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莫把真相混同於真理:認識是更新過程
送交者: 湮滅之城 2023年01月11日13:25:05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人的生命有限。面對浩渺的宇宙,無限的時間與空間,人恐怕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

人的感官有限。感官無法感知的東西不意味着不存在。於是人們從科學理念出發,藉助於設備儀器去延伸人的感官。結果,細菌、病毒被“發現”了,電磁波被“感知”了。可世界上還有更多、更豐富的東西,人依舊無法感知。

人的心智有限。其心智的高低取決於基因、年齡、教育與閱歷等。個體雖有差別,但終究為自身所限。

人的認識能力有限。認識的東西越多,就越感到尚未認識的世界讓人氣餒。所以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人的有限。

這還沒有將複雜且令人難以啟齒的人性包含在內。儘管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但我依然接受“人性趨惡”之說。

19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畫家傑洛姆(Jean-Léon Gérôme18241904),在他生命的最後10年裡創作了一組表現Truth化身的作品。而英文中,Truth既代表真相,又有真理之意。這裡我選擇“真相”。

遺憾的是,傑洛姆這些作品大多丟失。僅存的4幅可算是他最後的作品,這些畫一直放在他的工作室里,直到1904年的一天,女僕發現畫家已癱倒在工作室內,死於他本人的畫作《真相》腳下,時年79歲。

至於那究竟是哪一幅《真相》,不得而知。

Gerome_verite_lyon.jpg

 1895年在里昂美術館展出的一幅《井底的真相》——關於真相、鏡子和井的隱喻

 

在畫家筆下,真相被塑造成一個裸體的女人,或被丟入井中,或被困於井底,或從井中走出。據說這一創意源自古希臘哲學家、原子論的創始者德謨克利特的一句箴言:“我們對真相一無所知,因為真相在井裡(深淵裡)。”

還有另一種解讀:

真相和謊言一起去井裡洗澡。洗澡之時,謊言突然爬出逃走,並穿上了真相的衣服。當真相發現時,謊言早已跑得無影無蹤。真相寧可光着身子也不願意穿上謊言的衣服,她一旦走出便不再回去。於是,人們就只能看到謊言披着真相的外衣,而真相卻總是赤裸裸的……

可惜,在這些畫作的幾乎所有表述中,Truth都被錯引成“真理”,結果“真理”便被人困在井裡。

倘若真理真能為人所困,那還是真理嗎?

可見,人們常常混淆真理與真相的區別。

想要釐清兩者的區別並非易事,因為人們常常在不同的背景下論及真理,比如科學、哲學、藝術和神學(信仰),等等。

aaa.jpg

法國學院派畫家蓬桑(édouard Debat-Ponsan18471913)於1898年創作的《真相從不會被淹沒》

 

對真理與真相的區別應該是這樣的:前者神聖、絕對,關乎信仰;後者相對,就事論事,與認識相關聯。

真理超驗,不證自明,只可追求卻無法企及,更無法擁有。它獨立於人類以及人類思想認識體系,具有永恆性。無論人類存在與否、認識與否,它都在那裡。

而真相則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包括針對事物背後隱秘的揭示,它取決於人的觀察角度、認知水平與認識能力,具有相對性。人們可以通過各個角度去還原真相,了解真相,弄清真相。

有些人對此顯得悲觀。由於每個人觀察角度的不同和認識能力的差異,所得到的只是真相的局部,根本無法最終得到真相,就此認為真相併不存在。

這恰恰是因為:他們或許已經將真相與真理混為一談的緣故。

這就好比:一個故事可以有許多版本,但沒有一個版本是全面正確的,所以就認為故事的真實並不存在一樣。

否認真相的可認識,無論主觀如何,客觀上為謊言的大行其道尋找到了藉口。

真相當然存在,而且是可以被認識、去掌握的,儘管它並不完美,並不絕對。

局部的真相依然是真相!當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反映同一個事實時,真相便趨於完整。參與的人越多,真相就越容易浮出水面、走出井中,最終被還原。

所謂兼聽則明就是這個道理。

La_Vérité,_par_Jules_Joseph_Lefebvre.jpg

法國畫家萊菲博瑞(Jules Joseph Lefebvre18361911)於1870年(早於傑洛姆16年)創作的《真相》。相較於傑洛姆對真相的羸弱與信心不足,此畫表現的則是真相的強大、神聖且不可遮蔽,她一手高舉明鏡,一手拿着鞭子

 

可惜如今人們之爭論的誤區,更傾向於自以為是真理的對峙,而非真相的呈現。用絕對代替相對,用抽象代替具體,結果常常表現為水火不容的極端現象。

造成這一亂象的原因是因為:確定的真相和絕對的真理之間,插入了人的認識,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人的正確認識。

而人的認識所具有的不確定性與相對性,才是問題的根源。

具有符合事實或現實屬性的真相,需要用適當的語言去闡述,它與人的認識相關聯。而人的正確認識則是真理對某一時間、某一局部的投射,它不是真理,具有相對性。

所以,我們常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應該修改為:實踐是檢驗人的正確認識的唯一標準。

因為人的正確認識不等於真理!

而真理無需實踐檢驗!相反,真理是檢驗實踐正確與否的試金石!

既然認識如此重要,那麼一個人的認識又基於什麼?

基於出發點!

這個出發點,就是你頭腦中已經具備的東西,比如你現有的觀念和理解力。

當你面對一個杯子,你一看就會馬上理解為:這是一個杯子。這是因為事先你腦子裡已經有了杯子這個概念。所以杯子作為認識的對象落入了你認識的範圍,因而是可認識的。

如果人們對於世界上許許多多客觀事實已經具備了相當豐富的了解時,真相便是可認識的。

不過,可認識的基礎,是作為出發點的思想觀念。

Edmund_blair_leighton_accolade.jpg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畫家雷頓(Edmund Blair Leighton18521922)於1901年創作的《榮譽》(The Accolade

 

出發點十分要緊。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會遵循各自的一套思想觀念,如理解力、某種價值觀等。而每個人都傾向於把自己的思想觀念當作判斷是非的最終標準。就像莊子所說的,儒家有儒家的標準,墨家有墨家的標準,道家有道家的標準……

那麼究竟誰是誰非呢?

進一步,倘若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觀念是正確的並試圖盡力說服對方,甚至採用強加於人的方式迫其接受,那麼分歧與紛爭就在所難免。更嚴重的是,如果兩者之爭達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那麼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甚至戰爭就成為必然。

可悲的是,由於人的有限,每個人賴以支撐自己的出發點總是有缺陷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

所以比出發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時時審視自己的出發點,及時發現它的不足與謬誤之處,適時加以糾正與完善,由此進入一種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的更新過程。

人類正是通過認識的更新過程逐漸趨同的!

於是就有了不同的道路。

儒家認為:好壞對錯的標準不是由你現在的狀態說了算的,而是要不斷持續地改變自己,將自己的本性先修好。在修身養性過程中,視野會越來越寬,見識會越來越廣,再回頭審視,就會發現自己的出發點正在不斷地改變、前移,最終達到“君子”或“聖人”的標準。

不錯,儒家相信“人性善”,所以堅信聖人存在。所以儒家強調生命不息,不固執於現有,當君子不當小人。

所謂“小人”,就是自以為是、固執己見的一類,他們把自己的想法置於最高處。

而“君子”,則是那些在自我反省、不斷改變自己思想出發點的更新過程中,逐漸趨同並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狀態的人。

在儒家的中庸思想里,有着一種十分內在的宗教力量!

西方文化則相反:他們相信人性本惡,所以沒有聖人。但他們趨同的方式又分為兩種:1)高揚人類的理性,通過理性來認識真理,達到趨同;2)通過信仰,依靠恩典在真理下達到趨同。

理性源自古希臘的哲人。他們圍繞着世界終極問題持續探索,歷經數千年並由此誕生了邏輯學、科學等人類文明成果。當然這些成果不單單是靠理性,還有信仰的指引。

只是,這種高揚的理性,恰恰又與人的有限和人性的不堪相互矛盾,彼此衝突,結果最終走進了死胡同,或進入不可知論,或各自為政,或以極端個人化的各種思潮甚囂塵上。看看今天的世界,在理性的驅動下世界是更加趨同?還是加劇了撕裂與紛爭?

當人類充分認識到自己能力的有限,知其無法超越人類本身的維度以及更無法超越時代時,信仰就變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面對超出自身認識範疇的未知領域時,信仰更成為出發點更新過程的唯一依賴,唯一途徑。

從不斷更新自身出發點的角度上看,信仰的核心便在信心跟隨中,不斷地放棄老我,將思想與生命過程的出發點交託給真理(上帝)管理!

自己思想觀念體系的建立、判斷與選擇交由外部?這太離譜了吧!人在理性上是完全無法理解與接受的。

但千真萬確的是:信仰,是無法憑着自身的理智所能進入的。以對西方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基督信仰為例,那些進入信仰的人並非依靠自身的理性,而是無一不在上帝的作為下憑着情感,繞過人原本的缺陷,直接在基督里實現趨同與合一的。

人需要有所依靠,而依靠是基於情感的。人的思維離不開出發點。但有了情感、信賴和跟隨,就如同從小跟着父母一樣,充滿着信任與平安。通過信心跟隨,在生生不息的更新變化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出發點。

如此看來,華夏文化所強調的更新與生生不息,正是出發點的更新變化,這也是一種內在的宗教力量。

可惜,古人的認識近在咫尺,卻只差一點,比如老子。

人們常常疑惑: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信仰嗎?

大約10年前,一位國內的知名學者認為: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無信仰的民族,是沒有宗教意識和彼岸觀念的。因為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本的和現實的。自周起,三千年來我們“以倫理代宗教”,雖無信仰卻不乏核心價值觀,而且有道德底線,它們保障了社會的基本穩定,延續着古老的文明。所以,我們不需要信仰。今天的問題不是“沒有信仰”,而是“沒有底線”……

事實似乎如此,但結論卻不乏商榷之處。倘若真是這樣,那麼這些道德倫理建立於什麼基礎之上?傳統文化中的美德源自何處?倘若不能心存敬畏,底線又從何而來?

從古代的祭祀、禮樂及“巫”文化,“天”與“神明”便為人民所敬畏、所懼怕。作惡前想一想頭上三尺神明,多少會有所顧忌。

只是在統治階級官方文化的主導下,我們的先人們很早就已經從文化上完成了從“神本”到“人本”的轉移。而天子,就成了上天的代表,具有了天然的神聖性與合法性,不可侵犯,連質疑也不行!

我們一定不應忽視華夏傳統中內在的宗教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上帝早已在不知什麼時候在傳統文化里深深打下了信仰的印記。

只是這些東西,已經被我們忽略了很長時間而已。

人類只要承認自己有限,信仰便不是可有可無!

倘若從人類思想的層級上進行類比,那麼:最外圈當是龐大的信仰體系,其中包括了所有可被認識、以及超出人類理性認識範圍的無法理解的一切;信仰圈向內,是哲學,它表明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與觀點;哲學之圈再向內,是科學,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如此下去,內含逐圈變窄;更窄的是意識形態,它只為少數群體服務,而且持續的時間也最短暫。

我們生活在一個真相被淹沒、真理受到空前挑戰的時代。人,如果毫無敬畏之心,一味地無底線,真相便無法走出井底,真理更是奢談。


寫於202266

 

(文中圖片均引自網絡)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中國美食China food】100%保真專代!
2022: 【學偉論道】哈薩克斯坦的亂局與顏色革
2021: 拔苦與樂豪傑事-----關於道德度、幸福
2021: 美國的啟示
2020: 蔡總統成功連任。武漢人民發來賀電!
2020: 韓國瑜要為他自己的選敗負主要責任
2019: 黃左們跟着白左:一樣無知,一樣無聊
2019: 美國才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
2018: 請問支持川普的朋友
2018: 20世紀對中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