他從示眾的凳子上拽下來並喝令他滾蛋時,老馮的精神世界完全坍塌了。看到這裏,我實在是忍不住了:他媽的,城市讓民工只能住集體宿舍、簡陋的出租屋,只能睡簡陋的工棚、工地和毛坯房,甚至只能睡街邊、橋洞和公園,這也就罷了,於今竟然以公開示眾的方式羞辱這些城市的建設者!世界還有比這更大的侮辱和損害嗎?哀莫大於心死,老馮將如何度過他以後的人生呢?

就是在底層民工的犧牲和奉獻的基礎之上,聳立起城市社會高大雄偉的上層建築:「所謂的異鄉,其實就是一座座聳立在現實裏的/外表美麗而又高大的建築。它們的形狀各異,結構卻基本相同/例如一一二樓在一樓上,三樓在二樓上,四樓又在三樓之上……/如果細心點,你就會發現,四樓有四樓的重量,三樓有三樓的/重量……所有的重量都垂直地壓在一樓上;所有的重量加在一起/就把一樓壓成了最低層,甚至壓成了地下室,見不了光。/如果再細心點,你還會發現,其實這些建築可以歸納為三層/那就是一一上層,夾層,和最低層。生活在這裏的/都咬着牙,承受着,垂直的全部的重量」(唐以洪:《所謂的異鄉》)。

3、身體的悲劇:在工廠、流水線與宿舍、出租屋之間

身體的遭遇,是打工文學的重要主題。在工業化的早期發展階段,在中國成為全球製造基地的情況下,打工者的體力和簡單勞動技能,成為他們賴以謀生的主要資源,對他們來說,身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在資本專製和權力專政各自以及相互結合的場景下,身體成為最主要的、最有效的、最有威懾力和傷害後果的管控、規製、訓誡、約束的對象。在每周長達6天以上、每天長達11個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裏,工人受到企業自上而下的、嚴厲的管製和指揮,像一個個零件一樣被安置在流水線上;在下班以後,他們又被有意識地、按不同班次和不同籍貫拆分成原子以後塞進工廠提供的集體宿舍裏,彼此之間形不成任何社會性的和精神性的聯繫,而在工人自己租賃的廠外簡易住房裏,他們也只能在逼仄的環境中苟延殘喘,勉強維持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打工詩人對此有這極為痛切的體驗:「我說的異鄉就是車間/和出租屋,兩個指甲大的地方/指甲一樣掐着,摳着,我的肉體和靈魂/白天在車間勞作,就像在故鄉的田地裏/拉犁。我用一生的力氣拉着,始終拉不到盡頭/我對自己也很殘酷,我常發現我/站在自己的身後,和她們一起吆喝自己/深夜回到出租屋,就像一頭受傷的牛/躲在田邊地角反芻痛苦和幸福/一次又一次,我咀到了故鄉/這棵苦澀的草」(唐以洪:《我常說到的異鄉》)。

1999年的黎明/我站在自己的身體上/我喊人類/人類不理睬我/我喊我自己/我自己還在做夢(謝湘南:《1999年的黎明》)。

夜睜大了眼睛/在工業區搜尋/機器轟鳴聲裏/誰一聲嘆息/讓夜色更加濃郁/白熾燈己分不清/自己是在白天還是在夜裏/那個打工妹非常疲憊/她的一個又一個呵欠/比夜色更沉重/纖弱的手/己經無法掂量/夜的深度/但她必須睜圓眼睛/才能看清今夜走動的聲音/從這頭到那頭/只是這個夜晚的/開始(張守剛:《加班加點的夜》)。

誰試用誰/證明你有用/在三月之內/從一個七天到下一個七天/你被試用/你正在被試用/生活沒有竅門/你的一生都在被試用……/你試用別人/這不現實,世界不現實……/你是我/打工者,流浪者……/ 一個被試用連續的人/ 一個被連續試用的人/ 一個永遠試用的人/一個人永遠試用/一個與試用期等號的人/一個等號於試用期的人……/一個異鄉人/一個沒文憑的人/一個詩歌愛好者/一個說夢話的人/一個憂鬱的影子/一個行走不定的人/一個試用期中的人(謝湘南:《試用期與七重奏》)。

監控器睜着一隻眼睛/在車間上空製造懸念/搖頭晃腦的側影/總被一個陰冷的詞操縱這是南方的夜/疲憊的白熾燈/照不亮一個人的思緒/流浪異鄉的人懷抱清音的人/必須減掉自己的鋒芒與歌喉/監控器在子夜以後/千萬別出現在一個人的夢中/夢裏夢外他都很累/不要再給他突然的驚恐(黃吉文:《監控器》)。

排隊,是打工者身體的一個規定動作:從進廠的那天開始/她就開始排隊/排隊上洗手間/排隊打卡/排隊去上班/排隊去吃飯/排隊領工資/然後排着隊讓一年過去(張守剛:《排隊》)。

蹲着,是打工者身體的一個蓄意的、緊張的平民姿勢:在鄉村古老的槐樹下,巨大的樹蔭想一個夢//在公路或自家的宅屋外,在田埂,場院/窩棚的出口處。在採礦者聚集的坑地裏/在莊稼坡地旁//在懸掛鋤頭和鐮刀的壁前,在天井的白光裏//在建築工地巨大塔吊的鈎子下面/在腳手架的基礎邊。在深夜因寒冷/而無法入睡的工棚裏//在向老闆討要工資而無結果後/在空曠的院落裏,黑壓壓的兄弟們企鵝一樣蹲着//在還未到來的生之空隙中//在自己的懷疑裏。在他們無法/控製的力量後面//雨季。大風。地球公轉。太陽離開/北回歸線。在由一隻手/擺布的命運之中//在事物的邏輯順序中//在一切尚未開始之前。在一切/結束之後//蹲着。一個蓄意的,緊張的平民姿勢/被舞廳酒吧摒棄的姿勢/在磁性的大地中央站起來/蹲着的部落。帶給我一般光線/和一半陰影的我的詩歌(林雪:《蹲着》)。

疲憊和想睡,是打工者身體的經常的狀態:在工廠打工,起先/不管睡得多沉/夢中徜徉於何處/只要上班鈴一響/我都會一躍而起/胡亂抹一把臉/趕往車間打卡上班/後來,因為一次差錯/導致遲到和罰款/短暫的睡夢裏/就總是聽到鈴聲和打卡聲/就總是不斷地醒來//總想睡個踏實覺/上班時想,吃飯時想/上廁所時想,時時都想/好不容易盼到放假的一天/躺在床上,卻滿腦子興奮/怎麼也睡不着(劉大程:《總想睡個踏實覺》)。

一個打工妹趴在臺面打盹/這是中午,流水線停止流動的間隙/她為什麼不去宿舍/那裏有她的一鋪鐵架床/我想,她一定是怕睡沉了/尖叫的電鈴也無法把她吵醒//一個打工妹趴在臺面打盹/在她身旁,是永遠也移不平的貨山/從這裏經過我己留意她很久了/我與她有同一個毛病/才讓鬧鐘提前把我叫起//一個打工妹趴在臺面打盹/她打盹的姿勢很疲憊/此刻她可以流水線般完成一個夢/在夢裏,她回到家鄉和童年/或者掙到滿意的鈔票,或者/遭遇美好的愛情上帝,請讓鐘擺轉得慢些/請把周圍的噪聲降到最低(劉大程:《打盹的打工妹》)。

打工者的身體被嚴格管製,連上衛生間都要憑票限量:廠裏發給我們的洗手票/我們像存摺或現金一樣保管着/上洗手間,它是通行證/這是上午十點鐘/上班後第一次上洗手間/她感覺有些腰酸背痛/捏在手中的洗手票/給她帶路/在洗手間門口/己排滿了等着方便的人/手裏的洗手票己汗津津了/面目全非(張守剛《洗手票》)。

打工者的身體被分拆成無數的碎片,漂入流水線,融入工業製造過程中去了:把自己的骨頭,靈魂,血肉,心跳分拆/成螺絲,膠片,塑料件,彈片,掛鈎/它們組裝,重合,貼上標籤,把童年/拆成虛無的回憶,往事,心情。把夢想/拆成淚水,失望,把身體拆成疾病,愛情/把圖紙拆成製品,工資,加班,欠薪,失眠/還有把立體的社會拆成平面的不幸,村莊,鄉愁,如果爐間的火焰不能點亮一塊生鏽的鐵……而我/還在布滿鏽質的生活上尋找人生的意義,那些/過去的理想,激情被五金廠強大的力量拆掉/把人分別成零件,擰在社會的某個角落/某些工業的疾病是如何滲入我們的身體/這不幸是從屬於時代,或者大眾/我卻仍深愛着這時代,工業的五金廠/愛上它的車輪,機翼,機動車的軸承/愛上它帶給我清晰的痛苦,幸福與不幸/我還將在這個時代把自己分拆成彈弓/開關閥門,電線,鋼針,某盞路燈/如果實在不行,我被時代定義為次品/我仍將再次回到爐火間,將自己鍛壓/成型,把自己拆成一顆尖銳的釘子/也將定在時代的牆上(鄭小瓊:《拆》)。

你們不知道,我的姓名隱進了一張工卡裏/我的雙手成為流水線的一部分,身體簽給了

/合同,頭髮正由黑變白,剩下喧譁,奔波/加班,薪水 我透過寂靜的白熾燈光/看見

疲倦的影子投影在機臺上,它慢慢的移動/轉身,弓下來,沉默如一塊鑄鐵/啊,啞語的鐵,掛滿了異鄉人的失望與憂傷/這些在時間中生鏽的鐵,在現實中顫慄的鐵/ 一一我不知道該如何保護一種無聲的生活/這喪失姓名與性別的生活,這合同包養的生活(鄭小瓊:《生活》)。

在流水線的流動中,是流動的人/他們來自河東或者河西,/她站着坐着,/編號,藍色的工衣白色的工帽,/手指頭上工位,姓名是A234、A967、Q36……或者是插中製的,裝彈弓的,打螺絲的……在流動的人與流動的產品間穿行着/她們是魚,不分晝夜地拉動着/訂單,利潤,GDP,青春,眺望,美夢/拉動着工業時代的繁榮/流水線的響聲中,從此她們更為孤單地活着/她們,或者他們,互相流動,卻彼此陌生/在水中,她們的生活不斷嗆水,剩下手中的螺紋,塑料片/鐵釘,膠水,咳嗽的肺,辛勞的軀體,在打工的河流中/流動……在它小小的流動間/我看見流動的命運/在南方的城市低頭寫下工業時代的絕句或者樂府。(鄭小瓊:《流水線》)。

作為身體而存在的勞動者,最悲慘的事情莫過於遭遇工傷和職業病了。

一片咳嗽跌落的聲音/比噪音輕比塵埃重/叫囂的煙塵/順着一脈呼吸遁入肺葉/沉澱成我們多年後的病痛/能喊亮秋風的打磨工/能掏出火焰的打磨工/在人生的轉彎處/卻沒法鍍亮內心的黑暗(黃吉文:《打磨工》)。

一種不明氣體/在製鞋車間裏瀰漫//這是春天/春天不會倒下也不會撤離/春天裏的葉子只會在/一種風裏輕輕地顫抖/就像大多數人的幸福和愛情/只含蓄地傳遞給親密的肢體/在語言觸摸不到的地方/輕快地發出它的聲音//這種聲音多麼內在/但它和製鞋少女無關/製鞋的少女/她們的身體/是一箱箱統一編碼的工衣或鞋坯/等級,歸類,封閉,重復使用//就像人事部經理說不出她們的名字/她們說不出工業區鞋廠更多的隱秘//一種不明的氣體/正穿過少女的身體/電視廣告插播一一/一雙放大的鞋/在沒有極限的大地上奔跑/時代廣場/一字排開的精品鞋店/人們討論時尚、詩意、美以及信念//手掌上的鞋/手掌上留下青春腐蝕的細節/一種被證明有毒的氣體/繼續在青春的車間蔓延//新聞轉播:/ 一位離廠的少女倒在貧窮的鄉間/她的工業生涯是一張可疑的病歷/另一群製鞋少女/在禁止說話的車間裏想象春天//一雙鞋,一千雙鞋,無數雙鞋/在我們身邊的時代裏奔跑/它深度擊打的聲音/叫着前進//一一它繞過了春天的葉子/和少女的身體(方舟:《製鞋少女》)。

一臺報廢的舊沖床/被精明的老闆/用低廉的價格/買下拖進工廠/可是舊沖床的脾氣/卻變得倔強暴躁/只要一接通電流/就發出恐怖的聲響/背井離鄉的打工者/為了生計/提心弔膽地面對/鋼牙鐵齒的舊沖床/小心翼翼地與它合作/然而換回一身的疲憊/和無法抵擋的瞌睡/終於讓舊沖床有機可乘/一聲慘叫/四根手指被它斬落/打工者從此殘疾一生(王濤:《舊沖床》)。

四萬根手指/也許就像寒風撕下的枯葉/再也不能回到樹幹/四萬根手指/也許正像掉在地上的枯葉/慢慢地變質腐爛/成為螞蟻和蚯蚓的食物/最終成為了泥土//四萬根手指/如果它們有回憶/也許他們會想起少年時期/掏過的鳥巢/青春時放飛的夢想/牽過的情人溫暖的目光/撫摸過的孩子的頭//四萬根手指/用殷紅的鮮血和撕心的疼痛/告別筷子。鋼筆。電話/也告別人民幣。生活。主人/可沒有了腳走路的手指/他們又如何能回到故鄉/回到當初揮手作別的村口(宋顯仁:《四萬根手指》)。

疼壓着她的乾渴的喉間,疼壓着她的白色的紗布,疼壓着/她的斷指,疼壓着她的眼神,疼壓着/她的眺望,疼壓着她的低聲的哭泣/疼壓着她……沒有誰會幫她卸下肉體的,內心的,現實的,未來的/疼/機器不會,老闆不會,報紙不會/連那本脆弱的《勞動法》也不會(鄭小瓊:《疼》)。

多少樹在落葉,多少人在衰老/燈火照耀的星辰,在十月的轟鳴間/聽見體內的骨頭與臉龐上的年輪/一天,一天,老去/像鬆散的廢舊的機臺/在秋天中沉默//多少螺絲在鬆動,多少鐵器在生鏽/身體積蓄的勞累與疼痛,化學劑品/有毒的殘餘物在糾纏着肌肉與骨頭/生活的血管與神經,剩下麻木中的/疾病,像深秋的寒夜……上升着/上升,你聽見年齡在風的舌尖打顫/身體在秋天外呼吸,顫慄//招工欄外,年齡:18—35歲/三十七歲的女工,站在廠門外/抬頭見樹林,秋天正吹落葉/落葉己讓時間鏽了,讓職業的疾病/麻木的四肢,起伏不定的呼吸……鏽了/十幾年的時光鏽了,剩下……老/落葉一樣的老……在秋風中/抖動着(鄭小瓊:《三十七歲的女工》)。

他緩慢而遲鈍的沉悶呼吸間,被塞住的肺/在軀體裏移動的電焊塵、鋁塵、水泥塵……堅硬而頑固揪着/他們生活柔嫩而脆弱的肺葉,像一顆鐵釘插進了貧窮而低微的肉體/他帶病的肺在工業時代中猛烈喘息。沉痛的激盪的/聲音沿着他們的肉體上升,絞碎的細若煙頭般明滅的希望/他們來自鄉村的肺,清貧的莊稼地裏的肺,或者一雙兩雙/眺望着命運的肺,犯病的肺,腐爛的肺/職業的疾病的沉重更加壓矮了鄉村低矮的煙囪(鄭小瓊:《肺》)。

最慘烈的就是身體的死亡了,或者是被榨乾所有的健康和勞動力以後衰竭而死,或者是不堪忍受非人的工廠生活自殺而死:

她開始抱怨身體像散架的機器/磨損周身的疼痛她感覺累/月經期己過十天體內還沒有/涌動的欲望她抱怨日益遲鈍的/身體腳步越來越重噁心胸悶/她想睡覺從江西到東莞五年了/她感覺身體不斷被掏空身體裏/包含疼痛與幸福的洞穴的潮汐也漸漸/被掏空她身體裏的日程計時器/逐漸被加班與勞累磨損這些年/她像一味苦澀的中藥不斷在煎熬/病根是生活藥方是上班/更多的時候需要加大劑量的是加班/……在陶瓷廠她的身體被灌滿陶泥/粉層咒罵油彩早會的點名……/她想逃離回到江西的鄉下/種地收割莊稼貧窮的病根不斷折磨她/她不能不服用這副越來越苦越來越重的藥/整夜的加班早會上的訓斥/她無法承受剩下累/像潮水般灌滿她的身體站立的/腳己不能承受她的身體/她挪動/再挪動終於倒了下去她永遠/倒下去躺在水泥地上疲倦的/雙腿再也不用支撐日益加重的身體/而主管的所有咒罵都將變成烏有/離她遠了她用躺在地上的屍體/告訴不給辭工的工廠:我累了/需要好好睡覺……(鄭小瓊:《董芝蘭》)。

昏暗的路燈掛在窗下有如昏濁的/命運失眠的她己習慣遠方的黑暗/疲憊的命運之車在猛烈咳嗽/夜色中車燈與路燈之間/縱橫交錯的命運啊被黑夜記錄/罪孽與不幸光明與黑暗愛與恨/都己啟程形銷骨立的月亮掛在/冰冷的天空薄紙樣的月亮成為她/命運的底色進城的月亮不再浩大/它被工業的燈擠壓得淼小而枯澀/在薄紙樣的臉上寫下冰涼的敘事曲/像黑夜吞噬苦澀的路燈月光在窗下冷冷地打量從陝西到廣東/月光像她一樣從故鄉到異鄉/多麼孤獨月光在窗口敘述/命運的無常她一次次感到孤獨/像洪水沖刷身體空再空/下去生活不斷掏空一切/理想夢剩下空蕩蕩的肉體/像一臺運轉的機器被工業蛀空的/身體正破碎下去她年輕的身體/飽含憂傷自上而下流淌/上司的咒罵背叛的愛情/不如意的生活……只有月亮還在/敘述它暗淡的命運……渾濁的生活/像一縷迷茫的光線照耀她的疲憊/淚水一顆絕望的心昏蒙的月亮/是她的青春被工業與現實掏空的/肉體她站在窗口摸索月光/摸索異鄉不着邊際的愛情摸索咒罵/摸索斑駁的人生在月光的陰影中/在路燈顫慄的光線間她像一列火車/從窗口奔馳而去命運像一盞昏黃的路燈/在沉淪的章節停止我從她的同事口中聽到/她的故事她臨死前說月亮沒有陝西的好看/我在紙片上記錄着她:細毛二十一歲/因失戀精神失常跳樓身亡/打工兩年死於某個電子廠(鄭小瓊:《細毛》)。

打工者下班以後的生活,不過是在一種極為簡陋的環境中消除過度勞動造成的疲勞,實現勞動力的簡單再恢復而己,年輕力壯的也許還能有一點性生活,但那幾乎是在一種非人的、沒有隱私和尊嚴情況下的性生活,與其說是性的滿足,不如說是性的壓抑。王十月的《出租屋裏的磨刀聲》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打工情侶天右與何麗每月花200元在城郊比較偏僻的地方租了一間簡易的房子,周末一起共度良宵,沒想到好事沒做幾次,就被隔壁房間裏的男人吳風發出的霍霍的磨刀聲破壞了,把天右差不多弄成了陽痿,女友何麗忍痛與他分手了。心慌意亂的天右在上班時被沖床衝掉了四根手指,而老闆不想負責任,說你有本事去告我吧。天右買了一把藏刀,回到自己的出租屋,也開始磨刀。隔壁的女人宏來看他,兩個人如乾柴烈火般做到一起。晚上,宏照例去上夜班,吳風照例送走宏以後返回屋子裏磨刀,於是兩間房子裏同時響起了磨刀聲。天右按捺不住,闖進隔壁探個宄竟,發現吳風沉醉在磨刀過程中,根本不搭理他,磨好刀後故意激怒天右,天右就砍了他兩刀,吳風身受重傷,卻感謝天右讓自己得到了解脫。原來吳風是一個鄉村教師,愛上了小他十多歲的學生宏,宏的父親村長不同意,兩人私奔到南方打工。宏在一間夜店打工,被老闆誘姦以後做了妓女,想掙一筆錢後重新開始生活。吳風糾結在渴望復仇與不敢行動之間,只能夜夜以磨刀來折磨和安頓自己。最後這兩口子離開了這個地方,而出租屋裏又夜夜響起了磨刀聲,只是磨刀人變成了天右。這個故事當然包含了深廣的寓意,但打工者無處安頓的身體和性慾,構成了主要的線索。

至於在夜晚的撲克聲中/才能得到緩解的體力勞動/如今像車胎一樣被早早地放了氣/旗袍超短裙吊帶背心/裹着欲望的形狀/在十米以外繁華的商業街/像針一樣穿過他們體內/塑料泡沫一樣的空虛(簡單:《工地一角》)。

那些年或者/很久很久以前,這兩個字/肩靠着肩/手拉着手是一個/幸福飽滿的詞//現在,這兩個字寫的/愈來愈開/一個寫在北,一個寫在南。/一個寫在製衣廠,一個寫在/五金車間……/即使寫在同一頁紙上/也隔着男宿舍和女宿舍/即使在出租屋裏,這兩個字/不小心也會一個寫在白班/一個寫在晚班//我常常把這兩個字讀成/被流水線切開的兩塊自留地/今日的荒蕪復蓋了昨日的/蔥鬱/兩隻蛐蛐在雜草裏跳動//常在夜深人靜時/這兩個分開的字突然發亮/或者兀自燃燒/夫摸着「夫」/妻摸着「妻」/硬把自己當成對方的身體(唐以洪:《打工夫妻》)。

月光洗着鋼鐵的臉,月光留下一行腳印在圍牆的鐵藜上/月光拉遠了從六幢到五幢的距離,那是從女宿舍到男宿舍的距離,/月光在視窗停留一分鐘,月光照着,/他,或者她/月光照着他們的肉體,骨胳,內心的欲望,月光照着/他們有關新婚夜的回憶,月光太亮/像鹽,撒在他們結婚十八天后分居的傷口 /月光照着肉體的井,月光照着欲望的井/月光照亮他們十五天婚假,月光照亮他的記憶/她的身體一寸一寸長滿了綠蔭、女貞子/她的身體在月光下荒蕪,一寸,一寸的/沿着五幢到六幢四十五米的距離/如果月光再近一點,它運來遼遠的空曠會大一些/她的欲望會加深一些,/如果月光再暗一些/她的皮膚的傷口會擴大一些,他內心的折磨會/深一點/月光照亮了未竣工的夫妻樓,月光照耀着報紙上的新聞/「關註外來工的性生活……」/如果月光再暗一些,那麼愛情則會更堅強一點/如果月光更亮一些,未來的夫妻房會更高大一些(鄭小瓊:《月光:分居的打工夫妻》)。

還有失戀或者無愛的青春:除了風中的荔枝林,沒有別的能安慰我/除了鳳凰大道的燈火,照亮我失眠的鄉愁/除了五金廠的爐火,沒有別的傾聽我的吟唱/除了銀湖公園的鳥鳴,沿着製衣廠下滑的落淚/除了這時升起來的寬闊的寂寞與憂傷,啊! / 一一爐火與青春一同軟了下去,熄了/我說的圖紙、鐵片、流浪的青春/那些有過的幸福在火中燃燒/它低弱的光照亮了我內心的囈語與失戀的疼痛/在異鄉,我,一個五金廠的女工/還剩下什麼啊!/除了帶着自己日益消瘦的影子奔波/我僅僅目睹歲月的鞭子、枕上的憧憬(鄭小瓊:《除了》)。

有些青年男女不願意住工廠宿舍過分居的日子,就只好到外面租房住,但房租實在是太高了,占去他們工資的很大一部分,於是只能合租。詩人許強記錄到,1990年的棚屋房客,生存壓倒了一切:順着一條汙水溝,一間又一間黯黑的棚屋,從頭到尾,從尾到頭:一共93間,1800多人。90%說着滿口的四川話,清一色,全是從內地到深圳的打工者;5對夫妻,1對姐妹,4對朋友,20個人共用一間10餘平方米的棚屋,一個床位同時睡兩個人,上白班和夜班的輪流使用;個人隱私,是一張隔着的透明玻璃,巴掌大的房間像一個個灰暗的紙箱擠滿了上下床,掛起的塑料帘子,是各自虛擬的圍牆,過夫妻生活就像做賊似的,躡手躡腳。1990年的東莞,10平方米,10戶人家,二十幾個人的呼吸,這狹窄的人生,狹窄的呼吸,我們把自己壓縮在一個小小的火柴盒中蜷曲着,我們把自己摺疊、摺疊、再摺疊,直到像一張小小的郵票。(許強:《打工生存白皮書》)

即使後來一對夫妻能夠單獨租上一間房子,其私密性也是很差的。唐以洪一首《含着淚水的樂園》,寫盡了打工夫妻在出租屋裏憋屈、窘迫、隱忍、壓抑、卑微的性生活,導致了多少男女的陽痿和陰冷:所謂的異鄉,有一個含着淚水的樂園/那裏,我住了半年。他們的那些事兒,瞭如指掌/包括難以啟齒的。都是一些打工夫妻/屬生肖雞的命。刨食於工地,車站和碼頭,垃圾場/或者流水線上,用血汗奉養父母,養育孩子,吃飯/穿衣,交水電,辦暫住,和你一樣,要過性生活/只是,當你在自己,別人的床上,或者娛樂場所/幸福得呼天叫地,快要死去,他們還在抽劣質的煙/使用最便宜的衛生巾,在最簡易的出租房裏/當啞巴夫妻。那裏,一個被扒光了衣物的地方/無數個肉體和靈魂。無數個房間三合板隔成,紙皮隔成/無數張床搖搖晃晃。無數張被單和蛇皮袋連成的遮羞布/由風撩起來被月亮的光斑偷看。白天被生活抽打/晚上才能逃回那裏,用火焰療傷/他們需要在身體裏尋找人間剩下的一點快樂/和幸福。他們的身體,含着淚水的樂園//那裏,我從來沒聽到歌聲,只在夜晚聽到/紙皮那邊的床板嘎吱嘎吱試探性地響着/彷佛得到一種暗示,其餘的床板跟着響起來,先是一張/二張。後來就很多張了,響着,小心翼翼地/像一曲沒有盡力的合唱。我相信,他們當中,一定會有人/緊緊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白天叫不出苦,連夜晚的/一點點幸福也不敢叫出來。不敢叫出來。/無數個肉體和靈魂,小偷一樣躲藏在夜的深處//但他們常常被從夜的深處,那點點快樂,和幸福裏/揪出來。袒胸露肩,一排一排地蜷縮在/屋檐下接受盤查。盤來查去的他們的身份,依然是/打工夫妻,打工的夫妻/那裏。汙水溝。垃圾場。陰暗,潮濕。游醫的廣告。/陽痿性冷淡,冰涼的字,鋪天蓋地,讓人錯覺他們/那樣了。他們當中肯定有人那樣了。我常常聽到/張三家在吵架,李四家,也在吵。一半為錢/另一半難以啟齒。

濕樹葉閃爍生活的光它突然折進/渾濁的眼出租屋晾曬的光斑/苦寒的春天雨水般顫慄的情慾/六對夫妻租住的狹小房間/苦清晰地走動漸漸變暗的生活/散落的紙箱木板昏暗的燈光/壓抑的性慾 苦悶的黑夜/凌亂的房間濕漉漉的春天/肉體的衝動潮濕而黏稠/在壓抑中她摸到陰冷的生活/混凝土的身體一顆顆灼熱的心靈/跳動在她忍住叫喊的快感中/她感覺濕樹葉背後有十雙眼睛/它們像昏暗的命運本身 她克製體內的/激情將一座座年青的火山吞進肉體/她回憶十年前六對夫妻合租的出租房/彼此欲望間的默契儘管她一直感覺/有十雙眼睛在盯着做愛中的丈夫與她/汗水連同生活的陰影壓垮了丈夫/高聳的陽具四年了丈夫的暗疾/壓抑着她三十六歲的年齡(鄭小瓊:《葉慧》)。

就是這樣像偷情一樣的、有一茬沒一茬的性愛,也給女孩們和女人們留下了災難性的後果:每天都有一批打工妹/經過化驗確診後/進行痛苦的人流術//剛剛發育的子宮胚胎/被機器粗暴地搗碎//當盲目的愛情結下苦果/一攤血水比落日更輝煌/這便是一個女人成熟的代價//我早己離開化驗師的崗位/但我仍可化驗出/這個時代所懷有的怪胎(薛廣明:《化驗師日記》)。

兩年裏她沒有回家了/兩年裏故鄉的雨水一直落在夢中//兩年裏她做過保姆、清潔員、工廠女工/兩年裏她經歷過欠薪、民工跳樓、工傷事故//兩年裏她流產兩次、大病三回/兩年裏男朋友對她又打又罵,最後棄之不顧//這就是我的堂妹:她,熊菊榮/二十歲,一株來自鄉下的植物/在這個城市找不到紮根的水土/她三年前輟學,兩年前離家打工/被城市這浮躁之火、欲望之風/一次次將她單薄的身子掏空(熊焱:《低處的鄉愁》)。

就在普遍存在打工夫妻分居、未婚成年打工男女沒有正常的性愛生活的同時,又有數不清的窮人家的女兒被迫或者被誘惑做了「性工作者」、「廠妹」或者「二奶」:不清楚城市規則的妹妹/就要在城市裏迷失自己/那些腰包脹鼓起的富翁/那些扭動着城市轉盤的男人/那個孔方兄張開着大口/就要把純潔的妹妹吞噬/那些猙獰的面孔和手掌/就要死掉沒門最後的衣裳(祁人:《鄉下來的妹妹》)。

別墅小橋車手機工薪階層以上的消費/為了夢想在付出貞潔之前/她並沒有想到這些權力的衍生物/她也更沒有想到她二十二歲的青春/就這樣成了一群官僚的殖民地/現在她被麻木的捆綁着/在T形臺上的撫首弄姿/並沒有使她的血管擴張到/心肌梗塞的程度/無所不能的權力己使她的生活變得蒼白/失去了應有的新鮮內容/與她曲線豐呈的肢體恰好相反/她胸前的兩座教堂曾經舉行過多少次/不屬於她的婚禮而哪一個新郎/在市場經濟的輸精管裏射過來的/不是印着偉人頭像的人民幣/樂此不彼的社交小有計謀的撒嬌/以及權力臂腕裏的性交/使她像泡沫一樣膨脹着/像廁所一樣時常被人記起一一/僅僅是因為每天要去(簡單:《交際花胡美麗》)。

總之,打工者流離失所與別人的城市,在這裏,他們不是被看成人,而只是被當成剝削和壓榨的工具,被管製和敲骨吸髓的牛馬,最多只是城市食物鏈條底端的被動的消費者:在我活着的大部分時間裏/我是金錢餵養的一條益蟲/情感遊戲中的某種道具/電腦網絡的一頁程序/上司推過河的一粒棋子/同事眼裏的一道手續/合同上的一枚印章/競爭對手腳下的一道溝坎/訂餐公司的一份魚香茄子/公共汽車上的一個等待爭搶的座位/沿地鐵奔跑的一隻疲憊的老鼠/手機呼叫座機裏的一串號碼/警察完成罰款任務的一個名額/三陪小姐盼望中的一單生意/乞丐眼裏會走動的一尊石像/壯陽藥的第一千零一個實驗品/某新興產業的第一萬個潛在消費者/車禍沉船空難中的第n具屍體/廣告轟炸下的難民/商品包圍圈裏的俘虜/紅綠燈指揮的弱智/工業大機器上一顆扭曲的釘子(盧衛平:《被看成人的時候越來越少》)。

打工文學中,除了詩歌和小說有大量的「身體寫作」、「身體在場的寫作」外,打工散文也把打工者身體的遭遇當作非常重要的主題。打工散文「喚醒身體意識復蘇,是為了使如草芥般的個體生命得到肯定、尊重和承載,是個體精神凸顯出區別於集體精神的支撐和獨立自由。生命雖如瓷器脆弱,卻擁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和意義,正如我們的肉體必須要經歷無數的疾病、疼痛和傷痕,最終給我們心靈或精神以慰藉的,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真實的身體,鮮活的生命。總之,身體的在場,使個體精神獲得紮實的根基和土壤而無處不在的生活在場,使個體精神避免孤芳自賞式的自我沉醉,使向上延展的個性理念獲得向下的重量和質量,推己及人地抵達底層情懷的無限領域……鄭小瓊的《鐵》是『身體寫作』的優秀文本,書寫了肉體與鐵的堅硬碰撞……在書寫當中,她能夠很好地把握現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景象,以身

體為中心,也以鐵為重心,不放過任何細節並使得恰如其分的細節發揮了提高和證實現場的作用。這是身體來自生活現場的第一手感覺,也是第一手的文本。」®王十月在《關卡》一文中寫道:「印刷車間裏瀰漫着刺鼻的天那水的特有氣味。苯己深入到我的身體裏,融入了血液中,成為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無論走到哪裏,別人都能從我身體裏瀰漫出來的刺鼻氣味判斷出我的職業。甚至在離開工廠一年後,我的身體裏還散發着天那水的味道」;「當人的情感與身體被剝離,當工廠裏需要的是一個個沒有思想的人肉機器,當這些機器被一組工卡上的數字代表着,當我是誰要用一張卡來證明時,我們依然選擇了習慣、麻木、沉默,我們也漸漸認可了這種生活,習慣了這種情感與身體的剝離。彷佛這一切都是正常的,我們很少有人去想過這種生活背後的不合理。然而依然是有痛的,只是這種痛被隱忍,被壓抑。這樣想來,我們真的是那沉默的大多數。」(王十月:《關卡》)。

與唐以洪的詩作《含着淚水的樂園》不同,塞壬的散文《聲囂》則不顧一切地、赤裸裸地描寫了一對出租屋裏的打工男女不顧一切的瘋狂做愛,不管他們發出的聲音會讓隔壁的人們多麼難以忍受,第二天又有多少人會用異樣的目光看着他們:「那對年輕的夫婦跟我一牆之隔,我的床頭大概也抵着他們的床,我時常被床頭篤篤篤的聲音驚醒。他們在做愛,劇烈地動作,木架子床搖動起來,有節奏地撞擊着牆壁。我醒了。我清晰地聽見瘋狂的喘息和嬌柔的呻吟,他們更猛了,那篤篤篤的聲音急促地、一下一下地撞擊到我心裏,我感到牆壁晃動起來,地板也跟着晃動起來,我的背嵴冰涼冰涼的,口乾舌燥,我想喝水,但躺在那裏一動也不敢動。我甚至聽到他們弄垮了木架子床,男人大吼一聲,女的發出細弱的喊叫,一聲一聲,我儘量不讓自己去想象這些聲音出於什麼樣的心理,我控製着不去想象,卻飽受想象的折磨。但這些聲音向我施暴,這兩個人旁若無人的狂歡在向我施暴。它打擾了我這個安靜的人,不,它傷害了我,讓我感到孤獨伶仃,碩大無朋,被遺忘,被丟棄,在角落裏,陰暗,並自生自滅。那樣的夜晚被憂傷浸透。我知道,對於貧窮的夫妻來說,性愛是最豐盛的晚餐……」然而有一次,塞壬本人也終於以一種悲傷和絕望的心情沉入到兇猛的性愛之中:「一輛摩托車突然從身邊疾馳而過,坐在後面的那個人搶走了我的皮包,我被拽倒在地上,被車拖了幾米遠,手肘鏟得都是血。錢沒了,手機沒了,身份證沒了,一種強烈的悲傷籠罩着我,就像籠罩着我的命運。我的愛人在燈光下細緻地給我擦洗,他忍不住悲傷把我緊緊地抱在懷裏。是的,那一刻我們的命運要連在一起,要變成一個人。他緊緊地貼着我,兇狠地、痛苦地進入我的身體,在黑夜裏,我們狠狠地連在一起,沉下去,沉到更深的夜裏。」(塞壬:《下落不明的生活》)

打工作家、蘇州工友家園的創始人全桂榮寫了一本《閒話出租屋》的散文集(未出版的手稿),全方位地描述了出租屋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多處涉及到打工男女尷尬的性生活:

「在蘇州幾年,我住過集宿區、農民安置房、農村民房,每次搬家都很HAPPY,心想終於可以逃離這鬼地方另換個住處了,可是往往換了沒多久,遇到這樣那樣的不便,就懷念起以前的地方來,於是憎惡起現在住的地方來。

開始住集宿區時,感覺挺新鮮的,七八個人一間房,大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公司,能交些朋友,多好!但絢麗多姿的新鮮感很快被當代人居集中營的憤怒和屈辱所替代。七八個人不同的作息時間、不同的籍貫、不同的工廠、不同的性格,也就意味着誰也別想安心休息、學習、相處,且規定不允許不住在集宿區裏面的朋友老鄉來訪,不允許抽煙、做飯、使用大功率設備。

我逃離了這恐怖的『集中營』,搬進貧民窟式的農村民房,可是民房裏一二十戶人共用一個廁所、水龍頭,極其不便也汙穢不堪。況且這邊工作和生活相分離,除了上班能接觸同事外,下班就是孤零零一個人,孤寂扼殺了憤怒和屈辱,我有些懷念『集中營』的哥們了。

搬進農民安置小區,一套房裏住了五六戶人,狹小的空間裏也常常有這樣那樣的矛盾發生,且房租又高得嚇人,於是又搬回農村民房。住進一個小閣樓,小閣樓冬冷夏熱,能要人命;搬到一個與隔壁房間用黑布蒙上小窗戶的黑屋子裏,不料後來住進一對小情侶,夜深人靜時,兩人的『夜戰』聲聲入耳,他們小心翼翼的快活着,我也飽受摧殘、身心俱疲,一段時間後不得不搬。」

「今年過年後,樓梯口的房間入住了一個女孩,平常很少打照面,只有蓬鬆的頭髮、穿黑色打底褲和短棉裙的印象。某個深夜,她和一個男孩回來,女孩關門之後,男孩待在門外還不願回去。女孩似乎糾結着要不要男孩進去,僵持了一段時間,男孩『嘭』的一下徑直把門踹開,接下來整個樓層都聽到女孩的哀求:『求求你、不要……求求你,不要……好痛 』

後半夜都時斷時續聽到女孩不知是痛苦還是愉悅的呻吟,想必其他租戶的睡眠之門也都被打開了吧,男孩女孩也打開了另一扇人生之門……」

「不知睡到什麼時候,睡得死死的我忽然聽到開始細若柔絲、後來越來越大的『音樂』,夢中的我本能的抵製着,因為睡得深沉是多麼的幸福呀!但『音樂』倔強的持續着,像是黑暗深處伸出的細小的手,一定要把我從睡夢中抓醒。

我有些惱火,同時又有些疑惑:難道天亮了麼?但好像我才睡着沒多久哇!三更半夜的什麼東西的響呢?我聽到類似拍巴掌的聲音,同時又伴隨着壓抑的女人的呻吟,還有『好癢』、『好舒服』的低聲嬌嗔……這是隔壁房間傳來的『音樂』。

原來,昨天在我上班的時候,隔壁的空房間住進了一對小情侶,由於我下班晚,竟然還渾然不知。」

縱觀塞壬、鄭小瓊、王十月、全桂榮的散文寫作,他們的聲音都是在場的,他們的感官都是在場的,他們的寫作都是一種有聲音的寫作,從而讓散文成為可以匹配於復雜現實的文學樣式,一種高度綜合的、深入到生活的微細結構中去、並且勇於承擔的文學樣式 這樣寫出來的散文,己經成為打工作家表述自己對文學和世界認知的另一種聲音,借用斯坦因的話就是「詩歌的特殊天賦是命名,散文則現實過程、運動和時間」,也就是說,詩歌直接展示事物的本質,散文則敘述事物之所以稱為事物的歷史。他們的散文打開了一個通向原生態和現場寫作的缺口。他們對生活現場和事物的平等姿態,在很大程度糾正了當前「精英作家」對「底層」的書齋式書寫®。不因為別的,只因為他們曾經並且還在繼續經歷底層的生活。他們是底層中的精英。

4、鄉愁:回不去的農村、回不去的故鄉

不幸的是,悲催的是,城市是呆不下的異鄉,農村又回不去了(主要是因為小農經濟早就己經破產了),即使回去了,也逐漸失去了故鄉的意義,以至於在農村呆上一段日子,又不得不繼續到異鄉去流浪。許多農民工辛苦多少年,攢下一筆錢,回老家蓋起幾層的樓房,或者在鎮上買下一處房子,卻驚奇地發現,他們實際上一年住不了幾天,他們實際上也不希望老了以後再回來住。他們成了既不能安居在城裏又不能安居在農村的流浪者,始終「生活在別處」,始終生活在不可預知更無法把握的未來。

王十月的《尋根團》獲得2011年度茅臺杯人民文學獎中篇小說獎,授獎詞寫道:「王十月的《尋根團》直面蒼生,憂思深廣。作家深諳內幕、刨根問底,在返鄉尋根的集體行動中,讓眾多人物所代表的不同階層的利益糾葛與復雜環境昭然若揭,真實而深刻地呈現了當下中國鄉村的社會圖景和精神病相,以及漂泊者無法還鄉、無根可尋而又無法從精神上融入

城市的疼痛和迷惘。」®主人公王六一在外打工二十年,並且成了一名作家和記者。雖然己經獲得城市戶籍,但總覺的城市不是自己的家,於是他參與了一隊由打工仔出身的富豪組成的尋根團,試圖回到家鄉找到自己的靈魂之根。搭順風車的還有王六一的髮小馬有貴,他得了塵肺病,在王六一的幫助下獲得了 20萬元的賠償。王六一回到家鄉後,原來的家己經完全破敗了,連父母的墳頭都找不到了。緊接着馬有貴陷入到與他父親對20萬元的保管權的爭執之中,一氣之下喝藥自殺了。王六一的堂哥被派出所抓起來了,因為他帶頭反對在村裏建化工廠。《尋根團》的巨大反諷是,在尋根的途中講述了一個失根的故事,直指時代的病根和歷史的病根;煙村是王六一的故鄉,是楚州最美的村莊,是他一生逃不掉的牽掛,是他的根,但它無法逃避被工業汙染的命運,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面臨着巨大的生存壓力。尋根至此,王六一感到,根沒有找到,倒把對根的情感斬斷了,他己經完全喪失了現實的家園和精神的家園,變成了飄蕩在城鄉之間的孤魂野鬼。

在城裏,打工者沒有公民身份,沒有戶口,需要花錢辦暫住證才能獲得臨時的居住權和出賣勞動力的資格,否則就會成為遭到收容遣送的盲流;他們建造高樓大廈,卻只能花費工資的好大一部分才能租住一間單薄簡陋的屋子;他們不能在這裏安家落戶、安居樂業;他們寄居在別人的城市裏,遭受別人的白眼。當然,他們自然而然地思念自己的故鄉,那個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那裏有他們的雙親,那裏有他們的童年,那裏是他們生命的來源,無論如何,那裏曾經是他們的家,那裏現在還是他們夢魂縈繞的地方……沒有一座城市像這樣一座城市/春節來臨,上演一出空城計/那個悽惶的早晨/炮竹屑在小巷裏盤旋/那麼多的門都緊閉着/這是年初一,我步行在十九歲/姐姐在她的宿舍用小煤油爐做好了魚/她的等待是寒風中唯一的溫暖/我和宿舍中熟悉的幾張面孔打了招呼/和姐姐坐下來享受魚的熱氣//沒有一座城市像這樣一座城市/中國的節日是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謝湘南:《沒有一座城市像這樣一座城市》);年關近了而夢中的家園/卻在寒風中越走越遠/工業區的上空飄着/鄉愁的顏色/像綿綿陰雨中的霧/久久不肯散去/隔着山隔着水/隔着擁擠的車票/隔着加班加點的訂單/但是很多人都想回去//年關近了很多人都想/回去看看/回去走走親戚/工業區沒有親戚/有的只是不近人情的機器/它們被鋼筋水泥團團圍困/變得麻木不仁/僅僅供工業的手操縱//他們真的很想回去/回去看看炊煙/回去親親土地/回去聞一聞故鄉村裏/新年的氣味(張守剛:《年關了,很多人都想回家》);別人的屋檐你必須低着頭進去/我常常想起古代那群寄人籬下的詩人的吶喊……/我的血液裏註定排斥着這座城市/我的血液裏還盛裝着北方那個村莊/雖然它貧窮而荒涼雖然它卑微而潦倒/但在我的心中它像一座山的重量(鄭小瓊:《居住》)。

鄉愁是一條鐵軌,大半個祖國/那麼長,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鄉愁是一滴淚水,大半個祖國/那麼大,母親在眼睛裏,我在下巴上/鄉愁是一根骨頭,被大半個祖國/那麼多人養的狗啃過/沒有啃乾淨,狗不啃了/從垃圾堆裏,我撿起來/接着啃,就是鄉愁這根狗啃過的骨頭上/沾着的一丁點兒血和肉使我活着/鄉愁是一縷月光,被大半個祖國的/黑夜籠罩着,而我害了相思病/看見月光,和其他一切/潔白柔軟的東西,都忍不住靈魂出竅/鄉愁是一粒米,被大半個祖國/那麼多的螞蟻搬運着/每天都餵養我的身體/我中了鄉愁的毒:鄉愁要我痛/我不得不痛,鄉愁要我死,我不得不死(白連春:《鄉愁是一條鐵軌,大半個祖國》)。

母親是故鄉的核心,也是打工遊子們濃濃的鄉愁的核心:母親站在/內陸鄉村的邊緣/隨着冬季到來/她的白髮/被風吹成搖擺的柳枝/彷佛柔弱而堅韌的思念/正召喚女兒的歸期//母親永遠是女兒/遠方的守護神/而此時,女兒在南方/在一個又一個崛起的/海邊城市裏/有她們用血和汗/豎起的紀念碑/有時她們也唱/故鄉的歌謠/在夜深人靜時/也悄悄落淚眼淚滴落的重量/使內陸鄉村的邊緣/高高翹起/母親的形象就愈加清晰完美(楊雪:《母親》);最先看見母親是在外省的路上/那是我第一次出遠門,那時我十六歲/巨大的天空差點兒壓斷了我的背/最先聽見母親是在外省的黃昏/那時候太陽快要落山了,我不想哭/卻怎麼也止不住淚水,我聽見母親很輕很輕地/叫我的小名,在老家門前那棵歪脖槐樹下/最先愛上母親是在外省的夜晚/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我非常害怕,不敢睡,甚至忘記了如何呼吸/我才發現我真的是一步也離不開母親/最先喊母親是在一座外省的樓裏/那樓還沒有完成,一個和我一樣的民工/不小心掉下去/我的心一下子高高揪起/媽媽,脫口而出/我喊了一聲(白連春:《母親》)。

於是出現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觀:上億農民工像潮水一樣湧進回家的火車、汽車,還有一些買不上車票的人,組團開摩托車,浩浩蕩蕩地從廣東開往湖南、江西,再從湖南、江西開往四川、貴州、湖北、河南……臘月將近/我整好行裝,踏上旅程/乘悶罐車回家/跟隨一支潰敗的大軍//平日裏我也曾自言自語/這一會終於住進/鐵皮屋頂/一米高處開着小窗/是小孩辦急事的地方/女孩呢,就只好發揮/忍耐的天性/男男女女擠滿一地/就好像每個人心中都有位沙皇/就好像/他們正開往西伯利亞腹地//夜裏,一百個/夢境擠滿貨艙/向上升騰/列車也彷佛輕快了許多/向雪國飛奔/我無法入睡/獨自在窗前/把冬夜的星空和大地/仔細辨認/我知道,不久以前/一顆牛頭也曾在此處/張望過,說不出的苦悶/刺客,它躺在誰家的廄欄裏/把一生所見咀嚼回想?//寒冷的日子/在我們的祖國/人民更加善良/像牛群一樣悶聲不語/連哭也哭的沒有聲響(宋曉賢:《乘悶罐車回家》)。

回到家鄉,他們愕然發現,家鄉一年比一年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家鄉了,它們正在日趨破敗凋零,成了一個又一個「空心村」,那裏只有一些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一些破敗的老房子和一些空無一人的新房子……門前的路被雜草掩蓋/我只能在記憶中分辨出來/一些親切的門己不存在/剩下的門一直關着/鏽跡斑斑的鎖/等待偶爾的打開和最終的離去/鑰匙鏽在千裏之外的背包裏/藤蔓捲起衰老的身子/從灰黃的土牆上泛起新綠/稻草在房坡上一天天爛下去/幾隻麻雀啄食着稀薄的陽光/和自己的詞語/跳躍的技藝與眾不同/與眾不同而顯得怪異孤立//背着無處不在的綠色屏障故鄉的村莊/像我的血液搖晃不定/我自己早己是瞬間的一瞥/就像這些沉默的樹葉/在沉默的小路上,眨眼之間長出/更多沉默的樹葉/風輕輕托起枝頭的寂靜/熟悉的人越來越少/陌生的狗越來越多/我望它們一眼/它們也望我一眼/我真想像狗一樣對着村莊狂吠幾聲/讓沉睡的鳥兒一隻只甦醒(柳冬嫵:《空心的村莊》)。

大風吹過。流動的青春正一點點/消逝在命定奔走的路途/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摟住故鄉小憩片刻/想象莊稼們的葉子激動得一身青翠/許多靈魂的雪花/仍趴在童年的窗櫺張望//……我藏起回家的衝動/好多年了我沒有回家/每次回家都有許多人不見了/他們曾經那麼疼愛我/也是我深愛的人/故鄉正在沉默中荒蕪、消逝/和青春的消逝一樣令我/徒増嗟嘆//我夢中的故鄉宄竟去了哪裏/雜草齊腰深的鄉間小徑/我終於看見故鄉/躲在一塊長滿青苔的大石頭下/放聲大哭(羅德遠:《逐漸消失的故鄉》)。

要把多少異鄉運回村莊,/才能把村莊拼得像以前一樣完美? /可惜再也拼不出一個圓滿的村莊。//村莊以外到處皆為異鄉,/不同的異鄉做成不同的吸鐵石,/把村莊變成碎片一片片吸走。//回故鄉村莊都變成一件難事,/遲遲定不下來。兩三年,五年回去一次己經變得很常見。/一年回一次,過年回村莊,/也只在村裏呆幾天就逃也似地逃到異鄉。//我們己經習慣生活在異鄉……異鄉以苦味收留我們,/故鄉以苦味拋棄我們。//幾年不回故鄉的年輕人回到村莊,/村裏年邁的父母視力一年比一年差,/模煳的目光竟看不准,/迎面走過來的是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女。//年輕人在異鄉生下自己的兒女,/幾歲了才回村莊,爺爺奶奶更不認識/……孩子在異鄉出生,戶口依然甩在遙遠的故鄉……//故鄉村莊一一/只等於一張張行囊外出的車票。/異鄉等於什麼?/只等於一一用血汗用命換來的

鈔票。(張紹民:《異鄉故鄉》)

貧瘠的家鄉,像一座清冷的墳場,貧瘠的家鄉像一個廢棄的戰場,/留不下青壯,容不下姑娘。要想找出路,就得滿世界闖。//我是泥瓦匠,祖國也是一個泥瓦匠,他咣咣噹當,拆得我家鄉遍體鱗傷。/失血的家鄉,成了滋補大城市的營養;失血的家鄉成就了大城市的富麗堂皇。(鄭懷生:《泥瓦匠一一送給在外漂泊的兄弟姐妹》)

在幾十年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這個國家和民族付出的最為沉重的代價,可能就是數億農民工家庭的破碎,他們真正變成了無家可歸的人,變成了原子化的個體和形單影隻的流浪者:你把家安在信封般大小租來的房子裏。/小房子的窗口真的只有郵票那麼大。/在這個時代你把家撒網一樣撒向四面八方一一/一家幾口分成幾個省。/你租來的房子不像你的家,/充其量一個容身之所而己。/你家裏其他人在其他城市打工,租的房子也不算家,/充其量把家撕成幾片,到處扔一點,/把你的家扔成幾個省那麼大。/只有過年時回到村莊,在村莊自己的舊房子裏,/把東西南北拼成自己的家。/可這個家只有過年才拼成幾天,/過完年把舊的家變成幾張車票各奔東西。/每個人搖身一變成一張車票去遠方。/平時你的家在村莊裏空着(張紹民:《一個家到處丟一點》)。這樣一種家庭破碎狀態,對於勞動力的再生產、對於後一代的健康成長、對於家庭和社會倫理的正常維繫、對於現代社會聯繫和現代社會文化的重建,必將產生並且己經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五、打工文學的基本思想和感情

在30年左右的時間裏,幾億農民從農村湧入城市,並且以他們的勞動貢獻、代價和犧牲,成就了中國每年GDP増速高達平均8%左右的持續的經濟増長,快速地推進了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使中國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經濟和社會遷徙,農民工的思想感情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翻天復地的變化。打工文學對這種變化做了比較忠實的記錄和表現。可以用幾個詞組來簡略概括新工人階級思想感情的不同面向(橫軸)和演化趨勢(縱軸):孤獨、迷茫和無助;追求成功和向上流動;疼痛、壓抑和嚎叫;屈辱、怨恨和憤怒;自豪、榮耀和樂觀;理性反思和階級認同。這六種思想感情是同時態存在的,形成農民工思想感情、心靈世界的基本結構,但在不同時期,它們各自所占的分量是不一樣的,己經或者將會依次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感情,因而又形成一種歷時態的發展趨向。

1、孤獨、迷茫和無助

除了少數農民是積極主動地到城市尋找發展機會的(他們大都成為所謂農民企業家),絕大多數農民都是被動地捲入工業化進程的,一是因為農村、農業容不下那麼多勞動力了,二是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了,國家的大部分資源都用於工業化和城市化了,而工業化和城市化客觀上也需要更多的農村勞動力,並且為他們提供比務農收入更高的收入。不能否認,這裏面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擇業自由,有相對於農業領域更高的收入,有成為城市建設者或工人的興奮,有自己對工業化、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而產生的光榮與自豪……然而,他們很快就發現,他們只不過是城裏人利用的勞動工具和剝削壓榨的對象而己,他們很快由自己的現在與過去的縱向對比,進入到極為嚴酷的自己與城裏人的橫向對比之中,並且在現實的無奈中反過來對自己過去的農村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產生一種溫情脈脈的懷想,最重要的是,他們來到城市以後,不得不拋棄了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自己從小到大成長於其中的社會聯繫和文化氛圍,而成為城市工業關係和勞動關係中孤零零的原子。從宏觀上講,他們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對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的進程並沒有清醒的認知,從微觀上講,他們隨着民工潮進了城市,然後就一個一個地被分割在不同的工廠和企業之中了,成了流水線上和工廠專製管理下的一個孤獨的、消極被動的環節,客觀上不允許他們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建立新的、工業社會勞動者團結合作的社會聯繫,於是普遍處於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孤獨、迷茫和無助之中。

被剪裁的草木,整齊地站在電子廠間/白色工衣裹着她們的青春,姓名,美貌/被流水剪裁過的動作,神態,眼神/這是她們留給我的印象••••••/啊,活着,小人物,弱小者,我

們/活着的,不遠處來來往往的人群/他們活在我的詩句,紙間,他們/龐大卻孱弱,這些句子中細小的聲音/這顆顆脆弱的心,無法觸及龐大的事物/啊,對於這些在無聲中活着的人/我們保持着古老的悲憫,卻無法改變/時代對他們無聲的冷漠和嘲諷(鄭小瓊:《在電子廠》)。

她軟弱的哭泣和悲傷有些陳舊,內心/有着一團團黑暗,機臺上的微光照亮/怯弱的心,瘦弱的身體飽含着苦澀的力量/從深淵似的眼神裏測量着孱弱的命運/韶華將逝,她無法分清自己是幸是不幸/卑微的生命對萬物默默關心,她遙望着/遠處的大海,越過夢境,微弱的希望被/點亮,她獨自重復自己傷感的命運/五金廠的爐火,照亮她的孱弱/她身體裏藏着清晰而自卑的鄉村(鄭小瓊:《木棉》)。

生命中絢麗的繁星,它己腐朽在/鳳凰大道的霓虹間,剩下五金廠/切割機的淬火花,照着蒼白的臉龐/遠處荔枝林幽藍的天空,它來自/永久的寂靜,午夜的機臺上低垂的/睏倦,如那顆倏忽閃亮的星/易碎的光芒,也必將被着工業時代的汙染/也沒有誰,會註意機臺女工的月經/那股潮水在體內涌動,她顫抖的肩膀下/無聲的疼痛,被切割機切斷,搗碎/她的無奈,驚慌的眼神,悄悄的嘆息/都被工業時代淹沒,工業孕育的一切/必將吞沒她的整個,將她的身體,靈魂/思想,夢想剪裁,組合,成為貨架上/等待出售的件件散發光澤的商品(鄭小瓊:《午夜女工》)。

時間張開巨大的啄,明月在機臺上/生鏽,它疲倦,發暗,渾濁,內心的兇險/汨汨流動,身體的峭壁在崩潰,泥土與碎石/時間的碎片,塞滿了女性體內洶湧的河流/混亂的潮水也不跟隨季節漲落,她坐在卡座/流動的製品與時間交錯着,吞噬着,這麼快/老了,十年像水一樣流動……巨大的厭倦/在腦海中漂浮着……多年來,她守着/這些螺絲,一顆,兩顆,轉動,向左,向右/將夢想與青春固定在某個製品,看着/那些蒼白的青春,一路奔跑,從內陸到鄉村/到沿海的工廠,一直到美國的某個貨架/疲倦與職業的疾病在肺部積蓄着/那些暗示:不再按時到來的月經/猛烈的咳嗽,她看見工廠遠處的開發區中/有綠色的荔枝樹正在被砍伐,身邊的機器在/顫抖……她揉了揉紅腫的眼窩,將自己插在/某個流動的製品間(鄭小瓊:《她》)。

天那水/開油水/洗面水/這些工業時代的化工產品/表面看上去/都像是純淨的清水/這工業時代的假象/其實它們是/隱伏在我們打工生涯裏/無處不在的咒語/它們侵蝕我們的皮膚/嘶啞我們的呼吸/汙染我們的血液/我們在低處的人生/面對這暗處的咒語/在我們內心魔鬼一樣猙獰/我們是這樣的無能為力/除了學會保護好自己/我們無從迴避/軟傷害/硬傷害/無處不在(何建生:《暗處的咒語》)。

……那些高高的舊家具上,落滿光陰的灰塵/他們低下頭,一步一叩首,拉着別人的家具/在人群中不停地拐彎,躲閃……/像一頭年邁的驢子,吞咽着內心的沉默/……城東到城西,他們是無線的織布梭/有一天他們累了,搬不動了/會不會也像一件舊家具那樣,靠在斑駁的土牆,靜靜/地/等着別人,把他們搬到另一個地方/或者乾脆扔掉(劉三石:《老搬運工》)。

還沒回過神,還沒把夢/捂暖,房東的胃口又張大了 /張大得想把整個世界吞噬/所有的苦蠛蛻塘浚謁媲�/顯得蒼白無力,顯得多餘//城市永遠是別人的城市/打工者沒有任何發言權/稍不留意,就會被當作皮球/踢出生活的主題之外/接受所謂安良除暴法官的審判//城市的欲望,在不停地/漲,漲,漲,漲,漲/老闆的算盤,在不停地/減,減,減,減,減/打工者只有乾瞪眼的分兒//窗外的陽光一片明媚/但對屋內的陰暗和潮濕,他始終/不聞不問,不理不睬/或許他早己被金錢收買/或許他嫌屋內的人太窮酸//夜深的無法去丈量,睡意/被擱淺在城市的岸邊/雙眼一次次閉起,又一次次/睜開,擔心黎明還沒有來/生命就被黑色的巨浪捲走(何永飛:《又漲房租》)。

與孤獨、迷茫和無助相吻合的一定是消極被動、逆來順受、自卑無奈、苟延殘喘:連續60個小時/攪拌混凝土的老張/換下來後顧不上睡覺/就匆匆跑來把我推醒/「起床了!起床了! /帶我去賣點血! 」 /老張的話讓我大吃一驚/半月前他才賣過血/怎麼又要去賣?/「娃兒們就要上學了……」/這個倔強的老頭/說着說着聲音有些哽咽/「我們今生就這樣了/娃兒們的路還長着呢! 」(李長空:《建築工老張》)還沒有玩遍村寨/就讓父母掏空書包/像白菜一樣/被陌生叔叔批發//穿着粗氣的日子/己經習慣接受鞭打/像浮萍一樣/漂浮着不想回家(李長空:《涼山童工》)。

2、追求成功和向上流動

在最初的孤獨和迷茫、驚愕和彷徨之後,一部分有雄心的而且細心的打工者,開始在城市市場經濟中尋找和抓住個人發展的機會。從客觀的經濟結構方面說,市場經濟相對於計劃經濟、權力經濟、小農經濟而言,的確給普通底層勞動者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歷史上,許多資本家和百萬富翁都是白手起家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市場經濟社會,階層的流動是常見的現象,而頻繁的階層流動甚至導致工業社會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兩大基本階級的相互滲透,以至出現了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產階級。從主觀的意識形態方面說,市場經濟社會占主流的思想價值觀念,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它們的通俗版就是成功學和個人奮鬥敘事,這兩者在90年代的中國大地上都湧現出來了,這些充斥書店和書攤的大眾文化讀物,自然也影響到了打工群體,一時間,相當多的打工者也接受了這種資產階級及其代言人倡導的思想意識形態。

在深圳,更是得風氣之先,最早出現了打工文學中弘揚「主旋律」、激勵「正能量」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就是曾經在全國颳起一股打工文學熱的安子的作品《青春驛站》,以及她後來接着發表的《安子的天空》、《青春絮語》、《超越巔峰》、《邊緣檔案一一深圳保姆寫真》等,故事的模式大體上是這樣的:醜小鴨似的女主人公來到深圳打工,當然會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但總是能夠在老鄉、朋友、領導的幫助下渡過難關,然後在工作中積累和表現出一定的管理才能,受到領導賞識並獲得升職,最後還收穫了一份美好的愛情。這些故事傳達出來的主要思想就是,每個人都有做太陽的機會,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奮鬥獲得成功,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安子寫給打工者的書信的名字就是這樣取的:《自立者強》、《公道自在人心》、《有路善走,無路善開》、《人生從來無坦途,羌笛何須怨楊柳》……一時之間。安子獲得「打工皇后」、「深圳十大傑出青年」、「中國改革開放20年20個歷史風雲人物」等美譽。受到安子成功的鼓勵,《深圳打工妹》、《特區打工妹》、《外來妹》等一列紀實文學作品隨之湧現,這些書中的打工妹,有的成為企業家、國家幹部、銀行行長、金融投資專家,有的成為全國和省市級勞模、人大代表、傑出青年,有的成為作家、藝術家,有的成為家鄉經濟發展的帶頭人,安子本人就創立了自己的家政公司,並且成了深圳家政服務業協會副會長、中國家政服務業協會副會長。

在各種訪談和問卷調查結果中,都有一部分工人抱有一個個人發展目標,就是打工幾年攢一筆錢,然後開店做一個小老闆;或者順着工廠等級製度一級一級往上爬,從普工升到低管,從低管升到中管,最終升到高管或利用手中積累的資源另立門戶;或者通過自學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成為自由職業者,甚至成為公務員等等。

像這一首詩,就比較典型地表現出崇尚個人奮鬥、白手起家、出人頭地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兩手空空,/走出家中,/我要自己去打工,/我不能老是呆在家中,/父母己經老態龍鍾,/我不能再讓他們為我牽掛心中。//歲月如風,/我不能徘徊在虛無縹淼的電腦遊戲夢幻中。/我要去打工,/自食其力的計劃己在胸中,/無論多麼難也要干一場,/無論多麼苦也要賭一賭,/我不能再呆在溫暖的家中,/我要面對自謀生路的暴風。//我己經在路中,/千辛萬苦早己在意料中,/雖然我很窮,/但是我不會瘋,/我早己把脫貧的命運撐握的自己的手中。//雖然我很貧困,/但是我決不在到處亂混,/雖然他人認為我是窮鬼,/但是我決不會因為打工掙錢而後悔,/雖然沒錢他人看不起,/但我己開始提醒自己,/能自己掙錢養活自己首先就了不起,/能自食其力自謀生路就會創造奇蹟,//明明白白打工去,/合合理理掙工錢,/為自己脫貧吐氣,/為家人爭光爭氣,//我不是一個天生的窮人,/我不希望他人把我定格在貧困線,/我要用自己的雙手換取生活的空間,/我要把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的品德再現,/我要讓活下去的每一天都值得記念,//我己經在打工中,/雖然是早上5點鐘,/但我己經在起床中,/在打工中,/也在努力的學習中,/我夢想成為一個百萬富翁,/我己經在努力奮鬥中,/我的理想不會落空,/我要把虛度光陰的惡習拋到空中,/我要把吃喝玩樂的時間排除在計劃中,/我要戰取生命中的每一分鐘。」(劉榮成:《打工有風》)

王衛斌的《農民工之歌》則混合了利潤意識形態和權力意識形態兩方面的內容:「我們撂掉砍柴刀/我們卸下耕田犁/我們走出深山老林/我們告別荒村野地/我們在企業的旗幟下匯聚/融合為一個堅強的整體//我們身上還殘留着泥土氣息/一下子就成了准工人階級/我們開始拿腔捏調說起了普通話/大老粗也滿嘴「你好」、「謝謝」、「對不起」/我們早己解決了溫飽問題/漸漸地便有了精神文明的意思//雖然人多了難免有些矛盾分歧/但是我們都能夠互相理解和克製/因為我們的目標基本一致/大伙兒出門在外都不容易/雖然底子薄弱確實有點彆扭不適/但是我們都願意自我調整和彼此鼓勵/因為正是靠着這種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管理方式/我們的主觀願望才得以轉變為客觀現實//啊,企業/你是一個重回報的經濟實體/我們在這裏積累着起步的投資/啊,企業/你是一個不收費的教育基地/我們在這裏錘鍊着騰飛的雙翼/啊,企業/你是一個溫暖和諧的社會大家庭/我們從內心裏深深地愛着你」。在這首詩中,應該說看不到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勞動者特有的價值觀,沒有意識到勞工階級的地位和權利與權力和資本結盟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朱應召的長篇小說《下廣東》,就完全接受了流行的意識形態,小說人物朱小山、卓小農、卓小玲、張春蓮、賈本偉、王小燕、孫宏偉、黑子都是下廣東的青年農民工,但在小說的敘事假設和敘事框架裏,他們與官二代李賢桂、富二代鄭靚麗都是某種理想的市場經濟中的自由而平等的個體,這裏沒有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甚至沒有階層差距和階層分化,有的只有每個人的自由選擇和自我奮鬥,只不過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有的人使用了正當誠信的手段,有的人使用了不正當不誠信的手段一一朱小山仗義正直,最後憑着在黑社會的一段臥底經歷而成為暢銷作家和影視明星,並與富二代鄭靚麗成了一對,而鄭靚麗在朱小山創作和拍戲最緊張的時候遠赴偏遠貧窮的村莊照顧他的父母;張春蓮和賈本偉夫妻同心,白手起家,誠信經營,成了連鎖飯店的大老闆;王小燕和孫宏偉從特色燒雞開始做,一度風生水起,終因孫宏偉的好大喜功和不正當競爭而破產,兩人離婚;卓小農不擇手段追求成功,最終失敗,妹妹卓小玲攀附官二代不成,老老實實從公司職員重新起步,而官二代李賢桂在父親倒臺後失去稅務局的肥缺,轉身成了一位勤奮努力、精明強幹的房地產公司業務經理;學武出身的黑子小本經營,架不住黑社會的盤剝,憤而召集同門師兄弟成立商戶自衛團,結果取代當地黑社會而成為勢力最大的黑社會組織,最終改邪歸正。

3、疼痛、壓抑和嚎叫

然而依靠個人奮鬥而獲得成功的打工者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只能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繼續自己嚴酷的打工生涯:機械、繁重、沉悶、單調、無聊的勞動過程,工頭、主管的嚴密和嚴厲的監管,經理和老闆的高傲和冷漠,充斥噪音、粉塵的惡劣的工作環境,突然而來的工傷和形同慢性自殺的職業病,長時間的加班加點和難以忍受的疲勞,低廉的工資以及雪上加霜的剋扣和拖欠,毫不留情的處罰和開除,漫長而很少人幫助的勞動爭議、仲裁和訴訟程序,下班後極為簡陋的休息環境和極為貧乏的生活內容,性的匱乏和苦悶,一家人四分五裂的思念和牽掛,城裏人的白眼和嫌棄,背着行囊回家過年時的擁擠、窘迫和狼狽……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漂泊異鄉的打工者必然產生如影隨形的痛苦和壓抑,打工文學就成為他們喊痛和發泄壓抑和苦悶的重要出口和通道。

大地在疼痛和顫抖,打粧機將鋼管/插進它的心臟,敲打的轟鳴聲空曠,決絕/空曠的天空恍惚地飛過被剮削的山坡/它裸露出來黃土,雨後,被洗滌過的天空/濕漉的草葉,等待砍伐的荔枝樹/跟隨打粧機的節奏戰慄,我經過工地/大地把疼痛和顫抖傳給我,從腳到頭/從肉體到靈魂,我顫抖不停(鄭小瓊:《顫抖》)。

我生在一個小山村/那年,我十八了/家鄉的姐妹,在父母的操持下/談着/女兒的嫁妝、嫁衣/當然、我也不例外/可是/我不想太早離開父母親/談婚、論嫁,成為賢妻良母//聽說/南方搞開發/我也想闖蕩天下/掙錢、做我體面的嫁妝、嫁衣/經過父母的同意下/隨着滾滾人流南下/來到陌生而嚮往的地方/流浪、努力尋找工作/向着圓夢體面嫁衣的夢想努力//終於在我不懈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份工作//心中竊喜,我有工作了/我也變成了城市達人/能煳口養我自己了//一年、二年、三年……/轉眼間過了六個年頭/省吃儉用下/體面嫁衣的夢想/也漸漸美夢成真/車間塵土飛舞/怎比得上家鄉的/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每天12小時/煩瑣的工作/讓我心力交癢/不知為何/我總覺得呼吸困難、胸口沉悶//那天、我像往常一樣/做着我的本職工作/忽然我暈了過去/不知什麼時候,醒來時/滿目白色/幾位白衣天使圍在床前/我想,她們在做什麼/是為我準備、美麗的嫁衣/白色的婚妙嗎? //不、那不是/她們告訴我,你生病了/病因正在檢測中/如果再晚點送來/就將沒有醒來的機會//三天后,醫生告訴我/你的肺部己成網狀/全部模煳、漆黑/經診斷你己是三期塵肺/要好好休息//為什麼!為什麼?? ?/我還那麼年輕/我有自己的夢想/我想擁有自己的家/我只想掙一點錢//做我體面的嫁衣/為什麼、這幾年的辛勞/掙來的那點薪水/卻成了我蒼白的病衣……(劉永武:《嫁衣》)。

朝陽從黑夜走來/染就一身的血腥/春天從寒冬走來/銬着一層堅冰/現代從遠古走來/背負着沉重的獸性/生命從死亡走來/卻僅是赤裸裸地降臨//赤條條的生命一來/就帶着遍身的罪刑/前世的罪過一贖/就是長長的生/空空洞洞的老布鞋/如何行走我/歲月淪落的苦旅/輪椅沉重的吟唱/總讓別人聽見/老調重彈的疲憊/在傷殘中服刑/在輪椅中流放/上帝背後/無垠的黑影裏/是誰的法典荒唐地處決了/我所有脫逃的方向/赤裸裸地來並不能/赤裸裸地去/我掙不脫今生今世/無期的刑具(劉永武:《贖罪》)。

人生還沒有怎麼開始,就己經結束了,這是多麼令人悲哀和疼痛,然而卻只能無奈地忍受和壓抑,自怨和自憐:你總是雙手撐着腰/年紀輕輕的小伙子/給工友們留下的印象/卻彷佛一個懷胎十月的女人/飽嘗了打工生活的艱辛後/說起往事,你總是微微笑着/儘管這笑藏不住辛酸,苦澀/七年前你獨自一人/踏上深圳這片熱土/意氣風發,信心十足/迎接你的卻是冰雪/黑夜,暫住證,收容所……/幾經波折,你進了這家世界頭號代工廠/從此站立,打螺絲,加班,熬夜/烤漆,成型,打磨,拋光/包裝機臺,搬運成品/每天一千多次地彎腰直腰/拉着山一般的貨物滿車間跑/病根悄然種下而你一無所知/直到身體的疼痛拉着你奔向醫院/你才第一次聽到了/「腰椎間盤突出」這個新鮮的詞組/每當你笑着說起這些病痛和往事/我們總被你的樂觀感動着直到年底聚餐,醉醺醺的你/右手握着酒瓶,左手豎起三根手指/哽咽着說:/ 「我還不到三十歲/還沒交過女朋友/還沒成家立業/這輩子,就算完了」(許立誌:《我的工友們之「發哥」》)。

忍受和壓抑不了痛苦時,終於發出撕心裂肺的嚎叫:「在這樣一座巨大的爐火間,雖然不斷會有一種尖銳的疼痛從內心間湧起,蠕動在日子裏它不斷在肉體與靈魂間痙攣着,像獸一樣奔跑……」;「當一塊原本嚎叫的鐵在這個周身喧囂的南方工業都市裏,它的嚎叫不再具有鄉村嚎叫那樣的觸目驚心,它的叫聲讓世間的繁華吞沒,剩下的是嘆息與鋼鐵一樣平靜的沉思,它們不斷地淤血腫脹,無聲息的病痛不斷地折磨着我的輕若白紙的思想」;「栂指蓋的傷痕像一塊鐵樣重量的黑點紮根在我內心深處,它像有着強大穿透力的鄉村修理鋪或者鄉間醫院一樣,正從那個黑點出發,擴散,充滿了我的學業和內心,她在嚎叫着……」®

夢的世界裏她站在碼頭上/卻沒有船隻或者考試尚未完成/時間己到更多時候是次品空曠而荒涼/半夜山中剩下孤獨的她無所依靠/她跟我說尖叫時夢的場景燈光/照亮她尖叫過後的臉放鬆而舒展/沒有白天的沉默和緊張在夢中/她遇到曠野需要叫喊她害怕/她叫喊……醒來面對十二人/侷促的宿舍工友們莫名的詫異/她向她們表示歉意她說她身體裏/潛藏一個魔鬼白天安靜地蜷伏/夜晚跑出來折磨她她身體還不習慣/電子廠每天十二小時的勞動累/成為她唯一表達的詞流水線上/她的身體生硬而笨拙關節在疼痛/剩下手指像機械一樣重復背部/腿部腰部她己無法控製莫名的痛像石頭壓着她的身體她需要從身體/抽出一片曠野讓她叫喊有一頭野獸/從她的睡眠中跑出整個十七歲的湖南女孩/尖叫像石頭一樣壓着她睡眠中/流動的血管深處的尖叫會迸發/打破整個宿舍在她喘息與尖叫間/失眠的我感受一個沉默的女工/身體飽含的壓抑她的尖叫穿越/這個侷促的工業時代像一聲吶喊/也像在血管涌動的被潛伏的物質/我們還在抱怨她的尖叫打破了我們的/美夢她單純的身體與茫然的眼裏/她夢裏的尖叫成為工業時代的身體裏/緩慢的痛楚正在積聚迸發(鄭小瓊:《周陽春》)。

4、屈辱、怨恨和憤怒

一些人就在長期間的痛苦和壓抑之下變得麻木不仁了,忍受着無盡的剝削和壓迫,聊以維持着苟延殘喘的生存,正像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所說的:「如果一個人從童年起每天十二小時或十二小時以上從事於製針頭或挫齒輪,再加上像英國無產者這樣的生活條件,那麼,當他活到三十歲的時候,也就很難保留下多少人的感情和能力了」;「這種強製勞動剝奪了工人除吃飯和睡覺所最必需的時間以外的一切時間,使他們沒有一點空檔去呼吸些新鮮空氣或欣賞一下大自然的美,更不用說什麼精神活動了,這種工作怎麼能不使人淪為牲口呢? 」®但更多的人則本能地感到「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屈辱、怨恨和憤怒,就像恩格斯曾經說過的那樣,「這些被當作牲口看待的工人,不是真的逐漸變得像牲口一樣,就是只有靠着對當權的資產階級的烈火般的憎恨,靠着不可熄滅的內心激憤才能保持住人類應有的意識和感情,那是毫不足怪的。只要他們還對統治階級感到憤怒,他們就仍然是人;但如果他們乖乖地讓人把挽軛套在脖子上,只想把挽軛下的生活弄得比較過得去一些,而不想擺脫這個挽軛,那他們就真的變成牲口了」®;既然工作不是出於喜歡創造、不是出於本能的活動,而是使人動物化的強製勞動,因此工人愈感覺到自己是人,他就愈痛恨自己的工作®;既然「工人除了為改善自己的狀況而進行反抗,就再也沒有任何其他表現自己的人的感情的餘地,那麼工人自然就一定要在這種反抗中顯出自己最動人、最高貴、最合乎人性的特性了」⑤;一旦工人不再願意讓別人把自己當成物件、商品,一旦他肯定自己不僅是「勞動力」,而且是具有意誌的人並且為爭取做人地位而鬥爭時,全部現代政治經濟學和工資規律就完蛋了。
打工者產生屈辱、怨恨和憤怒的一個基本前提是,他們意識到自己是人,不是單純的勞動工具和勞動力商品;他們也具有像其他人一樣自由而平等的人性權利和尊嚴,而那些瘋狂剝奪打工者的權利和尊嚴的老闆、官員、企業管理者,就己經失去人性了,就己經像野獸和魔鬼一樣了,理所應當成為打工者詛咒、唾棄和反抗的對象。

我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他們把它叫做螺絲//我咽下這工業的廢水,失業的訂單/那些低於機臺的青春早早夭亡//我咽下奔波,咽下流離失所/咽下人行天橋,咽下長滿水鏽的生活//我再咽不下了/所有我曾經咽下的現在都從喉嚨洶湧而出/在祖國的領土上鋪成一首/恥辱的詩(許立誌:《我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

把丈夫還給妻子把妻子還給給丈夫/把父母還給留守的孩子/把兒女還給年邁的父母/把逃出故鄉的人還給荒蕪的土地/把勞動法還給得不到公正的受害者/把斷指還給勞動者的手/把汗水還給尊重/把付出還給贊賞/把無邊的落寞孤獨還給夜晚望月的人/把疲憊還給一場充足的睡眠/把走在路上的迷惘還給一雙信念的翅膀/把年復一年的貧窮啊/還給一場夢中的不再奔走的流浪/沉默太久不是我們不想發泄表達/忍耐太久不是我們真的形如木呆/我們也有血肉感情/在世界的邊緣我知道我們卑微/但我們不卑賤/走在城市的廣場上,親愛的朋友啊/我們有我們的願望和夢想(羅占勇:《表達》)。

工人的屈辱、怨恨和憤怒,從對象方面而言,最初針對的只是具體的有權有勢者以及他們施加於工人頭上的剝削和壓迫行為,只是針對一些具體而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還沒有針對產生這一切的社會製度,沒有達到對整個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工人的屈辱、怨恨和憤怒,從主體方面而言,最初只是處於個人感覺和思考的層面,他們的反抗也是個體性的,這很自然,因為最先遭受到剝削和壓迫並最先感覺到痛苦和壓抑,一定是每一個活生生的個人,「階級」這個實體和概念還沒有出場。

由這樣一種層次的屈辱、怨恨和憤怒,引發和產生出來的,一定是個體性的反抗,大體上包括跳槽、一對一的抗辯、在工作場所舉牌示威、逐級向上級申訴、向勞動部門舉報和投訴、尋求上級工會和媒體的幫助、自媒體爆料、申請勞動仲裁、提起勞動訴訟、對不履職或袒護資方的勞動部門提起行政訴訟、自殘和自殺、跳樓(塔、橋)討薪、暴力報復(傷害或殺死)老闆和管理人員等等,基本上循着自下而上、自民到官、自內而外、自溫和到激烈的路徑進行。

為屈辱的靈魂保持純潔/黑色有你的句子沿着黃昏潛行/在良知喘息的皺摺處閃光的詞/受難者燃燒的肋骨照亮的黑暗/啊,不幸的詩歌等待確認身份/它們己無法安慰尖銳時代的傷口/在不幸的幻影中,她用良心的焦油/這有些苦澀的汁液,比鮮血更黏稠//為屈辱的靈魂保持純潔/我在詩歌中撕去藝術這張偽善的薄膜/生活,這個被用濫了的隱喻還在濫用着/頭頂上陡直峭立的湖泊,積蓄着太多的/痛苦,我陷入懺悔與怯懦的泥淖/這顆被折磨的心,朝着大地更低處/在更低處,站着一群貧困的人群/他們的怨恨,讓無用的詩句充滿了愧疚……(鄭小瓊:《為……》)。

我一直在跳,我又不得不跳/像一隻職場螞蚱,從中山跳到東莞,或許/後面還得打包無奈,從東莞跳回中山/調到廣州、深圳、珠海……//生活啊,還請你不要誤解我/我跳的那麼辛苦,其實我何嘗不想停下來/跳着跳着,我寶貴的青春/就在這些工廠,被接二連三地消耗盡了/如果不跳,我的青春也一樣嘩嘩流逝了/我想在哪一天實在跳不動了/就只好乖乖地滾回故鄉//啊,回顧在南方打工的這些年/所有的奔波忙碌/都像是在眼睜睜虛擲光陰年華……(郝小峰:《我一直在跳》)。

劉晃祺,我同在天涯的打工兄弟/在工廠流水線/為命運加班的你/超負荷勞作日復一日/在那個/讓你23歲亮麗生命/走完人生最後一個驛站的/那個黑色的7月13日/……你,搖搖晃晃/離開了無限眷戀的土地//消化道出血呼吸系統衰竭/生命己快走到終極/昏迷後醒來的你卻說:『別攔我,我要打卡/遲到了要罰款……』/哦兄弟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畏懼膽怯/我們不是現代包身工我們不是奴隸/為什麼不說一聲『不』!/為什麼不把抗爭的拳頭高高舉起?! /……3萬元就換取了一個鮮活的生命啊/青春逝去裏飽含多少悲愴與嘆息/多少個打工姐妹兄弟/還在流水線上工作超時/棲居皆危房面容呈菜色/薪水難到手勞保無人識/……讓我用微弱卻不屈的筆/向劉晃祺一樣的姐妹兄弟/發出心底茁壯的呼籲(羅德遠:《劉晃祺,我苦難的打工兄弟》)。

劉漢黃男26歲土家族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人/身高1.7米瘦小性格內向不善表達/東莞市大朗鎮展明五金製品有限公司操作工人/ 2008年9月22日入職9月28日下午/掌部和手指的骨頭被沖床機器砸碎/因傷情過重,整個右手掌做了切除手術/工傷鑑定為「傷殘五級」、「系未參保人員」/起初提出的索賠約10萬元,未果,提請勞動仲裁/仲裁庭裁決廠方賠償共計約為5萬元人民幣/劉漢黃不服,依法訴諸東莞市第二人民法院/2009年5月底,一審法院判決賠償款共計177293元/對此結果,劉漢黃表示:「可以了,不上訴了。」/廠方不服判決,提起上訴,認為賠償底線是9萬元/ 一直拿不到工傷賠款的劉漢黃慢慢心灰意冷/ 6月14日爬上工廠五樓欲自殺,後被警察勸下/ 6月15日中午,劉漢黃與生產經理賴振瑞發生爭吵/爭吵中,用僅剩的左手/當場捅死副總經理邵正吉/總經理林裕騰重傷,搶救無效死亡;賴振瑞重傷/劉漢黃被捕後一一/有知情人透露,劉漢黃在行兇前曾受到工廠不法對待/有消息說,年老的父親想去東莞看兒子籌不夠買車票的錢(蔣明:《殺人犯劉漢黃》)。

他們都說/我是個話很少的孩子/對此我並不否認/實際上/我說與不說/都會跟這個社會/發生衝突(許立誌:《衝突》)。

2013年新工人杯文藝大賽小說類一等獎獲獎作品《死無對證》(作者曾繼強),講了一個工人劉老漢報復殺害何經理的故事。劉老漢有13年的廠齡,因工傷失去了一隻手,他找過廠裏幾次,要求工傷賠償,廠裏硬是把責任往他身上推,說什麼是他沒按要求操作,違反了操作流程。我(劉老漢的當了主管的大學生徒弟)為他說情,遭到何經理痛罵。何經理只願意出三萬塊錢私了,從此以後劉老漢與工廠之間就不存在任何法律關係了。劉老漢認為這是把人手當成了豬手。賀經理叫來保安把劉老漢從辦公室拖了出去,並且通知有關部門消去了劉老漢的人事檔案。劉老漢最後一次找何經理要賠償時,何經理還是只答應賠劉老漢三萬塊錢。當他把三萬塊錢甩到劉老漢面前,並且準備打電話叫保安來把劉老漢拉出去時,劉老漢從褲管裏抽出了一柄西瓜刀,刺向了他的心臟,何經理被一刀斃命。劉老漢爬上辦公樓頂層,警車和救護車呼嘯而來。老漢在樓頂大笑起來,那種笑聲裏包含極大的不滿和真正的憤怒。他突然停止了笑,對着下面喊:「你們把警車都叫來了!我知道你們是想要我死。我殺了人,我知道我犯了法!會被槍斃!我不用政府槍斃我,我自己知道該怎麼槍斃自己!」說完,他把雙手抬了抬,像一隻準備飛翔的鳥,扇了扇自己的翅膀,身軀往前傾去。我看着一個生命在空中做自由落體的運動,心被緊緊地拉了一下。隨着「砰」的一聲巨響,我親眼看見劉老漢的頭先着地,腦髓在地上派出花朵。他是面朝大地而死的,死的時候連掙扎都沒有。警察們趕到現場的時候,何經理和劉老漢都己經沒氣了。

5、自豪、榮耀和樂觀

儘管打工者遭遇到剝削和壓迫,並深深地除在孤獨、迷茫、無助、疼痛、壓抑、嚎叫、屈辱、怨恨、憤怒等等心理、情感、意識、思想狀態,但正如黑格爾和馬克思多次強調指出的,勞動是一個對象化的過程,是人類征服自然、追求自由的過程,是展示人類本質力量的過程,即使是在不堪忍受的異化勞動過程中,仍然包含着對象化的環節,仍然在醞釀、積聚、生成、發展人的本質力量,正是億萬農民工的勞動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工業奇蹟,在這個過程中,勞動者自然而然會產生和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偉大、奉獻,並湧現出驕傲、自豪、榮耀的感受,而不管客觀上是否得到了社會的承認。

三十二層的高樓/我站在了頂端/俯視了全城的繁榮/這一刻/我沒有感到卑微/甚至看到夢想在向我招手/這一刻/我為曾經的付出與血汗感到值得/因為城市有了我們的勞動/便又多了一座繁榮的高峰(冉喬峰:《俯望》)。

像堅實的掘冰船/劃開了晨光的幕布/聽!勞動號子響起來/震盪着我的耳鼓/猛然間那份力度直衝心弦/奔流的激情在我的眼眶間迴旋//我熟悉這凝重的節拍/ 「一……二!」「一……二!」/那是工友們在凝聚/繃緊在每一道肌理間的氣血/超重的負荷幾乎壓扁了每一粒汗珠/來兄弟們,我們吆喝一聲吧/讓勞動號子/把每一發心跳都捆紮起來//這簡單而粗糙的音符/卻象一吊桶鋼水翻騰着熱浪/這紅紅的勞動號子響起來/往往照射在最陰暗潮濕的地方/這纖細而浩蕩的洪流/衝擊着坎坷崎嶇的勞動史/這充滿血與汗的勞作/卻像美酒一樣透射純正的醇香/驕陽似火從天空灑下/聽!勞動號子響起來/我知道它微不足道的民間價值/我又深知它蘊含着世上最珍貴的東西/亙古以來它就在山野和流水間傳唱/就像生我養我的大地血脈/它鑄就了我鋼鐵的嵴梁(林文欽:《勞動號子響起來》)。

七月無雲太陽用其最美的方式/燃燒在瓦藍的天空/七月無雲太陽是一場燒不完的火/它燒紅了遠方的河蘆葦/燒紅了歸巢的鳥/挺立的樹//七月無雲太陽燒紅了停在河岸/的記憶/父親的背影/太陽燒紅了西邊的天空/大雁朝那飛去我懷揣的故鄉和往事/也朝那飛去//七月無雲太陽在瓦藍的天空/燃燒/鐵和骨骼裏最倔強的部分/也在瓦藍的天空/燃燒//太陽那麼遠任憑一生/我也無法將其攬入懷中/太陽又是那麼近/西邊那片被天火燃燒過的雲彩/只要揮揮手/就來到眼前//我忘不了父親的背影/忘不了故鄉/被太陽燒透的天空忘不了那些不曾說起/的離愁離愁只是一轉身的距離/從盛唐到樓蘭/從長安到西涼//有多少豪情就有多少悲歡/看那高遠的被火燒透的天空/故鄉的河流/那是父親的是我的也是祖國的河流(張俊:《七月,太陽是遼闊的火焰》)

一一時代對我們說:/孤獨……/迷茫……/徘徊……/掙扎……/絕望……/煎熬……//許多躺在南中國這塊砧板上的虛弱詞語/被一個時代的筆捉住/小心翼翼/片片切開/加兩滴鮮血/三錢淚水/四勺失眠/從青春的體內提取無形的核能/用幾千萬顆漂泊的頭顱在南方大地上一擦/一鍋打工生活頓時沸騰起來/被剝了皮的打工故事在鍋中/翻滾呻吟/在別人的城市中/為什麼我們的心靈/只能戴着腳鐐手銬/在砧板上和熱鍋中/一點點耗儘自己的青春……/一雙雙筷箸決定了多少打工人的命運//為什麼我們/敞開的喉嚨聲盡力竭發不出聲音/為什麼我們/多少被機器吃掉四肢的兄弟姐妹/他們喉嚨發出的聲音喊不回臉朝背面的公道/為什麼勞動法/只是舉着利劍的凋塑/只打雷不下雨/幾千萬人悄悄流逝的青春衝擊成了/珠江三角洲/燈火輝煌的現代文明/為什麼南方常常暴雨/那是我們內心越積/越多的烏雲/在碰撞吶喊/又有誰伸出過手來撫摸過/我們內心的傷口/走在堅硬的粵語中我們四處碰壁頭破血流/我們被凍僵的表情只有靠依偎的鄉音取暖//南方啊,/我們多想敞開真誠的胸懷把你擁抱/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如復薄冰/若踩針尖/蒼白的臉龐面黃肌瘦布滿憂愁/我們是一群群侯鳥/被一個個城市不住驅趕無處棲身/疲憊是我們遷移的行囊中唯一的財富/人流涌動的漩渦中有多少溺水而亡的靈魂呵/亡者呵亡者……/讓我們為你立一座碑吧/在廣州火車站的廣場中心/讓每天南來北往的打工者/都能用目光輕輕撫摸/你沉睡的臉龐/亡者呵亡者……/我的兄弟或姐妹/ 一個時代的苦或痛/有誰能夠言喻/(幾千萬人心心點燈默然無聲)……//一聲憂憤我的口中噴射出/大口大口滿含鮮血的文字/該我們出場了/一個時代己經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我的兄弟或姐妹/我們己沉默太久/內心的鼓聲震天動地/讓我們自己/給我們自己燈光/讓我們自己/給我們自己舞臺/築起一座精神的炬臺吧/讓一種光芒/照耀或縫補/我們內心的千孔百瘡/不管你是在汗流浹背的車間或是在無處棲身的街頭/有一種聲音在為你們的生存有力的鼓掌/有無數握着筆的文字在為你們撞擊着生命的洪鐘/漫長的黑夜短暫的黎明一切都會過去/不管徘徊,掙扎不管絕望,煎熬……/我的兄弟姐妹/只有信念才是不竭的駿馬/帶你脫離黑暗奔向無盡的前方/南方不相信眼淚/那就讓我們像沙漠中的/仙人掌一樣長出葉刺/刺向現實這個無情的對手吧//一路上要經過多少風雨/和肩擔多少如山的屈辱/我又想起了那個讓打工者集體下跪/把打工者的尊嚴和臉踩在腳下/被無數報刊狠狠煸過耳光的那個韓國老闆/一滴一滴的酸澀/像沒有關緊的水龍頭/在南方天空中/滴滴嗒嗒……/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被汗水磨得褪化的眼睛/眼前的視覺一片麻木/那些羔羊般的眼神像刀/割破了我握筆的手/快意呵,快意……/許多

的文字像血一樣從一個時代的傷口/破閘而出/我的筆尖舔着濃重的腥氣興奮無比/……//從深圳地王大廈飄下的一滴淚水/帶來的颶風使我搖晃不止/站在這個時代中間我們還能心如止水嗎/……(許強:《為幾千萬打工者立碑》)。

這是打工文學為打工者、農民工所建立的宏大歷史敘事審美,另一方面,打工文學也建立了底層勞動者的微小日常生活審美。人總是追求快樂的動物,總是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痛並且快樂着也構成了打工者的另一種精神面向。打工作家全桂榮在《閒話出租屋》裏有過很好的歸納和總結,在其中的《不亦樂乎》一文中,他列舉了 33種打工者卑微而又珍貴的日常生活樂趣,令人莞爾一笑並掩卷深思,由衷地為打工者的生活勇氣和智慧而贊嘆:

打工路上,無論日子怎麼樣,總是在過着,與其覺得是苦逼的熬煎,不如阿Q些或者用實際行動去改變。每個人都有很多痛苦與迷茫,同樣,也都有着很多令人高興與快慰的點滴小事,來說說身邊讓人「不亦快哉」的人和事吧!

苦尋多家小飯館,終於找到一家合口味、價格適中且似乎不是用地溝油炒菜的飯館,不亦快哉!
早晨起床上廁所居然不用排隊,竊喜,不亦快哉!
恰好趕上接送廠車,還占了個好位置,可以好好在車上睡一覺,不亦快哉!
炎熱的夏日突然下了場大雨,氣溫驟降,可以舒心的睡覺了,不亦快哉!
摳門的房東阿姨來收房租,敲門,半天不應,她無奈離去,不亦快哉!
炎炎夏日,三天沒有洗澡,用搓澡巾把渾身搓得通紅,冷水一衝,神清氣爽,不亦快哉!
忙於工作,很久沒有鍛煉身體,某天跑步和做俯臥撐,滿身大汗,累得半死,不亦快哉!
偶爾用電鍋煮菜,水一開,洗乾淨的菜一放,就能飽飽的舒服吃上一頓,不亦快哉!
某月話費賬單居然沒超八十,沒給移動做太多貢獻,不亦快哉!
路遇絕色女子,靈感迸發,不亦快哉!
聽一工友講述人生,感慨良多,不亦快哉!
剛看完一本好書,又看了一本好書,收穫頗多,不亦快哉!
搬家時一個人來回三次就搞定,純粹無產階級,無有不舍無有牽絆,不亦快哉!
公司拖欠工資,投訴至勞動仲裁委,堅決不調解,不亦快哉!
多年未見老友來訪,相視一笑,聊聊生活聊聊人生,多有感嘆,不亦快哉!
每每被走街串巷收舊貨、廢品的叫嚷聲叫醒,不用鬧鐘自然醒,不亦快哉!
某夜仰望星空,感悟每人皆可獨享星光、憑風攬月,有東坡遺風,雖赤條條一無所有來去無牽掛,豈不正是無產者本色,不亦快哉!
線長又被主管臭罵,轉而把怒火發到我們頭上,氣急敗壞之窘狀,令人慶賀,不亦快哉!
看到某些人時時擺弄手機,聊QQ發微博搖微信玩遊戲看新聞、電子書,我的手機只能接電話發短信,可節約時間多探討人生,不亦快哉!
房間裏唯一床兩桌一椅一堆舊書,十天半月不用打掃,不亦快哉!
歲月有痕,頭髮漸少,轉眼打工十多年,細細想來,年華沒有虛度,不亦快哉!
租的小民房只有七個平方,卻可靜心看書寫字,自封「一人堂」,不亦快哉!
沉家村雖小,卻是急遽變遷中國之縮影,而每天身處其中,感受其脈搏,不亦
快哉!

—品牌運動鞋,穿了三年,當時只花一百多塊錢,尚無破損,不用擔心要去買次品,不亦快哉!
微風輕拂,皓月當空,對着繁華的沉家村商業街高歌一曲,不管有無嚇着路人,胸中塊壘一掃而淨,不亦快哉!
工作甚忙,每天都難有時間留一點時間休閒,某天終有兩三個小時自由利用,想看些書,沒有心情,遂專心看一部己看過兩遍的哲理片,再次有所感悟,不亦快哉!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洗漱,三樓的水龍頭不再因水壓低而半天憋不出半杯水,常一扭,水就噴薄而出,不用等水,不亦快哉!
半個月未洗衣物,投三塊錢硬幣到自動洗衣機裏,半小時後即可取出脫好水的乾淨衣物,省時又不多費錢,不亦快哉!
在沉家村街上閒逛,偶遇數月不見之老友,互問境況,相聊甚歡,不亦快哉!
這一個月來公司幾乎天天加班,今天終於休息,可以去網吧玩通宵,不亦快哉!
打工之路不知還有多長,反正還是得在城市間不停的流浪,在流浪中尋找真我、追求人生,縱然痛苦,又何足懼哉,不亦快哉!
(33)許久未曾動筆,一寫居然好幾千字,不用理會是垃圾還是珠璣,自我感覺良好,不亦快哉!

(33)為上述種種「不亦快哉」正面反面之不合理而爭取,雖九死而不悔,不亦快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自豪、榮耀和樂觀的思想感情與他們感受到的痛苦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批判意識,構成了一個銅板的兩面®,這與傳統的政治化洗腦教育下形成的「主人翁」意識、「勞動神聖」意識、奉獻精神、對社會現實的奴性的歌頌與對勞動者生存狀況無條件的肯定,是有本質不同的。應該說,在當代打工文學中,還有一部分作者沒有擺脫那種傳統意識形態的控製,比如這首詩:「我是一個農民工/懷揣着勤勞致富的美夢/攜帶着改變生活的憧憬/從廣袤的鄉村/來到擁擠的城市打工//我把行李安頓在/簡陋的出租屋、潮濕的工棚/不去理會它是否會生蟲/我把夢想置放在頭頂//就像頂着/明晃晃的太陽公公//我用夢想把自己照亮四處奔波着找工//投入到火熱的打工生活/我才發現一一/打工的日子雖然累/卻很光榮//我把城市的天空擦亮/我將城市的街道掃明/我把城市的高樓矗起/我為城市的明天繪景/在城市的角溲Y/我默默無聞而又舉世聞名//我用汗水換回的報酬/讓父母安度晚年/父母的生命/因為我的打工/而變得更加豐盈/充滿着溫馨的寧靜/和凝固的感動//我用汗水換回的報酬/娶回了青梅竹馬的愛情/妻子的眸①這種對比和雙重結構在陸瑞民的《建築工人之歌》組詩裏得到了很好的表達:「一切的一切/都起源於那雙/長滿老繭的手/起源於腳手架上的/建設者們/對真、善、美的追求//現代化的交通網絡/是他們搏動的血脈/聳立偉岸的大廈/是他們驕傲的錦冠//但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屬於城市/城市也不屬於他們/然而/正因為有了城市/他們才得以自豪地/向世人表白:/最美麗動人的地方/就在建設者的心靈裏/他們永遠/在崛起的城市裏/飄泊……」;「沒有語言,/無需襯托,/在喧鬧的城市中/保持着一種沉默。/沉默是信念,/沉默是一種精神,/根植于堅實的大地上,/由此擎起了城市中的/千萬座大廈。//我們要為建築工人/樹一座豐碑。/一方青石:/正面是大寫的人生,/背後是那段艱辛的征程……」子/因為我的打工/而變得更加水靈/像一汪盈盈的秋水/出發時為我送行/歸來時為我接風//我用汗水換回的鈔票/把孩子送進學校/孩子的心靈/因為我的打工/而變得鬱鬱蔥蔥一一 /文化,在那裏萌芽/知識,在那裏長成風景/孩子的一生/將因此變得不同//我是一個農民工/農閒的日子/我來到城市裏播種/城市因為我的到來/變得更靚更美更溫情/我因為城市的包容/變成了一個一一/左手支起祖國建設/右手撐起家庭天空的英雄」(朱應召:《農民工之歌》)。

工人詩人劉榮成寫了很多這樣豪邁、勵誌、主旋律、正能量的詩:有一雙翅膀可以在藍天飛翔/有一雙漿可以在大海中蕩漾/有一種幸福是歌唱/有一種期盼是把鋼鐵輕輕切斷/有一條細絲我們就能在鋼鐵上凋刻美麗的輝煌/我們是新時代的數控電火花工人/我們的希望在鉬絲上/我們撐握着人類智慧和最新科技力量/在鋼鐵面前我們是真正的英雄好漢/我們不需要大聲呼喚/我們沒有大聲歌唱/但是那一束美麗的火花己經是最自豪的歌唱/那一條細細的曲線凝聚着無窮智慧力量/多麼寂靜多麼沉着/多麼認真多麼細心/這不是虛幻這是和鋼鐵較量/這不是詩歌這是把鋼鐵輕輕切斷/雖然它不是高歌歡唱,但它是工業戰線上最渴望最迫切音響/雖然它不是高亢吟詩,但它是振興中華民族工業希望曙光/為鋼鐵梳妝為鋼鐵打扮/為生活改變模樣/為幸福忙又忙/為了奔向小康!(劉榮成:《在希望的鉬絲上》)。

我懷着青春的熱情走進工廠/我對未來充滿無限的希望進入車間/寬敞的車間巨大的機器給我無數的好奇/這裏是真正改變世界創造人間奇蹟的地方/這裏是創造生活和夢想起飛的地方/這裏生產的每一個零件每一個齒輪螺絲/可以讓汽車在大地奔跑/可以讓飛機在藍天翱翔/這裏生產的每一個產品可以讓人們生活改變模樣/從這裏走出去的鋼鐵巨人/它那無窮的力量讓人們的生活從此走向燦爛輝煌/中華千年的飛天夢想將在這裏誕生/中華民族的振興和騰飛將在這裏開始/我們的希望在工廠車間機器上/我們為它工作為它辛苦為為它流淚為它流汗/我們的理想在工廠車間機器上/鐮刀可以割掉貧窮,鐵錘一定能鍛打出小康/我們曾經有過徬徨有過悲傷/我們曾經有過哭泣有過失望/我們曾經有過掙扎有過逃荒/但是希望的陽光又給我們奮鬥的氣息和力量/我們是新時代的工人/我們的雙手可以翻天復地/我們的智慧可以創造美麗/我們要在工廠車間創造未來的壯麗/工廠車間給我們無比堅定的信心和勇氣/這裏是勞動的源泉,這裏是創造世界的故鄉聖地/人類的幸福寄托在這裏/這裏永遠閃爍着生活希望的光芒和創造奇蹟的動力!(劉榮成:《工廠車間》)。

還有一首可以說是津津贊美異化勞動的詩:「黨中央發號令,建設城市和農村。/拿着廢墟來建房,建築搭起新橋梁。/各個項目都跟上,全部職工是農民。/憑着技術保質量,添磚獻瓦喜洋洋。/搶晴天戰雨場,攻堅克苦鬥誌昂。/建設祖國流血汗,高樓大廈棟棟連。/農民工誌氣大,建起房子就是家。/今天不是把農民虧,汗水澆開幸福花。/有錢人們來享受,農民工背包提褥路上走。/獻給全國農民工,苦難日子自己留。」(王元華:《汗水澆開幸福花一一獻給全國農民工》。不過,這樣的作品在勞工文學總量中,是微乎其微的。

6、理性反思和階級認同

無數次的個體抗爭,面對高度組織和結合起來的資本和權力,基本上無異於以卵擊石,有個別僥倖獲得勝利的,但大部分都失敗了。另一方面,個別工人通過努力奮鬥從社會底層躍升到小老闆、企業管理者,甚至成為大老闆,那也只是個別人的成功,無助於改變整體性的階級差距、階級矛盾和階級衝突,無助於改變整個工人階級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地位。個體性抗爭或者個人奮鬥的失敗,把工人的屈辱、怨恨和憤怒引向更高級的層次,也即是理性認識和冷靜思考的層面:從客體方面來說,工人們開始認識到天下烏鴉一般黑,不改變資本剝削勞動、權力壓迫民眾的製度,工人的境遇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另一方面,從主體方面來說,對製度的改造,是數量眾多但一盤散沙般的孤立個體根本無法完成的,必須形成工人、勞工、勞動者的階級認同和階級意識,形成整個階級從自身的經濟政治地位出發、從自身的共同利益出發的較大規模的聯合和團結,才能與資本和權力的聯盟進行勢均力敵的抗爭,才能建立和形成公平公正的勞資關係和勞動關係。應該說,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南方尤其是珠三角地區,這樣的意識己經出現和形成,並且通過自媒體而得到傳播。新浪微博@紅別民工,本名呂延武,甘肅古浪人,打工十餘年,現在從事勞工維權公益,幫農民工打官司,同時開展工人社區的文化服務。他的思想經歷了一個從麻木絕望到權利意識覺醒,從個體權利意識到集體權利意識的過程。在他的散文集《我寫工人的一些文章》中,對此作了生動的記述:

在雪災面前,我不低頭,決心費了很大的勁,終於回去家裏了,我高興的很了。但年一過完,我卻還要出來,我到底還是選擇了外面,依舊流浪,在城裏混混了。縱使城市,離我很遙遠,我也很厭煩城市,可是我不得不走進城市,不出門怎麼能行呢?

我又來南方了,且又是落腳到廣東,廣東啊廣東。然而,我也是真不料,我這次的出來,竟不激情浪漫,竟不豪言壯語了,單是心裏的陣陣難過,好難過,酸酸的,十分不好了。一一我知道,這是我不想再出門了。真的,我不想再出門了,也許出夠了吧,可也沒幾年呀?我很矛盾的,使我很痛苦的了。

是,我忽而明白原來我也是不小的人了,不是娃娃,是大人了啊。娶妻生子,種地養豬,發財致富,才是正路啊。面朝黃土背朝天,也總歸是一種生活。看看,一起長大的夥伴們,當爹的當爹,當媽的當媽,該幹啥的幹啥了。而我呢,人見人說,很大的人了,怎麼還能在外面胡混呢?可真正愁壞了愛我的人了,總來好心給我說好話,做「思想工作」,希望我走上正規之路了。

這是血淋淋的事實,我必須直面了,我是要醒了,該現實了,再不能胡作非為,不自量力,搗什麼蛋,開什麼玩笑了,否則總要後悔的吧。抱負不過是無知,夢想不過是虛偽,孤高不過是自欺,一切化做了文字不過是狗屎而己嘛。哈哈,也許看來,我是走錯了路了吧,這哪裏是我的路呢?我本無路,只是還要活着,可不知道活着怎麼出氣?——我還拿筆嗎?–一沒啥用的!我不想幹了!

我的心,冰冷瓦涼的讓人異常可怕,靈魂是那麼的搖搖欲墜,血肉身體裏己滿上了虛空與無聊,甚至絕望,任倒騰折磨着人,時而大悲哀生,時而大寂寞生,時而大淒涼生。這一

切後,是我的可憐與可笑,我覺得我好可憐,還好可笑了。 我不甘心!(呂延武:《熱血冷了》)

工作累了之餘,拿出了剛買的龍應臺的《野火集》,看上幾頁,算是一種休息了。先前我知道的很,龍應臺牛,夠牛,寫過一篇非常着名的文章叫個《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讓人絲毫忘不掉。所以,我這第一眼,就是找這篇文章出來看,但沒看幾段,我己想到:我,紅別民工,你為什麼不生氣?

我是中國人。我又是一個活生生不生氣的人。

我為什麼不生氣?因為我無所謂。

我為什麼不生氣?因為我講寬容。

我為什麼不生氣?因為我在乎無用。

我為什麼不生氣?因為我拉不下臉。

我為什麼不生氣?因為我不怕吃虧。

我為什麼不生氣?因為我怕得罪人。

我無所謂,我講寬容,我在乎無用,我拉不下臉,我不怕吃虧,我怕得罪人,活生生的一副大傻逼的嘴臉,笑一笑,屁股一扭,當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了。

我的不生氣,是什麼東西?說深裏去,是一種最下等的自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不把自己當人。從來不把自己作為人的權利去激活,沒有作為人這個個體觀念,一心只甘當牛做馬,苟且偷生去了。

我常常為自己的這種不生氣的性格大心痛,大悲哀,長這麼大,我有過一次對不公不義不平不當的事,直面發過火嗎?沒有,沒有。我同事說,對人對事,該硬的時候硬不起來,在這個世上,不行啊。我着實一想:是啊,我他媽的真陽痿。在工作上,我是如此;在生活上,我是如此。我是害人害己了。

這種人最卑下的性格,也是最致命的弱點,命運往往從這不生氣中悲慘收場。我直有一種感覺,有人按住我的頭,要將它砍下來,我卻是一副笑呵呵的狗模樣,抻出己洗的乾淨狗脖子,讓他好生去砍了。砍了脖子,大不了,十八年後,我又是一條響噹噹的狗奴才。

「哈哈哈哈哈哈哈」

嗚呼哀哉!在一個正常的公民社會中,我絕不是一個合格的大公民,卻是一個十足優秀的狗奴才。這是不容置疑的了,進步的中國不需要我這樣的東西。

中國社會的民主進程,幾千年來,為什麼至今原地踏步,從我身上看起,大半那是由於多了我這樣的不生氣的人,多了我這樣沒有靈魂的狗奴才。我們的窩囊,讓得勢得利者,更加猖狂,更加騎在我們的脖子上拉屎撒尿了。

夠了,不生氣的狗奴才,你好好得瑟吧,做了這麼多年的大男人,太窩囊。(呂延武:《不生氣》)

由於思想上的覺悟,呂延武認識了網上線下不少勞工維權人士,並且加入到他們之中了,希望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老爸,叫我回家修豬圈,說是修好豬圈政府給錢;老媽,叫我回家來養豬,說是豬價還不錯。然而,我想:政府給再多的錢,豬圈我不修,我在世界工廠修人間正道;豬價漲的再高,我不養豬,我為中國製造修公平正義。(呂延武:《我不能走》)

劉漢黃是同路人,王旭東(工傷工友,獲賠8萬後回老家了一一引者註)是同路人,我是同路人,所有中國農民工是同路人。同樣的平凡追求,讓我們產生了一種身份上的情感認同;同樣的血色經歷,讓我們明白了從來沒有救世主,只能靠我們自己。像劉漢黃、王旭東這樣的人,誰來救他們?只有我們自己!個個勞工NGO的發起,便是我們自救的開始。自尊自強、互助關懷,依法維權、公平公正,從行動上完成我們的自救,從精神上完成我們的使命。

然而,卻有一些有頭有臉的高尚者們,口 口汙蔑我們這些勞工NGO人為「黑律師」。

我們開展普法活動,提供法律援助;他們說我們欺騙工人,坑害工人。

我們施以法律援助,倡導依法維權;他們說我們惡意訴訟,煽動工人。

我們擔當公民責任,尋求公平公正,他們說我們圖謀不軌,傷天害理。

沒有人管我們,我們自己管自己,沒有人救我們,我們自己救自己,他們卻看不慣了,他們以其自認為是高尚者對得起天地良心的嘴臉,慣用他們撒謊不收費的伎倆,仍妄想將我們壓在他們屁股下在我們頭上拉屎撒尿。

哈哈哈哈。黑律師就黑律師吧,是啊,我的確是黑律師嘛,還是天下第一黑,看我,長的多黑,黑不熘秋,跟黑包公似的,一塊黑炭。但我正用我這黑色的眼睛穿透黑暗的牆壁捕捉光明,但我正用我這黑色的皮膚磨光黑色的石頭投擲自由。我以為,無論如何,我這黑律師總比那些紅律師唱紅歌白律師做小白臉來得更有意義些了。(呂延武:《在自救》)

有幾個工友在呂延武團隊的幫助下打贏了官司並且拿到了錢,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使我知道,我們為我們農民工服務,實實在在的見錢了。見了錢,就在鐵的說明,我們做的事,是沒有白做的,是成功了的,我們幫助工友是幫對了,是有意義的,是有價值的。我們的力量,還是挺大的,中國還沒有幾個人,可以完全做的出來的了。從頭到尾的細細想想,這使我更加為我們農民工堅信:權益,還是要奪取的;尊嚴,還是要鬥爭的。堅決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衛自己做人的資格。因而,我也加強了『握筆為民工說話,依法替工友維權』的信心,繼續把這條路,走下去了。」(呂延武:《保衛民工做人》)

進而,呂延武逐漸看破了,所謂依法維權,對工人來說其實也是個陷阱:

我們工人向勞動爭議仲裁庭申請勞動仲裁。我《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應當自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四十五日內結束。案情復雜需要延期的,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批准,可以延期並書面通知當事人,但是延長期限不得超過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決的,當事人可以就該勞動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那麼,我們的勞動爭議仲裁庭是怎麼做的呢?逾期後拒絕開未作出裁決的證明,它完全可以將一件案件拖延一年後才予以裁決。

我們工人向一審法院提起訴訟。我《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勞動爭議案件一般適用簡易程序。那麼,我們的一審法院是怎麼做的呢?不再做任何轉換程序通知,它完全可以將一件案件拖延半年之後才予以判決。

我們工人向中級法院提出上訴。我《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那麼,我們的中級法院是怎麼做的呢?未給當事人任何需要延期的書面通知,它完全可以將一件案件拖延半年之後才予以判決。

……勞工與資方發生勞動爭議,資方就利用漫長的訴訟程序陪着你打持久戰,論持久戰。

程序上尚且如此不正義,怎麼能讓實體正義?程序不正義比實體不正義危害更大,因為程序的不正義消磨的是理性的堅忍。

我們工人們,還有什麼能說的呢?生在這樣幸福的人間天堂中,我們只能立誌:紅旗插四海,解放全人類。讓外國人也趕着來享受咱們的「紅福」—-紅色幸福。

人民法院為人民,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這不是讓天下人笑話,笑破天下人肚皮,屎尿橫流,顯畜生本色嘛。(呂延武:《法啊法》)

這種理性反思和階級認同的詩歌表達就是:「我們是新一代的農民工/我們和農民是一個整體/我們穿着一樣的工作服/我們擁有超長的工作時間/卻無法擁有好的社會保障/我們打工是為了生存/為了生存我們忍受枯燥無味的三點一線/我們彼此來自五湖四海/卻在同一座城市中奉獻/我們靠勞動生存/我們以勞動為榮/因為我們用雙手創造了美好的明天//我們不怕酷暑嚴寒/我們不怕苦和累/我們即使這樣/也無力換回我們的尊嚴//我們努力打工是為了擁有一個完整的家/我們擁有了家才能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我們曾多少次在寒風雨雪之夜醒來/用睡意朦朧的雙眼凝視着窗外的雪花發呆/我們是多麼想當面對久別的爸爸媽媽說:/爸媽您二老身體還好嗎?孩子想您了! /我們有時會突然沉默/兒女的哭泣讓我們心如刀割/此時,我們多麼想當面對兒女說:/好孩子,爸媽很快就回家陪你/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做一個有出息的人//我們是國家工業化發展中的新生力量/我們穿着一樣的工作服/我們在相同的時間裏拿着不同的工資/我們的每一分工資都是來自我們的雙手你呢? /我們的父輩和我們付出了青春及血汗/才創造了今天的美好/我們不求什麼/我們只希望能得到人應有的尊嚴//當我們看到國家日益富強生活日益美好時/我們會時常自問作為新生力量的我們/作為城市化建設和國家工業化發展的貢獻者生活好了嗎?/我們不是高乾子弟/我們的爸爸也不是李剛/我們只是來自農村的求生者/我們不求能得到多大的回報/我們更不求能夠像一些學者代表那樣/為國家政策及製度提交可能有用的提案/我們只求我們勞動者的權益不再被剝奪/我們只求我們勞動者的生活能得到保障/我們只求我們勞動者的生命能得到重視/我們只求我們勞動者的勞動能得到體面/我們只求我們勞動者能得到人的尊嚴/我們共同奮鬥、共同爭取! /在新時代、開創新紀元! /從昨天到今天,到永遠! /勞動者最光榮! 」(栗藝濤:《我們是新生代》)

清晨,我們把雄雞驚醒,/夜幕,月色與我們同行,/這就是我們的超時工作量,/這就是老闆賺取利潤的「獨具匠心」。/管吃,我們的飯菜油滴無影,/刷卡,我們的伙食貴得揪心,/這就是我們被盤剝的事實,/這就是老闆「雁過拔毛」的陷阱。/雖然老闆日進斗金,/但是賴賬,欠薪卻是他們的人品。/他們念念不忘的是豪取,/剝削是他們生存的本領,/盤剝,摘取,欠薪,/所有的伎倆都刀刀見血,令人心驚。/我們生活非常艱辛,/我們所得不是豐厚回報,/留下最多的是不堪回首的傷心,/這就是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就是社會的不公與無情。/我們再也不能這樣活,/我們再也不能這樣過,/我們不相信神靈,更不能聽天由命,/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抗爭,/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團結一心。/《國際歌》蕩漾在我們的心靈,/無產者聯合起來時我們發出的是最強音,/前進,前進,勇敢前進,/挑戰社會,實現公平己成為我們的共性,/只有這種信念,我們的步伐才能堅定,/只有這種信念,我們的前途才會光明。(謝仲成:《團結就是力量》)

工人代表藍先連的《工人抱團來取暖,集體談判爭權益》一文,獲得2013年新工人文藝作品大賽口述類作品一等獎,該文表明,打工者、農民工、新工人的思想覺悟己經達到了較高的層次:工人權益的維護和改善,需要工人團結起來,用集體的力量去和資方抗爭和談判,要對現存的勞動關係進行製度性的改造:

2012年8月11日,高雅首飾廠維權工人,在番禺打工族服務部的指導下,召開了第一次全體工人大會召開,49名工人、番禺打工族的5位工作人員和其他廠的工人代表參加。工友們的主要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員工入職都有交押金,大部分都還有押金單,只有少部分丟掉了;女員工生育期廠方就會要求辭職,生育回來後工齡被清零;好多員工都與廠方簽署自願不購買社保協議,擔心因此追不到社保。有的工也想把這幾年的住房公積金一起追回來;這幾個月工廠有貨很少發給計件的做,大多外發給外廠做,工資嚴重降低。現在害怕廠方把計時製全改為計件製,萬一因為追繳社保的事被公司解僱怎麼辦?

針對這些問題,打工族服務部工作人員海哥一一作出回答,明確指出了工人應有的合法權益和公司的非法行為,如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員工押金;懷孕期、哺乳期,公司不能解僱女工;廠方要求員工簽署的那份自願不購買社保協議是與法律法規相牴觸的,企業必須給員工購買社保;合同期滿廠方不跟勞動者續簽勞動合同的,廠方要賠償給員工經濟賠償金;廠方有貨卻不給工友們做,則可以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同時可以向市總工會投訴,請求工會支持工人的合法訴求;公司要求員工由計時工改為計件工,屬於更改勞動用工行為,應得到勞動者本人的同意,可以在原工資收入保底的基礎上協商。經過整理,形成了7項共同的訴求,這些訴求包括補繳入職以來的社保,確保保底最低工資,補回未休的帶薪年休假,女工產假待遇,年終獎,補回法定節假日工資差額和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接下來恆寶公司第一批追繳社保的工人代表蒙案分享了自己維權的經驗。蒙案分享說,恆寶第一批130多人追繳社保時,老闆誘惑或者打擊工友,逼其放棄,但工友們團結一致,選出了工人代表與廠方談判,與政府交涉。工人代表是工友們自己選舉出來的、可以信任的人,我們要相信、支持、維護他們。代表要對工人負責,要多與工友們聯繫、溝通。當廠方對我們的工友進行打壓時,我們的代表要保護好工友,反之,當代表被廠方打壓時,工友也要保護好工人代表。有什麼事先和代表商量,不要擅自做決定。

最後,在自願的前提下,全體工人推選出了9位工人代表,其中女性7位,男性2位。九位代表現場簽名按手模,工人也簽署了授權書給工人代表。

工廠老闆收到工人的訴求書之後,召集工廠的高層領導開了幾次工作會議。此後,車間主管對維權工人們的打壓就變本加厲了。一個星期後,工人代表將投訴信分別寄給了勞監大隊和社保局。8月20日,9位工人代表一起去了廣州市總工會上訪,尋求工會的支持。市總工會答復,會將工人的相關訴求發回至番禺區總工會,指派專員出面解決。之後,工人代表跟老闆開始了第二次面對面的談判。工廠老闆要求維權工人在追繳社保上做出讓步,即相對減少追繳社保的年數。如果工人在這方面退步,其他訴求可以商議,否則其他訴求都沒得談。老闆讓我們回去商議。工人方面表示不能減少。經過幾輪談判,工廠老闆最後妥協了。半個月之後,勞監大隊和社保局都對維權工人給出了回復,社保局通知工人們,老闆願意幫工人購買社保。9月18日,全部維權工人分批前往勞監大隊,上交追討社保的資料。隨着第一批54位維權工人的社保追繳有了眉目,未參加行動的工人也看到了希望。於是,第二批39位維權工人追討社保的歷程又開始了。第一個回合的較量,工人贏了。

2012年10月16日,公司發給工人一份《無固定期限合同書》,這說明公司實質上己經接受了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訴求。不過,工人們看到合同範文後覺得有很大問題,針對這份合同中不合理的內容,工人代表們與海哥一起討論,在諮詢律師意見後,形成了一份文書,對合同進行逐條辯駁。工人代錶帶着這份法律意見書找老闆談判,他答應了我們的要求,重新製定了合同條款。第二個回合的較量,工人又贏了。

2013年前後,有的訴求得到了滿足,但是還有一些沒有得到滿足,如2004年以前的社保未能補繳,計件工的保底工資太低等。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工人們決定再發起一次集體談判。在集體談判之前,我們召開了工人代表大會,選舉了 3位談判代表,商議了談判事項,包括補繳部分員工2004年以前的社會保險,享受2011至2012年的帶薪年假待遇,計件工的保底工資不低於過去12個月的平均工資,計時工的工資増長為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十,明確計件工請假不扣工資,要求為員工體檢一年一次,要求為員工繳存住房公積金。工人代表向公司發出《談判邀約書》,由公司確定談判時間和地點。3月19日,工人代表簽署《授權委託書》,委託海哥代表工人參與協調和處理與用工單位、工會及政府勞動部門的交涉,參與集體談判,接受諮詢,撰寫法律文書,提供意見;向公司發出《談判代表確認函》,確認陳輝海的談判代表身份;準備了《集體談判法律意見書》,包括相關訴求的法律分析和談判對策;向工會發出《請求書》,邀請工會派員參加集體談判。

2013年3月19日,集體談判在公司辦公室進行。參與者有資方的老闆、廠長、主管及其他管理人員,資方法律顧問及助理,3位談判代表、陳輝海、賴勝奇律師、番禺區總工會的4位工作人員、沙頭維穩中心的3位工作人員,所有參與維權的工人旁觀了談判的過程。在談判過程中,資方律師先是質疑陳輝海的身份,又以「維穩比維權更重要」為由質疑談判,接下來以「工廠的效益和存活」為由壓製工人的訴求,「公司給工人漲工資要在工廠賺錢之後」,最後提出另約時間找到平衡點後再談。資方律師和老闆始終不就工人提出的訴求進行直接討論,總是迴避問題或者避重就輕,使得談判過程難以進行。

雖然我方律師和談判代表一一反駁資方律師的刁蠻和無理取鬧,但是實際上並未在談判中達成實質性協議。這次談判的意義在於讓資方見識了工人的意識和力量。在隨後的幾次談判中,工人代表與老闆的直接溝通更加通暢,一些訴求,如帶薪年假以及體檢的訴求,很快得到了滿足。

從2012年8月11日第一次工人大會開始到2013年7月20日的慶功大會,345個日日

夜夜,在廣東番禺打工族服務部的陪伴之下,高雅首飾廠的兄弟姐妹們團結一致,走過了一條艱難但是卻充滿激情的維權之路。回想一下,當工人們第一次走進打工族服務部的辦公室時,是多麼的無助沮喪。面對老闆的殘酷壓迫和主管的卑鄙輕視,工人們心中充滿了憤怒、不甘、無奈,卻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經過這一年的集體行動,在海哥的幫助之下,兄弟姐妹們同甘共苦、患難與共,逐漸意識到工人的權益所在,也意識到了工人如果不團結起來就沒有力量,工人也是有尊嚴的。在這次維權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體驗到「強資本、弱勞工」、「大政府、小社會」的維權環境,更深刻地醒悟到,工人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是這種強大只有在團結起來的時候才能體現出來!高雅工人們的勝利,也是中國工人階級團結力

量的勝利!

六、打工文學的典型意象

打工文學塑造了一系列相當具有獨特性的敘事和抒情的典型意象,以此來表達打工者特殊的生命存在狀態和社會歷史困境,以及他們對這一狀態和困境的體驗和思考,這些意象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三類:無機物意象、植物意象、動物意象。意象,是文學作品的主要結構性、構成性、建構性要素和表現形式,是通過對具體事物存在形態和運動過程的描寫,表達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與形象(通常指人物形象)的區別是,形象更側重客觀的方面,意象更側重主觀的方面;形象所包含的主觀方面要通過想象、聯想從客觀事物中引申、演繹、推理出來,意象所包含的客觀方面,自始就是某種主觀思想感情的對象化和物化,帶有強烈的象徵色彩。本節不論及打工文學的人物形象塑造,只涉及打工文學的典型意象塑造,理由是,迄今為止打工文學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還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倒是在意象塑造方面可圈可點,令人拍案稱奇。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在異化、物化、物對人的統治相當嚴重的工業化和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無論是客觀的工業資本管理體系的人性化程度,還是勞動者主觀的人性意識覺醒程度,都還比較低,因此,打工文學所廣泛塑造的物象即擬人化的物的意象,反而比直接的人物形象,更能夠真實地、發人深省地表現出現階段勞工的異化、物化的生存狀況和主體發育程度。

1、無機物意象

無機物又可分為自然無機物和人造無機物,前者如土地、灰塵、石頭、水等等,後者如工廠、車間、機器、流水線、原料、產品等等。打工文學選取了那些與打工者的生活最切近或者與打工者的生活具有某種外觀和性質上的相似性、可比性的無機物,構建了相應的文學

意象。

最不起眼的就是灰塵了:灰塵撲撲/多少人東奔西走/像灰塵那樣漂浮/粘在塵世的玻璃水泥牆上/他們是打掃的對象/但是沒有清潔工能夠將他們打掃/只有灰塵理解灰塵/灰塵落在水果上/想抓住水果做自己水靈靈的心/但往往被抹布抹掉/灰塵落在桌子上/可以用它渾身碎骨的身子作為一張紙/寫上一個愛字/但很快桌子要擦乾淨/廣大的灰塵疲憊地落在大地上/抱着種子做夢/種子以死為生/在灰塵形成的泥土裏發芽長出/發出的芽看到到處都是謀生的灰塵(張紹民:《像灰塵一樣活着》)

他們因淼小,而卑微,而輕/沒有份量,被人忽視/彷若根本不存在/飄泊是他們的宿命/沉穩、安定,是一種奢望/他們渴望融入生活,卻總是被人/輕輕,就拂拭得杳無蹤影/似乎他們生來就是美好生活的天敵/沒有人願意給他們一方容身之地/而這些卑微的塵埃,不會就此沉淪/只要有陽光,他們就在生活中舞蹈/在風中與命運作不屈地抗爭……/如果這些還不足以感動高傲的人們/歲月也會給他們以獎賞:塵埃的卑微/最終可以掩沒人類高傲的一切(蔣明:《卑微的塵埃》)。

然後是鋪路的、作為建築材料的石子和石頭:肩並肩擠在一起的碎石子,有些/一生也沒有離開故鄉,有些/是離了故鄉卻再也回不去了/這些碎石子,顏色就是它的鄉音/菱角就是它的脾性/還有它的位置,偏左或偏右/都是在馬路上/一條馬路的堅實和延伸/承接了它的力量和奉獻/一粒粒卑微的碎石子,撿起來看/這些都是明顯的/但當混入一群石子中/它就消失了/它們好像都相同或相似/這些孤單的碎石子/它和五米外的另一粒石子一生不曾相識/但它們多麼堅毅啊,卡車馳過時/它們咬緊牙,挺直肩,腳往地底下/深深踩進去/它們就是這樣在一寸寸/掩埋自己/有一天它們會消失在路基中/它們的位置就會被另外的碎石子/補上,它們什麼也沒留下,就好像/這條馬路上從來沒有過它們一樣(王更登加:《碎石子》)。

陀螺是下一個非常經典的意象:我在異鄉做陀螺/飛快地旋轉着。流水線,生活和命運/是鞭子,一下,一下地抽打我/其實不抽打,我也要轉動/我也是一條鞭子,在抽打着自己/為生活而旋,命運而轉/從一年旋到另一年。從一個城市轉到/另一個城市。我不能,也不敢/停下來一一我的底盤很小/只能觸摸小指頭大的一個地盤/停下來,我就站不穩/在異鄉,我只有飛快地旋轉着/用旋轉的速度和力量,把深處的苦/一次,又一次,甩遠(唐以洪:《我在異鄉做陀螺》)。

蛇皮袋:來不及和地裏的莊稼商量/就被別井離鄉的風飄進了城市/這些裝過稻穀,小麥的/蛇皮袋,此刻/塞滿心間的是/濃濃的鄉思,沉沉的愁緒/房租費,水電,暫住證/沒有技術和文憑/冷眼和歧視/希望和失落/如影隨形糾纏不清/離家鄉越遠心裏越空虛/離開了熟悉的土地和莊稼/你越感到寂寞空虛/靈魂像蛇一樣脫了一層又一層皮(張國良:《蛇皮袋》)。

機器和流水線:「人生被拆成流水線螺絲釘/她覺得自己像機臺轉動衰老露出一截/油膩的未來」;「生活沒有悲哀也沒有喜悅逐漸淪為/生存的本身或者只是螺孔/螺絲一個單調的工序數年來/她被這個動作囚禁她的眼神沉默/平靜雪白的工衣把她與世界隔開/生活己變成沒有值得或者不值得/她在QQ裏留下『生無所戀/苟延殘喘』的簽名她用螺絲刀/擰黑色的螺絲生活就如螺絲釘/螺旋朝上或朝下對於她己無關緊要/她只知擰緊擰了三年螺絲讓她覺得/自己像一顆螺絲插入工業的黑洞/不斷被擰緊在進入或者抽出/她看到鏽將她光亮的青春吞噬/剩下疼像鏽斑遍布她的內心」®。

氣壓機長長的嘆息剖開生鏽的生活/靠近油膩的燈盞,黑黝的機臺,螺紋/扳手,黑黝的面孔,他彎曲的身軀傾斜/……他肉體也如這臺衰老的機臺/鬆散,浸滿了遲鈍的油膩和漆黑/他跟隨他的影子移動,黑色的影子/也浸滿油膩,他生鏽的微笑/像鏽跡斑斑的鏈條,

帶不動他想表達的事物//在油膩陰暗昏濁的燈下 /他站立的軀體與彎曲的機臺貼近

/無言的手指與無言的機臺相互觸及/沉默的生活與沉默的鐵騎彼此照亮(鄭小瓊:《廠房角落的男員工》)。

那些明亮的日子與青春,那些凝視的美與憂傷/那些歡樂的時辰與幻景,在爐火中熔化變成凝重的水,鐵質的水與鐵質的生活//那些激情,情慾,夢,紅唇,燈,黑暗的礦井/堅硬的肉體,飄逸的長髮,那些眺望,未來/靈魂的光芒……在三千攝氏度的爐火間/通紅灼亮的絕望,辛勞,塵世,內心的榮耀/像水滴樣的愛,純潔,沉重/在模具中凝結,冷卻,成為一個曾經設構的/形象,灰白鋰亮的鐵製品,飽含我的欲望/青春,幸福,溫度……在詩句的火焰中/在三千攝氏度的光亮間,在那些明亮或者黑暗的/日子裏,在我疲倦的肉體和灼熱的靈魂間/我們相遇,秘密地熔化,凝固,成為一件永不分離的/製品……《鄭小瓊:《製品》》。

「鐵」是鄭小瓊寫作中的核心意象,是她創造的最有想象力和穿透力的文學符號之一,這與她多年在五金廠工作的經歷有關。在她的工作中,觀察「鐵」被焚燒、穿孔、切割、打磨、折斷的過程,她感受「鐵」的剪影、尖銳、冷漠、脆弱。「鐵在機臺斷裂着,沒有了聲音,沒有了反抗,也沒有了掙扎。可以想象,一塊鐵面對一臺完整的具有巨大的摧殘力的機器,它是多麼的脆弱。我看見鐵被切,拉,壓,刨,剪,磨,它們斷裂,被打磨成各種形狀,安地滴躺在塑料框中。我感覺一個堅硬的生命就是這樣被強大的外力所改變,修飾,它不再具有它以前的形狀,角度,外觀,秉性……它被外力徹底的改變了,變成強大的外力所需要的那種大小,外形,功能,特徵。」®這正是打工者的勞動、生命和生活的觸目驚心的象徵:

「時光之外,鐵的鏽質隱密生長/白熾燈下,我的青春似蕭蕭落木/散落似鐵屑,片片墜地,滿地斑駁/抬頭看見,鐵,在肉體裏生長/彷佛背對我的荔枝林,有風搖曳/花草弄影,多少鐵在圖紙間老去/它們隨着運貨車遠去的背影/模煳的不可預知的命運,這些鐵/這些人,將要去哪裏,這些她,這些你/或者這些我,背着沉重的行李與迷茫/在車站,工業區,她們清晰的面孔/似一塊塊等待圖紙安排的鐵,沉默者//她們頭頂,有一兩隻不知名的小鳥飛過/留下低鳴,與我內心起伏不斷的惆悵/向南的窗口,我看見她們/在走着,不由自主地,朝着廣闊的工業區/她們彎曲的身體,讓我想起多少年前/或者多少年後,在時間中緩慢消失的自己/我不知道的命運,像縱橫交錯的鐵柵欄/卻找不到它到底要往哪一個方向」(鄭小瓊:《鐵》)。
打工者與鐵有着驚人相似的命運,鐵是機器塑造的對象,打工者則不僅是工廠勞動製度塑造的對象,而且也是包括鐵在內的機器運轉體系塑造的對象,打工者在操作機器,捶打着鐵,但一不小心,機器和鐵還會對打工者的身體構成致命的傷害:「鐵。十匹馬力衝撞的鐵。巨大的熱量的/青春/頂着全部孤獨的鐵,亞熱帶的棕櫚,南方的濕熱//紙上的鐵,圖片的鐵,機臺的鐵,它們交錯的聲響/打工/它轟然倒下一根骨頭裏的鐵,在巴士與車間,汗水/與回憶中/停/頓/的鐵。彎曲的鐵/一隻出口美國的產品//沉默的鐵。說話的鐵。在加班的工卡生鏽的鐵/風吹/明月,路燈,工業區,門衛,暫住證,和膠布捆綁的/鐵架床,巨大的鐵,緊挨着她的目光/她的思念。她的眺望,她鐵樣的打工人生」(鄭小瓊:《鐵》)。「我把頭伸出窗外看,窗外是寬闊的道路,擁擠的車輛行人,琳琅滿目的廣告牌,鐵門緊緊關閉着的工廠,一片歌舞昇平,沒有人也不會有人會在意有一個甚至一群人的手指讓機器吞噬掉。他們疼痛的呻吟沒有誰聽,也不會有誰去聽,他們像我控製的那臺自動車床加工的鐵一樣,在無聲地被強大的外力切割,分塊,打磨,一切都在無聲中,因為強大的外力己經吞沒了它們的叫喊。」①

從來沒有關註過一塊鐵的存在/一塊喑啞的,孤寂的鐵/我的手觸摸到它的時候/它的冷瞬間抵達我的內心/它的身體在機器上/沉陷在痛苦和艱辛之中/並有一種無奈的憂鬱,像我一樣/我想象過它屈辱的命運/在爐火裏被融化,骨頭和關節分解/身體疼痛地流動,奔涌在熱和冷之間/青春與年華無奈地固定在機臺上,接受命運/肉體被敲碎,打磨,切削,鑽孔/嘶鳴的聲音刺痛每一根神經/堅硬的軀體在戰慄的命運中生成孤寂的形狀/夢在黑暗中星火一般易逝/身體斷裂的碎片在惶惑着以後的命運/這是我見到的一塊鐵/它的內心是悲涼的/喑啞的外表/冷澀的光是它唯一的語言(千金虎:《我也要寫到鐵》)。

到頭來,打工者自己也變成了一顆被釘在時代牆壁上的鐵釘:在爐中,她把自己融鑄成一顆鐵釘/在牆上安置好她有些孤獨與冷清的/下半生……時光在她身上生鏽,光澤的年華/變成枯黃,暗紅,她不說話,即使/回憶不斷把她帶進曾經火熱的往昔/……她己甘於日常的平靜,半截/隱身於牆間,時間一點一點積蓄着/鏽一點一點吞噬着,每天,還接受鋰亮的鐵器嘲笑,偉大的上蒼把她/鍛造成一枚鐵釘,人生己是失敗/現在她被固定在牆上,這更是不幸/但她從不怨恨,她滿懷寬恕地接受/命運,她知道生比死更勇敢而平靜(鄭小瓊:《鐵釘》)。

一根根鐵釘千萬根鐵釘匯成了大海/匯成了大海一樣多的民工/其實每一個民工,就是一個鐵釘/他們把這個祖國的山河牢牢地釘在了一起/他們自己卻永遠被擠壓在看不見陽光的夾縫中//一根鐵釘能走多遠一根根鐵釘用民工的汗水和血解渴/鐵釘是天生的啞巴。有淚往心裏流/ 一根根鐵釘在監工似的鐵錘的重拳下/咚,咚咚,咚咚咚……/向木頭或生活的深處挺進/誰也不會聽到它們的無奈和嘆息……(許強:《鐵釘》)。

螺旋而上/或螺旋而下/日子就像是一顆顆/螺絲釘/那些起子或扳手/一一把它們旋進五金工業龐大的軀體裏/在風裏雨裏的打工歲月/有多少人/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打成一顆顆/他鄉的螺絲釘/旋進工業深深的黑洞/無論深入/還是淺出/都是鏽跡斑斑的痛(何劍聲:《螺絲釘》)。

最悲哀的事,不僅是在比喻和聯想的意義上,而且是在實際和實體意義上,鐵元素變成了人體的一部分,而人則因為得了一種叫做「鐵症」的職業病,而在很大意義上成為「人鐵」或「鐵人」了:鐵的大門,鐵的聲音,鐵的空氣……/層層組合/這裏是批量生產/鐵的財富,鐵的夢想,鐵的身軀……/集貿的工廠//我的兄、弟、姐、妹/當初因為,命運潛入/體內。缺鐵太多/帶着貧血的身體,進入這個補鐵的場所//一切啊,都是因為鐵/因為財富與貧困的交織/因為呼吸,因為補入……因為/消化太多/我的兄、弟、姐、妹/與一起日夜守護的身軀/如今,一個一個/都紛紛患上了鐵症//我的兄、弟、姐、妹/與我一脈血統的兄弟姐妹,個個/都是/因為鐵,貧血/因為鐵,病症/因為鐵,貧窮/因為鐵……/鐵啊,因為呼吸與消化太多/如今牢固地生長在我的/兄、弟、姐、妹體內/聚成了體內的重金屬/成為了身體生命/最後的替代(姚繼軍:《鐵症》)。

棺材:十平米左右的空間/侷促,潮濕,終年不見天日/我在這裏吃飯,睡覺,拉屎,思考/咳嗽,偏頭痛,生老,病不死/昏黃的燈光下我一再發呆,傻笑/來回踱步,低聲唱歌,閱讀,寫詩/每當我打開窗戶或者柴門/我都像一位死者/把棺材蓋,緩緩推開(許立誌:《出租屋》);我走了進去/一副站起來的棺材/隨着棺材蓋緩緩合上/我與這個世界/從此隔絕(許立誌:《電梯》)。

路上的那些大巴/多像一口 口奔跑的棺材/ 一邊奔跑,一邊對人們呼喊/ 一一來吧!來吧/俺送你回家,送你回家/好心的傢伙!可惡的傢伙!/從不知道自己的徒勞/把那麼多的人葬在了天涯/把那麼多的人葬在了路上/那麼多的人不知道葬在何處/可惡的傢伙!好心的傢伙! /從來都不知道在世上/還有那麼多的人沒找到/自己的家(唐以洪:《大地上的棺材》)。

球:地球人都知道,中國人踢不好足球,「然而,卻難料,我們泱泱大國的踢人球,那是要謂世界一等,惟我獨尊的了。何謂『踢人球』呢?且無論別處,單看這裏來。曾有一個民工,發生工傷了,住院時候的醫療資料,被奸猾可惡的老闆與醫院私通,偷偷拿走不給這個民工了。千萬別小看這醫療資料,很是命根子啊,工傷民工,要想拿到合法的工傷賠償,就需要它作證據,去申請工傷認定,是不可少的了。若是沒有了它,就意味沒有了命,認定不了工傷,也就拿不到合法的賠償了,吃什麼,喝什麼,怎麼活?

這如何弄?求爺爺,告奶奶,向老闆索要,老闆心太狠,就是死活不給,大言有本事,去告嘛,索性趕出廠去了。無奈,到社保局投訴,社保局答復說,不關他們的事,又去找勞動局,向勞動局投訴老闆的行為,勞動局卻答復說,他們管不了,這個事歸社保局管。再到醫院要求重寫,答復是:必須讓社保局開個工傷患者需要醫療資料的證明,醫院才可以為患者本人重寫醫療資料。為此再到社保局,又得到答復說,社保局從來不開這種證明。再去信訪辦,答復說,工傷的屬於社保管,去找社保局吧。天哪!

看吧,把這個民工,踢成個什麼樣子了,一個男子漢,不哭也要被踢哭了。而他們踢的多好看,多默契,多流暢,多精彩,多有意思。何國之有,敢問?但是,如此踢人球,對於一個農民工,一個工傷患者,一個流浪者,還能做成人嗎?人啊人。」(呂延武:《人球,是這樣踢的》)

針尖:像一棵針/銳利,只露出一個小小的針尖/沒了我安放喘息和魂魄的地方/我只能如一股顫慄的風/一張驚慌的影子/把骨頭支在蒼茫的歲月/四處打聽它的針孔/整整十五年粗糲的時光啊/愛或者恨,甚至死亡/太多的碎片,己無法言說/假如生命可以重新來過/我就選擇降生在十冬臘月/天將明未明的那個時刻/讓我一生下來就知道什麼叫寒冷/什麼叫蹉跎/什麼叫勢單力薄/什麼叫苦苦掙扎/如果給我權利選擇/做兒子的孝道,做父親的榜樣/做丈夫的相伴到老的諾言/我就決絕地跟這活不起的異鄉/一刀兩斷(吳開

展:《異鄉》)。

星星:跳入千米的星星,在另一個銀河浩淼無垠/眨巴着黑色的眼睛,目光疲憊而炯炯有神/黑色的呼吸,有着岩石一樣堅硬的質地/他的嵴梁也是黑色的,挺着一種嚇人的力度/還有他的思想,給一點火光就可以燎原/他是黑色的火,照亮了另一個黑洞/在陽光下,一併照亮殘酷的世界(張富海:《礦工•黑星星》)。

2、植物意象

甘蔗:那些女孩子總愛站在那裏/用一塊錢買一根一尺長的甘蔗/她們看着賣甘蔗的人將甘蔗批削掉/(那動作麻利得很)/她們將一枚鎳幣或兩張皺巴巴的五毛/遞過去/她們接過甘蔗嚼起來/她們就站在那裏/說起閒話/將嚼過的甘蔗沫吐在身邊……/在南方/可愛的打工妹像甘蔗一樣/遍地生長/她們咀嚼自己/品嘗一點甜味/然後將自己隨意/吐在路邊(謝湘南:《吃甘蔗》)。

莊稼:這遍地都是高樓大廈、車輛人流/這遍地都是堅硬的鋼筋和混凝土 /進城的莊稼,該上哪裏找一片紮根的水域//最終在街道的角落裏,在大樓的縫隙中/進城的莊稼,艱難地向着陽光和雨露/只是城市也有冰雹,也有旱災和水澇/很多時候,進城的莊稼在秋天裏顆粒無數//夜深深,進城的莊稼想家了/進城的莊稼想着鄉下的瓦屋、炊煙和水流/但是鄉下的土太瘦,鄉下的光陰也太瘦/鄉下的莊稼結不出豐碩的花朵、果實和金秋/鄉下的莊稼迷茫了,只好在無眠中療養孤獨/在孤獨中撫摸鄉愁,在鄉愁中抱緊命運和骨頭//很多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城市越來越新/進城的莊稼卻越來越舊。每天他們穿過暮晚/工地、滿街霓虹。穿過城裏人嘲弄的語調和眼眸/就像一片片的塵埃,他們不知飄歸何處/這異鄉不是故土,那故土卻像異鄉(李瓊:《進城的莊稼》)。

土豆:成千上億的土豆,都在滾動/想要滾出貧瘠與封閉糾纏不休的/鄉村,想要滾出個人模人樣。它們在異鄉不停地/滾動。滾動一下,就遇見了風/在滾動一下又遇見的雨……它們不停地/滾動、滾動、滾動,從一年滾到另一年/一代滾到另一代,而看到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加工澱粉的機器。而明天的陽光那樣遙遠/滾動,滾動,將靈魂、手腳和一生縮成一團/滾動。淚水和汗水洗去了鄉下的泥土,卻洗不去/疼痛,和隱藏在身體深處的鄉下味道/傷疤重復着傷疤,宿命重復着宿命/直到滾不動了才發現,滾到了一個最低的地方/人生掉了很多層皮,異鄉是一隻手掌/無論朝哪個方向都滾不出它參差不齊的指縫/ 一一那就滾回故鄉吧!和我一樣躲在記憶裏/慢慢修補/被撕扯得漏風的人格和尊嚴(唐以洪:《鄉下的滾動的土豆》)。

紅薯:去皮,洗淨,這多像一次獻身/這兩位是幸運的,被我選中//多少紅薯堆積菜場一角,像那些/蹲在馬路邊等待僱傭的民工/他們的渴望,其實很簡單/被選中,被使用//金黃,噴香,蒸紅薯頃刻成為我/腹中之物,在這城市消失,而我卻心生憐憫,想起/那些困守鄉下的兄弟//何其不幸,他們終其一生,連/上桌子的機會都沒有(鐵舟:《蒸紅薯》)。

蘋果:它們肯定不是一棵樹上的/但它們都是蘋果/這足夠使它們團結/身子挨着身子相互取暖相互芬芳/它們不像榴蓮臭不可聞/還長出一身惡刺防着別人/我老遠就看見它們在微笑/等我走近它們的臉就紅了/是鄉下少女那種低頭的紅/不像水蜜桃紅得輕佻/不像草莓紅得有一股子腥氣/它們是最乾淨最健康的水果/它們是善良的水果/它們當中最優秀的總是站在最顯眼的地方/接受城市的挑選/它們是蘋果中的幸運者驕傲者/有多少蘋果一生不曾進城/快過年了我從它們中挑幾個最想家的/帶回老家讓它們去看看/大雪紛飛中白髮蒼蒼的爹娘(盧衛平:《在水果街碰見一群蘋果》)。

野草:它們站在路邊,總是低垂着頭。/風來,向風低頭;/雨來,向雨低頭。/塵埃落在身上,它們也把頭使勁地低下。/腳踩在身上,更是把頭埋進了泥土。/無風無雨的日子裏,還是習慣性地低着頭……彷佛與生俱來就抽掉了身體裏的骨頭,/只留下了卑微,卑賤。/它們在路邊,或者瓦礫堆裏,悄悄地生根,發芽,開細碎的小花。/綠了又黃,黃了又綠,/一生生,一世世,/低着頭,把刀刃一樣的葉片/垂下,用腳死命地抓住泥土。/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割草不小心劃破了手指,/天真地想,如果它們直起了腰身,/肯定都是一柄柄鋒利的匕首!(蔣明:《一生都在低頭的野草》)

蒲公英:愛不是無法停留的,當真的有一天/天邊的雲彩停止了走動/大地上的風息於土壤,你就會在疲憊中/獨自卸下沉沉的夢和輕輕的行囊//哪裏才能將你的芳心安放? /錦繡的山川,雉雞鳴叫着掠過松林/遊子們還在遙遙無期的旅途中輾轉彷徨/你降落在他們的出生地/開始一生的等候,最戀是春天的山崗/最高貴是舉過頭頂的種子,被泥土/重新賜予了潔白的羽毛之後/在起風的時辰,又各自投向宿命的磁場//就這樣輕聲地告別吧,說好了/在風中各自放下牽掛,說好了各奔天涯/說好了愛是可以停留的/卻還要隨風,飄到遙遠的新奇的地方//漫長的一生可以這樣描述:愛從胚芽開始/根緊緊地固守在大地/枯榮無悔。苦短的一生也可這樣描述:/生命的盡頭即是開始/天才的飛行者,為了征服廣袤的大地/為了情迷無窮無盡的天空/離別也不會傷感,愛能夠抵達地老天荒(尤克利:《行者:蒲公英》)。

迎春花:是誰頂風冒雪不畏嚴寒/第一個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哪怕紮根在寂寞的貧瘠地/無人喝彩也毫不在意//是誰頂風冒雪不畏嚴寒/第一個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即使開在孤獨的角落裏/無人憐惜也滿懷情意//你執着地笑在春風裏/沒有人知道你的傳奇故事/你沒有其它花那樣嬌艷美麗/可你處處透着樸實無華的品質//啊,迎春花/你無論開到哪裏/都不跟奇花爭艷麗/就算零落成泥/也化作一片赤心/默默奉獻給綠色大地//啊,迎春花/你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跟奇花爭艷麗/就算零落成泥/也甘願一腔熱血/和祖國母親相偎相依(張立玉:《迎春花一一獻給平凡而又普通的勞動者們》)。

玫瑰:選煤樓的玫瑰,毛孔滲着黑色的油/淌成黑浪滾滾的油田/抓一把空氣也是黑色的/黑是一種室息後的眉開眼笑/她們是老玫瑰,無論年輕或者衰老/開成一朵又一朵黑色的精神/一切語言在她們的一舉一動裏暗啞失色/她們篩選着世界上最漂亮的孩子/像親生的一樣,格外心疼/她們也是孩子,是年邁的黑色玫瑰的孩子/在煤黑色的海裏擠着煤黑色的乳汁/在乾癟或者豐滿的乳房上/滾圓成一個又一個黑色的乳頭(張富海:《選煤女工•黑色的玫瑰》)。

落葉:又到了落葉的季節/清潔工把落葉掃走/葉子落了,就是城市的垃圾//候車廳裏,我的幾個老鄉/就要回家了。他們四五十歲的年紀/黑手的臉膛,長長的鬍鬚茬兒/額上縱橫交錯的皺痕就像一條條絞索/把心與城市絞成了一個死死的結/在這座城市,他們打了二十年工/灑了二十年的血汗,他們老了/就像幾條老邁的黃牛,再也跟不上城市的節奏/他們得走,走。不能再到廣東來。他們扛着蛇皮袋,像幾枚破敗的落葉/被瑟瑟的寒風掃進公汽這隻無情的垃圾斗(陳子寒:《落葉》)。

所謂的異鄉,就是和故鄉一樣/常常吹風的地方。風不大不小/剛好把地上的葉子吹起來。這些葉子/剛剛着陸,才平靜,才把身體打開/又被風吹起來了。從這裏吹到那裏/或者從那裏吹到這裏。它們,有的/被吹得在地上奔跑,腳不沾地,有的/在空中盤旋,打轉,鳴叫,用一生的力氣/把自己往下沉,哪怕沉到深淵。/在所謂的異鄉,我感受了一場又一場風/目睹了一些葉子又一些葉子被風追趕/抽打着回不到故鄉,哦,風吹葉子,也吹我啊/一一我薄薄的生活,薄薄的命運,薄薄的今天/和未來。如果它不把我放下來/我將永遠顛沛和流離(唐以洪:《所謂的異鄉》)。

3、動物意象

王十月的小說有一個總的意象,就是「城市叢林中的食草動物」,他回憶自己產生這個意象的經過:有一天他看電視中的動物節目,看到那些食草動物提防猛獸的神情時,突然感到,我們這些打工者,其實就是草原上的那些食草動物啊!

螞蟻是打工詩人們最常用的意象了,因為螞蟻的生存狀態與農民工的生存狀況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在一條公路邊上/我遇上一窩螞蟻/我蹲下來,同她們/ 一起拌勻這個春天/她們的胃是那麼/的小/她們的願望是那麼小//這些螞蟻,多麼像我鄉下的兄弟/她們執着地把忙碌搬到城裏/把簡單的生活搬到城裏/把未來搬到城裏//瞧,這些螞蟻/以她們的小,她們的輕/以她們的堅韌,爬在/命運的脈絡上//世界很小,與一窩螞蟻相遇/是有福的。我突然發現/自己也是一隻螞蟻/卑微地活着,並深深地/愛着(鬱金:《公路邊上的螞蟻》)。

我確信我生活在螞蟻窩上/沒錯是螞蟻窩/可以感受到它在風中不斷搖晃/你看那麼多又黑又大的頭顱/彼此參差着,攢動着/像黑夜中,我掩飾不住的心亂/一刻都不肯安靜,它們多麼忙碌呀/我知道,母蟻留在家裏,靠着牆生育/公蟻外出奔波,夢想着大骨頭或昆蟲的屍體/這些真正的男子漢,一刻都不肯安靜/有時,在異地他鄉,遇到同樣的漂泊者/它們碰了碰觸鬚/交換着遠方幸福或苦難的信息(游離:《我確信我生活在螞蟻窩上》)。

一隻螞蟻來到城市,走在街上/懷裏緊緊地抱着一粒草籽/巨大的幸福讓他忘記了自己的小/螞蟻的時間沒有寬恕和安慰/沒有怨和恨,只有愛,全心全意的愛/一隻螞蟻就這樣愛着/看見滿街漂浮的塵埃/都是他的親人,過往的和將來的/ 一隻螞蟻來到城市,走在街上/燦爛輝煌的城市,允許一隻螞蟻走在街上/允許一隻螞蟻做一個小小的/前進的動詞。這一定是/一隻正在做夢的螞蟻/一隻吃童話和詩歌長大的螞蟻/一隻螞蟻來到城市,走在街上/在鋼鐵、水泥和汽車尾氣之間穿行/沒有菊花,沒有泉水/現在,這隻螞蟻還有足夠的/愛心,懷裏緊緊地抱着一粒草籽(白連春:《一隻螞蟻來到城市,走在街上》)。

習慣了寂寞地看太陽/從遠古天空照下來/匍匐走在這個世界上/也許就是一切/我把微弱觸鬚/伸向感知歲月/希翼收穫一個流動的聲音/也許是上帝的安排/我無法脫去悲傷/沉重的黑色(羅德遠:《黑螞蟻》)

它們總是在大地上,不停地/爬來爬去!有的向東,有的/向西;有的向南,有的向北

/有的向上面爬,有的向下面爬/有的向前面爬,有的向後面爬 /有路的地方,它們爬;

沒路的地方/它們(就爬出一條路)也在爬/像一臺臺不知疲倦的機器,在大地上/不停地爬來爬去……它們/有的成雙結對,像相互扶攜的夫妻/有的三五成群,像拖家帶口的人們/有時也排成長長的隊伍,像我出遠門的/鄉親。也有的只是孤零零的一隻/向我沉默寡言的兄弟。它們有時候/舉着一粒碎米,或是一隻瘦小的青蟲/就興高采烈地,在大地上,爬來爬去/爬來爬去……有些頭暈,有些/迷失方向,但更多時候,他們依舊兩手空空……這是深冬的一個下午在南方的工業園區裏,我所看到的一個景象/兒子在這時打來電話:「爸,我們/要交下學期的學費了!」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眼睛裏還噙着一滴淚水(蔣明:《螞蟻總是在大地上不停地爬來爬去》)。

螞蟻的腿很黑很黑/黑得數不清宄竟有多少條/螞蟻的腿很細很細/細得看不見哪一條在爬坡/哪一條在下坎,哪一條/在趟水,哪一條在轉彎/那一條在拭汗,哪一條/在擦淚,哪一條到過北京/哪一條到過深圳,哪一條/到過溫州……為了一顆大米/它們在大地上奔跑,匆忙/忙得恨不得長出一對/會飛會摺疊的翅膀/忙得常常恨自己的腿長得太少了/忙得不知道自己的/哪一條腿跑彎了,哪一條腿/受傷了,哪一條腿/活生生地跑斷了(唐以洪:《螞蟻的腿太少了》)。

最後,一種人與螞蟻混合為一體的意象出現了,這就是「人蟻」或者「蟻人」:

人蟻住在XX街道XX路XX號,/人蟻住在XX鎮XX村XX胡同,/人蟻有許多名字許多長相我怎麼也記不清。/人蟻筆畫簡單,人是人民的人,蟻是螞蟻的蟻,每次寫下這兩個字我的胃都會痙攣。//……人蟻是大海中的一滴咸,人蟻是山楂樹上的那顆酸,人蟻是苦瓜裏的苦,葫蘆裏的煳塗,人蟻是漏雨的工棚裏做愛享受到的五分零三秒的甜。/人蟻背着一個冤枉抱住一個憤怒長跪在良知和道德面前,/她眼淚汪汪,橫豎不說一句話,他在碗沿兒和鍋蓋上沒白沒黑地爬來爬去,/人蟻啊,你的背上馱着一百斤希望一千噸心酸。/人蟻啊我愛你,就像人民愛人民。/人蟻啊我愛你,就像螞蟻愛螞蟻。/你是我歌聲裏的骨頭一一我愛你!/你是我心臟中的血肉一一我愛你!//……陽光用巨大的陰影罩住了我親愛的人蟻,/我親愛的人蟻直愣愣釘在那兒橫豎不說一句話。/人,人民的人;蟻,螞蟻的蟻。/人民啊人民從來不會哭泣和咒罵,/螞蟻啊螞蟻只相信勤勞的汗水,隱忍的地瓜花(徐俊國:《人蟻》)。

第二個動物意象是老鼠:因血統低下出身卑微/我們這個家雖繁殖能力不錯/男女均衡人口眾多/但從古到今都是賤民/只能在各種可能的鄉下角落/偷偷摸摸活着/不知從什麼時候/幾個不肖子孫經不起誘惑/跑到城市/一年後回到家鄉風光一陣/於是就一群一群來到城市/這時的情況開始糟起來/除了地下沒什麼好落腳的地方/因為證件問題我們/從沒在大街上放心大膽地熘達過/不小心斷胳膊斷腿/被人抓住尾巴受了迫害/不敢呻吟也不敢哭泣/高興時磨磨牙用方言打個電話/讀一封有一半錯別字的信/還得東張西望/唯一的欣慰是貓們每餐都吃上魚蝦/忙碌在小康邁向大康的路上/也許是出於同情或者愧疚/貓不再用殺頭來嚇唬我們/碰到發了獎金中了彩票/兒子結婚閨女出嫁/還默默地向我們表示友好/看樣子我們的地位正在提高(盧衛平:《老鼠家史》)。

我們是一群有故鄉卻沒有家的人,異鄉的/喧囂,富裕,讓我們更加孤單。偶爾聽到一聲鼠叫/也會突増一絲傷感。/你聽,一些老鼠在這裏吱吱地/叫着(當然它們知道,那些街道不是自己的/糧食不是自己的,白天不是自己的,苦心經營的/這間屋子也不是自己的……)它們叫得那樣小/那樣輕,彷佛吱吱的叫聲也不是它們自己的/聽着老鼠這樣偷偷地,偷偷地叫着/你也一定會覺得一一自己就是一隻老鼠(唐以洪:《所謂的異鄉》)。

下一首詩中,螞蟻和老鼠同時出現了:己經整整十年/我有些慚愧的無從寫起(略去若干地址一一引者註)//也許我能完整寫出的,其實只有故鄉異鄉/兩個滄桑的詞語/螞蟻搬家繞着牆角的草根/草根之下的一個老鼠洞口/我也捂着臉/「嗖」的閃電般鑽了進去(凹漢:《關於地址》)。

第三個動物意象是青蛙:一隻青蛙/身上流的是鄉村的血/靈魂卻在城市裏/帶着鐐銬跳舞//水泥地樓宇森林城市/站起在土地的淪陷之上/站起在一隻青蛙痛苦的懷念之上/那微波蕩漾的水呢/那草地稻穀/和夢中的家園呢//從鄉村到城市/如果註定這是一次艱難的過程/一隻青蛙千萬隻青蛙/情願奉獻一切/讓熱愛者的歡笑/建立在自己的血肉之上//九月的黃昏/我在城市的某一角落/看見一隻青蛙/無家可歸(劉洪希:《一隻青蛙在城市裏跳躍》)。

飢餓的腸胃讓我在鼎沸的都市/聽到你親切的叫聲/我童年的難兄難弟啊我鄉下的/摯友親朋這些年你怎樣活着/你是否還記得我們相守過的/那些時光父親讓我向你學習/只有你始終如一地與鄉土為伴/運足生命的底氣唱出豐收的歌謠/天空雖小卻依然寧靜湛藍/看見你的同類淪為城裏人的盤中美味/一聞到酒香我就暗暗為你慶幸/祈禱你千萬要守在/故鄉的老井裏不要像我一樣/盲目的跳出來回家的路/比童年還遙遠我只有在你的呼喚裏/讓一種心緒蝌蚪一樣沿河遊走(盧衛平:《老井裏的青蛙》)。

自從第一隻青蛙堅守不了涼山的貧瘠/跳進城市後僥倖獲得一點可口的/麵包屑,在故鄉的農村之夜/山泉邊、池塘裏、河溝旁、田埂上/草叢中再也沒有聽見青蛙的春音//童謠裏,神話中,彝經上/智慧的青蛙進了城/變成別人餐桌上的一道道野味/而年輕的青蛙前赴後繼地進城着/再也沒有聽見青蛙智娶美貌新娘的歌謠//偶爾有一隻青蛙在城市唱出自己的悲涼/那是雨後的樓宇森森中找不到一塊青綠的/草原,城裏沒有昆蟲的屍體/只有冷冰冰的水泥塑造的面孔/更不用說悠悠的牧笛吹奏的暮色//青蛙是進了城的,但進了別人的口/從這個工廠跳到那個工廠的過程/不是被吃,也會掉了幾層皮,春天來臨時/再也不可能「啊,啊」地歌唱生活的舒適/而是「亡,亡」地凍結了自己的生命或命運//一隻青蛙掉進了城市的河/己被工業偷排的汙水毒死/一隻青蛙抬頭丈量城市藍天的/瞬間,呼吸了汽車排放的尾氣而中毒/只剩溫順的青蛙在廠房苟延殘存//其實,當第一隻青蛙進城後/工廠就發現了那是一味美餐/列在城市菜單的頭條/老的、小的、瘦的、肥的、公的、母的/—被流水線燉成一鍋青蛙大雜燴(阿優:《進城的青蛙》)。

第四個動物意象是跳蚤和蚱蜢:世界那麼乾燥/思想無處可逃/我們是跳蚤/我們飛不起來/能證明我們存在的只有跳躍//我們是跳蚤/不是吸血的蚊子更不是蒼蠅/哪裏髒往哪裏跑/我們是跳蚤/孤獨的跳蚤/每次我都用盡全力的向上跳/想跳出這個地球/每次都落下來/活到老跳到老(老了:《我們是跳蚤》)。

跳一次,掉下一隻胳膊/跳一次,掉下一隻翅膀//沒有什麼可掉的了/我就要從半空掉下來/落進故鄉褐色的泥土裏/比一小粒泥土/還要安靜(唐以洪:《我最像一隻蚱蜢了》)。

第五個動物意象是蝸牛:背負自己/沉重的生命和夢想/在大地上行走/我艱難的腳步/比一隻黑螞蟻更慢/更踏實/敏銳的觸角試探着/季節環境和世事/堅硬的背殼卻抵擋不了/內心的傷痛(劉洪希:《蝸牛》)。

第六個動物意象是蚯蚓:你不會流淚吧蚯蚓兄弟/為鄉音縹淼為命運多舛/透過季節深處我分明看到/你沒有了腳便匍匐前進/失去了手你索性用頭顱耕耘(羅德遠:《蚯蚓兄弟》)。

一截流着血/從我左邊的身體爬出來/另一截,也流着血/從我右邊的身體爬出來/它們是怎樣斷裂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這些年,我縫合了/很多件破舊的外衣/卻沒有針線和辦法將它們/縫合在一起/我只能裝成一個旁觀者/眼睜睜地看着它們/分別在故鄉和異鄉/蠕動着(唐以洪:《蚯蚓》)。

第七個動物意象是魚:是一條魚/臉的鱗片/在時間的水裏游來浮去/躥出水面捕食陽光/但生命的鰭葉/畢竟長不出鳥的羽翼/鳥類也不怎麼知道它的心情//是一條魚/它總是小心翼翼在水中乞討自由/用鰓呼吸/卻無法溶入一片水域/玻璃缸裏/所有的方向都不存在/水就是網/網就是水//是一條魚/掙扎在最後的浪花和泡沫裏/目光盯着天空/是一種反抗/一種嘆息/它的天涯/只是別人的咫尺/它的拼命掙扎/不敵別人的吹灰之力(柳冬嫵:《命運是條被炒的魚》)。

所謂的異鄉,就是小河裏的魚不顧一切/游去的地方,比如:長三角和珠三角/為了好好地冒一串泡泡,青春交給了時間/身體交給了機器,而精神的心肝被鞋廠,製衣廠/五金廠一一這些刀子,筷子們放到了流汗流淚的/流程上爆炒。工業的池子裏漂浮着綠藻,冒着黑煙的/煙囪常常飄出魷魚的味道。它們在流水線上游來游去/廠規與訂單間,游來游去,鄉愁裏游來游去/白天與黑夜裏,甲苯與灰塵裏游來游去/游來游去地尋找生存的空間。失去了鱗甲/失去了翼,腮裏塞滿了憂傷。呵,塞滿了泥沙一樣的/憂傷。在昏暗的燈光下,我常常看到憂傷的/只剩下骨頭的魚,舉着自己最後的一根骨頭/在大塊大塊的疼痛裏,挑着幸福(唐以洪:《所謂的異鄉》)。

第八種動物意象是鳥:麻雀驚飛,將爪下的枝條/高高彈起。她警惕的眼神/與我們保持着命中的距離//在這沒有莊稼,沒有蛙鳴/沒有森林的城裏,她的飛翔/顯得單調、孤寂//這群來自鄉下的麻雀/曾與我親如兄弟。如今在城裏/鄉音不再是她們的通行證/她們進化,演變,漸漸有了/一副金嗓子//客居城裏的麻雀,如果你願意/就跟我回到鄉下/我將以淳樸的民風餵你/讓我們在打穀場上,一起/守護我們的豐收和別離(鬱金:《城裏的麻雀》)。

我多次在詩中寫到過這些灰不熘漱的小傢伙,/寫到過它們的小,它們/漂泊無依的命運。/我的文字有着憐憫的味道,/但它們不理會我的悲憫。依舊/該飛的時候就盡情地/飛;該歇息的時候,/就擇枝而棲。//很多時候,/我自作多情地把自己當作了它們中的一員,/在塵世中飄來盪去,在別人的屋檐下/嘶鳴,心懷怨恨,詛咒/現實的生活。/一一這些被我視為命運的同類,/卻不願意接納我:我向它們靠近,/它們總是用烏黑的小眼睛,/警惕地看看我,然後/一鬨而散,在天空/悠然地飛翔、歌唱,看不到一點點的憂傷。(蔣明:《麻雀》)。

不是我在模彷麻雀/而是麻雀模彷我,在這個城市盤旋/它的胃裝着孤獨、疲憊/無奈、和憂傷,脹鼓鼓的/卻沒有幾顆糧食/它需要在這裏停留/更需要奮力地飛回鄉下/把胃裏的糧食一粒一粒地吐出來/餵養那些飛不動的小麻雀/那些小傢伙,剛剛學會唱歌/還不懂得什麼是悲鳴/在陽光下張着鵝黃的小嘴(唐以洪:《麻雀在模彷我》)。

把房租到這裏/夜裏我總是聽到鳥叫/一隻鳥有理由在夜裏鳴叫/因為孤單。幾隻鳥有理由/在夜裏鳴叫,因為吵醒了彼此/但我聽到的是兩隻鳥叫/就兩隻。天稍一晚就哀哀地叫/無告地叫,夜夜如此/夜不代表絕對安靜/恍惚的蛙聲,代表童年/反復的呻吟,代表腰疼/隆隆的轟響,代表加班/此刻,在這個燈火寥落的城郊/兩隻鳥為什麼鳴叫,就像/我在馬路邊隨便碰見的/一對來自鄉下的夫妻(劉大程:《夜鳥》)。

而當鳥這種形象直接加入了人的特徵,或者人這種形象直接加入了鳥的特徵時,就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意象,這就是鳥人:我們這些居無定所的人/我們這些四海為家的人/我們這些背井離鄉的人/我們這些漂泊的人/我們這些流浪的人//我們這些黃土地養大的人/又以生活的名義/背叛了黃土地的人/我們這些打拼在城市的人/奉獻汗水,揮灑青春/卻屢遭排斥的外來人//我們這些東遊西盪的人/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卻被稱為農民的人/我們這些返回到家鄉/像是走在異鄉的人/我們這些兩棲的人/我們這些兩不棲的人/我們這些中間人/我們這些被拋棄了的人//臘月底的火車站臺上/我們這些攥着一張北歸車票的人/春意濃濃的正月裏/我們這些紛紛奔赴南方的人//我們到底都是些什麼

人?! /我們到底都是些什麼人?! // 我們這些打工的人/我們這些奔波在季節裏

的人/我們這些像候鳥一樣的人/我們這些 「鳥」人(辛酉:《我們這些鳥人》)。

第九種動物意象是雞:從褐色的泥土裏/我跳到了城市,從製衣廠裏/我跳到了製鞋廠/從一個工地跳到了/另一個工地。//一些黑髮跳成了/白髮,我還在跳//就像一隻跳窩的下蛋雞/可我下的每一隻蛋/全留在了別人的窩裏(唐以洪:《哥們說我像一隻下蛋雞》)。

第十種動物意象是羊:一群羊/湧向城市/讓所有疾馳的時間停頓/這些羊/眼中只有一種白色/我在城市的黑暗處輕輕回首/黑暗正悄悄抄襲它們(許玲琴:《一群羊經過城市》)。

第十一種動物意象是狗:在北京,你可以沒有孩子/但不能沒有一條狗/在動物如此尊貴的年代/一個外省青年,還不如/一條狗那麼容易找到歸宿//從汽車車身鋰亮的油漆反光裏/我看到我瘦下來的青春/與城市的繁榮成反比/從查暫住證的吆喝聲中,我才知道/在普通話的語境裏/方言顯得多麼無力//此刻,在別人的花園裏/我寫着這首讓人費解的詩/這美麗的景色不是我的/但此刻的心情是我的//這一刻,有一個句子/出現在我的詩裏/這是我以前從沒有寫到過的/我不得不寫下這讓我莫名地躊躇的/這讓我莫名地悲傷的句子一一哦,在北京,我狗一樣生活/人一樣活着(鬱金:《狗一樣生活》)。

此外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的動物形象,都可以取其某一方面的特徵來象徵、表現、諷喻、類比農民工、民工、勞工:我看見老虎他像我蹲了多年監獄的朋友/走近他看見兩顆大虎牙我才認出他/嘴還是那麼大但吼叫己沒有回聲……/我看見孔雀她還是那麼驕傲/像我剛進城時見到的市長的女兒/依然美麗中隱約可見一絲歲月的滄桑/我看見野豬很瘦不停地吵鬧/很明顯他不適應城市生活/和他只剩下骨頭的胖兄弟比起來他是幸運的/我看見猴子他是我在城裏的遠房親戚……/我看見蛇蛇是我的屬相/但我怕蛇正像我怕一聲不吭的人/我在夢中被蛇咬死過很多回/我經過他時腳步很輕/我看見狐狸他那張尖嘴/多像出賣我的同事/我很同情他那條祖傳的尾巴/註定了他悲涼的結局……/我看見羊來自澳大利亞/他一直低着頭像我第一次約會的初戀情人/羞澀這種幾千年的傳統美己在城裏日漸消失/這隻羊讓我感動我撫摸他/像撫摸初戀情人從千裏外寄來的手織的毛衣(盧衛平:《動物園》)

下面這首詩同時用上了無機物(星星)、植物(種子)和動物(候鳥)三種意象:「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從一個工地到另一個工地/從一家工廠到另一家工廠/我們總是懷揣堅強這種貨幣/用它來對付我們對生活的渴望和夢想//我們是在鋼筋水泥叢林中找不到歸宿的候鳥/無法把自己的巢築在城市的枝丫上/我們是一群找不到泥土的種子/無法把我們的根/扎在城市堅硬的地面上//我們是這個城市裏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一群人/城市的霓虹不屬於我們/在城市華彩的燈光中/我們總是習慣於抬頭仰望星空/那閃爍的星星/是故鄉親人溫柔的眼神/讓我們忘記了所有的坎坷和磨難(孫善鴻:《只要星星還在天空閃爍》)」。

縱觀上述打工文學中的無機物、植物、動物意象,可以大致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所選取的對象,大都是自然界和社會界中某些卑微弱小而又不可或缺的、數量眾多而又分散無序的、消極被動而又堅忍頑強的事物,它們與打工者、農民工之間有着驚人的外形特徵和某些性質上的相似性,可以很恰當地用來生動地形容和象徵打工者、農民工的存在形態和生活過程,這比直接描寫打工者和農民工能夠取得更為震撼性的、令人產生痛感的文學效果,這種震撼性效果不僅來自於兩者之間的逼真和一致,而且來自於兩者之間潛在而強烈的對立和背反:人就是人,怎麼能淪為這些事物的存在狀態呢?進而引起人們深思,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對人的貶低和羞辱呢?如何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呢?

第二,通過調動和運用潛意識、意向、明喻、隱喻、聯想、象徵等種種創作力量和方法,塑造出了一系列令人難以釋懷的人與物相混同的意象:「人灰」或者「灰人」、「人石」或者「石人」、「人陀螺」或者「陀螺人」、「人鐵」或者「鐵人」、「人釘」或者「釘人」、「人球」或者「球人」、「人土豆」或者「土豆人」、「人草」或者「草人」、「人蟻」或者「蟻人」、「人蜘蛛」或者「蜘蛛人」(特指高空保潔員),「人鼠」或者「鼠人」、「人蛙」或者「蛙人」、「人鳥」或者「鳥人」、「人羊」或者「羊人」、「人狗」或者「狗人」……這些半物半人的形象顯然不應該是人的真正的和完整的形象,是人性的畸形、殘缺和異化狀態。

第三,上述意象是勞動文學家們本能地、下意識地或自覺地、有意識地攫取和創造出來的,與當代勞工階級本身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大體上是相適應的,也反映了權力和資本對於勞動處於強勢地位的客觀社會狀況,隨着勞工階級主體力量的成長壯大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客觀社會力量對比的變化,勞動文學的意象也將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到時候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界和社會界中那些與人性健康發展狀態相一致的意象,那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優美的和崇高的、陰柔的和陽剛的事物,就會進入勞動文學,成為勞動者的象徵和禮贊,就像哈姆萊特所歌頌的那樣:「人啊,你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七、勞動文學狀況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前文從30餘年來湧現出來的比較有名的打工文學作品出發,在體裁、主題、主要思想和感情、典型意象等幾個方面,對當代中國的勞工文學做了一個初步的掃描、梳理、分析和研宄。但是應該說,得到發表並且獲得社會承認的這部分打工文學作品,只是廣義的打工文學大海裏浮現出來的冰山一角,數億打工者、農民工、新工人中,還有更多的人創作過自己的作品,但未能得到發表和社會承認,還有更多的人,雖然沒有動筆寫過,但本身也需要、喜歡和熱愛文學,有相當的文學消費能力,有一定的文學鑑賞能力,正是這後兩種人,才構成浮出水面的那一部分打工文學的廣闊而堅實的基礎,也構成打工文學進一步發展的強大而長久的動力。下面根據2013年的勞工文化調查提供的有關數據做一些分析。

1、當代新工人階級具有較高的文學潛能和興趣

您是晉喜歡文學創作

喜歡程度人數百分比(%)
非常喜歡9011.98
一般喜歡33244.21
無所謂18023.97
不喜歡14919.84
合計751100.00
從對751人的問卷調查可知,有高達11.98%的工人表示非常喜歡文學創作,高達44.21%的工人表示比較喜歡,兩項相加之和為56.19%。

您進行文學創作的最主要的原因

創作原因人數百分比(%)
內心有情緒和想法,需要通過創作抒發或發泄16942. 78
心中有一個文學夢,希望成為作家6015.19
藉此賺點稿費,改善生活174.30
隨便寫着玩玩13935.19
其他102.53
合計395 .100
關於文學創作的動機,42.78%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自我表現,15.19%是為了圓一個文學夢,這都屬於非常正確的行為動機,即使是回答賺稿費或寫着玩也算是正常的。

您寫作時最喜歡使用的體裁類型

體裁類型人數百分比(%)
小說9726.80
詩歌4813.26
散文18450.83
戲劇339.12
合計362100.00
超過半數的人選擇是用散文體裁,26.8%的人選擇小說體裁,13.26%的人選擇詩歌體裁,不到10%的人選擇劇本,這是切合工人生活和文化水平實際情況的,的確,從散文,到小說,到詩歌,再到戲劇,是一個從易到難的過程。

您的作品最經常寫的內容是

寫作內容人數百分比(%)
記敘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感情生活9930.28
記敘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所感16751.07
跟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沒有直接關係,寫一些其他的事情6118.65
合計327100. 00
從寫作內容和題材來看,30.28%側重個人生活,51.07%側重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都契合了文學表現自我、表現生活的本質特徵。

您有沒有向報紙、期刊、出版社投稿的經歷

投稿經歷人數百分比(%)
8925.94
沒有25474.05
合計343100.00
在有過寫作經歷的人中,25.94%有過投稿經歷,希望得到發表和社會認可的願望比較強烈,但大多數並沒有投過稿,寫作只是自我抒發和自我排遣。

您的文學作品發表或出版刊物的級別

刊物級別人數百分比(%)
自己所在企業辦的報紙和雜誌4615.92
鄉鎮級報刊4114.19
區縣級報刊103.46
市地級報刊103.46
省級報刊93.11
全國級報刊155.19
自己出版着作或自己在網上發表3010.38
從沒有發表過12844.29
合計289100.00
在289名被調查的寫作者中,54.67%的人從沒有發表過t或只在自媒體上發表過作品,
有30.1%的人在企事業、鄉鎮和街道一級媒體上發表過作品,只有15.22%的人在較高級別(區縣、市地、省、全國)的刊物上發表過作品。這可能因為工人的作品水平不夠高,也可能是工人文學作品的發表遇到了困難。

形容一下自己的作品發表時的心情

發表作品時的心情人數百分比(%)
興奮、快樂、自豪、幸福12950.39
無所謂,很平淡12046.88
其他72.73
合計256100.00
一半多一點的人對於自己的作品得到發表表示很興奮,將近一半的人表示無所謂,表明他們搞文學創作主要不是為了發表或者因此而出名,而是為了創作、表達本身。

從上述調查可知,在751人中,有422人喜歡文學創作,其中又有161人在各種公共媒體和自媒體上發表過作品,這個比例是十分高的,放大到3.5億新工人階級,大概有將近2億的文學愛好者,有將近7千萬人發表過作品,無論扣除多少水分,這個隊伍也是十分龐大的,是這些年打工文學、勞工文學取得豐碩成果的群眾基礎。

2、當代新工人階級具有很強的文學消費需求

您是否喜歡閱讀文學作品

喜歡程度 人數 百分比(%)

非常喜歡15323.65
一般喜歡34853.79
無所謂9714.99
不喜歡497.57
合計647100.00
喜歡閱讀文學作品的工人高達被調查對象的77.42%,表明在新工人群體中,對文學的需求是巨大的。

您閱讀文學作品(包括網絡文學)的頻率

閱讀頻率人數百分比(%)
每天都讀一點11415.12
每周都讀一點9813.00
經常,但不固定22129.31
偶爾,很少29238.73
從不293.85
合計754100.00
能夠經常閱讀文學作品的工人高達被調查對象的57.43%,他們是把「喜歡」這個主觀態度進一步變成了閱讀行動的人。

您閱讀文學作品最主要的原因

閱讀原因人數百分比(%)
放鬆、休閒33945.44
酷愛、喜歡456.03
了解世道人心12116.22
提高修養、陶冶性情20727.75
為自己創作做準備222.95
其他121.61
合計746100.00
45.44%的人閱讀文學作品是為了「放鬆、休閒」,另有52.95%則是為了滿足更高一點的精神需求,表明文學的娛樂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新工人群體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您閱讀文學的主要途徑是

閱讀途徑人數百分比(%)
報紙9812.96
期刊8010.58
書籍28838.10
網絡28838.10
其他20.26
合計756100.00
傳統的書籍閱讀和新興的網絡閱讀各站38.1%,其次是通過報紙和期刊閱讀文學作品,分別占 12.96% 和 10.58%。

您最喜歡閱讀的文學作品類型

喜歡的文學類型人數百分比(%)
經典名着17524.20
歷史故事18325.31
民間傳奇12016.60
武俠小說或故事8511.76
偵探小說或故事638.71
現代愛情故事8211.34
其他152.07
合計723100.00
從閱讀內容來看,工人最喜歡的文學作品類型分別為歷史故事、經典名着、民間傳奇、武俠小說、現代愛情故事和偵探小說。

有279人分別選出了自己熟悉或喜歡的第一名作家,其中魯迅得票最高,之後依次為金庸、莫言、冰心、路遙。

有234人分別選出了自己熟悉或喜歡的第二名作家,其中魯迅和老捨得票多高,之後依次為莫言、冰心、古龍。

有192人分別選出了自己熟悉和喜歡的第三位作家,魯迅居首位,莫言、三毛次之,再次是老舍和冰心。

有154人選出了自己熟悉或喜歡的第四名作家,他們依次是魯迅、老舍、張愛玲、韓寒、金庸、毛澤東、莫言、朱自清。

有133人選出了自己熟悉或喜歡的第五名作家,他們依次是魯迅、冰心、朱自清、巴金、韓寒、張愛玲。在對上述前五名數據做一個統計,魯迅總得票115,莫言49,冰心40,以後依次為老舍33、金庸26、朱自清12、路遙和張愛玲各11、三毛和韓寒各10、古龍8、巴金5、毛澤東5;現代作家有7位、當代作家有6位入選;外國作家沒有入選的。

您最喜歡或熟悉的文學作品:四大名着仍然是工人的最愛,依次為《紅樓夢》(總得票58)、《三國演義》(總得票56)、《西遊記》(總得票40)、《水滸傳》(總得票35);外國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愛》入選;其他入選的有《平凡的世界》、《駱駝祥子》、《圍城》、《文化苦旅》、《傾城之戀》。

您是否關註和喜歡專門描寫工人或打工者生活的文學作品

喜歡程度人數百分比(%)
非常關註和喜歡12817.44
一般性關註和喜歡30241.14
不怎麼關註,也談不上喜歡28138.28
很關註,但是不喜歡223.00
其他10.14
合計734100.00
58.58%的被調查這是非常或比較關註和喜歡工人文學、打工文學的,但也有41.28%表示不關註,或者雖然關註但是不喜歡。

如果您關註和喜歡打工文學作品的原因是什麼

喜歡的原因人數百分比(%)
與自己的生活相關,有親近感18235.83
很真實,覺得作者是在替自己說話17133.66
想看看別的工人或打工者是怎麼生活的14829.13
其他71.38
合計508100.00
69.49%的被調查者表示之所以關註和喜歡工人文學、打工文學,是因為這些作品貼近自己生活,甚至是替自己代言,29.13%是出於好奇,想了解其他工人的生活。

您關註但不喜歡打工文學作品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不喜歡的原因人數百分比(%)
寫得太虛假了,胡編亂造,看了就來氣26853.39
作者寫作水平太低,沒有美感18035.86
其他5410.75
合計502100.00
不喜歡工人文學、打工文學的原因,一是內容不真實(53.39%),二是沒有可讀性(35.86%)。

總結性評述:調查表明,勞工文學的群眾基礎還是非常廣闊和雄厚的,一則表現在具有文學創作潛能和興趣的工人很多,二則表現在具有文學消費需求的工人更多。分析我國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過程中勞動文學蓬勃興起的原因,大體上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工業文明相比農業文明,要求勞動者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這就相應地提高了勞動者的文學潛能和文學需求。

二是工業市場經濟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消費社會,其中也包括了文化消費和文學消費,形成了一個大眾文化消費市場和大眾文學消費市場,刺激了勞動者的文學消費欲望,也刺激了勞動者的文學創作潛能。

三是工業市場經濟社會或多或少地帶來了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多元化,即使在中國特定歷史條件下,還不允許公開的、合法的多元化,但消極形態的多元化實際上己經存在了,不同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暗流,本質上作為不同階級的經濟和社會利益要求的頑強表達,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遏止的,這就為勞工階級獨立的文學創作和文學需求的發展準備了一定的政治思想條件。

四是互聯網與自媒體的發展,為當代勞工階級在文學和文化方面的發展,創造了以往歷史上所有時代的勞動者不可能具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解決了文學創作和文學消費依賴於紙質媒體的瓶頸製約問題,使得經濟上處於貧困狀況的勞工階級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消費獲得了低門檻、低成本的便利條件,文學不再成為「有閒階級」壟斷、獨有、專享的高檔奢侈物,每一個具有一定文學創作和文學欣賞能力的人都可以進入文學的「殿堂」,這就使勞動文學呈現出加速度發展的態勢。

八、當代中國勞動文學的發展趨勢

本章最後部分對勞動文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做一點分析和預測。

1、當代中國勞動文學還有很大的不足和發展空間

就本課題研宄所掌握的資料來看,當代中國勞動文學雖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其實還處在初級階段,還存在很大的缺憾和不足,因而也存在很大的上升和發展空間。

第一,就主題和內容而言,絕大部分作品還停留在對農民工尷尬、困窘、看不到出路的生存現實的描寫上,前面所歸納的四大主題:(1)農民+工人、主人+流民、強勢稱號+弱勢群體的分裂和撕扯;(2)資本剝削、工廠專製、政府管控、城市排斥,農民工陷入孤零零的原子化生存狀態;(3)身體的悲劇:在工廠、流水線與宿舍、出租屋之間;(4)鄉愁:回不去的農村、回不去的故鄉一一都只表現了當代工人階級生活的一個方面,哪怕還是占主導地位的方面,在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進程中必然會並且正在成長起來的另一方面,還基本沒有進入前期勞動文學的視野範圍之內,與上述四大主題相對應的另外四大主題,還沒有引起勞動文學家門的重視,那就是:(1)農民工的工人化、市民化和公民化;(2)新工人正在努力建立新型的社會聯繫,工人開始了聯合和團結的進程;(3)工人在精神與靈魂層面的探索和追求;(4)新型城鄉關係的建立。這些主題如果說過去和現在還不能在勞動文學中占據主導地位的話,那麼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上升到主導的地位。

第二,就主要的思想感情而言,絕大多數作品還停留在消極被動的、否定性的、控訴性的階段,停留在孤獨、迷茫、無助、疼痛、壓抑、嚎叫、屈辱、怨恨和憤怒的階段,還很少有人達到了基於工人作為歷史主體和社會主體所產生的自豪、榮耀和樂觀之上的理性反思和階級認同階段,也就是說,從主觀意識層面,新工人階級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階級意識,還沒有從自在的階級轉變為自為的階級。當然,揭示和描寫苦難、犧牲、不公平、非正義,以及表達對這種狀況的不滿、怨恨和憤怒,這是工人階級意識形成和工人解放的第一步,是完全必要的,但停留在這一步就不行了,而且對苦難的描述本身,也不能停留在現象的層面,應該引導人們思考產生這些苦難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尋找消除這些原因的道路。己有的勞工文學作品,很多只是簡單地描寫苦難,而未能提供足夠富有深度的情節和場景,引導人們思考苦難的原因,甚至可能由於描寫的深度不夠,而誤導人們把苦難的原因歸結為某些個人的品行和素質等淺層次的原因,而放棄對人性和製度的深層追問。這樣,看了太多悲苦的描寫和訴說以後,人們找不到走出苦難的道路,從而陷入更加悲觀乃至絕望的思想和情感狀態。

第三,就主要意象的塑造和建構而言,絕大多數都是一些對消極被動、軟弱無力的勞工的物化、譬喻和象徵,在自然界和社會界中處於弱勢狀態的無機物、植物和動物意象,幾乎沒有為爭取人權、公民權利、勞動權利而奮鬥的工人戰士和工人英雄人物,以及作為這些人物的擬人化符號和象徵的,在自然界和社會界中處於強勢地位的、堅強有力、生機勃勃的無機物、植物和動物意象,這與英國的憲章派文學、法國的巴黎公社文學和德國、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應該說,勞工文學意象的塑造的這種轉換,與前述勞工文學主題和題材的轉換以及勞工文學觀念、理念、思想、感情的轉換是互為因果、互為條件的,不得不說,正是在這一點上,遇到了來自勞工文學外部的強製性的硬約束,也就是遇到了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瓶頸製約,勞工文學由原子化生存主題轉向建構新型社會聯繫的主題,由自在自發、消極被動的個體意識轉向自覺自為、積極主動的階級意識,由矮化、畸形化和病態化的意象轉向健美有力、崇高偉大的意象,對於現行的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而言,是不利的,因而是一定會極力阻撓和打壓的。

2、勞工階級的成長壯大和勞工運動的蓬勃發展,對勞動文學具有剛性的和必須得到滿足的強烈需求

工人階級、勞工階級,是工業市場經濟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兩個基本階級之一,而且在人數上相對於資產階級和其他一切階級占有絕對的優勢,只是由於其人均掌握的經濟資源最低、由於在其早期發展階段自身未能建立必要而有效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聯繫,因而處於被統治和被剝削的地位。但這種情況並不是命中註定和固定不變的,一旦工人階級掌握了較多經濟資源,形成了密切的社會聯繫、政治聯合和文化意識,這種情況是可以被改變的。

第一,勞工階級的壯大和勞工運動的興起內在地需要勞動文學達到新的發展階段。事情正如恩格斯所說的:「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更能比10所大學把科學推向前進」;「經濟上的需要曾經是,而且越來越是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進展的主要動力。」科學的發展是如此,文學的發展也是如此。在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社會,勞工階級具有三種力量,第一種叫做結構的力量,也就是說勞動是經濟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結構性要素,沒有這種要素,其他一切生產要素就都是死的和無用的;第二種叫做結社的力量,就是工人通過團結和聯合,把分散的、個體性的、無序的結構性力量轉化為一種集中的、集體性的、有序的力量;第三種叫做文化的力量,這是結社活動和集體行動的主觀條件,為結社活動和集體行動提供理念、綱領、目標、計劃、策略、宣傳、輿論、動員、技術等等精神資源,勞動文學就屬於勞動文化力量的組成部分。處於弱勢地位的工人階級維權和爭權,追求自由、平等、解放和幸福,那是一種內生的、基於人性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需求,是必須要得到滿足的,是任何力量也不可阻擋的,這種需求就強烈召喚和推動勞動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維權、爭權和追求自由、平等、解放、幸福的鬥爭還剛剛開始,對勞動文化和勞動文學的需求是巨大的,必將使勞動文化和勞動文學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

第二,勞工結社、勞工的團結和組織內在地需要勞動文學的轉型升級。勞工運動是工業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會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爭取權利的社會運動,勞工結社是勞工運動的第一步,勞工結社權或團結組織權在「勞工三權」中名列首位,目的是把分散無序的、像成千上萬的馬鈴薯一樣沒有任何內在聯繫的個體工人,組織成為一個集體,一個階級,然後才能去與資產階級、其他階級和政府展開集體博弈,這就需要大多數工人具有歷史主體意識、社會主體意識、階級意識和集體意識,由消極被動、聽天由命的精神狀態轉變為積極主動、奮發有為、自主自治、自強自立的精神狀態,這種轉變既需要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上的引導和推動,其實,更需要為一般工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的啟迪、感動和渲染。就目前我國勞動文學所達到的水平而言,是不能夠勝任的,悲哀、無奈,喊痛、叫苦,屈辱、憤怒,或者只是一種消極被動的精神狀態,或者只是一種與剝削者和壓迫者抽象對立的狀態,根本上還沒有進入與對方的具體的、此消彼長的力量對比狀態。勞動文學應該以生動形象的、動人心弦的描寫和表現,讓工人們感覺到團結和組織起來的絕對必要性,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團結和組織起來,相信這種團結和組織會成倍地増強工人的力量,從而從心底裏激發起廣大工人團結和組織起來的願望和熱情。

第三,勞工集體行動過程中內在地需要勞動文學的鼓舞和催化。團結和組織起來的工人,能夠進行三類集體行動,第一類是與資方進行集體談判,第二類是進行罷工、怠工等產業行動,第三類是通過集會、遊行、示威向社會和政府集體表達訴求。從各國勞工運動經驗來看,文學元素都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包括鼓舞人心的標語口號、聲明文告、演說、詩朗誦、歌曲中的歌詞、戲劇中的劇本等等,這些現場的或正在進行時的勞動文學,能夠起到凝聚和放大工人集體力量的作用,也能夠感染對手和旁觀者。隨着我國勞工集體行動的逐漸増多,勞動文學就有義務滿足這方面的需求,而這是目前階段的勞動文學遠遠做不到的。

第四,在中國未來整個文學領域和文學市場上,勞動文學的總量和影響力都會成倍増長。僅從前面所作的問卷調查可知,勞動文學的供給潛力和市場需求都是很龐大的,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勞動文學市場規模將會大幅度擴張,至少能夠與目前由權力和資本占主導地位的精英文學和商業化大眾文學分庭抗禮:首先,從長遠來看,隨着經濟的増長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工人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文化消費能力還將有大幅度的提高,能夠加入文學創作隊伍和文學消費者行列的工人將會越來越多,使勞動文學的基礎更加寬廣和深化;其次,勞工運動的蓬勃發展會把勞動文學推進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將會湧現出大批優秀的勞動文學作品;再次,政治民主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會為勞動文學的發展提供寬鬆的環境,使許多被壓抑的文學創造力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最後,網絡和自媒體的更進一步的發展,為普通勞工從事文學創作、發表作品、傳播、閱讀等等,提供更為便捷的平臺和技術支持,極大地縮小普通勞工與知識分子在文學生產和消費上的差距。

勞動倫理

一、何謂勞動倫理

1、 狹義的勞動倫理與廣義的勞動倫理

所謂勞動倫理,主要指勞工道德意識,即勞動者作為勞動主體對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係和社會現象的道德評價。這是狹義的勞動倫理,其主體是勞動者。廣義的勞動倫理則指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對於勞動、勞動者、勞動關係的道德評價和判斷,其主體是社會。狹義的勞動倫理不一定成為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勞動倫理,但廣義的勞動倫理應該並且事實上也或多或少地體現和包含了狹義的勞動倫理。

勞動倫理學或勞動倫理研宄在中國剛剛開始,對勞動倫理這個基本概念的定義也不盡一致。學界通常自覺不自覺地從社會主體的視角、學者以社會代表者的身分來界定勞動倫理:「勞動倫理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勞動關係的行為規範。勞動倫理以平衡勞動關係、保護勞動者權益為主要特點,貫穿於勞動關係的各個方面。」①「勞動倫理是對勞動關係中道德現象的概括,主要指在勞動中人與其他諸要素之間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勞動倫理是對勞動者各種道德關係的反映,如對勞動者之間、勞動者與勞動集體之間、勞動集體與國家、社會之間等各種利益關係的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的反映。」②

這些定義大體上都是廣義的勞動倫理,雖然也提到了「以保護勞動者權益為主要特點」,但顯然是自上而下、居高臨下的視角,而沒有自下而上的視角,沒有強調「勞工道德意識」這個原點和內核,沒有突出勞工基於其道德正當性和道德權利對社會提出的批評和要求。但是,廣義的勞動倫理或一個社會中形成的一般勞動倫理,如果不是基於狹義的勞動倫理即勞工道德意識的話,那很可能只是其他階級階層強加於勞動者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規訓。所以,對勞動倫理的全面理解,必須理順狹義的勞動倫理與廣義的勞動倫理之間的關係。

2、 勞動倫理研宄的主要內容

一些學者從其廣義的勞動倫理定義出發,歸納出勞動倫理研宄的主要內容:「一是在勞動過程中的基本倫理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與人的自由和幸福的關係問題;二是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道德問題;三是在勞動過程中勞動集體的道德問題;四是對勞動過程中公平與效率關係的倫理學思考;五是職業道德,即人們在從事其特點工作是的行為規範。」③「總的來看,對目前國內勞動倫理問題的研宄基本上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理解:一是理論層面,主要探討勞動倫理問題的實質、勞動與人的本質的實現、人類自由與幸福的關係,勞動道德的職能和道德意義以及對勞動道德合理性的論證,體面勞動的保障及其實現等。二是實踐層面,主要探討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道德關係問題。如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自由狀態、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勞動環境、技術要求等方面的可接受性,勞動者之間的道德關係、經濟效益和道德效益的關係,以及勞動者對勞動的熱愛和忠誠程度、勞動後的獲益、休息等製度保障等,都屬於勞動倫理實踐層面的研宄內容。」①
當然,一個學者主觀上可以站在全社會共同利益的立場、以近乎全景的視角、力圖全面地研宄勞動倫理問題,建立一門「科學的」、「客觀的」勞動倫理學,不管他實際上可能受到何種潛在的價值判斷、無意識心理動機、「先天圖式」、「前見」、「成見」的影響,不管他所達到的客觀效果如何。本書不準備從這樣的設定出發,而是直接了當地從勞動文化、勞工文化、勞工的立場和視角、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出發來研宄勞動倫理,始終立足於狹義的勞動倫理即勞工的道德意識,如果擴展到了整個社會的、廣義的勞動倫理的話,那也是從勞工出發、自下而上、由點到面地向全社會發出勞工的道德抗議、呼籲、要求和建議。理由很簡單,勞工、勞動者作為勞動的主體和承擔者,卻在經濟、政治、文化(包括道德)諸方面都缺失話語權,他們理應成為勞動倫理和勞動倫理學的第一主體。

正如勞動關係(勞資關係)學者未必都是勞工學者(也有為資本說話的資方學者),勞動法律師未必都是勞工律師(也有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的資方律師),同樣,勞動倫理學者也未必都是勞工倫理學者,資方以及社會其他階級階層在學術界的代表人物,也可以並且一定會提出他們的勞動倫理學說,把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帶到勞動領域之中,極力用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影響乃至控製勞動者。在這樣一種客觀存在的情況下,有誌於為勞工說話的勞動倫理學者,首先必須聲張勞動倫理和勞動倫理學的勞工主體性,盡力表達勞工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誌、道德要求、道德觀念、道德規則和道德理想,通過與其他勞動倫理學說的論戰和交流,擴大從勞工出發的勞動倫理學說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使之變成在全社會範圍內不可忽視的乃至占主導地位的勞動倫理。

二、勞工文化視野中的勞動倫理

勞動倫理是勞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從倫理學角度出發論證勞動和勞動者的道德地位、道德價值和道德權利,對剝削和壓迫勞動者的社會製度進行道德譴責和道德批判,從勞動倫理出發提出改變社會的方案和勞動者的社會理想。這種論證與從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歷史學、美學、文藝學等學科出發對勞動的價值、地位和發展前途進行的論證,共同構成勞動文化、勞工文化的思想體系。由此可以提煉出勞動倫理的一些基本觀念和原則。

1、勞動本身具有重要的倫理價值,本身蘊含着豐厚的道德寶藏

倫理學的主要價值是善,自利利人、己他兩利是個體的善,自由、平等以及作為二者之統一的公正是社會的善,而仁愛和慈悲是最高的善,這些倫理道德價值最初就己經蘊含在勞動過程之中了,如同真和美等文化價值也都蘊含在勞動這一文化母體之中一樣。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力聲張了勞動的這一倫理價值:勞動生成和創造了人本身,勞動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類存在方式,是人性形成和發展的本體論、存在論依據,人就是靠勞動在這個世界上得到生存和發展,而不是一種被動的、消極的、被賦予的、被規定的存在,這就奠定了人類生存在倫理學意義上的尊嚴與崇高。勞動是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和社會、人與自己相互作用的過程,那麼,其中就包含了三種重要的倫理價值:

勞動是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過程,人在與自然的對立中逐步確立了人的勤勞、勇敢、信心和尊嚴,而在與自然的統一過程中形成對自然的熱愛、珍惜、尊重和節約的態度,這些都是人類在與自然界打交道時極為寶貴的倫理資源。人類要在自然界中獲得長期的生存
夏明月:《勞動倫理研宄一一和諧勞動關於和諧社會構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頁。和發展,乃至成為宇宙的永恆的見證人和看護者,就必須對這兩方面的倫理學資源發揚光大。因為勞動具有這樣的歷史本體論地位和倫理學地位,歷史上才響徹了「勞動神聖』』、「勞工神聖」的激越呼聲。
勞動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對立統一的過程,人在與他人、社會的對立過程中,形成了自主、自立、自尊、競爭、自強不息、自我負責等個性倫理品質,又在與他人、社會的統一過程中形成了團結、協作、守信、利他、寬容、互助、互愛、慷慨、仁慈等社會性倫理品質。整個人類社會要從低級階段發展到高級階段,有賴於這些倫理資源的積累和増長,否則就會長期淪陷在奴性、依賴性與攻擊性、破壞性輪替互補的惡性循環狀態。
勞動是人與自己對立統一的過程,在潛在的、精神的、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物質的、功利的自我相對立的過程中,形成了自我挑戰、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等倫理品質,而在潛在的、精神的、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物質的、功利的自我相統一的過程中,形成了誠實質樸、謙虛審慎、自我約束、自我滿足、自我保護、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等倫理品質,沒有後者的平衡,前者就會把人導向虛妄、幻想、狂妄自大、走火入魔的狀態。
2、勞動倫理和勞動道德是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的基礎

勞動是社會的母體,後來出現勞動分工和社會分工,最初是投資經營管理活動從勞動中分化出來,二者共同構成我們稱之為「經濟」的領域,在經濟基礎上又分化出政治(社會管理),在經濟、政治的基礎上由分化出文化,再加上人們日常的休養生息,社會生活大體上分化為經濟、政治、文化、日常生活四大領域。勞動作為經濟領域的核心部分,成為這四大領域的底盤、母體和發源地,不僅給整個社會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資料,而且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資源,其中就包括倫理道德資源。

可以說,勞動倫理是社會倫理的模本,為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提供了一個最原初的和基本的參照系,上述勞動過程中形成和鍛造出來的倫理品質,原則上也適用於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但是,要看到勞動倫理與其他社會倫理之間有一定的區別、矛盾乃至對立:

在投資經營管理、社會管理和文化活動中會形成一些新的倫理道德要素,它們是勞動倫理不能夠完全包括的,投資經營管理倫理、政治倫理和文化倫理的確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勞動倫理,比如說,企業家必須協調投資者、經營管理者、勞動者、消費者、政府、社區各方的關係,客觀上要求更有彈性和張度的倫理道德;政治家要協調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階級之間、政黨之間、政府與公民之間等更為復雜的關係,對它們有更高的倫理道德要求;知識分子從事精神文化創造,也具有倫理道德方面的特殊要求。
投資經營管理者、社會管理者和知識分子從勞動者中逐次分化出去以後,在社會結構中處於上層和優越的地位,他們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與勞動者是對立的,在歷史上存在着對勞動者嚴重的剝削、奴役和壓迫,因此他們的倫理道德在很大程度上與勞動者的倫理道德是矛盾和對立的,他們經常利用、改造、扭曲、包裝、誇大勞動倫理來訓導和矇騙勞動者,而自己卻明裏暗裏奉行另一套倫理道德,這是勞動者必須認真識別並加以堅決批判的。
雖然投資經營管理、社會管理和文化活動一度從勞動中分化出去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勞動相對立,但社會的發展卻一定需要這種專門的分工,因此,問題不在於消滅這些領域,而在於消滅這些領域與勞動的對立,重新實現勞動與這些領域的結合,這就要求勞動者拓展自己的倫理道德邊界,吸收這些階級階層有價值的倫理道德要素,提高自己的倫理道德品質。反過來說,這些階級階層也有減少和消除對勞動者的剝削、奴役和壓迫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推動整個社會的道德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和層次。
回顧歷史,勞動者在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的創新、科學技術和

文學藝術的發展等方面所做的貢獻的確在很大程度上不如其他階級階層(儘管他們在這些方面所製造的災難和痛苦也遠遠趕不上其他階級階層),但是,在倫理道德方面,勞動者所做的貢獻是最大的,他們替全人類保留和保護了最基本的道德資源,從而保證了社會的底線不被洞穿,保證了社會基本盤沒有崩潰,相比之下,其他階級階層在道德上雖然也有新的貢獻,但基本道德水平是遠遠低於勞動者的,尤其是道德上的問題乃至罪過比勞動者要嚴重得多。

3、 勞動的道德價值和勞動者的道德權利的優先性

由於勞動長期以來默默地支撐着整個社會結構以及歷史的發展,同時又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因此勞動的道德價值就顯得尤為突出;由於勞動者對經濟、政治、文化尤其是人類倫理道德做出了特有的貢獻,同時又在歷史上蒙受了最大的不公、承受了最多的痛苦、付出了最大的代價,因此勞動者也就獲得了優先的道德權利。倫理道德本質上是要從公平正義出發調整人們的社會關係,既然勞動和勞動者受到了不公平不正義的對待(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那麼,從勞動和勞動者出發對社會歷史所做的道德評價,就應該提高到社會本體論和歷史本體論的高度;倫理道德不能再是歷史發展的旁觀者或可有可無的、被經濟政治力量所決定的要素,而應該成為一個內在的、不可或缺的、本質的構成要素。

從勞動的道德價值的優先性和勞動者的道德權利的優先性出發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不能僅僅停留在抽象的和主觀的層面上,不能僅僅是一種憤怒的譴責和批判,不能僅僅以「歷史與倫理的二律背反」(李澤厚語)輕飄飄地一筆帶過,指望歷史發展的自然進程會抹平兩者之間的鴻溝,而是要從本體論的角度提出重構社會歷史的原則和方法:貶低勞動價值和虧待勞動者的普遍情形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勞動和勞動者必須得到公正的對待,否則受剝削被壓迫的人們就擁有打斷歷史進程、顛復社會結構的歷史權利,造反與暴力革命就會成為一種現實的歷史力量和歷史運動,其他階級和階層受到無情的清算就是罪有應得。

4、 勞動倫理的核心價值

勤勞與節約
所謂勤勞,就是人類要不斷地勞作、不斷地改造自然界、不斷地與自然界發生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這樣才能確保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是由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永恆的基礎這一歷史本體論事實和原理所決定和派生出來的倫理要求。勤勞的反面是懶惰、好逸惡勞、坐享其成、坐吃山空,一個社會有少量的人不勤勞,這個社會還能存在和發展,如果大部分人都不勤勞,這個社會就一定會崩潰,有些熱帶民族為什麼一直不能發展起來,重要原因是那裏的人們缺乏勤勞的美德,相比之下,溫帶地區的民族處在更高的文明水平,因為那裏的人們普遍比較勤奮、進取、刻苦耐勞,這就反證了勤勞的倫理價值,而且是社會的最基本的倫理價值。圍繞着勤勞這一核心倫理價值,形成了一簇相關的倫理品質:積極進取、富於創造、發憤圖強、敬業奉獻、精益求精等等。

所謂節約,或者節製、節儉、儉樸,就是人類要愛護和珍惜自然資源,把自己的需要控製在合理的程度上,而不能無休止、無限製地向自然界掠奪,因為這種過度的索取一定會導致生態與環境的破壞,導致嚴重的生態危機、資源耗竭、環境汙染,反過來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巨大的威脅。節約的反面是貪婪、縱慾、奢侈、浪費,一個社會有少量的人不節約,這個社會還能存在和發展,如果大部分人不節約,這個社會就一定會枯竭,就像古羅馬帝國,曾經富有四海,終因驕奢淫逸而分崩離析。當然,節約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與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並不矛盾,但後者並不意味着無限地占有和消耗物質財富,而是指為身心的和諧健康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即使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充分涌流的條件下,為自己和子孫後代節約資源仍然是一種永恆的美德,浪費永遠是可恥的。圍繞着節約這一核心倫理價值,形成了一簇相關的倫理品質:對自然的熱愛、尊重、感恩和敬畏,對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的順應和服從等等。

獨立自主與團結互助
勞動過程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同時具有個體性和社會性。沒有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勞動當然不可能發生,但沒有個人之間最低限度的團結、協作、聯合、互助,勞動也不可能發生,因此勞動這種人類特有的活動和存在方式同時向人發出兩種倫理要求或者道德命令:獨立自主和團結互助。一般來說,在人類歷史早期,由於個體勞動能力很弱,故勞動具有更多團結互助的特徵,靠着團結互助,人類戰勝了個體能力比人更強的動物而從動物界中脫穎而出,隨着個體勞動能力的不斷増強,勞動也就越來越具有獨立自主的特徵,當然,不管任何時候,這兩方面的特徵始終是互為條件和前提、缺一不可的。同樣,圍繞着獨立自主和團結互助這兩項核心倫理,也形成了一簇相關的倫理品質。

自我創造與自我保存
人在勞動過程中還要處理好潛在的、精神的、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物質的、功利的自我之間的關係,由此也提出了兩項倫理要求或道德原則,既要不斷地超越舊我實現新我,又要拋棄幻想、腳踏實地、量力而行、自我保存,在理想和現實之間達成平衡。

傳統倫理學大都把倫理道德僅僅理解為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道德規範、道德輿論和道德感情,現代倫理學則同時向外和向內拓展了倫理道德的範圍:向外拓展為生態倫理學和環境倫理學,向內拓展為自我倫理學。從自我倫理學的角度來看,處理同時態的自我結構各要素的關係與處理歷時態的自我過程各階段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倫理道德問題:「個人積極地實現自己的主體性和自然本性,並且按照客觀條件改造自己的本性,在我看來,這不僅是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而且是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如果個人不積極地實現自己的主體性和自然本性,並且聽憑客觀環境塑造自己的本性或者一味地放縱自己的反主體性,則不僅放棄了做人的自由和權利,而且放棄了做人的責任和義務;他就成了一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盧梭曾經很明確地強調過這一點,他認為,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自己做人的資格,就是放棄人類權利,甚至就是放棄自己的義務;這一棄權是不合乎人性的:放棄自由,也就是取消自己行為的一切道德性。」①

應該說,自我創造和自我保存都具有倫理性,都是每個人對自己應盡的道德責任,這兩者之間經常會發生衝突,如果一定要做出選擇和排序的話,兩者的平衡是最好的,其次是為了自我創造而放棄自我保存,再次是為了自我保存而放棄自我創造。勞動的最高和最終目的是每個人的幸福和自由全面發展,凡是有助於實現這一目的的,都具有道德上的正當合理性。

追求公平正義
勞動者具有上述三類核心倫理價值,對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按理說應當與其他社會階級、階層處於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社會地位,然而,由於人類本性、社會結構、歷史運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他們卻長期處於被剝削、被奴役、被壓迫的不公平、不正義的狀態之中,與此就產生了一項雖然是派生的但卻是更為重要的勞動倫理,那就是對剝削、奴役和壓迫的反抗,對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的追求。前三項勞動倫理雖然保持和提高了勞動者階級內部的道德和文明水平,卻不足以直接改變整個社會的不道德和野蠻狀態,只有對自由、平等以及作為兩者統一的公平正義的追求,才是直接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追求公平正義是對勞動者的一種更高的道德要求,勤勞與節約、獨立自主與團結互助、自我創造與自我保存,固然都是不可否定和放棄的勞動倫理,但如果整個社會結構處在一種不公平的、傾斜的狀態,勞動者就始終只能在一種被規定、被控製的狀態中得到一種可憐的生存和有限的發展,只有批判、否定和顛復這種不公平的社會結構,勞動者才能在獲得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的同時,也把勤勞與節約、獨立自主與團結互助、自我創造與自我保存這些勞動倫理向全社會發揚光大。

5、勞動倫理與資本倫理、權力倫理、知識倫理

強調勞動倫理的特殊性和優先性,並不是過去曾經發生過的「勞動崇拜」,並不是要確立勞動倫理的唯一性或壟斷性,鑑於勞動倫理本身也具有的某些局限性®以及其他階級階層的倫理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應該進一步闡明勞動倫理與資本倫理、權力倫理和知識倫理的關係。限於篇幅,這裏只論及勞動倫理與資本倫理之間的關係。

勞動倫理和資本倫理,也可以叫做雇員倫理與雇主倫理,二者共同構成勞資關係倫理,或勞動關係倫理。這裏面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勞動與資本固然是兩類不同的生產要素,勞動者和資本家之間固然利益矛盾以至對立,但在工業市場經濟體系中,實際上是互為前提和條件的,具有共同的利益。為了維護工業共同體的存在和長期發展,要求雙方達成某些一致的倫理契約或道德原則,有學者總結說:確立勞動關係是勞動關係雙方在各自獨立、自由的基礎上,為了各自利益,追求各自利益,自我選擇、理性思考的行為;同時,確立勞動關係也是平等協商、一致同意的行為,是合意行為。確立勞動關係,一方面是追求各自利益,雙方有着矛盾、衝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存在着共同利益而力求和諧、互惠,並在此基礎上協商、談判、討價還價以確立勞動關係,簽訂勞動合同。在這一過程中,並且以此為基礎延伸至勞動關係的運行過程中,貫穿、體現着以下幾種道德範疇:平等、公平;互相尊重,尊重各自人格,尊重雙方獨立、自由、平等行為;榮譽來自自尊、自愛、自我奮鬥(比如勞動、工作、參與管理等等);自尊心、自愛心、知恥心,自我奮鬥,個人的尊嚴、前途、命運均來自個人自己的努力、奮鬥,自我追求,自我實現不屈從於人,不出賣自己的利益;自由發揮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比如,在勞動中創造、發明,在參與管理中提出意見和改進措施,並使之實施、落實,從而改善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競爭力,等等②。

具體到雙方來說,勞動倫理或雇員倫理的要點是:熱愛工作、盡職盡力,具有敬業、樂業、榮業、永業的精神;重視工作效率,維護和諧秩序;嚴守職業紀律,不見異思遷,不隨意跳槽;勤奮勞動,努力提高勞動生產力,提高技術,提高質量;同心協力,互相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發揚團隊精神;努力維護企業形象與榮譽③。

資本倫理或雇主倫理的要點是:為勞動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保障合理的工作待遇與勞動條件;重視勞動者的福利;運用恰當、合適的升遷獎勵,増進勞動者成就感;増強勞動者參與範圍,増進勞動者的使命感、歸屬感、參與感;關懷、尊重勞動者,營造企業感情、企業文化範圍;等等®。

如果雙方都遵守了上述倫理要求,那麼良好的企業文化就形成了,並且會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在勞動關係的運行過程中,堅守義務、責任、良心這些道德範疇,就可以大大減少勞動關係運行中所需要的支出費用。一方面,雙方嚴格履行合同,自覺、自願憑良心辦事,不損人利己,這就増加了未預見的收入,減少了監督、管理、檢查的費用,減少了毀約帶來的製裁費用;另一方面,由此増加了雙方的可信性,増進相互信賴,不必時時、處處防「小人』』、「盜賊』』,減少了這方面的預防性費用。由此,雙方都有了信譽,有了行為的可預測性、可預見性,減少了進一步相互考察、相互「捉摸」的費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述勞動倫理、資本倫理與勞動關係倫理是在較為理想狀態和高級的發展階段才會出現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會形成,相反的是,在市場經濟的早期階段,主要由於資方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地追求利潤最大化、殘酷剝削和壓榨工人的不道德行為,激起了工人的絕地抗爭,在這個過程中,工人階級提出了自己的激進的勞動倫理和社會倫理,這種倫理在馬克思主義中得到了最為充分的表達:勞動創造全部價值,資本只能轉移而不能増加價值,資本的全部利潤都來自於剝削即對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侵占,因而是不道德並應當被剝奪的;應當以公有製、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代私有製、市場經濟和按資分配。只有通過這種勞動倫理引導下的激烈的階級鬥爭,才出現後來勞資之間相對的力量均衡,才出現上述溫和的勞動倫理和比較合理的資本倫理。

三、改革開放以來勞工道德意識的演變

1、老工人勞動倫理意識的變化

公有製和計劃經濟時期,一種高大上的勞動倫理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並且構成整個社會倫理的基礎,其要點可概括如下:(1)基於職工是企業和國家的主人這一經濟和政治製度的基本原理,在倫理道德上自然強調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2)在職工與職工的關係問題上,倡導團結一致、先人後己、有困難就上、有好處就讓的利他主義道德;(3)在職工與企業和國家的關繫上,倡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大河無水小河干的共產主義道德;(4)在個人與組織的關繫上,倡導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甘當齒輪和螺絲釘、甘當磚和瓦的集體主義道德。在這樣一種勞動倫理的倡導下,的確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勞動模範和道德模範,他們也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大力表彰,有的甚至被提拔到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崗位(如陳永貴、吳桂賢、倪誌福、李瑞環等等)。

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計劃經濟時期的上述勞動倫理雖然在人們的表層意識和社會的宣傳輿論上占據主導地位,但在人們的深層心理結構和具體的行為選擇中,幾千年來私有製社會留下來的傳統倫理道德仍然在頑強地起作用,尤其是到了計劃經濟的晚期,這些長期被壓抑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意識又冒出來了。由於高大上的勞動倫理嚴格抑製正常的個人需要的滿足,就導致了緊緊地繃了幾十年的高大上倫理道德的鬆弛,出現了與上述倫理原則同時存在的磨洋工、消極怠工、上班時間干私活、小偷小摸等現象。到了 80年代中期,也就是在國有企業進行兩權分離、推行廠長負責製的時期,絕對的計劃經濟體製發生了鬆動,傳統的倫理道德就得到了公開的表現。日本學者、日本青少年研宄所所長千保石在這一時期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宄所的學者做了一個社會調查,並寫了一篇長篇論文:《中國的勞動倫理——日中青年工人意識調查》。該文基本內容可簡要介紹如下

本調查着眼點之一在於探索刺激勞動熱情的因素是什麼。為達此目的,本調查問卷設計了被認為與刺激因素有關的42個問題。分析採用了順位相關的分析方法,探索了 42個項目與勞動熱情高的工人之間的關係。
調查表明,中國工人並不勤勞,儘管中國人有勤勞的傳統和精神素質。有44.4%的工人肯定地回答「車間裏有沒有遲到、偷懶的人」(日本為24.1%),只有8%的工人肯定地回答「認真從事日常工作的人多嗎」(日本達40%以上)。甩下顧客急於下班的百貨商店售貨員;「飽經風雨」而無人認領、用寶貴的外匯換來的進口設備;車間裏聊大天的散漫氣氛;遲到、缺勤、緩慢的勞動動作……展現在眼前的如此種種,畢竟在日本是聞所未聞的。①同上書,第152頁。
造成工人懶惰和怠工的原因,一是國家主義的企業體製,「大鍋飯「、依賴國家的體製使工人喪失了勞動熱情,雖然廠長負責製賦予企業一定的經營自主權,但這是一種不完全的體製,廠長並沒有解僱工人的權利,在這種體製下,比他人工作差很多,不用擔心自己會被解僱,不用擔心獎金少拿,即使公司出現赤字,也不用擔心失業,自己也不會少拿錢。二是在車間裏形成了一種非正式的、不良的群體規範,理由很多:大人物們搞了那麼多不正紓頤淺俚�5分鐘、10分鐘算什麼;拼命干又怎麼樣,干與不干工資一樣;人多活少,悠悠蕩蕩、熘熘達達也是不得己。「正不壓邪』』,好好幹活的人反而受到譴責,終於同流合汙。
意識形態的激勵失去作用。雖然回答工作是為了給社會做貢獻的工人高達83.5%,在各國青年中高居榜首,是日本的兩倍以上,但這只是表面的現象,因為從更科學的順位分析法來看,在45個項目中,與有高度的勞動熱情並被評價為有能力的人正相關的動力,不是「為社會服務」(排序在第34位,在美國反而排在第15位),而是「你在廠裏被認為是非常起作用的、效率高的人」,而與勞動熱情負相關的因素,排名在前的也不是沒有社會責任感,二是平均主義的用工和分配政策。幾乎所有的職工都回答自己的工作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但這只不過是紙上談兵,嘴上念空佛,真正與勞動熱情相關的,其實還是跟其他國家一樣的因素即個人利益、個人價值和個人尊嚴,是人類共通的、與資本主義社會也沒什麼差別的個人慾望。
正因為中國的體製抑製自由競爭,中國青年反而表現出對於自由競爭的一種異乎尋常的渴望,70%的中國青年工人渴望競爭,而希望平等者僅占30%,這與日本青年工人的57%對43%形成強烈的對比。日本企業實行終身僱傭製和年功序列製,企業裏的競爭不是很激烈,但因為企業之間存在極為激烈的競爭,並沒有使員工產生依賴感,反而激發了他們對企業的認同和勞動熱情。在沒有企業之間激烈競爭的中國,青年工人贊成「同一行業間應該進行競爭」的,高達89.2%,而在日本只有45.7%。但是工人有了這種嚮往,還是一種抽象的激情,因為在回答如何才能改變現狀時,很高比例(65%以上)的工人認為取決於有一個行為正派、積極努力自主經營、關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關壞、照顧員工的廠長®。
80年代己經開始的這種勞動倫理的變化,在市場化全面推進的最近20多年來得到了全面的展開和體現。

隨着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大面積轉製為民營企業、私營企業,職工的主人翁地位瞬間塌陷,數千萬職工下崗自謀生路,80年代還停留在他們表層意識的主人翁責任感,以及建立在這種責任感基礎上的利他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和集體主義道德,也終於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對這種他們不能駕馭、難以抗拒的歷史變遷的強烈的道德憤慨、道德質疑和道德批判:幾代職工數十年的勞動積累朝夕之間變成少數人的私有財產,這公平合理嗎?

另一方面,公有製和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那種偷懶取巧、磨洋工、依賴、搭便車、平均主義的勞動倫理,也由於遭遇到生存危機的強大挑戰而得到了改變,下崗後的國有企業職工,一部分轉移到私營企業,一部分變為個體戶,一部分以打零工的方式獲得非正規就業,還有一部分不願或不能就業,只能依賴微薄的失業保險或低保收入勉強生存,不管他們願不願意,他們都必須適應早期市場經濟條件下弱肉強食的生存倫理。剩下的國有企業,為了做大做強,也在彷照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產權製度、經營管理製度和勞動用工製度,職工在分享國企壟斷地位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逐步打破了吃大鍋飯的習慣,接受了差別對待,甚至接受了企業內部管理層與普通職工收入差距達數十倍的殘酷現實。

總之,從計劃經濟時代一路走過來的老工人,經歷了經濟、政治、文化、倫理道德諸方面的翻天復地的變化,計劃經濟勞動倫理被徹底解構,但新型的、正常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倫理又沒有形成起來,他們或者接受了弱肉強食的叢林生存倫理,或者只能依靠更遙遠和古老時代留下來的基本的勞動倫理資源如勤勞、堅韌、節儉、互助等等,勉強生活在一個對他們充滿風險的、前途未蔔的世界上。

2、新工人勞動倫理意識的形成

新工人在年齡上屬於70後、80後、90後,絕大多數是來自農村的農民工。與老工人相比,他們的倫理道德意識具有如下特徵:

他們只是在學校接受過計劃經濟勞動倫理的相關教育,而從來沒有像老工人一樣在工作場所和職業生活中接受這種倫理的規訓,因此,一當他們就業進入市場化的勞動關係,學校裏受的那些倫理教育就迅速瓦解了,由於他們沒有經歷一個從主人翁到雇員和下崗失業者的墜落,也就不會產生對這種墜落的強烈的憤慨和道德譴責。
經過十多年農村經濟體製改革,農村基本恢復了數千年傳統的小農經濟形態,農民比城市工人率先破除了人民公社時期被強製灌輸的計劃經濟勞動倫理,恢復了歷史悠久的以勤勞、堅韌、節儉、互助為特徵的小農經濟勞動倫理,這種鄉村倫理傳統對進入城市打工的新工人有直接的影響,而打工相對務農在經濟上的比較收益,也使得農民能夠忍受非常嚴重的剝削和壓迫,他們普遍表現出刻苦耐勞、忍辱負重的勞動倫理。
新工人經過20多年全面市場化、經濟全球化和網絡文化的衝擊和洗禮,逐漸接受了人權、尊嚴、自由、平等、公正等等普世價值,面對市場經濟早期發展階段和原始積累時期的以資本為主導的弱肉強食的叢林生存倫理,勞動者不再是以古老的勞動倫理去被動承受巨大的生存壓力,而是開始以積極的、新型的勞動倫理去改變和提高自己的經濟政治文化地位。
四、勞工道德意識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1、一般道德觀念

您比較相信哪一種道德觀念

道德觀念人數百分比(%)
利己主義、個人主義394.89
利他主義、集體主義8811.03
己他兩利、公私兼顧、個人與集體共同發展55569.55
說不清楚11614.5 4
合計798100.00
在一般道德觀念上,主張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最少,主張與之相反的利他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也不多,僅占總數的11%,可見毛澤東時代崇尚的那一套高調的倫理道德己經被絕大部分工人拋棄了。除了 14.5%的工人在這個混亂的時代處於道德上困惑、失落、茫然、彷徨、無所適從、不能明確作出選擇的狀態外,高達69.5%的工人毅然決然、清醒果斷地選擇了「己他兩利、公私兼顧、個人與集體共同發展」!應該說,這是中國工人在道德觀念上的一次偉大的進步!他們所選擇的,正是在正常市場經濟條件下占主流的道德觀念。下面是從企業類型、年齡、戶口類型、學歷、崗位和地位、收入等變量和角度分別得到的統計數據,總的來說,各種群體的工人在一般道德觀念上差別不大,對這些差別也不太好加以解釋:


不同年齡職工相信的道德觀念

 年齡
道德觀念90後80後70後60後
利己主義、個人主義9.2%6.0%7.3%6.9%
利他主義、集體主義17.0%9.7%3.9%9.2%
己他兩利、公私兼顧、個人與集體共同發展68.8%73.2%78.2%77.1%
說不清楚5.0%11.1%10.6%6.9%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戶口職工最信奉的道德觀念

道德觀念戶口類型
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利己主義、個人主義9.8%4.2%3.5%20.0%
利他主義、集體主義11.1%6.9%9.9%20.0%
己他兩利、公私兼顧、個人與集體共同發展69.9%77.8%77.3%60.0%
說不清楚9.2%11.1%9.3%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學歷職工相信的道德觀念

相信哪一種道德觀念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利己主義、個人主義10.5%6.3%4.0%2.4%11.1%
利他主義、集體主義15.0%8.0%8.5%5.9%22.2%
己他兩利、公私兼顧、個人與集體共同發展66.4%75.7%77.4%81.2%55.6%
說不清楚8.2%10.1%10.2%10.6%11.1%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不同崗位的職工比較相信的道德觀念

 普通工 初中級技術人車間科室負責
道德觀念班組長
利己主義、個人主義7.5%3.1%8.8%5.9%
利他主義、集體主義10.4%3.1%11.9%7.8%
己他兩利、公私兼顧、個人與集體共同發展71.0%81.3%73.8%80.4%
說不清楚11.2%12.5%5.6%5.9%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相信的道德觀念

 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道德觀念1000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利己主義、個人主義25.0%7.9%9.0%4.1%0.0%0.0%
利他主義、集體主義15.0%13.3%9.6%7.0%20.8%8.3%
己他兩利、公私兼顧、個人與集體共同發展60.0%69.7%68.6%80.6%70.8%91.7%
說不清楚0.0%9.1%12.8%8.3%8.3%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2、勞動的價值感和榮譽感

您覺得「勞動光榮、勞動神聖」的說法過時了嗎

」勞動光榮、勞動神聖」的說法人數百分比(%)
是正確的和必要的17722.
是虛假和騙人的10312
雖然勞動遭到一些人的蔑視和否定,勞動者仍然要堅信自己的價值,努力去爭取正當的勞動權益43554.
說不清楚789
合計793100
依然相信「勞動光榮、勞動神聖」的占22%,認為這個說法和口號是虛假騙人的占12%,除了這兩種態度外,超過半數的人既看到了在目前勞資關係(資強勞弱)下勞動和勞動者被貶低、蔑視和否定的事實,而不再沉溺在計劃經濟勞動倫理灌輸給勞動者的那種神聖的自我感覺和自我感動之中,但他們也沒有因此而走向自卑自賤,而是堅信勞動的價值和意義,並決心去爭取正當的勞動權益,努力提高勞動者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地位。應該說,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道德態度。其中,國企工人依然相信「勞動光榮、勞動神聖」的比民企工人多一些,不相信的少一些,而持第三種態度的民企工人比國企工人多出4個百分點,尤顯難得和珍貴:

不同企業類型職工認為「勞動光榮,勞動神聖」是否過時

對」勞動光榮、勞動神聖」的看法企業類型
國企民企
是正確的和必要的24.5%14.7%
是虛假和騙人的14.8%16.2%
雖然勞動遭到一些人的蔑視和否定,勞動者仍然要堅信自己的價值,52.3%56.6%
說不清楚8.4%12.5%
合計100.0%100.0%












是虛假和騙人的15.8%13.1%16.9%11.8%
雖然勞動遭到一些人的蔑視和否定,勞動者仍然要堅信自己的價值,52.4%67.2%61.3%51.0%
說不清楚11.9%6.6%8.1%9.8%
合計100.0%100.0%100.0%100.0%
收入居中的工人比收入最低和收入最高的工人有更為積極的勞動價值觀: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認為「勞動光榮,勞動神聖」是否過時

對」勞動光榮、勞動神聖」的看法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是正確的和必要的21.1%17.4%16.4%19.3%21.7%58.3%
是虛假和騙人的21.1%19.2%13.5%15.5%21.7%8.3%
雖然勞動遭到一些人的蔑視和否定,勞動者仍然要堅信自己的價值,47.4%52.7%59.2%54.2%43.5%25.0%
說不清楚10.5%10.8%10.9%10.9%13.0%8.3%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數據顯示,民企工人、農民工比國企工人、非農民工更傾向於選擇「雖然勞動遭到一些人的蔑視和否定,勞動者仍然要堅信自己的價值,努力去爭取正當的勞動權益」這種符合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的勞動倫理觀念,年紀較輕、學歷地位收入居中的工人比年紀較大、學歷地位收入處於兩個極端的工人有更為積極的勞動價值觀。需要說明的是,學歷在研宄生及以上者、車間科室負責人、收入在8001元以上者,其實己經超出工人的邊界之外了,他們對勞動的評價不能夠代表大多數工人對勞動的評價。

3、勞動動機和目的

從事勞動活動的主要動機

動機人數百分比(%)
謀生,掙一份工資養家煳口42152.43
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12715.82
在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24630.64
其他91.12
合計803100.00
超過半數的工人選擇「謀生,掙一份工資養家煳口」,這是一種真實的表達,表明在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上,工人的勞動基本上還處在謀生勞動的階段。但主要的動機不等於全部動機,超過15%的工人選擇了「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甚至有超過30%的工人選擇了「在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這表明,對於當代中國工人來說,不能說給我一份活命工資我就滿足了並且幹什麼都行,就可以無休止地忍受剝削壓迫和惡劣的勞動條件,如果勞動不能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如果勞動過程中體會不到任何自我實現和快樂,那麼至少工人會感受到痛苦和不滿,而不是麻木不仁、聽天由命,像牛馬和機器一樣充當純粹的生產工具。有意思的是,民企工人相比國企工人,選擇「謀生,掙一份工資養家煳口」的要低14個百分比(%),而選擇「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和「在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的(兩者相加超過60%)要高18個百分比(%),甚至民企工人選擇「在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要超過選擇「謀生,掙一份工資養家煳口」,這種懸殊的對比有待於解釋:

不同類型企業職工從事勞動活動的主要動機

 企業類型
主要動機國企民企
謀生,爭一份工資養家煳口57.1%33.3%
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9.0%24.5%
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32.9%35.9%
其他1.0%6.2%
合計100.0%100.0%
明顯的對比是,年齡較小的工人選擇「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和「在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的多於年齡大的工人,而年齡大的工人選擇「謀生,掙一份工資養家煳口」的多於年齡小的工人,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年齡大的工人生活壓力和負擔重於年齡小的工人,二是年齡小的工人受教育和社會文化新潮影響的程度高於年齡大的工人:

不同年齡職工從事勞動活動的主要動機

 年齡
主要動機90後80後70後60後
謀生,爭一份工資養家煳口35.5%37.0%48.6%55.1%
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23.4%22.1%11.9%12.6%
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34.8%37.6%34.6%29.9%
其他6.4%3.3%4.9%2.4%
合計100.0%100.0%100.0%100.0%
農民工回答「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和「在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的反而多於非農民工、回答「謀生,掙一份工資養家煳口」反而少於非農民工:

不同戶口職工從事勞動活動的主要動機

 戶口類型
主要動機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謀生,爭一份工資養家煳口35.5%52.1%45.6%60.0%
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23.3%12.9%14.6%40.0%
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35.8%32.3%38.0%0.0%
其他5.3%2.8%1.8%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除初中及以下學歷者的回答出人意料之外,具有其他學歷的工人的回答基本上呈正態分布:隨着學歷由高中到大專到本科到研宄生的遞進,回答「謀生,掙一份工資養家煳口」的依次減少,而回答「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和「在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兩項之和的依次増多:

不同學歷職工從事勞動活動的主要動機

 學歷
主要動機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謀生,爭一份工資養家煳口35.7%47.4%44.6%39.5%22.2%
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26.3%17.1%15.4%10.5%22.2%
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30.8%32.1%38.9%44.2%44.4%
其他7.1%3.4%1.1%5.8%11.1%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下面一組數據又呈正態分布:隨着崗位和地位的提高,選擇「謀生,掙一份工資養家煳口」的由多到少,而選擇「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和「在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的由少到多:

不同崗位職工從事勞動活動的主要動機

主要動機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謀生,爭一份工資養家煳口45.9%46.0%34.4%39.2%
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18.4%22.2%19.0%11.8%
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31.4%31.7%41.1%49.0%
其他4.3%0.0%5.5%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下面一組數據與上面一組數據有直接的相關性,因為崗位和地位的高低通常與收入的高低是成正比的:隨着收入的増高,選擇「謀生,掙一份工資養家煳口」的由多到少,而選擇「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和「在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的由少到多:

不同工資收入職工從事勞動活動的主要動機

 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 元1001 至2001 至3001 至5001 至8001 元
主要動機及以下2000 元3000 元5000 元8000 元及以上
謀生,爭一份工資養家煳口65.0%39.9%41.7%47.8%21.7%25.0%
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5.0%20.2%16.7%19.4%34.8%16.7%
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  
得快樂20.0%32.7%37.2%31.2%43.5%50.0%
其他10.0%7.1%4.5%1.6%0.0%8.3%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1)在勞動的動機和目的上,有三組數據具有相關性,那就是國企工人、非農民工選擇「謀生,掙一份工資養家煳口」的多於民企工人、農民工,而選擇「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和「在勞動中表現自己的才能並獲得快樂」則少於民企工人、農民工,這是否表明,國企工人、非農民工在受到國與民、城與鄉二元分割的經濟體製和社會體製的某種保護的同時,也使他們的勞動和工作的動機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相反,民企工人、農民工、由於本身的經濟社會地位更低、不受二元分割體製的保護,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們改變自己狀況的願望、他們的自尊心和自我實現的動力就更強一些。(2)在上述大的背景下,年輕而且學歷、地位、收入較高的工人在勞動動機中有更強的自尊和自我實現成分,年紀大而且學歷、地位、收入較低的工人有更強烈的謀生動機。

4、工作倫理或職業道德

是否遵守勤勞敬業、努力創新人數百分比(%)
就沒有必要遵守,能少付出就少付出,以降低受剝削的程度9812
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仍然應該遵守在遵守這項職業道德的前提下12415
奮力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51864
說不清楚597
合計801100.00
在公平合理的分配製度下,「勤勞敬業、努力創新」應該成為絕大多數人的職業道德,但在不公平合理的分配製度下,的確,工人越是勤勞敬業、努力創新,被剝削的程度就越高,從眼前利益來考慮,怠工、消極工作的人就越多,另外許多人則會為了保住飯碗或者按照資本的規則往上升遷而勤勞敬業、努力創新。令人意外的是,選擇這兩種態度的工人分別只占12%和15%。這是因為出現了第三種選項:在遵守這項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奮力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假定勞動與資本本質上只是一種零和博弈,並且以資本為主導的不公平合理的分配製度永遠無法改變,的確就只能出現前面兩個選項:要麼屈服,要麼消極反抗。但如果假定勞動與資本是一種正和博弈,通過工人積極的抗爭可以實現勞資雙贏,那麼第三種選項就出現了:該好好工作就好好工作,該爭取權利就奮力爭取權利! 64%的中國工人做出了這個選擇,這不能不說大大出乎一般學者和公眾意料之外。

國企工人選擇「在遵守這項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奮力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大大高於民企工人,民企工人除了選擇「就沒有必要遵守,能少付出就少付出,以降低受剝削的程度」和「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仍然應該遵守」多於國企工人外,還有23.8%的人表示「說不清楚」,這是否表明,民企工人由於受到顯性的、更加赤裸裸的剝削和壓迫,對企業的認同度低於國企工人,對自己宄竟應該怎麼辦還不是很清楚:

不同崗位的職工認為是否應該遵守「勤勞敬業、努力創新」

對「勤勞敬業、努力創新」的看法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就沒有必要遵守,能少付出就少付出,以降低受剝削的程度16.0%15.9%12.9%7.8%
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仍然應該遵守14.3%11.1%14.1%7.8%
在遵守這項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奮力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53.4%58.7%54.0%68.6%
說不清楚16.4%14.3%19.0%15.7%
合計100.0%100.0%100.0%100.0%
80後、90後的工人相比60後、70後的工人對企業的認同度低一些:

不同年齡職工認為是否應該遵守」勤勞敬業、努力創新

對「勤勞敬業、努力創新」的看法年齡
90後80後70後60後
就沒有必要遵守,能少付出就少付出,以降低受剝削的程度21.0%19.6%9.3%6.2%
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仍然應該遵守14.0%13.0%10.4%14.6%
在遵守這項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奮力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51.0%49.5%62.3%63.1%
說不清楚14.0%17.9%18.0%16.2%
合計100.0%100.0%100.0%100.0%
農民工比非農民工對企業的認同度低一些:

不同戶口職工認為是否應該遵守「勤勞敬業、努力創新」

對「勤勞敬業、努力創新」的看法戶口類型
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就沒有必要遵守,能少付出就少付出,以降低受剝削的程度18.7%9.6%11.8%40.0%
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仍然應該遵守15.6%10.1%13.0%0.0%
在遵守這項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奮力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46.2%61.5%64.5%40.0%
說不清楚19.5%18.8%10.7%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學歷低的工人比學歷高的工人對企業的認同度低一些:

不同學歷職工認為是否應該遵守「勤勞敬業、努力創新」

 學歷
對「勤勞敬業、努力創新」的看法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就沒有必要遵守,能少付出就少付出,以降低受剝削的程度20.3%13.9%10.7%12.8%0.0%
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仍然應該遵守13.1%13.9%12.4%15.1%0.0%
在遵守這項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奮力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46.8%56.9%59.3%52.3%77.8%
說不清楚19.8%15.3%17.5%19.8%22.2%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地位低的工人比地位高的工人對企業^的認同度低一些:
不同崗位職工認為是否應該遵守「勤勞敬業、努力創新」

對「勤勞敬業、努力創新」的看法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就沒有必要遵守,能少付出就少付出,以降低受剝削的程度16.0%15.9%12.9%7.8%
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仍然應該遵守14.3%11.1%14.1%7.8%
在遵守這項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奮力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53.4%58.7%54.0%68.6%
說不清楚16.4%14.3%19.0%15.7%
合計100.0%100.0%100.0%100.0%
收入低的工人(尤其是收入最低的工人)比收入高的工人對企業的認同度低一些:

不同工資收入職工認為是否應該遵守「勤勞敬業、努力創新」

對「勤勞敬業、努力創新」的看法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就沒有必要遵守,能少付出就少付出,以降低受剝削的程度25.0%15.2%16.5%13.7%9.1%0.0%
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仍然應該遵守15.0%15.8%13.9%10.9%18.2%8.3%
在遵守這項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奮力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40.0%53.9%51.9%57.7%59.1%66.7%
說不清楚20.0%15.2%17.7%17.7%13.6%25.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總的來說,國企工人、大齡工人、非農民工和學歷、地位、收入較高的工人更傾向於在遵守「勤勞敬業、努力創新」的職業倫理的同時奮力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民企工人、低齡工人、農民工和學歷、地位、收入較低的工人,選擇不遵守或被動遵守「勤勞敬業、努力創新」這項職業倫理的要多一些。這說明民營企業的生態環境對於工人培養和發展先進的職業倫理是不利的。當然,即使是上述工人,選擇積極的職業倫理的仍然占多數。需要指出的是,國企工人情況較好,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國企獲得了壟斷收益,給工人的待遇相對來說比民企要高一些,一旦這種壟斷優勢沒有了,國企工人的職業倫理應該就會有大幅度的下降。

5、勞動者之間的關係

在同一企業和行業的勞動者之間有沒有必要進行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

對勞動者之間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的認識人數百分比(%)
有必要,以提高勞動效率,爭取更高收入30838
沒必要,這只會讓資本得到更多好處,加重資本對工人的剝削486
有必要,可以提高工人的個體能力和集體力量,從而加強與資本討價還價的能力33742
說不清楚10112
合計796100.00
勞動是一個分工合作的過程和體系,由此產生兩項倫理要求: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在沒有出現「他者」對勞動過程和結果的剝削、壓迫和控製的情況下,這兩項倫理是簡單明了的,但在資本控製勞動的情況下,事情就變得復雜了,可能由於勞動者之間的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而提高了勞動效率,在資本大獲其利的前提下,勞動收入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但這並不是必然的,而且工資増長的速度可能會遠遠低於利潤増長的速度,反過來加重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於是就會出現部分勞動者否定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的想法和做法。但在上述問卷調查結果中,這部分工人只占6%,80%的工人肯定了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其中一部分工人(38%)是根據直觀和對眼前利益的考量做出肯定的,另一部分工人(42%)則有更加深遠的考慮:雖然勞動者之間的積極的分工合作暫時讓資本獲得了更大的利潤,但在工人們之間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的過程中,處於弱勢地位的工人內在的本質力量積累和増強了,工人的個體力量和集體力量發展壯大了,這就為勞動與資本的平等博弈準備了主體條件,從而有利於工人階級的長遠利益。這是中國工人己經形成的一種非常可貴的倫理品質和道德意識。

可能是因為國企對工人的剝削和控製比民企要隱性一些、工人的待遇要高一些的緣故,

國企工人選擇工人之間有必要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的要多於民企工人:

不同企業類型職工對勞動者之間競爭與合作的認識

對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的認識企業類型
國企民企
有必要,以提高勞動效率,爭取更高收入48.3%33.9%
沒必要,這只會讓資本得到更多好處,加重資本對工人的剝削3.3%12.0%
有必要,可以提高工人的個體能力和集體力量,從而加強與資本討價34.1%31.7%
說不清楚14.2%22.4%
合計100.0%100.0%
各年齡段的工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沒有明顯的差距:

不同年齡職工對勞動者之間競爭與合作的認識

對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的認識年齡
90後80後70後60後
有必要,以提高勞動效率,爭取更高收入36.2%33.4%45.1%49.6%
沒必要,這只會讓資本得到更多好處,加重資本對工人的剝削7.8%8.7%5.4%10.1%
有必要,可以提高工人的個體能力和集體力量,從而加強與資本討價39.0%38.1%30.4%19.4%
說不清楚17.0%19.7%19.0%20.9%
合計100.0%100.0%100.0%100.0%
非農民工出於爭取更高收入的考慮,贊成「勞動者之間平等競爭、互助合作」的多一些,而農民工出於提高自己的個體能力和集體能力的考慮贊成「勞動者之間平等競爭、互助合作」的多一些:

不同戶口職工對勞動者之間競爭與合作的認識

對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的認識戶口類型
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有必要,以提高勞動效率,爭取更高收入35.1%39.9%46.7%40.0%
沒必要,這只會讓資本得到更多好處,加重資本對工人的剝削9.9%9.2%5.3%20.0%
有必要,可以提高工人的個體能力和集體力量,從而加強與資本討價34.3%32.1%31.4%0.0%
說不清楚20.6%18.8%16.6%4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管是出於爭取更高收入的考慮還是出於提高自己的個體能力和集體能力的考慮,學歷較高的工人贊成「勞動者之間平等競爭、互助合作」的多於學歷較低的工人:


不同學歷職工對勞動者之間競爭與合作的認識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有必要,以提高勞動效率,爭取更高收入39.2%41.8%35.6%43.0%44.4%
沒必要,這只會讓資本得到更多好處,加重資本對工人的剝削12.2%10.3%2.9%4.7%0.0%
有必要,可以提高工人的個體能力和集體力量,從而加強與資本討價30.2%28.8%40.2%33.7%44.4%
說不清楚18.5%19.2%21.3%18.6%11.1%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班組長和車間科室負責人為爭取更高收入而贊成「勞動者之間平等競爭、互助合作」的高於普通工人和初中級技術人員,相反,認為這種競爭與合作會加重資本對工人的剝削的少於普通工人和初中級技術人員,表明他們作為基層和中層管理人員對於企業有更多的認同,車間科室負責人選擇第三項的最少,表明他們感覺到了,如果工人通過平等競爭與互助合作提高了個體能力和集體能力、加強了與資本討價還價的能力,會増加他們作為中層管理者執行資本意誌的難度:

不同崗位的職工對勞動者之間公平與合作的認識

對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的認識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有必要,以提高勞動效率,爭取更高收入37.8%41.3%38.9%54.9%
沒必要,這只會讓資本得到更多好處,加重資本對工人的剝削9.8%7.9%8.9%3.9%
有必要,可以提高工人的個體能力和集體力量,從而加強與資本討價32.7%38.1%32.5%23.5%
說不清楚19.6%12.7%19.7%17.6%
合計100.0%100.0%100.0%100.0%
收入最低的工人相對其他工人,贊成勞動者之間平等競爭與互助合作的最少:

不同工資收入職工對勞動者之間公平與合作的認識

對公平競爭與互助合作的認識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有必要,以提高勞動效率,爭取更高收入20.0%40.2%36.0%42.9%52.2%50.0%
沒必要,這只會讓資本得到更多好處,加重資本對工人的剝削20.0%12.8%9.6%5.7%0.0%0.0%
有必要,可以提高工人的個體能力和集體力量,從而加強與資本討價15.0%29.9%35.7%32.2%30.4%25.0%
說不清楚45.0%17.1%18.8%19.2%17.4%25.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數據顯示,學歷地位收入居中的工人,從加強工人自身的個體力量和集體力量的考慮出發,對勞動者之間的平等競爭與互助合作有最為積極的態度,學歷地位收入最高的工人則更多地是從増加眼前收入的角度出發贊成勞動者之間的平等競爭與互助合作,學歷、地位、收入最低的工人則持相對消極的態度。

6、勞資關係

(1)面對不公正的態度

當確信自己受到企業方面不公正的對待時,您會怎麼處理

處理方式人數百分比(%)
您認為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好認了13812.27
您採取出工不出力等方法進行抗爭637.88
您採取一切合法的手段進行積極的抗爭45757.20
離開,另謀出路12916.15
其他121.50
合計799100.00
勞動倫理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是,面對剝削和壓迫等不公正的待遇時,是默默忍受還是挺身反抗?如果勞動者勤勞敬業、努力工作、競爭和合作、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產力和勞動效率,卻消極順從、忍受「他者」的掠奪,那就是尼采所說的「奴隸道德』』;只有當他們奮力追求自己的權利、反抗不公正的剝削和壓迫時,他們才具有尼采所說的「主人道德」一這裏取其做自己的主人的意思,並非是反過來成為別的奴隸的主人。上述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工人選擇了抗爭,其中少部分(24%)選擇消極的抗爭(「採取出工不出力等方法進行抗爭」、「離開,另謀出路」),大部分(57%)選擇積極的抗爭(「採取一切合法的手段進行積極的抗爭」),只有17%的人選擇忍受和認命,其中國企工人選擇此項的比例大大高於民企工人:

不同企業類型職工受到不公正待遇時的處理方式

 企業類型
處理方式國企民企
您認為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好認了27.8%9.6%
您採取出工不出力等方法進行抗爭4.0%21.4%
您採取一切合法的手段進行積極的抗爭55.6%55.5%
離開,另謀出路10.3%13.2%
其他2.3%0.2%
合計100.0%100.0%
60後工人消極認命的比其他年齡的工人多得多:

不同年齡職工受到企業不公正待遇時的處理方式

 年齡
處理方式90後80後70後60後
您認為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好認了15.2%13.3%13.6%27.3%
您採取出工不出力等方法進行抗爭20.7%16.3%12.5%7.8%
您採取一切合法的手段進行積極的抗爭51.0%57.5%59.2%50.8%
離開,另謀出路12.4%12.3%13.6%12.5%
其他0.7%0.7%1.1%1.6%
合計100.0%100.0%100.0%100.0%
農民工反對消極認命、主張積極抗爭的比非農民工多:

不同戶口職工受到企業不公正待遇時的處理方式

 戶口類型
處理方式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您認為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好認了11.2%20.4%21.7%20.0%
您採取出工不出力等方法進行抗爭17.6%12.7%12.0%40.0%
您採取一切合法的手段進行積極的抗爭56.9%53.4%54.8%40.0%
離開,另謀出路14.1%11.8%10.2%0.0%
其他0.3%1.8%1.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學歷較低的和學歷最高的更傾向於反對消極認命、主張積極抗爭:

不同學歷職工受到企業不公正待遇時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您認為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好認了12.9%16.3%22.2%16.9%11.1%
您採取出工不出力等方法進行抗爭15.6%16.9%9.1%13.3%33.3%
您採取一切合法的手段進行積極的抗爭60.4%55.6%54.0%45.8%55.6%
離開,另謀出路11.1%10.2%13.1%21.7%0.0%
其他0.0%1.0%1.7%2.4%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在不同地位的勞動者中,班組長選擇消極認命的最少,而選擇積極抗爭的最多:

不同崗位的職工受到企業不公正待遇時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您認為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好認了17.0%11.3%17.4%18.4%
您採取出工不出力等方法進行抗爭14.4%9.7%16.8%12.2%
您採取一切合法的手段進行積極的抗爭55.3%72.6%53.4%51.0%
離開,另謀出路12.3%6.5%11.8%18.4%
其他1.0%0.0%0.6%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收入最低的和收入最高的,選擇消極認命的都比較多,而選擇積極抗爭的相應地比較少,收入居中的選擇消極認命的比較少,而選擇積極抗爭的比較多,這個數據可能與學歷那一項的數據有衝突:

不同工資收入職工受到企業不公正待遇時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 I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 元1001 至2001 至3001 至5001 至8001 元
 及以下2000 元3000 元5000 元8000 元及以上
您認為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好認了30.0%17.6%13.5%18.2%26.1%18.2%
您採取出工不出力等方法進行抗爭15.0%18.2%14.5%13.6%13.0%18.2%
您採取一切合法的手段進行積極的  
抗爭50.0%52.4%55.7%58.7%43.5%36.4%
離開,另謀出路5.0%11.2%15.4%8.3%17.4%27.3%
其他0.0%0.6%0.9%1.2%0.0%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各子項或組別的數據比較混亂,不好做出有效的分析,但不影響總體數據的有效性。

(2)反抗不公正的方法

您覺得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最好方法和途徑是什麼

方法和途徑人數百分比(%)
用腳投票,隨時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526
與企業管理人員積極疏通以爭取自己的應得權益34644
與其他工人組織起來與企業進行有效的集體談判18924
找熟人幫忙425
司法途徑14518
其他111
合計785100
具體到反抗不公、爭取合法權益的方法,選擇最多的是「與企業管理人員積極疏通以爭取自己的應得權益」(44%),其次是「與其他工人組織起來與企業進行有效的集體談判」(24%),這表明更多的工人習慣於通過個人或少數人與企業管理者的疏通來改善自己的境遇,工人的團結和組織意識還沒有普遍發展起來,不懂得通過工會與資方進行集體談判、通過罷工等集體行動來迫使資方讓步和妥協,無數事實表明,沒有這樣一種強大的博弈機製和壓力機製,僅僅通過與管理層的疏通,效果是偶然的和微小的。工人的團結和共同抗爭這種最高的勞動倫理還有待於形成和發展。相對來講,國企工人更傾向於通過與企業管理者積極疏通來爭取自己的權益,而民企工人在團結和組織方面的意識高於國企工人:

不同類型企業職工認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徑

 企業類型
方法和途徑國企民企
用腳投票,隨時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7.3%8.5%
與企業管理人員積極疏通以爭取自己的應得利益55.8%49.5%
與其他工人組織起來與企業進行有效的集體談判15.0%26.9%
找熟人幫忙3.7%3.5%
司法途徑16.6%11.2%
其他1.7%0.4%
合計100.0%100.0%
從年齡看,60後、90後訴諸於個別努力的傾向略高於70後、80後,而訴諸於自組織的傾向略高於70後、80後:

不同年齡職工認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徑

 年齡
方法和途徑90後80後70後60後
用腳投票,隨時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7.1%6.1%9.3%11.2%
與企業管理人員積極疏通以爭取自己的應得利益58.2%52.6%45.9%54.4%
與其他工人組織起來與企業進行有效的集體談判17.7%24.6%25.7%16.0%
找熟人幫忙3.5%3.4%2.7%4.8%
司法途徑13.5%12.6%15.3%11.2%
其他0.0%0.7%1.1%2.4%
合計100.0%100.0%100.0%100.0%
農民工訴諸於自組織的比例略高於非農民工:

不同戶口職工認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徑

方法和途徑戶口類型
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用腳投票,隨時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8.2%8.6%6.6%20.0%
與企業管理人員積極疏通以爭取自己的應得利益51.6%49.5%54.2%60.0%
與其他工人組織起來與企業進行有效的集體談判25.0%21.8%18.1%0.0%
找熟人幫忙3.3%2.7%5.4%20.0%
司法途徑11.3%15.9%14.5%0.0%
其他0.5%1.4%1.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學歷最低和學歷最高的訴諸於個別爭取的較少而訴諸於集體抗爭的較多:

不同學歷職工認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徑

方法和途徑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您認為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好認了12.9%16.3%22.2%16.9%11.1%
您採取出工不出力等方法進行抗爭15.6%16.9%9.1%13.3%33.3%
您採取一切合法的手段進行積極的抗爭60.4%55.6%54.0%45.8%55.6%
離開,另謀出路11.1%10.2%13.1%21.7%0.0%
其他0.0%1.0%1.7%2.4%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地位較低的工人傾向於向管理者個別爭取的比地位較高的工人少,而傾向於集體抗爭的比地位較高的工人多:

不同崗位職工認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徑

方法和途徑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用腳投票,隨時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7.9%1.6%10.7%6.0%
與企業管理人員積極疏通以爭取自己的應得利益49.7%50.0%59.1%56.0%
與其他工人組織起來與企業進行有效的集體談判23.7%25.8%16.4%20.0%
找熟人幫忙4.0%0.0%3.8%4.0%
司法途徑14.3%22.6%8.2%14.0%
其他0.4%0.0%1.9%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收入最低的選擇個別爭取的最少而選擇集體抗爭的最多:

不同工資收入職工認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最好方法和途徑

方法和途徑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用腳投票,隨時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10.5%8.1%9.6%5.3%13.6%8.3%
與企業管理人員積極疏通以爭取自己的應得利益31.6%50.3%51.1%55.1%45.5%50.0%
與其他工人組織起來與企業進行有效的集體談判36.8%27.3%23.8%17.3%22.7%25.0%
找熟人幫忙5.3%4.3%3.5%3.3%4.5%0.0%
司法途徑15.8%9.3%11.9%17.3%13.6%16.7%
其他0.0%0.6%0.0%1.6%0.0%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從各子項或組別的數據來看,大體上說,國企工人、60後90後、非農民工、學歷最低和學歷最高者、地位較高者、收入最低和最高者,選擇向企業管理者個別爭取的,比民企工人、70後80後、農民工、學歷居中者、地位較低者、收入居中者要多一些,而選擇組織起來集體抗爭的要少一些。

五、勞工道德意識發展趨勢預測

以上的問卷調查數據之間的確存在若干不能自洽和彼此印證之處,不過,大體或總體上,工人們對所有問題的回答具有明顯的邏輯一致性:國企工人、大齡工人、非農民工、正式工、學歷地位收入最低的和最高的工人,其勞動倫理取向中保留有較多計劃經濟時期的勞動倫理遺留下來的影響,民企工人、年輕工人、農民工、非正式工尤其是合同工、學歷地位收入居中的工人,則較多地形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的勞動倫理。

國企工人、大齡工人、非農民工、正式工與民企工人、年輕工人、農民工、非正式工在勞動倫理或勞動道德意識上的差別不用多加解釋,應該說,隨着國企的進一步減少和市場化,隨着城鄉二元分割體製的破除,前者的勞動倫理取向會融入到後者的勞動倫理取向之中去,這應該是一個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

這裏需要解釋的是,學歷、地位、收入具有正相關的關係,學歷最低、地位最低、收入最低的工人,尤其是臨時工和1000元及以下收入者,之所以較多受到計劃經濟時期勞動倫理的影響,是因為他們在市場經濟中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上升的空間,他們不太能夠接受市場經濟勞動倫理,反而對計劃經濟時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留戀,有些人甚至會產生徹底否定市場經濟、回到毛澤東時代的狂熱想法。

學歷最高、地位最高、收入最高的工人,尤其是那些擔任中層管理職位的車間科室負責人,其實己經不能歸入嚴格的工人範疇之中了,他們承上啟下地履行資本的管理職能,理所當然地接受了資本倫理的要求和規則,他們可能也對資本的霸權感到不滿,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尊嚴受到傷害,他們甚至會同情工人們的境況和要求,但相比工人,他們畢竟是既得利益者,這就可以解釋他們在答卷時所做的一系列倫理道德上的選擇。

學歷、地位、收入居中的工人,是工人的主體部分,他們既不像最弱者那麼絕望和無助,也不像學歷、地位、收入比他們更高一點的職員可以沿着資本允許和需要的管道升遷。他們最容易產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占主導地位的勞動倫理思想。

新型勞動倫理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如下:

拋棄了計劃經濟時期倡導的那種極端的利他主義、集體主義和共產主義勞動倫理,承認了勞動者追求個人利益、個性發展的歷史合理性和倫理道德上的正當性,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計劃經濟時期那種偷懶取巧的、隱性的機會主義倫理,勤勞、敬業、誠信、負責等古老的勞動倫理再度得到恢復。
在繼承和發展勤勞、敬業、誠信、負責、節儉、團結、互助、謹慎、務實等古老的內向型勞動倫理遺產的同時,着重突出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由競爭、追求個人權益和個性發展、勇於反抗剝削和壓迫、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外向型現代勞動倫理,這種新型倫理是市場經濟得到正常、健康、長遠發展的寶貴道德資源。
由於市場經濟初級階段普遍出現了種種不公平、無公正、非倫理、反道德的現象,由於權力和資本及其聯盟試圖壟斷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資源,由於大眾文化和人們的曰常生活深受權力拜物教、金錢拜物乃至暴力崇拜和陰謀崇拜的侵蝕,在計劃經濟時期的勞動倫理崩潰以後,古老的純樸的勞動倫理並沒有得到完全恢復,而新興的市場經濟勞動倫理一時還不能完整地建立起來,一些工人還受到奴隸道德的毒害,一些工人效彷有權有勢者的叢林法則,還有一些工人在倫理道德上迷茫徘徊、無所適從。儘管如此,讓我們感到振奮和驚喜的是,超過半數的工人至少在主觀上選擇了,或者願意奉行健康、正確的勞動倫理,他們彷佛對社會發展的前景有着驚人的直覺,拒絕回到計劃經濟時期那種表面平等實際上既無自由又無平等因而也是不公正的社會狀況,他們願意積極地加入到市場經濟之中,通過成為市場經濟的真正主體,通過爭取和實現自由而平等的權利,通過團結和組織起來的集體行動,使市場經濟朝着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工人將進一步拋棄和清除計劃經濟時期那種顯性倫理和隱性倫理,進一步清洗自己身上的奴隸道德,弘揚和發展一種市場經濟所需要的而又反過來規範和引導市場經濟健康、公平、長遠發展的勞動倫理。

勞動美學

一、何謂勞動美學

1、 廣義的勞動美學

廣義的勞動美學是研宄勞動與審美關係的一門學科,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既可以看做是一門勞動學科,也可以看做是一門美學學科,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

研宄勞動的本性、審美的本性、審美是否來源於勞動、勞動是否應該與審美相結合等有關勞動與審美關係的問題。這可以看做是勞動美學的哲學部分,或勞動美學原理,着重於從哲學和宏觀歷史視角,探討勞動與審美的相互關係。學者們通常都不會否認勞動與審美的一般聯繫,但有些學者會更強調勞動對審美的優先地位,有些學者則會更強調審美對勞動的優先地位。
系統研宄勞動過程和勞動生產諸要素相互關係中的美學問題,包括勞動過程的美學特徵、勞動主體的美學特徵、勞動工具的美學特徵、勞動環境的美學特徵、勞動組織的美學特徵、勞動產品的美學特徵,這一部分是勞動美學的應用部分或實用部分,通常被人們稱之為「生產美學」、「工業美學」、「技術美學」、「設計美學」等等。
2、 狹義的勞動美學

狹義的勞動美學就是勞工審美意識學,主要研宄作為勞動主體的勞動者的審美需要、審美情感、審美取向、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包括勞動者對勞動過程的審美意識和作為社會成員的一般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狹義的勞動美學當然是廣義的勞動美學的一部分,但具有自身的特徵:

它是從勞動價值觀、勞工文化、勞動者階級意識的立場出發的勞動美學,是以勞動者為審美主體的對勞動過程的美學思考,而廣義的勞動美學則包括從其他階級和階層出發對勞動過程的美學思考,表達其他階級和階層的審美價值觀、審美取向和審美趣味。通常,在資本及其管理系統對生產勞動具有控製權的情況下,「生產美學」、「工業美學」、「技術美學」、「設計美學」雖然也會考慮到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審美感受,但畢竟貫徹了資本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勞動者只是作為勞動過程的承擔者和對象而不是作為主動者和主體被考慮的,勞動者的審美需要經常被忽略不計或犧牲掉了。狹義的勞動美學具有鮮明的勞工取向,是勞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方法論上,狹義的勞動美學是從勞動者審美需要和審美意識這一特殊的視角出發透視勞動諸要素、勞動結構以及整個勞動發展進程,呈現出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
的思維進程(勞動者 勞動工具 勞動對象 勞動環境 勞動產品 勞動結構

—勞動發展歷史),而以資本及其管理系統為主體的勞動美學,如「生產美學」、「工業美學」、「技術美學」、「設計美學」,一般來講都會有意無意地掩飾其特殊視角,以生產本身、社會本身、歷史本身的代言人身份說話,呈現出從物到人、從勞動結構到勞動者、從一般到

個別、從普遍到特殊的思維進程(勞動發展歷史 勞動結構 勞動產品 勞動環境

勞動對象 勞動工具 勞動者)。

3、廣義的勞動美學與狹義的勞動美學的關係

社會各階級和階層都可以對勞動與審美的關係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以資本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為審美主體和言說主體的勞動美學,其實應該叫做「資本美學」以權力所有者和政治管理者為審美主體和言說主體的勞動美學,其實應該叫做「權力美學」以勞動者為審美主體和言說主體的勞動美學,即狹義的勞動美學,才是本原的、真正的勞動美學。在歷史上,資本、權力、勞動三者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關係,資本美學和權力美學中也存在關於勞動與審美關係的合理成分,因此,我們也把這些成分歸入到廣義的勞動美學之中。另一方面,勞動者在勞動美學領域其實長期處於弱勢地位乃至失語狀態,資本和權力反而長期掌握了勞動美學的話語權,這就需要勞動者在奮力發展自己的勞動美學的基礎上,進而擴大自己在廣義的勞動美學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改變其他社會階級和階層對於勞動與審美關係的看法,從而按照勞動者的審美需要和審美價值觀,改造勞動生產結構乃至整個社會結構。

二、勞動美學的基本觀念和勞工審美意識的發展

在人類歷史上,勞動美學思想早就在各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了。遠古神話中的英雄,像中國的盤古、女媧、精衛、后羿以及黃帝、伏羲、神農等等,都是閃爍神聖光輝的、崇高的勞動者審美形象;赫刺克勒斯是古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不僅是戰鬥英雄,也是偉大的勞動英雄,他所完成的十二件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苦差和蓋世功績,大部分與狩獵和畜牧業有關。古希臘人固然瞧不起卑賤的奴隸勞動,但對自由民的手工業勞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之為Art,就是後世所說的藝術,亞裏士多德正是以這種勞動為原型,提出了他的四因說(質料、目的、動力、形式)。古代世界對勞動美學做出最大貢獻的思想家,莫過於中國的莊子,他通過一系列寓言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勞動與審美高度統一的狀態和境界,千載之下仍然令人神往。

隨着美學在近代以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隨着近代以來人類對恢復勞動與審美統一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勞動美學思想逐漸蔚為大觀。傅立葉認為,理想的社會組織應當遵循每個人的愛好來分配工作,勞動應當成為一種享受。德國哲學家赫斯將人的「自由行動」與「不自由的勞動」相對比,批判私有製「否定了自由活動並將其貶低為奴隸的勞動」,「割裂作為自由的核心的勞動和享受的統一,把人分裂為兩種存在,即勞動的奴隸和享受的動物」 『「汗流滿面的勞動』曾經使人成為可憐的奴隸;1 俞快的活動』將使人自由而幸福。」

馬克思繼承和發展了傅立葉和赫斯天才的勞動美學思想,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系統的勞動美學思想,成為勞動美學當之無愧的奠基者和創始人,與此同時,英國的羅斯金和莫裏斯也提出了美學和藝術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設計要和操作重新結合的思想。20世紀勞動美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當推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他在《審美特性》和《社會存在本體論》兩本巨着中系統闡發了勞動美學思想。20世紀勞動美學的另一重大成就就是勞動美學成為一門應用美學,在工業設計和生產過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總結前人的思想成果,可以把勞動美學的一些基本觀念概括如下:

1、勞動本身的美學價值

勞動本身具有三重美學價值:

勞動是人類按照美的規律建造世界的活動。從本質上說,勞動既要實現人的目的,又要符合自然規律,達到人類與自然、內在尺度與外在尺度的高度統一,這種統一就是美的
規律、要求和狀態:「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也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誠然,動物也生產。他也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螞蟻等。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並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生產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繫,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①

自由勞動應該並且可以成為人類最美好的存在方式和生活狀態。自由勞動之所以是自由勞動,是因為它在兩方面是自由的:它既不再屈從於他人或社會對個人的強製,也不再單純服從於個人自己從動物那裏繼承下來的自然需要,因而不再是達到外在目的的單純手段,而是一種內在目的和需要的實現。當然,人的自然需要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要通過勞動滿足的,但自由勞動並不以滿足自然需要為最高目的,而是以滿足一種歷史地形成起來的需要為最高目的:自我實現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是人類在漫長勞動和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起來的一種專屬人的需要,在某些主觀和客觀條件下比如在古代游牧生活或未來理想社會中,這種需要能夠得到比較充分的滿足,從而使勞動成為「吸引人的勞動,成為個人的自我實現」®,成為「人的創造天賦的絕對發揮」、成為「目的本身」即「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③。
社會化的勞動創造出美好的人類關係:「假定我們作為人進行生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產過程中就雙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個人:(1)我在我的生產中物化了我的個性和我的個性的特徵,因此我既在活動時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又在對產品的直觀中由於認識到我的個性是物質的、可以直觀地感知的因而是毫無疑問的權力而感受到個人的樂趣。(2)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產品時,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識到我的勞動滿足了人的需要,從而物化了人的本質,又創造了與另一個人的本質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
對你來說,我是你與類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識到和感受到我是你自己的本質的補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我認識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愛所證實。(4)在我個人的生命表現中,我直接創造了你的生命表現,因而在我個人的活動中,我直接證實和實現了我的真正的本質,即我的人的本質,我的社會的本質。」④
2、審美和藝術來源於勞動

勞動本身具有美學價值,或者說勞動內在地包含有審美和藝術的特性和要素,正因為如此,勞動便成為後來獨立地得到發展的審美和藝術的源頭活水,實際上,早期的勞動活動中,就己經包含早期的語言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繪畫藝術於其中了。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審美發生學的這一原理;

(1)審美的抽象形式和藝術生產的構成要素就是在勞動中歷史地形成的。社會學家畢歇爾在《勞動與節奏》一書中認為:「當人在勞動工作之時,為減輕因消耗力量的感覺,呼出有節奏的喊聲,因而造成的原始音樂』』;「當勞動中力量的支出能得到這樣的調節,使它實現一定的平衡,一個運動的開始和終了始終處於同一時間和空間界限內,就能產生輕鬆化」®,這種輕鬆化能夠使勞動者體驗和經驗到自我意識以及愉快的情感,從而使節奏具有了一種潛在的審美特性,這一特性從勞動中分化出來,最終成為音樂藝術、裝飾藝術的一個基本要素。盧卡奇接受了畢歇爾這一思想,認為「在勞動與節奏的問題上,應該肯定,節奏運動的形成是勞動過程本身改善的一種結果,是勞動生產力發展的結果。」①盧卡奇還分析了對稱、比例、裝飾、紋樣的形式的發生與勞動的關係。我國美學家李澤厚也在《美的歷程》、《批判哲學的批判》中也對此做了大量的闡述。
(2)審美主體和藝術創作主體是在勞動過程中歷史地形成的。馬克思深刻指出:「所以社會的人的感覺不同於非社會的人的感覺。只有由於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的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②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創造出人的自然

存在的人性化,而人性化的自然感性肉體存在,一方面成為對象化活動本身的機能,另一方面又成為確證人的本質、成為在對象世界中直觀、欣賞自己的本質,或對象世界之返回自我、肯定自我的機能,一句話,成為人的自我享受的機能。所以,馬克思心目中的共產主義,不只是人的本質的解放,而且也是人的一切感覺的解放,而共產主義社會,則「不僅創造着具有人的本質的這種全部豐富性的人」,而且也「創造着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作為這個社會的恆久的現實」③;「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也就是說,為了人並且通過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產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④恩格斯後來發揮了這個思想:「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只是由於勞動,由於和日新月異的動作相適應,由於這樣所引起的肌肉、韌帶以及在更長時間內引起的骨骼的特別發達遺傳下來,而且由於這些遺傳下來的靈巧性以愈來愈新的方式適應於新的愈來愈復雜的動作,人的手才達到這樣高度的完善,在這個基礎上,它才能彷佛憑着魔力似地產生了拉斐爾的繪畫,托爾瓦德森的凋刻和帕格尼尼的音樂。』』⑤

3、勞動與審美的分離和異化

在勞動與審美最初的統一狀態之後,出現了二者的分離:勞動本身日益失去審美屬性而淪為苦役,而審美和藝術則在勞動領域之外由專門的人來進行,並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由於脫離甚至反對勞動而陷入病態之中。

勞動成果對勞動者的異化:「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蹟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痴呆。」⑥工人生產得越多,他失去的也越多,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本身就越貧困,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低賤、愚鈍、無力、野蠻、畸形。
勞動過程對勞動者的異化:「勞動對工人說來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①這樣的勞動是一種不自由、不自在、不舒暢、被強製、自我犧牲、自我折磨的勞動,僅僅因為這種勞動能勉強維持生活,工人才忍受,而一旦外在的強製放鬆了,他們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
與勞動的醜化同時出現的是審美和藝術的非勞動化和反勞動化,如暴力化、權力化、貴族化、資本化,成為有權有勢階級統治和奴役勞動人民的工具,或者他們的奢侈品和娛樂品。儘管這種審美和藝術在形式上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內容上經常是反人道、非正義的,故而其中的絕大多數都作為一時的消費品轉瞬即逝,被歷史塵封土埋了。只有那些形式上精美同時內容上具有一定人民性的作品才流傳下來了。

4、勞動與審美和藝術的重新結合

即使是在異化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審美和藝術需要和能力也沒有完全遭到摧毀和泯滅,馬克思同時敏銳地指出:雖然「斯密在下面這點上是對的:在奴隸勞動、徭役勞動、僱傭勞動這樣一些勞動的歷史形式下,勞動始終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始終是外在的強製勞動,而與此相反,不勞動卻是『自由和幸福」』,不過我們不應該對此作一種形而上學的非此即彼的解釋,而應該像黑格爾在論述主奴關係時那樣,在這些不自由的和異化的勞動中,辯證地看到自由勞動的形成和發展。問題在於,「一個人『在通常的健康、體力、精神、技能、技巧的狀況下』,也有從事一份正常的勞動和停止安逸的需求,這在斯密看來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誠然,勞動尺度本身在這裏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須達到的目的和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必須由勞動來克服的那些障礙所提供的。但是克服這些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而且進一步說,外在目的失掉了單純外在必然性的外觀,被看作個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實現,主體的物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一而這種自由見之於活動恰恰就是勞動,一這些也是亞當•斯密想不到的。」②

資本主義生產要不斷擴展,資本要不斷地増值,前提之一是大量的商品要賣出去,於是資本不得不開發和擴大需求體系:「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並且把他作為具有儘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繫的人,因而具有儘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一把他作為儘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因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一這同樣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一個條件。』』③在這種需要體系中、最重要和最富有意義的是,一種對自由勞動和創造、對自由發揮和發展自己的本質力量的需要。於是,一種由社會本身產生的新需要,一種歷史地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而成為人的最重要的需要®。這裏包含着人性和人的需要發展的深刻辯證法:最初作為工具和手段、作為不得不發展起來以滿足急迫的自然需要的東西,後來自己成了需要和目的。

由此可見,資本違背自己的意誌,推動了勞動者的自我實現需要和能力的發展,這樣一種需要和能力體系,不僅本身就是最大的生產力,而且成為了人類最大的財富,並且必然要求衝破資本主義的狹隘的外殼:「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也不是人從事勞動的時間,而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是人對自然界的了解和通過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來對自然界的統治,總之,是社會個人的發展。現今財富的基礎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這同新發展起來的由大工業本身創造的基礎相比,顯得大可憐了。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餘勞動不再是發展一般財富的條件,同樣,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發展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的條件。於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本身也擺脫了貧困的對抗性的形式。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並不是為了獲得剩餘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於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①
馬克思滿懷激情地展望,「如果拋掉狹隘的資產階級形式,那麼,財富豈不正是在普遍交換中造成的個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產力等等的普遍性嗎?財富豈不正是人對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謂『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一統治的充分發揮嗎?財富豈不正是人的創造天賦的絕對發揮嗎?這種發揮除了先前的歷史發展外沒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歷史發展使這種全面的發展,即不以舊有的尺度來衡量的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成為目的本身。在這裏,人不是在某一種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己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②未來的勞動,本身就成為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成為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成為勞動與審美的直接結合和高度統一,從而,勞動美學將會成為最高的人文社會科學。

5、從勞動者角度重建生產美學、技術美學、工業美學和設計美學

生產美學、技術美學、工業美學和設計美學是四個交叉重疊的概念,大體上,生產美學和技術美學同時以人與物、勞動者與勞動條件(勞動對象、勞動環境、勞動組織、勞動產品)的美化為研宄對象,一方面研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等主觀因素如何積極地作用於勞動者以提高勞動質量和效率,研宄運用美學原則改善生產環境、生產條件等客觀因素如何使勞動者產生審美情感,以提高勞動熱情和效率;另一方面研宄勞動生產中與美學問題密切相關的藝術設計,即「迪扎因」(design)問題。「迪扎因」是目前國際上廣泛流行的技術美學的重要術語,是指在現代科學技術最新成果的基礎上,全面考慮勞動生產的經濟、實用、美觀和工藝需要而進行的設計。這種設計不僅涉及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而且還涉及整個社會生活的美化。

工業美學和設計美學側重於對物、勞動條件尤其是勞動產品的研宄,其中工業美學是研宄人類造物活動、機械生產和產品文化中有關美學問題的應用美學學科,主要突出產品的功能美、技術美、材料美、形式美;設計美學是把美學原理應用到設計藝術之中,旨在消解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距離,使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核心與出發點是日常生活審美化。

這四個概念的聯繫和區別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都是以擴大市場占有率和資本利潤最大化為導向的,這就使得「以人為本」的美學和文化理念遭到了雙重的拆解:

人作為消費者的地位受到高度的尊崇,這當然比起早期市場經濟由廠家和供應商主導的情況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人作為勞動者卻成了整個市場鏈條中一個被動服從的環節,勞動者只有在勞動過程之後、之外才能作為消費者受到尊重,而在勞動過程之中,卻必須嚴格服從以最小投入、成本獲得最大產出、收益的「經濟規律」,產品美不美的問題是一個首要的問題,而勞動過程美不美的問題是一個次要的問題,異化勞動的問題就很難得到根本的解決。
現代倡導人本主義的人力資源管理雖然己經把激發勞動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到重要位置上來了,甚至開始把審美的因素導入到勞動過程之中去,相比早期的工廠專製管理和中期的泰羅製科學管理,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這裏的「審美因素」是由資本和管理方面認定的,而不是由勞動者作為勞動過程的主人和審美主體認定的,勞動者在本質上仍然是資本和管理竭力開發的資源和對象,勞動與審美最多只是外在地被結合在一起,而不是內在地融合起來的。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勞工運動和工會運動,也沒有把勞動與審美的結合問題從戰略上加以高度重視,進入勞資集體談判議程的,都是傳統的工資、工時、安全衛生條件、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訴求,而勞動過程的人性化和審美化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這表明勞動者的需要還停留在較低層次,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要的滿足還沒有得到工人和工會自己的重視。在這個意義上,勞資雙方其實在共享以物質利益為主要利益、以低層需要為主要需要的「自然王國」範圍內的基本價值觀,而沒有把人本身的自由全面發展當做第一需要和第一價值,沒有實現馬克思所說的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三、改革開放以來勞工審美意識的演變

1、老工人的審美意識遭受重創

計劃經濟時期雖然沒有「勞動美學」這個概念,更沒有「生產美學」、「技術美學」、「工業美學」和「設計美學」等等概念,但不等於那時候沒有一種「勞動美學意識」或「工人審美意識」,只不過那是一種高度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的審美意識,這種意識大體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企業和國家主人翁的榮耀感和自豪感
工人階級成了領導階級,雖然在全國人口中遠遠少於農民,但在工農商學兵(後來簡化為工農兵)這個人民序列中,位居老大哥,這不能不引起他們發自內心的榮耀和自豪。在整個社會和國家的意識形態宣傳、審美意識和文學藝術表現中,工人也以其高大全的形象引領時代的潮流、彰顯時代的風騷。

非凡的勞動熱情、獻身精神和英雄氣慨
被一種建設社會主義並早日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所激勵,工人階級在物質生活極為匱乏的情況下,表現出一種超凡入聖的勞動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一種大公無私的獻身熱忱,一種為美好的明天而甘心犧牲現實利益乃至犧牲生命的英雄主義精神,湧現出一大批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勞動模範和勞動英雄。在一種融入偉大事業的奉獻和犧牲中,他們的確體驗到了某種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升華的喜悅和滿足,勞動成為陶鑄和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的熔爐,勞動模範和勞動英雄們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遍布工作場所的職工文藝活動
作為勞動與審美相結合的表現和實現方式,各個工廠都產生和發展了群眾性文藝活動,用以鼓舞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幹勁,批判和清除封建主義、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文藝遺毒,豐富職工的精神生活,黨委宣傳部和工會專門負責職工文體活動,包括職工文學創作、職工歌曲比賽、職工書畫展出、職工運動會、職工文藝演出等等。從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到工農兵自己登上文藝的舞臺,的確構成了計劃經濟時代特有的文化景觀。

然而,正如計劃經濟本身是20世紀人類社會特有的歷史現象一樣,計劃經濟時代這種勞動與審美相結合的現象和工人審美意識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本身不是勞動與審美雙方內在地發生的向對方的滲透,本身缺乏長期的歷史積累,因而是先天不足和人為地製造出來的。仔細分析起來,這種現象的背後有三個難以超越的歷史必然性和局限性:

一是中國的生產力和經濟落後,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很低,長期維持在勉強獲得溫飽的狀態,這就決定勞動者為理想而獻身的勞動動機和勞動熱情是不可能持久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會像繃得過緊的發條一樣鬆弛下來,勞動將會逐漸恢復其謀生和追求個人物質利益的性質,與此同時,因為人為的和政治的原因而在勞動過程和勞動者身上籠罩的審美光環就會逐漸消退。

二是工業化本身所造成的勞動者與機器的對立、分工和流水線作業強加在勞動者身上的桎梏、壓抑和傷害,在早期工業化階段,其實是任何一種政治的、道德的、審美的努力所無法祛除的,即使是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公有製和計劃經濟,也不得不採用和資本主義相似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手段,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管理方式。在這一階段,勞動過程、勞動內容、勞動程序、勞動環境、勞動工具、勞動技術甚至勞動產品的審美化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生產美學、技術美學、工業美學、設計美學還不可能提上議事日程。

三是社會主義勞動本身存在的異化趨勢也是難以遏製的,關鍵在於,高度集權的公有製和計劃經濟,本身必然內在地產生出官僚主義製度以及一個官僚階級,他們掌握了全部公有財產的支配權和控製權以及全部生產的計劃權和指揮權,這種自上而下地驅動整個經濟體系的機製必然從根本上遏製和取消勞動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久而久之,公有製對於勞動者變成了空有製,勞動者作為公有財產主人和國家領導階級的榮耀和自豪也就逐漸淡化了。

計劃經濟時期本身潛存的上述矛盾,到了改革開放時期,尤其是到了國有企業普遍轉製和全面市場化的90年代,就公開地、明顯地暴露出來了。數千萬老工人們連工作崗位都保不住了,還奢談什麼勞動美學呢?幸運地留在未轉製的國有企業的老工人,也己經意識到自己的僱傭勞動者的真實地位,「工人」好像被打回原形,降到商人、知識分子的地位之下,失去了老大哥的桂冠和光環,甚至產生了幾分自卑和羞愧。工作場所的群眾性工人文藝活動在一般競爭性國企裏也大大降溫甚至名存實亡了(專職工會幹部大大減少了,沒有專人來組織職工文體活動了,文化宮、俱樂部、體育館等等文體娛樂設施也從工會資產中剝離出去,改成社會化和私有化經營了);在國家和社會層面,雖然有一年一度的勞模和五一勞動獎章評選,那也不過是官方的自娛自樂,這些榮譽甚至很大一部分被冒充工人的黨政幹部和企業家搶走了,不再能夠激發絕大多數工人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在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舞臺上,工人完全被邊緣化了,淪為可有可無的配角,甚至成為中上層階級娛樂、取消或同情、憐憫的對象。

2、新工人審美意識的萌生和發展

老工人的審美意識經歷了從高到低的下降過程,而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新工人的審美意識則經歷了一個相反的、從低到高的上升過程。最初,他們的審美需求和審美意識被完全壓製住了,他們進城打工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掙錢養家煳口,為此他們可以忍受一切惡劣的勞動條件和不公平的待遇。他們的生活簡化為工作、吃飯、睡覺三件事,哪裏有時間和條件滿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呢?流水線上的勞動過程完全是一種被迫的謀生活動和被機器的節奏鎖定的機械單調無聊的活動,不可能有絲毫的美感和自我實現的感覺。下班以後他們不得不抓緊時間睡覺,以恢復體力、完成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即使有點閒暇時間,也沒有任何條件過一種完整的、精神性的、社會化的生活,無論在工作時間還是在非工作時間,他們都被原子化和碎片化了。

然而,農民工也是人,人所具有的他們無不具有,像其他人一樣,他們也有對於審美和藝術的內在需要和潛在能力,一當外部條件具備,這種需要和能力就會被喚醒和激發。2000年前後正是這樣一個歷史節點,打工文學、打工藝術在這個時候正式登上了當代中國文學藝術的舞臺,標誌着當代中國工人審美意識的覺醒和出場。促進這一文化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

有三:

第一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猛發展與勞動者權益受損的尖銳矛盾,激發了農民工的表達欲望。在最初的沉默之後,一部分思想文化水平較高的農民工先是用詩歌、小說、散文這種用筆和紙就能表達的、古老的文學形式發出自己的聲音,繼而採用更多的媒介和方式創作出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作品,各種由勞工自己創作的、以勞工為主角、以勞工生活為題材的音樂、相聲、小品、攝影甚至戲劇、影視、舞蹈、繪畫等各類文藝作品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第二是網絡和自媒體的出現為勞工文藝創作提供了最便捷、進入門檻最低、最廣闊的表達和傳播平臺。從前,底層勞工要在重重封鎖、限製、審查的傳統媒體上發聲是極為困難的事情,他們的作品最多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小範圍內流傳,而網絡和自媒體極大地解放了勞工的文藝生產力和創造力,他們只需要有一臺電腦甚至只需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在網絡世界發表自己的作品。與此同時,智能手機、錄音筆、照相機、攝像機的普及也増加了他們全面記錄和表現自己生活的工具,使他們得以創作出綜合性、多媒體的文藝作品。

第三是勞工公益機構的服務提升和擴展了勞工文藝創作的水平和影響。這十多年來,出現了一批由知識分子和先進工人創辦的勞工公益機構,它們把分散、孤立的勞工文藝創作活動組織起來,形成集體聲音和規模影響。它們的活動內容包括:組建工人文藝創作小組、向工人引進和普及文藝創作技巧、搭建全國性勞工文藝平臺、組織面向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勞工演出、促進文藝界學術界與勞工界的互動交流等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勞工公益機構是勞工審美意識和勞工文藝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那麼,與計劃經濟時代老工人的審美意識相比,市場經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新工人的審美意識具有什麼特點呢?

真實感和丑感:對異化勞動的尖銳而痛切的感受
老工人對異化勞動或勞動的異化性質的感受被高調的政治意識形態遮蔽和鈍化了,他們即使感受到了,而會因為這是通往美好明天必須付出的代價並且甘之如飴。新工人己經不被高調的政治意識形態所蠱惑了,他們直接了當地感受到異化勞動的醜陋以及對自己構成的傷害,這正是魯迅所說的「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美與丑是相對而存在的,一種真實的、有力量的審美意識,正好應該建立在真實的、痛切的審丑意識的基礎上,閉眼不看醜陋現實的審美,只是一種虛幻不實的臆想和自我麻醉。新工人文藝作品的絕大部分,都是以毫不迴避和掩飾的筆觸,赤裸裸地表現異化勞動的殘酷真實:資本貪婪的剝削和壓迫、管理人員和工頭的兇狠和橫暴、機器對生命的的傷害和吞噬、流水線上的被動和單調、加班加點的疲憊和無奈、工廠社區和宿舍裏的冷漠和孤單,等等,等等。歷史表明,只有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的人才會成為追求自由的戰士,而意識不到自己奴隸地位的人只會成為消極忍受甚至津津贊美奴隸生活的奴才。在這個意義上,真實的丑感正是重建工人審美意識的基礎和起點。

力量感和自豪感:在異化勞動中頑強堅守勞動的價值和光榮
新工人雖然沒有計劃經濟時代宣傳的那種勞動崇拜、勞動聖化、勞動萬能觀念,雖然他們處在權力和資本的重重壓迫之下,但他們在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分明感受到了勞動的價值和力量並引以為光榮和自豪:波瀾壯闊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就是由無數工人的勞動構築和推進的,一座座新城、一幢幢高樓大廈、一條條高速公路都是通過工人的勞動修造的,GDP總量的節節攀升和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大部分都是工人勞動的貢獻,工人們不會否認資本、管理、技術等其他生產要素的貢獻,但對勞動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深信不疑。這正是勞動者要求獲得公平待遇的依據。其他社會階級和群體有意無意貶低工人的勞動,無非是為了鞏固其既得利益,無非是為了讓工人甘心情願地忍受剝削和壓迫,而工人們的力量感和自豪感,是他們獲得解放的主體心理條件。一首流傳甚廣的《勞動者贊歌》表達了這樣一種力量感和自豪感:

離開了親人和朋友,踏上了征戰的路途,為了生活而奔波,為了理想而奮鬥。我們不是一無所有,我們有智慧和雙手,我們用智慧和雙手,建起大街橋梁和高樓。

風裏來雨裏走,一刻不停留,

汗也撒淚也流,昂起頭向前走。

我們的幸福和權利,要靠我們自己去爭取。

勞動創造了這個世界,勞動者最光榮!

從昨天到今天到永遠一勞動者最光榮!

無力感和迷茫感:找不到消除異化勞動的路徑和方法
新工人的文化和階級意識還處在形成過程之中,他們固然感受和認識到了自己的真實地位,他們固然對不公平的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和社會關係表達了憤慨和否定,他們固然熱烈地嚮往和要求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但對於如何改變社會和解放自身,總體上還處在軟弱無力、茫然失措的狀態。最關鍵的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把數以億計的分散、孤立的個體結合和聯合為一個具有巨大威力的集體,結合和聯合為一個階級,去與權貴資本階級進行歷史性的偉大抗爭,於是他們只好像困獸一樣在原子化、碎片化的狀態中左衝右突,不知道如何突出重圍。海量的新工人文藝作品都在再現和表現這種個體化生存和抗爭狀態,主人公們大都處在不滿、激憤、迷惘、彷徨、無奈、孤獨、失落、不甘、仇恨和絕望等情緒之中,他們的抗爭和追求,還遠遠沒有達到崇高的、偉大歷史悲劇的高度,還沒有出現新時代的勞工英雄形象,這樣的英雄,即使失敗了,即使倒下了,也能給其他工人、給整個工人階級顯示一條通往自由、解放、平等和公正的道路。

3、老工人的審美意識將融匯到新工人的審美意識之中

由於中國市場經濟己經不可逆轉,由於老工人即將退出職業生涯和社會舞臺,由於更多的國有企業還將轉製為民營企業,最後保留下來的國有企業也必須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得到改造,總的判斷是,老工人連同計劃經濟本身都會成為歷史,他們的審美意識,連同他們的哲學意識、經濟意識、政治意識、道德意識、法律意識,都將融匯到與市場經濟一起產生和發展的新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和文化之中。

四、勞工審美意識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1、勞動創造了美和藝術

勞動創造了美和藝術

同意程度個案數百分比(%)
非常同意17722.18
大體同意26633.33
有點同意20025.06
不同意627.77
說不清楚9311.65
合計798100.00
超過55%的人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和藝術」,25%的人表示有點同意,這部分人也可以理解為有點不同意,真正表示不同意的不到8%,其中國企工人表示同意的比例高於民企工人,應該是因為國企工人受過較多馬克思主義美學教育:

企業類型
同意程度國企民企
非常同意14.8%17.4%
大體同意38.2%22.8%
有點同意26.0%30.1%
不同意11.2%19.4%
說不清楚9.9%10.3%
合計100.0%100.0%
從年齡上看不出各代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多大區別:

不同年齡職工是否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和藝術」

 年齡
同意程度90後80後70後60後
非常同意14.6%17.3%20.0%14.2%
大體同意29.9%26.9%27.6%31.5%
有點同意30.6%29.9%24.9%26.0%
不同意16.7%16.6%16.2%15.7%
說不清楚8.3%9.3%11.4%12.6%
合計100.0%100.0%100.0%100.0%
非農民工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和藝術」的高出農民工約10個百分點:

不同戶口的職工是否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和藝術」

 戶口類型
同意程度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非常同意17.2%19.1%12.9%0.0%
大體同意25.0%32.7%32.2%40.0%
有點同意29.8%24.5%31.0%40.0%
不同意16.9%15.0%16.4%20.0%
說不清楚11.0%8.6%7.6%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學歷的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區別不大:

不同學歷職工是否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和藝術」

同意程度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非常同意18.6%18.0%15.3%11.5%0.0%
大體同意23.5%27.6%31.6%34.5%55.6%
有點同意28.5%29.3%27.7%28.7%33.3%
不同意18.1%15.6%16.9%14.9%0.0%
說不清楚11.3%9.5%8.5%10.3%11.1%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普通工人和初中級技術人員持肯定態度的少於班組長和車間科室負責人,持否定態度的多於班組長和車間科室負責人:

不同崗位的職工是否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和藝術」

同意程度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非常同意17.4%22.2%9.2%19.6%
大體同意27.9%33.3%27.6%37.3%
有點同意25.8%30.2%35.0%27.5%
不同意17.4%7.9%19.0%11.8%
說不清楚11.5%6.3%9.2%3.9%
合計100.0%100.0%100.0%100.0%
除收入最低者外,收入較高的肯定者多於收入較低的,而否定者少於收入較低的: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是晉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和藝術」

 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同意程度1000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元及以上
非常同意30.0%12.9%16.1%18.2%9.1%16.7%
大體同意25.0%27.0%27.8%28.7%45.5%41.7%
有點同意25.0%29.4%28.4%27.9%31.8%25.0%
不同意5.0%19.0%16.7%16.2%13.6%0.0%
說不清楚15.0%11.7%11.0%8.9%0.0%16.7%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大體上說,國企工人、非農民工、地位和收入較高的工人比民企工人、農民工、地位和收入較低的工人,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和藝術」的多一些,不同意的少一些。可能的解釋,一是前一種工人受過較多馬克思主義教育,二是經濟政治境遇較好的工人會有較強的審美意識。

2、異化勞動給勞動者帶來了醜陋和畸形

您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卻給自己留下了醜陋和畸形」這種說法嗎?

同意程度個案數百分比(%)
非常同意516.47
大體同意8010.15
有點同意15719.92
不同意35645.18
說不清楚14318.15
其他10.13
合計788100.00
這個問題問得不好,沒有明確指出什麼樣的勞動給勞動者留下了醜陋和畸形,但很多工人還是從直覺和自己的切身體驗出發做了肯定的回答,做否定回答的大抵是認為勞動不應該給勞動者帶來醜陋和畸形。其中民企工人對勞動給自己帶來的身心損害的感受比國企工人更為強烈和深刻一些,主要因為國企的勞動保護比民企要好一些:

企業類型
同意程度國企民企
非常同意5.0%6.9%
大體同意9.6%19.6%
有點同意18.2%34.2%
不同意49.3%28.3%
說不清楚17.9%11.0%
合計100.0%100.0%
90後、80後同意這種說法的多一些,70後、60後反對這種說法的多一些:

不同年齡職工是否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卻給自己留下了醜陋和畸形」

同意程度年齡
90後80後70後60後
非常同意6.4%7.3%3.8%7.1%
大體同意22.7%19.9%9.3%7.9%
有點同意24.1%28.6%28.4%28.3%
不同意36.2%31.2%42.6%40.2%
說不清楚10.6%13.0%15.8%16.5%
合計100.0%100.0%100.0%100.0%
農民工同意這種說法的多一些,非農民工反對這種K兌法的多一些:
不同戶口的職工是晉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卻給自己留下疤痕和畸形」

 戶口類型
同意程度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非常同意8.4%5.1%3.5%0.0%
大體同意17.3%13.8%16.5%20.0%
有點同意31.1%25.3%24.1%40.0%
不同意31.4%42.4%39.4%20.0%
說不清楚11.9%13.4%16.5%20.0%
 100.0100.0 100.0
合計%%100.0%%
從學歷高低看不出什麼有規則的變化:

不同學歷職工是否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卻給自己留下了醜陋和畸形」

同意程度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非常同意7.8%5.5%6.8%3.5%11.1%
大體同意18.4%14.4%15.3%14.0%22.2%
有點同意27.2%28.8%29.5%25.6%22.2%
不同意35.0%37.0%37.5%37.2%44.4%
說不清楚11.5%14.4%10.8%19.8%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普通工人和初中級技術人員同意這種說法的多一些,而班組長和車間科室負責人反對這種說法的多一些:

不同崗位的職工是晉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卻給自己留下了醜陋和畸形」

同意程度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非常同意8.1%3.2%3.7%4.0%
大體同意16.1%12.7%18.0%10.0%
有點同意26.7%28.6%36.6%22.0%
不同意34.1%47.6%29.2%52.0%
說不清楚15.1%7.9%12.4%12.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除個別數據,大體上,收入較低的同意這種說法的多一些,而收入較高的反對這種說法的多一些: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是晉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卻給自己留下了醜陋和畸形」

 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同意程度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非常同意10.0%6.7%6.7%4.9%9.1%0.0%
大體同意15.0%16.5%17.8%12.8%22.7%8.3%
有點同意25.0%28.7%30.5%27.2%27.3%0.0%
不同意35.0%36.0%32.1%39.5%36.4%66.7%
說不清楚15.0%12.2%13.0%15.6%4.5%25.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大體上,國企工人、大齡工人、非農民工、地位和收入較高的工人,同意「勞動創造了美,卻給自己留下了醜陋和畸形」的比民企工人、低齡工人、農民工、地位和收入較低的工人少一些,而反對的多一些,主要原因應該是前者受到較多的勞動保護,而後者收到較少的勞動保護。

3、對美好勞動的嚮往和追求

勞動應該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成為人的自我實現和自我享受

同意程度個案數百分比(%)
非常同意13517.15
大體同意24731.39
有點同意20626.18
不同意10713.60
說不清楚9211.69
合計798100.00
所謂美好的勞動就是勞動與審美的高度統一,是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成為人的自我實現和自我享受,48%以上的人選擇了同意,26%以上的人選擇了有點同意,只有13.6%的人表示反對。其中國企工人表示同意的略多於民企工人,表示反對的略少於民企工人:

同意程度企業類型
國企民企
非常同意18.0%14.3%
大體同意35.7%36.9%
有點同意25.3%23.5%
不同意12.7%16.5%
說不清楚8.3%8.8%
合計100.0%100.0%
90後工人表示同意的少於其他年齡段的工人,表示反對的多於其霉他年齡段的工人:
不同年齡職工是否同意「勞動應該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年齡
同意程度90後80後70後60後
非常同意12.9%16.0%17.5%17.3%
大體同意29.5%38.7%39.3%33.1%
有點同意28.8%23.3%23.0%24.4%
不同意22.3%13.7%10.4%15.7%
說不清楚6.5%8.3%9.8%9.4%
合計100.0%100.0%100.0%100.0%
非農民工表示同意的略多於農民工,表示反對的略少於農民工:

不同戶口職工是否同意「勞動應該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戶口類型
 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非常同意14.6%18.5%15.3%0.0%
大體同意39.2%34.3%32.4%60.0%
有點同意21.1%24.5%29.4%40.0%
不同意16.2%14.4%14.7%0.0%
說不清楚8.9%8.3%8.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除「研宄生及以上」的回答很異常外,大體上,學歷較高者同意的略多於學歷較低者,反對的略少於學歷較低者:

不同學歷職工是否同意「勞動應該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同意程度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非常同意15.0%18.2%16.5%9.2%11.1%
大體同意36.9%30.2%40.9%48.3%33.3%
有點同意20.6%26.5%25.0%24.1%11.1%
不同意15.4%16.5%10.8%14.9%33.3%
說不清楚12.1%8.6%6.8%3.4%11.1%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不同崗位的職工是晉同意「勞動應該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同意程度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非常同意17.3%15.9%9.3%15.7%
大體同意35.5%27.0%42.0%47.1%
有點同意22.3%34.9%27.8%19.6%
不同意15.4%17.5%16.0%7.8%
說不清楚9.4%4.8%4.9%9.8%
合計100.0%100.0%100.0%100.0%
收入最低的表示同意的少於收入較高的,表示反對的多於收入較高的: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是晉同意「勞動應該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同意程度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非常同意15.0%17.9%17.0%14.7%0.0%16.7%
大體同意25.0%37.7%30.9%41.6%45.5%33.3%
有點同意20.0%21.6%27.0%23.7%22.7%25.0%
不同意35.0%13.6%15.8%12.7%18.2%16.7%
說不清楚5.0%9.3%9.3%7.3%13.6%8.3%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大體上講,境遇較好的工人對「美好勞動」的嚮往和欲求比境遇較差的工人要強烈一些,這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能夠得到較好的解釋:境遇較好者的低層次需求得到了較好的滿足,更容易產生審美的需求,而境遇較差者不得不為急迫的生存問題而掙扎和努力,暫時難以產生強烈的審美需求。

4、勞動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美學問題

勞動環境、內容、過程是否需要得到美化

同意程度個案數百分比(%)
非常同意20125
大體同意32040
有點同意9612
不同意617
說不清楚11314
合計791100.00
將近66%的工人表示勞動環境、勞動條件、勞動工具、勞動組織等等勞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應該像勞動產品一樣得到美化。通常,為了滿足消費者需要並擴大市場,工業和生產美學最先引入對勞動產品的設計之中,而忽視勞動和生產過程的美化問題。這表明中國工人對工作場所的美學問題是非常重視的,它直接關繫到勞動異化的消除和勞動者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在這一點上,民企工人與國企工人有同等程度的需要:

 企業類型
同意程度國企民企
非常需要並且可以做到28.4%19.1%
需要,但只能慢慢做到42.6%51.3%
能夠美化更好,美化不了也無所謂9.6%12.0%
不需要,勞動就是勞動,與審美和藝術沒有關係7.6%7.3%
說不清楚11.9%10.3%
合計100.0%100.0%
各個年齡段的工人也有驚人一致的要求:

不同年齡職工是否同意勞動環境、內容、過程也需要得到美化

 年齡
同意程度90後80後70後60後
非常需要並且可以做到21.7%22.3%24.9%23.4%
需要,但只能慢慢做到48.3%50.3%44.9%48.4%
能夠美化更好,美化不了也無所謂9.1%10.0%11.9%12.5%
不需要,勞動就是勞動,與審美和藝術沒有關係10.5%6.3%7.6%5.5%
說不清楚10.5%11.0%10.8%10.2%
合計100.0%100.0%100.0%100.0%
農民工與非農民工也沒有多大的差別:

不同戶口的職工是否同意勞動環境、內容、過程也需要得到美化

 戶口類型
同意程度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淥�
非常需要並且可以做到19.1%25.1%25.1%40.0%
需要,但只能慢慢做到50.9%42.9%47.4%60.0%
能夠美化更好,美化不了也無所謂10.5%13.7%9.9%0.0%
不需要,勞動就是勞動,與審美和藝術沒有關係7.5%6.8%8.2%0.0%
說不清楚11.9%11.4%9.4%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學歷較高者的需求略高於學歷較低者:

不同學歷職工認為勞動環境、內容、過程是否需要得到美化

同意程度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非常需要並且可以做到19.7%20.7%24.3%33.3%33.3%
需要,但只能慢慢做到50.9%47.6%49.7%41.4%44.4%
能夠美化更好,美化不了也無所謂11.5%11.2%9.6%10.3%11.1%
不需要,勞動就是勞動,與審美和藝術沒有關係6.0%9.5%7.3%4.6%0.0%
說不清楚11.9%10.9%9.0%10.3%11.1%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不同崗位的職工認為勞動環境、內容、過程是晉需要得到美化

同意程度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非常需要並且可以做到21.1%32.3%24.1%23.5%
需要,但只能慢慢做到46.6%37.1%54.3%56.9%
能夠美化更好,美化不了也無所謂12.1%9.7%9.9%7.8%
不需要,勞動就是勞動,與審美和藝術沒有關係7.8%11.3%5.6%5.9%
說不清楚12.3%9.7%6.2%5.9%
合計100.0%100.0%100.0%100.0%
收入最低者相對收入較高者需求最弱,高達25%的收入最低者認為勞動與審美無關,這表明他們在職業活動過程中的審美需求處於嚴重受壓抑的狀態: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認為是否勞動環境、內容、過程需要得到美化

同意程度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非常需要並且可以做到15.0%16.5%21.6%25.5%19.0%58.3%
需要,但只能慢慢做到35.0%54.3%47.6%47.8%57.1%8.3%
能夠美化更好,美化不了也無所謂10.0%10.4%13.0%8.9%14.3%8.3%
不需要,勞動就是勞動,與審美和藝術沒有關係25.0%7.3%6.7%7.7%9.5%0.0%
說不清楚15.0%11.6%11.1%10.1%0.0%25.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除個別數據不好解釋外,大體上,各類工人對工作場所的美化問題都表現出相當強烈的願望和要求,這表明原始的、粗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遭到了中國工人強烈的厭棄,他們渴望一種更好、更人性化的生產方式、生產技術、生產環境和生產組織。

5、勞動者在我國目前文學藝術中的地位

勞動者在我國目前文學藝術中處於何種的地位

地位高低個案數百分比(%)
地位很高,勞動者得到了尊重和肯定18523.4
地位己經下降,但也是合理的13316.8
地位較低,己經邊緣化了18923.9
地位很低,勞動者成了被輕視和嘲笑的對象17622.3
說不清楚10513.3
合計788100.00
40%的工人對勞動者在目前我國文學藝術中的地位表示滿意或者可以接受,46%的工人表示不滿意,國企工人和民企工人的滿意度和不滿意度比較接近:

企業類型
地位高低國企民企
地位很高,勞動者得到了尊重和肯定25.2%20.7%
地位己經下降,但也是合理的18.2%22.3%
地位較低,己經邊緣化了26.2%24.5%
地位很低,勞動者成了被輕視和嘲笑的對象20.2%18.3%
說不清楚10.3%14.2%
合計100.0%100.0%
各年齡段工人的滿意度和不滿意度也比較接近:

不同年齡職工認為我國文學藝術中勞動者的地位

 年齡
地位高低90後80後70後60後
地位很高,勞動者得到了尊重和肯定27.1%18.3%23.5%23.8%
地位己經下降,但也是合理的22.1%22.0%16.6%21.4%
地位較低,己經邊緣化了14.3%24.7%32.6%26.2%
地位很低,勞動者成了被輕視和嘲笑的對象25.7%20.3%17.1%14.3%
說不清楚10.7%14.7%10.2%14.3%
合計100.0%100.0%100.0%100.0%
農民工的滿意度略高於非農民工,不滿意度略低於非農民工:

不同戶口的職工認為在我國文學藝術中勞動者的地位

 戶口類型
地位高低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地位很高,勞動者得到了尊重和肯定22.0%24.4%20.1%20.0%
地位己經下降,但也是合理的22.0%15.7%23.1%40.0%
地位較低,己經邊緣化了23.6%27.2%26.6%20.0%
地位很低,勞動者成了被輕視和嘲笑的對象17.2%21.7%20.7%20.0%
說不清楚15.3%11.1%9.5%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排除研宄生及以上者,學歷較低者滿意度較高不滿度較低,學歷高者滿意度較低不滿度較高:

不同學歷職工認為在我國文學藝術中勞動者的地位

地位高低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地位很高,勞動者得到了尊重和肯定28.1%22.3%18.9%16.3%22.2%
地位己經下降,但也是合理的19.9%21.0%19.4%24.4%33.3%
地位較低,己經邊緣化了19.0%25.8%26.3%37.2%22.2%
地位很低,勞動者成了被輕視和嘲笑的對象14.5%18.9%24.6%18.6%22.2%
說不清楚18.6%12.0%10.9%3.5%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普通工人、初中級技術人員滿意度較高,班組長、車間科室負責人滿意度較低;普通工人、班組長不滿度較低,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不滿度較高:

不同崗位的職工認為在我國文學藝術中勞動者的地位

地位高低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地位很高,勞動者得到了尊重和肯定26.2%19.4%14.8%18.4%
地位己經下降,但也是合理的19.2%17.7%25.9%18.4%
地位較低,己經邊緣化了20.7%29.0%37.0%30.6%
地位很低,勞動者成了被輕視和嘲笑的對象19.2%17.7%16.0%26.5%
說不清楚14.7%16.1%6.2%6.1%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收入檔次似乎看不出有規則的變化: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認為在我國文學藝術中勞動者的地位

地位高低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地位很高,勞動者得到了尊重和肯定20.0%29.5%19.2%21.6%17.4%36.4%
地位己經下降,但也是合理的20.0%19.9%21.1%22.4%21.7%9.1%
地位較低,己經邊緣化了15.0%21.7%26.5%24.9%26.1%27.3%
地位很低,勞動者成了被輕視和嘲笑的對象30.0%15.7%19.5%20.4%13.0%27.3%
說不清楚15.0%13.3%13.7%10.6%21.7%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總的來說,各類工人對勞動者在我國目前文學藝術中的地位不滿意度高於滿意度,其中境遇較差的民企工人、農民工、地位較低的工人的滿意度略高於(不滿度略低於)境遇較好的國企工人、非農民工、地位較高的工人,這表明經濟政治狀況較好的工人具有比經濟政治狀況較差的工人更高一點的審美需求,面對同樣的文藝產品,他們的滿意度就低一些,不滿度就高一些。

6、勞動者應當有屬於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

勞動者應當有屬於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

您認為勞動者應不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個案數百分比(%)
應該有49562
不應該有,和諧社會有共同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526
應該有,但不可能有9311
只要能夠得到娛樂就行了,跟着時尚潮流走就行了546
說不清楚9612
高達62%的工人認為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另有11%的工人認為應該有但不可能有,表明工人具有相當強烈的審美主體性和階級認同,其中國企工人強於民企工人,有22.8%的民企工人認為「只要能夠得到娛樂就行了,跟着時尚潮流走就行了」,表明相當一部分民企工人的審美主體性和階級認同還處在很模煳的階段:

不同類型企業職工認為勞動者是否應該具有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

 企業類型
應該程度國企民企
應該有66.9%37.9%
不應該有,和諧社會有共同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5.3%7.5%
應該有,但不可能有9.6%14.7%
只要能夠得到娛樂就行了,跟着時尚潮流走就行了6.6%22.8%
說不清楚11.6%17.1%
合計100.0%100.0%
年齡大的工人的審美主體性和階級認同高於年齡小的工人:

不同年齡職工認為勞動者是否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

 年齡
應該程度90後80後70後60後
應該有45.8%43.7%56.0%55.2%
不應該有,和諧社會有共同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9.9%8.6%3.8%4.0%
應該有,但不可能有15.5%11.3%10.9%15.2%
只要能夠得到娛樂就行了,跟着時尚潮流走就行了16.9%18.9%16.8%11.2%
說不清楚12.0%17.5%12.5%14.4%
合計100.0%100.0%100.0%100.0%
非農民工的審美主體性和階級認同高於農民工:

不同戶口職工認為勞動者是否應該有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

應該程度戶口類型
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應該有41.3%58.5%52.4%40.0%
不應該有,和諧社會有共同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6.2%7.8%6.5%20.0%
應該有,但不可能有13.1%11.1%14.3%40.0%
只要能夠得到娛樂就行了,跟着時尚潮流走就行了21.2%12.0%14.9%0.0%
說不清楚18.2%10.6%11.9%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研宄生及以上」除外(其實他們己經不是工人了),學歷較高的工人的審美主體性和階級認同高於學歷低的工人:

不同學歷職工認為勞動者是否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

應該程度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應該有38.1%50.2%58.0%56.5%44.4%
不應該有,和諧社會有共同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5.5%4.8%7.4%11.8%22.2%
應該有,但不可能有15.1%15.4%8.0%8.2%22.2%
只要能夠得到娛樂就行了,跟着時尚潮流走就行了19.7%16.0%13.6%17.6%0.0%
說不清楚21.6%13.7%13.1%5.9%11.1%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地位較高工人的審美主體性和階級認同高於地位較低工人:

不同崗位的職工認為勞動者應不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

應該程度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應該有48.6%51.6%47.8%56.0%
不應該有,和諧社會有共同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6.8%1.6%9.3%6.0%
應該有,但不可能有12.6%12.9%12.4%16.0%
只要能夠得到娛樂就行了,跟着時尚潮流走就行了15.2%16.1%22.4%12.0%
說不清楚16.9%17.7%8.1%1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收入較高工人的審美主體性和階級認同高於收入較低工人: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認為勞動者應不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

應該程度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應該有50.0%47.9%47.5%48.6%60.9%81.8%
不應該有,和諧社會有共同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5.6%5.5%8.3%6.9%0.0%0.0%
應該有,但不可能有5.6%17.0%12.1%11.4%17.4%9.1%
只要能夠得到娛樂就行了,跟着時尚潮流走就行了16.7%13.9%17.8%18.0%4.3%0.0%
說不清楚22.2%15.8%14.3%15.1%17.4%9.1%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總體上中國工人的審美主體性和階級認同是很強的,其中國企工人、大齡工人、非農民工、學歷地位收入較高的工人,又高於民企工人、低齡工人、學歷地位收入較低的工人。

7、誰來提供勞動者所需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

如果您覺得勞動者應該有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您認為誰能提供?個案數百分比(%)
只能靠勞動者自己提供21727.8
勞動者自己提供不了,只能靠知識分子提供678.6
由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合作提供19224.6
通過工會組織等途徑培養出自己的知識分子15319.6
說不清楚14919.1
合計778100.00
前一個問題是把工人作為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的接受者和消費者來對待的,這一個問題是把工人作為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的生產者和創造着來對待的。數據表明,只有18.7%的工人認為勞動者自己提供不了自己所需要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只能靠知識分子提供,多數人,或者認為勞動者自己能夠提供(27.8%),或者認為可由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合作提供(26.5%),或者認為可以通過培養自己的知識分子來提供(14.8%),這表明工人具有很強的審美和文學藝術自主性,其中國企工人的自主性高於民企工人:

不同類型企業職工認為能夠提供勞動者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的渠道

 企業類型
提供者國企民企
只能靠勞動者自己提供33.7%19.9%
勞動者自己提供不了,只能靠知識分子提供5.7%18.7%
由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合作提供22.3%26.5%
通過工會組織等途徑培養出自己的知識分子19.7%14.8%
說不清楚18.7%20.1%
合計100.0%100.0%
大齡工人的審美和文學藝術自主性高於低齡工人:

不同年齡職工認為能夠提供勞動者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的渠道

 年齡
提供者90後80後70後60後
只能靠勞動者自己提供16.9%21.9%27.5%34.1%
勞動者自己提供不了,只能靠知識分子提供19.0%15.0%12.1%8.1%
由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合作提供30.3%24.9%20.9%26.0%
通過工會組織等途徑培養出自己的知識分子20.4%18.3%19.8%7.3%
說不清楚13.4%19.9%19.8%24.4%
合計100.0%100.0%100.0%100.0%
非農民工的審美和文學藝術自主性高於農民工:

不同戶口職工認為能夠提供勞動者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的渠道

 戶口類型
提供者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只能靠勞動者自己提供22.8%27.2%28.0%20.0%
勞動者自己提供不了,只能靠知識分子提供16.6%10.6%11.3%40.0%
由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合作提供21.7%30.0%26.8%40.0%
通過工會組織等途徑培養出自己的知識分子17.9%14.7%17.9%0.0%
說不清楚20.9%17.5%16.1%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學歷較高的工人的審美和文學藝術自主性高於學歷較低的工人:

不同學歷職工認為提供勞動者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的渠道

提供者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只能靠勞動者自己提供22.7%25.3%29.5%25.6%0.0%
勞動者自己提供不了,只能靠知識分子提供15.6%13.3%11.4%14.0%22.2%
由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合作提供27.0%21.2%21.0%37.2%55.6%
通過工會組織等途徑培養出自己的知識分子11.4%19.1%20.5%14.0%22.2%
說不清楚23.2%21.2%17.6%9.3%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普通工人的自信差一點,有21.8%表示不清楚,車間科室負責人最有自信:

不同崗位的職工認為提供勞動者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的渠道

提供者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只能靠勞動者自己提供25.6%22.6%26.1%22.4%
勞動者自己提供不了,只能靠知識分子提供11.9%14.5%19.3%12.2%
由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合作提供23.9%27.4%26.1%32.7%
通過工會組織等途徑培養出自己的知識分子16.8%19.4%14.3%20.4%
說不清楚21.8%16.1%14.3%12.2%
合計100.0%100.0%100.0%100.0%
收入較高者有更強的自信: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認為提供勞動者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的渠道

提供者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只能靠勞動者自己提供22.2%22.1%25.1%28.2%17.4%30.0%
勞動者自己提供不了,只能靠知識分子提供11.1%13.5%15.1%13.9%13.0%0.0%
由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合作提供38.9%18.4%27.3%23.3%26.1%50.0%
通過工會組織等途徑培養出自己的知識分子16.7%19.0%14.8%16.7%21.7%20.0%
說不清楚11.1%27.0%17.7%18.0%21.7%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總的來說,國企工人、大齡工人、非農民工、學歷地位收入較高的工人,在審美和文學藝術的自主性上相對高於民企工人、低齡工人、農民工、學歷地位收入較低的工人。

行文至此,有必要對本章和本書調查數據做一個總的說明:對工人的經濟意識、政治意識、道德意識、法律意識的調查表明,大體上,民企工人、低齡工人、農民工、學歷地位收入較低的工人,相比國企工人、大齡工人、非農民工、學歷地位收入較高的工人,有較為進步、積極的經濟觀、政治觀、道德觀和法律觀,而對工人審美意識的調查則出現相反的結果,前者顯得保守、消極一些,後者顯得進步、積極一些。我們的解釋是,經濟、政治、道德、法律問題有關工人最切身的利益,境遇較差的工人利益受損較嚴重,因此他們的權利意識和抗爭意識就比境遇較好的工人更強烈一些。審美和文學藝術,是高端文化現象,具有較強的非功利性或康德所說的「無目的的目的性』』,剛好要在較低需要得到較好滿足、切身利益得到較好保障的前提下才會產生和發展起來,這就是為什麼境遇較好的工人相比境遇較差的工人,在審美和文學藝術的基本觀念、需要、主體性、自主性等方面,不約而同地表現得更為積極一些的原因。

五、勞工審美意識發展趨勢預測

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849份,其中70年及以後出生的工人656人,70年以前出生的僅占193人,60年以前出生的僅占57人,這就是說,即使是本次調查中的國有企業工人(309人),大部分也是在市場化改革大規模開始後入職的,是在市場經濟大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屬於本書所說的「新工人」的範疇。「老工人」,嚴格限定於70年以前出生並且就業於計劃經濟體製下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工人。老工人不等於國有企業工人,因此,當我們斷言老工人的文化和階級意識(哲學意識、經濟意識、政治意識、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審美意識)總體上己經過時,不等於說新一代國企工人的文化和階級意識也己經過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企工人也己經初步具有了新工人階級的文化價值觀念和階級意識,只不過由於國企在市場中具有壟斷或優勢地位,工人的境遇比民企工人要好一些,因而在經濟、政治、道德意識、法律意識方面比民企工人顯得保守一些,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審美和文學藝術方面表現出更高的需求和自信(這也跟國企多少保留了職工文體活動傳統、比較重視企業文化建設有直接的關係)。

勞工審美意識可能會沿着兩條路線進一步發展:

1、第一條路線是把審美主體性構築在更為堅實的經濟、政治、道德和法律主體性的基礎之上

雖然調查數據顯示,國企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正式工、非農民工、學歷地位收入較高的工人,相比其他工人具有較強的審美主體性和審美自信,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先賦的而不是自致的,不完全是基於工人的權利意識和抗爭意識而自生自主地形成的,還沒有完全擺脫權力和資本的控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虛假的。將來國有企業必將在總量上繼續縮小,在體製上採取完全市場化的勞動關係,取消所謂編製內的正式工而普遍實行勞動合同製,勞務派遣工和臨時工也會轉化為合同工,勞資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階級輪廓和邊界將會更加清晰,國企工人、上層工人與民企工人、下層工人具有同樣的身份,在同樣的勞資博弈平臺維護自己的經濟權利、政治權利、文化權利和社會權利,當他們的經濟、政治、法律和道德上的主體性也得到提高的時候,他們的審美主體性、審美自主性和審美自信也就會建立在完全自致的基礎上,也就是說,與民企工人的審美主體性、審美自主性和審美自信就會趨同和

融匯在一起。

2、第二條路線是把經濟、政治、道德和法律權利意識更多地貫註和升華到審美意識之

中去

民企工人、國企的勞務派遣工和臨時工、學歷地位收入較低的工人,占工人階級總數的絕大部分,目前相比國企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正式工、非農民工、學歷地位收入較高的工人,有更高的經濟、政治、道德和法律權利意識,有更高的經濟主體性、政治主體性、道德主體性和法律主體性需求,但他們還未能很好地在審美意識和文學藝術層面上表達這種權利意識和主體性。然而,他們是當代工人階級的主體部分,肩負着建立一個憲政、民主、法治下的市場經濟和勞資關係,以及一個自由、平等、公正的新社會的偉大歷史使命,他們的抗爭和奮鬥理應並且一定會得到美學的和文學藝術的表現和表達,並因此而動員、鼓舞、召喚更多的工人投身這種抗爭和奮鬥;這樣,在他們爭取經濟、政治、道德、法律權利並使之得到更高實現的基礎上,審美和文學藝術,作為他們內在的需要和才能的滿足和實現,作為勞動解放與勞動者自由全面發展的最光彩奪目的部分,一定會得到普遍的繁榮和發展。

這裏需要解釋一個看起來有些矛盾的現象,作為本章與後面兩章之間的邏輯通道。本章根據問卷調查數據,認為境遇較好的工人(國企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正式工、非農民工、學歷地位收入較高的工人)的審美主體性、審美自主性、審美需求、審美意識、審美自信好於境遇較差的工人(民企工人、國企的勞務派遣工和臨時工、學歷地位收入較低的工人),按理說,前一類工人在勞動文學和勞動藝術方面的成就應該好於後一類工人,但在後面兩章中,本書又是以農民工的文學藝術創作作為主要研宄對象的,而且實際上,至少就我看到的而言,農民工在勞動文學和勞動藝術創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於和高於非農民工的。對此我只能作出如下解釋:第一,兩類工人在有關審美意識的統計數據上的差別並不是很大的,前一類工人只是略微好於後一類工人;第二,審美意識基本上是觀念層面的東西,不等於具體的文學藝術創作,境遇較好的工人的創作動機可能反而不如境遇較差的工人,所謂悲憤出詩人,說的就是這種現象;第三,最重要的是,境遇較差的工人的總數遠遠超過境遇較好的工人,前者將近三個億,後者不足五千萬,在六倍大的基數上產生更多和更好的文學藝術作品,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最後,本書作者較多接觸和了解農民工的文學藝術作品,自然會首選他們的文學藝術創作作為研宄對象。

工人階級談勞動藝術

一、何謂勞動藝術

1、 廣義的藝術與狹義的藝術

藝術,就其廣義而言,是人類以審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精神文化創造活動,以及這種活動的產物,通常稱之為「藝術品」。黑格爾把藝術、宗教、哲學並列為「絕對精神」、「絕對理念」的三種自我意識形態,其中藝術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宗教是理念的象徵形式,哲學是理念的純粹邏輯展現,三者都屬於人類精神的最高層次,高於其他具有特殊性的人文知識、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包括道德和科學。叔本華、尼采等人也給予藝術接近於甚至在某些方面高於宗教和哲學的地位。他們的這種觀念在西方哲學界、美學界和藝術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在這個意義上,文學作為一種審美,是隸屬於藝術的,是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準確地說,文學是語言藝術,當人們在這個意義上使用「文學藝術」這個詞組時,意思就是指「作為文學的藝術」或「文學形態的藝術」。

由於藝術活動是直接依據人的五官感覺並使用相應的材料、中介和工具進行的,廣義的藝術因此就可以被劃分為四種類型:

依託舌頭和嘴巴、使用語言和文字的語言藝術或文學藝術,包括小說、詩詞、散文、紀實等等。
依託眼睛、使用相應的物質材料和工具的視覺藝術或造型藝術,包括繪畫、凋塑、建築、書法、攝影等等。
依託耳朵、舌頭和喉嚨、使用相應物質材料和工具的聽覺藝術或表現藝術,包括音樂、歌曲、評書、說唱、廣播劇等等。
同時依託眼耳鼻舌身、使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具的綜合藝術,因為其特別突出了身體動作的重要性,也可以把它叫做表演藝術,它們可以說是語言藝術、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結合,包括舞蹈、影視、戲劇、小品、曲藝、戲曲、行為藝術等等。
在上述四種類型的藝術中,把第一類的語言藝術單列出來作為「文學」,其他三類就是狹義的「藝術」,於是就形成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在學術研宄中把文學與藝術並列的說法:「文學藝術」、「文學與藝術」、「文藝」,這裏的藝術,就是狹義的藝術,也是作為本章研宄對象的「勞動藝術」所指的藝術。

2、 勞動藝術的雙重含義

勞動藝術,依照我們前一章對勞動文學的界定,從一個方面來說,是人類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藝術的一個重要領域或重要部類,是一部分知識分子和勞動者,以勞動過程和勞動者生活為對象創作出來的,反映勞動人民的利益、思想、感情、意誌和願望的視覺(造型)藝術、聽覺(表現)藝術和綜合(表演)藝術作品。這是從內容的角度來定義勞動藝術。從這個角度來看,勞動藝術就與權力藝術(包括帝王藝術、貴族藝術、武士藝術、戰爭藝術等)、宗教藝術、財富藝術(地主藝術、商人藝術、資本藝術、財經藝術等)、文人藝術(知識分子藝術、才子佳人藝術、言情藝術等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分類大體上是按照

社會分工和分層來確定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勞動藝術又是勞動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或重要領域,這是從文化形態和文化形式角度對勞動藝術的定義,就是說,勞動藝術是以審美、藝術的形式存在和發展的勞動文化,是用視覺形象、聽覺感受、身體動作和全身心的表演等等來再現和表現勞動過程和勞動者的生活,表達勞動人民的利益、思想、感情、意誌和願望。這是勞動藝術不同於勞動哲學、勞動經濟思想、勞動政治思想、勞動倫理、勞動法理、勞動美學、勞動文學等等勞動文化形態的特徵。

2、勞動藝術的體裁或類型

就像一切具有不同內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形態一樣,以勞動過程和勞動者為主要對象的勞動藝術本身也包括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綜合藝術等更為具體的體裁或類型,其中視覺藝術或造型藝術包括繪畫、凋塑、建築、攝影等等;聽覺藝術或表現藝術包括音樂、歌曲、評書、說唱等等;綜合藝術或表演藝術包括舞蹈、影視、戲劇、小品、曲藝、戲曲、行為藝術等等。原則上說,凡是適合於其他非勞動藝術的一切體裁,也一樣適用於勞動藝術。但是,由於勞動藝術大都是草根勞動者在非常困窘的經濟條件和非常簡陋的物質條件下創作出來的,因此,會更加青睞於那些經濟成本和物質耗費較低或者很低的藝術形式,尤其是在勞動藝術的初級發展階段,比如繪畫、凋塑、建築、影視、戲劇、戲曲藝術的創作,需要更多的物資和金錢投入,而攝影、音樂、歌曲、舞蹈、說唱、相聲、快板、三句半、小品、行為藝術則只需要較少的投入,後者就特別適合於勞動者進行藝術創作。在2013年啟動2014年結束的、由北京新工人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第一屆新工人杯文藝大獎賽」中,藝術類的體裁就主要包括:

歌曲:包括原創歌曲和歌曲改編。
影像:包括圖片和視頻(mtv、mv、紀錄片、微電影、圖文視頻)。
語言類表演:包括相聲和小品(短劇)。
創新文化活動,三年以內真實發生過的反映新工人群體心聲與訴求的文化藝術及社會活動,活動的主體參與者是工人。
最後一類,其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行為藝術。所有這些參賽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進入門檻低,花錢少,對藝術創作和表演的場地、服裝、道具、工具以及專業藝術技能的要求也不高。2012年,北京新工人文化發展中心舉辦了第一屆「打工春晚」,節目包含音樂、歌曲、舞蹈、詩朗誦、相聲、小品等等,是一臺貨真價實的綜藝節目,就在一個只能容納二三百人的、簡陋到沒有暖氣的「新工人劇場」進行,所花費的錢不足央視春晚的幾千分之一,但現場效果極其熱烈,通過網絡的傳播,一舉奠定了「打工春晚」這個勞工文化品牌的地位和影響,至今己經舉辦六屆了,在當代中國勞工文化和勞工藝術發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獲得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二、勞動藝術的的歷史發展

1、藝術主要起源於勞動,原始藝術基本上就是勞動藝術

關於藝術的起源,正像文學的起源一樣,比較有影響力的解釋有勞動說、巫術說、性愛說、遊戲說、模彷說、表現說,其中勞動說應該是帶有綜合性和更高普遍性的一種解釋,因為巫術、性愛、遊戲、模彷、表現都可以納入勞動過程之中,作為勞動的一個方面或環節而得到解釋:巫術通常是勞動的準備階段和勞動之後的慶典階段;性愛和生殖作為人本身的生產,是以物質資料生產勞動為絕對前提的;模彷主要是對勞動對象的模彷;表現主要源出於勞動過程之中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交流;遊戲,可以說是勞動的間歇狀態和勞動之後的休閒中某種過剩精力的發泄。其他原因和因素固然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勞動,但都是以勞動為基礎或者中介的。更準確地說,藝術起源於以勞動為核心內容的原始人類實踐活動,這是以勞動為基礎和軸心的多元論解釋,按照這種解釋,藝術的產生經歷了一個以勞動為前提、以巫術為中介、由實用到審美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其中也滲透着人類的性愛、模彷的需要、表現的衝動和遊戲的本能。

德國藝術史家、現代藝術社會學和藝術人類學奠基人之一格羅塞(Ernst Grosse,1862一 1927),在他的影響很大的代表作《藝術的起源一一探討藝術的原始奧秘》中,認為包括藝術在內的精神生活與社會的經濟形態之間有密切關係,他提倡從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多方面對藝術學和藝術史進行研宄,對藝術的性質、產生藝術的原因及其效果作全面探討。他認為,藝術活動作為審美活動,當然具有直接的感情價值,藝術(或審美)本身也是目的,但這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藝術活動,包括人體裝飾、裝潢、造型藝術、詩歌、舞蹈、音樂等等,是逐漸從生產勞動等實際功利活動中脫穎而出的。他用社會學的觀點深入考察了原始民族的藝術,利用人種史和人類學的資料,闡明了藝術起源的社會原因,認為原始藝術同原始民族從事的生產活動有密切聯繫,所以原始藝術既有審美意義又有實際目的,純粹的審美藝術是從原始藝術發展來的:「生產事業真是所謂一切文化形式的命根,它給予其他的文化因子以最深刻最不可抵抗的影響」®;不同地區原始民族的原始藝術具有驚人的一致性,因為它們後面有一個一致的原因,那就是,求食的方式是最強烈影響一切文化生活的文明因子,狩獵和採集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容和形式®;生產方式是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最基本的文化現象,其他文化現象各有獨立的根源,不是直接從生產這個主幹上枝生出來的,但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都受着最占優勢的這個因子的巨大影響③。

俄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大量吸收了格羅塞的研宄成果,在他的《沒有地址的信》中,試圖發展出一套馬克思、恩格斯還沒有來得及建立起來的藝術起源理論,但他走得太遠了,把格羅塞書中包含的多元論思想丟棄了,片面地得出了「藝術起源於勞動」的觀點:「勞動先於藝術。總之,人最初是從功利的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象的,只是後來才能站在審美的觀點上看待它們。」®

中國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在其影響很大的《美的歷程》中,依據考古學和人類學資料,運用實踐哲學和實踐美學的基本原理,解釋說明了中國藝術的起源。作者認為,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並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遠古時期的審美與藝術並未獨立或分化,它們潛藏在種種原始勞動和原始巫術禮儀等圖騰活動中。龍是中國西部、南部部落聯盟的圖騰旗幟,而鳳鳥成為中國東方集團的另一圖騰符號。它們正是審美意識和藝術創作的萌芽。而原始歌舞正是龍鳳圖騰的演習形式,是巫術禮儀的活動狀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的幾何紋樣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步變為抽象化、符號化,這正是一個從內容到形式的積澱過程,也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美和審美在對象和主體兩方面的共同特點便是積澱:在對象方面是內容積澱為形式,在主體方面是想像、觀念積澱為感受,這就是所謂線條、幾何紋飾等形式美與均衡、對稱等形式美規則產生的過程⑤。

既然藝術主要起源於勞動,既然原始人類還沒有出現什麼社會分工,大家都是勞動者,那麼當然,原始藝術也主要是以勞動過程和勞動者為主要對象和內容的「勞動藝術」,塞所詳細研宄過的那些原始藝術,包括人體裝飾、工具和產品裝潢、造型藝術(壁畫、岩畫、凋刻)、詩歌、舞蹈、音樂等等,都是與勞動對象(如野獸)、勞動工具(如石器、弓箭)、勞動過程(如狩獵和採集)和勞動者本身息息相關的。大量考古學、人類學、民族誌、藝術史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此處就不一一列舉了。
2、古代社會的勞動藝術

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出現了社會分工,有產階級、知識階層和政治統治者依次從勞動者中分化出來了,原來勞動與藝術渾然一體的狀況就被二者的分離以及對抗狀況取代了。藝術從勞動中分離出來,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藝術由專門的人從事並且得到專門的發展,在形式美的創造和技巧方面,取得了原始藝術不可能取得的成就,這應該像腦體分工一樣被看作是人類文明和文化發展的一個不可避免的階段,在這裏,由於得到了脫離了直接生產勞動的「有閒階級」的專門的、專業的、職業的開發,「一般人類智力」、「一般藝術能力」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二是藝術的主要創造者由勞動者變成了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作為一個不獨立的社會階層,本身是受到有產階級和有權階級的控製的,在藝術的思想內容、價值導向、審美趣味上,都要受到國家權力、意識形態和財富力量的選擇、定製、規訓、管控,大部分藝術作品不能不反映和代表了社會中上層的利益、意誌和願望,而處於下層和底層的勞動者就很難再登藝術大雅之堂了,他們成了藝術世界中沉默的大多數,難以通過藝術來表達和表現自己的訴求和願景。這個時期的勞動,我們稱之為異化勞動,這個時期的藝術,我們稱之為異化的藝術,這個時期勞動與藝術的關係,我們稱之為藝術與勞動相異化的關係。

不過,勞動與藝術的內在聯繫並沒有被徹底割斷,正像黑格爾和馬克思所說的,異化中也包含了對象化的環節,異化勞動也是一種勞動,也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慢慢積累和發展了人類的本質力量。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一下古代社會勞動藝術的曲折發展:

第一個層面是異化勞動中本身包含的藝術元素的發展。古代人類勞動創造了很多奇蹟,埃及(吉薩)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像、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哈利卡納蘇斯的摩索拉斯王陵墓、羅得島的太陽神銅像以及亞力山大港的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加上秦始皇陵兵馬俑就被稱為「古代世界八大奇蹟」);意大利古羅馬競技場、亞歷山大地下陵墓、中國萬裏長城、英國巨石陣、中國大報恩寺琉璃塔、意大利比薩斜塔、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譽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這些奇蹟無疑都是異化勞動(主要是大規模的奴隸勞動、徭役勞動)的產物。異化勞動過程當然是殘酷的,無數勞動者付出了健康和生命的代價,但在勞動成果中,排除掉統治階級貫徹其中的政治意識形態和審美趣味,也曲折反映了勞動本身的審美和藝術維度:一是大規模的集體勞動所形成的力量之美、雄渾之美、崇高之美、陽剛之美,這是人類本質力量的顯現和確證;二是通過使用專業技術人才,在勞動成果中加進了、發展了形式美的要素(比例、對稱、均衡等等)。這些都是後人可以享受到的勞動藝術成果。

第二個層面是民間藝術和民間工藝。民間藝術與民間工藝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

民間藝術是針對官方藝術宮廷藝術、貴族藝術、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歌謠、民間書畫、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民間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工藝美術。

民間藝術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與生活密切相關,一年中的四時八節、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都有民間藝術的陪伴。從創作者的角度看,民間藝術是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體,以滿足創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補充家庭收入為目的、甚至以之為生計來源的手工藝術產品。從生產方式看,民間藝術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以父傳子、師帶徒的方式世代傳承的。從功能上看,它包括了側重欣賞性和精神愉悅的民間美術作品,也包括了側重實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裝飾品。作品的題材和內容充分反映了民間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飽滿粗獷,色彩鮮明濃郁,既美觀實用,又具有求吉納祥、驅邪避害的精神功能。

民間工藝是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上文中所說的狹義的民間藝術,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生產過程和產品中體現出來的勞動藝術,不包括存在於物質資料生產和產品之外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之中的勞動藝術。民間工藝有:編織、微凋、陶瓷、內畫、布藝、木藝、凋刻、刺繡、毛絨、皮影、泥塑、紫砂、蠟藝、文房四寶、書畫、銅藝、裝飾品、漆器、風箏等;雖然說古代社會大多數勞動者長時間淪為奴隸和農奴,但也有一部分勞動者一直保持着自耕農、自由工匠、獨立手工業者、小店主的地位,這些人的勞動較多地保留了與藝術的統一,尤其是自由工匠或獨立手工業者的手工勞動中,含有較高的藝術成分,他們成為民間工藝的主要傳承者。當然,奴隸和農奴也對民間工藝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綜合民間藝術與民間工藝的上述定義,我們可以按照製作材料和技藝、活動方式的不同,將民間藝術分為織繡類(包括印染類)、塑作類、剪刻類、編織類、凋鐫類、扎煳類、繪畫類、表演類等。

染織繡類民間藝術包括了印染、手工紡織、刺繡、織錦、緙絲等幾大類別。
塑作類民間藝術是指以捏、塑、堆、納等方法為主製作的民間藝術品,其內容包括了泥塑、麵塑、陶塑、糖塑、米粉捏製品、紙漿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藝術。
剪刻類民間藝術是指以剪、刻、鑿等方法為主製作的民間藝術品類,其內容包括了剪紙、刻紙、皮影、剪貼畫、刻葫蘆、鐵畫、石刻線畫、瓷刻畫等。民族服飾和布藝的製作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剪裁工藝。
凋鐫類民間藝術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屬等介質上面進行刻畫而製作的作品,如凋版、凋漆、凋花、浮凋等,還有與塑形結合的凋塑藝術品,包括木凋、竹凋、玉凋、金屬首飾、鐵畫、磚凋、石凋等等。
編織類民間藝術是用竹、草、藤、柳、棕麻編織的工藝品,包括草編、柳編、竹編等等。
扎煳類民間藝術是指以竹、木、鐵絲等為骨架,以絲綢、紙等外面,通過扎結、扣榫、煳裱等方法製作工藝品的方法,也是民間藝術中紙紮(又稱扎作、煳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煳等)、彩燈、風箏、扇子等一類以扎煳方法製作的藝術品的總稱。
繪畫類民間藝術是相對於文人畫、宮廷畫、宗教畫和現代的學院派繪畫而言的,源自遠古的岩畫、彩陶裝飾畫等原始藝術,包括石刻線畫、宗教版畫、水陸畫、影像畫、廟畫、年畫、燈屏畫、建築彩繪、扇面畫,現代農民畫、布貼畫等也納入到民間繪畫之中了。
表演類民間藝術是通過人的舞動、戲耍、操作、演奏、歌唱等形式來完成的藝術活動,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說唱音樂、民歌演唱、跳喪舞、儺舞、花鼓燈舞、龍舞、獅舞、秧歌、鼓舞、踩高蹺、跑旱船、打花棍、變臉、民間社火、各地小戲、秧歌、鑼鼓、皮影戲、木偶戲、雜技、旱船、競技等等。
其他類民間藝術例如建築裝飾、門窗藝術、臉譜、面具、民間玩具、陶瓷、漆器
等等。

中國的民間藝術和民間工藝是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民間工藝直接就是勞動藝術,而民間工藝之外的其他民間藝術如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繪畫、民間建築、民間戲劇戲曲等等,雖然滲透了許多占主導地位的統治階級藝術的影響,畢竟還是以勞動和勞動者的生活為內容的,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

味。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民間藝術和民間工藝也是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的,這裏就不介紹了。

第三個層面是一部分知識分子藝術作品中包含了部分勞動藝術的內容,這主要表現在一些接近底層民眾的中下層知識分子,或多或少地把「下裏巴人」的民間藝術和民間工藝的成分,包括題材、情節、人物、思想、感情、趣味、技巧和方法等等,帶入到或提升到「陽春白雪」的音樂、繪畫、書法、凋塑、建築、園林、戲劇之中,給主流藝術帶入了生機和活力。

《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前文稱之為第一部勞動文學經典,其實它更是第一部勞動藝術經典,因為它不是單一的詩的合集,而是詩、歌、樂、舞的綜合型藝術典籍,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風大多是來自民間的勞動藝術,雅和頌則大多是宮廷藝術和士大夫藝術。

流傳下來的漢代畫像磚和畫像石,很多都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狩獵、農耕、畜牧、製鹽等生產勞動場景。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它們不只是文字形式的詩,而且是音樂伴奏下的歌。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當時底層人民日常生活的艱難與痛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特別是相和歌辭中的《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表現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是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呻吟呼號:有的家裏「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劍而起,走上反抗道路;有的是婦病連年累歲,垂危之際把孩子託付給丈夫,病婦死後,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討,遺孤在家裏呼喊着母親痛哭;還有的寫孤兒受到兄嫂虐待,嘗盡人間辛酸。這些作品用白描的筆法揭示平民百姓經濟上的貧窮,勞作的艱難,並且還通過人物的對話、行動、內心獨白,表現他們心靈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

中國的戲曲,一方面來自於宮廷的優戲,另一方面來自於民間的百戲、伎樂、說唱藝術,到元代的時候,由於很多知識分子在異族統治下淪落民間,他們潛心創作,終於形成了完整的戲曲藝術,這就是南戲和元雜劇,相當多的作品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關漢卿就將歷來被忽視的底層人民的生活,引入了戲劇藝術的殿堂,莊稼漢、生意人、漁夫、樵夫、工匠、奴婢、妓女、乳娘、窮書生,成為關劇中最普遍也最主要的主人公,他以空前熱情的筆觸,精心塑造了這些下層民眾的藝術形象,描寫了他們的苦難遭遇,表現了他們的智慧和善良,贊揚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使他們成為元雜劇中最有光彩、最有性格、最富有時代印記而無法被任何人所忽視的形象群體®。

中國古典音樂中也不乏勞動藝術的痕跡,着名的古曲《高山流水》、《漁樵問答》、《漁舟唱晚》等等,把勞動者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提升到了哲理性和崇高優美的高度。

在古希臘戲劇中,阿裏斯托芬率先將底層民眾當做主人公。他的世界觀基本上反映了自由民中的農民的利益,堅決反對雅典集團和斯巴達集團之間的戰爭。內戰期間,雅典的民主越來越衰落,政治越來越腐敗,政治煽動家克瑞翁的氣焰特別囂張。阿裏斯托芬在《騎士》中大膽地把克勒翁描寫成一個愚弄人民的騙子,還在劇中使象徵人民的德謨斯返老還童,恢復馬拉松時代的精神。戰後,雅典經濟崩潰,一般人民更加窮困,社會上產生了理想國思想,要求平均財富。阿裏斯托芬的《公民大會婦女》和《財神》等劇都反映了這些思想,但他的態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認為貧富不均的現象不合理,絕對富裕意味着脫離勞動,而沒有勞動就不可能產生財富,另一方面他對於平均財富的思想也有懷疑。《鳥》是阿裏斯托芬最優秀的劇作,劇中構思了一個「雲中鵓鴣國」,這個國家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其中沒有貧富之分,沒有剝削,勞動是生存的唯一條件。這部喜劇諷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是歐洲戲劇史上最早描寫理想社會的作品。

雖然中世紀基督教藝術受王權和教權的雙重控製,但由於聖經的影響,各種音樂、繪畫、建築、凋塑、戲劇藝術,也滲透了勞動神聖、勞動贖罪、勞動安息等思想觀念。在基督教秘密活動於地下的早期就誕生了最原始形式的基督藝術,從建築、凋塑到繪畫和鑲嵌工藝畫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那時一切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裏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羅馬統治者和教外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拜占庭時期的基督教美術明顯體現了教權和王權的統一,具有森嚴威權的禁欲主義風格;哥特時期的基督教藝術開始兼顧宗教和世俗,繪畫題材不再只是以單一的《聖經》為內容,還出現了許多的普通人,例如打石匠、牧羊人等,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開始在基督教藝術範圍內得到了表達。

3、近現代勞動藝術的興起

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三個歷史時期,在人性復蘇和人權意識的普遍覺醒中,底層勞動者的生活和理想也得到了一定的藝術表現,但那時畢竟還是新興知識分子、市民中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處在上升階段的歷史時期,在藝術上也占主導地位,勞動者還只是配角。勞動者真正進入西方藝術舞臺,是在19世紀。

法國現實主義藝術起於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之後,其在題材上拋棄了新古典主義的神話傳說與古代英雄人物、浪漫主義的中世紀傳奇、異國情調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把眼光指向現實生活,拓展了藝術創作的題材範圍。在藝術表現上,它重視自然美和真實美,以寫實為特點,如實地描繪大自然和反映現實生活,倡導對社會生活的評價,對普通人生活的關切,對大自然的親切描繪。法國的現實主義迅速影響到荷蘭、英國、德國、比利時、奧地利、意大利、俄國、美國等國。

現實主義藝術不像文藝復興、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那樣回顧歷史和傳統,而是把藝術反映的基點放在現實生活之中,即便有時涉及到過去,也只是為了烘托現實而己。現實主義藝術家既不瞻前也不顧後。他們認為:昨天己經過去,今天就是今天,沒有「明天」,當「明天」來到的時候,「明天」己成了今天,因而把描繪現實視為藝術的首要任務。現實主義藝術也以科學對抗中世紀宗教神秘主義,重視科學,反對那些虛無的、不可證實的、恐怖的、異常的東西,要求仔細地觀察生活,註意對細節的描述。現實主義藝術排斥主觀的想象,尤其排斥浪漫主義充滿熱情的、不顧事實存在與否的想象臆斷,要求客觀地、按生活的原貌真實地反映社會和人生。現實主義藝術家對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出現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深惡痛絕,並予以揭露和批判,「使現實的全部可怕真相暴露無遺」。

現實主義藝術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是庫爾貝(1819〜1877),他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偉大畫家。在藝術上,他反對當時那種脫離社會生活的學院派風氣,而重視創作的社會意義,並力圖在自己作品中加以實現。庫爾貝在他的作品和宣言中確立了以生活真實為創作依據的原則,宣布「我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如實地表現我所生活的時代的風俗和思想面貌」。他倡導反映現實生活和勞動人民的藝術。庫爾貝的畫風力求寫實,造型明確,色彩沉着,用筆寬暢,不拘細節,畫面有莊重厚實感;在油畫技法上,庫爾貝經常不用畫筆,而用調色刀,畫出帶有彩色大理石般肌理效果的表面。代表作有《打石工》、《篩麥的農婦》等。

《打石工》紀錄了畫家有一次在路上行走時目睹的情景,他沒有當場對景寫生,而是邀

請兩個工人到畫室來做模特兒,然後進行創作。畫家在談到這幅畫的創作構思時寫道:「《打石工》的情節發生在烤人的太陽下,在道旁的溝邊。石工的形體微微地突出在高聳的綠色山坡前,山坡幾乎填滿了整個畫面,上面飛馳過一大層雲影。僅僅在畫面的右角,在山坡後面,可以看到一角藍天。這兒絲毫沒有虛構的東西,我的親愛的朋友!我每天散步時都看到這些人。而且,這個階級的人們往往就是這樣度過一生的。」《打石工》是現實生活中最底層社會勞苦人的真實寫照。《篩麥的農婦》最樸實、最能體現畫家的美學思想。圖中的焦點是穿紅衣跪着篩麥的年輕婦女,她幾乎占據了整個構圖的中心,作者以高超的寫實技巧,選擇獨特的背影表現方式,描繪她那毫無修飾的自然身姿:她的頭向前微俯着,裸露出潔淨修長的頸項,緊身衣裹着的背影豐滿而健壯,手臂圓潤而結實;她那正在篩麥的姿態,充滿了青春的力量,給人以健美的感覺,可以想像這是一位健康而美麗的農村姑娘。1872年,庫爾貝投身偉大的巴黎公社運動,擔任公社委員和美術家聯合會主席,熱情為公社繪製旗幟、徽章和各種宣傳品。巴黎公社失敗後,庫爾貝被捕入獄,在獄中所畫的《戴貝雷帽系紅領帶的庫爾貝》,表現了他這個時期的革命風貌。

米勒(1814〜1875),法國現實主義畫家,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一生畫了許多描寫田園風景和農民生活的作品,被譽為偉大的農民畫家。米勒的畫風質樸、凝重,所創造的形象嚴整、崇高,富有紀念性,有一種凋塑的感覺。為了尋求畫面的整體和諧統一,他極力追求渾然一體的效果。他的藝術語言十分平靜,造型單純、情調含蓄、旋律穩健。在油畫筆法上樸實沉着,色調處理上渾厚調和,充滿真摯的感人力量。欣賞他的作品常常能使人陶醉於一種蒼茫沉寂的意境之中。米勒的代表作是《拾穗者》、《晚鐘》等。《晚鐘》表現一對農民夫婦在暮色中諦聽遠處教堂鐘聲並進行祈禱的情景:在荒蕪的地平線前,落日餘暉灑滿天際,遼闊的田野映照着夕陽的金黃,一對年輕的農村夫婦正在勞作,村裏的教堂響起祈禱的鐘聲,他們立刻停下手邊的工作虔誠地禱告一一妻子將雙手緊握在胸前,丈夫則摘下帽子,兩人認真地禱告着。這個動作普通而神聖。勞動是辛苦的,可是在他們祈禱的這一刻,他們的心靈是平靜而滿足的。註視着這對在田間默默祈禱的農民夫婦,觀者彷佛也聽到了遠方依稀可見的教堂所傳來的安詳的鐘聲:這「鐘聲」好像越來越大,傳得越來越遠,而這對佇立田間的農夫剪影與地平線形成的交叉讓人隱隱想到了莊嚴、神聖的「十字架」,從而,畫中的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裏傳出的「鐘聲」慢慢地融為一體。

杜米埃(1808〜1879),具有戰鬥精神的諷刺藝術的畫家,也是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積極地投身到社會之中,把握時代的脈搏,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諷刺畫,嘲諷醜惡,揭露時弊。杜米埃出生在馬賽的一個玻璃匠家庭,從少年時代開始他就做過許多雜活,從而鍛煉了他的生活能力和對生活的觀察能力,為他在藝術上的創作打下了生活基礎,並形成了在藝術創作上的特徵,用畫筆諷刺社會的黑暗面。藝術語言上使用強烈的色彩,形象塑造上生動而略顯誇張。他善於提煉主題,毫不遲疑地略去與主題無關的枝節,賦予那些最普通的題材以宏偉、壯觀和積極向上的思想。《三等車廂》是杜米埃的一幅代表作品。

列賓(1844-1930年),偉大的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繪畫大師。列賓在充分觀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礎上,以其豐富、鮮明的藝術語言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肖像畫,他的畫作如此之多、展示當時俄羅斯社會生活如此廣闊和全面,是任何一個畫家都無法與之比擬的。代表作品是《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和繪畫不僅影響到其他許多國家,而且也影響到音樂(如舒曼、李斯特、威爾第)、凋塑(如羅丹、布代爾、馬約爾)、戲劇(如易蔔生、左拉、蕭伯納、契訶夫、高爾基)等其他藝術領域,工人等底層勞動者蔚然成為現實主義藝術的主角。比如,一些專業作曲家譜寫了反映當時人民和願望的歌曲,如舒曼的《兩個擲彈兵》(海涅詞)和《黑紅金》(弗賴利格拉特詞),斯美塔納的合唱曲《自由之歌》,李斯特的合唱曲《勞動贊歌》等,威爾第的歌劇《納布科》中的合唱《飛吧,思想,鼓起金色的翅膀》,於1842年上演後,迅速傳遍了全意大利。

我們從西方藝術史教科書和學術着作中,容易了解到19世紀由一部分知識分子創作的的現實主義勞動藝術,但對於由工人本身創作的勞動藝術,則缺乏足夠的資料,只知道在諸如憲章運動、巴黎公社革命等等勞工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有大量勞工歌曲和革命歌曲,其中最着名的《國際歌》,就是由巴黎公社委員、木工、工人詩人歐仁•鮑狄埃作詞,由鑄模工人、工人作曲家比爾•狄蓋特作曲的;這些歌曲是隨着工人階級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而產生的,大多反映了工人階級的鬥爭要求和政治主張,以及他們的生活和理想。歌曲的作者大多是普通工人,形式上以舊調填新詞為主,多數歌曲與民歌保持密切的聯繫,少數歌曲在音調上開始接近近代創作的群眾歌曲,如進行曲的風格,旋律上主三和弦的分解進行及附點音符的運用等;此外,在工人的罷工、集會、示威、遊行過程中,繪畫等美術元素也是普遍出現的,只不過沒有留下來傳世之作。

19世紀勞動藝術發展過程中另一重要內容是工藝美術運動。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Crafts Movement)是19世紀下半葉,起源於英國的一場設計改良運動,又稱作藝術與手工藝運動。這場運動的理論指導者是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①,運動主要實踐人物是藝術家、詩人威廉•莫裏斯(William Morris)®。在美國,「工藝美術運動」對芝加哥建築學派(Chicago School of Architecture)產生較大影響,特別是其代表人物路易斯•沙裏文(louisSullivan)受到很大影響。同時工藝美術運動還廣泛影響了歐洲大陸的部分國家。工藝美術運動是當時對工業化的巨大反思,在建築設計、家具設計、陶瓷設計、金屬工藝、染織品、平面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為之後的工業設計運動奠定了基礎。

工藝美術運動產生的背景是,工業革命以後大批量工業化生產和維多利亞時期的繁瑣裝飾兩方面同時造成的設計水準急劇下降,導致英國和其他國家的設計家希望能夠復興中世紀的手工藝傳統。當時大規模生產和工業化方興未艾,大批量工藝品投放市場,然而設計卻遠遠落後,美術家不屑於產品設計,工廠只重視生產和銷量,設計與技術相對立,產品出現了兩種傾向:一是工業產品外形粗糙簡陋,沒有美感;二是手工藝人仍然以手工生產為權貴使用。工藝美術運動意在抵抗這一趨勢而重建手工藝的價值,要求塑造出「藝術家中的工匠」或者「工匠中的藝術家」③。

進入20世紀,勞動藝術得到更大的發展,這裏只重點介紹一下四個方面:左翼藝術和工人藝術運動,表現主義勞動藝術,工業與工人題材電影,包豪斯工業藝術設計運動。

左翼藝術和工人藝術活動是一個較大的範疇,這裏只就左翼戲劇和工人戲劇活動作一點介紹。左翼戲劇是20世紀西方一種重要的歷史文化現象,在超過四分之三個世紀的歷程中,經歷了 30和60年代兩次高潮,開創了以否定、反叛、顛復為核心的獨特的審美意識形態。德國着名戲劇家皮斯卡托(Erwin • Piscator,1893-1966)在《政治戲劇》(The PoliticalTheatre,1929) —書中首次為「政治戲劇」劃定了一塊明確的領地,使「政治戲劇」這一概念得以確立。他的理論和實踐賦予戲劇以明確的社會政治目的,這也是他執着於戲劇創新的原動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主要同無產者一道工作。……他們和我一樣,相信革命運®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理論家約翰•拉斯金的主要思想是:1、藝術要與技術相結合、與生活結合;2、強調實用主義,反對維多利亞風格的矯揉裝飾;3、設計思想具有民主和社會主義色彩,強調為大眾設計;4、提出向自然學習,強調將觀察融入到設計中去。
®作為「工藝美術」的主要奠基人的威廉•莫裏斯(WimamMorris),一直被視為對工業和資本主義現實無望的夢想者和理想主義者,他的理想是通過設計進行社會改革。其主要思想是:1、反對機械化、工業化風格,反對裝飾過度的維多利亞風格,認為哥特式、中世紀設計才是誠實的設計;2、強調產品設計和建築設計是為人民服務的,而不是為少數人;3、設計必須是集體活動,而不是個體活動;4、具體設計上強調實用性、美觀性相結合。

1918年12月,皮斯卡托加入了德國共產黨。他的戲劇活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他的政治信仰,為了他的黨,為了他所同情的無產階級而進行的。他在戲劇技巧上不斷革新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到一種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宣傳鼓動效果的戲劇手段,讓戲劇介入無產階級的社會運動中,成為「德共」政治活動的一部分,或者乾脆將戲劇活動變成一場政治活動,使之成為打破舊的、資產階級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強有力的工具。他創辦「無產者劇院」的宗旨就是要使之「成為大柏林工人們的宣傳鼓動講壇」。他聲言這「不是一個將給無產者提供藝術的戲劇問題,而是一個有意識地進行宣傳鼓動的問題;……我們的『戲』都是些號召,企圖對當前的事件發生影響,企圖成為一種『政治活動』的形式。」②為了實現他的戲劇目的,皮斯卡托創立了「宣傳鼓動劇」、「文獻紀實劇」以及「敘事劇」等新型戲劇。他給予戲劇的最好的贊詞就是戲劇己經不是它本身而是「現實」,是與社會形勢密切相關的一個事件:「擠滿屋子的人們多數都己捲入了這樣的時刻,我們正向他們展示的是他們自己對命運的真實感受,他們自己的悲劇正在眼前上演着。戲劇成了現實。很快觀眾面對的己經不是舞臺,而是一次盛大集會,一個巨大的戰場,一場大規模的示威活動。」他試圖創造一種從總體上展現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某種本質的戲劇手段。這裏有一種「讓赤裸裸的事實自己說話」的意圖。他堅信任何屬於「事實」的東西,包括剪報、真實人物、新聞紀錄片等等,都將比虛構的戲劇再現更可靠,更真實。在許多看似無關的材料被並列或連續地展現出來的時候,一種蒙太奇的效果就出現了。這種效果會打破或者懸置自然主義戲劇所追求的「真實的幻覺」,在這一點上它是與自然主義相對立的。

當皮斯卡托把剪報、統計圖表、聲明宣言展現在觀眾面前,當他把真實的講話錄音播放給觀眾,當他在電影屏幕上放映出紀錄片中的真實事件和場景,當他讓扮演列寧的演員直接對觀眾發表演說,總之,當他將這一切與舞臺上活生生的表演混合在一起的時候,那種極大地影響了左翼戲劇的新的戲劇類型一一 「文獻紀實劇」便產生了。這種新的戲劇類型背後蘊涵着一種新的戲劇觀念,即戲劇不能只是娛人,更應該是社會政治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成為人們改造社會現實的一種政治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舞臺的現場表演與各種真實的「文獻」資料之間的相互支持、補充,「文獻」使有限的舞臺演出得以擴展和延伸,將舞臺行動直接導入現實世界。這樣就「在舞臺小世界與歷史世界中的政治事件大舞臺之間建立一種連續的相互參照的系統……迫使觀眾用平行或對比的方法將他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同在外面大世界中正在發生着的事件聯繫起來。」《紅旗》報曾經對「無產者劇院」的演出進行過這樣的描述:「關於這個劇院的新奇之處,最根本的是它那奇特的方法,把現實和戲劇摻和在了一起。你常常不知道你宄竟是在劇場內,還是在一個群眾集會上,你感覺到你應當參加進去,給予幫助,或者應當說點什麼。戲劇和現實的分界線變得模煳不清了……觀眾感覺到他們是在觀看現實生活,是在觀看現實生活的一個片段,而不是觀看一部戲劇作品……觀眾被卷進了戲中,舞臺上發生的一切都與他們有關。」

布萊希特(1898-1956)曾與皮斯卡托進行過親密而成功的合作,對皮斯卡托所提倡的政治戲劇在意識形態批判和舞臺技術革新方面的積極意義十分了解和推崇。他不僅從皮斯卡托那裏接受了「史詩劇」這個術語,而且從他那裏接受了大量能夠支持史詩劇理論構成的思想觀念和藝術方法。皮斯卡托對布萊希特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對戲劇社會功能的認識。皮斯卡托倡導政治戲劇,強調戲劇的社會參與性,甚至視戲劇為政治鬥爭的一部分。布萊希特對戲劇介入社會生活的要求,對戲劇教育意義和意識形態批判功能的強調,其根本思路顯然來自於皮斯卡托。另一方面表現在戲劇導演手法與舞臺技巧的運用上。皮斯卡托創造的許多新奇的舞臺技巧,到了布萊希特這裏都變成了他用於打破劇場幻覺,製造陌生化效果的手段。這兩個方面實際上構成了布萊希特史詩劇理論和實踐的基本骨架。布萊希特建立史詩劇理論的基點是反叛傳統的「亞裏士多德式的戲劇」。傳統的「亞裏士多德式戲劇」排斥敘述,拒絕穿插復雜的事件,強調情節的整一性;它使用激發情感的方式,借引起人的憐憫與恐懼來發揮戲劇的社會功能。相反,布萊希特試圖創立一種採用敘述方式的、掙脫了傳統戲劇在時空轉換上所受的各種限製,能夠像史詩般自由地展現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的新型戲劇。它不象傳統的亞裏士多德式的戲劇那樣依靠調動情感來引起共鳴,讓觀眾沉溺於戲劇情節之中,與劇中人物同喜同悲。它告訴人們一切都在變化着,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它力圖喚醒觀眾的理智,讓他們面對舞臺時成為冷靜的旁觀者,能動地對待劇情,採取批判的態度,去判斷、認識與劇情相對應的社會本質,最終達到喚起觀眾去改造社會的目的。
「陌生化效果」是史詩劇理論的核心,它要將人們自認為熟悉的事物,自以為理所應當的事件通過各種手段讓它改頭換面,變得不再熟悉,觸目驚心;以便使他們在震驚之餘,用一種批判性的目光去追尋那掩蔽在熟悉的假象背後的「事件的因果律」,最終獲得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其次,正因為「陌生化」手法這種在認識論上的意義,使得它更多地是喚起人們的理性而不是感情。陌生化效果訴諸人的理智,使人們從「共鳴」所造成的感情激動中解脫出來,衝破傳統舞臺用「同化」法製造的幻覺迷霧,用批判的態度對待眼前所看到的事件。第三,使用了陌生化方法的戲劇是一種新型的戲劇,這種戲劇使用敘述的方法,情節發展是不連貫的,其中穿插了許多能夠讓觀眾不斷跳出劇情之外的成分,如評論、歌舞、序幕、尾聲等。這種戲劇結構與現實生活的復雜性是相對應的,它那種自由的、無拘無束的、能展現社會之紛繁復雜的結構形式本身,也是讓人感到「陌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史詩劇編劇、導演手法的本質就是一種「陌生化」。第四,陌生化效果在劇場中應該是這樣一種情況和效果,即演出中演員與所表演的角色之間是「間離」的,演員一刻也沒有使自己完全變為劇中人物;觀眾與演員之間是「間離」的,他們清醒地意識到臺上表演着的人只是在「表演」着人物而不是人物本身;觀眾與角色之間也是「間離」的,他們不會從任何角度與劇中人在感情上完全融合,他們對舞臺上的人物保持着一種審視、批判的態度。

皮斯卡托、布萊希特以及他們的後繼者博亞爾的理論和實踐對左翼激進戲劇的重大影響一一從戰前的聯合劇院到當代像7: 84那樣的劇團,還波及到英國的普朗雄、太陽劇社和美國的生活劇團、麵包與木偶劇團,以及整個20世紀西方左翼戲劇陣營,同時對20世紀波及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工人戲劇運動也產了很大的影響®。

表現主義取代現實主義成為勞動藝術的主要美學風格。20世紀的現實主義藝術雖然仍然在繼續發展,但由於珂勒惠支、卡夫卡、蒙克、布萊希特、奧尼爾等藝術巨匠的出現,勞動藝術的美學風格就被表現主義所主導了。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文學藝術流派,首先出現於美術界,後來在音樂、文學、戲劇以及電影等領域得到重大發展。表現主義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其成員的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之間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但他們大都受康德哲學、尼采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反傳統,不滿於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創作上,他們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摹寫,要求進而表現事物的內在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的描繪而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的記敘而展示其永恆的品質。
凱綏•柯勒惠支(Katie Kollwitz 1867—1945)是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和凋塑家,20世

紀德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她的早期作品《織工反抗》、《起義》和《死神與婦女》、《李①以上對皮斯卡托、布萊希特的介紹均引自王俊曉:《改變世界的戲劇一一20世紀西方左翼戲劇理論的建構》,《戲劇文學》2006年第6期;同時參見李時學:《顛復的力量:20世紀西方左翼戲劇研宄》,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蔔克內西》、《戰爭》(組畫)等,不僅以尖銳的形式把資本主義製度下工人階級的悲慘命運和勇於鬥爭的精神傳達出來,而且喚醒人們反對侵略戰爭,要求根除戰爭根源,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根據魯迅先生的介紹,她的帶有強烈表現主義風格的勞動藝術作品有:

《窮苦》,石刻,這是有名的《織工一揆》的第一幅,取材於1844年的勖列濟安麻布工人的蜂起,我們藉此進了一間窮苦的人家,冰冷,破爛,父親抱一個孩子,毫無方法的坐在屋角裏,母親是愁苦的,兩手支頭,在看垂危的兒子,紡車靜靜的停在她的旁邊。

《死亡》,石刻,還是冰冷的房屋,母親疲勞得睡去了,父親還是毫無方法的,然而站立着在沉思他的無法。桌上的燭火尚有餘光,「死」卻己經近來,伸開他骨出的手,抱住了弱小的孩子。孩子的眼睛張得極大,在凝視我們,他要生存,他至死還在希望人有改革運命的力量。

《商議》,石刻,接着前兩幅的沉默的忍受和苦惱之後,到這裏卻現出生存競爭的景象來了。我們只在黑暗中看見一片桌面,一隻杯子和兩個人,但為的是在商議摔掉被踐踏的運命。

《織工隊》,銅刻,隊伍進向吮取脂膏的工場,手裏捏着極可憐的武器,手臉都瘦損,神情也很頹唐,因為向來總餓着肚子。隊伍中有女人,也疲憊到不過走得動;這作者所寫的大眾裏,是大抵有女人的。她還背着孩子,卻伏在肩頭睡去了。

《突擊》,銅刻,工場的鐵門早經鎖閉,織工們卻想用無力的手和可憐的武器,來破壞這鐵門,或者是飛進石子去。女人們在助戰,且痙攣的手,從地上挖起石塊來。孩子哭了,也許是路上睡着的那一個。這是在六幅之中,人認為最好的一幅,有時用這來證明作者的《織工》,藝術達到怎樣的高度的。

《收場》,銅刻,我們到底又和織工回到他們的家裏來,織機默默的停着,旁邊躺着兩具屍體,伏着一個女人;而門口還在抬進屍體來。這是四十年代,在德國的織工的求生的結局。

《耕夫》,這就是有名的歷史的連續畫《農民戰爭》的第一幅。畫共七幅,作於1904至08年,都是銅刻。這裏刻劃出來的是沒有太陽的天空之下,兩個耕夫在耕地,大約是弟兄,他們套着繩索,拉着犁頭,幾乎爬着的前進,像牛馬一般,令人彷佛看見他們的流汗,聽到他們的喘息。後面還該有一個扶犁的婦女,那恐怕總是他們的母親了。

《凌辱》,同上的第二幅,男人們的受苦還沒有激起變亂,但農婦也遭到可恥的凌辱了;她反縛兩手,躺着,下頦向天,不見臉。死了,還是昏着呢,我們不知道。只見一路的野草都被蹂躪,顯着曾經格鬥的樣子,較遠之處,卻站着可愛的小小的葵花。

《磨鐮刀》,同上的第三幅,這就出現了飽嘗苦楚的女人,她的壯大粗糙的手,在用一塊磨石,磨快大鐮刀的刀鋒,她那小小的兩眼裏,是充滿着極頂的憎惡和憤怒。

《圓洞門裏的武裝》,同上的第四幅,大家都在一個陰暗的圓洞門下武裝了起來,從狹窄的戈諦克式階級蜂擁而上:是一大群拼死的農民。光線愈高愈少;奇特的半暗,陰森的人相。

《反抗》,同上的第五幅,誰都在草地上沒命的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卻是一個女人,從全體上洋溢着復仇的憤怒。她渾身是力,揮手頓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還好像天上的雲,也應聲裂成片片。她的姿態,是所有名畫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個。也如《織工一揆》裏一樣,女性總是參加着非常的事變,而且極有力,這也就是「這有丈夫氣概的婦人」的精神。

《戰場》,同上的第六幅,農民們打敗了,他們敵不過官兵。剩在戰場上的是什麼呢?幾乎看不清東西。只在隱約看見屍橫遍野的黑夜中,有一個婦人,用風燈照出她一隻勞作到滿是筋節的手,在觸動一個死屍的下巴。光線都集中在這一小塊上。這,恐怕正是她的兒子,這處所,恐怕正是她先前扶犁的地方,但現在流着的卻不是汗而是鮮血了。

《俘虜》,同上的第七幅,畫裏是被捕的孑遺,有赤腳的,有穿木鞋的,都是強有力的漢子,但竟也有兒童,個個反縛兩手,禁在繩圈裏。他們的運命,是可想而知的了,但各人的神氣,有己絕望的,有還是倔強或憤怒的,也有自在沉思的,卻不見有什麼萎靡或屈服。

《失業》,銅刻;他現在閒空了,坐在她的床邊,思索着一一然而什麼法子也想不出。那母親和睡着的孩子們的模樣,很美妙而崇高,為作者的作品中所罕見。

《婦人為死亡所捕獲》,亦名《死和女人》,銅刻;「死」從她本身的陰影中出現,由背後來襲擊她,將她纏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孩子,無法叫回他自己的慈愛的母親。一轉眼間,對面就是兩界。「死」是世界上最出眾的拳師,死亡是現社會最動人的悲劇,而這婦人則是全作品中最偉大的一人。

《母與子》,銅刻;在《凱綏•珂勒惠支作品集》中所見的182幅中,可指為快樂的不過四五幅,這就是其一。亞斐那留斯以為從特地描寫着孩子的呆氣的側臉,用光亮襯托出來之處,頗令人覺得有些忍俊不禁。

《麵包!》,石刻;飢餓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親的心的。這裏是孩子們徒然張着悲哀,而熱烈地希望着的眼,母親卻只能彎了無力的腰。她的肩膀聳了起來,是在背人飲泣。她背着人,因為肯幫助的和她一樣的無力,而有力的是橫豎不肯幫助的。她也不願意給孩子們看見這是剩在她這裏的僅有的慈愛。

《德國的孩子們餓着!》,石刻;他們都擎着空碗向人,瘦削的臉上的圓睜的眼睛裏,炎炎的燃着如火的熱望。誰伸出手來呢?這裏無從知道®。

1927年珂勒惠支60歲生日時,霍普德曼給她書簡道:「你的無聲的描線,侵人心髓,如一種慘苦的呼聲;希臘和羅馬時候都沒有聽到過的呼聲。」法國羅曼•羅蘭則說:「凱綏•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現代德國的最偉大的詩歌,它照出窮人與平民的困苦和悲痛。這有丈夫氣概的婦人,用了陰鬱和纖秣的同情,把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慈母的腕裏了。這是做了犧牲的人民的沉默的聲音。」也就在這個時候,柯勒惠支的作品首次被魯迅先生介紹到中國,對中國現代版畫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魯迅評價她的作品:「她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悲哀,抗議,憤怒,鬥爭;所取的題材大抵是困苦,飢餓,流離,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聲,掙扎,聯合和奮起。」她的作品題材多以表現工人、農民的苦難、飢餓、疾病、死亡、掙扎和反抗、鬥爭為主,具有震撼心靈的表現力,是世界勞動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瑰寶。

德國的戲劇藝術家布萊希特,既是左翼藝術和工人藝術的主要倡導者,也是表現主義戲劇的主要代表人物。《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是一出歷史劇。在布萊希特看來,歐洲歷史上的「三十年戰爭」並非「宗教戰爭」,而是「內戰」,是國與國和黨派之間的矛盾引起的,不管誰勝誰敗,下層人民永遠是犧牲品。布萊希特在劇中借大膽媽媽的口表達了他的平民歷史觀:「誰失敗了?上頭的大亨們和下面的人的勝利和失敗不是一回事,不,完全不是一回事……不管勝利和失敗,我們普通老百姓總歸要倒霉的。」

大膽媽媽是個隨軍叫賣的小商販,在她看來,大人物發動戰爭,是為了賺錢,而像她這樣的小人物,至少也該從中分享一缽殘羹剩飯,以便養活自己,養活子女,這是她認為「只有戰爭才能把人養得更好些」的理由。一旦她想到兩兒子先後離她而去,女兒又被打傷,感到惆悵時,她又咒罵「這戰爭真該死! 」小人物的目光短淺,使她看不到自己的小買賣同大人物的大買賣之間的聯繫,這樣,大膽媽媽在做買賣和對戰爭的態度問題上,就出現了矛盾。一方面她用做買賣的行動,延續和支持了戰爭,另一方面戰爭又毀滅了她的兒女。本想到用戰爭保存自己,戰爭反倒毀滅了她的家庭。這正是這齣戲的教誨意義。最後,當她落得孤身一人時,仍念念不忘「我又得去做買賣了」。大膽媽媽是一個戰爭的犧牲品,同時又是一個戰爭的支持者。布萊希特把她塑造成一個始終未覺悟的人,她絲毫未從自家的遭遇中汲取必要的教訓,甚至根本未意識到自己對子女的離散死亡負有道義責任。布萊希特認為,觀眾不必期望她最後從自己的經歷中認識錯誤,作者也沒有義務非得這樣描寫,劇作者的目的應該是讓觀眾在這個悲劇故事中受到啟發,認清並痛恨這種掠奪戰爭,只要觀眾認清大膽媽媽的盲目行動,這齣戲就算達到了目的。充分尊重和信賴觀眾判斷是非的能力,是布萊希特美學主張的一個突出特點。

大膽媽媽的孩子們是戰爭的真正犧牲品,他們的死亦與各自的性格有關。長子哀裏夫是個勇敢機智的人,他的死是由於他在一個錯誤的時代裏去顯示自己的英雄行為。次子施伐茲卡司是個老實人,但他的老實近於愚昧,正是這一點招致了他的死亡。啞女卡特琳心地善良,富於同情心,由於她的行動打破了侵略者的計劃,被士兵打死。在布萊希特筆下,孩子們的死不只是戰爭造成的,大膽媽媽的處世態度也是造成他們死亡的重要原因。哀裏夫被招募員拐走時,她只顧同上士討價還價;施伐茲卡司遇到生命危險時,她卻為了買賣不受損失,而不去救他;卡特琳早在被士兵打死之前,就成了大膽媽媽做買賣的犧牲品。卡特琳在劇本裏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形象。在會說話的人爭論該不該救人時,她從燃燒的茅屋裏救出一個孩子;為了拯救哈雷城裏的百姓免遭皇家軍隊的屠殺,她不顧會說話的人的阻撓和威脅,爬上茅屋擂鼓報信。一個不會說話的人,用行動說出了善良人該說的話。布萊希特在第11場的內容提要中將她的行動稱為「石頭開始說話」,她教給會說話的人應該如何行動。啞女卡特琳在布萊希特戲劇人物畫廊裏,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很有說服力的形象,因為啞,她只能用行動表達人生信念和對生活的認識,她用行動表明,她反對大膽媽媽那種認為小人物面對戰爭無能為力的信條。卡特琳身殘智不殘,她是唯一用行動表現了她的人性的人物形象。從戲劇學角度來說,她構成了大膽媽媽這個形象的對立面。

在《四川好人》中,布萊希特虛構了三個神仙下凡尋找「好人」,結果找到一個貧苦的底層妓女沉黛,並給她一筆銀元開了家店鋪。沉黛的樂善好施很快導致了經營的困難。她受別人啟發戴上了一副面具,化裝成「表哥」隋達來剝削工人,又把得到的錢接濟窮人。隋達代表剝削,沉黛象徵善良,然而人們眼中水火不容的「惡」與「善」竟然相得益彰融於一個人的身上,人們咒罵奪走他們財產的隋達,卻又用着相同的伎倆迫害吃不飽飯的沉黛,但這些可憐又可悲的大眾呢?他們吃不飽,又要求他們講怎麼樣的道德。布萊希特在這裏提供了一個問題一一怎麼樣解決好人的困境?是依靠隋達的鐵腕,還是沉黛的道德,或者乾脆就這樣互補分裂,答案印證在了社會的變革之上,神仙們做不了的事靠誰怎麼樣才能辦到?答案是:這世界沒有什麼神仙皇帝,要靠的是人們自己!於是布萊希特說:「先要吃飽,再講道德」。

尤金•奧尼爾(EugeneO, Neill,1888—-1953),美國着名劇作家。奧尼爾出生於紐約

一個演員家庭,父親是愛爾蘭人。1909年至1911年期間,奧尼爾曾至南美、非洲各地流浪,淘過金,當過水手、小職員、無業游民。1911年回國後在父親的劇團裏當臨時演員。父親不滿意他的演出,他卻不滿意劇團的傳統劇目。他學習亨利•易蔔生和奧古斯特•斯特林堡,1914年到哈佛大學選讀戲劇技巧方面的課程,並開始創作。《天邊外》描寫一個美國農民家庭的不幸的生活。羅伯特•馬約和安德羅兄弟二人同時愛上鄰女露芝,露芝決定和羅伯特結婚,羅伯特本想去天邊外生活,結了婚就只得留在家中務農;他的哥哥安德羅本想在家務農,只好去天邊外。羅伯特不會經營農業,家境日益困難,露芝婚後不久就與他感情不合。他最後死於肺病,臨死前對安德羅說,他和露芝都是生活中的失敗者,而安德羅則是他們三人中最大的失敗者,因為他放棄了他應該從事的農業去經營商業投機。馬約一家的生活理想都被無情的現實所破壞。《天邊外》被認為是一部標準的現代悲劇,它也反映了作者對待人生的消極態度。這部劇作保持着悲劇情節的一致性。它分為三幕,每幕兩場:一在室外,一眼看到天邊;一在室內,看不到天邊。這兩種場景交替出現,表明理想與現實之間距離的遙遠。它繼承了古代的悲劇創作傳統,為作者首次贏得普利策獎。

1922年他創作的戲劇《毛猿》,描寫了一個名叫揚克的郵船鍋爐工的悲劇人生。揚克原來認為自己是使鐵煉成鋼的人,充滿了作為工人的自豪:「聽我說!我當然是機器的一部分!他媽的為什麼不是呢!它們運動,是不是?它們就是速度,是不是?它們能突破一切,是不是? 一點鐘走二十五海裏!那不簡單!那是新玩意兒!它頂事……爐膛口是地獄嗎?當然!要在地獄裏工作就得是一條好漢。地獄,不錯,那就是我喜歡的氣候。我能吃下去!我吃胖了!使它發熱的是我!使它發出吼聲的是我!使它轉動的是我!不錯,沒有我,一切都要停頓。一切都要死亡,懂得我的意思嗎?開動這個世界的那些聲音、煙和所有的機器都要停頓。什麼都沒有了!那就是我要說的。必須有個什麼人推動這個世界,其他的一切事物才會使它轉動……我是原動力,懂嗎?明白我的意思嗎?除此以外,什麼都沒有了。我是結尾!我是開頭!我開動了什麼東西,世界就轉動了!世道一一那就是我!一一新的改造舊的!我就是使煤燃燒的東西;我就是餵機器的蒸汽和石油;我就是使你聽得見的噪音裏的那種東西;我就是煙、特別快車和輪船和工廠的汽笛;我就是使金子能鑄成錢的那種東西!我就是煉鐵使它成鋼的東西!鋼,代表一切!而我就是鋼一一鋼一一鋼!我就是鋼裏面的肌肉,鋼背後的力量! 」(他說這話時,用拳頭猛擊床鋪。所有的人都給他的話鼓動起來,如痴如狂,自以為了不起,同樣敲起鐵床來。一片震耳欲聾的金屬轟響中,可以聽見揚克的咆哮聲)

然而,在聽到輪船公司董事長的千金小姐罵他是骯髒的畜生時,打破了他內心的平衡,精神支柱徹底被擊垮。他試圖返回過去,但往回走並沒有出路。然後他到紐約這個開放的社會找自我歸屬,但是社會對他很冷淡,從而激起他報仇的心理;他襲擊資產階級闊佬,被關進了監獄。出獄後,他到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去,主張用暴力清除資本家的財產,但產聯的幹部怕他搞無政府主義的恐怖手段,不敢吸收他入會,把他攆了出去。於是,無論是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都不是他的歸屬所在。所以他只能從社會逃離,到動物園裏去尋找認同。把自己認同為動物,沒想到,當他向大猩猩訴苦時,被大猩猩勒斷了肋骨,投入籠子,像只毛猿一樣死去。

《毛猿》是一部以工人在社會中被異化並奮力「尋找自我」為主題的劇作,揚克象徵着不斷進取的勞動者和人類精神,他是全劇的核心人物。郵輪、警獄、動物園的鐵籠,都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象徵,揚克輾轉奮鬥於其中。他由自信到迷惘,由迷惘到抗爭,直至絕望與死亡。他的抗爭先是在郵輪,繼而在監獄,最後死於關猩猩的鐵籠。全劇借這一基本情節隱喻了工人為擺脫苦難、尋找自身社會位置與價值、探索人生歸屬的過程,也象徵性地表現了現代人難以擺脫異己力量的悲劇命運。

工業和工人題材電影。這方面的作品非常多,此處僅以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為例。《摩登時代》(Modem Times),是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經典喜劇電影,於1936年上映。這部《摩登時代》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別林最着名的作品之一。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時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高峰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掙扎。查理是一個普通的工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每天的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發瘋般地工作,以期能夠獲得填飽肚子的可憐工資。雖然生活昏暗無比,但查理還是努力地奮鬥着。不過面對時代的蕭條大潮,查理依然無法保證自己的生活,那怕是最低的要求,而此時工廠的管理層們開始瘋狂地壓榨員工,昏天黑地的工作使人們開始麻木。查理自然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他成天掙扎在生產流水線上的,由於他的任務是扭緊六角螺帽,結果最後在他的眼睛裏唯一能看到的東西就是一個個轉瞬即過的六角螺帽,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東西都遭了殃,因為只要看見六角形的東西查理就會情不自禁地去扭,大街上一位裙子上帶有六角形紐扣的女人就慘遭查理的毒手。工廠老闆甚至認為工人吃飯的時間都過長,於是美其名曰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又引進了全新的吃飯機。這種吃飯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餵」工人吃完飯,這樣自然而然就可以省下大量的時間用於工作,查理很不幸地成為了「試用品」,誰知試用的過程中機器出現了問題,不但無法停止,還開始發狂,結果搞得查理也幾近瘋狂。最終,查理還是失業了,他極不情願但又無可奈何地成為失業大軍中的一員。隨後他無意中成為了示威運動的領導者,但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查理在痛定思痛地想過之後,發現唯一不用擔心餓死和操心生計的地方是監獄!於是他又開始策劃如何進監獄,但他想盡了一切辦法包括替人頂罪都無法使自己進入監獄。不過再艱苦的生活都無法改變查理善良的本性,雖然他自己都無法保證溫飽,他還是在街頭搭救了一個偷麵包的流浪女子,並獲得了這個女子的愛情,兩人相依為命一同度過這個「摩登時代」。

包豪斯工業藝術設計運動。所謂包豪斯風格實際上是人們對現代主義風格的另一種稱呼,它是19世紀的工藝美術運動的繼續,同時又拋棄其復古倒退即否定大工業崇尚手工業的傾向,是藝術與先進生產力和機器大工業相結合。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譯,原是1919年在德國威瑪成立的一所工藝美術學校的名稱。該校創辦人及首任校長,是着名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格羅庇烏斯,他別出心裁地將德文Hausbau (房屋建築)一詞調轉成Bauhaus來作為校名,以顯示學校與傳統的學院式教育機構的區別。
包豪斯學校註重基礎課的理論與實踐並舉,通過一系列理性、嚴格的視覺訓練程序,對學生進行「洗腦」,重塑他們觀察世界的嶄新方式;同時開設印刷、玻璃繪畫、金屬、家具細木、織造、攝影、壁畫、舞臺、書籍裝訂、陶藝、建築、策展等13個不同專業的工作坊,培養學生精準的實際操作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在當時傳統的學院派看來是十分另類的,但它後來卻幾乎成為全世界現代藝術和設計教學的通用模式。

包豪斯的工業設計和教育理念是:技術和藝術應該和諧統一;視覺敏感性要達到理性的水平;對材料、結構、肌理、色彩要有科學的、技術的理解;集體工作是設計的核心;藝術家、企業家、技術人員應該緊密合作;學生的作業和企業項目密切結合。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在其青年時代就致力於德意誌製造同盟。他區別於同代人的是,以極其認真的態度致力於美術和工業化社會之間的調和。格羅皮烏斯力圖探索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並要求設計師「向死的機械產品註入靈魂」。他認為,只有最卓越的想法才能證明工業的倍増是正當的。

包豪斯作為一種設計體系在當年風靡整個世界,在現代工業設計領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可以說整整影響幾代人。包豪斯的學說傳遍世界,帶動了 20世紀中期各地建築和工藝美術教育的改革,並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對全球建築和工業產品設計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包豪斯」對現代世界的最大貢獻在於把藝術從一些特定的階層、民族或國家的壟斷中解放出來,歸還給社會大眾。它通過降低藝術的生產成本、提高藝術的生產效率,使藝術全面而整體地介入人類現代生活。在我們日常接觸的每一件現代工業出產的人工製品與物質景象中,無論是書籍影視、服裝飾物,還是家具器皿、城市建築,都或多或少可以見到包豪斯的影子。包豪斯風格的歷史貢獻具體體現如下:強調集體工作方式,用以打敗藝術教育的個人藩籬,為企業工作奠定基礎;強調標準,用以打破傳統藝術教育造成的漫不經心的自由化和非標準化;設法建立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新的教育體系,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將教學的中心從比較個人的藝術型教育體系轉移到理工型體系的方向上來;把設計一向流於「創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去,因而設計第一次擺脫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實用、經濟、美觀的設計體系,為現代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開創了各種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紡織、攝影等,團結了一批卓有建樹的藝術家與設計家介入到設計中來,將設計教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打破了陳舊的學院式美術教育的框框,創造了與大工業生產相結合的方式,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培養了一批既熟悉傳統工藝又了解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設計規律的專門人才,形成了一種簡明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將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4、20世紀中國的勞動藝術

20年代的勞動藝術
20世紀中國的勞動藝術肇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當時一批進步的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知識分子,在「勞工神聖」的口號下,嘗試與勞動界相結合,發起了平民教育運動,其中就有平民藝術教育的內容(平民教育包括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也出現了歐陽予倩等人組織的民眾戲劇社。1920年,第一面工人業餘演劇的旗幟樹立起來了,這就是黃愛、龐人銓發起成立的湖南省勞工會女工新劇組,龐人銓不僅是工人運動領袖,而且是中國第一位工人劇作家,由他創作並由女工新劇組演出的《人道之賊》、《金錢萬惡》、《社會福音》,取材於工人生活,有着鮮明的反對封建軍閥、反對資本家剝削的主題和思想。

不無巧合的是,拍攝於1922年的中國第一部電影故事片,就叫做《勞工之愛情》,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鄭木匠和祝郎中都是1920年代上海弄堂裏經營小本生意的市民,由於生意不景氣,鄭木匠轉行為做水果生意的小販,而祝郎中則始終堅持郎中的職業。在日常接觸中,鄭木匠對祝郎中的女兒祝小姐萌生愛慕之情,鄭木匠經常將自己攤子上的水果贈與祝小姐,還幫助祝小姐趕走了騷擾她的流氓阿飛,最終博得了祝小姐的好感,兩人私定終身。鄭木匠登門向祝郎中提親,但遭到祝郎中的拒絕,祝郎中認為鄭木匠屬於販夫走卒之輩,與他的女兒並不般配,並且提出,誰能夠讓他經營不景氣的診所紅火起來,就把女兒許配給誰。鄭木匠遭到拒絕後回到住處,想出一個辦法,他施展自己的木工手藝,在他家樓梯上施以手腳,在樓梯上安裝機關,搬動扳機樓梯便會變成滑梯,鄭木匠用這個樓梯摔傷了出入樓上俱樂部的賭徒,這些賭徒紛紛來到祝郎中的診所接受治療,診所的生意從此異常紅火,祝郎中也履行當初的諾言將女兒許配給鄭木匠。

1922年,正是「五四」運動由北向南逐漸普及、勢力逐漸鞏固的時期,「勞工」、「愛情」都是當時的時髦觀念,鄭正秋與張石川拋出這樣一部影片,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呼應之勢,不言而明。然而「勞工」這個擁有特定階級內涵的主體在片中卻是似是而非。賣水果的鄭木匠,原來還有做「勞工」的可能,卻主動轉化成了小業主;他所追求的姑娘的父親本應是救死扶傷的醫生,但他卻是個高度近視「連觸霉頭」的江湖郎中;對門的茶水店老闆以及三個無賴混混,還有常泡俱樂部的遊客,無一是「勞工」,也不見揮汗如雨的勞作,更沒有受壓迫和反壓迫,影片倒像是一幅混雜的城市「市井圖」。該片離真正的勞工電影還有較大的距離。

在20年上半期中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以及後來的國民革命、土地革命過程中的工農運動中,勞動藝術,或者更準確地說,勞工運動和工農民主革命中的藝術元素,也有一定的作用和影響,主要表現為工人、農民抗爭和革命時廣泛使用的歌曲、歌謠、快板、書法標語、象徵符號、漫畫、壁畫、宣傳畫、畫報等等。此外,在農民運動高漲的地區,比如廣東海陸豐,農會常常以演劇的方式進行宣傳動員,1923年春節,有5000人觀看了話劇《二斗租》,當演至貧農被田主侮辱時,狀至哀,觀眾悲憤交集,會場為之鼓譟。在國民革命過程中,出現了血花劇社等等工人、農民、革命軍人的演劇組織,以演戲的方式進行革命的宣傳動員。20年代末,在井岡山、閩浙贛等革命根據地的群眾性文化宣傳工作中,由最初的化裝演唱、小活報、小歌舞,發展到比較像樣的戲劇,如《收谷》、《年關鬥爭》,可稱為「紅色戲劇」萌芽期的代表作。在所謂白區,一批話劇作家開始反映下層人民的苦難、覺醒和反抗,以及工人的鬥爭,如陳綿的《人力車夫》、胡也頻的《瓦匠之家》、歐陽予倩的《車夫之家》和《小英姑娘》、朴園的《農家》、錢杏邨的《農民的悲哀》、峻岑的《覺悟的民眾》、熊佛西的《甲子第一天》、田漢的《午飯之前》和《火之跳舞》、李健吾的《工人》等等®。不過,總的來說,20年代的主流文藝作品大都是鴛鴦蝴蝶、才子佳人、神怪武俠之類的,勞動藝術是很邊緣化的,而且水平比較低,只是30年代「無產階級文藝」的前驅。

30、40年代的勞動藝術
勞動藝術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並且達到較高水平,始於30年代初,終於40年代末。在內戰和外患並存的歷史境況中,左翼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文藝界不僅成立了左翼作家聯盟,而且成立了左翼戲劇家聯盟、左翼音樂家聯盟、左翼美術家聯盟;抗爭全面爆發後,在國防文學、國防電影、國防戲劇、國防音樂、國防美術的旗號下,仍然是左翼文藝占了主導地位。在左翼藝術的洶湧波濤之中,勞動藝術占有了很大的分量,舉其要者有:

電影方面:《狂流》、《春蠶》、《鐵板紅淚錄》、《黃金谷》(原名《豐年》)描繪了農民與地主階級的鬥爭,揭露了地主階級的剝削本性,指出農民階級只有通過鬥爭才能獲得解放;《鹽潮》講述了鹽民與豪紳大戶之間的鬥爭;《漁光曲》披露了漁民與漁霸、漁業公司的階級矛盾;《香草美人》、《壓迫》、《前程》、《歧路》、《脂粉市場》、《城市之夜》、《都會的早晨》、《上海二十四小時》、《姊妹花》、《再生花》、《大路》,都是以工人階級為主要表現對象的電影,形象地呈現工人(包括女工)所遭受的重重壓迫及其根源,描述了工人的覺醒和反抗,展示了工人的巨大力量。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限於拍攝設備和拍攝條件,只製作了一些紀錄片。

戲劇方面:馮乃超的《阿珍》,是「無產階級戲劇」口號提出後的第一部戲劇作品,劇中的大姐、二姐先後被反動派殺害,而阿珍和父母也走上了革命道路。田漢在30年代創作了很多反映工農階級生活和鬥爭的話劇和歌劇,如《梅雨》、《一九三一年》、《月光曲》、《年夜飯》、《姊妹》、《顧正紅之死》、《揚子江暴風雨》、《洪水》。左明的《到明天》、《活路》、《夜之顫動》,袁殊的《工場夜景》,葉秀的《阿媽退工》,都表現了工人群眾的階級覺悟、反抗意誌、團結觀念和勝利信心。谷劍塵的《人的買賣》、《狹路》、《金寶》、《死亡線外》,陳白塵的《街頭夜景》、《中秋月》,反映了勞苦工農和其他底層不幸者的悲慘遭遇。歐陽予倩的《同住的三家人》也是反映清貧的小學教師、裁縫、電器工人、失業司機等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是左翼戲劇的重要收穫。洪深的《農村三部曲》是五四以來戲劇史上首次較全面地反映農村鬥爭、農民情緒、農村各階層變遷的作品,話劇舞臺上首次出現了一系列農民形象。熊佛西於1932年接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邀請,到河北定縣從事農民戲劇的研宄與試驗,歷史5年,他的「農民劇本」創作碩果纍纍,其中重要的有《鋤頭健兒》、《牛》(又名《王四》、《逼上梁山》)、《屠戶》、《過渡》。曹禺的《原野》對農民精神狀態的本質性的探索頗為深刻和獨特。在各個蘇區,紅色戲劇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不僅出現了數以千計的戰士劇社、工農劇社、藍衫團,而且出現了藍衫團戲劇學校教育體系以及有關蘇維埃戲劇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着名作品有《我一一紅軍》、《父與子》等。抗戰時期的戲劇緊緊圍繞民族矛盾和民族解放而進行,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退居幕後,工人、農民及其子弟兵都以中華民族的一員投身抗戰,這個時期的抗戰劇和歷史劇成為主流的戲劇,全國範圍內普遍開展起大中學生、工農演劇熱潮,成百上千的演出隊深入戰地、街道和農村進行抗日宣傳和鼓動,各種通俗的、小型的戲劇演出(如活報劇、街頭劇、茶館劇、遊行劇、燈劇、傀儡劇)興起於大江南北;抗爭爆發後不久,延安成立了魯迅藝術學校,內設文學、音樂、美術、戲劇四個系,各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也都成立了類似的戲劇教育機構和戲劇演出團體,開展了話劇、活報、兒童戲、子弟班、秦腔、京劇、大鼓、廣場歌舞等等多種戲劇活動,着名作品有《窯工》、《豐收》、《三老》、《我們的鄉村》、《糧食》、《過關》、《李國瑞》、《抓壯丁》等。抗戰勝利以後,內戰開始,階級與革命的主題又回來了,但由於國統區的左翼和革命戲劇活動受到打壓,主流戲劇界的勞動藝術陷入停滯和衰退,以工農為主體的戲劇活動的重心轉向了解放區,出現了《白毛女》、《劉胡蘭》、《血淚仇》、《李闖王》、《窮人翻身》、《紅旗歌》、《炮彈是怎樣造成的》等着名作品。

音樂方面:民國時期的勞動音樂作品豐富多彩、可圈可點。人民音樂家聶耳初試鋒芒,就創作了《開礦歌》、《賣報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樂年」,《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新女性》、《碼頭工人歌》、《前進歌》、《打長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民族器樂曲,都是這一年完成的;1935年,寫下了《梅娘曲》、《慰勞歌》、《塞外村女》、《自衛歌》、《鐵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國後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在另一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採用號召性、戰鬥性的進行曲形式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鬥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有表現工農群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寫成的《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還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作於1939年3月的《生產大合唱》,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秋收突擊」和「豐收」四個場面,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抗戰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味,合唱粗獷質樸,其中的《二月裏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為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流傳至今。任光從小喜愛民間音樂,會拉琴、吹號、彈風琴。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當過鋼琴修理工人,同時學習音樂,參加左翼劇聯音樂小組及歌曲作者協會,1934年創作了着名的《漁光曲》,以後還創作了《月光光》、《新蓮花落》、《大地行軍曲》、《打回老家去》、《高粱紅了》等着名歌曲。張寒暉寫了感人至深的《松花江上》,劉雪庵續寫了《離家》和《上前線》,與《松花江上》合璧為《流亡三部曲》。呂驥的《開荒》、《鐵路工人歌》,麥新的《春耕小曲》、《農會會歌》、《翻身五更》,王洛賓的《達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在那遙遠的地方》,趙元任的《勞動歌》、《賣布謠》、《江上撐船歌》、《兒童工歌》,盧肅的《團結就是力量》,馬可的《咱們工人有力量》等等,也都是優秀的勞動音樂作品。此外,在20年代的勞工運動、農民運動、國民革命以及以後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大量湧現了群眾自發創作或非專業音樂家創作的戰鬥歌曲、革命歌曲,在工農兵中傳唱甚廣,發揮了動員和鼓舞的作用。

繪畫方面:徐悲鴻的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與勞動和勞工具有更直接聯繫的是蘇區紅色繪畫、左翼繪畫和延安革命繪畫。蘇區紅色繪畫和紅色美術,是最通俗、最形象、最直觀的革命宣傳武器,也是最能接近大眾的表現形式,以宣傳畫、漫畫、壁畫創作為主,以報紙、刊物、牆報、傳單、畫報為載體。最初還是部隊和群眾的分散、自發的行動,古田會議決議要求繪畫成為革命的宣傳形式,蘇區為此成立了 「工農劇社美術部」、「工農美術社」,創辦了《紅星畫報》、《春耕畫報》等美術專刊相繼出版,還舉辦了蘇區第一次美術作品展覽會。紅軍畫家黃鎮在長征路上創作的反映紅軍長征鬥爭生活的數十幅速寫作品,將紅色美術事業推向了高峰。1930年7月,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在上海創立,簡稱「美聯」。該聯盟以時代美術社為基礎,聯合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杭州藝專、中華藝大等校及白鵝繪畫研宄所組成,選出執行委員許幸之、於海、張眺、江豐、胡一川、姚馥、沉葉沉、劉露、張諤為執行委員,接受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領導。美聯的綱領和活動內容是:組織參加一切革命的實際行動;供給各友誼團體畫材;組織工場農村寫生團、攝影隊;組織研宄會、講演會;組織美術研宄所;領導各學校團體;推動文化團體協議會;出版美術上的言論刊物;舉辦大規模的普羅美術展覽會和多量的移動展覽會;以飛行會、散發傳單、秘密印刷畫報及宣傳畫進行革命宣傳。延安的邊區美術協會,簡稱「邊區美協」,1939年2月7日成立,其前身系由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改組的美術界協會,通過會章,選出常務理事,計劃籌辦美術展覽。1941年3月修改章程,改選江豐為主席,胡蠻、力群、鍾敬之、華君武等15人組成執委會領導工作。同年8月在延安舉行邊區美協1941年展覽會,包括繪畫、漫畫、木刻、蘇聯版畫、凋塑、民間剪紙、攝影等各種形式的作品共數千件。1942年1月,舉辦反侵略畫展,同年2月舉辦華君武、張諤、蔡若虹三人《諷刺畫展》,在延安巡迴展出,引起強烈反響。王式廓是成就較大的畫家,在延安的八年,他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的美術作品,其代表作有木刻《開荒》,油畫《自衛軍宣誓》、《平型關戰鬥》,漫畫《希特勒的戰車》,素描《安塞縣女縣長》,黑白版畫《二流子轉變》(1943年作品)等,標誌着他繪畫藝術的成熟。

這裏有必要提到「新木刻運動」。新木刻運動最初是由魯迅介紹、出版外國木刻作品而興起的,得到了進步美術青年的歡迎和響應。1930年,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學生成立木刻社團,從事木刻創作,作品觸及社會現實。翌年夏天,魯迅請日本版畫家內山嘉吉向中國的青年美術家講授木刻藝術,播下了木刻的種子,此後木刻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這些社團裏活躍着一大批青年木刻家。魯迅突然辭世,上海的木刻青年痛失導師,深感責任更為重大,力群、江豐、陳煙橋、馬達、鄭野夫、曹白、黃新波等34人,發起組織上海木刻工作者協會,於當年11月成立,並發表宣言:「中國新興的木刻,在黑暗與汙濁中發芽,在侮蔑與冷嘲裏抽苗,在屠殺與踐踏之下壯大……我們有立刻攜手的必要……來増加我們的力量,來一同推動中國的木刻運動,來與黑暗和強暴相搏鬥。」南昌、保定、重慶、廈門等地也都紛紛成立地區性木刻社團,壯大木刻隊伍,在各地開闢前進的道路,他們以珂勒惠支、梅斐爾德、麥綏萊勒等人的版畫為學習榜樣,創作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表現普通勞動者形象,藝術風格獨特的優秀作品。由於抗日戰爭的持久性,以致物質條件十分匱乏,文化宣傳遭到了嚴重的困難,而新興木刻這一藝術,便憑着「一副鐵刀和幾塊木板」,憑着可以直接印刷的獨特條件,在全國各地大小報章雜誌上以及各式各樣的宣傳品中,被廣泛地採用。木刻藝術應革命的需要迅速發展,不論是在質或是在量上,都創造了輝煌的業績。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後,木刻工作者們紛紛奔赴農村、工廠及抗日前線,深入生活,創作了一批具有很高思想性、藝術性的木刻作品,湧現出許多木刻家,如古元、彥涵、李樺、力群、王式廓、夏風、郭鈞、石魯、羅工柳等。魯迅倡導的新木刻運動代表了 「為大眾而藝術」的思潮,在思想上廣泛吸收了歐洲版畫特別是麥綏萊勒、珂勒惠支和蘇聯作品中的人道主義和革命精神,它發揮了美術作為革命鬥爭武器的功能,在民眾中起到了宣傳革命真理、鼓舞革命斗誌的作用。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勞動藝術,經歷了一個從右向左、由一般的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轉變的過程,其中白區、國統區的勞動藝術還保留了較多的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因素,而蘇區、延安和解放區的勞動藝術則己經轉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方向上來了。其優點是接近於或來自於底層民眾、勞動人民生活,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徵,不僅為底層勞動者喜聞樂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民眾運動的一個環節和組成部分,克服了傳統的知識分子藝術脫離民眾生活的弊端。其弱點是政治性、政治標準、政治和倫理要求、集體救亡圖存、平等主義訴求逐漸壓倒了藝術性、藝術標準、藝術和審美要求、個體自由追求、自由主義訴求,甚至前者被後者所取代,就藝術水平而言,白區、國統區的勞動藝術總體上高於蘇區、延安和解放區的勞動藝術。1949年以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勞動藝術取得了一統天下的壟斷地位。

毛澤東時代的勞動藝術
在憲法和法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勞動者成為國家的主人,那麼順理成章地,勞動者當然也就成了藝術的主人、主體、主人公,而勞動藝術也就成為唯一合理合法的藝術形態,其他非勞動藝術都屬於被改造和消滅的對象。貫穿整個毛澤東時代(50、60、70年代)的一條文藝紅線就是全面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勞動藝術,一方面知識分子藝術家都要深入工廠農村體驗生活,創作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面要開展大規模的群眾性藝術活動,最終消滅藝術與生活、藝術家與勞動者之間的分隔。可以說,在這30年,勞動藝術在藝術王國的地位,不僅達到中國歷史上,甚至達到世界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舉凡音樂、舞蹈、繪畫、凋塑、電影、戲劇、曲藝等等,在各個藝術領域,勞動和勞動者都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具體的情況本書不一一介紹了。然而,這種人為界定的所謂勞動藝術對藝術王國的擴張和蠶食,不僅沒有帶來勞動藝術的真正繁榮,反而帶來勞動藝術的扭曲、變態和異化,根本的原因是勞動藝術脫離了整個「現代性」和「現代化」的背景而淪為極權專製的工具。僅舉戲劇和電影為例。根據學者董健、胡星亮的研宄,毛澤東時代的戲劇演變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是啟蒙理性與現代意識從淡化到消解的「十七年」,二是啟蒙理性徹底消解、現代意識完全殘缺的「文革」時期,由於戲劇文化完全從屬於政治,戲劇的政治工具性壓倒了藝術審美性,其「人學」定位全部或大部分讓給了「政治」定位,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對個性的廢棄和反對,戲劇領域湧現出來的不過是一堆公式化、概念化和假大空的泡沫,搞到最後,八大樣板戲成為欽定的創作模板,其他一切所謂戲劇創作都只是這些模板的復製品,30年間的戲劇成就乏善可陳,除了《茶館》、《關漢卿》、《竇娥冤》、《白蛇傳》等一些歷史劇外,現實劇幾乎全軍復沒,很難在歷史上取得可以流傳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工業題材影片的主題基本局限於「階級鬥爭」、「技術創新」、「提速破紀錄」的範圍內,「工業化」作為那個時代的新名詞,標誌人們思想的認識高度,創作工業題材電影,往往是在想象中反復書寫工業化理想的過程,而非現實生活帶來了創作衝動。這也導致了模式化雷同的創作現象。創作過程中出現的「主題先行」則是在意識形態的束縛下,創作者思維模式出現的固化,甚至教條地對某些觀念生搬硬套;人物的價值不是體現在個體性格特徵上,仍然停留在階級群體的「本質特徵」之上,也是難以刻畫生動藝術形象的原因之一。音樂、舞蹈、繪畫、凋塑等其他藝術的情況也與此大同小異。勞動和勞動者表面上在藝術中被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其實,勞動的艱辛和犧牲被遮蔽了,工人、農民作為勞動者、公民和人的權利和利益被忽視了,在被抽掉了活生生的血肉之後,勞動者就變成了無比優越的社會主義製度的人格化,最多成了會說話的、會唱歌的、會畫畫、會跳舞的磚瓦、齒輪和螺絲釘。

80、90年代的勞動藝術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時代,到1989年,中國文化(包括勞動文化)、中國藝術(包括勞動藝術),迎來了一個恢復(正本清源)和發展(開拓創新)的歷史時期。就思想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而言,出現了兩個轉向,一是從極左向人性、人道主義的轉向,勞動者也像其他社會成員一樣,不再是負載意識形態使命的高大全、假大空的勞動模範、勞動英雄形象,而恢復了真實的人性和個性,恢復了有血有肉、七情六慾的世俗生存;二是正視社會的分層和分化以及各個社會階層生存和發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勞動者不再是表面上凌駕於管理者、知識分子之上的唯一的國家主人翁和企業主人翁,而是返回到通常作為被管理者和社會基層的真實身份,甚至在經濟體製改革中感受到一定的生存危機。就藝術風格而言,也出現了兩個轉向,一是從虛幻的理想主義轉向現實主義,二是從單一的現實主義轉向現代主義,各種新興藝術思潮和藝術實驗層出不窮。80年代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勞動藝術作品,如《父親》等繪畫作品,《牧馬人》、《芙蓉鎮》、《黃土地》、《老井》、《湘女蕭蕭》等電影作品,《車站》、《小井胡同》、《桑樹坪紀事》、《狗兒爺涅槃》等戲劇作品。這個時期的國有企事業單位還保留着群眾性藝術活動的傳統。89年以後,由於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收緊、大規模國企改革導致數千萬職工下崗以及商業化大潮的衝擊,勞動藝術出現急劇的下降,一是專業和職業的藝術家們不像過去那麼關心勞動者了,而是轉而關註其他新興的社會階層以及知識分子本身;二是即使繼續保留下來的國有企業也不①參見董健、胡星亮:《中國當代戲劇史稿》(1949—2000)緒論、第一章、第二章,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版。得不學會市場化經營,大力降低勞動力成本,其中就包括削減職工文藝活動的經費,工人的群眾性藝術活動也陷入低潮。

三、打工藝術:當代中國的勞動藝術

當代中國的勞動藝術,是指90年代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全面轉軌以來產生的勞動文化現象,它同時存在着三條發展線索,一是國有企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傳統的職工藝術活動,包括繪畫書法、音樂歌舞、小品相聲、攝影攝像、綜藝晚會等等,主要由工會出面組織和主持,但由於國有企業的市場化,工會大幅度縮小編製、工會文體娛樂場所和設備大幅度縮小預算甚至被出售處置,職工藝術活動也隨之而急劇衰落;二是部分體製內主流、精英、職業和專業藝術家把自己的創作投向勞動過程和勞動者生活,這部分藝術作品也可以歸入「勞動藝術」的範疇之中,其中最着名、影響最大的有以賈樟柯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創作的農民和農民工電影;三是由打工者和勞工公益機構為主體所開創和發展起來的「打工藝術」,他們拿起手中較低檔次的手機、攝像機、電腦、樂器,利用簡陋的場地、服裝、燈光、道具,製作了許許多多的藝術作品,品類涉及歌曲、舞蹈、小品、相聲、攝影、行為藝術乃至較大規模的綜藝晚會。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個以北京新工人文化發展中心為龍頭的、由各地勞工NGO和勞工藝術團體縱橫穿梭的、有成百上千名草根勞工藝術創作者參加的「打工藝術群落」。考慮到農民工己經成為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以農民工為創作主體的打工藝術也成為當代中國勞動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下面的研宄就緊緊抓住這一主線展開,所選取的研宄資料主要來自先後六屆打工春晚的節目、2013—2014年新工人文藝大賽的參賽作品、着名勞工NGO和勞工藝術團體的網站內容,主要介紹和評論打工春晚、打工音樂、打工相聲小品、打工戲劇、打工舞蹈、打工攝影、打工影視、打工行為藝術、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他藝術門類,如繪畫、書法、凋塑、建築、影視故事片等,專業性很強或需要很大資金投入的藝術領域。

1、打工春晚

2012年元月8日,承蒙北京工友之家、新工人藝術團負責人孫恆的邀請,我和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文化傳播學院的師生一行8人,觀摩欣賞了第一屆「打工春晚」。全場氣氛火爆,臺上臺下的工友們互動得這樣熱烈,以致把整個簡陋的、沒有暖氣的「新工人劇場」裏的寒氣驅散得無影無蹤了。

下午2點,打工子弟學校一一同心實驗學校的孩子們獻上了開場舞,拉開了打工春晚的序幕。着名主持人崔永元謝絕了同時舉辦的中國年度慈善晚會的邀請,與同心實驗學校校長沉金花一起主持了打工春晚。

工人歌手孫恆、許多獻唱了他們的代表作《想起那一年》;工人演員王德誌、孫元表演了他們原創的相聲《我要報仇》,講述了一個打工者追討被拖欠工資的故事;工人舞者耿建業、王瑩、鄧紅來表現的《夢之舞》,將工作中的各種動作融入到了舞蹈中;工人詩人許強、楊衛東、楊猛和全桂榮朗誦了詩作《打工時代》;來自蘇州工友文化家園的段玉和小夏帶來了她們的原創歌曲《這裏不是我的家鄉》;由北京木蘭樂團表演的舞蹈《瘋狂清潔工》,利用各種生活用品作為道具,載歌載舞,熱烈奔放,引爆了全場,崔永元看完後調侃她們是不是在搞拆遷啊?由王德誌、王曉肖、郝誌喜帶來的小品《在城市安個家》,模彷《小崔說事》的訪談形式,講述了一對打工者夫妻在城市裏打工、奮鬥、結婚、生子的故事;同心實驗學院的老師和同心互惠商店的職工帶來了工裝走秀《回家》,演員身穿工作服,展現各種行業工人的勞動動作;深圳重D音樂隊演唱了《男工宿舍》和《深圳深圳》兩首歌曲;晚會最後時刻,全體演員和觀眾一起高唱《勞動者贊歌》。

打工春晚在經久不息的掌聲和叫聲中結束。兩個半小時,既有音樂、舞蹈、詩歌,也有相聲、小品、走秀,掀起一個又一個的高潮。

打工春晚,打工者自己的春晚!看了這臺春晚以後,我很快就寫了一篇題為《打工春晚:勞動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做了一個很高的評價:

這是打工者自己搭臺自己唱戲的春晚一一原生性和草根性的春晚。「新工人劇場」是一個極為簡陋,沒有安裝暖氣,只能容納200多人的劇場,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呢?工人們照樣可以表演出有聲有色、精彩無限的節目。沒有經費,缺少服裝和道具,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呢?利用勞動工具和日常用品,穿着工作服和廉價服裝,照樣而且能夠更好地表現勞動者的生活,整場演出的支出不過一千多元,演出後50多位演員在一家小飯館熱熱鬧鬧地吃了一頓便飯。沒有明星,沒有大腕,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呢?每個登上自己舞臺的工人,都是自己的明星,都是工人兄弟姐妹們的明星,都是那麼光彩照人,全身心煥發出自信、自尊和和自豪的光芒。這是勞動者自己為自己創造出來的藝術和節慶,這是藝術向勞動者的復歸,這是節慶向生活的復歸,這是勞動者用藝術和節慶的方式對自己表達的欣賞、感謝、敬意、鼓勵,是勞動者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也是勞動者的自我美化和自我升華。

這是來自勞動世界並屬於底層民眾的春晚一一勞動性和人民性的春晚。《想起那一年》,唱的是小伙子「離開故鄉,離開生我養我的村莊,今夜夢裏面,我回到故鄉,回到媽媽溫暖的身旁……回到我心愛的姑娘身旁。」《我要報仇》,說的是一個工人充滿辛酸、無奈和執着的討薪過程。在《夢之舞》中,工人們的舞蹈直接源自於勞動的節奏和動作。《打工時代》表達了工人對工業化、城市化過程的體驗和思考。《這裏不是我的家鄉》唱出了新一代來自農村的工人們在城市中的孤獨和失落,表達了對他們為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不能公正對待他們的城市的憤怒和和抗議。《瘋狂清潔工》跳出了清潔女工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城市中安家》講述了一對小夫妻在陌生的、屬於他人的城市裏忍受剝削和欺壓、堅韌奮鬥頑強堅持的故事。最具有勞動者特色的是長達7分鐘的工裝走秀《回家》,未經模特訓練的工人們,踏着簡單而有力的音樂節奏,展示了他們的工作服和各種標誌性的勞動動作,贏得了一陣陣掌聲和喝彩聲。《男生宿舍》唱的是工廠工人質樸而美好的愛情,《深圳深圳》則唱出了大城市對來自外地工人的排斥和歧視。大合唱《勞動者贊歌》把整場演出推向一個勞動精神和思想的高度:離開了親人和朋友,踏上了征戰的路途,/為了生活而奔波,為了理想而奮鬥。/我們不是一無所有,我們有智慧和雙手,/我們用智慧和雙手,建起大街、橋梁和高樓。/風裏來雨裏走,一刻不停留,/汗也撒淚也流,昂起頭向前走。/我們的幸福和權利,要靠我們自己去爭取。/勞動創造了這個世界,勞動者最光榮! /從昨天到今天到永遠一一/勞動者最光榮!

這是全面真實地表達勞動者生活和訴求的春晚——歡樂與痛苦交織在一起的春晚。這是打工春晚與傳統春晚在價值取向和藝術風格上最為不同的地方。傳統春晚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對節慶日子的大團圓式的、皆大歡喜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訴求,基本上所有的節目都是積極的、肯定的、歌功頌德的、喜慶的,如果有時也表現一點生活中的負面現象的話,一定是限於諷刺、調侃、善意的嘲笑,而不會表現出對社會陰暗面和社會不公正的正面的批判、憤怒的譴責、勇敢的抗爭。可以說傳統春晚基本上是受上層社會主導、貫註上層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訴求的節慶藝術。打工春晚則不一樣,它不僅表現了勞動創造的歡樂與自豪、勞動者的善良與勤勞、生活的進步與美好的一面,而且表現了勞動者所遭受的痛苦、屈辱、剝削、壓迫、不公正與非正義,表達了勞動者的不滿、憤怒、抗議以及對自由、平等、公正的追求。

在相聲《我要報仇》中,討薪的工人尖銳指出,外來打工者比不上城裏人家裏養的狗狗有主人罩着,辦的是城市戶口,而外來工就一個暫住證,還是C本,只是老闆的機器、金錢的奴隸:「你聽聽啊,我現在的工作是物業維修,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周末補班,一

年365天,天天值夜班,美其名曰,幫我解決了住宿問題。沒有一點加班費。工作起來,沒有絲毫的快樂可言,不是機器嗎?為了金錢不管尊嚴,不顧人格,拋棄親情,難道不是金錢的奴隸嗎?我有一個老闆很明白這個道理,你要是對工作提出異議,他就會語重心長的告訴你:你就別講宄那麼多了,適者生存,『你不干是吧?小子,要到我們這來的排着隊呢,中國就是人多』。人不便宜能引來那麼多的投資嗎!」

詩歌《打工時代》歌頌了打工者對城市建設的巨大貢獻:打工者,在神州大地之上,書寫着中國歷史縮墨重彩的背影/他們的雙手,就是一根根延伸的鐵軌/他們的肋骨,就是一根根頂天立地的鋼筋/中國的高樓大廈,填滿他們凝固的汗水/他們就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中國三億打工者

然而,他們的創造和貢獻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承認,他們成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犧牲品:汗水,是啞巴肌肉流出的無聲淚水/汗水,是力氣在身體內燃燒後,源源不斷排出的灰燼/汗水,不斷用力擠干我們身體中的青春/高樓大廈喝着我們的汗水,長得越來越高/汗水和淚水這一對雙胞胎/有時,它們真想緊緊抱在一起/同時,哭出聲來//我們的身影,像一隻螞蟻一樣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又像一粒塵埃一樣,最後,什麼也看不到了//我們只看到自己的雙手長滿的厚繭/我們只看到自己的胸片上長滿的塵肺/……/最後,我們什麼也看不到了/我們只看到自己老去的青春/我們只看到自己破敗的故鄉/最後,我們什麼也看不到了/我們只看到自己,在曾經揮灑了幾十年汗水的他鄉/變成無人認領的,白髮蒼蒼的孤兒……/我們只把一生花開的季節獻給了南方或北方的城市/我們在南方或北方不斷地凋謝,又不斷地盛開/我們把人類最燦爛的名牌「青春」靜靜放下/然後悄悄離開……

歌曲《深圳深圳》也表達了打工者在城市中深刻的疏離感和異化感,以及城市對他們的冷漠和拒斥:一年一年過去啦/我的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錢倒是沒有掙多少/委屈卻受了一大把//我心中的姑娘/你到底要何時才會出現/我心中的夢想/己慢慢模煳了//深圳啊深圳/你是否還是我心中的深圳/你難道只是我的驛站/離開你,我又要去何方/ /深圳好大好大/深圳好冷好冷好冷/深圳也好熱好熱/深圳沒有我的家

歌曲《這裏不是我的家鄉》也表達了同樣的鬱悶、憤概和無奈:徘徊在城市喧囂的街頭,/這裏不是,不是我的家鄉。/徘徊在城市喧囂的街頭,/這裏怎是,怎是我的家鄉?/徘徊在城市喧囂的街頭,/我多想,多想回到家鄉……

[RAP]YOYO,家鄉家鄉,今天是中秋節,我們都知道每逢佳節倍思親,讓我們更加想念家鄉。老家變成我們的養老院,我們卻在城市裏舉步維艱。但是為什麼你不想一想,我們在這裏工作,在這裏生活,這裏何時才能成為我的家鄉?哈哈,別鬧了,你永遠買不起房,不知道何時才能等到廉租房,除非你找個蘇州的情郎,或者是蘇州的丈母娘!

這裏不是我的家鄉,這裏的夏天沒有/閃爍的螢光。/這裏不是我的家鄉,/這裏秋天沒有/金黃的稻香。

但是,工人們在不公正的社會境遇中,依然保持着做人的尊嚴,請聽他們發自內心的呼喊:那一年我離開家鄉,在一家工廠打工/長長的流水線,流走了我的夢想/雙手每天都在忙碌,在那針線中/經常加班到深夜,在那工作兩年整//他們不稱呼我的名字,他們叫我打工妹/我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金鳳!/我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金鳳!/我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金鳳!

在《打工子弟之歌》中,工人們的後一代則表達了對人人都應該享受的基本權利的要求:與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我們遠離自己的家鄉,我們也有自己的夢想,/我們同樣渴望知識的海洋和明媚的陽光!/我們彼此都來自四方,就像兄弟和姐妹一樣,/那紅色的旗幟在心中飄揚,我們在這裏成長!/我們彼此都來自四方,我們懷着相同的渴望,/我們渴望知識的海洋還有明媚的陽光!/我們彼此都來自四方,就像兄弟和姐妹一樣,/那紅色的旗幟

在心中飄揚,我們從這裏開始一一飛翔!

這樣的一種節慶藝術,不僅能夠滿足勞動者自我肯定和自我認同的需要,而且能夠抒發勞動者胸中的鬱悶、屈辱和正當的義憤,比那些粉飾太平、歌舞昇平的節慶藝術更能夠使勞動者確立自己的文化主體性,並進而推動他們去實現自己的歷史主體性。

由於打工春晚對傳統春晚所具有的這種解構性和顛復性,由於打工春晚對於確立勞動者的文化主體地位的這種開拓性和創造性,我們有理由認為,2012年打工春晚,作為第一屆勞動者自己的春晚,是當代中國勞動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標誌着勞動者作為主體的勞動文化或勞工文化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打工春晚必將成為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勞動文化品牌。我們期待打工春晚辦得一屆比一屆好,一屆比一屆更有影響力,最終成為全中國勞動者的盛大的文化節日。

2013年第二屆打工春晚在團中央禮堂舉行,由陝西農林衛視錄製和播出。由於主流文化的介入,這屆打工春晚的草根色彩和民間主體性有所淡化,專業演員小香玉,己經走紅的旭日陽剛、大衣哥、草帽姐紛紛前來亮相,但「勞工文化」的含量比較低,娛樂色彩比較強,包括非常草根和土氣的安徽南塘興農合作社文藝隊的大爺大媽的歌舞節目《勞動號子》,都有太多主旋律、正能量元素。但其他大部分節目還是保持了第一屆打工春晚的草根和民間特色,包括同心學校孩子們的舞蹈開場舞《天下打工是一家》、三句半《家政頌》、歌伴舞《留守》、原創歌曲《我多想》、工人街舞、小品《地下通道的故事》、相聲《多哥的故事》,以及香港歌手比利的和臺灣黑手那卡西樂隊的《福氣個屁》……「原創」。都是勞工藝術原創作品。

2014年第三屆打工春晚在朝陽區文化館舉辦。開場歌舞是孫恆在同心實驗學校學生伴舞下演唱《勞動最光榮》,隨後農民歌手劉敏演唱原創歌曲《回家鄉》,南吉兄弟樂隊劉小磊演唱原創歌曲《曾經的兄弟》,富平家政女工藝術團表演王德誌創作的小品《快樂的家政工》。同心實驗學校的孩子們表演了兒童音樂劇《我們的天空》,表達了只能在北京讀書到初中就不得不返回家鄉的流動兒童的痛苦和希望,他們渴望和本地的孩子一樣,擁有自己的天空和未來。來自雲南師大的春城工友藝術團演唱了許多的原創歌曲《生活就是一場戰鬥》,姜國良則在孩子們伴舞下演唱了自己呼喚被拐兒童的原創歌曲《寶貝回家》。武漢新晨工友家園的兩名工友姚卓亮、曾成表演了啞劇《忐忑》。其間穿插了新工人藝術團十周年專輯《勞動與尊嚴》首發儀式,並請西單女孩演唱了其中的《有你在身旁》。王德誌、孫元表演了相聲《角色扮演》。美國歌手馬克力文和中國歌手付寒的秀外慧中組合演繹了《瀏陽河》與黑人工人歌曲《我們的理想終將實現》,十多個工友參與了後一首歌的合唱。郝誌喜、劉易佳、劉艷珍演出了小品《咱們結婚吧》,講述了相戀多年並且女方己經懷孕的一對男女工友,終於決定結婚的故事。之後是中山工人大軍演唱了《想在城裏安個家》、山東放羊出身的餐廳服務員黃小強演唱了《雨花石》,飈出了高難度的海豚音。由許多編劇、導演並主演的小品《還誰自由》,講述的是一家工廠裏的勞資鬥爭。本屆打工春晚的壓軸節目是深圳重D音工人樂隊的《這年頭不好混》。

2015年第四屆打工春晚繼續在朝陽區文化館舉行。開場舞是同心實驗學校舞蹈隊的《過年啦》,然後是勞動歌曲聯唱:《勞動最光榮》(同心實驗學校)、《打工號子》(同心工友文藝小組)、《春天裏》(北京亦莊工業區工友)、《咱們工人有力量》(重D音+工廠五角星)、《紡織姑娘》(重D音+工廠五角星)、《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夢想》(北京同心創業培訓中心學員)。街頭歌者組成的桶子鼓樂隊演唱了《飛翔》。木蘭文藝隊表演了小品《四十年女工夢》,講述的是60、70、80、90後四代打工女性的困境與不屈。東莞非典街舞隊表演了街舞《青春流水線》。然後是工人詩歌板塊:老井的《地心蛙鳴》、鄭小瓊的《產品敘事》、吉克阿優的《遲到》,三位寫詩的工友帶來三首關於勞動生活的原創詩歌朗誦。工廠五角星樂隊演唱了原創歌曲《工作8小時》,唱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的現象,就是工廠給工人們的底薪一般只是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工人們只有通過加班才能取得一個相對好一點的工資,於是工人就被機器束縛住了,被異化成了一個機器零件,工人不想加班,但又不得不加班,該怎麼辦呢?楊華、解勝凱表演了小品《我要上打工春晚》。在蘇州打工的河南籍工人周憲壽演唱了歌曲《打工兄弟把歌唱》一一他因為給侄子捐了一個腎,身體越來越差,他有一個夢想,就是想來打工春晚這個屬於打工者的舞臺唱一首寫自己生活的原創歌曲。優秀民謠歌者朱光宇帶來了一首原創歌曲《木匠小汪》,唱的是他曾經遇到的一位在京打工的安徽籍木匠小汪的故事。同心實驗學校合唱隊和工友李向陽演唱了歌曲《想念》,留守兒童和父親隔空對唱,于建嶸作詞,劉亦敏作曲。王德誌、孫元表演了原創相聲《雲上的曰子》。北京家政女工藝術團帶來了表達自己家政生活的原創舞蹈《家政故事》。天津蒲公英藝術團帶來了原創歌曲《車間女孩》。臺灣野草叢劇社,帶來原創小品《喜宴》。優秀搖滾樂隊車攆坡樂隊帶來秦腔味的、接地氣的樂隊演出,並配以現場皮影表演。詩朗誦《北京,我來了》,由青紅蘭實驗學校、同心實驗學校學生表演。同心工友文藝小組帶來原創小品《團結就是力量》。李金銘是一位北京某電器店的銷售員,她自小喜歡唱歌,歌聲動聽,她曾考取某音樂學院,因支付不起學費而放棄,這次她帶來一首歌唱環衛工人的老歌《美麗的心靈》,由同心實驗學校舞蹈隊的孩子們伴舞。重D音樂隊壓軸演出一首新歌《和機器跳舞的人》,唱的是工人與機器的關係。

2016年第五屆打工春晚在北京朝陽區文化館錄製完畢。節目單上寫着「打工春晚舞臺上的主人,是廣大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勞動者,勞動不僅創造了財富,更能創造真情實感的美」。合唱《可我想家》,深圳滿天星工人合唱團三十多位工友每天堅持下班排練,因工廠不給請假,最終只有八位來參加演出。表演了相聲《打工生活》的楊華和解勝凱,對這首《可我想家》深有感觸:「這首歌能唱到我心坎裏去,尤其是那句『孩子出生我就走了』,聽得眼淚在眼眶裏打轉。」重D音樂隊歌手阿鬼,16歲離家外出打工,將12年的青春交給了深圳這座城市,這位玩具廠噴漆工己經是第三次參加打工春晚了,這次他唱的是自己摸索創作出來的《青春》。為了參加打工春晚,深圳綠色薔薇女工合唱團己經有兩位成員被辭工,但她們說辭工也不怕,只要能站在打工春晚的舞臺上大聲喊出她們的心裏話。反家暴主題的舞蹈《掙脫鎖鏈》,就是由綠色薔薇女工合唱團和重D音樂隊聯袂演出的。這個女工合唱團還演唱了三首歌曲,第一首歌曲是《三八婦女節之歌》,是五十年代的一首老歌;第二首歌曲是《麵包與玫瑰》,歌詞經過女工集體的再創作,麵包象徵着生存,玫瑰象徵着生活質量,兩者結合在一起是對生活的期望;第三首歌曲是《手機戒指》,戒指象徵着愛情,但是很多女工卻因為生產戒指而得了職業病。紀錄片《我的詩篇》團隊帶來了三首詩:陳年喜朗誦了自己的詩歌《楊寨與楊在》、黃小娜朗誦了鄔霞的詩歌《吊帶裙》,最後唐以洪朗誦了《退着回到故鄉》,民謠歌者蔣山為唐以洪這首詩譜曲,並用憂鬱低沉的聲音演繹了這首歌。同心實驗學校(包括幼兒園和小學)舞蹈隊、合唱團的43名學生參加了打工春晚的演出,他們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4歲,最大的也只有13歲,他們參與表演了開場五首歌曲串燒的舞蹈,以及獻給全國6100萬留守兒童和3700萬流動兒童的歌曲《爸媽在哪,家在哪》,唱出「只要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無論到哪,就是一個溫暖的家」,在場的很多人流下無言的淚水。

總導演許多說,「這是唯一一臺全國性的、勞動者自編自導自演的晚會,的確需要這麼一個舞臺,把工人們這一年的酸甜苦辣表達出來,讓更多的人聽到、看到、感受到。」「這是一次存在的吶喊」,許多表示,以工人為主體,內容表達是第一位,形式是次要的,他承認有些表演節目可能是粗糙的,「就像生活是有血有肉的,粗糙就是打工春晚的質感。」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宄所教授蔔衛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她對打工春晚的支持和理解,她表示「唱歌和舞蹈對工人特別重要,可以讓她們認識到身體是表達的工具,並從中獲得快樂和挑戰。她們利用文藝的形式為自己發聲,重新認同自己的身體、聲音,從中獲得力量」;「打工春晚在五年的發展中,文化的自主性越來越強,這也是工人文化產生的過程。作品中工人生活的困境與夢想,反映出來的問題和發展的方向,都體現了工人文化的主體性」;「打工春晚在全國性審選節目的過程中扶持和發展工人文化,在網絡和電視臺播出中展現出工人群體的理想和生活,讓所有的社會群體了解工人,創造了一個工人群體與社會對話的舞臺。打工春晚在努力推動發展社會公平方面,有着重要的意義。」

2017年第六屆打工春晚又回歸到了皮村的那個新工人劇場,還是由崔永元和沉金花主持,開場歌舞《過年啦》唱出了尋常百姓過年的樂趣,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的舞蹈跳出了過年的喜悅。歌曲《如果可以的話》,由中國新生代工人組成的五角星樂隊演唱,他們來自深圳的工業區,他們用這首青春、歡樂的原創歌曲,唱出的是一個勞動者的正常訴求。歌曲《農民兄弟》由建築工人黃軍昌創作並演唱,重D音樂隊伴奏。小品《組團兒辦婚禮》由愛好表演的廚師、保安及其他服務行業的工人集體創作和演出。歌曲《一路有你》,由路亮創作並演出,他是一位下崗煤礦工人,在他30歲時,他決定背起行囊,開始新的人生,投奔新工人藝術團。詩朗誦《奔跑的孩子》,由巷道爆破工陳年喜創作並演出,《勞動者的訴說》,由皮村文學小組李若、小海、范雨素、郭福來、徐良園、王春玉集體創作並演出。在網絡爆紅的搬磚小偉表演了街頭極限健身。歌舞小品《紅》由木蘭文藝隊、綠色薔薇女工文藝隊、九野、重D音集體創作和演出。外科大夫劉明表演了近景魔術《魔願新年》。歌曲《阿裏木江、你在哪裏》,由民謠歌者洪啟創作並演唱,唱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名叫阿裏木江的孩子丟了,父親和家人萬分悲傷地去尋找,歌手號召大家一起參與「全面反拐」和「全民反拐」。詩朗誦《再見,北京》,由苑長武創作,由2015打工春晚上朗誦詩歌《北京我來了》的四個孩子王鈺森、朱嘉豪、劉征、胡涇涇朗誦。歌曲《江城街八號》,黃小娜作詞、董軍作曲、重D音樂隊演唱,這首歌送給遠嫁他鄉的女孩們。來自天津工業區的栗藝濤創作並演唱了歌曲《說了也白說》,新工人樂隊的許多推出了新歌《紅五月》。總之,第六屆打工春晚是對第一屆打工春晚的全面回歸,是清一色的勞工原創作品。

2、打工首樂

第一支打工樂隊——打工青年藝術團(後更名為新工人藝術團),成立於2002年5月,是一支由幾個熱愛文藝的打工青年自己創辦的、以文藝形式為打工群體提供文化服務的社會公益演出團體,他們的音樂反映着打工群體特有的精神面貌。藝術團自2002年5月1日成立以來數百次奔赴各建築工地、工廠、企業及打工者聚居社區堅持為工友們做義務演出,直接受眾幾十萬人次。「用歌聲吶喊、以文藝維權」,打工青年藝術團因此受到廣大工友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註與好評。

打工青年藝術團負責人孫恆,河南開封人,打工者,歌手。1996年畢業於安陽師範學院藝術系音樂教育專業,做過「北漂」。2001年冬天,孫恆去天津科技大學看一個朋友。

「學校的學生社團募捐了一些書和衣服,準備到工地送給民工。正好我在那兒,就跟他們一塊去了。到了工棚,我給工友們唱歌。沒想到,那次唱歌的感覺,跟我從前完全不一樣。」孫恆唱的是自己創作的民謠歌曲《一個人的遭遇》。內容是他的朋友小吳的親身經歷,孫恆對他做過訪談。「歌詞基本上是他原話,我只不過用音樂表達出來。我身邊有很多像他這樣打工的朋友,我的很多歌,就來源於他們。」工棚很簡陋,掛着晾曬的內衣褲,上下鋪,來了很多工友,他們仍穿着幹活的髒衣服,擠在板床上或站在地上聽孫恆唱歌。孫恆抱着一把吉他,用陝西方言唱道:九點多鐘有人來敲門,說我們沒得暫住證,把我們當成任務送去翻沙子,收容到昌平。到了以後我發現,己經有好幾百人在裏面,想要出去有條件:你可以打電話,叫人來送錢……

這次意外的演出,連孫恆自己也沒料到感覺會那麼好,像遇見知音一樣。在外打工的生活是艱苦的。但是在艱苦的生活中不能沒有歌聲,歌聲對孫恆來說是一種習慣,是一種難以

割捨的愛。在一天的忙碌之後,孫恆經常會抱着心愛的吉他來到工友們中間唱歌,為自己也為工友們帶來歡樂。在這種演出中孫恆認識了一些同樣愛好音樂的朋友,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打工青年演出隊,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排練和創作,專門為打工者提供義務演出。

打工青年藝術團第一場演出是在北京一所高校的建築工地裏,這次演出,孫恆他們差點被人轟跑。演出設備非常簡陋,只有兩把吉他,一把口琴,麥克是在家唱卡拉OK用的,綁在一根鋼筋上,插在地上,兩隻音箱又小又舊,電視機也是臨時借來的,一根電線上掛了幾隻照明用的小燈泡,但臺子上方有一條醒目的條幅:「天下打工是一家」。當孫恆他們演唱《團結一心討工錢》時,演出達到了高潮,掌聲、叫好聲震耳。辛辛苦苦幹一年,到頭來不給結工錢,面善心黑的周老闆,躲將起來不相見。寒冬臘月要過年,全家老小把我盼;空手而歸沒法辦,只有橫下一心:討工錢!在場的500多名農民工群情激昂,跟着孫恆齊聲吼唱:團結一心討工錢!條件一個:結工錢!團結一心討工錢,條件一個:結工錢!霞光萬丈照天邊,周老闆乖乖結工錢。工友們特別開心,但工地老闆害怕了,出面干涉,要求馬上停止演出。演出中,藝術團經常會發一些普法的宣傳材料,經常是演出完了,真的就有工人直接去找老闆,討自己的工錢。孫恆說他們的演出,非常受工友們的歡迎,但最大的阻力是資方,是老闆們。「我們聯繫演出,聯繫20次,能有一次成功就不錯了。」老闆的託辭是:我們的工人很忙,加班加點,沒時間看你們演出。

《我向總理說真話》一書的作者李昌平,偶然認識了孫恆。李昌平說:「農民工需要孫恆,勞動者需要孫恆。我和孫恆成了好朋友,我多次觀看他們為農民工義務演出,農民工觀看演出時的笑聲、哭聲、叫聲、歌聲,讓我感受到了勞動者被壓抑而渴望伸張的力量。如果有一天,天下的農民工都能感受到『我勞動、我快樂』,那該多好啊!」

2004年7月,打工青年藝術團簽約北京京文唱片公司,推出了他們的首張專輯《天下打工是一家》。同樣是打工出身的京文唱片老闆許鍾民表示:這張CD不僅僅代表着打工青年藝術團,在藝術團的背後,是發生在有成千上萬農民移民新工人隊伍中的文化合作運動。只要把藝術團的聲音放到這場生機勃勃的運動中去,您就會理解為什麼這些歌曲是如此的普通,以及這些普通的歌曲所起到的作用。孫恆說:這張唱片沒有想到要賺錢,但會搞一些義賣。發這張唱片的目的,一是對我們兩年來唱作歌曲的整理,因為有很多歌被工友們傳唱,希望通過發唱片,能普及這些歌;另一方面,我們希望社會上關註三農問題的的知識分子,比如大學生、學者等,通過文藝的方式來關註我們。這個時代我們也應該有表現打工者心聲的作品。

新工人藝術團被文化部、宣傳部評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當代工人》、《東方時空》、《實話實說》、《新聞會客廳》、《小崔說事》、《共同關註》、《對話》、《鄉約》、《聚焦三農》、香港鳳凰衛視《魯豫有約》、北京衛視、河北衛視、河南衛視、湖北衛視、湖南衛視、山東衛視、上海東方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北京晚報、新京報、華夏時報、京華時報、大河報、公益時報等多家媒體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網站對打工青年藝術團曾做過專題報道,己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與影響。

新工人藝術團的主要成員孫恆、許多、孫元、姜國良、段玉,既是歌手,又是樂手,還是歌詞和樂曲的創作者。他們的第一張專輯《天下打工是一家》(2004)共收錄十二首打工青年藝術團原創歌曲(《想起那一年》、《彪哥》、《北風吹的我心流淚》、《打工打工最光榮》、《團結一心討工錢》、《生命之歌》、《打工子弟之歌》、《走南闖北》、《天下打工是一家》、《打工號子》、《互助合作歌》、《我們理想終將實現》),音樂風格清新簡潔質樸,每一首歌曲都是一段難忘的打工經歷,都是打工兄弟姐妹們現實生活的寫照和心聲的真實表達。他們用第一張唱片的版稅7萬5千元,在北京朝陽區金盞鄉皮村創辦了一所打工子弟學校一一同心實驗學校。

第二張專輯《為勞動者歌唱》共收錄十二首打工青年藝術團原創歌曲,音樂形式比第一張專輯更加多元化和豐富動聽,但內容依然是關於打工兄弟姐妹們現實生活的寫照和心聲的真實表達:《北京、北京》、《開往家鄉的列車》、《一個村裏來的小伙》、《五毛錢》、《煤》、《擁抱生命》、《紅絲帶家園之歌》、《不再迷茫》、《這矮矮的村莊是我們在這城市的家》、《六裏橋》、《小小的渴望》、《勞動者贊歌》。

第三張專輯《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夢想》共收錄十二首打工青年藝術團原創歌曲:《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夢想》、《城市的生活》、《小時工》、《我是誰》、《邊緣年代》、《工業區》、《電梯姑娘》、《在這裏打工》、《一個工友的伙食》、《有你在身旁》、《小姊妹來看我》、《社區姐妹們之歌》。主打歌是這樣唱的:我們的世界是狹小的九平方/從早到晚不停地奔忙/從鄉村到城市從工地到工廠/打出一片天地來是我們的夢想//我們的世界是長長的流水線/趕貨加班加點不知疲倦/付出了青春淚水和血汗/省吃儉用寄錢回家是我們的夢想//我們的世界是鋼筋混泥土/高樓大街橋梁都是我們雙手來建/髒苦累活兒沒日沒夜地干/順利拿到血汗錢是我們的夢想//我們的世界是孤單和寂寞/背井離鄉四處漂泊/城市燈火輝煌我心空空蕩蕩/夢裏時常回到媽媽溫暖的身旁//我們的世界是別人的冷眼/冷漠與偏見我習以為常/我一不偷二不搶心底坦蕩蕩/頂天立地做人要有做人的尊嚴//我們的世界是烈酒和鄉愁/天南地北四海皆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個好漢需要三個來幫//我們的世界是沒有硝煙的戰場/瘋狂的機器它轟隆隆地響/工傷事故職業病痛苦和絕望/平安健康有保障是我們的夢想//我們的世界是矮矮的村莊/孩子們在這裏玩耍學習歌唱/同在一片藍天下共同成長/總理說的話也是我們的夢想//我們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我們的夢想是同一個夢想/平等團結互助合作/創造一個新天地是我們的夢想//揮揮手,嘿!莫回頭! /把淚水和誓言埋在心頭! //攜起手,嘿!向前走!/哪怕前方仍然是一無所有! //挺起胸,嘿!抬起頭! /風雨過後千萬你莫停留! //一起走,大家一起來走!/大道就要靠我們大家來走。

第四張專輯《家在哪裏》收入原創歌曲《春天故鄉》、《搬家》、《老張》、《我多想》、《蒲公英》、《地下室》、《小人物》、《家在哪裏》、《今天的陽光》、《這裏不是我的家鄉》、《生活就是一場戰鬥》。

第五張專輯《就這麼辦》收入原創歌曲《未來時代》、《喝着世界談戀愛》、《為什麼》、《我在北方看了一場雪》、《木頭人》、《掛紅燈》、《回家》、《有一天》、《我的吉他會唱歌》、《木蘭花開》、《怎麼辦》。

第六張專輯《反拐》收入原創歌曲《阿裏木江,你在哪裏》、《寶貝回家》、《不能做的買賣》、《夢一場》、《寶貝,夜深了你怕不怕黑》、《賣花小姑娘》、《學生工》、《還我自由》、《寶貝,你在哪裏》、《回歸溫暖》。

此外,新工人藝術團十周年時,出版發行了《十年吶喊精選專輯》,收入17首代表作。到新工人藝術團十五周年時,也就是2017年,他們錄製完成了新專輯《紅五月》,這是新工人藝術團發行的第九張原創唱片,該專輯收錄的歌曲是由孫恆、許多等在近些年裏創作而成,歌裏體現了這些年的世事變化和他們的心路歷程,蘊含着工友們的故事、希望和力量。

你終於恰到好處的出現,在這條走了很久很久的路上,不懼現在,不畏將來,你怎樣走來,又要去哪兒……一一《紅五月》

我一生中的路還遠遠,遠遠沒有走完,讓我們一起去做,更好更好的現在……一一《我一生中的路還遠遠沒有走完》

唱歌不是圖風流,唱歌本為解憂愁,唱的憂愁隨水流,唱的雲開見日頭……一一《你和這世界不是一場苟且的愛情》

你是那道划過夜空的閃電,穿越漫漫寒夜來到人世間,你是那盞微弱不滅的燈火,照亮崎嶇的道路帶來溫暖……一一《不朽的石頭》

樂評人邱大立評論道:新工人藝術團的新專輯《紅五月》繼續在串聯,他們渴望告訴更多的人:歌聲不是無聲的求救信號,也不是絕望的迴響。為什麼要唱給你們聽?因為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要患難與共,所以我們用歌聲讓自己的靈魂「在不同的地方彼此照亮」。

樂評人愛地人這樣評論:很多人說中國的民謠不知所謂,但在《紅五月》這樣的專輯裏卻不會。傳說中的美國藍領搖滾和民謠,其實就在《紅五月》的專輯裏。不要說這張專輯有點搖滾,《紅五月》搖滾,是因為工友們本來就有一顆搖滾的心。也不要說《紅五月》像民謠,其實它才是真正的民謠,是來自真實草根底層的民謠,是人民唱的歌謠。

音樂人侯德健說:我的好友洪啟推薦了「新工人藝術團」的新專輯《紅五月》,我一口氣從頭聽到尾,一共九首歌,一首接一首直接把我拉回到四十多年前我的夢開始的地方。

國內第二家有名的打工樂隊是深圳重D音工人樂隊。189工業區裏的一家吉他琴行,是重D音樂隊的根據地,主人是創始人兼鼓手董軍。今年36歲的他從流水線工人干起,現在是樂隊裏唯一專職開琴行的。他的太太黃小娜則是重D音的主唱,現在一家工友服務中心工作。說起自己的經歷,董軍語氣平靜。2000年,高中輟學後的他滿懷着對新生活的憧憬從湖北來到了深圳一家製衣廠,可是夢想中那種「快樂而忙碌」的勞動生活卻沒出現一一24人共一間宿舍,每晚最少上到12點,經常通宵、沒有周末,有時站着都可以睡着。「我的世界沒有白天和黑夜/也不知道什麼是疲憊/我看不見你冷漠的眼神/也聽不見你不停的怨言……」這段麻木的經歷後來被他寫進了歌曲《木頭人》裏。直到音樂的出現,董軍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熱情。當時,董軍接連換了好幾份工作後,終於找到夢寐以求的8小時製工作一一保安。看到工廠一個哥們在學吉他後,董軍很快也迷上了,沒多久他就斥資280元買了一把二手吉他一一當時他每個月的工資不過400元。那幾年董軍又換了很多工作,唯一不變的是音樂的陪伴。後來他又學了打鼓。2006年,在他越來越沒心思在流水線工作的時候,一個去酒吧做駐場的機會來了。 「我的感覺是,玩音樂的夢想就要實現了,什麼都阻擋不了我。」於是董軍辭了職,組了個樂隊開始駐場生涯:每晚9點演出,工作兩三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就自己玩音樂。可是唱着唱着他卻沮喪地發現,圓夢沒那麼簡單。「那不是音樂,那是表演,是娛樂觀眾、取悅別人,沒有人在乎我們是誰,感覺又不對了。」酒吧駐場的兩年是董軍最迷茫的時期,後來他去了北京玩樂隊、四處演出。

「做音樂也是一種尋找自我的過程,我發現,我寧可一邊在工廠打工一邊玩樂隊。」董軍說,這段日子他想明白了宄竟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於是很快回到了深圳繼續打工生涯。業餘時間,董軍在一個專門服務外出打工者的公益機構教工友學吉他。就在這時,董軍遇到了一群誌同道合的人。「那時候我教10多個學生,每天一有空我們就一起唱歌彈吉他,後來想想,不如我們也組個樂隊吧! 」2011年,從最初的兩把吉他開始,重D音樂隊慢慢成型了。如今,除了董軍、黃小娜和阿鬼,吉他手阿曉和李武霖都在鞋廠工作,本來做外貿的貝司手阿珍懷孕後,從事電子商務的吉健代替了她。六個人都是「下班約」,每周排練兩次左右。唱了一段時間別人的歌,董軍開始嘗試自己寫歌。「沒有幾首歌曲屬於工人,我們只能在《春天裏》那些主流歌曲中找隻言片語來抒情。我不想被代言,我要寫自己真實的生活。」於是董軍寫了現在樂隊傳唱最廣的《這年頭不好混》。「現在人與人、與世界的關係己經變了,我想表達對當下一些價值觀的批判。春節回老家,親友們張口閉口就是工資多少,成功的唯一標準是金錢。可我覺得自己生活得很開心,打工並不比別人低一等,為什麼不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

重D音的成員,沒有一個是科班出身,但這並沒有成為影響創作的關鍵因素。比如主唱阿鬼(汪宗興)在加入樂隊前連樂譜都不會看,於是他先哼唱,再在吉他上彈出旋律,最後轉化成簡譜。在重D音樂隊的豆瓣小站有這樣的簡介:「D代表底層,重,是重要的。也就是說底層的聲音是重要的、有力量的……我們用音樂的形式發聲,引起社會的關註,一起來讓我們生活得更有尊嚴。」近五年的堅持,重D音的確引起了不少關註。他們以打工

歌手的身份進過武漢多所高校,還登上「美麗南方」音樂節、新工人文化藝術節等,並出現在許多為外來建設者歌唱的場合。去年,他們在朋友的支持下錄製了首張專輯,收錄了 10首原創歌曲。第二張專輯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

董軍說,他們並不介意「打工仔」、「草根樂隊」之類的稱呼,但有些人不自覺地給外來建設者貼了一些不公的標籤。「每次演出我們都會介紹,我們是在打工者組成的樂隊,這不是噱頭,而是一種直面身份的坦然,我們希望把音樂當做溝通手段,告訴別人,草根勞動者並不是有些人想象中的樣子。」

「我們就是一群農民工,跟你們有沒有不一樣?我們是不是也很Fashion!」在一次音樂節演出上,玩嗨了的樂隊成員激動地問臺下高舉雙手跟隨節拍舞動的觀眾。回應他們的,是潮水般的吶喊與歡呼。每每憶起這一幕,他們就覺得,自己的堅持值了。

只要在排練房,他們會時不時地吼起那首《這年頭不好混》:

書兒讀得少,工作不好找,/你說只要我勤勞,幸福就不遠了,/書兒讀得少,工作不好找,/你說我不能吃苦,也不能耐勞。//曾經的我也是青春年少,/如今的我己經老大不小/,要說那錢我是沒掙多少,/如今連女朋友都還沒找到。/年邁的媽媽總說我命運不好,/勤勞的爸爸他己經蒼老,/有人背後罵我是個廢物草包,/有人說我讀書讀得呆頭呆腦。//親愛的朋友,別問我收入是多少,/這年頭比我好過的沒有多少,/祖國的GDP他又長了不少,/可是有誰管我們過的好與不好。/你們說,好不好,/你們說,怎麼好,/你們說,哪裏好……

這是一首年輕人拷問社會的歌。這首歌從讀書和找工作唱起,似乎飽含迷茫和困惑,但可以聽出對社會發展的拷問和反思,這種拷問非常深刻:能吃苦就會有幸福嗎?我們這一代生活不好是否就因為不能「吃苦耐勞」?這首歌也唱到了父母,在父母己經老了的時候,仍然沒有看到希望,體現了這種拷問的急迫感;再看周圍,都是「比我好不了多少的人」,這就無法不去質問社會,祖國的GDP増長與工人、與年輕人是什麼關係?宄竟誰是受益者?觸及了發展道路的重大議題。歌曲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都具有原創性,一氣呵成,段落之間緊扣,歌詞質樸但穿透人心,旋律非常有力地表達了主題,在曲調創作上,自由不拘泥,有感而發,簡潔有力,有着工人自身的美學!特別是歌曲的結尾,所有的疑惑、憤怒、不解、拷問和反思都溶於其中,在如此旋律下,在如此的拷問中,這種語言表達具有一種穿透力。這首歌也榮獲了第一屆新工人文藝大賽音樂類的一等獎®。

深圳的另一家工人樂隊工廠五角星樂隊,是由龍華新區的工友組成,樂隊的兩個發起人曾在龍華打工,為了在枯燥的工廠生活中唱出自己而組建這個樂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下面介紹一下由新工人藝術團創作、由同心實驗學校的陽光少年隊表演的兒童音樂劇《流動的心聲》。

第一幕:從老家到城市。孩子們因為不同的原因(如老家沒人照看,想跟爸媽一起生活,老家的學校不好,老家的學校太遠等等)離開老家,來到了城市,找到打工子弟學校上學,對城市他們有自己的印象。他們說:「家鄉有稻田,這裏有天安門!」對上學他們有自己的期望,他們唱「都是世界的娃,都是祖國的花,請讓我們一同上好學,做好人! 」。

第二幕:我們的生活(學校裏的生活、家庭裏的生活,社區裏的生活)。很小很小的學校充滿歡聲笑語,很矮很矮的教室傳來的是朗朗讀書聲,擁擠的操場上奔跑的是歡快的孩子。他們說:「我們歌聲鏗鏘,我們身手敏捷,我們意誌剛強,我們理想遠大」;家裏有弟弟妹妹等着她回去做飯,爸媽要很晚才能回來。即使如此,孩子們依然唱着這樣的歌:「穿越貧寒,不要憂傷,迎接一個溫暖的家」;和夥伴走在大街上會遇到體面高傲的本地孩子,有時候也會交上手,唇槍舌劍,你來我往,這才是真正的好戲!

第三幕:不斷的變動。自己不斷搬動,同學朋友永遠是來來往往,老師也不斷地在變①參見楊媚:《深圳工人樂隊:用歌聲讓生活更有尊嚴》,《深圳特區報》2016年1月20日換……孩子面對同學的離開,只能悲痛地唱「沒機會與你道別,沒能夠留下你的聯繫,失去你我感到悲痛,我想嚎啕大哭」,孩子面對老師的不辭而別,只能焦急地詢問:「老師啊,老師,你到哪去了?」

根據劇情的需要,共演繹了 10首歌曲,小組成員創作了 9首,另外選了莫扎特的一首《渴望春天》。

《我們的》:a.我們的校園很小很小,沒有標準的跑道和操場;/我們的教室很矮很矮,既不明亮也不寬敞;/我們的玩具簡簡單單,只能夠輪着來玩;/我們的桌椅高高低低,坐上去還會吱吱呀! b.我們的書聲朗朗,我們的作業工整;/我們的歌聲鏗鏘,我們的舞步歡快;/我們的遊戲豐富,我們的身手敏捷;/我們意誌剛強,我們的理想遠大。
《迎接一個溫暖的家》:月光光,心慌慌,臉上有淚靜靜淌;/月堂堂,暖心房,照亮希望的方向。/不要貧寒,不要憂傷,迎接一個溫暖的家。/噢,迎接一個溫暖的家!
 《本地孩子逛街之歌》:叫上哥們去遊蕩啊,/我們來到大街上啊,/看這隊伍這麼的浩蕩,/呼呼呼哈哈,呼呼哈! /仰起頭來向前方啊,/好像貴族一個樣啊,/邁開大步直來直往,/一二三,真神氣!
 《外地孩子遊街之歌》:邀上夥伴去遊玩啊,/我們走在大街上啊,/聽這腳步那麼的輕快,/踢踢踢踏踏,踢踢踏! /抬起頭來向前方啊,/好像士兵一個樣啊,/邁開大步勇往直前,/一二三,真雄壯!
 《是不是又要搬家?》:媽媽呀,今天怎麼了?時間還很早,你己經回家。/家裏呀,怎麼空空的?是不是,又要搬家? /這些年呀,搬了好多次啦。每一次,都那麼慌張/同學們啊,會捨不得我呀,還有老師,他會牽掛。/媽媽呀,這次走得匆忙,來不及,說些心裏話。/再見吧,我的同學呀,我們不能,再一起玩耍。/再見吧,我的老師呀,我不能再,聽您的課了。/再見吧,我的同學呀,我們不能,再一起學習啦。/再見吧,我的老師呀,我不能再,跟您聊天了。/媽媽呀,新家在哪裏呀?那裏的村莊,有沒有學校? /媽媽呀,新家在哪裏呀?那裏的學校,有朋友嗎? /那裏的學校,有朋友嗎?有朋友嗎?有朋友嗎?
 《沒機會與你道別》:回想和你一起的時光,兩人總坐在鞦韆上,/你給我說着笑話,我給你唱着歌啊,啊—好開心啊/回想你剛轉來的那天,我給你的掌聲最激烈,/你是我最信賴的人,我們之間總有默契,啊—我的知音/沒機會與你道別,沒能夠留下你的聯繫,/失去你我感到悲痛!我想嚎啕大哭! /啦……
 《老師啊!》:老師啊老師,你到哪去了?苦口婆心要我們好好學習。/你說沒有文化,理想就會落空。是否你為我們操碎心/老師啊老師,你到哪去了?放假回來,卻不見你的身影。/我聽說是因為我們太鬧,是否你能想到我們的傷心和難過? /老師啊老師啊,你到哪兒去了?你身體好了,快快回來看我們! /老師啊老師啊,你到哪去了?我們說好不再讓你生氣和愁煩!
 《孩子啊!》:孩子啊孩子,你到哪去了?獨自在家守着個小娃娃。/你說你想上學,爸媽卻得掙錢,是否你的學習跟得上? /孩子啊孩子,你到哪去了?昨天還見你今天卻搬去遠方。/我聽說,你村莊正在拆房,是否你會想我如我牽掛你一樣? /孩子啊孩子啊,你到哪去了?你躁動的心何時才能找到家? /孩子啊孩子啊,你到哪去了?我生氣愁煩只因為希望你比我強。
《渴望春天》:a.來吧,親愛的五月,給樹林穿上綠裝。/讓我們在小河旁跳舞,看紫羅蘭開放。/我們是多麼希望,重見那紫羅蘭。/啊,來吧可愛的五月,讓我們去遊玩!b.冬天也曾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歡喜。/在雪地上在燈下,大家歡聚一起。/用紙牌蓋起小屋,還做各種遊戲。/在自由可愛的大地上,乘雪橇旅行去! C.當小鳥唱起歌兒,報告春天來臨。/在青草地上跳舞,又是一番歡欣。/啊,來吧,可愛的五月,快帶來紫羅蘭,/也多多帶
來布穀鳥,和伶俐的夜鶯!

《陽光少年隊之歌》:從老家到城市,你我原先不認識。/而今我們成為朋友,一起成長。/感念着,歌頌着,父母拼搏的汗水。/莫忘記,要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戴上紅領巾,我們的誌氣開始昂。我們是陽光少年隊,我們的青春正在起飛。/誠實勇/敢,勤奮向學,我們要像太陽一樣發光發熱。/我們是陽光少年隊,我們的熱血正在騰沸。無私奉獻,服務社會我們要想太陽一樣照亮世界。
其他地方的勞工NGO,大都有音樂小組。據長沙工之友服務中心報道,2017年6月25日,工之友傳來一陣陣悅耳的吉它聲,不由得引人停駐細聽,和着時而淅瀝,時而嘩啦的雨水聲,奏成一曲美妙的音樂。這是一群在上班的媽媽利用周末的時間,在民謠歌手段玉的帶領下展開的一場音樂工作坊。從媽媽們的生活、工作、家庭處境聊起,我們聽到有關社會性別差別對待的表現、感受、想法。這次工作坊很大的不同點在於,媽媽們不再是以「怨婦」、「柔弱」、「痛罵」的姿態來描述,而是註重「自我反思」、「對立面也是改變的力量」。雖然社會性別差別對待的現象,現在跟以往相比,更呈復雜性和多樣性,但是更值得我們去努力。我們女性,要從自身,從家庭做起,每天改變一點點,也會促進社會的進步。段玉在現場和女工一起演唱了《掙脫枷鎖》:我向天空伸出雙手/此刻我充滿力量/我再也沒有恐懼/我要撞開那扇門//我看見我們共同的世界/安全自由沒有壓迫/再也沒有暴力沒有暴力/女人不能被誰占有//我屬於我自己你無法主宰我/我有精彩人生是最炫的星火/我第一次感到心靈在奔跑/我充滿活力生命如此美好//我跳因為有愛我跳因為有夢//我跳因為我受夠了我要跳出束縛/我跳我不再沉默我跳不再有傷痛/我跳出來在此刻掙脫枷鎖/歐也掙脫枷鎖//走出來跳起來我們一起來/將會出現新的世界/姐妹們兄弟們攜起手來/攜手每個女人女孩//這是我身體神聖的身體/別再找藉口停止暴力/我們是母親我們是園丁/我們是美好的美好的生靈

3、打工舞蹈

在第一屆打工春晚上,有三個舞蹈節目。第一個是由木工耿建業主演的《夢之舞》。耿建業,一米五的身高,穿着迷彩服,額頭上繫着「勞動光榮」的頭帶,在兩個姑娘的伴舞下,耿建業舞動着,舞蹈動作來自他做過的工種。「噴漆、打磨、釘釘子。」耿建業表演結束後,向觀眾說明了自己的動作。總導演王德誌說,耿建業在皮村一家家具廠當木工,40多歲的他,離異多年,用打工賺的錢供養女兒在遼寧讀大學。「他曾經內向得幾近壓抑」,王德誌說,以前耿建業可以三四天不吃飯連續工作,上廁所一待就是半天,「他害怕長時間和人接觸,覺得別人看不起他。」王德誌在社區活動中心註意到耿建業,夏天,不少女工組織起來跳舞,耿建業總是站在一邊比劃,於是大夥鼓勵他加入。「他主動放音樂,有時候還組織大家跳。」打工子弟學校校長沉金花說。「我喜歡美,喜歡文化藝術,能給我的生活帶來快樂。」舞臺上的耿建業笑着說。

第二個舞蹈節目是由北京木蘭樂團表演的《瘋狂清潔工》,她們利用各種生活用品作為道具,載歌載舞,熱烈奔放,引爆了全場。

第三個舞蹈節目是工裝秀《回家》,同心實驗學校的老師和同心互惠商店的職工們穿上建築工、清潔工、電焊工和其它行業勞動者的工裝,上臺走秀!當這些淳樸厚道的工友們穿着工裝、扛着鐵鍬、掃帚、拿着鐵錘、抹布等勞動工具,踩着模特步走上舞臺的時候,全場沸騰了。這些被忽視的人、這些被忽略的場景,在這個自己的舞臺上,全都展現出來了!這是打工者自己的春晚,是打工者自己搭建的舞臺,他們在這裏,不是陪襯、不是點綴、不用別人的恩典,而是響噹噹、亮堂堂的主角。最普通的勞動者在自己搭建的舞臺上,給自己加油、給自己鼓掌!這些帶着木屑味道、塵土味道和油煙味道的表演,是「接地氣」的,因而也攜帶着地氣所賦予的生機和活力。他們身上洋溢着自信、驕傲。叫人不由得感嘆: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勞動者都有自己的舞臺,都能展示自己的風采,表達自己的意願,全世界的人都將看到勞動者的笑容,聽到勞動者的心跳,他們的尊嚴和自信,再也不會被人輕易地踩在地上。那一天,怎麼不是勞動者自己的節日!

在第二屆打工春晚上,開場舞《天下打工是一家》由打工子弟學校同心實驗小學的20多位女孩子表演。據校長沉金花介紹,學校己經放寒假,表演節目的都是過年不回家、自願報名參加的孩子。「天氣好、有陽光的時候,孩子們就在學校院子裏排練,天冷的時候,她們就在大棚裏跳舞。沒有暖氣,但每個人都很賣力。」他們還表演了歌伴舞《留守》。深圳檸檬樹組合的街舞表演活力四射,難度頗高,7個小伙子掀起了一個小高潮。他們的舞蹈動作裏融合了他們的生活,例如,來自山東的李保重,在一家五星級酒店做服務員,他將端盤子、擦地等勞動元素融進舞蹈。組合裏另一位成員鄭偉杜來自廣東陸豐,從事廢品回收。「我很喜歡跳舞,一跳舞就很開心,工作的煩惱和生活的鬱悶都一掃而光。」他告訴記者,深圳有大量像他們這樣的年輕打工者,但是下工後的生活往往比較單一,需要豐富的文化生活。這個街舞團後來又有幾次來到了打工春晚,每次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安徽南塘興農合作社文藝隊的大爺大媽表演了歌舞節目《勞動號子》。第三屆打工春晚的開場歌舞是孫恆在同心實驗學校學生伴舞下演唱《勞動最光榮》。第四屆開場舞是同心實驗學校舞蹈隊的《過年啦》,中間由東莞非典街舞隊表演了街舞《青春流水線》,街舞隊成員多來自東莞的工廠流水線上的90後工友,因熱愛街舞走到一起,找到自己。他們代表着中國青春有力的生產力。北京家政女工藝術團帶來了表達自己家政生活的原創舞蹈《家政故事》。第五屆打工春晚由綠色薔薇女工合唱團表演了反家暴主題的舞蹈《掙脫鎖鏈》。第六屆打工春晚引進了由搬磚小偉表演的街頭極限健身,他是一位建築工人,平時在幹活之餘喜歡在工地上練習健身,後來其在工地健身的視頻在網絡爆紅。歌舞小品《紅》由木蘭文藝隊、綠色薔薇女工文藝隊、九野、重D音集體創作和演出,這是一個跨地區、跨機構、集體創作的節目,表現了深圳工廠女工、北京流動媽媽等不同女性群體的共同訴求 性別平等。

4、打工戲劇

打工戲劇,又叫新工人戲劇,是打工藝術、新工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主要依據目前國內打工戲劇的最重要的研宄者和實踐者(擔任過幾個工人戲劇小組的藝術指導)、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趙誌勇的論文《來自邊緣的吶喊:對當下新工人戲劇的考察》,對它做一個綜述。

所謂新工人戲劇,是在新工人社區中展開,以新工人為參與主體,以表現新工人生活狀態和思想、情感訴求為目的的戲劇活動。

新工人戲劇的產生和早期發展。新工人戲劇出現於2005年前後,以勞工作為服務對象的NGO的出現,以及海外民眾戲劇資源的引入是其產生的前提。戲劇活動進入勞工NGO,最早的記錄是2005年香港民眾戲劇節協會在廣州組織的第一屆民眾戲劇工作坊。隨後,番禺打工族服務部、北京工友之家、北京打工妹之家、深圳小小草工友家園等勞工NGO陸續加入。小小草初期的戲劇活動是以一人一故事戲劇形式展開,每星期進行一次,持續四到六小時。工作人員帶領工友們一起做戲劇練習,然後大家輪流講故事,把故事演出來。小小草的活動讓在工業區裏彼此孤立隔絕的工友建立了情感聯繫。那些不僅想要交朋友,也希望進行自我表達的工友更是在戲劇聚會中得到滿足。在這過程中,工作人員會布置一些題目讓工友思考並嘗試使用身體來表達,用戲劇方法把故事講出來,組織工人討論演出中呈現的內容和議題。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參與聚會的工友在機構組織下嘗試到社區為其他工友演出。最初幾次演出採用一人一故事戲劇的形式,之後機構工作人員開始把工友們講述的一些故事抽出來創作劇本。2008年小小草成立五周年準備慶祝晚會,機構工作人員調動工作中積累的戲劇經驗,用接觸工友所了解的素材,創作了戲劇作品《路》,反映在深圳打工的工友們的遭遇,同時表達了某種屬於工人的立場和觀點。2009年元旦,《路》重新編排,由小小草工作人員和部分核心義工一同參演,在第一屆打工文化藝術節上亮相,成為新工人戲劇中一部有相當思想和藝術分量的優秀作品。
新工人戲劇的轉折:第一屆打工文化藝術節。2009年元旦,首屆打工文化藝術節在北京皮村工友之家的新工人劇場拉開帷幕。對於新世紀以來從事文化藝術創造的新工人群體來說,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它讓天南地北的工友們聚在一起交流學習。為期三天的藝術節共舉辦了兩場戲劇演出,一場紀錄片放映,一場詩歌朗誦,兩場新工人民謠演出,數場新工人戲劇、音樂和文化方面的工作坊,一場勞動文化藝術論壇,以及若干晚會聯歡。
藝術節上首先亮相的戲劇作品是北京工友之家新工人劇團演出的《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夢想》。北京奧運會剛過去,針對所宣傳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新工人劇團提出自己的思考:新工人群體和都市中產白領儘管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空間,但彼此真有同樣的夢想麼?作品呈現了新工人群體自「新時期」以來的處境和經歷,闡述其立場和觀點,亮出一種與主流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夢想。戲一開場,新工人集體面對觀眾直接發聲:改革開放三十年了,中國經濟發展、國力提升,各方面成就有目共睹,但這麼多年來有一個社會群體一直在忍耐。今天,他們決心不再忍耐,要大聲說出自己的思考和訴求。故事從這裏開始。主人公來子出自南方鄉村,他的人生軌跡清晰印證着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歷程。來子的童年充滿紅色的理想和激情,加入少先隊,戴上紅領巾,宣誓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終身。之後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到來,在那希望的田野上,似乎一切都在進步,都在向着更美好的未來前進。很快,姐姐小芳外出打工。在鄉村,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前途。來子成績不好,他迷茫地問自己:這個世界難道只有一個出口嗎?姐姐來信鼓勵來子好好學習,卻沒告訴他打工的艱難。被壓榨得一身疲憊的她,只盼望趕緊拿到工資辭工回家和心上人結婚。但霸道的老闆斷然拒絕了她的辭工要求,他擔心的是聖誕節前從歐洲和北美接來那幾筆大單因人手不夠做不完。小芳被老闆不由分說趕回車間,默默流着眼淚延遲了婚期。就在小芳和工友們加班趕製聖誕禮物時,災難發生了。短路的電線冒出火花,廠房起火,而出口和門窗卻因老闆的「嚴格管理」被鎖死。小芳和其他八十多名少女一起葬身火海。血紅的燈光下,吉他伴奏民謠演唱和演員們激烈扭曲的形體表演講述了這觸目驚心的故事。當女工們躺在地上不再掙扎,舞臺燈光漸漸暗去。舞臺上投影播放了一則新聞記錄片:1993年11月19日,深圳致麗玩具廠因電線短路引發火災,廠方為「嚴格管理」而將車間出口鎖死,導致加班女工無法逃離現場,87名女工被燒死,51人被嚴重燒傷。小芳遇難後,來子輟學和其他青年一起進城打工。來到城市,等待他們的是繳費、辦證一一各種城裏人完全沒聽說過的證件,而「農民工」這個稱謂狠狠地駁回了他們對平等和尊重的渴望。茫然四顧時,不知何處傳來一聲:「警察來抓人了」,無證的進城務工人員嚇得一鬨而散。無論如何,來子們總算開始了在城市的漂泊。工作換了一份又一份,受人欺凌,居無定所,失業……困惑的來子寫下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北京大學門口,一個自稱教授的人騙走他的書稿一去不回。來子在憤怒中清醒過來,原來,教授不過是錢權世界的幫凶,而這個世界想讓他變成啞巴,懼怕他們這些身處社會底層的勞動者開口說話。意識到這一點,來子和他的朋友們義無反顧地大聲唱出自己的迷茫、憤怒、理想和希望。

《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夢想》演出結束之後,小小草工友家園演出了《路》。同樣展示新工人群體的處境。《路》不同於前者的激揚憤怒,更多了幾分抒情的哀傷。戲一開場,舞臺上站着一個柔弱疲憊的女子。她是個故事收集者,帶着一籮筐鮮血般殷紅卻無人問津的故事,寂寞遊走在城市的暗夜。把故事託付給她的那些人都不屬於這個城市。城市的天空是昏暗的,故事的主人有的早己堙沒在塵埃中。一個個孤獨悲傷的身影,宛如遊魂從舞臺上飄過。

這些遊魂是打工的人,其中有年邁的掃街人,有工廠女工小梅和大姐。接下來,一幅幅工友生活的速寫呈現在舞臺上。因為家裏要供哥哥上學,小梅16歲出來打工,一干就是4年。右手三根手指被機器乳斷了,老闆答應給她一萬塊錢賠償讓她回家。男朋友因此離開了她;她去找工作,因為是殘疾人而四處碰壁。一萬塊錢能補償她的人生嗎?她甚至不願接受這一萬塊錢。就在此時,鄉下的哥哥打來電話。哥哥要結婚,跟她借一萬二千塊錢。小梅在電話裏說自己好開心,她祝願哥哥新婚幸福。還說自己一定籌到錢,讓哥哥辦一個體面的婚禮。把老闆給的一萬元賠償寄給了哥哥,小梅從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工廠連夜加班趕訂單,過度勞累的大姐在操作中不慎失去一隻手。主管和組長都很「關心」她。主管說公司會給她幾千塊錢的補償。大姐爆發了:幾千塊錢? 一隻手就值幾千塊錢?!然而,她的質疑得到了這樣的回應:「幾千塊錢己經很不錯了,你還想怎麼樣? 法律?你懂什麼法律?」 「知足

吧,鬧起來你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心有不甘的大姐得不到任何人支持。小梅和大姐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南方血汗工廠裏發生。收集故事的女人感嘆道:小梅和大姐的故事,最終和無數類似的故事一樣,堙沒在塵埃中。假如小梅和大姐有一天相遇,她們會對彼此說什麼呢?此時,舞臺另一側,大姐把小梅摟到懷裏,大聲說:「小梅啊,不管怎樣,前面的路還是要走下去的。」工傷是珠三角工人面臨的最大威脅。一旦遭遇工傷,工人可能就此跌入黑暗的深淵。然而,即便是那些肢體健全的工友,也一樣漠然忍受着命運擺布而不知路在何方。《路》呈現了麻木迷惘的工人,他們要麼彼此內訌,要麼買六合彩、賭馬,參加「成功學」講座,一心想做人上人,卻不知是什麼造成自己被蹂躪壓榨的處境。收集故事的女人感慨道:這個城市,早己在上演着一幕幕荒誕劇。當荒誕的希望被現實徹底擊碎,舞臺黯淡下來。黑暗中,觀眾席四周響起沉重而悲傷的朗誦。這是參加小小草文學小組的一位工友寫的詩《勞動者之歌》:「我們就像一粒粒麥子,秋天,被收割、脫殼;/春天,被深深地播種進泥土。/我們就像一粒粒麥子,被塞進火車,運往祖國的四面八方……」麥子般微不足道的勞動者偉大而高尚。橋梁、礦道、廠房、工地……到處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每當意外和危險發生時,沖在最前面的是他們,用自己的身軀阻擋災難。然而,他們終宄是一粒塞不滿別人牙縫的麥子。老闆和領導永遠跟他們說:你要奉獻,要犧牲。深沉悲傷的《勞動者之歌》漸漸被黑色幽默的《好員工之歌》取代,作者同樣是小小草文學小組的成員。他這樣寫道:「好員工,以廠為家,不生病,/不談戀愛,謝絕來訪,/好員工,幹得多,要得少,/好員工,和工作戀愛,/就像羊愛上狼,/愛上機器和廠房,/愛上白菜蘿蔔湯!」《路》所呈現的,不僅有打工群體的苦難,更有主流觀念對底層勞動者的欺騙和背叛。從《勞動者之歌》到《好員工之歌》,工人當眾揭穿了這種欺騙和背叛,用戲劇的方式大聲說出自己的心聲。帶着對現實的強烈質疑和否定,演員誠實地呈現了他們的困惑和迷惘。「未來會是什麼呢?」「我們的路到底在哪裏?」舞臺上一次次重復這些臺詞,工人的迷茫讓演出變得沉重。最終,演員們手拉手在舞臺上集體朗誦阿根廷詩人梅塞德斯•索薩的作品《誰說一切都己了結》。索薩這首歌唱出了阿根廷人民身處軍人獨裁統治和新殖民主義剝削下的苦難。這首歌及其社會文化語境似乎離中國人的經驗非常遙遠。《路》的創作者何以會為自己的經驗選擇如此遙遠的情感寄託呢?多年來,傳統左翼話語在中國己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左翼意識形態在經歷一次次政治運動和僵化教條解釋後,在民間失去感召力,也難以有效地對新的社會現實進行闡釋。另一方面,西方自由主義話語在1980年代作為社會共識出現,野蠻生長,成為一套無所不在的主流闡釋體系,遮蔽了新工人的現實處境,使其經驗成為不可言說的幽靈般的存在。1970—80年代出生、成長起來的新工人群體,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當不得不發聲吶喊時,他們在地球另一端,另一群人經歷的相似苦難中找到了真切共鳴。

《路》是一部詩意感人的作品。儘管演員本色稚嫩,舞臺條件簡陋,但其內容的豐滿紮實,情感表達的深度和力度,是各種主流戲劇完全無法比擬的。《路》真切地呈現了新工人群體的迷茫。在現場樂隊的淺吟低唱中,一個個憂傷憔悴的角色依次登場。舞臺上一幅幅工人生活畫面都揭示出一個事實:只要工人的思想還被各種主流價值觀所宰製,只要工人還不會彼此團結,那麼工人的困境就仍然會延續。工人該往何處去?團結在一起的工友該如何與龐大的資本體製進行鬥爭?《路》呈現了他們的困惑。與高亢激昂地呼籲新工人文化主體性的《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夢想》相比,迷惘困頓的《路》展示了 21世紀頭十年新工人群體精神面貌的另一個真實面向。

2009年後的新工人戲劇。第一屆打工文化藝術節之後,新工人戲劇進入繁榮時期。從2010年開始,打工文化藝術節更名為新工人文化藝術節,每兩年辦一次,新工人戲劇得到一個穩定的展示平臺。這個平臺的存在讓工友參與戲劇活動的熱情大増。原創荒誕諷刺喜劇《城市的村莊》是北京工友之家新工人劇團的第二部戲劇力作,內容主要圍繞拆遷對新工人群體的生活產生的影響而展開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反思,也展示了新工人群體自身對未來居住狀況的願景和訴求。新工人從農村來到城市,卻是住在城邊村裏,這寓意着外來打工者一直處在一種邊緣的狀態,而他們卻又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基石、主體,生活遠比戲劇荒誕。本劇以主人公大虎及妻子娟的打工生活為線索,打開一個橫切面,將種種荒誕、虛偽挑破,追問什麼才是我們的希望?
2010年,北京打工妹之家地丁花劇社成立。這個以北京外來家政女工為主體的劇社近年來持續活動,用戲劇推動家政工權益保護、反家庭暴力等社會議題的討論,引發了關註。北京木蘭社區文藝隊的戲劇作品《我要上學》,呈現了人口調控政策對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利造成的損害,令人深思。廣東佛山南飛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用論壇戲劇探討工傷職業病主題,在大學生中開展公民教育,在珠三角有一定影響。深圳女工薔薇小組用戲劇來推動深圳外來務工群體爭取失業保險和養老保險的行動,其工作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深圳小小草工友家園在《路》之後陸續推出戲劇小品《雞的故事》和《狼來了》,用寓言形式探討不公正的社會結構裏新工人的處境,頗為深刻。《雞的故事》講述一群雞被圈起來每天不停地為老闆下蛋,年邁下不了蛋則被老闆殺掉燉湯。雞清楚自己的厄運,想反抗卻無可奈何,而無法擺脫被消滅的命運。《狼來了》的故事發生在叢林裏,這裏住着兔子、狼和狐狸。狼每天要逮兔子吃,狐狸作為森林秩序的維持者,背地裏與狼互相勾結。兔子們面臨狼的壓迫惶惶不可終日。狐狸假裝出主意,讓兔子們通過學習和個人奮鬥的生存策略來擺脫被吃的命運。狐狸這麼做是為了孤立和分化兔子,以便從狼那裏分一杯羹。兔子們付出慘重代價後識破陰謀,最終團結起來對付狼和狐狸,改變了命運。這兩部作品,一個憂鬱低沉,充滿了絕望的呻吟,一個詼諧幽默,表現了鬥爭勇氣和樂觀精神。儘管精神氣質上有差異,但它們對新工人處境的深刻呈現都具有強烈感染力。武漢星辰工友家園在2014年打工春晚演出啞劇小品《忐忑》,用龔琳娜的「神曲」《忐忑》串聯情節,用啞劇形式講述工廠老闆拖欠薪水,欺騙工人,最後試圖逃逸,被工人發現後展開鬥爭的故事。作品生動幽默,表演到位,演出效果非常好。木蘭社區文藝隊在2015年打工春晚演出的戲劇作品《四十年女工夢》,用現實主義手法講述四代女工在城市工作的經歷和遭遇,以及她們的希望和夢想。該劇套用北京電視臺春節晚會小品《女人N次方》的敘事結構,卻完全擺脫原作的中產趣味,用質樸爽朗的風格講述女工自己的故事,令人難以忘懷®。

5、打工相聲和小品

相聲和小品是工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每一屆打工春晚必備的節目。王德誌,前三屆打工春晚的總導演,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打工藝術家,會寫作和表演相聲和小品,會寫作和表演話劇,會拍攝紀錄片,性格開朗幽默,有「皮村郭德綱」之稱,而崔永元的評價是,他比郭德綱強多了。在首屆打工春晚上,他創作並與孫元一起表演了相聲《我要報仇》:

甲:自從遇到了你,是你給了我自信,給了我勇氣,讓我找到了平衡,衷心地謝謝你一

乙:誰呀?

甲:流浪狗! !!

乙:哎,去你的吧,拿自己跟流浪狗比呀?沒有這麼比的。

甲:明明是事實,為什麼要迴避?

乙:人和動物不能比,沒有可比性。

甲:廢話,家裏養的狗我比的上嗎?人家有主人照着,辦的城市戶口,我就一個暫住證還是C本。

乙:不是人那你是什麼呀?

甲:老闆的機器,金錢的奴隸。

乙:什麼意思?

甲:你聽聽啊,我現在的工作是物業維修,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周末補班,一年365天,天天值夜班,美其名曰,幫我解決了住宿問題。沒有一點加班費。工作起來,沒有絲毫的快樂可言,不是機器嗎?為了金錢不管尊嚴,不顧人格,拋棄親情,甚至犯罪,難道不是金錢的奴隸嗎?

乙:聽你這麼一說也有道理。不過我的工作比你強點,不好意思。

甲:狗都比我強,你自豪什麼呀?就是告訴你,人和狗可以比,而且我還不如狗。是狗就比我強,比我強就是狗。

乙:哎,你拐着彎罵人。

甲:你不知道這些家養的小貓小狗甚是囂張,說出話來能氣死你。

乙:是嗎,說些什麼呀?

甲:唯!

乙:一聽就是一個懶貓。

甲:我現在可是養尊處優,主人對我呵護倍至。耗子不用逮,小魚不用買,小譜天天擺。這小日子就你們小老百姓,小肥豬追飛機。

乙:怎麼講?

甲:差遠了。

乙:呵,這口氣是不小,那小狗怎麼說?

甲:汪!(特大聲)

乙:嚇死我了你。

甲:(輕柔聲)「汪,汪,」我們狗類和貓類一樣,光消費,不生產,同屬有閒階級,天天吃海鮮,喝燕窩,比那小資白領強的多,「汪、汪、汪。」

乙:看來這些小動物日子是不錯呀!

甲:也不全是,動物也有處境和我差不多的。

乙:哦,什麼動物呀?

甲:貓狗的同類,母雞和奶牛。

乙:跟你遭遇一樣?

甲:是。

乙:性別不一樣?

甲:對,哎,跟你一樣。

乙:我不一樣,我是人類。

甲:看你像鳥類。

乙:沒這麼罵人的。

甲:咱們工作都很勞累。

乙:哎,還是說說母雞和奶牛的危機感吧。

甲:是呀,聽聽他們的工作格言就知道了。

乙:什麼格言哪?

甲;母雞的格言是,一天一個蛋,刀斧靠邊站。奶牛的格言是,一天五斤米,鈣奶隨便擠。

乙:噢,我知道了,這跟「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一樣。

甲:不錯,我有一個老闆很明白這個道理,你要是對工作提出異議,他就會語重心長地告訴你。你就別講宄那麼多了,適者生存,『你不干是吧?小子,要到我們這來的排着隊呢,中國就是人多』。人不便宜能引來那麼多的投資嗎!

乙:好嘛,是夠語重心長的。

甲:他看我事多,居然找茬扣我一個月工資,實際按照勞動法即使扣工資每月最多也不能超過工資的20%,他讓我隨便告。

乙:是夠欺負人的。

甲:我去勞動局,勞動局說我證據不足,不給立案。我一看這孫子真有人呀!就得要用非常手段報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要報仇。

乙:怎麼報仇?

甲:我要去名山,拜師學藝。

第二屆打工春晚的相聲節目是王德誌、孫元的《多哥的故事》,說的是在工廠打工的多哥因為偷了一塊鐵,被保安嚇跑,丟了工資和社保,到處流浪,幫人哭喪賺錢的故事。第四屆打工春晚的相聲節目是王德誌、孫元的《雲上的日子》。第五屆打工春晚的相聲節目是楊華和解勝凱的原創新作品《打工生活》,楊華是一名廚師,在孩子出生剛剛兩個月時出來打工,來京己經有八年的時間了,解勝凱在一家文化公司做文案工作,來京也有五年的時間了。相聲是楊華和解勝凱的共同愛好,兩人也是因此結識。為了這個愛好和夢想,也為了省學費,兩人曾經給相聲劇場檢票打掃衛生一年多,以換取學習和聽相聲的機會。《打工生活》是從2012年十一月開始創作,其實就是在兩人的生活中加入了一些相聲的元素,「能把別人逗樂,讓工友們開心,是我們最開心、最幸福的事」。王德誌、孫元的相聲《角色扮演》,講述了飯店門衛、建築工、烤羊肉串小販等勞動者的辛酸打工生涯,發出了對貪腐官員和不顧工人死活的老闆的憤怒譴責。

第一屆打工春晚的小品是《在城市安個家》,這個小品形式上是照搬了趙本山小品《小崔說事兒》的場景,內容卻是王德誌和夥伴們的再創造。快當母親的王曉肖和郝誌喜扮演一對打工小夫婦(周建喜、吳天娟),他們的願望和角色的願望完全一樣,希望將來能「申請到廉租房,讓孩子在自己工作的城市考大學,把父母接來北京照料。」這些普通的願望,要變成打工者的現實,卻障礙重重,遙不可及。詼諧的臺詞,幽默的表演,生活化的場景,讓劇場頻頻響起發自內心的笑聲。第二屆打工春晚的小品《地下通道的故事》,講的是一個賣唱的小伙子和一個賣光盤的大哥在地下通道裏發生的故事。在第三屆打工春晚上,由富平家政女工藝術團表演了王德誌創作的小品《快樂的家政工》,講的是夫妻分別在北京和深圳打工、小孩留在老家的故事。郝誌喜、劉易佳、劉艷珍演出了由王德誌、郝誌喜創作的小品《咱們結婚吧》,講述了相戀多年並且女方己經懷孕的一對男女工友,長期生活在簡陋的出租房裏,對於結婚心懷喜悅又憂心忡忡,其中的一段對話令人發笑而又深思:

女:我要告你非法同居。

男:那我還要告你未婚先孕呢。

女:你這個磚瓦匠,蓋了高樓大廈,卻不能為自己蓋一間房。

男:你也就是大樓裏的家政工,辛苦了自己,幸福了他人。

女:你就是家政工手裏的一塊抹布,擦亮了世界,擦黑了自己。

男:那我這樣的抹布,應該成為這個社會的榜樣啊!

由許多編劇、導演並主演的小品《還誰自由》,講述的是一家工廠裏的勞資鬥爭。兩個保安,一個崇拜老闆的個人奮鬥,一個懷疑老闆想把機器偷偷搬走後捲款跑路,賴掉工人的工資。老闆張發財原來是開煤礦的,出了礦難後逃跑了,隱名埋姓異地開廠。一個礦難工人的女兒發誓要將他繩之以法,當了警察後追蹤張發財,假扮成高官的女兒接近了他,張老闆在追求她時,希望借她之力移民澳洲,女警因此而巧妙地拿到了他原來的身份證。當老闆安排車隊以出貨的名義偷運機器時,被那個本來就懷疑老闆的保安召集工友攔住了,老闆以工人侵犯他的私有財產權為名報警,女警官率隊趕來,抓住了這個逃犯。那個上當受騙的保安醒悟過來,撕碎了老闆的自傳《我的奮鬥》。武漢新晨工友家園的兩名工友姚卓亮、曾成表演了啞劇《忐忑》,在龔琳娜的背景歌曲下,極其生動地再現了招工、簽合同、穿工衣、幹活、累了、殭屍跳、被罰款、辭工、不准、佯裝暈倒、放行的全過程。

在第四屆打工春晚上,楊華、解勝凱表演了小品《我要上打工春晚》,楊華是一名廚師,解勝凱曾做過保安,他們平時喜歡相聲、小品,這次他們帶來的這個原創小品,演的就是廚師和保安要上打工春晚的故事。同心工友文藝小組帶來原創小品《團結就是力量》,由本屆打工春晚總導演許多編導,講述的是環衛工人團結一心、通過集體協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故事。臺灣野草叢劇社,帶來原創小品《喜宴》,講述的是臺灣服務行業工人的現狀。第六屆打工春晚的小品是《組團兒辦婚禮》,由愛好表演的廚師、保安及其他服務行業的工人集體創作和演出,講的是一個在京打拼多年的工友小解,終於要結婚了,他想在北京辦一場婚禮,來打工春晚找能人高手幫忙,大傢伙兒紛紛登場亮絕活,幫着出謀劃策。

參加新工人文藝大賽的快板和說唱作品《打工故事之打工的我》,是一個以快板形式為主調結合說唱形式的作品,主要反映了作者打工路上經歷的辛酸與無奈和維權故事。

參賽的小品《中國工人的小時代》,與小資代表郭敬明的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強烈的對照:人物是同一個電子廠、同一個宿舍的四個男工A、B、C、D和相親對象E,時間是某年情人節,婚戀狀況是:A:文藝青年,女朋友是在校大學生;B:勤奮好青年,女朋友是服裝廠女工;C:網絡青年,和女朋友網戀中;D:悶騷青年,至今單身。這一天,A、B初期約會,D出去相親,C留在宿舍玩網戀遊戲,結果A、B都被女朋友甩了,D鎩羽而歸,就連留在宿舍的C也被網上的老婆一腳踢開了。

參賽的獨白故事《離家》,是木蘭文藝隊八個姐妹依次出場講述的故事,講出了姐妹們的心聲、經歷、社會壓力、不解、夢想、社會的冷漠、老闆的打壓以及家庭的困擾,講出了90、80及70後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經歷的離家故事。

6、打工攝影

在第一屆新工人文藝大賽,收到參賽攝影類作品62組共計400餘幅照片,內容涉及工作場所、工作過程、工廠區、出租屋、生活區等等打工生活的各個方面。獲得攝影一等獎的作品是:《工間休息》(作者:占有兵)

授獎辭:並非工人的攝影者占有兵用他的視角拍攝了很多產業工人的生存狀況和生存空間。經過我們評委會的商討一致認為《工間休息》這組照片,把我們市場化的今天,工廠與工人關係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一一長長的生產線,冰冷的機器,和環境融為一體的工作服,作為一個生命的個體,在這裏完全被藐視。馬克思的「異化」在這裏很形象的體現,人變成了機器的一部分。







2011年11月25日,廣東省東莞市。電子廠的打工者們在工位在進行工間休息:


2012年5月2日,廣東省東莞市。電子廠的打工者利用工間休息時間看手機:


2011年11月25日,廣東省東莞市。電子廠的打工者們利用工間休息時間在一起聊天。工作過程中禁止講話:


2014年9月19日至25日,第十四屆平遙國際攝影節如期而至。期間,由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和中國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的「中國夢•勞動美•幸福路」首屆全國職工攝影大賽,以其「數量多、質量精、範圍廣」成為這場攝影盛宴最別致的風景。一幅幅作品,抒發着廣大職工對美的追尋,對時代的謳歌,對勞動的贊頌。而每幅作品背後的故事,也引發着人們的思考與追問。沒有對勞動的深刻感受,你不會動容。

本屆大賽一等獎獲得者胡寶河的作品《七月的肖像》,只是鎖定了一個人物的面部肖像便緊緊抓住了參觀者的心。作品拍攝了一個於炎炎夏日裏仍舊在煤礦作業的工人,稜角分明的臉頰上,汗珠混夾着煤灰肆意流淌,卻並沒有被擦拭的痕跡,白口罩也被黑色的汗珠染成了墨色,不知是否因為礦井下太悶,口罩被拽到了下巴之下。「如果沒有切身的感受,你不會對他們報以如此熾熱的情感。」在江蘇一家企業工作的胡寶河對記者說。


打工母親


雪濃人勤

「看着這些作品,彷佛可以聽到爽朗的笑聲,聞到濃烈的機油味,感受到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一位來自北京的參觀者感嘆地說。

藝術來源於生活。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若能打動人必定來自於對火熱生活的真切感受。記者在對本屆職工攝影大賽獲獎作品作者的採訪中發現,他們絕大多數是來自於一線的職工,特別是五位一等獎獲得者皆是普通勞動者。

看着這些表達着火熱生活與飽含情感的作品,記者真切的感受到,億萬的普通勞動者們

絕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更是文化藝術的推動者。

據了解,首屆全國職工攝影大賽自今年4月初啟動以來,得到了全國各省(市、區)工會組織的大力支持,職工攝影愛好者積極參與,幾個月就收到參賽作品31606幅。經最終評選,共有635幅優秀作品入選並展出。本屆大賽評委、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悅表示,「以『拍攝職工,職工拍攝』為作品評選範圍的首屆全國職工攝影大展,不僅填補了職工攝影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空白,在組織的系統性、評選的規範性和參賽作品的整體水平上,也都達到了全國職工攝影的一流水平。」

是什麼讓他們勞作後的臉龐堆滿歡笑?

一位攝影大師曾說,一個好的影像不在其完美性,而是其故事性,能令人產生共鳴和論述照片背後的故事,便是好的影像作品。

「從沒想到一個普通的工地現場、看似平常的勞作會被拍攝得這樣美,像是一幅畫,當然最打動人的是每張照片背後欲說還休的故事。」前來參觀的大學生張彬指着幾幅作品對記者說。

「這幅作品拍攝於我們當地的農村,這些收割蘆葦的農民工來自貴州,因為這項工作太辛苦所以本地人並不願意干。我己經跟拍他們好長時間了,每到秋收季節他們就會來。」來自湖南的獲獎者趙敏介紹着自己的作品《洗浴的蘆葦工》。

如果不聽講解和細品標題,初看起來,會誤以為這是一件描繪豐收景象的作品:深藍色的天空、微風吹拂下的金色蘆葦垛,寫滿喜悅與滿足的笑臉。若再次定神觀察,你會發現攝影師對細節把握的獨到之處:畫面左側的幾個婦女席地而坐,有的洗着腳、有的半蹲着洗着頭,而右側緊鄰的是正在洗澡的男人們,「浴室」用幾根蘆葦和透明塑料布象徵性地圍起的,只要有燈光閃過,「浴室」裏的一切便清晰可見。趙敏說,其實,背後的蘆葦垛便是他們的住所。


看着畫面中每個人的笑臉,觀眾都不禁猜想:這種歡樂源於什麼?是勞動本身帶給自己的價值感和滿足感,還是這些原本別人覺得辛苦的工作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作為一種記錄方式、表達方式,如今攝影己成為人們生活的組成部分。廣大職工攝影愛好者常年將鏡頭聚焦於他們堅守的基層一線,堅持不懈地用鏡頭記錄下身邊工友的喜怒哀樂,成為本屆影展給記者的感受。這正如一位參與本次評審的專家所言,本次攝影大賽通過攝影愛好者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勞動的美麗、勞動的價值、勞動者的自豪與光榮,這些作品,成為火熱時代的一種印證。

照片本身改變不了什麼,但卻在慢慢地改變着世界。

90後攝影師黃啟鵬是本屆大賽年齡最小的獲獎者,他把鏡頭聚焦在一個環衛工人的孩子身上。他的作品《環衛工孩子的暑假》是在街上無意抓拍到的,一名環衛工兩手拖着垃圾車向前走,垃圾車的前端,坐着一個五六歲模樣的小女孩,小姑娘開心地咧着嘴笑看回頭註視自己的爸爸,一身破舊的衣服沾滿了塵土。而回望她的爸爸雖然側着身,卻隱約在側臉的

輪廓間傳遞出一種凝重與無奈。

一位帶着孩子參觀的媽媽站在這件作品旁自言自語:「看着讓人心裏一陣陣的痛。我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呢?」

同樣,一組反映一線工人與子女情感的照片令這位年輕媽媽長時間駐足,來自重慶廖維龍的組照《爸爸的生日》拍攝了一個小女孩到礦區為爸爸過生日的場景。一幅照片中,小女孩將蛋糕藏在身後,在一群滿面烏黑的礦工叔叔面前羞澀地喊着己經陌生的爸爸;另一幅照片中,女孩兒一手捧着切成小塊的蛋糕,一邊將挖好的一口送到爸爸嘴邊。圍坐在旁的叔叔們表情各異,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個幸福而百感交集的父親臉上。在爸爸被黑灰遮蓋的面龐下,唯有兩個白點最奪觀眾的眼:一個是女兒餵的乳白色蛋糕,另一個便是因努力抑製淚水而向上翻動的眼睛。

實際上,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關註的對象都是人,而職工攝影愛好者們將鏡頭對準的,是並不被大眾普遍關註的普通勞動者。在他們看來,這群人的喜怒與哀愁同樣是應當被時代所關註的。或許照片本身改變不了世界,但卻能夠喚起人們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在潛移默化之間便慢慢地改變了世界®。

7、打工影視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湧現出了許多表現底層勞動者形象的影視作品。如反映工業題材的《喬廠長上任記》、《赤橙黃綠青藍紫》、《黑金地的女人》、《大工匠》、《鐵人》,反映鄉村郵遞員生活的電影《那人那山那狗》、《香巴拉信使》,以及歌頌底層人民教師的電影《美麗的大腳》、《我的教師生涯》、《鳳凰琴》,還有表現底層勞動人民形象的《沒事偷着樂》、《天狗》、《雞犬不寧》等等。這些電影塑造了勤勞、樸實和自強不息的勞動者形象,中國工人電影走出概念化、模式化、政治化的陰霾,真正開始關註時代變化下的勞動者的真實生活。

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90年代,國有企業大批工人下崗,一批電影關註和反映了這一劇烈的時代變遷,張猛導演的《鋼的琴》被公認為其中最優秀的作品。該片描述了主人公陳桂林與妻子小菊在工廠倒閉後,因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各自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陳桂林與幾位器樂愛好者組建了一支小樂隊,奔走於婚喪嫁娶、開業賀喜的場合,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取微薄的收入養家度日。而妻子小菊則難以忍受這種看不見盡頭的日子,為了追求心中的「幸福」離家出走,與一賣假藥的男人苟合廝混。當小菊心中的「幸福」目標初步實現以後,便向陳桂林提出離婚,並以給女兒元元「幸福」為名,要求得到女兒的撫養權。婚是非常爽快地離了,但女兒元元的撫養權卻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親情與現實的抉擇隨即圍繞着這個主題所展開。劇中,小元元正值茁壯成長的童年,父親陳桂林以自己「失敗」的人生為教訓,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和幸福的前景,傾其所有培養女兒學習鋼琴。小元元也確實具有這方面的天賦,對鋼琴愛不釋手。面對父母離異、「魚與熊掌不可皆得」的選擇,她只能以稚嫩的童心來表達心中的願望,「誰能給我一臺鋼琴我就跟誰」。但一臺鋼琴的價格不是小數,它是下崗工人家庭不堪承受之重。為了讓女兒實現夢想,同時得到小元元的撫養權,陳桂林必須想方設法弄到一架鋼琴。為此,他四處舉債,甚至不惜鋌而走險。在一次酒醉之後,夥同一幫下崗的窮哥們兒去音樂學校偷鋼琴。結果偷竊不成,反被抓進了公安派出所。後來經過輾轉反側,他終於在工廠圖書館找到一份俄文撰寫的有關製造鋼琴的資料,在工程師汪工的幫助下,陳桂林與一幫下崗哥兒們一起,決定利用工廠尚未拆除的車間、設備,以及廢舊材料,自己動手,為女兒打造出一臺真正的鋼琴。

鋼,是冰涼的;琴(情),卻是熾熱的。改革的動盪,現實的無奈,人生的命運,親情的抉擇,成為了這部影片奉獻給觀眾思考的主題。也許,只有經歷過國企改革,承受過那段「陣痛」的一代下崗工人,才能深切體會到其中的內涵。

之後進入由第六代導演所主導的農民工電影創作的高潮。

從1996年開始,第六代導演成為農民工電影創作的主力軍。那些曾經在電影中極度排斥的人物成了他們電影中的主角,雖然在這些影片中農民工依舊是邊緣人和失語者,可是第六代導演在他們身上註入了更多的人文關懷,尊重他們正常的欲望和需求。在他們的眼裏農民工是一個正常的人,他們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在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農民工電影有王小帥的《扁擔•姑娘》,《十七歲的單車》,賈樟柯的《小武》、《世界》、《站臺》,王超的《安陽嬰兒》,劉冰鑒的《哭泣的女人》,李楊的《盲井》,路學長的《租期》。在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農民工電影的創作進入了繁榮時期,在這一階段中農民工的形象變遷和話語建構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農民工的形象由邊緣者向融入者轉變,話語建構也從沉默向對話轉變。這主要是因為國家加大對農民工的關註,農民工的生存境遇發生明顯改善。此時農民工電影不再以底層的苦難敘事為主,創作者的態度也更加溫和,他們註重講一個好故事去表現農民工通過自己的辛勤工作和自強不息融入城市,與城市進行對話。代表作有《三峽好人》、《蘋果》、《日日夜夜》等。

第六代導演與農民工有着深刻的的淵源關係。首先,第六代導演基本上出生於六七十年代,他們成長的階段正好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時期,舊體製、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各種新思想、新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着他們成長,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傳統和一切舊事物習慣於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他們思想活躍,但是當他們從學校畢業充滿激情地想大幹一場的時候,卻面臨着經濟體製的改革,整個電影的創作環境己大不如從前。他們沒有經驗,也沒有第五代導演的強大號召力,於是他們在體製內也成了一個邊緣者,正像農民工進入城市也是站在城市的邊緣,在夾縫中生存一樣。這種同質的狀況讓他們的聯繫變得親近。正像學者指出的那樣:「第六代中很大一部分人自己處在社會的邊緣,在他們的作品中投射了他們自身的生命體驗。」將第六代導演的電影叫做「作者電影」,正是對他們這種自身體驗的深刻表達。在這些電影裏印射了導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根據自己對社會的認識開始了用影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訴求。在這些作品中,他們保留着自己對作品足夠的解釋權。可以說第六代導演就是在自編自導的「民工身份」自傳,影片的創作過程就是自我「感同身受」的記錄過程。農民工變身一面鏡子,第六代導演把鏡頭對準農民工其實就是在審視自我和鏡像反觀,用這種方式講述自我生存狀態。其次,拍攝農民工電影是第六代導演對經濟困境的突圍。第六代導演趕上了經濟體製改革,各大電影製片廠開始將電影推向市場,第五代導演那種不顧及票房,只專註於藝術探索的時代己經不復存在。第六代導演剛從電影學院畢業,一方面,還沒有學會在電影市場中的經濟運作,另一方面也沒有任何名氣和創作基礎,根本沒有大製片廠向他們投資,在電影體製內碰撞得頭破血流之後便選擇了自我謀生,不依靠體製規則而進行電影創作。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突圍方式只能借鑑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經驗,拍攝一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電影,農民工電影成了第六代導演首選,因為拍攝農民工電影不需要太大的資金支持,也不需要大牌演員,場景的布置也力求真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資金,製作團隊也比較小,這些都是第六代導演拍攝農民工電影的必然選擇。

第六代導演帶來了電影審美取向的轉變:

人文主義關懷一一丑角的美化。在第六代導演中,他們對農民工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強的人文主義關懷,在他們的眼裏農民工不在是慌小⒈喚逃畝韻螅膊輝謔強貪寤⑵矯婊娜宋鐨蝸螅巧鈐諫緇岬撞恪⑴φ踉母鎏濉K侵馗星欏⒍蓿且蝗河凶鷓稀⒂星楦小⒂醒腥獾娜宋鐨蝸蟆I踔僚┟窆ぶ懈咴檔娜禾逡灰� 「非正規職業者」(小偷,妓女,強姦犯),也開始在影片中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出現,這些更加邊緣化的群體,
在以往的電影中都是以被批判、被教育的形象出現,是平面化的道德缺陷者,但第六代導演對他們沒有絲毫的道德批判和褒貶抑揚。他們認真地講述他們的故事,同情其遭遇,挖掘他們身上閃爍的人性光輝。

粗糙美學一一真實場景的展現。第六代導演對農民工的塑造基本上採用一種粗糙美學的態度,在攝影、美工、表演以及後期剪輯上都有這種藝術傾向,尤其是在場景的選取上,一般都是對客觀世界和客觀生活自然空間原貌的再現,真實地展現農民工的生存場景和工作場景。在他們的電影中,狹窄的街道、殘破的牆壁、擁擠的小院、簡陋的出租屋成了主要的場景,可謂原生態的展現,不加任何粉飾和美化的、原生態的、有毛邊的生活得以本真再現,粗糙的生活影像在畫面中緩緩流動。通過真實場景的展現將農民工真實的生存狀態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
身體的復活一一正常欲望的釋放。在第六代導演之前,熒幕上的身體是「意念化」的身體,沒有正常人的欲望和需求,即使有展現身體的鏡頭,也多是匆匆帶過,或者鏡頭前面加上很強的遮擋物。而在第六代導演對農民工的塑造中,身體被徹底的展現出來,因為在他們的眼裏農民工是正常的人,他們有七情六慾,有正常的生理需求。在第六代導演對農民工的書寫中,身體的復活,正常生理欲望的釋放,其實是對是對農民工的一種尊重。
第六代導演對農民工形象的塑造無論是在時代背景,與農民工的淵源,還是創作手法與審美取向的轉變上,都與前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們通過真實場景的展現,長鏡頭的運用,非職業演員與方言的使用,「紀實性」的増強與「戲劇性」的減弱,日常生活的彰顯等等,塑造出一個個活生生的農民工形象,填補了電影史上的一段空白,對中國的電影史具有建設性的作用®。

2015年的一個較大的文化事件是紀錄片《我的詩篇》的問世和獲獎。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上,《我的詩篇》獲首次設立的金爵獎最佳紀錄片,同年又獲得第13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紀錄片以及若干國際大獎的提名。該片總策劃吳曉波,年輕導演吳飛躍、秦曉宇帶着極強的使命感,開始對大量工人詩歌進行搜集和整理。隨後,攝製組深入工廠車間和煤礦,將鏡頭對準六位最平凡的工人,記述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喜怒哀樂。

《我的詩篇》是一部充滿詩意與現實主義精神的電影。人人皆有詩心,生活就是藝術。六名打工者,六個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漂泊於故鄉與異鄉之間,忙碌於幽深的礦井與轟鳴的流水線,飽經人間冷暖,同時將這樣的生活化作動人的詩篇。整日開山打眼、炸裂岩石的陳年喜摩挲着十七年前新婚之夜的枕巾,這個粗豪的漢子也有溫柔的一面,他身後的相框中有一首寫給新婚妻子的詩,「我水銀一樣純淨的愛人,今夜我馬放南山」;燈火通明的包裝車間,美麗的鄔霞一邊褽燙吊帶裙一邊遙遙致意:「陌生的姑娘,我愛你」。他們的詩篇就是寫給世界的情書,而《我的詩篇》則是關於平凡世界與非凡詩意的故事,蘊含着對陌生人最深切的祝福。

影片主角就是六位工人詩人:烏鳥鳥,80後工人,親手為自己的孩子剪斷臍帶。當他隻身來到大城市重新尋找工作,他因為詩歌被人嘲笑,也因為詩歌收穫朋友,籠罩他的是強烈的迷失;陳年喜,爆破工人,得知自己的母親患了癌症,但他沒有回家服侍盡孝,而是選擇待在大山中繼續為金礦主爆破、繼續掙錢、寄錢回家;吉克阿優,四川大涼山深處的彝族工人詩人,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正改變他的家鄉、他的民族及其文化傳統,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家鄉的習俗己被逐漸遺忘;鄔霞,服裝女工,從小就對吊帶裙有特殊的情結,衣櫃裏珍藏着很多破舊廉價的吊帶裙,她以「吊帶裙」為題創作詩歌,她筆下那些穿着吊帶裙的女孩,都過着比自己幸福的生活;許立誌,在蘋果手機的全球最大製造工廠富士康工作,身①楊喬:《第六代導演對農民工形象的塑造》(中國勞動關係學院2013年學生科研項目,指導教師王江松)於文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中農民工形象的變迀與話語建構》(中國勞動關係學院201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指導教師王江松)。

後留下的是大量優秀的、但字字看來皆是血的詩歌。

《我的詩篇》是首部從詩歌角度切入工人題材的記錄電影。影片選取6位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工種的工人詩人。將他們有愛有恨、有悲有喜、有死亡也有新生的生活片段剝離,並與詩歌集結。以詩言誌同時,為同命運的產業工人、農民工立言,為底層的生存作證,形成一部反映基層工人現狀的現實影像。

2017年,另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般的當代中國勞工運動紀錄片《凶年之畔:我們工人》問世,由資深紀錄片導演黃文海(聞海)追蹤拍攝多年創作而成,長達三個小時。影片置於工業化和「中國製造」的宏大背景中,片頭是一家巨型造船廠在夜色朦朧中的生產場景,片尾是一家同樣巨型的紡織廠車間機臺轟鳴的生產場景。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在珠三角地區,從2010年南海本田工人罷工開始,掀起了當代中國的勞工運動,並在2014、2015年達到高潮。本片跟蹤拍攝了一批着名的勞工活動家的工作和生活:段毅、曾飛洋、孟晗、朱小梅、劉少明、彭家勇、鄧小明、陳輝海、張治儒、林東、吳貴軍、簡輝、張利亞……通過他們的動員、組織、指導,把一個又一個重大的勞工維權和抗爭事件串了起來,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勞工運動圖景。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個性鮮明,充滿為工人權利而戰鬥的陽剛之氣和英雄主義情懷,直到2015年12月3日,隨着有關強力部門取締了以曾飛洋為首的番禺打工族服務部,這一波勞工運動的高潮才平復下來。

《凶年之畔》2017年初起陸續在鹿特丹、巴黎、布魯塞爾等歐洲不同城市放映。這部長達三小時的影片以廣州番禺利得鞋廠和深圳奇利田高爾夫用品公司工人維權事件為核心,紀錄了中國農民工權利意識覺醒的過程,而影片與歐洲觀眾見面的時刻也正是這些農民工維權活動在日益嚴酷的打壓中陷入低潮的轉折。觀眾可以從中了解這些為中國躍身世界經濟強國做出巨大貢獻卻常常無法保證自身基本權利的農民工的抗爭,以及他們面對的嚴酷打壓,導演聞海則更在拍攝的過程中意識到這些身處社會最底層的人在中國社會變革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2017年3月底,影片來巴黎參加第39屆法國國際真實電影節放映時,聞海接受了法廣的採訪:

法廣:能不能首先解釋一下這部影片為什麼取名《凶年之畔》?

聞海:這個名字來自中國80年代非常有名的詩人孟浪的一首長詩,這首詩寫於1987年,兩年之後,大家都知道,中國就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個人感覺我這部片子應該是反映了一個巨變時代的來臨,影片的海報,我選擇的也是戈亞的繪畫:《巨人》。我們一向以為工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數,像影子一樣,這部片子一開始,有一個年輕小伙在宿舍裏面脫去衣服,表演了一段很「牛」的武術,這讓人感覺到一種一體兩面的東西。我隱隱約約感到是一個大變革時代的來臨。當然這也包括我對人的認識,中國每一次王朝更替時遊民的形象同時也代表着一種很正面的東西。但當時我只是一種隱隱約約的感覺。我在影片中運用了很多航拍。當時我在深圳工作的時候,有一天,夕陽之下,我突然感覺特別憂傷:所有人都說這裏是世界工廠,但我好像永遠是在一些犄角旮旯裏面拍攝,因為所有他們居住的場所、那些城中村,都是非常遮蔽的空間,那……世界工廠在哪裏?所以,我當時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欲望,想整體看一下他們的生存環境宄竟什麼樣。後來我用航拍器來拍攝,就代表了這樣一種感受。

法廣:影片開始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非常嘈雜的噪音,有工人在工地上以各種困難的姿勢在工作,幾乎沒有對話。這一段場景很長。您希望藉此表現什麼呢?

聞海:這個片子早期是想為一個電影裝置製作,是從我的一個短片發展而來。我當時是在安徽的一個船廠。這個船廠很厲害,當時他們接了為德國製造10條船的一個訂單,一條船大概是1500萬歐元,10條船就是15000萬歐元。但是非常可惜,實際上到2012年、2013年的時候,這個工廠就倒閉了,如果我們現在去看,應該就是一片廢墟了。當然我2009年去拍攝的時候,沒有這種感覺,覺得那裏熱火朝天。後來有工人告訴我,2012—2013年的時候,歐元貶值等問題讓他們的企業非常困難,最終倒閉。我當時的切身感受是,在拍攝的過程中,那些工人的工作時間都是12—13個小時,我自己在拍攝的時候,感覺自己都要崩潰了。我想,如果做電影裝置的話,我希望片子給人的整個感覺是時間非常漫長,噪音非常強烈,讓觀眾在那十來分鐘的時間裏,感覺非常煩躁,想往外跑,等到他跑出去後,他會發現其實這段片子時間並不長,才十幾分鐘,但是他就會有比較:一個工人12個小時在這樣一個工作環境中,他們是如何承受的?我當時就是這樣一個設想。

法廣:這部片子自2009年開始拍攝,從拍攝到製作整個過程花了 6年的時間。這六年間,中國發生了很多變化,片中人物也有很多變化。你最初決定去拍攝時候的設想,和影片製作完成時的立意是否也有所不同了?

聞海:2008年拍攝完《我們》以後,我覺得自己的創作有一個瓶頸,《我們》中很多人物都是藝術家,或者是知識分子、老家的朋友等等,這些人物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我就想拍一些工人題材的片子,因為中國最重要的群體還是這些人,當時中國的經濟也非常世界化,所有人都在談「中國製造」、「世界工廠」……所以,2008年從威尼斯電影節後來以後,我就同製片人說想去南方考察。我去了一個多月,拿出一個方案:黃金時代一一有關中國的12張面孔。我拍攝了一些工廠,當時也涉及到一些NGO的活動人士。但是這在當時很難。當時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件:當地一個NGO的創辦人的腳筋被可能是黑社會的人挑斷!我當時的製片能力也不可能完成這樣的片子。後來我陸陸續續拍了 4個片子,現在這部影片中有兩個段落就是在那個時候(2009年-201年)拍攝的,包括世界工廠等、造船廠、亞麻廠等地我都去拍攝了。那時錢也沒有到位,我就只好先擱置起來了。我隨後去雲南接近兩年的時間,在雲南高原拍攝了一些農村題材的片子。2013年我去了香港。

在香港,我自己的一些觀點開始發生變化,那裏有相對自由的環境,接觸的人也不一樣。我在那裏認識了段毅(法廣註:勞工維權律師)。我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我突然想,原來拍攝的那些片子有可能繼續做下去。有一天我就去廣州看他們的活動。當時是參加一個廣州大學城環衛女工的一個慶功會,這些女工抗爭,爭得了一些權利。我當時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女工特別會說話,和我以前想象中的工人特別不一樣。我想象中工人一般是工作之後,因為很辛苦,所以非常疲憊,也非常冷漠,非常枯燥,不怎麼會說話,生活很單一……但這些女工都特別能說,而且非常開朗,都很有行動力……拍《我們》的時候,拍攝那些知識分子,我的感覺是,思考和寫作就是行動,而行動僅僅止於思考和寫作,是一種地下室式的行動方式。所有人一見面就在談國家大事,但一到行動的時候,好像又無路可走,可是當我看到這些工人,他們真的是中國最底層的人,但經由一種行動,他們變成了另外一種人。我的電影當然沒有迴避社會問題,但從根本上說,我最感興趣的是人:人經由怎麼樣一種處境,最後造就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想我應該把09年那個項目繼續做下去,我就去了廣州,和他們在一起住了一年,一起吃飯,一起玩,慢慢地拍,他們也對我比較坦率地敞開,我自己的農村拍攝經驗也讓我對他們的生活能感同身受,比較能理解他們,這是這部片子能夠在一個非常嚴峻的環境下拍攝完成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當然,拍攝的時候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環境)會這麼危險,因為他們就是討薪麼,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中國法律框架之下,也是官方認可的,就是老闆欠農民工的錢,他們去幫助討錢,給農民工提供一些法律上的支援,但的確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他們是在一種非常嚴酷的形勢下做這些工作。

影片在2015年10月左右結束拍攝,我在香港城市大學開始後期製作。但就在兩個月之後,(影片)中有些人就被抓了!事情突然變得特別嚴重,對我整個的後期製作影響特別大,片中主要人物被關了 30來天,迫使我反思這部影片,包括重新認識這些人,迫使我去思考這些人所做的事情對這個國家到底意味着什麼。對我來說,後期製作時心裏非常糾結……

法廣:那有沒有想:這麼危險,我是不是先放一放再做?

聞海:也沒有。其實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就己經體驗到了危險,比如彭家勇(廣東NGO維權活動人士一一法廣註)那次被打,我其實就在旁邊……我當時去採訪那位女工的時候,眼睛餘光看到護士推門進來,又趕緊退出去……他們對我說,護士可能去報警了,我也沒有堅持。我剛剛撤走,可能兩三分鐘以後,他們就失聯了,當天晚上我就跟他們聯繫不上了。我很傻,我找不到他們,我自己租了旅館之後,又回到現場,還拿了一個很小的機器拍攝,當時看到有些人在那裏跳舞一一你想想:剛剛發生過那麼激烈的事情,十幾分鐘、二十分鐘後,大家就在那裏跳舞,好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似的。所以我也不知道(彭家勇)他們發生了什麼事。直到晚上12點多鐘才有人告訴我,他們可能被抓了。我就開始等,第二天早上四、五點鐘,和他們打通電話之後,我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趕緊趕到醫院去……很多事情其實都是與我擦肩而過,某種程度上也是非常幸運,這部片子就完成了,如果不是那麼僥倖的話,這部片子就不存在!所以我在拍攝的過程中用了很多航拍技術。這樣做有兩個概念,一是中國古人所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就是說,人在做,天在看,你以為你在世間做的事情己經抹得乾乾淨淨,但實際上旁邊可能有一個人一直在拍攝……還有一個概念是,他們(維權工人)也是無時不在被某種東西監視着,當然也可能是老天爺……我當時也是以這樣的一種感受在架構這部片子。

2016年3月份我結束影片的第一個版本,有128分鐘。和影片現在的版本不一樣。第一個版本把事件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因為當時那些事件對我們影響比較大,但3月份結束(第一版本)工作之後,就飛往伊斯坦布爾,應艾未未的邀請去拍攝難民題材,我去了三個月。這段拍攝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讓我真正體驗到他們(工人NGO)的工作真是非常重要,那些打壓真是非常愚蠢。為什麼呢?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突尼斯和敘利亞這兩個國家的變化。突尼斯在變化之前(茉莉花革命一一法廣註)實際上有獨立的工會、獨立的律師團體、有相對獨立的NGO組織,所以,當社會變革來臨的時候,有調節的機製和協商的可能,因為合作、對話等,這些都需要培養,需要有常年的溝通。但是,敘利亞就不存在(這樣的)機製,所以最後只有通過你死我活的戰爭,而且很極端,幾萬人、幾萬人被殺……所以我當時感覺特別明顯,實際上我真是開始對我此前拍攝的那些人物有了極大的認可。我覺得他們從事的事業對中國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覺得這些對一個人的成長也非常重要,因為這一切都需要培養:合作能力、對話能力……而且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才可能成長……我自己最大一個感觸就是……我為什麼在片中大量引用他們自己寫的文章、他們自己的對話?就是因為他們的語言、他們的表達其實一點也不亞於知識分子,不僅是這樣,而且他們還有一種行動能力!這讓我對中國抱有非常大的希望,因為他們是中國最底層的人,有些人可能就只有高中水平,但他們經由這樣一些行動,成為不一樣的人。這非常重要。所以,我再看這部的片子的時候,覺得其實事件本身不是特別重要,可以作為背景,作為他們存在的前提,起起伏伏,他們可能經常就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所以我開始淡化事件,重在表達人,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處境,展現的是這些人。所以我又加入了一些內容。現在的版本是173分鐘。

法廣:就是說拍攝的過程對您自己的認識也有很多改變?

聞海:是。這是我的作品,整體表達了我對這個世界、對這些人物的看法,我借他們的口,借他們的行動來描述。

我覺得這部片子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其實現在己經有6部長片,還有一些與別人合作的作品。但中國是一個資訊封閉的地方,人實際上處於一種階級的圈子文化中。如果你不進入這個圈子,就不會知道他們在做什麼,資訊是封閉的,而且也沒有什麼能促使不同階層或圈子之間的交流,官方媒體的本質是宣傳,不是促進交流和了解,他希望大家了解工人是怎樣一種形象,就宣傳一種什麼形象。農民工對於我們來說,雖然是一個巨大的存在,官方數字是2.7億到3億人,如果再加上他們的家屬,那就有7、8億人。但是我覺得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被遮蔽的,或者只是他們希望你看到的某種形象,比如春節的時候你會發現突然有那麼多人冒出來,而平時也不知道他們消失到哪裏去了。如果不是我們自己去拍攝這部片子,去看,去了解,去經由一種工作,去觀察,實際上我們對很多人是不了解的,特別是在中國。所以,在中國,所有獨立導演,無論怎樣做,我都覺得可以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讓我們彼此看見。這是誰也躲避不了的責任。如果我沒有去拍攝這部片子,我也會非常概念化地去理解這些人,比如影片的第一個段落,那就是我當年對世界工廠工人的一個概念化的呈現:巨大的工廠車間,工人默默無聞地在裏面工作,像黑點一樣,都帶着口罩。隨後我用了三個段落來描寫一群人。他們都有十年、二十年的民工經歷,他們在這樣的環境裏面慢慢形成自己的一些特點……我自己認為他們應該是先行者的角色。

《凶年之畔》獲得多家國際媒體的高度評價:

在中國歷史性勞工動盪的前線,聞海的電影提供了對如何集體行動的計劃和組織的難得的見解,以及非政府組織的員工如何努力保持在中國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的行動,以及所爭取的目標。——CNN

詳細,親密,有時可怕。——南華早報

描繪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崛起的紀錄片,為「世界工廠」裏的工人的艱苦生活和改善條件而抗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一一英國時報

該片入圍的國際電影節有: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法國真實CmdmaduR^el電影節、英國華語視像節、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電影節(BAFICI)、意大利真實電影節。

以上介紹了知識分子所創作的勞工電影,至於勞工本身和勞工公益機構,囚於主客觀條件的限製,還沒有創作出完整的故事片,但他們己經拿起手中的攝像機和手機,拍攝了大量微電影、短片、紀實視頻。我校學生林培源等人對這一文化藝術現象做了一個專門的研宄。

主流電視媒體呈現的農民工多以苦難形象出現,他們生活條件艱苦,外出打工道路坎坷,背負家庭重擔。從90年代《超生游擊隊》等小品出現開始,農民工這一群體開始以「無知、不文明、落後」的負面形象出現在主流媒體的晚會中。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農民工這一群體,被貼上了特有的標籤,「農民工」變成帶有市民階層「歧視」色彩的名詞。之後電視更多地體現農民工吃苦耐勞、發家致富但略顯虛榮的形象,再到現在農民工沐浴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與時代一同進步,敢於展現自我,全力拼搏的形象,主流電視媒體通過多種形式記錄並展現這一轉變。

而農民工自我拍攝的視頻,因為其拍攝者為農民工,所以主要表達的是農民工這個群體對自我形象的再塑造。視頻主要分布在優酷和土豆網,內容主要為兩類,一類是以展現自我才藝和特長為主題,比如《瘋狂農民工之(噼磚)》、《天津濱江道農民工舞王》等,常伴隨着惡搞元素和快樂因子;另一類就是反映農民工生活困難的視頻,如討薪的和買票難的,其中表現討薪的視頻大多在土豆網等視頻網站並不能播放。總體上講第一類視頻居多,即傳達快樂向上的情緒,同時這一類視頻的拍攝者大多是年輕的農民工,普遍對網絡有一定的認知,能接受新興事物,並勇於展現自我。他們通過展現生活場景和才藝特長表演等形式塑造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農民工形象。再者,不同的經歷和對生活不同的觀察也使他們選擇不同的表達角度:有的以他們自身的經歷結合當前熱點潮流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流行,如「新時代的農民工」系列;有的是用原創歌曲或者翻唱歌曲來表達他們自身的想法、心情或希望,如《農民工愛我卻要離開我》、《深圳農民工空間樂隊原創青春在歌唱》都是這類視頻;有的以展示絕活為主,如《絕活農民工》等,在這類視頻中,農民工大多展現的是他們在較好的身體素質或工作的熟練如「砌磚」等。

本文選取了 2012年1月份(1月1日至1月31日)全月土豆網上原創的農民工自我拍攝視頻逐一進行內容分析。該月符合研宄條件的視頻共16個。據統計,視頻的題材主要以原創歌曲和翻唱歌曲為主,二者合計總數的63%,其次為紀錄短片,約為25%。歌曲表演和紀錄短片的視頻,通常像素較低,因其拍攝成本低,操作簡易,成為農民工樂於選擇的表現題材。

在所統計的視頻中,農民工拍攝目的主要以展示自己的魅力為主,占總數43%,其次為表現自己的生活狀況,為25%。在研宄者前期的預想中,農民工直觀表達自己的生活狀況,讓外界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應該是其拍攝原創視頻的主要目的。然而在研宄中,研宄者發現部分視頻標題為「超牛農民工」、「農民工舞王」、「農民工也唱紅歌」,可以看出農民工拍攝視頻的目的更為積極,在娛樂消遣中展現自己的才藝和魅力,期望獲取外界的認同和掌聲,以改觀自己在市民階層心中的形象。這與一般大眾腦海中的農民工「髒亂差」、「土氣」的刻板印象有較大差別。

視頻中主角形象,主要是多才多藝的正面形象,占到總數的50%,並且在這些展示個人才藝的視頻中,農民工往往面帶笑容,得意之情溢於言表。這與他者拍攝的視頻不同。在他者拍攝的視頻中,往往為了強調拍攝者的主觀預設,會着重表現農民工在底層的掙扎和弱勢群體的負面形象,而農民工實際上更願意向社會展現自己積極有才華的一面,以取得社會認可。

在全民拍客時代前,宣傳話語和設備一直為社會精英壟斷。電視報道的剪輯手法使得原素材可以根據創作者的主觀目的進行重組,事實的原始狀態「分裂」開來,剪輯成果更接近宣傳話語或商業利益的需要。社會拍客的視頻雖然相對客觀,但也難逃借剪輯手法展現主題的弊端。而大部分農民工不具備剪輯技能和條件,加之粗糙的拍攝設備,他們的視頻通常在時間上持續而完整地呈現某一事件,完成了對電視視頻剪輯化時空的消解。其次,在農民工拍攝的視頻中,存在大量惡搞、戲謔和模彷的後現代內容,完成了對電視視頻的內容顛復。最後,在農民工拍攝視頻的動機中,訴苦維權並非主流,這也是對傳統電視關懷沐恩主題的消解。

農民工通過原創視頻表達自己的形象還存在不成熟之處:(1)過度詮釋。農民工原創視頻的訴求,多是關乎他們個人利益方面的內容,視頻中的訴求是詮釋者的獨白。在分析中研宄者發現農民工因渴求改變自己的「刻板印象」,易於過度詮釋自己的形象。如一些視頻標題含有「超牛」、「史上最牛農民工」、「農民工舞王不看後悔」。在視頻中呈現的形象、表達的意義,並不能完全達到預期傳播的效果,反而因為過度詮釋引起收看者反感。(2)部分視頻內容低俗甚至惡俗。由於農民工自身文化素質較低,且缺乏社會文明禮儀教化,導致部分視頻含有低俗語言,農民工在鏡頭前常常赤膊出鏡,部分表演為無意義的重復動作,甚至無聊惡俗。(3)吸收和運用媒介的能力有限。隨着大眾媒介的迅猛發展,人人都是互聯網的受益者,農民工在一定程度上也趕上了這個互聯網浪潮。但「數字鴻溝」的存在表明農民工對高端的網絡技術的掌握並不如市民群體,因而他們的視頻創作形式較為單一,無法採用多元化手法來向受眾傳達更為清晰的群體形象。總之,原創視頻為農民工提升自我形象提供了有利平臺,但如何更好地完成農民工群體的「形象公關」,關鍵在於媒介素養的提升。為此,我們建議相關部門在考慮為農民工維權時,可以進一步普及農民工媒介教育,使其具備基本的媒介素養,從而更好的運用網絡媒介自主維權®。

第一屆新工人文藝大賽收到了很多工人和勞工機構的參賽視頻,

《足跡與夢想》:一部記錄大屯配送站的紀錄片,獻給那些奔波在大街小巷的配送員兄弟,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異鄉人們,也想對我們其他的朋友說:平視是最大的尊重。真實傳遞力量,真實讓人感動。此片沒有大手筆的製作,沒有大牌明星的助陣,只有一臺DV和它鏡頭裏展現出的14位配送戰士的真實生活。生活雖然平凡,但充斥着難以磨滅的夢想,因為夢想所以堅持和拼搏,他們都是屬於我們北漂人的真正明星。

《安全教育宣傳片》:6月是全國安全生產月,在安全月,一磚一瓦公益機構徵集了工人對安全的想法及建議,工人表達了對工作環境改善的建議。建築業一直是一個事故多發的行業,建築工容易成為職業危害的受害者。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不應該只是一個口號,只有一線工人有效地參與到安全生產的保障工作中並積極採取行動才能帶來有效改變。①林培源:《探宄網絡原創視頻中的農民工自我形象表達》(中國勞動關係學院2013年學生科研項目)。

《城市美容師》:對大齡綠化工人進行了採訪、跟拍,並在活動中展示了才藝活動,分析了對社會的貢獻及地位。綠化工人多數是年齡偏大,工資偏低,有些超過了法定退休年齡而無法享受勞動者待遇,公司還以此為理由壓低工人工資。

《焊工的一天》:本片採用大多數照片組合而成,反映了電焊工一天的工作與生活,展現了工人未來的夢想與無奈,並對勞動價值有所分析。焊工是特殊工種,有着高危的工作環境,時刻受着職業病的威脅,並且因為工種的原因,夏天有太陽與電焊強光雙重炙烤,冬天冰冷的天氣與涼冰冰的鐵板不懂得珍惜工人,四季的衣服都有大大小小的洞,這是這樣的條件,焊工們創造了不平凡的奇蹟,而焊工兄弟回頭看自己的生活的時候,卻是淚流滿面。

《建築工地年底討薪》:通過採訪形式,工友表達了以往欠薪的案例,並希望建築工地上可以按月發放工資,簽訂勞動合同。建築工人對城市的建設付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勞動者的權益始終在受侵害,大部分工友的工資以年為單位結算,導致年底成了勞動爭議的高發期,希望通過本片呼籲社會尊重勞動價值,保護工友的合法權益。

《建築工說希望》:建築工敘述工地上的狀況,對高薪的看法,對自身勞動價值的看法,對下一代的期望。一張建築工工資單在網上火熱,其中月薪七千是建築工地平均工資,建築工地高薪成了話題,但是高薪背後的付出,無社保,無合同,無出路,甚至工資都拿不到手裏。建築工對社會議題發聲,說出自己的心酸與社會貢獻。

《建築業的職業安全健康》:通過對建築工地上危險工種的訪談,並通過工人生活環境與當地環境的對比,反應出工人巨大貢獻卻遭受歧視與工傷。建築業一直是一個事故多發的行業,建築工容易成為職業危害的受害者。

《勞動何價》:本片視頻內容是摘自影片中的鏡頭剪輯而成,反應工人的勞動價值。建築工人建築了城市,城市繁華了,農村落後了,工友們付出的代價,得到的是欠薪、工傷,本片展示了工友打工的過程,希望引起社會的反思。

《新年快樂》:本片展現了一位工友因工資在年前未結算,無法回家,獨身一人在建築工宿舍過年,並給母親打電話撒謊,讓母親不用擔心,在北京很熱鬧,過了春節就回家。近幾年,建築工討薪難一直是社會關註的話題,無合同、無社保、工資年底發放己經成為行業的潛規則。本片通過一位來自農村的水電工在在春節前討薪未成功,獨自一個人在工地上過春節的情景,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農民工討不到工資,回不了家過年這樣一個酸楚的事實,希望社會對建築工更加關註。

《尊重》:全國有5000萬名建築工,為城市添磚加瓦,他們給城市安了家,可他們的家在哪裏?權益無保障、生活枯燥、社會歧視種種問題讓建築工行走在城市的邊緣。他們建設了繁華的城市,可是卻是角落的被遺忘者。鏡頭記錄了建築工友在北京鳥巢、水立方等不同場景的身影,表明工人來自全國各地建設了北京各種繁華。工人的生活與工作的鏡頭是繁華的背後工人無盡的心酸與難以實現的夢想。最後工人吶喊「我們需要! 」是工人對現實的叩問與改變現狀的勇氣與信念。

《在空中飄着》:本片對外牆吊蘭工人訪談生活與夢想,展現了吊蘭工人高空的職業危險和非工人的待遇,工友希望得到勞動正規的待遇。建築業一直是一個事故多發的行業,建築工容易成為職業危害的受害者。他們的工作在半空中飄着,是高危險工種,而他們的待遇,也是在空中飄着,沒有落實。

《流媽系列》:

帶着孩子流浪的媽:流媽彭婷麗帶着兒子外出打工養家煳口,周末兒子無人管照,彭婷麗只好讓兒子陪着自己加班。寒冷的冬天,放學回家的兒子進不了家門,只能在門外的臺階上做作業,一邊等着媽媽快點下班。白菜就是晚上最好的菜餚。三組鏡頭足以說明普通打工者的艱辛和窘迫境地,但是片中你卻看不到流媽哪怕一絲一毫的消極與放棄。

公益媽媽田滿玉:一個帶着小孩在他鄉流動的媽媽,老公經常不在身邊,小孩年弱多病,可她用自己的行動着詮釋生命的意義,告訴大家,公益不只是有錢人才能做的事。也許,你只看到表面的故事,也許,你只感覺到它對你沒有視覺的衝擊,在專業的角度,它根本談不上微電影,只是一段紀錄。但誰又能說所有的影像包括主流的,專業的哪一個不是從平實的生活中產生呢?

製衣工人傅羅玉的故事:帶着兒子一起流動的打工人。為了拍攝一段在車間上班的鏡頭,少不了要與廠方交涉,但流媽勇敢的去做了,並向廠方說了拍視頻的意義所在。自行車,不僅是上班的代步工具,也是社區觀察的流動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我們了解的不僅僅是傅羅玉,還有很多的打工人。華燈初上,滴答的雨聲,滴答的音樂,載着疲憊的身子滑行的車子,這城市的夜晚是多麼的繁華與美麗,而這城市的建設與創造者,也是同等的美麗。

好想再聽到你叫一聲媽媽: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十年如一日,盡情的闡述什麼是母愛,母愛是一種無奈,是一種不離不棄。不管歸結於什麼原因,事實是存在就是存在了,這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現實。這是一個勇於面對困難,敢擔責任,一個不拋棄不放棄的家庭故事,主人公獲得長沙市婦聯評選為「最艱辛的流動媽媽」。

流媽王枝惠的幸福生活:一個願意把平凡生活作為幸福的流動兒童媽媽,對丈夫、對孩子的愛,整個家庭能感受到的是她的笑容與善良。愛逛街,愛淘寶。愛運動,愛旅遊,愛K歌,更愛學習,爭取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其實,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故事。只要是現實的情況,當事人的真實心情,真實的生活環境,都可以在作品中展現。流媽也有流媽的幸福,跟她們的困難一樣真實。記錄,就是真實。

流媽徐習紅的故事:全家人從江蘇流動到長沙,小孩上學,老公擺地攤,她天天在家做全職主婦。沒結婚前,搬磚,干着又苦又累的活。結了婚後,照顧家庭和小孩,但在對小孩的學習上卻給不了更多的幫助。這是典型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家庭狀況,流動家庭的父母們渴望着改變,都在尋求着改變,這種行動更需要外界力量的推動。

流媽李新春的故事:一個洗車工,長時間的勞作,還要照顧家庭,日出而作,日落卻沒有息,這是她的一天的紀錄,也是很大一部分打工人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她是反應了一個群體的現實生活,我們不想是單單訴苦,控訴。最喜歡她的一句話:「不管別人看不看得我這個職業,我自己覺得挺好的。」這個「挺好」的含義,是對自己勞動價值的肯定,更能可貴的是,她想到了改變,想到了通過學習,讓自己的心聲得到表達。而實際上的是,她的尋求改變也促使了丈夫與家人的改變,也讓丈夫重新審視了妻子的價值。

最美流媽攜雙胞胎投身於公益:田生梅除了是一個帶着雙胞胎一起流動的媽媽的身份外,還是一個勞工NGO人員,是一個擁有夢想、用實際行動去實現夢想的人。

現代版牛郎織女蔣海榮:年輕時,在外打工,結婚生子,跟老公一起在長沙同一個工業區打工,住各自的廠房,一個月見幾次面。小孩放在老家。為什麼不去租房子?為什麼不把小孩帶在身邊?難道他們願意這樣嗎?這是一個電子廠工人自拍、自演、自導的視頻,除了有她的鏡頭外,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手機拍,甚至在回家的火車上,她也會邀請身邊不相識的人幫忙拍一段,因為她明白,這就是她想表達的部分。

想要一個不再流動的家:作品從小朋友的角度,講述了一個流動之家的故事。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跟我說話的時候,突然就拐到屋子裏去,跟進去的時候發現她跟一隻小狗在對話。其實事先我有設定主題的,當我拍攝她的時候,我是不知不覺的被她牽着鼻子走了。媽媽的喋喋不休,除了對自己,對生活,對小孩的不斷重復外,當時我腦子裏想的最多的就是「祥林嫂」這個人物。歷史總是在不斷重現,人物是多麼具有相似性呵。

《流媽系列》是工友們嘗試着拍攝、剪輯的第一部視頻。起初最長的時間是將近二十分鐘,後來經過大家的討論與分享,重新做成兩分鐘左右的視頻。網上傳不到一星期,點擊率達到四萬,受到眾多媒體的關註。正是因為它的粗糙與不完美,才受到廣泛的關註,這給了攝製組成員極大的信心。

8、打工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是改革開放後才在中國出現的新興藝術形式,在當代中國的勞動藝術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當官不與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工傷女工為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用給行政單位送紅薯的行為藝術為自己爭取權益,最後取得勝利。

2013年4月8日上午10時30分,佛山市江灣一路禪城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門口,女工雷玉芳一手提着一個口袋,一手提着一隻紅色鑲邊的竹籃,在另外兩名女工的陪護下向大門裏走去。雷玉芳向保安聲稱上樓申請工傷認定,經過身份登記後走進了辦公大樓的電梯間。

沒有人知道她的口袋裏提着什麼,當進了電梯間她把口袋裏的東西嘩啦倒進了籃子裏,大概有二三十個沾滿泥土的紅薯,估計有十來斤。她的這一行為並沒有引起其他人的註意,「局長辦公室在哪裏?」「四樓。」有人隨意說了一聲。

禪城區人社局辦公樓四樓,幾個辦公室門上並沒有門牌,雷玉芳也不能確定哪間是局長辦公室。挨個敲過去,沒有任何動靜,每個門都鎖着,裏面看不到燈光。「送紅薯找不到局長,如果是送錦旗肯定領導會出面。」雷玉芳說。

女工提着紅薯找局長,引起了辦公樓一些人的註意,有人走出自己的辦公室站在門口看個宄竟。找不到局長,雷玉芳等人走下了二樓,她們將目標鎖定工傷保險科。

身份證顯示,雷玉芳生於I960年4月,廣西橫縣橫州鎮人,她因為去年在一家陶瓷廠上班期間受傷,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因為工傷認定,她曾多次來過人社局工傷保險科。

雷玉芳提着紅薯走進靠近樓梯的第一間辦公室,引起了工作人員的註意。「你有什麼事嗎? 」工作人員問。雷玉芳開始慢慢吞吞地講述自己的遭遇,說着說着她將紅薯遞給了工作人員,「你們這麼長時間了也沒有作出工傷認定,我給你們送點紅薯。」

不知工作人員沒有反應過來,還是因為太緊張,一位男性工作人員連忙說:「我們不收老百姓任何禮品。」工作人員將雷玉芳引領到了工傷保險科一位副科長冼某的辦公室。

對於雷玉芳的訴求,冼副科長說起來也很清楚,她希望雷玉芳是過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提着紅薯搞「行為藝術」。冼耐心地解答雷玉芳的疑問,一直沒有接收紅薯。

解釋歸於無功。雷玉芳和她的兩個女伴走出辦公室,紅薯丟在了人社局。另外一個工作人員喊叫雷玉芳,讓她將紅薯提走。雷玉芳頭也沒有回走下樓去。

在雷玉芳看來,人社局冼副科長的解釋並不能讓她信服,她在上午給人社局送紅薯的同時,己經做好了打一場行政官司的決定。「他們不能為老百姓做主,我就送他們紅薯,我是羞辱他們。」雷玉芳說。

下午3時許,她帶着早己寫好的《行政起訴狀》和其他材料來到了禪城區法院。她在訴狀中請求法院責令禪城區人社局在規定時間內作出工傷認定;請求法院判令人社局行政不作為,並對責任人作出處罰;同時請求法院責令人社局承擔她在工傷期間的所有經濟損失。

雷玉芳對南都記者說:「政府己經作出了行政復議決定書,要求人社局在60日之內作出具體工傷認定,但他們對行政復議不服也不理不睬。他們不作為,我給他們領導送點紅薯」。雖然沒有找到領導,但該局工傷保險科的工作人員面對這一籃突如其來的紅薯,連忙稱:「我們不收老百姓的任何禮品。」她告訴記者,禪城區法院己經接收了訴訟材料,是否受理並立案將在七個工作日之內作出決定®。

《穿上她的鞋,同走一裏路》:2011年11月20日,針對11.25反對對女性的暴力日,從生活、文化、習俗、工廠製度等拆解暴力本身的定義,面對廣大工人社群,深圳手牽手工①郭繼紅:《當官不與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南方都市報2013年4月9日。

友活動室舉辦了此項社區倡導活動,以此來呈現除動手外的「暴力」給女工帶來的影響,從而推動男女的平等。

高跟鞋的募集書:向社會募捐高跟鞋,引起社會人士的關註,讓社會人士了解和支持底層工人的倡導活動。

活動開展(當天活動流程、活動分工、行程講稿及口號):在外來工比較常去的公園開展,男工全部穿上非常蹩腳的大紅的高跟鞋,女工則扮演成受到各類暴力傷害着的角色。這個活動一方面以行走的方式引導工友深化對性別平等、反對家暴的認識,另一方面影響圍觀的群眾,且營造媒體熱點,引起報道,擴大活動的影響力。

活動效果:得到不同媒體的報道,在工業區和更大社會範圍內引起了反響。

紀念冊:為活動做一個整理,加入工友的故事,讓圈內外的人了解,也便於此次活動的深入推廣。

《十大最牛女工》:通過向全國徵集「最牛女工」,評選出十大最牛的女工人物,以這樣的方式打破傳統加諸在女性身上的觀念,也鼓勵女工勇敢地表達自己。

多年以來,「三八」節被理解為三八休閒日或三八購物節。但是,這樣的「三八」節與婦女權利和婦女發展無關。「三八節」最本質的意義是「婦女權利」,起源於20世紀初北美和歐洲的勞工運動。19世紀,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家大量僱傭女工,女工超時工作且沒有勞動保障,工資只有男工的1/2或1/3。1908年3月8日,1500名紡織女工在紐約市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她們提出的口號是「麵包和玫瑰」。麵包象徵經濟保障,玫瑰象徵較好的生活質量。1910年8月,17個國家的100多名婦女代表出席了社會主義國際哥本哈根大會。會上,德國共產黨創始人和第二國際創始人之一、「國際婦女運動之母」克拉拉•蔡特金向大會提議設立國際婦女節,獲得一致通過。大會同時提出了實行八小時工作製、同工同酬、保護女性、保護童工等提案。這年被看作國際婦女節的元年。

深圳勞工組織「小小草」主辦的「三八」節活動「十大最牛女工評選」,是一個真正回顧和彰顯女工權利的活動。沒有任何橡皮圖章之類的官僚程序,沒有任何經費,沒有座簽,50多人擠在一個20多平米的小屋子裏,一起觀看工友自己製作的競選「十大最牛女工」的視頻,一起分享她們的人生故事,一起唱着女工的歌,而獎品,包括富士康跳樓倖存者田玉所編織的拖鞋……在「十大最牛女工」中,有職業病患者,但她們堅強樂觀與職業病抗爭,重建了自己的生活;有突破了傳統的性別角色定型、註重個人發展的女工,如最牛騎單車回家女工、最牛自我實踐女工等。「最牛洗車女工」不僅辛勤勞作養家,創造了日洗80輛車的記錄,還在學習製作視頻,此次參與競爭「十大最牛女工」的視頻是她自己勞作的結果。「十大最牛女工」中,還包括「最牛攝影女工」小紅和「最牛寫文章女工」劉艷。最讓人感動的是獲得「最牛打官司獎」的宋梅先和獲得「最牛突圍獎」的尚英。宋梅先看起來非常瘦弱,說話聲音不大,但她2008年出來打工,自2011年起,己經打了兩個官司,參加了六次開庭。一開始完全不懂什麼是「仲裁」,之後通過學習自己寫文書,自己去參加開庭。她在分享自己的故事時說,以前沒有打官司是不知道法律的規定,現在知道權益受侵害了就要去爭取,打官司就是為了找回自己的尊嚴。尚英在深圳工作了十年,現在一家電子廠上班。一般女工,特別是年輕女工不敢在試用期辭工,也大都不知道她們有權利隨時辭工並可拿到相應的工資。尚英在一家工廠試用期內工作的時候,發現工人接觸化學物質但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因此要辭工。主管說,她不可以辭工,如果辭工要提前1個月告知廠方並獲得批准。但尚英經常參加「小小草」的活動,己經知道在試用期內可以隨時辭工,不用獲得批准,通知廠方即可。尚英與主管爭論,並拿出勞動法做根據,結果她成為廠內第一個在短期內成功辭工並拿到工資的女工®。

《我呼籲一一肅清黑中介》:在天津市西青開發區的國家微電子工業園區中,遍布着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無經營資格的勞務中介一一黑中介。他們和工廠合作,給工人設立了求職門檻,工人進廠工作必須通過勞務中介,而勞務中介則藉此向工人收取200至1000元不等的中介費用;很多工人為了能儘快上班,解決在異鄉的生計問題,便向勞務中介繳納費用;繳納過後,勞務中介卻又拖延,不按照約定給工人安排工作,多數工人被黑中介坑害。

在這種情況下,2013年6月12日端陽節,在國仁工友之家組織下,6名工人和2名天津高校的學生誌願者,在天津市濱江道勸業場門口舉行行為藝術,向社會尋求關註。他們站成一排,每個人戴着口罩,手裏拿着寫了一個字的紙板,連起來就是「我們不想被黑中介」;他們穿的文化衫的背後則寫着「我呼籲肅清黑中介」,他們唱起一首由工友改編的歌曲《為什麼總被黑》,引來了很多人的圍觀和支持。活動結束後,一個男工友接收採訪時說:「這項活動讓我受到非常大的震動,突破了我日常生活的底線,使我在公眾面前唱歌說話走出了第一步! 」國仁工友之家拍攝了這個視頻,後期製作的時候引用了王江松教授所做的「專家評論」,打在屏幕上:「黑中介之所以黑,一是它們滿足和服務的是一種不合法的需要,即某些用人單位規避勞動合同法、惡意降低用工成本的需要;二是它們大都沒有營業執照即合法營業資格;三是它們形成壟斷和強製性的服務,對勞動者收取各種非法費用;四是它們推動和強化了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損害。它們本不應當存在,或應當堅決取締。」

《女工100個不爽一一月經來了》:「月經」,作為女性的正常生理現象,被世俗觀念包裝過後變得「神秘、淫穢、汙穢、邪惡……」在生活中,它影響着我們的言、行、舉、止,「月經」來了,很多事不能做,很多話不能說,很多活動不能參與,並且,從長輩那裏傳下來的時候,被說得像科學一樣確鑿,像魔法一樣靈驗。「它」影響着我們的成長與發展。但是不是「不講」就沒有了?「不談」就不存在了?答案肯定是「不是」!不但存在,還時刻影響着我們。「不能講」,讓它在製度中變得真空。「不能講」,讓它在權益上變得隱形,「不能講」,讓世人看不到女工的心聲。痛經、站立作業、長時間加班、白夜班顛倒、控製上廁所、高強度的工作量、下班後繁重的家務勞動等等,都在「不能講」中,慢慢自我消化。正視月經問題,爭取女工權益,從講出來開始。

深圳手牽手工友活動室組織的這個活動分為幾個環節。一是「月經讀白」,挑戰世俗觀念,衝擊視聽,用輕鬆的方法闡述嚴肅的問題。用話劇的形式來展現「月經」對女性的束縛和突破月經「不能講、不能做、不能行」的禁忌,最後從大家能喊出「我月經來了」做為結尾,讓整體具有正能量。二是「我們的月經故事」,以女工為主體,講出親身的經歷,呈現「月經」在生活、工作中對我們影響,突破「月經」在文化氛圍中的神秘面紗,打破「不可談」的禁忌現狀,走向權益的爭取。三是召開新聞發布會,増加廣泛的影響,請專家學者給予點評和工友發言講述自己的故事,從大的理論基礎到小的社會行動,有一個完美結合,並通過媒體傳播出去,希望在主流的輿論空間,能夠加入我們底層女工的聲音。

9、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

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是由打工青年藝術團發起,於2007年在中國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皮村創辦的一家民間公益性博物館,以能夠真實紀錄、反映打工生活的物品,共同紀錄打工者自己的文化和歷史。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城市化經濟建設飛速發展,這其中離不開億萬打工的兄弟姐妹們付出的勞動和貢獻。通過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搜集、保存與打工生活相關的各類物品(照片、信件、暫住證、就業證、工資單、欠條、勞動合同、工傷證明、生活用品、工作服、勞動工具、報紙、書籍、政策文件、打工文藝作品等),能夠真實紀錄、反映勞動者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創辦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的目的是希望:(1)通過廣泛收集整理與打工群體

相關的文化藝術作品及其他各類型物品和資料,建立打工文化歷史資料檔案庫,從打工群體的立場和視角,真實紀錄打工群體發展歷程,見證打工群體歷史變遷;(2)通過舉辦各類專題展及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面向全社會開展輿論倡導,宣傳營造打工文化氛圍,増加社會對打工群體的關註、理解、尊重與支持;(3)通過日常接待來訪、舉辦各類打工文化歷史研討交流與培訓等活動,使博物館成為打工文化歷史的教育及培訓基地;(4)通過與相關專家學者、政府機構、民間團體及個人合作,開展對打工群體的文化歷史研宄。

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所在的皮村,一切彷佛都處在某種現代主義城市想象的反面:散漫、未經任何規劃的建築高低錯落,坑窪不平的道路兩旁連成一片的是作坊的門臉,墓地就緊挨在大街的旁邊,這裏的蓬勃和荒蕪是一體兩面,似城非城、似村非村的雜交和邊緣景象,彷似在挑釁着那些關於現代社會及秩序的規範性論述。很難想象,在這片被都市遺忘和拋棄的邊緣地帶,竟有一間「博物館」存在,除非你親自穿過略顯擁擠卻井井有條的展廳,狹小而總是人氣滿滿的放映室和圖書館,或在展場外面的帳篷劇社中坐下,觀摩一出附近工友居民自己排演的戲劇。更難想象的是,這間僅百多平方的小院落,事實上在北京五、六環之間廣大的城中村區域,扮演了文化中心的關鍵角色,它還是全國打工者文化交流及社群建設的重要平臺。自2010年6月開始,「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的整個展廳,先後被搬到馬德裏的索菲亞皇后美術館、柏林的世界文化宮、玻利維亞的國立美術館和人類學與民俗學博物館。

打工文化博物館一方面的功能,是記錄打工人群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用實物、文字、檔案等構築起不同於主流敘事的另一重發聲空間;另一方面,則紮根於皮村社區,服務於本地居民文化生活的直接訴求,並以凝聚社區認同和促進成員溝通作為一項工作重點。如此,這間小小的博物館以耐人尋味的方式混雜了來自各個層次的問題和討論。它的創建,正是現代博物館啟蒙理想的體現,即通過展示活動帶給參觀者新的體認與經驗,傳播和營造打工群體的文化氛圍,開展社會公眾倡導以増加社會對打工群體的關註理解、尊重與支持。體現在展覽設計上,是以展示和促進公眾認知為主的普及導向,並有意向正規的公共博物館的展陳方式看齊。雖是因陋就簡,但展板、數據、圖表、文獻、實物等陳列一樣不缺,在公眾教育方面更彷照公共博物館的工作方式建立博物館通訊和工作坊等活動。事實上,條件和規模並不是打工文化博物館區別於傳統公共博物館的前提,真正使它有別於其他機構的,是其完全自覺自發的自我組織實踐,同傳統的「自上而下」模式相反。

2008年5月1日,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正式開放。面對參觀者,創始人孫恆做了非常精彩的解說:為什麼要辦這個博物館呢,因為我們覺得,勞動人民創造了歷史,可是勞動人民從來沒有進入歷史,為什麼沒有進入歷史,因為文化和歷史必須有載體,需要形成文字,形成載體,後人才能看到,比如說來北京的人都會去萬裏長城,當他們登上萬裏長城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秦始皇。萬裏長城那麼長,不是秦始皇一塊塊建造的,其實是勞動人民建造的,但只有孟姜女哭長城的民謠才會使人想起這一點。因為記錄文化的技術,不是掌握在勞動人民手裏,勞動人民不識字,文人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今天不一樣了,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今天的普通工人、勞動者基本上初中、高中畢業,可以拿起手機、相機、攝像機記錄我們的生活,可以寫博客,寫微博,我們己經具備了勞動人民可以進入歷史的物質條件。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了,在聽到、看到的經濟増長背後,有幾億工人的付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沒人知道,我們看的大片、書、音樂,有幾個是反映工人生活的?本來我們寄託於文藝工作者、文化工作者,這是知識分子分內的事。可是我們發現這些人不為勞動人民說話、寫歌、寫文章。所以我們就沒有自己的文化,沒有自己的聲音。那我們怎麼辦,我們決定自己來辦自己的文化博物館,自己來記錄自己的文化歷史,我們不指望這些知識分子。

讓我們一起隨他來看幾件展品。

一號展品暫住證: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就是農民流動到城市打工。頭10年,主要是到鄉鎮企業打工,但是規模不大。1988年前後人數開始増加。到1992年之後,農民

流動到沿海和大城市打工成為一股潮流。2003年取消收容遣返製度之後,進入城市的農民就越來越多。暫住證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特色,而博物館收到的第一件捐贈品就是暫住證,也是收到最多的物品。一張暫住證,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作為一個外來打工者和農民的雙重身份,「工友之家」的發起人之一王德誌第一個捐出了自己多個版本的暫住證,這也成了博物館的「一號展品」。從最早辦理一個暫時證需要180多元到後來降為5元,王德誌的北京暫住證也有很大的變化:C本是初來乍到,B本則是混北京己經有一段日子。這位在北京混跡了13年的內蒙古青年,現在拿的是B本。雖然如今逢年過節還是會查暫住證,但是在2003年孫誌剛事件後,王德誌己經不用擔心走在大街上會被收容遣返了。

三個戶口本:孫恆把徵集展品的消息第一個打電話告訴了「同心希望家園」的負責人馬小朵。馬小朵聽了很激動,決定把自己的戶口捐獻出來。馬小朵有過3本戶口:老家江蘇溧陽的農村戶口、深圳城市戶口和北京城市戶口。為了得到這張北京戶口,馬小朵花了 20年。1982年,16歲的馬小朵高中畢業後,離開江蘇溧陽老家,來到北京做保姆。第一批進京保姆大軍總共有5萬人,安徽無為來了 3萬,江蘇溧陽來了 2萬,都是鄉下姑娘,主要是到各級首長家當保姆。後來有一部電影《黃山來的姑娘》,就是以此為背景的。馬小朵的經歷和電影主人公的命運極為相似,她到了當時全國政協一個副主席家做保姆。「我們作為第一批5萬名小保姆走入北京,實際也是發出一個信號,從此帶動了農民工大量開始進入城市。」馬小朵說。1990年,她去了深圳,因為深圳的戶籍製度正在鬆動。她應聘到深圳一家電子公司做推銷員。300元的月薪,3年之後,公司幫她辦理了一個深圳城市戶口指標。「捏着那張戶口直想哭,我不知道值不值,奮鬥了半天,就是為了擺脫一個農村人的身份,可那是我的故鄉。」馬小朵結婚了,1996年又回到了北京,但還是深圳戶口,女兒雖然出生在北京,也是深圳戶口。2001年到了孩子要上學的年齡,丈夫的單位論資「排隊」,才有名額把自己和女兒的戶口調進北京。這一折騰前後就花去了 20年。此時,再面對那紙北京戶口,馬小朵己經沒有任何感覺了。「我不感到快樂,也沒有歸屬感。我曾經非常嚮往城市的主流生活,一旦真正擁有了,發現那些東西不過如此。所以我又回到了打工者中間。」

根據規定,主管部門將對博物館的資質進行審批,展室溫度、展品數量都有明確的要求,而且,展品要有專家做出鑑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要求全部有5年以上的文博工作經驗,館長需要有大學以上學歷。「幸好按規定還允許有一個籌備期,在這個期間可以開館,我們會盡力想辦法讓它通過檢查。」孫恆想了想說:「這個博物館將來肯定是免費參觀的,大不了可以把它建成村裏的文化站。」這個活動也是公民意識的培養,大量的中學生通過募捐活動關心社會,很多企業員工不僅捐贈而且參與誌願服務。

本書作者曾經就這個資質問題採訪了孫恆:如果嚴格按規定的話,不僅你們很難建成這個博物館,而且即使建成了,就又進入了他們那個體系了。

孫恆:所以我們就想,我們不是要搞成國家博物館那樣價值連城,我們就是要記錄自己的歷史,我們就不管那一套,我們就租了一個廠房,動員很多人來改造,很多工友來參與,每天晚上來裝修刷牆。有一對夫婦是搞裝修的,很奇怪我們在做什麼,我們說我們要辦一個博物館,記錄我們自己的歷史,聽了之後他們就特別激動,我們自己的還能進入歷史?第二天開始,一下班他們就義務幫我們搞裝修。我們缺水電,電工就來了,我們通過媒體去宣傳,去徵集物品。有一次北京晚報幫我們做了報道徵集物品,昌平建築工地上30多個工友,看到晚報特別激動,連夜自發開會,捐了幾包東西,派了三個代表送了過來。還有一個山東的工友,他是一個退伍軍人,退伍之後做廚師,有很多打工的經歷,留了很多的照片、信件、證件,看到消息特別激動,都快過春節了,他一個人坐着火車來,給我們捐了一大包物品,還幹了三天活。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多工友把自己的東西捐出來,他們得到了一種認可,博物館展示了每個工友的貢獻,這對他們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王江松:是不是打工博物館在全國己經有好幾家了?

孫恆:四川成都那一家是我們幫他們布置的,廣東省投資了八個億也搞了一家。我覺得不同的是,雖然都叫農民工博物館,打工博物館,但站的視角、布展思路,想要表達的東西不一樣,我們完全是民間,站在工人的視角、工人的立場上,來看待我們的歷史,因為不同的人對歷史的解釋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官方來辦這個博物館,他一定站在官方的視角和邏輯來解釋這段歷史,我覺得這是不同的,完全不同的。

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獲得如潮的好評,茲舉幾段如下:

湖北籍打工者:我曾經是製衣工廠的老闆,雇用過二十多名工人。現在自己又成為一個打工者,昔日的經歷己在觀看完這些展廳後感慨萬分。但願打工者早日快樂幸福!

劉海燕:平日自己也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但從來未覺得有所不妥。今天見到展廳裏的照片,看到兄弟姐妹們的真實生活,心中不免酸酸的,真心希望我們的明天會好些。

網民:今天是勞動節,也是新工人藝術團成立七周年紀念日,你們代表了打工者的心聲,真心祝你們越辦越好,讓社會更多的人關註我們打工階層!

邱曉飛:祝願工人社團為更多打工子弟謀求福利!也祝願你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相信十年內一定會有質的變化!希望你們堅持下去,用雙手和頭腦改變自己和這個國家,給我們大家的子女後代一個平等幸福的和諧家園。

費月:很意外,很感動一張張照片一張張證書票據另類的藝術另類的震撼留下我美好的祝願願這裏越走越遠越寬願工人的工作生活變得美好

河北打工者:博物館記錄的是一個時代的歷史,若干年後我們的子孫會看到先輩為了生活拼搏的身影。願打工者博物館越辦越好!

網友:作為中國公民,我們有平等的權利去追求自由幸福。我們願意與我們的打工朋友一起維護權利,實現幸福生活!

楊樂:沒有勤勞勇敢的工人,就沒有我們美好的繁華城市,工人階級是社會的嵴梁,是最偉大的,是最艱難卻最堅強的®。

四、勞動藝術狀況問卷調查及分析

2013年進行的勞工文化問卷調查,對勞動者在音樂、美術、影視、戲劇等方面的需求和能力狀況做了一個初步的調研,相關數據如下:

音樂起源於勞動,您同意這個說法嗎

同意與否人數百分比(%)
同意38548.55
不同意11714. 75
說不清楚29136.70
合計793100. 00
對於這個理論問題,差不多一般的人同意流行的音樂起源於勞動的說法,但也有一半多的人表示不同意或者不了解。

根據您的體會,您認為人們在勞動時為什麼會唱歌

勞動時唱歌的原因人數百分比(%)
抒發勞動的自豪和快樂13917. 96
釋放壓力、減輕勞動的沉重50164. 73
協調身體動作調整勞動節奏11014. 21


在集體勞動中加強分工合作121. 55
其他121. 55
合計774100. 00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比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要可靠得多,因為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些真實的體驗;64.73%的人回答勞動時唱歌是為了「釋放壓力、減輕勞動的沉重」,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回答說「抒發勞動的自豪和快樂」,這是對當下勞動與音樂關係狀況的一個可信的證言。

工人喜歡和熟悉的歌曲,經典的《咱們工人有力量》、《團結就是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仍然高居從第一名到第五名的最前列,其次是這些年來由打工歌手創作和傳唱的新時代的勞動歌曲,如《勞動者贊歌》、《勞動最光榮》、《天下打工是一家》等等。

您對普通勞動者自己創作的音樂作品的看法

對草根音樂的看法人數百分比(°%)
很喜歡,它們真實地表現了勞動者的生活37950.74
不太喜歡,太粗糙了668. 84
雖然喜歡,但更喜歡專業音樂人的創作11214. 99
應該對草根音樂進行加工改造8511.38
讓草根音樂自發成長發育10514. 06
合計747100. 00
大部分受訪者對普通勞動者創作的音樂歌曲作品持喜歡、肯定和鼓勵的態度,表明勞動者對於屬於自己的音樂歌曲的強烈的需要,只有少數人不喜歡,或者雖然喜歡,但更偏愛專業首樂作品。

在星光大道和春晚中,湧現出了許多勞工草根歌手,您認為他們的發展前景是

勞工草根歌手的前途人數百分比(%)
曇花一現,被主流擠走12916. 86
被主流整編,成為娛樂明星13016. 99
繼續走草根之路,在草根舞臺上歌唱16221. 18
與主流音樂互動合作,努力開拓自己的市場22229. 02
不清楚12215. 95
合計765100. 00
對於通過主流媒體走紅的草根歌手,大部分受訪者持客觀、理性的態度,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他們會被主流淘汰或者收編,有21%的人希望他們能繼續走草根之路為草根歌唱,另有29%則希望他們與主流互動合作,開拓更大的市場。

請您說2012年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勞工草根歌手:旭日陽剛高居榜首,大衣哥位居第二(大衣哥就是朱之文,相當多的受訪者把他們當成兩個人了),其次是孫恆、阿寶和西單女孩。這裏有一個認知的錯位。按勞工音樂的原創性、內涵、價值、深度而言,孫恆作為原創歌手,是最優秀的,許多、姜國良、董軍、段玉也很棒,而旭日陽剛、大衣哥、阿寶、西單女孩、草帽姐等人,走的基本上是娛樂明星的路子,也不是原創歌手,但由於他們得到了官方的認可以及大眾娛樂文化的包裝,在很大程度上被商業化了,他們在勞工群體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反而高於孫恆等人。真正原創的勞工音樂的傳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請您評價一下《超級女生》、《超級男生》、《中國好聲音》等音樂選秀節目

評價音樂選秀節目人數百分比(%)
非常好,為平民子女進軍樂壇打開了一條通道18224. 11
很壞,被權力和資本操縱,缺乏公正性可惜,一批有才華的平民子女8811. 66
成了低俗文化的犧牲品759. 93
把它們改造為公開公平公正的選秀平臺20226. 75
說不清楚20827. 55
合計755100. 00
一半以上的人認為這些音樂選秀活動是個好現象,如果還存在不好的方面的話,應該而且可以把它們改造成為公開公平公正的平臺,應該說這種認識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有20%以上的人持強烈批評態度,另有27%以上的人表示無法判斷。

草根歌手、勞工樂隊之所以缺乏娛樂明星的影響力的原因是

勞工樂隊缺乏影響力的原因人數百分比(°%)
缺乏包裝炒作宣傳的資金16922. 35
作品本身的藝術水平和感染力不夠10113. 36
不能迎合商業社會的價值觀和審美趣味15520. 50
廣大勞動者這個主要聽眾群體太窮,連廉價的門票也買不起13117. 33
政府不僅不加扶植,有時還加以打壓17923. 68
說不清楚212. 78
合計756100. 00
對於勞工音樂影響不大的原因,受訪者的認識還是比較中肯的,看到了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經濟、商業方面的因素占到60%,政治方面的因素占到近24%,作品本身的原因占13%。這個判斷是比較客觀的。

您認為勞工音樂要得到發展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勞工音樂發展的條件人數百分比(%)
經濟發展和勞動者消費水平的提高17123. 33
整個社會對勞工問題的重視29540. 25
勞工力量的發展壯大7810. 64
更多優秀的青年人加入進來13918. 96
知識分子的幫助和加盟506. 82
合計733100. 00
既然經濟和政治原因是製約勞工音樂發展的主要因素,那麼相應的,勞工音樂的發展就有賴於經濟政治社會條件的改變,但受訪者對於勞工力量的發展壯大這一主體條件的重視不夠,勞工階級缺乏力量的話,就很難吸引到足夠的年輕人和知識分子加入到勞工文化的建設中來。

下列各種藝術類型中,您最喜歡哪一類

藝術類型人數百分比(%)
繪畫8911. 66
凋塑455. 90
建築藝術729.44
書法篆刻8411. 01
攝影27035. 39
工藝美術628. 13
不清楚14118.48
合計763100. 00
工人們最喜歡的藝術形式是攝影,因為攝影對物質條件和技術水平的要求,相對其他藝術類型來說是最低的,有一部相機和手機,就可以開始攝影了。

「您認為在您的生活工作中,您接觸最多的是藝術」,依次是攝影、繪畫、建築、工藝、

書法、凋塑,與上一組數據高度正相關。

如果喜歡繪畫的話,那麼您喜歡的是

繪畫種類人數 
中國畫36072.43
西洋畫489. 66
版畫6312. 68
其他265. 23
合計497100. 00
對於凋塑、建築的問題也得出類似的回答。在繪畫、凋塑、建築藝術中,工人們最了解和喜歡的還是國畫、中國古典凋塑和建築等中國傳統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式,對於外國藝術的了解和喜愛程度相對比較低,這與工人們對中外文學的認知和評價是呈正相關的,表明勞工文學和藝術還存在向西方學習的很大的空間。

在書法篆刻藝書中,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篆刻依次獲得工人的喜愛,這是非常符合公眾對書法藝術的認知特徵的。這與各種書法的難易程度和普及程度直接相關。

在工藝美術中,陶瓷工藝、家具工藝、染織工藝、剪紙泥人工藝和編結工藝依次獲得工人的喜愛,也是非常符合公眾對工藝美術的認知特徵的。這與各種工藝美術的實用程度和普及程度直接相關。

您覺得攝影有什麼作用

攝影的作用人數百分比(%)
把現實記錄下來48663.45
帶來藝術享受25433. 16
其他243.40
合計766100. 00
對攝影作用的認識很符合工人的文化水平,畢竟大部分工人還沒有達到把攝影當做純藝術的高度,而更多的是記錄自己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您最希望了解或補充哪方面的美術知識:工人對自己比較熟悉的攝影知識的需求(23.66%)最高,繪畫(15.19%)次之,書法(11.56%)、建築(9.81%)、工藝美術(7.93%)再次之。值得註意的是,17.8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需要得到全面補充,對各門藝術的求知慾很旺盛,也有9.4%的受訪者表示都不需要。

您認為目前電影院的票價:大部分工人覺得電影票價太高(67.37%) 了,是他們的收入水平難以承受的;29.95%覺得票價適中,只有2.67%覺得票價較低。在消費引導生產的情況下,勞工電影的發展當然受到限製,這就是為什麼中產小資成了電影生產和消費的主導力量的重要原因。

請舉出三部您看過的表現勞動者生活的電影作品:受訪者的關註點很分散,有100多部電影入選,相對而言,2009年的《萬家燈火》,拍的是一個老百姓居住的大雜院面臨拆遷的故事,與工人生活息息相關,喜歡的人多一點;其次為《活着》、《今天我休息》、《駱駝祥子》、《鐵人王進喜》,這些都是比較優秀的勞工電影。

您最喜歡哪類電影和電視劇:歷史片(19.97%)、社會問題片(19.83%)、戰爭片(16.09%)、武打(15.4%)片、進口大片(14.98%)、言情片(12.62%)依次是工人喜歡的電影類型,勞工電影可以歸類在歷史片和社會問題片之中。

如果您認為反映勞動者生活的電影越來越少了,原因何在

勞工電影少的原因人數百分比(%)
形勢變了,勞動者不吃香了94 19.30 
有權有錢的人掌控了電影市場,不投資這類電影146 29.98 
編導影星對這類電影不感興趣53 10.88 
大部分觀眾追捧中產以上的生活方式和藝術趣味174 35.73 
其他20 4. 11 
合計487 100 
工人們對勞動題材電影衰退的原因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歸根到底就是勞動和勞動者不吃香了,而權力、資本、知識等等更加受到社會和電影市場的青睞。

如果您覺得勞動者題材的電影票房收入不好,其原因何在

勞工電影票房不好的原因人數百分比(%)
缺乏做廣告宣傳的資金4711. 03
票價太貴,普通勞動者看不起,而看得起電影的人不喜歡看這類電影19545. 77
普通勞動者生活太苦,不願看這類電影,寧可看一些小資電影安慰自己12729. 81
這類電影本身有問題,激不起勞動者的興趣4510. 56
其他122. 82
合計426100. 00
進一步,工人對勞動和勞動者題材影片票房收入不好的原因的認識也是很清楚的,主要原因是勞動者看不起電影,而看得起電影的人又不看這類電影,甚至相當一部分勞動者自己也不願意看這類電影,因為這類電影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也不能帶來安慰和快樂。

您最喜愛或受影響最深的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的三個主要品格:工人們選擇的電影人物最可貴的品格是堅持、堅強、堅韌,這是他們頑強生活下去的主要精神力量,其次是樸實、善良這些勞動者的本色特質,最後是正義、勇敢、機智,這反映出,反抗剝削和壓迫還沒有能夠成為勞動者的主要思想品質。

您喜歡觀看哪種戲劇:地方戲曲(22.62%)、音樂劇(19.45%)、京劇(7.03%)、話劇(6.485)、歌劇(6.07%依次成為工人喜歡的戲劇,有高達38.34%的受訪者表示不喜歡任何戲劇,或者他們對戲劇藝術不甚了解。

您一年能看幾次戲劇

看戲次數人數百分比(%)
五次以上415. 56
三到五次476. 38
一到三次25234. 19
從不觀看39753.87
合計737100. 00
有53.87%的受訪者從不觀看戲劇,表明相比電影而言,他們對戲劇藝術了解很少。只有三分之一強的受訪者一年能夠看一到三次戲劇。

您的周圍是否有勞工參與或組織的戲劇活動?您自己是否願意參加

有無、是否參加人數百分比(%)
有,參加9113.40
有,不參加9714. 29
有,想參加沒機會11817. 38
沒有,想參加14521. 35
沒有,不想參加22833. 58
合計679100. 00
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沒有勞工戲劇活動,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沒有興趣和意願參加;有13.4%的受訪者參加過這類活動,另有38.73%的受訪者表示想參加,但身邊沒有或沒有機會參加此類活動。

您認為哪種因素最容易讓戲劇引起觀眾的共鳴

引起戲劇效果的原因人數百分比(%)
劇情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27439.48
演員表演出色618. 79
劇情人物的思想情感打動人心20329.25
矛盾衝突激烈、曲折多變456.48
說不清楚11115.99
合計694100. 00
對戲劇效果的評價,較多的人選擇內容的真實性,其次選擇形式上的藝術性和表現力。

綜合評述:1、受權力、資本、中產、知識精英主導的主流藝術,仍然控製着藝術的生產和消費,囚於經濟、政治、文化諸多方面的原因,勞動藝術的發育和發展還是遠遠不夠的,在藝術世界和藝術市場中的份額、地位、影響力還遠遠沒有達到與主流藝術分庭抗禮的程度;2、大部分勞動者對當前藝術領域的問題和藝術現象具有相當健全的感知、分析和判斷能力,勞動者身上蘊藏着巨大的藝術創造潛力和藝術欣賞需求,只是勞動藝術的生產和傳播客觀條件遠遠不夠,未能為勞動者藝術創造潛力的實現和藝術需求的滿足提供自由的空間,勞動藝術的發展既具有廣闊的前景,也任重而道遠。

五、中國勞動藝術的問題分析和發展前瞻

在前兩個部分,我們主要是客觀上掃描和介紹了當代中國勞動藝術的現狀,並沒有對它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評價。最後一部分我們嘗試一下,並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建議。

1、當前的勞動藝術,與勞動文學一樣,受製於也製約了中國工人階級的發展水平,表明中國工人階級仍然沒有成為獨立的社會歷史主體

本書對當前中國勞動文學的分析評價框架,基本上也適用於當前中國勞動藝術。

看了歷屆打工春晚,遍歷了海量的包括音樂、歌舞、小品、相聲、攝影、影視、戲劇、行為藝術等等在內的勞動藝術作品,其中真正能夠作為當代和未來工人階級主旋律、主色調、主形象、主故事、主思想、主感情的,猶如鳳毛麟角。每屆打工春晚最後的大合唱《勞動者贊歌》算是其中最優秀的了,這是韓國工人運功中湧現出來的一首戰歌,孫恆給它填上了中文歌詞:離開了親人和朋友,踏上了征戰的路途,/為了生活而奔波,為了理想而奮鬥。/我們不是一無所有,我們有智慧和雙手,/我們用智慧和雙手,建起大街橋梁和高樓。/風裏來雨裏走,一刻不停留,/汗也撒淚也流,昂起頭向前走。/我們的幸福和權利,要靠我

們自己去爭取。/勞動創造了這個世界,勞動者最光榮! /從昨天到今天到永遠 /勞動

者最光榮!與這首歌比較接近的歌曲還有《團結一心討工錢》、《怎麼辦》、《生命之歌》、《生活是一場戰鬥》、《未來時代》等。小品《團結就是力量》、《喜宴》、《還誰自由》,戲劇《狼來了》,電影記錄片《凶年之畔》等藝術作品,也涉及到了工人團結、集體抗爭、罷工行動。這些作品表達了當代中國勞工藝術的最強音,但數量太少,對於其他絕大多數作品,可以大致做出如下的判斷:就主題和內容而言,還停留在對農民工尷尬、困窘、看不到出路的生存現實的描寫上,它們再現和表現了當代工人階級生活的一個方面,那就是農民+工人、主人+流民、強勢稱號+弱勢群體的分裂和撕扯;資本剝削、工廠專製、政府管控、城市排斥,農民工陷入孤零零的原子化生存狀態;身體的悲劇:在工廠、流水線與宿舍、出租屋之間;鄉愁:回不去的農村、回不去的故鄉。而在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進程中必然會並且正在成長起來的另一方面,還基本沒有成為當前勞動藝術的主要題材和內容:農民工的工人化、市民化和公民化;新工人正在努力建立新型的社會聯繫,工人開始了聯合和團結的進程;工人在精神與靈魂層面的探索和追求;新型城鄉關係的建立。與此相適應,就主要的思想感情而言,絕大多數勞動藝術作品還停留在消極被動的、否定性的、控訴性的階段,停留在孤獨、迷茫、無助、疼痛、壓抑、嚎叫、屈辱、怨恨和憤怒的階段,或者雖然有一部分勞工己經產生了實現勞動價值和尊嚴、消滅剝削和壓迫、成為公民和社會主人的「解放」的目標和希望,但卻沒有找到實現這一目標和希望的道路和方法,還很少有人達到了基於工人作為歷史主體和社會主體所產生的力量、自豪、榮耀和樂觀之上的理性反思和階級認同階段,也就是說,勞動藝術還沒有能夠幫助和促進新工人形成自己的階級意識,從自在的階級轉變為自為的階級。當然,揭示和描寫苦難、犧牲、不公平、非正義,以及表達對這種狀況的不滿、怨恨和憤怒,以及提出一些比較抽象的目標和希望,這是工人階級意識形成和工人解放的第一步,是完全必要的,但停留在這一步就不行了,而且對苦難的描述本身,也不能停留在現象的層面,應該引導人們思考產生這些苦難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尋找消除這些原因的道路。己有的勞工藝術作品,很多只是簡單地再現和表現苦難,而未能提供足夠富有深度的情節和場景,引導人們思考苦難的原因,甚至可能由於描述的深度不夠,而誤導人們把苦難的原因歸結為某些個人的品行和素質等淺層次的原因,而放棄對人性和製度的深層追問。這樣,看了太多悲苦的描述和訴說以後,人們找不到走出苦難的道路,從而陷入更加悲觀乃至絕望的思想和情感狀態。因此,就主要意象的塑造和建構而言,絕大多數都是一些消極被動、軟弱無力的、作為勞動者之物化、譬喻和象徵的,在自然界和社會界中處於弱勢狀態的無機物、植物和動物意象,罕見為爭取人權、公民權利、勞動權利而奮鬥的工人戰士和工人英雄人物,以及作為這些人物的擬人化符號和象徵的,在自然界和社會界中處於強勢地位的、堅強有力、生機勃勃的無機物、植物和動物意象。總之,勞工藝術遠遠沒有完成由原子化生存主題轉向建構新型社會聯繫的主題,由自在自發、消極被動的個體意識轉向自覺自為、積極主動的階級意識,由矮化、畸形化和病態化的意象轉向健美有力、崇高偉大的意象的結構性轉化。

勞動藝術的這樣一種整體性現狀就與一小部分先進工人的意識和要求發生了一定的衝突。針對第六屆打工春晚唐以洪作詞、蔣山作曲並演唱的那首《退着回到故鄉》®,在勞工新聞微信群裏發生了一次爭論。建築工人蘇勇艾特孫恆說:「同在一個群這麼久,就沒見你為工人利益說一個字!工友之家既然打工人階級的招牌,怎麼不為工人的利益鼓與呼呢?乾脆改成沉默之家算了!對了,你們又要開始準備今年的打工訴苦春晚了?辛苦了哈! 」「工人階級不需要訴苦大會,需要控訴,雄起,戰鬥,需要戰鬥性的工人文藝,激勵工人勇往直前,訴苦大會還不如不搞,勞民傷財。孫恆,如果你能寫點這種鼓舞工人士氣的歌,中國進步工人、民主工友都會對你豎大栂指。頹廢、訴苦、臆想,這些方面的歌和工人文藝就算了吧。退退退,苦苦苦,這些歌聽了讓工人有一種要自殺的衝動!」

我當時也在群裏,就替孫恆解圍說:「蘇勇,《勞動者贊歌》就是孫恆從韓國工人歌曲改編為中文版的,傳唱甚為廣泛。當然,中國工人運動的確也需要更多原創的戰歌。」

蘇勇:「我的意思就是說需要原創中國工人的戰鬥歌。目前中國搞工人文藝的一首都沒有寫出來。基本都是一些不痛不癢、訴苦、臆想、頹廢的作品。韓國人能寫,臺灣人能寫,

®《退着回到故鄉》:從北京退到南京/從東莞退到西寧/從擁擠退到空闊/從轟鳴退到寂靜/退到泥土草木/從工廠退到工地/從機器退到螺絲/從工號退到名字/從衰老退到年少/從衰老退到青春年少/故鄉依然很遠/是一隻走失的草鞋/再從年少繼續後退/退繼續退/退繼續退/退到母親的身體Y/那裏沒有榮辱/那裏沒有貴賤/那裏沒有城鄉/沒有淚水/那裏沒有貧窮/那裏沒有富貴/相遇的都是親人(唐以洪詞,蔣山曲)。這首歌曲也是電影記錄片《我的詩篇》的片尾曲。

為什麼中國搞工人文藝的寫不出來?中國工人最需要這些振奮人心、激勵士氣的工人文藝作品了。我對孫恆完全沒有惡意,只是善意的提醒。既然目前還沒有靈感,寫不出戰鬥工人文藝作品,就不要把那些頹廢、訴苦、臆想方面的原創歌曲到處傳唱!這會嚴重影響工人階級的思想、士氣、精神面貌。最好是把勞工三權寫進歌裏。」

王江松:「有兩種人可以完成這一使命,第一種是具有音樂創作才能的民主工友、工運戰士(比如姓蘇名勇者),第二種是親身參與勞工運動的音樂人。孫恆還是有這個實力的,只是身處北京,而且要對一個龐大的機構的生存負責,沒有放開創作。2013年我們在番禺參加一個工人座談會時,我當面跟他說,工運現場嚴重缺乏音樂和藝術元素,工人們只能傻呼呼地坐在那兒,或者簡單重復幾句口號,明顯沒有氣勢、自信和感染力。」

蘇勇:「但是搞工人文藝的也不能只創作頹廢、訴苦、臆想方面的歌啊。孫怛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這是另一種精神麻醉,精神鴉片,像那種退退、苦苦歌,根本就不能上打工春晚,難道負責人骨子裏就是奴性?」

彭家勇:「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要說,包容一切為勞工做事的人。」

蘇勇:「有問題就要說出來。」

王江松:「孫恆那個機構也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前些年他們還大力聲援了南方工運,近幾年把重點轉到工人團結經濟,試圖在市場經濟之外為工人開闢一條合作經濟的道路,直接迴避和超越勞資矛盾。」

彭家勇:「2014年打工春晚有根據廣州大學城環衛工集體維權改編出來的小品。」王江松:「由於不能直接參與工運,藝術創作自然就失去的需求、素材、動力、激情。」彭家勇:「他們還多次為工人集體維權捐款捐物,比如新生鞋廠和大學城案。」

王江松:「打工春晚要在北京演出,是要受到嚴格審查的,只能曲折隱晦地安排進去一點工人抗爭的內容,儘管如此,去年的打工春晚還是不允許在網上轉播。」

蘇勇:「主流工人文藝就要有戰鬥性,團結,才能激勵士氣,這和捐款是兩回事。那打工春晚就不要搞了吧,以示抗議啊。搞得不倫不類,訴苦大會,還不如不搞。」

彭家勇:「把批評打工春晚的精力用來去批評央視春晚吧。」

蘇勇:「正因為打工春晚代表工人階級,所以有問題就要說出來。」

彭家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蘇勇:「包容不等於對問題視而不見,提出問題是愛護。」

彭家勇:「個人在網上發發牢騷,好像沒事,機構稍有不慎,就有滅頂之災,讓勞工機構活下來,打工春晚開起來,就是貢獻了,不要苛求太多了。」

2016年1月30日,蘇勇在民主工友微信群裏艾特許多說:

「你們搞的節目能不能雄起一點,以一種戰鬥的姿態。節目整個一訴苦大會。工人階級的臉都給你們丟光了!工人階級文藝需要的不是在別的階層面前吶喊,訴苦。需要的是雄起,戰鬥精神,檄文,集結號。鼓舞人心,振作士氣,催人奮進,戰鬥的作品。

而不是什麼退,退,退!苦,苦,淚!讓別的階層看不起!認為軟弱無能,只知道抱怨。這簡直就是一種太監奴隸文化,勇敢的工人兄弟姐妹看了很不舒服。特別是一線敢打敢拼的工人先鋒,雄得起的進步工人,看了這些如鯁在喉,相當不滿!

工人階級展示出勇敢,理直氣壯,氣沖牛斗的戰鬥姿態,精氣神,別的階層才會看得起並尊重你!

還有舞臺上的小孩能不能把那個甚麼紅領巾摘了,廣大工人兄弟姐妹骨肉分離,留守兒童就拜這紅領巾的組織所賜!勞工群內部我才這樣評論!有過火之處請見諒!

退到媽媽的懷裏,叫媽媽保護?這是一種怎樣的奴性思維才寫得出來這樣的歌詞?訴苦在工人自己範圍訴苦就可以了,可以激起憤慨,同仇敵愾。在全國各個階層、統治者面前訴苦只能是自取其辱,丟臉,懦弱,怨婦。

工人牛高馬大,粗壯的拳頭是幹啥的,還退到媽媽的懷裏尋求安全。

我實在是忍無可忍才說話的,我不怕得罪人的。勞民傷財就不說了,至少要搞得轟轟烈烈,雄得起噻。

出現一個怪現象,一線敢打敢拼的工人先鋒,為了工人維權,窮困潦倒,微信群,QQ群到處募集支持資金,卻是杯水車薪,應者寥寥。反而工人文化卻搞得熱熱鬧鬧,又是飛機接送,又是舞臺唱歌跳舞,不差錢!

很多反對的工友,不想得罪人,都和我私聊,反對這個懦弱、訴苦大會的打工春晚!其中有很多着名勞工領袖。

到此為止了,我不想在就這個事情評論。希望孫恆他們能夠看到我的發言,好自為之!既然代表工人搞打工春晚,就要搞得戰鬥一點,到各個階層面前都不要丟工人臉!

仰人鼻息,那還不如不搞,節約點錢支持一線工人維權先鋒。有限度戰鬥性也能過審查,比如唱紅色的歌嘛,國歌,白毛女也可以。也不能到處訴苦噻!唱社會主義好也可以,諷刺一下。」

王江松跟評:「幾年前我就提過倡議,希望勞工音樂人能為現場維權的工人創作一些歌曲。比如罷工的時候,別苦逼逼坐在那兒,或者只會簡單喊幾句口號。要嗨起來!要有文藝演出隊,獨唱、合唱、對唱、小品,能上就上。一則可以鼓舞士氣,二則可以震懾對手。外國勞工運動中就有很多藝術元素和濃烈的藝術氛圍。我們這兒目前還沒有這樣的音樂人和藝術家提供這樣的服務。」

蘇勇自己也是一個業餘的勞工歌手,受這個事情的啟發和激勵,他創作了一首《工人向前進》,用吉他自彈自唱後發在群裏了:工人兄弟姐妹們/己做好了戰鬥準備/反對剝削,反對壓迫,反對不平等/不怕犧牲,勇敢面對/向着勝利勇敢前進/前進……前進//向前進,向前進/我們一起手挽手向前進/向前進,向前進/不要害怕,勇敢向前進//向前進,向前進/我們挺起胸膛向前進/向前進,向前進/爭取最後的勝利,勝利……蘇勇用雄渾有力的聲音唱出這首歌,情緒高昂飽滿,表現了工人的力量和自信,旋律又簡單精悍,朗朗上口,易學易唱,我預計將來一定會成為勞工運動中流傳甚廣的歌曲。

2、勞工階級的成長壯大和勞工運動的蓬勃發展,對勞動藝術具有剛性的和必須得到滿足的強烈需求

為什麼勞動藝術即使在現階段,也還沒有達到其應有和可能的高度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未能與正在蓬勃興起的當代中國的勞工運動內在地結合起來:一方面,進行勞動藝術創作的工人和從事勞動文化創作和傳播的勞工機構,自身並沒有開始團結組織起來並開展集體行動;另一方面,己經開始團結組織和集體行動的工人群體以及幫助、輔導、促進這種團結組織和集體行動的勞工機構,自身缺乏勞動藝術意識和創作才能,不能從內部產生出勞動藝術作品。這種分離和隔閡,導致雙重不利的後果:一是勞動藝術創作由於未能與勞工集體行動、勞工運動相結合,而處於消極被動、無集體行動意識、無主動創造歷史意識的階段,或者只是發出諸如「天下打工是一家」、「勞動最光榮」、「打工、打工、最光榮」之類偏於抽象空洞的宣示和口號,而不能凝聚起來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另一方面,在2010年到2015年第一波勞工運動的高潮中,在歷次工人集體行動過程中,勞動藝術基本上是缺席的,抗爭的工人們顯得很僵硬、單調、悲憤、苦逼、木訥,而未能用勞動藝術元素裝備起來,未能以藝術的方式調動、激發、凝聚、鼓舞、提升、升華工人的情感和力量意誌,未能展示出一個新的社會歷史主體充滿自信的、陽剛健美的精神風貌。限製這種結合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在客觀條件方面,執政者還沒有放開結社、集會、示威、遊行、罷工的自由,也沒有放開思想、言論、藝術創作、文化傳播的自由,像北京新工人文化藝術中心這樣的勞工文化和藝術機構,只能在製度、法律和政策的夾縫中生存,不敢大膽地與工人維權的集體行動相結合,就像《我要報仇》這個相聲裏那樣,被侵權的工人學成武功下山找老闆報仇,噗噗朝着老闆捅了兩下,只不過手中的武器是兩根火腿腸!即使是身處經常發生工人集體抗爭的深圳工業區並且與小小草這家着名勞工NGO有着很深淵源關係的深圳重D音工人樂隊,仔細梳理其作品,無論其創作還是表演,還真沒有與某一次工人集體行動直接掛鈎的,這應該是有意識的策略安排;另一方面,在主觀條件上,工人集體行動的參與者、倡導者、推動者和引導者的藝術意識和藝術素質不高,還沒有把勞動藝術當做工人集體行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內容、形式和方法加以籌劃和考慮,沒有培養和安排專門的人員來負責這方面的事情。

然而,工人階級由自在階級向自在階級的轉化、勞工運動的發展壯大,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因此,勞動藝術與勞工運動的結合也同樣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結合將同時把勞動藝術和勞工運動提高到新的歷史階段:

第一,勞工階級的壯大和勞工運動的興起內在地需要勞動藝術達到新的發展階段。在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社會,勞工階級具有三種力量,第一種叫做結構的力量,也就是說勞動是經濟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結構性要素,沒有這種要素,其他一切生產要素就都是死的和無用的;第二種叫做結社的力量,就是工人通過團結和聯合,把分散的、個體性的、無序的結構性力量轉化為一種集中的、集體性的、有序的力量;第三種叫做文化的力量,這是結社活動和集體行動的主觀條件,為結社活動和集體行動提供理念、綱領、目標、計劃、策略、宣傳、輿論、動員、技術等等精神資源,勞動藝術就屬於勞動文化力量的組成部分。處於弱勢地位的工人階級維權和爭權,追求自由、平等、解放和幸福,那是一種內生的、基於人性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需求,是必須要得到滿足的,是任何力量也不可阻擋的,這種需求就強烈召喚和推動勞動文化和勞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維權和爭權與追求自由、平等、解放和幸福的鬥爭還剛剛開始,對勞動文化和勞動藝術的需求是巨大的,必將使勞動文化和勞動藝術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

第二,勞工結社、勞工的團結和組織內在地需要勞動藝術的轉型升級。勞工運動是工業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會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爭取權利的社會運動,勞工結社是勞工運動的第一步,勞工結社權或團結組織權在「勞工三權」中名列首位,目的是把分散無序的、像成千上萬的馬鈴薯一樣沒有任何內在聯繫的個體工人,組織成為一個集體,一個階級,然後才能去與資產階級、其他階級和政府展開集體博弈,這就需要大多數工人具有歷史主體意識、社會主體意識、階級意識和集體意識,由消極被動、聽天由命的精神狀態轉變為積極主動、奮發有為、自主自治、自強自立的精神狀態,這種轉變既需要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上的引導和推動,其實,更需要為一般工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的啟迪、感動和渲染。就目前我國勞動藝術所達到的水平而言,是不能夠勝任的,悲哀、無奈、喊痛、叫苦、屈辱、憤怒,或者只是一種消極被動的精神狀態,或者只是一種與剝削、和壓迫者抽象對立的狀態,根本上還沒有進入與對方的具體的、此消彼長的力量對比狀態。勞動藝術應該以生動形象的、動人心弦的再現和表現,讓工人們感覺到團結和組織起來的絕對必要性,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團結和組織起來,相信這種團結和組織會成倍地増強工人的力量,從而從心底裏激發起廣大工人團結和組織起來的願望和熱情。

第三,勞工集體行動過程中內在地需要勞動藝術的鼓舞和催化。團結和組織起來的工人,能夠進行三類集體行動,第一類是與資方進行集體談判,第二類是進行罷工、怠工等產業行動,第三類是通過集會、遊行、示威向社會和政府集體表達訴求。從各國勞工運動經驗來看,藝術元素都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包括鼓舞人心的樂曲、歌曲、合唱、舞蹈、電影、戲劇、小品、相聲、攝影、繪畫、凋塑、招貼、橫幅、象徵符號等等藝術形式,這些現場的或正在進行時的勞動藝術,能夠起到凝聚和放大工人集體力量的作用,也能夠感染對手和旁觀者。韓國電影《購物車》,講的是一個韓國商場員工抗爭的過程,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工人文化在抗爭過程中發揮多麼大的作用。那些大媽大姐們在罷工時,唱工人的歌曲,打出一些條幅標語,發放小冊子,向消費者和公眾表達他們的訴求。這就是工人文化的力量。這幾年我們的工人維權運動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顯得沒文化,只是呆呆地靜坐,或喊幾句單調的口號,除此以外沒有別的,這個就沒有充分發揮工人文化的作用,沒有運用繪畫、詩歌、音樂、歌曲這些藝術元素。文化和藝術能起到非常大的鼓舞作用啊!我們不要把維權搞得那麼苦逼,那麼悲慘,那麼苦大仇深的樣子。要高興起來,快樂維權,我們在抗爭過程當中,可以搞一些文藝創作和表演,獨唱、合唱、小品、相聲、舞蹈,都可以。工人兄弟姐妹中有才藝的人也不少,如果以文藝形式來表達工人的訴求,那種場景是多麼動人,多麼鼓舞人心啊!在這個過程當中,工人團結的力量被放大了,維權處於一種熱情洋溢的狀態中,工人顯得更加自信。它有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工人得到了鼓舞,更加有信心,在歌舞聲中,在自我才藝的展示當中,工人的心更加貼近,彼此感情融為一體,他們堅決抗爭的決心和意誌得到了加強;另一方面,工人這種文化的展示,這種力量的放大,也會讓資方感到忌憚,感到工人不能小瞧,認為工人一點也不自卑,看到工人的團結是打不破的。這樣可以對資方產生強大的威懾,資方要是嚇唬不了你的話,在資本利益的要求之下,它一般會作出妥協的。

第四,在中國未來整個藝術領域和藝術市場上,勞動藝術的總量和影響力都會成倍増長。僅從前面所作的問卷調查可知,勞動藝術的供給潛力和市場需求都是很龐大的,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勞動藝術市場規模將會大幅度擴張,至少能夠與目前由權力和資本占主導地位的精英藝術和商業化大眾藝術分庭抗禮:首先,從長遠來看,隨着經濟的増長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工人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文化消費能力還將有大幅度的提高,能夠加入藝術創作隊伍和藝術消費者行列的工人將會越來越多,使勞動藝術的基礎更加寬廣和深化;其次,勞工運動的蓬勃發展會把勞動藝術推進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將會湧現出大批優秀的勞動藝術作品和勞動藝術巨匠;再次,政治民主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會為勞動藝術的發展提供寬鬆的環境,使許多被壓抑的藝術創造力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最後,網絡和自媒體的更進一步的發展,為普通勞工從事藝術創作、發表作品、表演、傳播、欣賞等等,提供更為便捷的平臺和技術支持,極大地縮小普通勞工與知識分子在藝術生產和消費上的差距。

工人階級談勞動哲學

一、為什麼普通勞動者也需要哲學

1、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存在對哲學的種種誤解

誤解之一:哲學只是「形而上學」或「玄學」,與具體事物沒有什麼關係。

從亞裏士多德開始,西方人又把哲學叫做形而上學(Meta-physics)。這個詞的本義為「在物理學之後」,意思是說,哲學是與研宄具體事物的具體科學(如物理學)不同的一門學問,即研宄具體事物的本源、基礎、終極原因、一般規律的學問。中國人翻譯這個詞時,從古人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出發,巧妙地把這個詞譯為「形而上學」。應該說,這個翻譯是很準確的。中國的道家認為「道」是很玄妙的東西(「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據此「形而上學」也可以叫做「玄學」。是啊,那些看不見摸不着的「形而上」的東西,難道不是很玄乎的嗎?

於是一種誤解由此蔓延開來:哲學是一門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學問,或許只有極少數具有「天才」或「慧根」的人才能進入其中,而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整日專註於具體事物和具體事務,既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去探討那些遠遠超出我們的生活和眼界的、玄而又玄的東西。任意翻開一本哲學書看一看,或許其中的每一個字我們都認識,但整本書到底在說什麼,大概只有天曉得!就讓這些哲學書自生自滅去吧,別讓它們來打擾我們的正常生活!甚至很多從事具體科學研宄的知識分子,也對哲學充滿懷疑、反感乃至厭惡:

—哲學家們眼高手低,整日沉浸在抽象的概念王國中,從來不對具體事物進行艱苦、細緻的研宄,寫出來的書一本比一本莫名其妙,完全是在故弄玄虛;

—哲學家們自相矛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種體系爭長論短,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沒有一種是能夠用實踐和實驗加以檢驗的,沒有一種能夠得到公認的哲學真理;

—哲學不能夠解決哪怕是一個具體問題,給人們帶來哪怕是一點點實際的好處,說得好聽一點不過是精美的擺設,說得不好聽只不過是一堆廢物和垃圾;

—居然還有哲學聲稱能夠指導具體科學,簡直是不自量力、痴人說夢……

誤解之二:哲學只是「有閒階級」的消遣,與普通百姓和勞動人民沒有什麼關係。

一般來說,哲學的確是知識分子中的少數人專門研宄的學問;由於哲學問題的艱難性和復雜性,也的確需要研宄者投註全部身心和生命才能有所成就,而這又需要以研宄者能夠擺脫曰常的謀生活動為前提。在歷史上,大部分哲學家的確都是一些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精神貴族」,其社會地位處在「有閒階級」和「統治階級」之列。

於是又一種對哲學的誤解產生了:哲學是那些既有知識又有財富的人才能玩得起的奢侈品,我們這些終日為生活而奔波勞碌的人天生註定與哲學無緣。那些「吃飽了撐着的」的人或許需要去研宄那些高、大、玄的哲學問題來打發時光,以排遣無所事事的無聊和痛苦,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必須養家煳口,為基本的生存而努力和鬥爭,既沒有興趣和時間,也沒有知識和能力去關心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社會穩定太平、人民安居樂業比什麼都重要。哲學家們不給我們添亂就阿彌陀佛了,我們用不着他們對我們指手畫腳,給我們什麼教導和啟蒙,事實上,他們也幫不了我們什麼,他們不能提供給我們任何好處,反而可能打亂我們的平靜,増添我們的煩惱。如果他們能夠在這個世界上銷聲匿跡的話,或許還能減輕一些我們的負擔

呢!

誤解之三:哲學只是統治階級控製人們思想的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工具。

由於哲學家們一般出身於社會的中上層,與統治階級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他們的哲學思想也一定或多或少地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價值、傾向、趣味、願望和要求,即使不是赤裸裸地為統治階級辯護,至少也很難公開地批判和反對統治階級,並站在被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立場說話。的確,在社會分工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包括哲學在內的精神文化生產,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掌握着社會經濟政治資源的強勢階級的控製,它們必然要把自己的意誌貫徹到精神文化生產中去,為自己的統治製造合理的依據,以取得被統治階級的「同意」。這使得哲學很難擺脫政治權力的影響。

於是對哲學的第三種誤解便產生了:哲學只是統治階級控製人們思想的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工具,是一種與「武」的、暴力的統治工具相輔相成的「文」的、非暴力的統治工具,它產生一種「軟暴力』』,或一種隱蔽的控製力和影響力,讓人們心甘情願地認同於某種「神聖的」、「形而上的」、牢籠萬物主宰眾生的「秩序」和「意誌』』,服從於一種不應該也不可抗拒的「命運」和「規律」。

2、哲學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智慧

應該說,上述三種誤解絕非空穴來風,它們都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和歷史依據。之所以說是一種誤解,是因為它們只看到了事情的一個方面,而沒有看到事情的全部,沒有看到哲學所蘊含的全部屬性和豐富的可能性。

首先,哲學這種「形而上」的學問只能來自「形而下」的具體科學和經驗知識,它只能是對具體的科學知識和人們的生活經驗的提煉、概括和總結。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一種完全缺乏科學和經驗基礎的哲學,脫離這些科學和經驗,哲學甚至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語言,哲學家甚至不可能張口說話。最早的哲學本身就是與具體科學知識雜糅、混合在一起的,只是到後來,科學才從哲學之中或者說哲學才從科學中分化出來。最早的哲學家同時也是科學家,比如希臘自然哲學家們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家。古代的亞裏士多德和近代的黑格爾等哲學家,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即使在哲學與科學高度分化的現當代,一個想在哲學上做出一點成就的人,如果不擁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或社會科學知識,他就永遠不可能突破前人而創造出新的哲學思想,永遠只能跟在前輩哲學家後面鸚鵡學舌。這個道理其實比較簡單:排除掉多姿多彩、紛繁復雜的具體事物,哪裏還存在什麼「道』』、「理』』、「普遍規律」呢?所謂「世界』』,所謂「宇宙』』,不過就是無數具體事物的總和而己。

第二,迄今為止,哲學固然主要是由專門的哲學家們發展起來的,但人民群眾對哲學發展的貢獻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他們的生活智慧,他們對世界與人生的認識與領悟,本身就是哲學的活生生的源頭活水,在那些傳說、故事、寓言、諺語、箴言、俚俗等等民間文化和民間智慧中,包含着多少哲學思想啊!我本人現在算是一個專業的哲學學者,不過說到對我的哲學思想影響最大的人,不是任何一位哲學家,而是我的母親,一個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的農村勞動婦女,她對生活的那種堅韌和執着、自主和自強、豁達和淡定,培養了我基本的世界觀和人生態度。此外,說勞動者不能從事哲學研宄和創造哲學學說,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我國春秋時期的大哲學家墨子是一介工匠,佛教哲學家六祖惠能是一介樵夫,明朝時期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是一介鹽丁,明末清初的哲學家顏元是一介農夫。在西方哲學史上,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是一個奴隸,荷蘭偉大的哲學家斯賓諾莎一生以磨眼鏡片維持生存,德國工人狄慈根通過自學獨立地成為一名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國工人埃裏克•霍弗着有影響很大的《狂熱分子:碼頭工人哲學家的沉思錄》,獲得了職業哲學家的尊敬。可見,哲學並非「有閒階級」的專利,勞動者並非註定不能從事哲學研宄。

第三,說哲學只是統治階級的工具也是不全面的。不僅出身勞動者的哲學家大都不是統治階級的辯護士,就是出身於統治階級的哲學家也不全是,他們往往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狹隘的階級偏見和眼界,而表現出對包括勞動者在內的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的關懷。我國歷史上的莊子、嵇康、郭象、李贄、黃宗羲、顧炎武、戴震、唐甄、龔自珍、譚嗣同等哲學家就非常富有批判意識,尖銳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專製製度及其意識形態。西方哲學史上的赫拉克利特、普羅塔哥拉、蘇格拉底、阿伯拉爾、奧卡姆、洛克、休謨、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康德、費希特等哲學家,堅定不懈地追求自由、平等和正義,使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和批判精神薪火相傳,到19世紀40年代,終於產生了兩位與資產階級社會徹底決裂並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的哲學家,這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由他們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從勞動者出發、為了勞動者、依靠勞動者、屬於勞動者的哲學,這不僅體現在這種哲學的目標、使命、宗旨、立場上,而且體現在它的體繫結構中(「勞動」在其中占有極為關鍵和核心的地位),哲學因而第一次成為勞動者和工人階級改造世界、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嚮導。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後,越來越多的哲學家成為資本主義的批判者和社會主義的追求者,以至可以說,勞動階級的哲學家己經與非勞動階級的哲學家處於分庭抗禮的地位了。這一事實足以證明,哲學也完全可以成為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寶貴思想財富。

歸根宄底,哲學本質上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哲學(Philosophy) 」這個詞的本義就是「愛智慧」,「哲學家(Philosopher) 」這個詞的本義就是追求智慧的人。當然,處在社會上層的人們可以表達他們的生活智慧,既然他們也是人,他們也可以說出某些對人類來說具有普遍意義的智慧。但是,處在社會下層和底層的勞動者也是人,他們當然也會有自己的生活智慧,其中也會有對全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智慧。

3、哲學與勞動者的相互需要和相互促進

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創了哲學發展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一事實證明,哲學只有與勞動者相結合才能獲得更為深刻的發展動力和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否則,哲學就只能總體上停留在作為有閒階級的消遣和統治階級的工具的水平上,就只能自閉於象牙塔或狹小的圈子裏,這對哲學來說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對有良知和正義感的哲學家來說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着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對此深有感觸。他自己承認,作為存在主義思想家,他所表達的是他出身於其中的小資產階級的哲學和生活智慧,他所提倡的存在主義式的反抗和選擇是「前無依託、後無辯護」的,是絕望的和沒有前途的一「他人就是地獄! 」「人是一堆無用的激情! 」自從他接觸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後,他感受到一種新的希望,覺得自己可以投身到一種比自己的個人反抗更有力量的社會改造運動之中,從而尋找到一種新的生活意義。正是這樣一種轉變,使他獲得一種新的思考動力和創作激情。在他的哲學生涯的後期,他寫出了《辯證理性批判》這一巨着,力圖把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從而使自己的哲學發展到一個超出了其早期代表作《存在與虛無》的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也許更為重要的是,勞動者需要哲學的幫助,需要培養哲學思考能力,需要提高自己的哲學修養,需要屬於自己的生活智慧。

哲學的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推理和辯護而是反思和批判,不是解釋世界而是改造世界。這正符合勞動者的需要。即使是在當今時代和當代社會,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代價和負面後果,絕大多數是由勞動者來承擔的,而這種情況是需要改變的。勞動者要在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同時推進人類的自由、平等和正義,需要積極地行動,而積極的行動需要理論的指導。哲學可以幫助勞動者認清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認清自己在世界和社會中所處的真實地位及其原因,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正確的道路和有效的方法。在現代的「憲政、民主和法治」社會,在各階級和階層按照憲法和法律進行公平博弈的「公民社會』』,如果勞動者缺乏明確的歷史意識、社會意識、階級意識和自我意識,在與其他階級和階層的社會政治博弈過程中,就會因為缺乏足夠的「理念』』、「理論』』、「理由』』,因為缺乏辯論能力和談判能力而明顯處於下風,從而加劇本來就己經存在的弱勢地位。如果是因為輕視和拒斥哲學等理論資源和文化資源而導致這樣的結果,那麼公正地說,這個責任應該由勞動者自己來承擔。

即使是在日常的個人生活中,提高哲學思考能力和哲學修養,對勞動者來說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人和自然的問題、生和死的問題、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問題、自由和必然的問題、平等和個性的問題、社會和個人的問題……所有這些千百年來哲學討論和關註的似乎

很抽象的問題,無一不是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會碰到的極為實際的問題,它們「剪不斷、理還亂」地糾纏着我們,不管我們身處社會高層還是社會底層。有人說,對於勞動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就業問題、收入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哪有心思去關心你所說的那些「資產階

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的問題?應該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勞動者是人(而不是「勞動機器」和「工作動物』』),人所具有的我們無不具有,更為重要的是,正因為我們迴避這些問題而把全部心思集中於「麵包和黃油」問題,才使得我們目光短淺、眼界狹窄、思維僵化、智力萎縮,從而抓不住歷史提供給我們的機遇,任憑自己在歷史大潮中隨波逐流,而不能主動地把握自己的命運。

問題的關鍵在於,人作為人活着,在文化、語言和歷史中活着,不可避免地要以某些抽象觀念或理念為指導,區別不在於有人有理念有人沒理念,而在於有人經過反思自覺地選擇乃至創造適合於自己的理念,有人卻只能被動地接受前人和環境「滲透」和「灌輸」給他的理念。從來不知道哲學為何物的中國傳統農民也有自己的「哲學」,那就是「天」、「命」的哲學,算命先生就是他們的「哲學家』』;算命先生是盲目的,卻能給視力很好的農民指出一條他們自己看不到的出路!現代的勞動者如果不能尋找屬於自己的哲學,也只能不自覺地接受別人有意無意地強加於我們的哲學,從而淪為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像早期無產者一樣的「聽天由命的可憐蟲」!

二、什麼是勞動哲學

1、勞動哲學是貫通哲學與勞動科學之間的橋梁

現代科學和哲學的發展證明,在最一般的哲學或世界觀(包括本體論或存在論、價值觀和認識論)與各門具體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存在着一些貫通兩者的中間環節,這些中間環節,一方面可以說是由一般世界觀向具體的、特殊的科學的下降,故而我們可以把它們稱之為「第二層次的世界觀」,另一方面,它們又可以說是由具體的、特殊的科學向一般世界觀的上升,故而我們又可以把它們稱之為「部門哲學」或「哲學分支學科」,如自然哲學、科技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管理哲學、歷史哲學、社會哲學、道德哲學、藝術哲學等等,它們分別建立於與其對應的具體科學的基礎之上,但又沒有停留在各門具體科學的層面上,而是對各門具體科學涉及的問題進行哲學思考,從而使具體科學和最普遍的哲學對接起來。
 勞動哲學(Philosophy of Labour),作為對勞動者、勞動活動、勞動關係、工會等社會現象的哲學思考,正就是最普遍的哲學與有關勞動者、勞動活動、勞動關係、工會等社會現象的諸多社會科學(如勞動經濟學、勞動社會學、勞動關係學、勞動管理學、勞動保障學、勞動保護學、勞動法學、勞動生理學、勞動心理學、勞動倫理學、勞動美學、勞動動力學、勞動創造學、勞動教育學、勞動組織學、工會學、職工民主管理學等等)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一門「部門哲學」或「哲學分支學科」,我們稱它為勞動哲學;作為勞動學科群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我們稱它為元勞動學(Meta-Labour Theory)。
2、 勞動哲學具有哲學、勞動科學和其他部門哲學都不可取代的相對獨立性

就勞動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而言,一方面,它必須直接依託於上述各門社會科學的研宄成果,另一方面,上述各門社會科學又的確不能取代勞動哲學,相反,如果繞開勞動哲學這個中間環節,這些社會科學就很難得到來自哲學的支持,或者說,哲學就很難具體化入這些社會科學之中。事實上,這些社會科學之所以在近30年間發展緩慢(相對其他社會科學而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由於它們缺乏勞動哲學基礎,因而也很難得到最高哲學層面的支持。
就勞動哲學與哲學的關係而言,勞動哲學固然必須以某種最一般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基礎,但後者也不能繞開勞動哲學而直接去指導上述各門社會科學。這些年來,我國的哲學研宄和哲學發展之所以未能對勞動領域、職工生活和工會工作產生應有的影響,職工群眾和工會幹部之所以遠離哲學這一「形而上的」的抽象王國,哲學界之所以與工會界和工會理論界老死不相往來,也正在於缺乏勞動哲學這一中間環節。
就勞動哲學與其他部門哲學或哲學分支學科的關係而言,勞動哲學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相對獨立性。比如,初看起來,勞動問題正如資本問題或其他重大的經濟問題,不過是經濟哲學的一個方面,因此,關於勞動的哲學思考隸屬於經濟哲學,而不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哲學分支學科。然而,勞動問題決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它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和文化問題,也就是說,它是一個融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諸方面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課題,經濟哲學、社會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等部門哲學單獨而言很難將勞動問題研宄清楚,而勞動哲學,在吸收上述諸部門哲學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更全面地、更準確地解釋和解決勞動問題。由此可見,勞動哲學不僅可能而且必須成為一門哲學分支學科。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勞動哲學相對而立的資本哲學(Philosophy of Capital),也可以並且也應該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哲學分支學科,而且事實上,資本哲學比勞動哲學更早地登上了當代中國哲學舞臺。由於所處的位置不同,由於立場和視角不同,勞動者方面會更加致力於勞動哲學的建立和發展,而資本所有者和經營者方面會更加致力於資本哲學的建立和發展,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勞動哲學和資本哲學並不是絕對對立的,並不是說,只有勞動者方面才會有勞動哲學,只有資本所有者和經營者方面才會有資本哲學;勞動者方面也會有其對於資本的哲學思考,資本所有者和經營者方面也會有其對於勞動的哲學思考。不僅如此,由於勞動和資本處於同一個市場經濟體系和公民社會中,勞動哲學也要儘量考慮到資本的地位和作用,資本哲學也要儘量考慮到勞動的地位和作用,勞動哲學需要有自我批判和吸收資本哲學的合理成分的意識,資本哲學需要有自我批判和吸收勞動哲學的合理成分的意識。更有甚者,雙方都應當看到勞動與資本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歷史趨勢,為消除勞動和資本的對抗性矛盾準備歷史條件。
總之,勞動哲學的建立,將打通哲學與勞動科學之間的壁壘,填補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的一個空白。。

3、 西方學術界對勞動哲學的認識

勞動哲學的學科位置和作為一門哲學學科或元勞動學的獨立性並沒有得到很多人的認識和認同。就是在分工和分化己經很細密的西方學術界,勞動哲學在學院哲學或主流哲學中也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現代西方哲學主流是分析/語言/科學哲學、人本主義哲學、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哲學,很少涉及勞動問題;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也由19世紀的經濟/政治批判轉向文化/社會批判,較少涉及工人階級具體的勞動、經濟、生存狀態。哲學與勞

動、勞動(工)運動(Labor movement)似乎是不相關的兩個領域;19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工人運動的那種密切關聯己不復存在。當然,一些重要的哲學家都從不同的角度涉及過勞動問題,但勞動問題在他們的體系中不占重要位置。哈貝馬斯算是很重視勞動問題了,不過「勞動」在他的「生活世界」中只占有一個相當消極的位置,他認為只有「交往」才能重建現代人的「生活世界」。真正在純哲學領域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哲學的,似乎只有盧卡奇的《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

着有《勞動哲學》一書的荷蘭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象學研宄專家裏米•寬特對這種情況深有感觸,他指出,在傳統的學院哲學分類中,沒有勞動哲學;勞動哲學對某些思想家來說似乎是一種相當新的哲學主題。他回憶說:「當我告訴我的同事和朋友,我打算去教勞動哲學時,有些人感到驚愕,有些人問它是一種什麼哲學。可是勞動哲學並不是新的,有一種在勞動中發現了新哲學體系的起點的哲學己經存在了一個世紀之久,這就是馬克思主義。」①

雖然勞動問題在現代西方很少進入最一般的哲學層面,但作為勞動運動特殊意識形態的勞動哲學仍然在頑強發展,主要表現在指導工會運動(Trade union movement)的工聯主義(Trade unionism)與指導勞動合作運動(Labor cooperative movement)的互助主義一合作主義(Mutualism-Cooperationism)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在指導左翼政黨(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的民主社會主義和市場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之中。西方勞動哲學主要探討勞工運動的理念、目標、原則、綱領,勞工運動中雇主與勞動者、契約與身份、安全與所有權、權力與責任、個體自由與集體聯合、社區(Community)和社團(Society)的重構與生活意義的追求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但是,上述勞動哲學在很大程度上還處在一種非反思的、經驗總結的層次上。不從哲學的角度和層面深入和全面研宄勞動問題,在理論上畢竟是一個很大的缺陷。出身聖奧古斯丁修道會哲學博士的勞動哲學家裏米•寬特對此有過深刻的論述:「我的哲學事業開始於對學院哲學的研宄,但我發現,儘管它們包含有價值的元素,但並不是對現代生活的充分表達。現代世界遇到一些根本的變化:科學和技術迅猛發展,政治和國家的功能急劇變化,與13、16世紀大為不同。人性不是某些固定品質的綜合,而是歷史地變化和發展的;人性,其潛在可能性大於其現實狀態,這些巨大的可能性在歷史過程中逐步得以實現。因此,我們不能用13、16世紀的哲學家使用的概念來談論20世紀的人類。如果說,托馬斯•阿奎那不談勞動還不是一個錯誤,那麼,他的後繼者們繼續忽視勞動問題,就的確是錯誤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哲學是人類生活的表達,它致力於發現人類生活的基本方面並用概念表達它們;它致力於發現生活中的多中之一(unity in plurality)或多樣性中的統一性(unity in themultiplicity)。勞動就是這些基本方面之一。勞動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無疑,勞動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而哲學,如果不發展出一種勞動哲學的話,就不能完成其創造一種對人類生活的完整的哲學表達的任務(黑體為引者所標)。」②

我想進一步指出的是,勞動哲學的缺位,對現代社會主義運動和勞工運動的實踐也是很不利的。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為什麼崩潰?西方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為什麼後繼乏力?工會運動為什麼陷入低潮?從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具體學科進行分析研宄固然是很重要的,從哲學上進行徹底的和根本的反思尤其重要。

三、勞動哲學的價值

1、勞動哲學是把國家意識形態與工人階級和工會聯結起來的中介和橋梁


一般而言,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寫入我國憲法的國家意識形態,是當代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工會的改革和建設實踐,並在中國工會的改革和建設實踐中,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工人階級和工會理論,是中國工會面臨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然而,僅僅一般地強調國家意識形態對工人階級和工會的指導是遠遠不夠的。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意識形態就是工人階級的特殊意識形態,但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後,這種直接同一狀態己經被打破了,出現了分化,出現了分工,出現了差別,出現了矛盾,這就不能直接把國家意識形態照搬過來指導工人階級和工會的實踐了,這就需要一種相對獨立的特殊意識形態,一種必不可少的中介和橋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工人階級和工會的具體實踐連接起來,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與工會學、勞動關係學等具體的有關工人階級和工會的社會科學連接起來。展開論證如下: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載入憲法的國家意識形態,不僅是工人階級和工會這一特殊的階級和政治團體的指導思想,而且是所有階級、階層和政治團體的指導思想,是全體人民實現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共同理論基礎;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不僅要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要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這就是說,國家意識形態體現了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意誌和共同理想,並不包羅萬象地反映和規定各階級、各階層人民的特殊利益、特殊意誌和特殊理想,在共同的意識形態框架和政治框架內,各階級、各階層人民可以而且必須從自己的特殊位置和特殊視角出發,對馬克思主義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詮釋,在不違反「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可以而且必須擁有自己特殊的、第二層次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計劃經濟時代的工人、農民、幹部、知識分子外,又產生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新的社會階層。不能否認的是,這些新的社會階層,尤其是其中的企業家階層和私營企業主階層,在市場經濟中,在新的產權關係和勞動關係格局中,在新的資源(經濟資源、組織資源和文化資源)、資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和財富分布中,相對普通勞動者而言,處於優越和強勢地位。同樣不能否認的是,雖然這些社會階層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成我國的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但在具體的經濟競爭中,它們與普通勞動者之間,存在着相當明顯的差距和矛盾,這種差距和矛盾必然要反映到政治和意識形態層面。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相對單一和一致的社會結構分化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和矛盾的社會結構的歷史條件下,執政黨和政府必須並且正在由社會各階級階層的直接代表者,變成間接代表者、總體利益代表者和最終代表者,即變成社會各階級階層之間的居中協調者或居間仲裁者,執政黨和政府不能單方面代表某一社會階級或階層而壓製與之有利益衝突的另一社會階級或階層。這實際上是形成了現代社會治理結構的「三方格局」或「三方機製」,比如處理勞動關係或勞資關係的「三方機製」,比如處理產業關係、地方關係的「三方機製」。應該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即由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某種「父愛主義」和「權威主義」的治理結構,向一種「公民社會」和「憲政、民主和法治」的治理結構轉化。社會各階級、階層因此而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權利,不言而喻,它們也要對自己的存在和發展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在經濟競爭、政治對話和社會博弈過程中,存在着差距和矛盾的各社會階級階層,為了更有力和充分地證明自身權利、利益和要求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為了更多地得到作為社會利益總體代表者、協調者和仲裁者的執政黨和政府的支持,為了獲得整個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更大的認同,必然要從「意識形態」的高度來論證其存在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必然要以一整套「宏大話語」來彰顯其存在和發展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從而獲得知識上和道義上的製高點。比如,《中國工會章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中國工會的指導思想,與此同時,中國企聯也明確宣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雙方在以國家意識形態為終極理論依據這一層面上是一致的,而這一點也的確表現出雙方在長遠利益上的一致性。但如果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雙方就完全一體化了,彼此之間就不存在利益矛盾和衝突了,就沒有必要有這麼兩個組織來代表市場經濟中兩個不同的利益群體和勞動關係中兩個相對而立的方面了,而中國工會就沒有理由定位為「會員和職工利益的代表」,就沒有理由提出「中國工會的基本職責是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了;另一方面,中國企聯也就沒有必要提出「以為企業、企業家(雇主)服務為宗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維護企業、企業家(雇主)的合法權益」①了。既然己經認可了中國工會和中國企聯代表和維護兩個不同的、特殊的利益群體的合法權益,那就不僅要從雙方共同認可的國家意識形態出發,而且要從雙方各自的特殊意識形態出發,來論證其特殊利益的合法性,只有這樣,這兩個「自在的階級」,才會分別獲得其自我意識,從而轉化為兩個「自為的階級」。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企業家和私營企業主階層在經濟上的迅速崛起,它們的自我意識也在逐漸形成,它們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家意識形態的同時,還在努力尋找自己特殊的意識形態—它們不僅在較深或較高的理論層面論證自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且咄咄逼人地貶低乃至否認普通勞動者和工人群眾的地位和價值。比如,認為所有者、企業家才真正代表了新的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而工人則代表了比較落後的生產力和文化;認為企業股東才是企業的主人,而工人只是勞動者和被雇者;認為職工和工會是改革不應加以考慮的變量,應當建構經營者壁壘以遏製職工和工會;認為改革的主體是政治家、知識分子和企業家,應當建立由他們組成的改革的政治同盟,而勞動者和工人則是改革的客體和對象,只需要讓他們保持基本穩定就可以了;認為一切利潤應當歸企業家;等等。所有這些觀點,不僅僅是以一定的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理論為基礎的,而且自90年代中期自由主義思潮浮出水面後,又獲得了一種經濟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道德哲學和法哲學的支持。不能否認的是,經濟上的強勢集團,正在獲得理論上乃至學術上的強勢話語權,並且表現在與其他社會階層的政治博弈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體現在國家立法和政府決策過程中。

返觀勞動者階層和工人群眾,不僅己經在經濟上處於弱勢地位,而且正在逐步失去其在政治上和意識形態上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在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遷過程中,他們顯得茫然失措、困惑不解、信心失落、無可奈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重新成為一個「自在的階級」,還遠遠沒有成為一個「自為的階級」。面對這種情況,工會和工會理論界也顯得消極被動,只是死死地守住諸如「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階級和公有財產的主人」、「應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願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繫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這些最一般的國家意識形態話語不放,而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公民社會的「三方格局」中,在「憲政、民主和法治」的治理模式中,發展出一整套與企業家、私營企業主、高收入群體不同的意識形態,在高層次的理論和學術領域,有力地回應各種貶低和否定工人階級的言論,以強有力的理論和學術依據,加入到國家層面的經濟管理、政治決策、文化導向和社會建構中去,從源頭上維護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

本書認為,勞動哲學恰恰可以成為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特殊意識形態,從而把國家意識形態與工人階級和工會的實踐連接起來。

2、勞動哲學有助於重構當代中國工人的階級意識並使之上升為國家意誌

勞動哲學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把國家意識形態「下傳」到工人階級和工會的實踐之中,還在於概括、提煉、總結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意識、意誌、願望和要求,推動中國工人的階級①《中國企業聯合會章程》第一章第2條

意識的更新和重構,並使之「上達」和上升到國家意誌和國家意識形態中去。

「更新和重構中國工人的階級意識」這個命題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隨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化,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發生了急劇的、巨大的變化,工人階級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地位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固守大一統公有製和計劃經濟下形成的那套觀念和意識形態,就會使工人群眾產生如下較為消極的心理和心態:(1)看不清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而留戀並希望回復到從前的「美好時光」和「黃金時代」;(2)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以及過於強烈的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對社會現實和自己的前途悲觀絕望;(3)看不到改革開放的歷史進步意義以及給自己帶來的解放、權利和機遇,消極被動地被捲入歷史潮流之中。這三種心理和心態都表明他們處在一種沒有達到真實的自我意識的「自在的』』、隨波逐流的狀態,只有重新建構一種較為真實的、積極向上的自我意識,他們才能達到一種「自為的」、獨立自主的狀態。
目前寫入憲法的國家意識形態,並不僅僅是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其他各階級階層也可以從自身出發對之加以理解並接受其指導,執政黨不能再直接為工人階級和工會提供現成的「階級意識」、「思想武器」和「理論體系」了,原因很簡單一它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執政黨只能以國家意識形態作為標準和尺度,協調和仲裁各階級階層意識形態的論爭,各階級階層應當自己承擔起創立和發展(重構)其特殊意識形態的責任,而不能抱着「等、靠、要」的心態,希望執政黨像慈父一樣為自己提供思想工具和精神食糧。
對憲法仍然保留的關於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和國家主人地位的規定,不能做一勞永逸、高枕無憂的理解,即使過去一直是這樣,也並不意味着將來永遠、必然會這樣。在市場經濟、社會分化、利益集團多元化的歷史條件下,工人階級能否保持其領導地位和主人地位,取決於工人階級能否在現代市場經濟、「公民社會」及其「憲政、民主和法治」的治理結構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經濟力量、政治力量和文化力量。這表明,中國工人階級要重新形成和建立這樣一種明確的自我意識:一方面不要樂觀地相信某種外在的歷史必然性或先驗的理由一定會保障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和主人地位,另一方面也絕沒有必要悲觀絕望,因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反倒有可能追求和實現某種真正的而不是虛幻的領導地位和主人地位。
「更新」、「重構」的主體無疑首先是工人階級本身,因為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的,工人階級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如果工人群眾本身不願變、不能變,再先進的思想和理論也無法從外部強行灌輸到他們的頭腦中去。但這並不意味着知識分子只能無所作為或不必承擔特殊的責任,歷史證明,轉向工人階級立場並成為工人階級一部分的知識分子,應該而且可以在工人階級的思想啟蒙和意識發展方面作出較多的努力、做出較大的貢獻。本書認為,「勞動哲學」應該而且可以成為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的集中體現和表現。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盧卡奇、葛蘭西等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向來都很重視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問題。他們絕不把「階級意識」(社會意識)僅僅看成是「階級存在」(社會存在)的自動的產物或對「階級存在」的被動的反映,相反,他們把「階級意識」看成是把較低階段的「階級存在」提升為較高階段的「階級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主動的、創造性的知識和意誌力量;他們強調,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沒有先進的階級意識就沒有偉大的階級鬥爭,從而也就沒有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我國工人階級尚未達到清楚明白的自我意識,而工人階級是否具有獨立而完整的階級意識,是其是否成為一個成熟的、自為的階級的主要標誌,直接關繫到中國工人階級能否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積極負責的、建設性的階級,強有力地加入到我國現代文明社會和公民社會的建構過程中去,關繫到他們能否成為現代民主社會的積極公民和真正的主人。在這個意義上說,在哲學層面進行歸納、探討、思辨、建構的「勞動哲學」,相對於其他具體的勞動科學而言,能夠更為宏觀、全面地反映和提升工人群眾階級意識的變化和發展,並且使之加入到國家意誌和國家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中去。

四、勞動哲學的性質

1、 勞動哲學的意識形態性質

首先,勞動哲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質。回顧西方勞動哲學的發展歷史,不管是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哲學,還是民主社會主義、工聯主義和合作主義的勞動哲學,無不是與勞工運動和工會運動直接聯繫在一起的,無不表達了工人階級的利益、願望、情感和要求。勞動哲學並不掩飾自己的階級性,並不刻意把自己打扮成某種超階級的、純科學的、適用於一切人的「客觀真理」和「普遍真理」,相反,它以伸張和維護工人階級的權利為己任。現代社會是一個意識形態多元化的社會,至少在西方社會,還沒有見過一種適用於所有人的意識形態。問題不在於有多少種意識形態,而在於各種意識形態之間如何尋求「交叉共識」,即在相互分立的基礎上尋求認同,在底線共識的基礎上保持獨立。

我國正在迅速向現代社會結構轉化,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正在由過去與全體人民直接同一的共同信仰轉化為不同意識形態的協調者、仲裁者,是多元意識形態之間的「共識層面」,是眾聲合唱之中的高聲部,是交響樂曲中的主旋律,並不直接為各社會階級階層提供現成的、特殊的意識形態。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西學的湧入與宗教和國學的復興,多元意識形態並存的格局事實上己經形成。比如,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在日常生活、大眾文化乃至學術層面都取得了較強的話語權。相反,工人階級及其工會組織卻僅僅停留在與國家意識形態直接統一的狀態,而缺乏自己特殊的意識形態,這實際上是使自己處於依賴於國家意識形態照顧的消極被動狀態。在社會結構日益多元化和差別化的條件下,工人階級要提高自己的經濟政治地位、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必須擁有特殊的意識形態。一般而言,在市場經濟中,工人個體相對而言缺乏經濟、政治和知識資源因而也是軟弱無力的,工人階級的優勢主要在於人數眾多及其力量的總和;要把人數眾多的優勢轉化為經濟政治博弈中的優勢(或彌補一盤散沙的劣勢),只有組織和團結起來,而組織和團結又以明確的階級意識為前提。勞動哲學正好可以成為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

要建設一個憲政、民主、法治框架內的「公民社會」,要建設一個各階級階層自由、平等、公正博弈的「和諧社會」,其基本前提是各階級階層對自身的地位、權利、義務具有明確的意識並在此基礎上組織起來。不能設想,一個缺乏階級意識和意識形態武器的階級能夠強有力地維護自身的合理權益。我國工人階級己達三億之巨,在未來數十年,還將有數億農民轉化為工人,屆時工人階級將成為我國最大的就業人群並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想象,如果他們不能在一定的意識形態下、在憲法和法律的規範下組織起來並加入到國家政治進程中去,那麼,市場經濟本身的馬太效應或滾雪球效應必將使貧富差別越拉越大,而兩極分化必將引起社會動盪和階級鬥爭,「公民社會」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會淪為泡影。南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教訓是值得我國吸取的。

2、 勞動哲學的科學性質

勞動哲學又具有強烈的科學性質。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在尋求科學的支持,都必須通過科學的論證,因而也都具有科學的性質,即使是近現代宗教,也在努力實現與科學的結合,那種完全拒絕和否定科學的宗教,己經被人們視之為「邪教」。勞動哲學也不僅僅是「工人階級的利益、願望、情感和要求的表達」,它同時還要從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管理學、法學等各門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對工人階級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以及整個社會歷史中的地位、職能、作用進行客觀、理性、冷靜、全面的論證,從而為工人階

級的權利要求提供學理、學術支持。

勞動哲學的科學性要求我們遵循科學研宄和知識生產的一般規律和規範:

要充分繼承和吸收歷史上一切勞動哲學思想資源。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意味着從勞動的視角出發重新梳理整個哲學史。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指望自己有所突破和建樹。
要充分總結、整理、歸納、提煉各門人文社會科學對勞動問題或在勞動領域所取得的成果。這個工作量更大,非一人所能為之。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對勞動問題、勞工問題、工會問題有大量的研宄和論述,勞動哲學要與它們進行視角對接和視域融合,而不能自說自話,閉門造車。
進行實證性的社會學、心理學方面的調查研宄,把勞動哲學與勞動者、工人階級的真實的、實際的生存狀態、心理狀態和思想狀態對接起來。哲學,由於本身的抽象性、一般性、綜合性、總體性,往往與具體的、實際的、特殊的生活世界隔着一道又一道屏障,這是哲學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應該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條真理:工人階級的解放最終只能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知識分子對勞動哲學的專門研宄當然是很有必要的,但這種研宄不僅不能取代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的內在的發生、提升和發展,而正應該依據這種發生、提升和發展。這不僅是對勞動哲學的科學性要求,也是對勞動哲學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要求。
五、勞動哲學的體系

勞動哲學是對勞動現象(勞動者、勞動活動、勞動關係等等)的本質和規律的哲學思考。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勞動哲學應當包括如下基本環節:

1、勞動一般

勞動是人們以自主或受僱的方式改造自然界並創造物質財富的直接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人與自然界直接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和變換的活動過程。由此可知,勞動與實踐、工作、生產是四個既相聯繫又相區別的範疇。勞動是一個悖論,其中充滿了物質性、客體性、對象性與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的矛盾運動,因果性與目的性、合規律性與合價值性的矛盾運動,被動謀生性、外在強製性與自由自主性、自我實現性的矛盾運動,社會性、總體性、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與個人性、個體性、個別性、特殊性、具體性的矛盾運動。

勞動是一種最核心、基本、關鍵和重要的實踐活動,是整個人類生活世界和社會結構的基礎,是人類歷史的出發點、入口、奠基石和母腹,但並不能用勞動決定和解釋一切,因為從勞動這一原點中分化、分叉、滋長、蔓延出來的東西,比如語言、巫術、宗教、政治、戰爭、法律、習俗、社會管理、社會交往、科學、技術、哲學、藝術等等實踐形式和生活領域,後來都得到了獨立的發展,並且反過來促進勞動的發展,這些東西是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勞動諸要素的;它們和勞動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又具有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地用勞動發展的邏輯和辯證法去說明它們本身發展的邏輯和辯證法。

勞動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但不是唯一的動力;還有兩種力量在促進或促退歷史:精神的創造力量和反精神的破壞力量,前一種力量在性質上高於勞動生產力,後一種力量在性質上低於勞動生產力;如果說精神的創造力量是與勞動生產力呈正相關的,它們共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那麼反精神的破壞力量則是與勞動生產力呈負相關的,它破壞了勞動生產力和精神的創造力量,把人類歷史拉向後退的方向。反精神的破壞力量主要有兩種:暴力和狡智。

應該揚棄勞動一元論和多元相對論、決定論與自由意誌論之間的二元對立,而實現一種

可能的綜合,那就是「以勞動為軸心的多元互動論」。

2、 勞動者

勞動、勞動結構、勞動過程三要素(環節)是:勞動客體(勞動對象)、勞動中介(勞動工具)、勞動主體(勞動者);勞動就是這三要素(環節)所組成的靜態結構以及這三要素(環節)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勞動客體,又叫做勞動對象,是勞動活動作用於其上的客觀物質實體;勞動中介,又叫做勞動工具,是人類賴以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變換的橋梁和通道,是人類實現自己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目的的絕對必要的手段;勞動主體,又叫做勞動者,是整個勞動過程的出發點,是直接物質資料生產的發起者,是通過製造和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積極的、主動的、能動的創造力量。把勞動過程區分為三要素或三個環節是必要的,但這種區分也是相對的,因為勞動客體、勞動中介、勞動主體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

勞動者也處於悖論之中:勞動者為整個人類的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其自身的主體創造性和精神文化程度最低;勞動者為人類的自由發展和自我實現準備了經濟條件,但自己的勞動卻主要是甚至不過是一種謀生活動;勞動者為人類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歷史前提,自己卻被模式化、同質化、平均化、標準化;勞動者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但最後分配到的人均財富卻是最少的;勞動者支撐了整個社會大廈,但其社會地位最低,社會權利最少。

為什麼勞動者在歷史上處於弱勢社會地位呢?這是因為社會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的演化過程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統治階級和強勢社會集團必然對勞動者進行人為而且惡意的掠奪、剝削和摧殘;勞動者自身的諸多缺陷和弱點也束縛自己的發展。由於勞動者的這種社會地位,勞動者在歷史上僅僅具有一種最終否決者的地位和作用,或者說,勞動者在歷史上僅僅具有一種基礎或基本條件的地位和作用,迄今不能成為歷史發展的引導者、領導者和先行者。勞動者是歷史發展的犧牲者和奉獻者,是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是承擔人類大部分罪惡、災難和痛苦的階級,而沒有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歷史主體、歷史的創造者和建設者,即沒有創造和建設出一種能夠保持和更好地激發社會的創造力、活力、凝聚力的新型的、新質的社會結構。

然而,數千年來,勞動者不僅保留了人的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而且使之得到了新的發展,勞動者的自由自主性、自我實現性和個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勞動者的地位和權利在逐步提高、弱勢狀況在逐步改善。尤其是最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發達國家勞動者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地位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事實證明,勞動者地位的提升,並沒有損害整個社會的效率和發展速度,正相反,由於自由、人權等從前主要由強勢社會集團享受的價值推廣到了社會底層,便更全面和徹底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造潛能,從而使社會得到高速而又穩定、可持續的發展。這充分表明,勞動者的社會歷史地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應當揚棄精英主義與民粹主義的二元對立,實現精英的平民化和平民的精英化。

3、 勞動與價值

如同在存在論和認識論上,古代和近代哲學基本上陷入自然主義、客體主義、唯物主義、客觀主義與人類主義、主體主義、唯心主義、主觀主義的二元分裂和對立一樣,在價值觀上也是如此。現代哲學看到了這種二元分裂和對立的片面性,於是試圖揚棄這種分裂和對立,而尋求一種自然與人類、客體與主體、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相統一的存在論、認識論和價值觀,這種努力肇始於康德,成型於馬克思,而在20世紀蔚為大觀。

在這種總的思想潮流中,如以人類實踐活動為軸心,又形成了三種不同的致思路徑:前實踐哲學的致思路徑、實踐哲學的致思路徑、後實踐哲學的致思路徑。

從實踐哲學的角度來看,首先,價值是對實踐主體需要的滿足,由此可以把所有價值分為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兩大類,或者更細一點,分為生存價值、安全價值、歸屬價值、自尊價值、自我實現價值五類。其次,價值又是主體實踐活動作用於客體的結果,不同實踐活動相應地滿足或主要地滿足不同的需要,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把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結果叫做經濟價值,把政治、社會管理、社會變革活動的結果叫做政治價值,把文化創造活動的結果叫做文化價值,把日常生活實踐的結果叫做日常生活價值。哲學的價值概念統攝經濟學的價值概念。歷史上各種經濟學價值理論如供給/生產要素價值論和需求/效用價值論以及供需均衡價值論,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具有片面性。綜合起來說,經濟價值(包括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來源於需求和供給,而供給又包括自然資源、投資和資本、勞動活動、科學技術和管理五種基本要素,其中勞動在經濟價值形成和創造過程中具有優先地位。

剩餘價值或利潤來源於(1)資本家本人的勞動;(2)資本家的投資經營活動;(3)資本的風險報酬;(4)資本家的節儉和積蓄;(5)資本家把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而獲得的價值増殖;(6)剝削即對勞動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無償占有;(7)對一部分大自然賜予整個人類的資源的無償占有;(8)對一部分人類一般智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成果的無償占有;(9)非法利得。前五種來源是合理的,後四種來源是不合理的。

4、勞動與產權

產權,應該是指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既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也包括人的生產能力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產權製度的發展歷程,既是生產資料所有製發展的過程,也是勞動力所有製發展的過程;勞動者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是促成產權製度結構不斷高級化的主要推動力量;發達國家的產權製度出現了以生產資料所有製為主向以勞動力所有製為主的趨勢。

決定產權製度性質的三個基本矛盾是:(1)稀缺性和豐裕性:人類與自然的矛盾;(2)個體發展的不平衡性和階段性:個人與社會的矛盾;(3)善惡交織性:人性的內在矛盾。要建立高度公正的產權製度,不僅要以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為前提,而且要以人格的健康發展為前提,以人的主體性的極大發展和反主體性的最大限度的抑製和消除為前提,以高級的精神需要取代人的生物性自然需要成為人的主導需要為前提。

產權的來源是多重的,因而產權也是多層次的;勞動是產權的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來源。自然產權是一種直接來自人的生命權的先賦性產權,勞動產權是來自於人類特殊生存方式的後致性產權,非勞動產權是社會分工和其他力量所導致的後致性產權,包括作為勞動產權之延伸並推動勞動產權發展的、建設性的非勞動產權與作為勞動產權和建設性非勞動產權之異化並損害其發展的、剝削性的非勞動產權。

勞動與產權曾經是統一的,後來發生了分離,再後來兩者又開始結合,先是勞動力所有權的恢復,後是勞動產權的重建。在現代歷史條件下,重建勞動產權當然不是要回到單個勞動者與少量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小農經濟或手工業經濟,而主要是指在普遍實行現代企業製度的大中型企業內獲得部分產權(股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部分剩餘控製權和剩餘索取權。在這裏,勞動要素就像資本要素一樣獲得相應的股權和利潤。這是在繼承資本主義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製度的一種真正的改造,理應取代以保護勞動力所有權和勞動者社會保障福利權為主要目標和主要內容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而成為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主流和方向。

資本產權的邏輯是資本僱傭勞動,勞動產權的邏輯是勞動僱傭資本,然而,兩者都具

有片面性,資本與勞動相統一的邏輯是勞動與資本的相互僱傭。勞資相互僱傭、勞資合作是一種合作博弈或正和博弈,而單方面的資本僱傭勞動或勞動僱傭資本則是非合作博弈,是零和博弈乃至負和博弈。利潤分享、勞資共決和員工持股是三種基本的勞資相互僱傭模型。

5、 勞動與資本

在詞源學上,capital是一種具有引領作用的、具有主動活力的、能給其他事物賦予自己的意願的、對其他對象實行復蓋的事物。馬克思主義和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資本的解釋是對立的,前者認為資本的利潤來自對工人勞動的剝削,後者否認剝削,認為資本獲得利潤是天經地義的。應該說,雙方都說出了各自的道理,同時也有其各自的弱點,因此,兩者既是對立的也是互補的。比如,資本既有自行増值的一面,也有剝削勞動的一面,既有與勞動對立的一面,也有與勞動合作的一面,馬克思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抓住了其中一面並發揮到極致,但資本真實的含義和歷史地位恰好應該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去理解。

在資本與勞動的「初始關係」中,資本和勞動都分別是從狹窄的、簡單化的意義加以定義的,即「資本」是資本家所占有的生產資料,而「勞動」則是指直接生產的勞動者即典型意義上的產業工人、監領工人的勞動力,一種以運用體力和簡單生產技能為主的勞動力。然而,在歷史上,隨着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的發展與物質資本向人力資本發展,出現了一種奇妙的勞動向資本和資本向勞動的轉化,出現了勞動的資本化和資本的勞動化,出現了勞動性資本和資本性勞動,這種相互轉化和滲透的機製和關鍵是:復雜勞動就是人力資本,兩者具有直接的同一性。於是,我們有必要對資本和勞動加以重新定義:資本是在現代市場經濟和信息知識文明條件下能帶來較高產出和利潤的生產要素,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但以人力資本為主導;勞動則指對信息、知識、技術進行創造、加工、經營、管理並轉化為物質生產的過程,包括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但以復雜勞動為主導。

在工業經濟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可以稱之為早期的、初始的、傳統的資本主義)與未來的後私有製、後市場經濟社會之間,有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時期和歷史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就其以高質量勞動力為主要資本而言,可稱之為「人力資本主義」就其消除了資本與勞動的對抗性矛盾而使兩者直接統一於勞動者一身而言,可以稱之為「勞動資本主義』』;就其資本的普遍化、人人均可成為資本家而言,可以稱之為「社會資本主義」或「人民資本主義」。

6、 勞動與管理

管理學建立在對人性的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基礎之上。對人性的價值判斷包括主張人性惡的X理論、主張人性善的Y理論與主張人性善惡兼具的超Y理論。對人性的事實判斷包括「自然一物質一生理一經濟人」理論、「社會一精神一心理一文化人」理論和「多層次需求人」理論。

科學管理的基本人性假定是人性惡,並且人受物質需要等低級需要的支配,工作的主要動機就是掙錢,因此管理的任務就是把工人導向多掙錢的軌道一一如果他們願意,就獎勵他們,如果他們不願意,就逼迫他們。人本管理則基於人性善和人的高級需要的假定之上,認為人在本質上是好的,使人變壞的是環境和社會製度;人身上賦有無限的創造潛能,好的管理應該使之得到自由的實現;人們工作不僅為了掙錢,更重要的是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看起來是水火不容的,但細宄起來,兩者的絕對對立是不能成立的,而相互補充乃至相互融合倒是非常必要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科學管理應該向人本管理轉化,人本管理應當繼承科學管理的合理內核,於是就會形成科學的人本管理和人本的科學管理,這就是科學人本主義管理。

在歷史上。勞動與管理曾經是直接統一的,但隨着產權與勞動的分離以及後來資本與勞動的分離,管理也從勞動中分離出去了。就是在勞動與管理分離的歷史階段,一些促使兩者重新結合的新的需要和力量也孕育生長起來了:勞動者的個性、個體生產力、人性水平的提高要求勞動與管理的重新統一;勞動產權的確立、勞動資本化的趨勢直接要求勞動與管理的結合;勞動與管理的二元對立所造成的效率損失要求勞動參與管理;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民主化進一步要求經濟民主化和產業民主化。

勞動與管理重新結合的模式主要有三種:資本僱傭勞動型企業的參與管理、勞動僱傭資本型企業的自主管理、勞動與資本相互僱傭型企業的共同管理。

這意味着管理的革命和根本轉變。所謂管理革命,是產權革命和資本革命的必然要求,目標指向經濟民主、產業民主和企業民主;是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的統一,其主要形態是資本與勞動的共同管理;旨在消除管理與被管理的二元對立,實現被管理者的管理和管理者的被管理。勞動者要成功而有效地參與管理、自主管理和共同管理,要成功地迎接管理革命的挑戰,必須具備充分的主體條件。

7、異化勞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異化首先是一個哲學範疇,而不能歸結為一個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具體科學的範疇。它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現象,而且是一種存在論和人性論的現象:它是人的存在對人的本質的疏離化、陌生化、敵對化,其根源又在於人的本質或人性的內在矛盾,而人性的內在矛盾又深植於人類與自然的永恆矛盾之中。

異化是人的存在對人的本質的疏離和對抗,具體而言,是人的社會存在對人的自然本性和主體性的疏離和對抗。導致異化的原因是:勞動分工必然要求和導致個人能力的片面發展;社會分工必然導致個人權利和地位的分化;人性中惡的因素(反主體性)的作用必然使分工、產權、資本、管理與勞動者相異化;主體性發展的不足也會導致一定的異化。

關於異化勞動的揚棄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種激進的、徹底的模型。如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可以突破資源稀缺和人性弱點這兩種瓶頸製約,馬克思主義的理想模型的確是令人神往的。在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和物質財富的充分涌流、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取代物質需要成為人的第一需要、人的主體性取得對於反主體性的絕對優勢的條件下,人本身的自我實現就會取代謀生勞動、自由勞動就會取代異化勞動、人的存在就會復歸於人的本質,人類就會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飛躍、從人類史前史到真正人的歷史的飛躍。

然而,在資源和人性約束條件下,人類還面臨着其他前景。目前,發達國家陷入需求發育停滯、需求結構畸形、人格平面化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困境,而後發展國家陷入物質需求相對過旺而資源過於匱乏的追趕困境,整個人類則面臨資源枯竭、生態危機和核戰爭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應當準備其他的應對之策。零度増長模式、有限増長模型或中間技術模型過於悲觀,也不太現實,相比之下,可持續發展模型是各種發展模型的有機整合,是介於馬克思的無限發展模型與零増長模型和有限増長模型、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之間的比較合理的模型。這是一種主要依賴於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的、綠色/低碳/環保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循環經濟和生態文明。

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勞動者要積極主動、一步一步、一點一滴地消除勞動的異化性質,應該強化自己的勞動生產力、投資經營能力、管理能力、討價還價能力、自組織能力、集體談判能力、政治參與和對話能力與精神創造能力,只有這樣勞動者才能獲得公平的經濟權利和經濟利益,並在此基礎上獲得真實的政治權利、社會權利和精神文化權利;一旦全面擁有了這些權利,在憲政、民主和法製的製度條件下,勞動者就可以合乎邏輯地把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經濟觀變成主流文化和公共輿論,甚至變成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強有力地製約、限製和改造那些掌握巨額財富和特權的階級和階層,成為全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革命的強有力的推動者,成為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強有力的支持者和實踐者。

8、對工會運動的勞動哲學透視

工會運動是現代勞動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勞動者即工人階級的聯合的、有組織的集體行動。作為工會的階級基礎的工人階級,經歷了客觀的形成過程和主觀的形成過程,主觀過程相對滯後於客觀過程,但只有主觀過程得以完成,工人階級才在真正完整的意義上由自在階級轉化為自為階級。具體而言,工人階級的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自在的、分散的、原子化和碎片化的無集體行動階段;以部分覺悟和有限團結為前提的消極集體行動和零散的積極集體行動階段;達到了相對完整的階級意識的、自為的、積極的集體行動階段。工會的產生標誌着工人階級達到了第二階段,而工會的蓬勃發展和工人階級政黨的產生則標誌着工人階級達到了第三階段。

工會是以工人為主體的僱傭勞動者自願結合的群體組織。熟練工人最先組成行業工會,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把非熟練工人包括進來的產業工會,到了 20世紀,復雜勞動者或白領工人也逐步加入了工會。不管情況如何變化,工會是僱傭勞動者的組織、工會運動是勞動運動這一本質規定,在工會消亡之前是不會改變的。工會是具有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重屬性的社會組織,是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說,工會作為經濟組織,主要是為了滿足工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工會作為政治團體,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工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工人的歸屬需要和自尊需要,那麼,工會作為一個文化共同體,則主要是為了滿足工人的歸屬需要和自尊需要。工會既然是工人階級為了滿足其生存、安全、歸屬和自尊等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工會既然具有經濟、政治、文化屬性,那麼反過來說,工會的功能、職能、效用和作用就在於充分地實現其經濟屬性、政治屬性和文化屬性,就在於滿足工人階級的生存、安全、歸屬、自尊等需要,進一步說,工會的功能、職能、效用和作用,就是要在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中代表和維護工人階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工會的經濟功能就是要維護工人階級的經濟權益,提高工人階級的經濟地位;工會的政治功能就是要維護工人階級的政治權益,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地位;工會的文化功能就是要維護工人階級的文化權益,提高工人階級的文化地位。

像勞動和勞動者本身處於內在矛盾或悖論之中一樣,作為勞動運動的工會運動也處於內在矛盾或悖論之中:工會的經濟屬性和經濟功能與其他屬性和功能的矛盾;工人的工具態度與意識形態態度、個人主義取向與集體主義取向的矛盾;工人權利與組織權威、個人選擇自由與集體行動效力、工會民主與工會集中的矛盾;工會與工會、工會基層自治與工會規模發展的矛盾;勞資鬥爭取向與勞資合作取向之間的矛盾。

工會運動發展到今天,雖然取得了無數的成果和重大的發展,但又面臨着新的挑戰:產業結構升級和後工業社會對工會的挑戰;產權結構的社會化及其管理製度的創新對工會的挑戰;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的變化對工會的挑戰;經濟全球化對工會的挑戰;工人需求層次的提高對工會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工會要重視對工人的勞動產權的維護和追求,要重視對工人的職業培訓和人力投資,要組織工人積極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並實現勞資共決,要推動工人的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和勞動過程中異化的消除。

工會的最終遠景正好是工會的消亡。不過,這個乍一看非常悲觀的結果,其實是一個非常樂觀的結果。代替工會和雇主組織的,將是那樣一些自由的社團和自由的聯合體,再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語)®。①王江松:《勞動哲學》,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頁。

六、勞工哲學意識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1、勞工的一般世界觀取向

勞工的宗教信仰情況

宗教類型人數百分比(%)
佛教10914.36
基督教445.80
道教151.98
伊斯蘭教131.71
天主教182.37
沒有宗教信仰52969.70
其他314.08
合計759100.0
將近70%的工人沒有任何宗教信仰,這應該是長期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教育的結果,只是近些年來宗教有一定程度的復興,一些工人也接受了某種宗教信仰,其中信佛教的工人占了近一半。作為印證,國企工人中沒有宗教信仰的多於民企工人:

不同企業類型職工的宗教信仰

 企業類型
宗教類型國企民企
佛教7.9%21.1%
基督教4.1%3.3%
道教0.0%2.4%
伊斯蘭教0.3%2.2%
天主教0.7%1.4%
沒有宗教信仰79.0%68.9%
其他7.9%0.6%
合計100.0%100.0%
農民工信仰佛教的比非農民工多,而沒有宗教信仰的比非農民工少:

不同戶口的職工的宗教信仰

 戶口類型
宗教信仰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佛教19.5%11.1%14.5%20.0%
基督教4.1%2.3%2.4%0.0%
道教2.7%0.0%1.2%0.0%
伊斯蘭教1.1%1.4%2.4%20.0%
天主教1.1%0.0%3.0%0.0%
沒有宗教信仰69.9%80.1%70.9%60.0%
其他1.6%5.1%5.5%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年齡大的工人沒有宗教信仰的多於年齡小的工人:

不同年齡職工的宗教信仰

 年齡
宗教信仰90後80後70後60後
佛教22.4%15.9%10.7%16.8%
基督教5.6%5.1%0.6%3.2%
道教2.8%1.7%1.1%0.8%
伊斯蘭教1.4%3.0%0.6%0.0%
天主教3.5%1.0%0.0%0.8%
沒有宗教信仰62.9%72.0%84.8%71.2%
其他1.4%1.4%2.2%7.2%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沒有宗教信仰的多於受教育程度較低的:

不同學歷職工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佛教22.3%15.4%14.3%8.4%0.0%
基督教3.1%4.2%1.8%4.8%0.0%
道教2.2%1.7%0.0%1.2%11.1%
伊斯蘭教1.3%2.1%0.6%0.0%11.1%
天主教1.3%1.7%0.6%0.0%0.0%
沒有宗教信仰68.3%74.1%73.8%78.3%77.8%
其他1.3%0.7%8.9%7.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車間科室負責人沒有宗教信仰的多於普通工人、班組長和初中及技術人員,初中級技術人員近33.5%有宗教信仰,高於普通工人、班組長和車間科室負責人:

不同崗位的職工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佛教14.5%13.8%22.6%14.3%
基督教4.5%0.0%2.6%2.0%
道教1.8%3.4%0.6%0.0%
伊斯蘭教1.2%3.4%1.9%2.0%
天主教1.2%1.7%1.3%0.0%
沒有宗教信仰74.4%72.4%66.5%75.5%
其他2.3%5.2%4.5%6.1%
合計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1)大體上說,國企工人、非農民工、年齡大的工人、學歷和地位較高的工人,缺乏宗教信仰的多於民企工人、農民工、年齡小的工人、學歷和地位低的工人,這應該是因為前一種工人受到了較多的唯物主義與無神論教育;(2)在有宗教信仰的工人中,信佛教的比較多,畢竟佛教在中國源遠流長,只有部分年齡較小、文化程度較高的白領工人更多受到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基督教的影響。

(2)哲學認同

勞工的哲學認同情況

哲學思想人數百分比(%)
儒學739.21
道學232.90
佛學222.77
馬克思主義24831.27
命定論121.51
自由主義19925.09
其他121.51
說不清楚20425.73
合計793100.00
宗教和哲學雖然都屬於世界觀層面的,但前者是超理性的,後者是理性的,不接受宗教信仰的人會接受一定的哲學,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31%)和自由主義哲學(25%)兩者相加超過了 56%,其中國企工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多於民企工人,民企工人接受自由主義哲學的略多於國企工人®:

不同崗位的職工接受的哲學思想

哲學思想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儒學15.2%17.7%21.3%15.7%
道學4.5%1.6%5.6%3.9%
佛學5.5%8.1%6.9%7.8%
馬克思主義25.4%30.6%34.4%51.0%
命定論0.6%0.0%1.3%2.0%
自由主義23.1%24.2%14.4%11.8%
其他3.9%4.8%3.1%2.0%
說不清楚21.9%12.9%13.1%5.9%
合計100.0%100.0%100.0%100.0%
農民工認同儒學的比非農民工多,因為鄉村倫理潛移默化受儒學影響大一些;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比非農民工少很多,認同自由主義哲學的比非農民工多一些:

不同戶口的職工所接受的哲學思想

 戶口類型
哲學思想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儒學18.7%15.4%13.7%20.0%
道學6.4%3.6%0.6%0.0%
佛學7.5%5.0%6.0%20.0%
馬克思主義19.2%38.0%40.5%20.0%
①這裏的自由主義,在給定的選擇框架中,是廣義的,大致包括非馬克思主義的西方哲學思潮。


比較而言,年齡大的工人較多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年齡小的工人較多接受自由主義哲學:

不同年齡職工的哲學思想

 年齡
哲學思想90後80後70後60後
儒學17.6%14.3%14.4%21.5%
道學5.4%4.3%3.9%3.1%
佛學6.1%8.3%5.0%6.9%
馬克思主義25.7%24.9%32.0%34.6%
命定論0.7%1.7%0.0%1.5%
自由主義21.6%27.2%18.2%12.3%
其他3.4%4.0%2.8%2.3%
說不清楚19.6%15.3%23.8%17.7%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學歷高的工人更多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學歷低的工人更多接受自由主義哲學:

不同學歷職工接受的哲學思想

哲學思想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儒學21.6%14.1%15.7%14.3%0.0%
道學6.2%4.1%3.4%1.2%11.1%
佛學6.2%8.2%7.3%2.4%0.0%
馬克思主義18.9%22.0%39.3%54.8%44.4%
命定論0.9%1.0%0.6%1.2%11.1%
自由主義20.3%25.4%20.2%9.5%11.1%
其他5.7%2.4%1.7%6.0%0.0%
說不清楚20.3%22.7%11.8%10.7%22.2%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地位高的工人更多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地位低的工人更多接受自由主義哲學:



不同崗位的職工接受的哲學思想

儒學15.2%17.7%21.3%15.7%
道學4.5%1.6%5.6%3.9%
佛學5.5%8.1%6.9%7.8%
馬克思主義25.4%30.6%34.4%51.0%
命定論0.6%0.0%1.3%2.0%
自由主義23.1%24.2%14.4%11.8%
其他3.9%4.8%3.1%2.0%
說不清楚21.9%12.9%13.1%5.9%
合計100.0%100.0%100.0%100.0%
收入高的工人更多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收入低的工人更多接受自由主義哲學: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接受的哲學思想

 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哲學思想1000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元及以上
儒學20.0%15.9%14.7%16.2%33.3%9.1%
道學5.0%4.7%4.4%4.6%4.2%0.0%
佛學5.0%8.2%6.0%7.1%8.3%0.0%
馬克思主義15.0%24.1%26.6%34.0%29.2%54.5%
命定論0.0%1.2%1.3%0.4%4.2%0.0%
自由主義30.0%21.2%23.2%19.1%8.3%9.1%
其他5.0%2.9%3.8%3.3%8.3%0.0%
說不清楚20.0%21.8%20.1%15.4%4.2%27.3%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1)在國企工人、非農民工、年長工人、學歷地位收入較高的工人中,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比較多,其原因應該主要是他們在學校或單位長期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2)儘管在所有哲學思潮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教育力度最大,但也只有31%的工人表示接受,考慮到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無疑意味着在入黨、提干、職業升遷方面能夠得到更多的照顧,純粹從真理性上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還要打一個折扣,可以預言,如果沒有了這些實際的好處的話,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工人還會進一步減少;(3)隨着改革開放和與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儘管工人們對自由主義哲學在學理上不一定了解,但在給定的選擇框架中,還是有四分之一選擇了自由主義,其中民企工人、農民工、低齡工人、學歷地位收入較低的工人居多,這表明他們與主流體製和主流意識形態的關聯度比較低,而與非主流的民間市場體製和民間意識形態關聯度比較高,可以預言,隨着我國經濟政治體製的進一步改變,這部分工人的比例還會提高;(4)值得註意的是,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工人選擇了「說不清楚」,表明相當一部分工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處於思想上茫然失措無所歸依的狀態,或者說,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本來就缺少哲學層面的關心和取�

2、勞工的價值取向

價值排序
勞工最認同的價值觀

價值觀人數百分比(%)
權力526.44
財富607.43
安全18022.30
自由11514.25
平等9211.40
公正8710.78
幸福16920.94
仁愛253.10
慈悲101.24
其他172.11
合計807100.00
總的價值排序是:安全一幸福一自由一平等一公正一財富一權力一仁愛一慈悲,其中國企工人的排序是:幸福一安全一平等一自由公正一財富一權力一仁愛一慈悲,而民企工人的排序是:安全一自由一幸福一公正一平等一權力一財富一仁愛一慈悲:

不同企業類型職工最認同的價值觀

 企業類型
價值觀國企民企
權力7.0%8.4%
財富7.7%8.8%
安全23.1%31.2%
自由9.4%15.7%
平等12.0%9.0%
公正9.4%9.6%
幸福26.4%11.8%
仁愛4.0%3.3%
慈悲1.0%2.2%
合計100.0%100.0%
農民工和非農民工給出的排序與國企工人和民企工人給出的排序相當一致:

不同戶口職工認為最重要的價值

 戶口類型
價值觀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權力8.6%7.3%8.2%0.0%
財富8.8%8.7%6.5%0.0%
安全31.9%23.4%25.9%0.0%
自由15.3%11.5%12.4%0.0%
平等8.8%13.3%8.8%25.0%
公正9.1%9.2%10.6%0.0%
幸福12.7%22.0%21.2%50.0%
仁愛3.1%3.7%4.7%0.0%
慈悲1.6%0.9%1.8%25.0%


綜合分析:(1)勞工尤其是在民企就業且年齡較大的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嚴重短缺,使得安全成為勞工的首選價值,其次才是幸福、自由、平等、公正,確實,如果連基本的生命和生存安全(醫療、工傷、養老、失業、生育和住房)都得不到保證的話,哪裏談得上幸福、自由、平等、公正呢? (2)安全和幸福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表明按照中國傳統文化平安即是福的觀念,中國工人的幸福觀還停留在較低層次,遠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把享受人生和自我實現視之為幸福的水平;(3)財富和權力排在價值榜靠後的地方,應該不是因為工人們認為它們不重要,而是一則因為它們離工人太遙遠了,二則因為工人們己經明確地意識到,要増加自己的財富和權力份額,首先必須要爭取自由、平等和公正,只有改變博弈的規則,才能改變博弈的結果;(4)仁愛和慈悲在價值榜上殿後,不僅因為在幾乎所有社會中它們都是崇高和稀缺的價值,更因為當代中國工人在很大程度上實在沒有餘力追求這些價值,毋寧說他們自己就是最需要仁愛和慈悲的弱勢群體。

自由觀
勞工的自由觀情況

自由觀人數百分比(%)
隨心所欲698.58
適應社會和環境18523.01
在法律和道德約束下的獨立自主48460.20
說不清楚627.71
其他40.48
合計804100
把自由理解為在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下的獨立自主者高達60%以上,其次為適應社會和環境,再次為隨心所欲,其中國企工人選擇我們認為是正確的自由觀的比民企工人略多一些,而選擇我們認為是錯誤的自由觀的比民企工人略少一些:

不同企業類型職工對自由的理解

對自由的理解


上述情況同樣適用於非農民工和農民工:

不同戶口職工對自由的理解

 戶口類型
對自由的理解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隨心所欲10.1%4.5%7.0%0.0%
適應社會和環境21.1%20.5%18.1%20.0%
在法律和道德約束下的獨立自主62.1%71.8%70.8%80.0%
說不清楚6.7%3.2%4.1%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上述情況同樣適用於年齡較大的工人和年齡較小的工人:

不同年齡職工對自由的理解

 年齡
對自由的理解90後80後70後60後
隨心所欲10.3%8.0%5.4%6.1%
適應社會和環境26.7%15.4%19.0%24.4%
在法律和道德約束下的獨立自主56.8%69.2%72.3%64.1%
說不清楚6.2%7.4%3.3%5.3%
合計100.0%100.0%100.0%100.0%
從學歷、地位(崗位)和收入的統計數據看,大體上,學歷、地位、收入較高的,自由觀較為正確的人多一些,而學歷、地位、收入較低的,自由觀較為錯誤的人多一些:

不同學歷職工對自由的理解

對自由的理解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隨心所欲11.3%7.4%5.1%3.5%11.1%
適應社會和環境24.4%20.8%14.8%16.3%22.2%
在法律和道德約束下的獨立自主57.5%66.1%76.1%75.6%66.7%
說不清楚6.8%5.7%4.0%4.7%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不同崗位的職工對自由的理解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隨心所欲8.5%3.2%7.3%0.0%
適應社會和環境21.4%27.0%17.0%12.5%
在法律和道德約束下的獨立自主64.2%66.7%71.5%83.3%
說不清楚5.9%3.2%4.2%4.2%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對自由的理解

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對自由的理解1000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元及以上
隨心所欲5.0%7.1%7.6%8.6%4.3%0.0%
適應社會和環境25.0%22.5%22.4%15.9%21.7%9.1%
在法律和道德約束下的獨立自主70.0%62.7%63.1%72.7%73.9%81.8%
說不清楚0.0%7.7%6.9%2.9%0.0%9.1%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1)中國工人總體上有相當正確的自由觀:自由就是在法律和道德約束下的獨立自主!認為自由即是隨心所欲的人最少,認為自由就是適應社會和環境的比例也不高,的確,放縱自己與放棄自己都是與自由背道而馳的;(2)為什麼國企工人、非農民工、年齡大的工人、學歷地位和收入較高的工人選擇正確的自由觀的略多於(選擇錯誤的自由觀的略少於)民企工人、農民工、年齡小的工人、學歷地位收入較低的工人呢?可能是因為後者獲得自由的條件比較差、獲得自由的能力比較弱,因而選擇了對他們更容易一點的路徑吧。

平等觀
勞工對平等的理解情況

平等觀人數百分比(%)
起點平等688.40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權利平等63678.52
結果平等344.20
說不清楚718.77
其他10.12
合計810100.00
78%以上的工人認為平等主要指人格、資格、規則、機會、權利的平等,只有少數人追求起點和結果的平等,而且不同群體的工人的看法高度一致,相差無幾,只有研宄生及以上學歷者贊成結果平等的人相對最多、收入最低者卻沒有一個人贊成結果平等這兩個數據無法解釋:

不同企業類型職工對「平等」的理解

 企業類型
對平等的理解國企民企
起點平等6.0%6.0%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權利平等84.4%85.2%
結果平等3.3%2.5%
說不清楚6.3%6.2%
合計100.0%100.0%
不同戶口職工對平等的理解

 戶口類型
對平等的理解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起點平等4.2%9.0%6.3%0.0%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權利平等87.5%82.9%82.8%80.0%
結果平等2.3%2.7%4.6%0.0%
說不清楚6.0%5.4%6.3%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年齡職工對平等的理解

 年齡
對平等的理解90後80後70後60後
起點平等8.8%6.8%2.1%5.5%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權利平等79.1%86.4%88.3%82.8%
結果平等4.7%1.6%2.7%3.9%
說不清楚7.4%5.2%6.9%7.8%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學歷職工對平等的理解

對平等的理解學歷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職高)大專(高職)本科研宄生及以上
起點平等6.5%8.1%5.0%0.0%0.0%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權利平等85.3%83.2%88.8%87.4%66.7%
結果平等2.6%2.7%2.2%2.3%11.1%
說不清楚5.6%6.0%3.9%10.3%22.2%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不同崗位的職工對「平等」的理解

對」平等」的理解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起點平等7.1%10.9%3.0%0.0%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權利平等82.5%82.8%90.2%94.1%
結果平等3.4%0.0%2.4%3.9%
說不清楚6.9%6.3%4.3%2.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對平等的理解

 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對平等的理解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起點平等10.5%4.6%7.7%5.3%4.2%0.0%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權利平等89.5%83.3%83.3%87.4%87.5%83.3%
結果平等0.0%5.7%1.9%2.4%0.0%0.0%
說不清楚0.0%6.3%7.1%4.9%8.3%16.7%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如同對自由的理解一樣,當代中國工人對平等的理解也表現出一種令人喜出望外的正確,基本上拋棄了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並且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對平等的平均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理解,僅僅據此我們就可以大膽預言,除非發生巨大的歷史災變,中國返回到毛澤東式社會主義的前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公正觀
勞工對公正的理解

公正觀人數百分比(%)
人人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平等的21426
自由競爭,不論結果是否平等9311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和權利平等下的自由44755
說不清楚475
其他40.50
合計805100
60%的工人認為公正、正義是指人格、資格、規則、機會和權利平等下的自由,而主張無自由的平等和無平等的自由的,分別占26%和11%,這個數據雖然與前面相關的數據有出入,但總的方向是一致的,除了 90後和臨時工這兩個群體給出的回答出人意料外,其他工人群體的回答都比較正常,其差別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不同企業類型職工對公正、正義的理解

對公正、正義的理解企業類型 
 國企民企
人人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平等的19.6%18.2%
自由競爭,不論結果是否平等8.0%8.6%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和權利平等下的自由競爭,按貢獻大小  
獲得68.1%69.0%
說不清楚4.3%4.2%
合計100.0%100.0%
公正、正義的含義戶口類型
農業非農居民戶口(不分城鄉)其他
人人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平等的17.9%20.0%19.3%0.0%
自由競爭,不論結果是否平等8.8%6.8%10.5%20.0%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和權利平等下的自由競爭,按貢獻大小獲得69.3%68.6%67.3%60.0%
說不清楚4.0%4.5%2.9%2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年齡職工對公正、正義的理解

對公正、正義的理解年齡
90後80後70後60後
人人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平等的23.0%14.4%20.0%18.3%
自由競爭,不論結果是否平等17.6%5.7%7.6%7.1%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和權利平等下的自由競爭,按貢獻大小獲得54.7%76.6%67.6%69.0%
說不清楚4.7%3.3%4.9%5.6%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學歷職工對公正、正義的含義的理解

 學歷
  大專  
 初中及高中(中專、(高 研宄生
對公正、正義的理解以下職高)職)本科及以上
人人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平等的21.9%22.9%12.7%9.3%0.0%
自由競爭,不論結果是否平等8.0%8.4%6.9%5.8%25.0%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和權利平等下的自由  
競爭,按貢獻大小獲得64.3%65.3%76.9%81.4%75.0%
說不清楚5.8%3.4%3.5%3.5%0.0%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
不同崗位的職工對公正、正義的含義的理解

對公正、正義的理解您在企業裏的崗位
普通工人班組長初中級技術人員車間科室負責人
人人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平等的22.3%22.2%8.6%9.8%
自由競爭,不論結果是否平等8.5%12.7%7.4%7.8%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和權利平等下的自由競爭,按貢獻大小獲得64.7%60.3%82.1%80.4%
說不清楚4.5%4.8%1.9%2.0%
合計100.0%100.0%100.0%100.0%
不同工資收入的職工對公正、正義含義的理解

對公正、正義的理解您目前的月平均稅後工資收入(含獎金、節假日加班費等)
1000 元及以下1001 至2000 元2001 至3000 元3001 至5000 元5001 至8000 元8001 元及以上
人人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平等的25.0%24.9%21.0%13.7%4.2%0.0%
自由競爭,不論結果是否平等10.0%11.8%10.0%4.6%4.2%9.1%
人格、資格、規則、機會和權利平等下的自由競爭,按貢獻大小獲得65.0%58.0%65.2%78.4%83.3%81.8%
說不清楚0.0%5.3%3.8%3.3%8.3%9.1%
合計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綜合分析:公正、正義,乃是自由與平等之間的對立統一,僅有自由而無平等與僅有平等而無自由,都不能稱之為公正或正義。既然當代中國工人的大多數選擇了「自由是法律和道德約束下的獨立自主」、「平等是人格、資格、規則、機會、權利的平等」,那麼合乎邏輯地,他們也認為「公正、正義是人格、資格、規則、機會和權利平等下的自由」,從而拋棄了歷史上平均主義和弱肉強食兩種極端的正義觀,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正義觀,這不僅是中國工人也是整個中華民族(工人等底層民眾被主流知識界認為是最容易傾向於民粹主義正義觀和暴民政治的)的一個偉大的思想進步,為中國社會衝出有組織的少數人暴力和無組織的多數人暴力輪番主宰歷史的惡性循環做好了思想文化上的準備。

七、勞工哲學意識發展趨勢預測

從西方勞工運動歷史來看,工人階級最初受原教旨自由主義、經濟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被資產階級思想所欺騙、控製和俘虜,後來馬克思主義和其他社會主義哲學思想、各派勞動哲學思想掀起了一個批判和反擊的高潮,工人階級形成了自己的階級意識。再後來,工人運動的壯大,逼迫資產階級做了一些讓步,即對資本主義製度做了一些改革,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逐漸退潮,代之而起的是社會自由主義(中右、自由主義的左翼)和社會民主主義(中左、社會主義的右翼),尤其是社會民主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成為大部分工人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直到今天,還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哲學思想和價值觀。這種思想與自由主義共享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價值觀念,但正如自由主義更為強調自由,社會民主主義更為強調平等,同時更為強調勞動的價值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在社會歷史觀上則是一種溫和的、包容了個人自由的集體主義。

中國工人階級則是在另一種歷史條件和思想文化條件下形成自己的哲學、價值觀和階級意識的,主要特點是中國不是從封建土地私有製走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而是從國有製和計劃經濟走向私有製和市場經濟的,在思想意識形態上是從蘇聯模式和毛澤東模式的馬克思主義一統天下走向包括自由主義、新左派、新馬克思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等多元意識形態的。除了蘇聯模式和毛澤東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對工人意識還存在一定的影響外,工人的思想也同時受到了自由主義、新左派、新馬克思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等不同思潮的影響。

宄竟上述哪一種思想在未來勞工運動中逐步勝出,取決於國際國內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的綜合狀況。基本上可以預言的是,如果官民矛盾、勞資矛盾、貧富兩極分化愈演愈烈的話,那麼新左派、新馬克思主義乃至新共產主義思潮會越來越對工人有吸引力和號召力,反之,如果官民矛盾、勞資矛盾、貧富分化被控製在不破壞社會穩定和阻擋社會發展的限度內,社會民主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就會得到更大更快的發展,並且最終在工人運動中取得主導地位。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噁心的中國兩會
2021: 完善選舉贏歡呼 挑撥生事遭駁斥
2020: 病毒流傳是政治鬥爭的產物
2020: 驚蜇過後習訪鄂,民間冤氣可得伸?
2019: 馬哈蒂爾:若被逼選邊站,我選中國而不
2019: 80年前蔣介石的講話至今仍然振聾發瞶(
2018: 修憲復帝是中國民性之必然
2018: 現從各方面看,取消任期限制越發像是為
2017: 共濟會拜的是satan
2017: 佛所悟出的謬論(3):大地是平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