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第三章:古希臘——現代文明的源泉
送交者: 封滿樓 2023年06月11日18:17:1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第三章  古希臘

——現代文明的源泉

 

雅典的少女啊,我走了:……雅典卻留住我的心和靈魂;我能夠終止對你的愛嗎?絕不!你是我的生命,我愛你。 ——拜倫

古希臘的偉大在於她創造的獨一無二的精神文明:對於理性和公正的夢想和追求,以及對於科學和民主的理念和實踐。——作者

 

我們今天熟知的現代文明是從西方的工業革命開始的,工業革命是從近代科學開始的,而近代科學是從文藝復興開始的。文藝復興,是人類社會脫離中世紀走向現代文明的起點。在文藝復興和古希臘文明之間,橫亙着一個漫長的“中世紀”。

文藝復興本身和物質文明沒有直接的關係,她既不以物質利益為目的,也不因物質利益而起源。那是人類本身的一次再認知,是對於人類價值的一次重新的思考。之所以說她是一次“重新”的思考,那是因為,她是對於古希臘文明的繼承。雖然我們至今難以界定這場運動的發起時間,也難以確定其發起人,但是這都已經不重要了。實際上,文藝復興既沒有明確的開始時間,也沒有明確的發起人,只是後人回首歷史時才發現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時代,才稱之為“運動”。重要的是,她對於古希臘文明的繼承和發揚是如此真實地存在過,對於今天的文明是這樣深刻和久遠地影響着。

“文藝復興”這個中文譯名其實不太準確,容易讓人誤解為只是一個藝術上的運動。其詞源本是一個拉丁詞“Renaissance”,直譯為“重生”“再生”,意思就是“古希臘的再生”。所有的歐洲語言,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荷蘭語都直接採用了音譯,即相同或者相近的拼寫。藝術,僅僅是這場偉大運動的一個非常直觀的表象和側面。事實上,這是一場思想運動,一場名副其實的重新發現和發揚光大古希臘精神的運動,從學術、思想、科學、藝術等幾乎所有的領域全面向古希臘學習。文藝復興所要復興的,就是古希臘的傳統和價值。

曾經經歷了數千年鼎盛(其中不乏曲折)的古希臘文明在古羅馬興起後逐漸走向衰落,其徹底消亡則有好幾個原因。首先是古羅馬的征服。偉大的科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死於古羅馬士兵的劍下,成了文明被野蠻征服的象徵。

不過,古羅馬的統治還不是古希臘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其實,雖然在軍事和政治上,古羅馬征服了古希臘,但是在文化上,卻是古希臘征服了古羅馬。古羅馬幾乎毫無保留地繼承了古希臘的文化遺產。古羅馬統治時期,希臘世界的學術中心已經由雅典轉移到了亞歷山大城【1】。當時在亞歷山大城還有許多古希臘學者,比如刁潘都(Diophantus)、蓋倫(Galen)等人。他們雖然在政治朝代上已經屬於古羅馬時期,但是在文化上,他們仍然屬於古希臘。不幸的是,古羅馬在政治和軍事上雖有非凡的天分,但在科學和哲學上卻是實足的低能兒。偉大的古希臘遺產在古羅馬手裡逐漸被丟失和遺忘。古羅馬沒有能夠在文化上發揚光大古希臘的傳統,而只能無可奈何地逐漸將她淡出。

最後摧毀古希臘文明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公元4世紀到6世紀,古希臘文化的最後堡壘亞歷山大城不斷被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焚燒和洗劫。最後在公元640年伊斯蘭教徒徹底焚燒了亞歷山大城的希臘著作。當哈里發奧馬爾(Umar)被問及是否應該保留一部分的希臘著作時,他的那句臭名昭著的回答至今讓人義憤填膺:“那些著作中如果《可蘭經》中已經有的,我們就不需要它;而在《可蘭經》中沒有的,我們就更加不需要它。”因此,所有的著作都被燒毀了。當時的著作書寫於紙草和羊皮上,沒有立即被燒毀的也隨後做了燃料,結果亞歷山大城的公共浴室在此後半年都幾乎不需要別的燃料。

古希臘文明被貼上“不信上帝”的標籤,被斥為“異教徒”的產物,然後被那些自稱為“上帝的子民”徹底摧毀了。在文明和野蠻的較量中、正義和邪惡的角斗中,並不一定總是文明和正義獲勝,許多時候野蠻和邪惡也會占上風。這是人類的不幸,這樣的不幸,並不始於亦未終止於古希臘文明的消亡。此後的人類歷史中,類似的野蠻對於文明的征服不乏其例。具有這樣象徵意義的是,狂熱的基督教徒用極其殘忍的方式殺死了亞歷山大城的古希臘女數學家希帕提婭(Hypatia,公元370-415,圖3-1)也就是圖3一2中左下方的那位女性。這次,古希臘就沒有在被古羅馬征服時那樣“幸運”了。如果說,古羅馬僅僅在物質上征服了古希臘而在精神上拜倒在了古希臘腳下,那麼,這次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則要在精神上徹底消滅古希臘。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511.jpg

 3-1  古希臘亞歷山大城的女數學家希帕提婭(Hypatia)

 

從此,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年代。原本古希臘已經知道的大地球形甚至相當準確的地球半徑被猶太教的天地概念所取代,天變成了鍋扣在了扁平的大地上。儘管後來基督教接受了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Ptolemy)的宇宙模型,但是托勒密的理論又被迫賦予了宗教的含義。整個社會距離科學精神越來越遠了。

於是此後將近五百年,宗教取代了科學,神權取代了民主。漸漸地,歐洲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古希臘文明曾經存在過。11世紀大翻譯運動興起,大量被毀壞和禁止的古希臘著作被重新發掘出來,並被翻譯為當時歐洲流行的文字。這時歐洲人才逐漸認識到,原來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偉大的文明。逐漸清晰地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個陌生的卻燦爛輝煌的古代的希臘,文藝復興由此拉開了序幕。

歷史是這樣揭示了古希臘文明的價值:公元500年以前,希臘化地區相對於世界其它地區的領先顯而易見;而公元500-1200年,穆斯林世界和中國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超過了西方,但是文藝復興後,西方就一騎絕塵了。而公元500-1200年正是古希臘文明在西方被扼殺的時期,而公元1200年正是這個偉大文明再生的開始。這絕不是巧合,正是古希臘的精神文明在西方被接受的狀態決定了西方世界在物質文明上的地位。

有人認為人類社會的點滴進步都源於物質、依靠物質、為了物質,而人的思想和精神文明只不過是物質文明的一個表象。這樣的闡述過於功利,更不符合實際。特別是對於國人,這樣的理論更加有害,因為這樣的理論將給予本來就崇尚實用的國人以更多的理論根據,從而導致更加徹底的自私和拜金主義。

在認識世界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例子說明存在先於意識。但是在改造世界的時候,則一定是意識決定存在。只有精神的解放,才有創造的力量,才有物質的結果。你不可能想象一個思想上僅有茅屋窯洞意識的人會有能力建造一座宮殿;你也不能想象一個滿腦子獨裁的人會建立一個民主的政體。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一部精神解放導致物質進步的歷史。人類的物質進步僅僅是由於人類的精神解放而創造的文明的一部分。

作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希臘文明是人類最不功利的文明,她距離人類日常的功利有相當的距離。和別的文明相比,古希臘文明更像是脫離塵世的文明。古希臘所創造的科學和哲學,在當時幾乎沒有實際用處。如果把塵世比作土壤,那麼別的文明像是土壤中生長的植物,雖有草本與木本之分、矮小與高大之別,但是,它們都紮根於塵世,來源於泥土。而古希臘文明卻像是照射於這些土壤和植物上的陽光,吹拂於其上的清風和潑灑於其上的雨露。很難想象古希臘文明是從塵世中誕生的。

文藝復興要光復的正是這看似毫無實際用處的精神文明。人類在尋求自身價值和精神解放的長久和艱難的旅途中發現了自己對於古希臘文明的認同和共鳴,認識到這是人類尋求的理性和光明之所在。

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等城市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很快,這個運動就開始在歐洲蔓延。中世紀的神權退卻了,古希臘的人本主義重新深入人心。應該指出的是,宗教並沒有在這場思想革命中消亡,而僅僅是逐漸退出了在思想和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在這一過程中,宗教本身也得以進化。今天的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和其它一些分支)已經變得理性和寬容,和中世紀的它們不可同日而語。

從文藝復興來闡述古希臘對於現代人類社會的影響是最為恰當的,因為古希臘對於文藝復興的影響是如此的直接和不容置疑。文藝復興的傑出人物拉斐爾(Raphael)、達·芬奇(Da Vinci)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作品從藝術的角度貼切地表達了這個偉大時代的精神及其古希臘淵源。

1509年,文藝復興正方興未艾時的偉大畫家拉斐爾(1483-1520)在他26歲時創作的不朽名作《雅典學院》(圖4-2)可以被視為對文藝復興運動的一個最直觀的詮釋,直截了當地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文藝復興”。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519.jpg

3-2  拉斐爾的《雅典學院》,作於1509年,現藏於梵蒂岡博物館

 

在這幅畫中,拉斐爾沒有寫實,而是把古希臘許多不同時代的先哲放在了同一個時空裡。畫中人物的精確考證並不太容易,但是我們可以有理由猜測畫面中有: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歐幾里得(Euclid)、阿基米德(Archimedes)、托勒密(Ptolomy)、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巴門尼德(Parmenides)、第歐根尼(Diogenes)、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希帕提婭(Hypatia)、芝諾(Zenoof Elea)、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等等。其中的托勒密和希帕提婭是希臘化時期的人物,比同在畫中的柏拉圖分別晚了大約五百年和七百年。

顯而易見,拉斐爾謳歌的是古希臘的學術和思想的自由和繁榮。有人說,大學是中世紀教會的產物。其實不然,大學的形式應該在柏拉圖的時代就產生了。柏拉圖的學園(公元前387年至公元529年,歷時九百多年),就是大學的雛形。柏拉圖的“學園”和雅典“學院”其實在希臘語中都是同一個詞。這個詞也就是今天的英語單詞“Academy”(學院、研究院)的詞源,是直接從希臘語的發音拼寫過來的【2】。

然而古希臘的學術絕非某一個學園可以包括或者容納的。她在空間上的廣度和時間上的長度都遠遠超出了任何有限的學園可以界定的範圍。因此,聰明的拉斐爾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古希臘的偉大人物放在了一起,讓《雅典學院》這幅畫作向他崇敬的古希臘致敬。或者說,以此體現了他所在的文藝復興時代對於古希臘時代的崇敬。這是一個偉大時代向另一個偉大時代的致敬。

佇立在羅馬梵蒂岡博物館中的拉斐爾這部偉大作品真跡前,我暮然覺得“文藝復興”清風帶着古希臘的神韻迎面襲來。瀏覽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和其博物館對我這樣的“不速之客”絕不輕鬆,那今天看似平和寧靜的後面,是當年曾經的劍拔弩張。五百年前,在這個基督教首都試圖復興曾被其稱作“異教”並且摧毀的古希臘文明,想必艱難困苦。是宗教,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摧毀了古希臘文明,而古希臘文明的復興卻在梵蒂岡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基督教在遠見卓識者的率領下進行的改良減輕了其早先的罪過。五百年後的今天,梵蒂岡一則遲到的對伽利略(Galileo)的道歉,難說發自內心,更像迫不得已,反映了其對“文藝復興”當年的寸土不讓,以及今日的無可奈何。“文藝復興”繼承了古希臘文明的寬容,並沒有對基督教進行復仇。

梵蒂岡每天“香客如雲”,穿梭於保守的基督教宗旨和進取的“文藝復興”理念之間。古希臘文明和基督教之間的勢不兩立和不共戴天,終於由於古希臘與生俱來的寬容和基督教後天被迫的讓步,而導致了兩者在“文藝復興”後的共存,直至今天。毋庸諱言,古希臘不需要基督教,但是基督教卻不得不用古希臘支撐其門面,豐富其內涵。一個不供奉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基督教,只能煽動一些暴民和愚民,此後便分文不值。雅典和耶路撒冷代表了天壤之別的兩種文化,不幸的是,耶路撒冷摧毀了雅典;可嘆的是,雅典卻拯救了耶路撒冷。如此以德報怨,只有古希臘文明可以做到。拉斐爾用整面牆作為了他的畫布,將雅典的偉大、睿智、寬容和坦然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方式,永恆地宣布在這裡。

對於拉斐爾和文藝復興來說,雅典的學術場所典型地體現了古希臘精神。古希臘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其造就了這麼多的物質財富,而且在於其創造的精神成就,更在於這樣的事實:這些對於其它民族來說永遠無法企及的偉大物質成就還僅僅是古希臘偉大精神成就的注釋。

——古希臘的偉大並非在於她創造了多少宏偉的建築,儘管她確實創造了數不勝數的讓後世反覆複製的建築。

——古希臘的偉大也不在於她曾經打贏了多少戰爭,儘管她確實以她的力量征服了廣大的地區,創建了龐大的帝國,留下了教科書式的戰例。

——古希臘的文明也不在於她生產了多少物質產品,儘管她確實使得她的人民豐衣足食。

——古希臘的文明也不在於她進行了多少貿易,開拓了多少通商口岸及陸路和海上的商路,儘管她的商業和貿易非常發達。

——甚至,古希臘文明也不在於她所創造的精妙絕倫和震撼人心的藝術,儘管她確實創造了登峰造極讓後人自嘆弗如的藝術。

這些成就中的任何一項都足以使得任何一個民族引以自豪,並且當之無愧地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但是,古希臘卻擁有這一切,而且這一切對於古希臘來說還僅僅是她的真正偉大內涵的一些註腳。

古希臘的最偉大之處在於她創造的獨一無二的精神文明:對於理性和公正的夢想和追求,以及對於科學和民主的理念和實踐。

科學和民主,也許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過於沉重的話題。因此我們還是先回到比較輕鬆的和直觀的藝術話題吧,在藝術之後,我們將引出科學和民主。其實,藝術話題也並不輕鬆。

巴黎的盧浮宮,其古希臘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的作品陳列可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這很自然令我流連忘返。幾乎每次到巴黎,我都會儘可能去盧浮宮看看。裡面有兩部作品出自文藝復興時期兩位和拉斐爾齊名的傑出代表人物,其有助於我們理解那個時期的思想解放歷程。

米開朗基羅(1475-1564)作於1513-1516年的雕塑《垂死的奴隸》(圖3-3)是這位天才藝術家眾多作品中的一個,雖然不如他的西斯廷天頂畫那樣著名,但這是更為寫實的作品,也少了宗教色彩。藝術作品在文藝復興中逐漸遠離宗教,而更加接近世俗。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也都有不少和宗教有關的作品,但是那個時候的宗教作品也顯得人性了很多,體現了宗教本身在文藝復興中經歷的漸進式改良。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529.jpg

3-3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垂死的奴隸》,作於1513-1516年,筆者攝於巴黎盧浮宮。

 

米開朗基羅的《垂死的奴隸》和稍後將提到的《米洛的維納斯》這兩個相隔幾乎兩千年的作品從人性的角度表現了人類的痛苦和美麗。人性的光輝在這巨大的反差之間閃爍,給予後世的人們以深刻的精神感悟。雕像沒有背景也沒有陪襯,唯一的主角也幾乎沒有衣着。不經掩飾也毫不做作的人的形象,似乎是那個時代的象徵,一個源於古希臘的象徵的再現。“人,只有人”,雕像本身似乎就是那個偉大時代的精神內涵。

古希臘文明相信,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就在於其對於精神的嚮往超過了對於物質的追求。米開朗基羅未完成的作品為精神和物質的對立和統一提供了有趣的例證。值得指出的是,“對立和統一”的哲學概念也來自於古希臘,是由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公元前535-475)首先提出的。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兩個奴隸中的一個的一些細節尚未完成(圖3-4),可以顯見雕像頸部的雕鑿痕跡。這似乎是作為精神的藝術家的思想和作為物質的大理石之間進行的搏鬥和商榷。本來毫無生機的大理石,經過藝術家的思想和雙手,變成栩栩如生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藝術品。精神和物質的爭論在這裡戛然而止,意識決定存在不言而喻。這也是那個時代的搏鬥,一個精神掙脫桎梏的搏鬥。作品的本身和製作這個作品的過程,似乎就是那個偉大時代的象徵。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540.jpg

3-4  《垂死的奴隸》中未完成的一個,頸部可見雕刻階段明顯的鑿痕(筆者攝於巴黎盧浮宮)

 

而盧浮宮裡陳列的達·芬奇(1452-1519)在1506年作的《蒙娜麗莎》(圖3-5),則用一位普通夫人自信的微笑和坦然的姿態告訴了人們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油畫《蒙娜麗莎》,著名得在中國都幾乎家喻戶曉。甚至有人說,到巴黎旅遊如果不去盧浮宮那就等於沒有到過巴黎,如果沒有看到《蒙娜麗莎》的畫像,也就如同沒有去過盧浮宮。於是,旅遊巴黎的節目必然包含盧浮宮和《蒙娜麗莎》。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548.jpg

3-5  達 · 芬奇的《蒙娜麗莎》,作於1506年,現藏於巴黎盧浮宮

 

《蒙娜麗莎》畫像曾經在1911年被人從盧浮宮盜走,兩年後失而復得。這是一個奇蹟。這樣的稀世珍寶能夠被竊賊從這麼戒備森嚴的博物館裡偷出去本身就不可思議,然而後來全世界的刑警通力合作把此稀世珍寶完璧歸趙更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為了防止再被偷盜,盧浮宮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防範措施。同時為了防止作品被過分觀賞而接觸過多的二氧化碳,盧浮宮在不久前為《蒙娜麗莎》畫像幾乎專門開了一個展廳。偌大的展廳里一面大牆就只展示這一幅作品,儼然讓另三面牆上展示的也堪稱偉大的作品成了陪襯。和簇擁在《蒙娜麗莎》畫像前的人群相比,欣賞對面牆上的富有宗教含義的巨幅油畫的人數就顯得少了很多。

《蒙娜麗莎》作品本來就不大(77cmX53cm),又在整面大牆襯托下,顯得更加小了。這是一位意大利婦人的半身像,背景是淡化的自然景色,夫人安詳地微笑着。和達·芬奇另外一幅作品《最後的晚餐》相比,這幅作品的尺寸要小得多,但是名氣卻要大得多。

僅僅從技巧上和人物的形象上是無法解釋這幅作品為什麼如此重要的。畫中人物本身當時並不著名,且沒有驚人的美麗,也沒有豪華的社會背景,繪畫的技巧在當時也沒有什麼特殊,色彩的運用也和當時的油畫沒有太大區別。因此有人會覺得也許是達·芬奇的名氣太大了,他的畫也就如此著名了。

其實把這樣一幅作品和達·芬奇所在的時代割裂開來,便難以評價其價值。達·芬奇的時代正是文藝復興如日中天的時代。同樣在盧浮宮裡,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文藝復興早期以及和達·芬奇同時代的作品。如果觀者有心的話,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文藝復興以前和文藝復興早期的作品中通常充斥着宗教內容,聖母、聖子、天使、天國等。幾乎所有的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基督教的內容和價值。如果在盧浮宮中按照時間順序反覆欣賞,就會愈加體會到《蒙娜麗莎》這部作品所表現的獨特意義。如果能夠把這幅作品和在其三年後由拉斐爾完成的《雅典學院》一起欣賞,就可以更加確切地感覺到古希臘對於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

那是一個宗教和世俗爭奪政治權力的時代,那是一個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時代,那是一個回歸理性的時代,那是一個重新回到古希臘價值的時代。第一次,一位普通夫人出現在一幅大師的作品上。當時已經年屆五十、歷經滄桑的達·芬奇通過《蒙娜麗莎》向世人闡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向世人公布了這樣一個宣言:

——即使沒有教廷,我們也可以微笑得如此自信;

——光明的世界和自信的人類並不需要教廷的主宰。

這應該才是《蒙娜麗莎》如此著名的理由。數百年過去了,人們逐漸忘卻了這幅偉大作品的歷史背景,也忘卻了那個偉大的文藝復興時代。在這個時代之後,我們才有了後來的藝術創作風格,比如盧浮宮中許多反映人文主義精神的現實題材的作品。而《蒙娜麗莎》,則開啟了這個藝術時代的先河。

達·芬奇本人就是文藝復興這個偉大時代的一個縮影。他在許多領域都有過非常傑出的貢獻。他不僅是個出色的藝術家,同時還是數學家、建築師、工程師、解剖學家、發明家,他在數學、力學、天文學、光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體生理學、地質學、氣象學,以及機械設計、土木建築、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創見或發明。我曾經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參觀過達·芬奇工程展,他設計的飛機模型給我很深印象。要知道,他的時代距離真正的飛機誕生還有四百年的漫長歲月。他設計的飛機後來被證明是可以飛翔的,只是在達·芬奇的時代無法實現,唯一的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動力。

文藝復興的藝術和古希臘的藝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我們看看古希臘的雕塑《米洛的維納斯》(圖3-6)就更加可以理解了。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557.jpg

3-6  古希臘的《米洛的維納斯》,作於公元前2世紀(筆者攝於巴黎盧浮宮)

 

這是公元前2世紀的作品。作者特意讓作品中的人物稍稍傾斜和扭轉一點,似乎在依靠着一個並不存在的物體,因此全身的肌肉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長巾即將落地的瞬間,女性的嫵媚更加彰顯又不失含蓄。作品中女性坦然和安詳的神態、高貴和聖潔的表情,給予觀賞者以崇高的感受。這尊雕像所代表的古希臘女性一直是整個西方對於女性美的標準。如此標準,也完全可以被中國人所接受。

維納斯在希臘稱作阿芙羅蒂特,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愛神”,在古羅馬被稱作“維納斯”,後人也跟着如此稱呼。由於這尊雕像的發現地是希臘的米洛島,於是就被稱為《米洛的維納斯》。在發現時就是這樣殘缺的,許多人考證過她的手臂原來是如何雕塑的,但是沒有人膽敢去復原她。

即便你就是從來不知道古希臘文明,當你看到維納斯雕像的時候肯定會感到震驚。即便是對於我這樣的對於這尊雕像的照片和歷史有所了解的人,看到這真跡時,仍然感到一種莫名的震撼。【3】

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得出結論:文藝復興所復興的藝術,就是古希臘的藝術。文藝復興後的作品逐漸把人放在了藝術的中心。

我曾經以為中國的傳統藝術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藝術。我對自己的懷疑是從一個很小的學校的很小的圖書館開始的。那是一個砸爛一切的年代,這個設在偏遠山西小縣城的一個中專學校的小圖書館也許是太不起眼了,並且那裡還有不少善良的人們,於是那裡的書沒有很快遭到毀壞,而僅僅是被關了。

據說關閉的理由是裡面都是一些不適合人們閱讀的東西,據說閱讀後會“中毒”。其實關閉只是照章行事,做做樣子。學生是借不到書了,但是教師還可以通融。我父親是這個學校的教師,儘管成了“牛鬼蛇神”,但是圖書館的管理員也是同類,於是我就有機會被“通融”到這個圖書館裡。

小孩子總是喜歡對被禁止的東西感興趣,去過一次,就有了後面的“經常”。最開始是翻閱小說,後來就開始瀏覽書架上所有的書。借回家去很難,於是我就不時溜進去看。小說很快就不是我唯一感興趣的了,那些有圖畫的藝術類書對於我來說更有吸引力。

我第一次看到油畫就是在這個圖書館裡。當時我還不知道什麼是油畫,但是油畫的風格立即給了我很大的衝擊。我開始對這樣逼真的場景、濃厚的顏色和沉重的風格感到不適應,覺得還是中國的山水畫好,不會給人以壓抑得透不過氣的感覺。因此每次看了油畫還要再去看看中國畫輕鬆一下,以證實一下我的看法。

但是這樣的結論很快就被動搖了。記得那是我看到俄羅斯畫家列賓(Repin)的《不期而至》(也稱作《意外歸來》)時,不由地被畫面震驚了。我從來沒有從中國畫中得到這樣的體驗。後來我又看到了列賓的《扎波羅熱的哥薩克們回復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四世的來信》(圖3 - 7),其感染力讓我看了很久,想知道為什麼我會被吸引【4】。他別的一些作品也給了我很大的影響,比如《伏爾加河縴夫》。我那時已經理解了苦難和艱難,這幅畫讓我熱淚盈眶。我後來對於繪畫和雕塑的異乎尋常的興趣應該就始于欣賞這些作品。所以確實會“中毒”,想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不無道理。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619.jpg

3 - 7  列賓畫作《扎波羅熱的哥薩克們回復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四世的來信》

 

我後來逐漸知道,這些僅僅是整個西方繪畫藝術的一個極小的部分。由於當時可以理解的原因,只有一些俄羅斯藝術家的作品還勉強可以在中國看到。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繪畫直面和正視人生,其和這個時期的其它藝術一樣,在理念上回歸了古希臘。“人”是這個時期繪畫的核心和主題,旨在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人間的喜悅和悲哀。我似乎從文藝復興時期和此後的繪畫中看到了古希臘雕塑的影子,聽到了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的台詞。在沉重的色彩之間,我看到的是對人類社會的質問,以及對人類良心的審視。這些繪畫就如同古希臘的雕塑,讓人們從這被藝術家捕捉和想象的凝固的瞬間,聯想到這一瞬間之前的漫長的無奈和此後的可能的憧憬。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的題材,我所感受的是一種召喚,一種從無可奈何中解脫出來的對將來的信心。

肯定有無奈,但沒有放棄;無疑有憧憬,但沒有粉飾;也許有恐懼,但沒有躲避。

和文藝復興的繪畫相比,沒有經過文藝復興洗禮的中國畫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為無奈而放棄,為憧憬而粉飾,為恐懼而躲避。在最能代表中國繪畫成就的山水畫中,人所占的篇幅和畫卷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於是,人只是藝術的點綴,而不是藝術的主題,更不是目的。

在近代,中國也出現過一些向文藝復興學習的大師,《田橫五百士》是具有人的主題和性格的繪畫,難能可貴。但是最後畫家也逃離了這危險和痛苦的責問人心的題材,轉而以畫馬了卻自己的藝術生涯。國人對於此畫家的《奔馬》情有獨鍾,而對《田橫五百士》非常冷落。比馬更受國人歡迎的是更低級的生物:花、鳥、蟲、魚。於是花鳥畫長盛不衰,魚蟲畫備受青睞。這是一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其如此強大,再偉大的藝術家也無能為力,只好隨波逐流。這令人嘆息中國過去的不幸和不爭,也讓人倍感文藝復興的艱辛和偉大。

我已經不記得最初是在何時看到維納斯雕像的,那是一本書中的一幀照片。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古希臘的藝術品,此前我對古希臘還一無所知。但是從那時起,我知道我已經不再把中國的傳統藝術和西方古典藝術做對比了。理由很簡單,這樣的對比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她們之間是不能對比的,不僅是由於她們屬於不同的風格,而更是由於她們屬於不同的理念。

盧浮宮裡還有一座古希臘時期的雕像,那就是《勝利女神》(圖3 - 8)。這個作品出土時更加殘缺,頭部和手臂都沒有了。但即便這樣,當站在勝利女神面前時,你所能做的就是景仰和讚嘆。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632.jpg

3 - 8  古希臘的《勝利女神》,作於公元前220 - 前190年(筆者攝於巴黎盧浮宮)

 

帶翅膀的女神站在船頭,已經不存在的兩臂原本應該是伸展開的,迎面來的海浪和風雨打濕了她的衣衫,使其緊緊貼在身上,造成了幾乎裸體的效果,而衣衫依稀可見。石頭的雕像可以同時表現衣衫和裸體,如果在看到這部作品之前聽人這樣說,我很難相信。但是在這部偉大的作品前,不可置信立即讓位於欽佩至極。

這部作品讓現代巧妙的抄襲立即相形見絀。那個風靡一時的好萊塢電影中的熱戀情人站立船頭“迎風展翅”的造型,曾經傾倒了世間多少男女老少。而那只是崇高的《勝利女神》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一個功利的抄襲而已。

這樣的雕像在古希臘曾經不計其數,但是由於戰亂,很多都被毀壞或者被遺棄了。現在留存在世的雕像已是鳳毛麟角。古希臘雕塑其實並不僅限於大理石雕像,同時也有青銅鑄像,只是幾乎都沒能留存世間,原因是這些銅在戰亂中都被占領者拿去熔化重新鑄成兵器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有諷刺意義的象徵,把作為藝術品載體的銅熔化後鑄成戰爭用的武器。誠然,武器可以暫時征服一些人的肉體,但是藝術卻能夠征服所有人的心靈。

雕塑作為藝術形式,並非古希臘所獨有。我在西安看到秦始皇的兵馬俑(圖3- 9),當時非常興奮,這樣的作品也確實可以算作壯舉了。這些陶俑和維納斯以及勝利女神石雕幾乎出於同一時期,我很自然地把這些陶俑和古希臘的作品作了對比。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643.jpg

3 - 9  秦始皇兵馬俑,作於公元前246 - 前208年,中國西安兵馬俑博物館

 

儘管兵馬俑就雕塑本身而言,無法企及古希臘的水平,但是我仍然願意為秦朝的工匠們的技藝喝彩。無疑秦始皇的墓葬非常宏偉,在這如此大量的陶俑背後是數以萬計秦朝工匠的創造力和血淚,以及秦始皇的意志和暴虐。如果今天還有人懷疑秦始皇是否施行暴政的話,那麼看了這兵馬俑和尚未發掘的巨大秦始皇陵寢的時候,就不該再有疑問了。一個統治者在社會生產力那樣有限的年代,在這樣短暫的統治時間,竟傾注了如此浩瀚的財力和物力,剝奪了當時在世的人民的利益,來滿足他自己死後繼續統治的野心和瘋狂的幻覺。僅此一點,這些兵馬俑就是一個暴政的鐵證。

古希臘的裸體雕塑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於人的尊嚴和美的讚嘆,而秦朝的塑像在厚重的甲冑下掩蓋着對於人本身的壓抑。一邊是坦然奔放的自由精神,另一邊是附庸強權的芸芸眾生。一個謳歌了人類對於美麗和理性的崇尚和追求,而另一個表達了為強權犧牲自我和踐踏他人的決心和勇氣。如果你們注意到雕像的表情,也必定會得出和我一樣的結論:一個是人類自由的理性和美麗,而另一個卻是一代暴君的走卒和陪葬。他們雖然出自同一時間,但是他們屬於完全不同的理念。

古希臘藝術品中也不乏表現戰爭題材的,但即便同樣是表達了戰爭的古希臘雕塑,也和秦朝的截然不同。

我曾經到德國柏林的著名博物館Pergamon去參觀過。這是一個絕對不可以錯過的博物館。帕加馬(Pergamon)是古希臘在小亞細亞的城邦,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內的Bergama城附近。一位德國工程師在19世紀發現了那裡的古希臘城市遺址。後來這些出土文物都按照當時簽訂的條約運回了德國。這些雕塑(如圖3 - 10)和維納斯以及勝利女神都是希臘化時期的作品。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651.jpg

3 - 10  古希臘小亞細亞的帕加馬城遺址出土的雕塑,作於公元前281- 前133年(筆者攝於柏林Pergamon博物館)

 

殘酷的戰爭並沒有掩蓋自由和人性的主題,勇敢的戰士為之戰鬥的和美麗的女神所為之保佑的不可能是集權的統治和非人的殘暴,而只能是自由、理性和人的尊嚴。

正由於那次參觀,促使我後來專程去了帕加馬(Pergamon)遺址(圖3- 11,3 - 12,3 - 13)。親歷遺址使得我對柏林Pergamon博物館的陳列理解更深。那是一個建在山巔上的典型的古希臘城市,那神殿、劇場、圖書館和一些民生設施還依稀可見,令人肅然起敬。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705.jpg

3 - 11  古希臘帕加馬城遺址(筆者攝)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715.jpg

 3 - 12  古希臘帕加馬城遺址(筆者攝)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727.jpg

3 – 13  位於帕加馬城遺址不遠處的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神殿遺址(筆者攝)

 

如果說在藝術上顯而易見文藝復興所繼承和發揚的就是古希臘精神,那麼更應闡明,文藝復興在藝術上的復興是其更加偉大的復興的一個表象,其更加偉大的復興就是對於源於古希臘的精神以及科學和民主的復興。古希臘的藝術作品為其偉大的精神做了非常好的註解。古希臘最偉大的精神,就是她開啟的科學體系和創立的民主政治。這些偉大精神的復興,正是文藝復興的精髓。有哲人說,“物質尚未出現,精神已經到來。”這絕不無道理。

在許多科學領域,古希臘都作出過重大的貢獻。不僅僅是具體的貢獻,更加是原則和結構上的貢獻。古希臘的科學純粹是精神的,幾乎毫無實際用處。為科學而科學,是古希臘科學的特徵。科學就是為了求知,而不是為了功利。正因為這樣,古希臘的科學才會高瞻遠矚,不為當時的實際應用而束縛手腳,從而使得古希臘的科學能夠按照偉大的古希臘人的思想發展,而不必拘泥於目光短淺的實際應用。正是這樣的完全不拘束於塵世的自由思想,造就了在後來被證明是真正偉大的生產力。歐幾里得幾何就是其中一個代表。

當時歐幾里得在柏拉圖創辦的學園裡教授幾何,有一天一個來求學的青年學生終於憋不住,問歐幾里得:“這幾何到底有什麼用?”歐幾里得十分生氣,把教務長叫來,說:“這個年輕人居然到這裡來學什麼有用的東西,給他一點錢,讓他離開這裡。”

不為眼前的應用而學術,這是古希臘有別於其它文明(包括中國文明)的本質所在。古希臘的哲學和數學都不以實用為目的。那些哲學家和科學家都不富裕,他們也無意追求物質生活。那個時代,偉大的數學家阿波羅尼(Apolloniusof Perga)對於圓錐曲線(也就是圓、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的研究水平之高超,就連現在的數學家也不能出其右。當畢達哥拉斯證明了畢達哥拉斯定理(也就是國人所說的“勾股定理”)後殺了上百頭牛慶賀。可見,希臘科學家對於這些看來不能帶來任何功利的學術之重視。

古希臘人認為科學就是應該超越塵世的,它們不來源於塵世,也不服務於塵世。“求知是人的本性。”亞里士多德這樣告訴我們。也就是說,求知不是由於功利所誘,也不是為了生活所迫。後世的愛因斯坦(Einstein)的名言“科學就是為科學而存在的”,似乎是來自遙遠的古希臘的偉大理性的迴響。近代有人如是說,所有的上層建築都必須由於經濟基礎對其有要求和壓力才會進步。也許這適用於其它文明,但顯然不適用於古希臘文明。古希臘文明中的學術根本不來自現實對其的要求,在當時也沒有現實的服務對象。於是,我們的問題是,古希臘人的學術動力來自何處?必答曰:古希臘人的精神。

不為功利,但求完美。古希臘所追求的完美體現在所有的領域。正因為如此,歐幾里得幾何只能由古希臘人創造,科學也只能由古希臘人開啟,而民主體制也一定只能由古希臘人建立。古希臘人對於完美的追求,在他們的藝術作品、科學思想和民主政治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的古代文明還在天圓地方的時候,古希臘人不僅僅已經確信地球是球形的,而且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還成功計算了地球的半徑。他計算得到的地球半徑值和今天我們知道的準確值的誤差不到1%。

當中國的古代文明還在陰陽五行的時候,德莫克利特就提出了原子論。儘管他提出原子論在當時完全不可能有試驗證據或者驗證,但是他的思想卻是如此地領先於那個時代的物質水平。這本身也是精神先於物質的一個很好的例證。

畢達哥拉斯定理,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勾股定理”,早在公元前500多年被畢達哥拉斯用純粹的幾何方法做了完整的證明。七百多年後在公元220年左右,中國的趙爽給出了另外一個證明。雖然趙爽沒有使用純粹的幾何方法,但是其證明還是很值得稱道的。

當中國的古代文明還在算術時代時,古希臘的歐幾里得就已經創立了幾何。就是這個歐幾里得創立的幾何,今天還在我們的課堂上被原封不動地教授。不僅如此,歐幾里得幾何更多的貢獻是在於建立了一個理性的科學系統。在那裡,從公理出發,由演繹可以得到我們原來未知的定理和知識。這樣一個系統,一直以來都為後世的科學家所景仰。雖然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學科都可以方便地遵循這樣一個形式,但歐幾里得給予了科學一個完美的典範。

文藝復興中產生的牛頓力學,幾乎就是歐幾里得幾何在物理學中的翻版。從牛頓運動三定律作為公理出發,所有的牛頓力學的定理和結論都可以通過邏輯推導出來。這和歐幾里得幾何從幾個公理出發得到整個系統在結構上是一樣的。牛頓的偉大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無可置疑就是歐幾里得演繹方式的再現。後來的相對論、量子力學實際上都是按照這樣的認識體系來建立的。

歐幾里得幾何甚至是西方演繹科學的直接原因和典範,因此也是偉大的科學家都出現在西方的一個重要理由。歐幾里得幾何不僅僅是一個科學體系,同時也是一個哲學體系,其贈與我們一種認識世界的極其強大的方式。

這些偉大的科學和哲學的思想直接在文藝復興以後導致了現代科學。我們現在的科學,都可以在古希臘人那裡找到其根源。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奇蹟?

和古希臘的科學奇蹟相比,另外一個奇蹟也應該得到同樣的讚美。這就是民主。文藝復興的必然結果就是古希臘的民主體制的復興。英國是最早的受益者。在文藝復興的偉大思想潮流和隨之而至的社會觀念和生產能力的變革中,英國皇室在內外的壓力下把權力交給了由人民選舉的議會。儘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被迫,但這仍然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措,其直接導致了英國隨後的繁榮昌盛,也避免了流血的暴力革命。於是,發祥於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把最豐碩的政治成果和經濟成果結在了英國。

文藝復興後期,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民主改革。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有的成功了又復辟了。但是民主的努力從未鬆懈,民主的目標從未改變。峰迴路轉,逆流困頓,但是前進的腳步卻不容置疑。直至今天,我們在欣賞西方豐碩的民主成果時,還可以感受到這個偉大運動衝擊的餘波。

我有幸經常到歐洲,所到之處我通常不坐車,而是徒步行走,以期感受這巷陌之間的歷史韻味和現代氣息。特別是在巴黎,在這個文藝復興後近代民主歷程最跌宕起伏的國家的首都,到處都可以感受到今天自由平和的氣息和曾經步履艱難的經歷。從盧森堡宮,到巴黎聖母院,到盧浮宮,到協和廣場,經過香舍麗榭大道,到凱旋門,再到埃菲爾鐵塔,中世紀、文藝復興、工業革命,都在漫步之間。在這些康莊大道和曲折小街里,在這些優雅的塞納河橋和莊嚴的建築中,在別致的咖啡館和精巧的花店邊,無法掩飾的是文藝復興的餘波和古希臘的內涵和影響。

不僅僅是巴黎,所有的歐洲城市,哪怕是歷經坎坷的東歐城市,在歷經滄桑和飽嘗辛酸之後,那令人振奮的依然是文藝復興和古希臘的力量。捷克的布拉格如此,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如此,烏克蘭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塞瓦斯托波爾也如此。滄桑巨變,絕處逢生,那精神依然不減,那就是古希臘的價值,人類對於科學和民主的訴求和其永不泯滅的道德力量。

文藝復興後在歐洲大地重新感受到古希臘時代的民主精神。其實,不僅僅是歐洲大陸,1776年在美洲大陸的那個宣言或許是對於文藝復興和古希臘精神的完美的註解。這樣一個宣言在不同的場合被反覆引用,其理由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中間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利,則是經被統治者同意授予的。


這段話中蘊含着一個準確無誤的古希臘價值,一個除了古希臘不見於任何其它文明的獨一無二的價值,一個在文藝復興中復興的古希臘價值。對於人的價值的認可,對於所有人和每個人價值的尊重,這就是古希臘的精神。

美國人對於古希臘情有獨鍾是有充分理由的,其最根本的理由是,美國就是按照古希臘的精神所創立的國家。在美國,很多地方是用古希臘地名命名的。我剛到北美時曾經困惑為什麼在美國有這麼多的希臘地名,比如“特洛伊”(Troy)、“敘拉古”(Syracuse)、“羅德島”(Rhodes)、“孟菲斯”(Memphis)等,甚至稱作“雅典”(Athens)的城市就有好幾個。我後來才知道,美國建國後有一個政策,就是用古希臘的地名命名美國的城市。這是一個象徵,也就是美國對於文藝復興精神繼承的象徵,也就是美國對於古希臘精神繼承的象徵。

與其說是一種象徵,不如說是身體力行的實踐。有人說美國人很驕傲,就是我所在的加拿大,人們對於美國人的驕傲都頗有微辭。美國實在太強大了,有意無意之間都會讓別人感到她的咄咄逼人和傲慢。但是美國人也是很謙虛的,他們只是知道應該對於誰謙虛而已。美國的航天計劃是一個非常宏大和偉大的創舉,尤其是美國人的登月計劃。但是,美國人並沒有把登月計劃用任何一個美國人的名字命名,也沒有用基督教有關的名字命名,而是用了一個古希臘神的名字“阿波羅”,亦即“太陽神”。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阿波羅計劃”命名的理由。

古希臘人熱愛阿波羅,他年輕英俊、朝氣蓬勃、坦蕩正義、陽光熱情,一如其“太陽神”的名字。陳列在梵蒂岡的古希臘偉大雕塑家萊奧卡雷斯(Leochares,公元前4世紀)被後人稱作“Apollo Belvedere”的著名作品(圖3 - 14)表現了阿波羅正在征服惡蛇,弓在手中,箭已發出,身體姿態和肌肉張弛表現了怒箭離弦的瞬間。他完全赤裸的身體象徵着他無所畏懼前方的艱難險阻,也毫不掩飾地宣告着他自己和人類的並無二致。我們可以說,沒有比“阿波羅”更適合為一個偉大的航天計劃命名了。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744.jpg

3-14  古希臘阿波羅(Apollo,太陽神)的大理石雕像,這是古羅馬時代按照古希臘萊奧卡雷斯(Leochares)的青銅原作(公元前350-325,已佚失)的復製品,梵蒂岡博物館。 

 WeChat Image_20230611194805.jpg

3-15,古希臘神阿波羅Apollo頭像,作於古羅馬時代的公元120-140年間,原作成於古希臘的希臘化時代。此阿波羅的髮型令人立即想起梵蒂岡阿波羅雕像(圖3-14)的髮型。倫敦大英博物館,筆者攝。

 

一個驕傲的美利堅民族把自己舉世震驚的創舉謙虛地用古希臘的神來命名,足以看到古希臘的偉大和其在美國人心中的地位。似乎美國人在向世界宣稱,雖然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但是美利堅的任何偉大和古希臘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相比,還是不能企及的。

不僅是美國人,歐洲人也同樣覺得所有的天文學領域,都應該用古希臘的神來命名。我們現在知道的所有的太陽系的行星也都是用古希臘的神命名的。

我們在學習數學時碰到的那些符號,很多是希臘字母。只是在希臘字母被用罄後,其它語言的字母才逐漸登場。

古希臘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比如埃及、印度、巴比倫和中國,有着本質的區別。最具特徵的是她的精神——競爭精神、思辨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本主義精神,以及由這些精神導出的理念——科學和民主,進而,是由這些精神和理念衍生的一個原則——公民。

不管是哪個古老的文明,都不曾具備這些精神。中國亦不例外,不管中國文明是否有過斷層,這些精神都不曾出現在過去的中國文明中。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公民的概念,也沒有過培養公民的制度。國人缺乏對於真理的追求和對質疑的寬容。我們也許做過一些離散的有科學意義的工作,但是絕大多數僅僅可以稱作技術,而不是科學。(編者註:此段不得不從原文中刪除約500字。)

古希臘的精神(競爭精神、思辨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本主義精神)、理念(科學和民主)以及原則(公民),影響着幾千年後的人類文明,讓今天的我們仍然繼續受惠,不僅僅如此,她還是一個永遠和時代同行的文明。科學和民主,從誕生於古希臘開始就從未老去,她們也許曾經銷聲匿跡,從當時社會的視野中消失,在當時人們的理念中忘卻,但是她們從不衰老,當再次出現在我們視野中時,依舊青春健康,風姿綽約,讓人不得不感到,老去的可以是我們自己,而絕不會是她們。因此,一個懂得古希臘的人很難把她比作母親,儘管她孕育了人類最偉大的精神文明,和由此而來的物質文明。古希臘,她不可以是我們的長輩,她必須是我們時代的年輕人的同齡人,她必須是任何一個時代的年輕人的同齡人,她永遠是年輕人的同齡人。

古希臘應該是一位年輕美麗的女性,就如同米洛的維納斯的雕像——崇高永恆,青春永駐,美麗長存。她的寧靜和坦然,給予我們永遠的自信和依託;她的健康和美麗,給予我們永恆的鼓勵和目的。

因此,面對着古希臘的廢墟,我不由地會想起拜倫的《雅典的少女》【5】中的詩句,雖然已經不記得詩的每一行,但是仍然感到這是對於古希臘的最恰當的詞句。


             雅典的少女啊,在我們分別前,

        把我的心,把我的心還給我!

        或者,既然它已經和我脫離,

        那你就留着它吧,把其餘的也拿去!

        請聽一句我離別前的誓言,

        你是我的生命,我愛你。

 

        ……

        雅典的少女啊,我走了:

        想着我吧,當你孤獨的時候。

        雖然我向着伊斯坦布爾馳奔,

        雅典卻留住我的心和靈魂;

        我能夠終止對你的愛嗎?絕不!

        你是我的生命,我愛你。


這是拜倫詩中第一節和第四節,全詩共四節。詩的原文是英文,但是在每節的最後一句都用希臘語寫成:“Ζωή μου, σς γαπ”(你是我的生命,我愛你。)

我不知道拜倫詩中的少女是否真實存在過,或許是真實的,或許是虛構的,這並不是我需要考證的。但是我們知道的是,拜倫雖為英國人,卻一生為希臘而奮鬥。他不是為了一個和自己看來並無關係的民族,而是為了一個文明,一種價值,一個人類共同的文明,一種人類的共同的價值。從拜倫為希臘而殫精竭慮肝腦塗地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篤信,拜倫在詩中用希臘語說的“你是我的生命,我愛你。”【6】也一定指他熱愛的希臘和古希臘文明。古希臘文明,只要你理解了她,你就會認為她和你息息相關,而不管你來自哪個國家、哪個民族。

當我的思緒從遙遠的古希臘和文藝復興回來的時候,應該審視在東方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和地區,這就是中國。我知道,像我這樣在東方和西方都生活和學習過,對這兩種文明和文化都很感興趣,並且給予足夠思考的人,應該責無旁貸地對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文明給出恰如其分的比較和評價。

我對於政治制度本身不感興趣,而感興趣的是政治制度背後的社會精神和文化內涵。任何政治制度都是暫時的,而精神和內涵卻是久遠的。具有什麼樣的精神和內涵,就會最終造就什麼樣的社會和現實。

於是,讓我們從精神文明開始說起吧。

 

註:

【1】 Alexandria,古希臘城市,由亞歷山大大帝創建,現在埃及境內的尼羅河三角洲的地中海入海口。

【2】柏拉圖創辦的雅典學院的古希臘原文是“Academy”,取自古希臘英雄的名字“Academus”。今天英文和西方文字中的學院“Academy”就源於此。

【3】這也是我後來尋訪到位於小亞細亞腹地的“阿芙羅蒂特城”的原因,在書中稍後將提到這個古希臘城市的遺址以及其照片。

【4】很多年以後,我回頭再來思索這幅作品的時候才理解我當時的“為什麼”。那是弱小無辜對強大醜惡的無所畏懼的蔑視,是敢於用幽默和調侃對待迫在眉睫的危難的勇氣。那個幾乎占據了畫面中心的光頭,雖然面部完全背對觀賞者,因此只能猜測他的表情,但你完全可以從其他首領們各異的神態和場景想象他的表情——很可能,他所表達的,就是你夢想表達卻不敢表達的。

【5】“Maid of Athens”,拜倫創作於1810年,原文是:

Maid of Athens, ere we part, / Give, oh, give me back my heart! / Or, since that has left my breast, / Keep it now, and take the rest! / Hear my vow before I go, / Ζωή μου, σς γαπ. (希臘語,讀作:Zoë mou, sas agapo)

By those tresses unconfined, / Woo'd by each Aegean wind; / By those lids whose jetty fringe / Kiss thy soft cheeks' blooming tinge; / By those wild eyes like the roe, / Ζωή μου, σς γαπ.

By that lip I long to taste; / By that zone-encircled waist; / By all the token-flowers that tell / What words can never speak so well; / By love's alternate joy and woe, / Ζωή μου, σς γαπ.

Maid of Athens! I am gone: / Think of me, sweet! when alone. / Though I fly to Istambol, / Athens holds my heart and soul: / Can I cease to love thee? No! / Ζωή μου,σς γαπ.

【6】“Ζωή μου, σς γαπ”,拜倫在這裡選擇了“γαπ”(agapo)表達“愛”。在古希臘文中,“愛”有多種,“agapo”用以表達神聖的“愛”。此外還有“Philia”,用以表達平等和公正的愛;“Eros”,表達情愛,等等。見本書第9章(自由平等博愛)中的闡述。因此可以理解,拜倫表達的愛超越了情愛,是神聖的愛。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中國何以淪為馬邦----東海客廳論民粹
2022: 習李斗結局趨於明朗化:你死我活!
2021: 我是殺人海歸姜博士的室友
2021: 習近平故意讓P2P暴雷掩蓋他用贓款搞一
2020: 從歐巴馬無視黑人貧窮人口問題,再論地
2020: 黃之鋒周庭必將名垂青史!
2019: 胡二郎在試吹大朗的"見壞就上″?
2019: 金三兒封建殘忍
2018: 附加題:
2018: 世界騙子冠軍李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