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第十二章:夢醒人間 ——走向明天
送交者: 封滿樓 2023年07月02日12:39:00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第十二章  夢醒人間

——走向明天

 


那是一個奧林匹克年的晴朗夏日,我搭船從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來到了愛琴海(Aegean)的艾達(Ida)島,我坐在海邊的岩石上,近處是清澈的大海,遠方是湛藍的天空,我的目光從眼前的清澈,移向遠處的湛藍。極目遠眺,海天一色。

越過大海向北,是雅典和希臘本土,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伯里克利的故鄉;我的西面,是伯羅奔尼撒半島,荷馬史詩和奧林匹克的故鄉;越過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更西面,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半島,阿基米德的故鄉;而向東,越過更加廣闊的海面,是眾多的愛奧尼亞島嶼和小亞細亞,泰勒斯、德謨克里特和蓋倫的故鄉;南面,是克里特島,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再向南越過整個地中海,是曾經的古希臘城市亞歷山大城,托勒密(Ptolemy)和埃拉托色尼奉獻了畢生精力的地方……這些震耳欲聾的地名和人名就在我極目遠眺中迴響在我的耳邊,提醒着我關於古希臘的偉大奇蹟。

艾達(Ida)島沒有什麼現代的建築,似乎數千年的時光並沒有在這裡留下痕跡。地中海的夏日清風陣陣襲來,這愜意把想象帶回到久遠的過去,四周的景色從未謀面,卻竟似曾相識。我曾經到過這裡嗎?這個近乎荒唐的念頭一閃之間,我突然感到,數千年已經過去,那個奇蹟般的時代早已遠去,那些創造了奇蹟的偉人早已作古,這裡曾經演繹的經典早已步入永恆。

我難以相信流行的宗教教義,但這樣一片海洋和土地上孕育出的無與倫比的古希臘文明,讓我感到也許冥冥中有神的存在。這裡的環境無法解釋為什麼古希臘人和古希臘文明被賦予了這些特質。世間有的是和希臘相似的大海、島嶼和大陸,為什麼只有古希臘的成就舉世無雙?也許古希臘就是上帝贈予人類理性的燈塔?那麼,真的有神靈嗎?有,還是沒有,都無法證明——正如康德(Kant)所說。和古希臘文明的曾經存在相比,這些都不再重要,古希臘本身就是答案,沒有必要再尋求背後的神靈——正如伯里克利的偉大演講詞中沒有提及神一樣,我們的心智已經足夠成熟而不必再乞求神靈的保佑,而只需在心中留一份真誠的神聖。

在海天一色的外面,是浩渺無垠的宇宙空間。那裡有着數以百億計的星系,其中有一個普普通通的星系,是人類所在的銀河系;在銀河系中有一顆普普通通的恆星和圍繞其旋轉的幾顆行星,組成了我們的太陽系;其中一個極不普通又極普通的行星就是我們生活於其上的地球。

宇宙的空間和時間有着我們難以想象的尺度,宇宙的年齡大約在137億年,而宇宙的哈勃半徑是137億光年。但這還不是宇宙的尺度。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宇宙的半徑遠遠大於哈勃半徑。亦即,按照“大爆炸”理論,宇宙從尺度為零膨脹到現狀的線速度居然超過了光速。這和狹義相對論相悖,但尚不違反廣義相對論。如果有一天“相對論”被證偽,那也純屬正常。任何科學理論都只是人類認識旅途上的“里程碑”,而科學精神才是旅途的永恆指南。

如果覺得這太遙遠,那麼回到我們的太陽系和銀河系。對我們來說,太陽系的尺度已經非常之大:最近的天體月球距離我們38萬公里,如果以時速100公里駕駛汽車,從地球出發抵達月球需要晝夜不停連續駕駛約160天;如果以同樣的方式從地球出發抵達太陽,則需要連續不斷駕駛160多年;而如果用這樣的方式到毗鄰我們(4.2光年)的恆星“半人馬座比鄰星”去,則需要4000萬年。這仍然是一些無法理喻的尺度和數字,與我們熟悉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那麼,讓我們把宇宙縮小來看看其相對的尺度吧。

如果把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縮小到1米,按此比例,太陽就是一個直徑1厘米的小球,地球和幾大行星則變成了肉眼僅可辨別的塵埃,太陽系最外層的小行星冥王星在距離太陽大約40米處。而此時,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比鄰星”還在280公里以外的地方,而銀河系的邊緣,還在數萬公里以外。這幅大大縮小了的宇宙圖景,使我們意識到太陽系和地球是多麼渺小。

銀河系像一個扁平的鐵餅,其直徑約10萬光年,厚度約1萬光年。亦即,10萬年前的從銀河系一側發出的光,今天才抵達銀河系的另一側。或者說,從銀河系一側發出的光才走了不到其直徑的1/10,人類文明便已從洪荒演繹到了今天。

如果把宇宙誕生之日到今天算作一年,亦即假定,宇宙誕生於1月1日的0:00’00”,現在是12月31日的午夜24:00’00”,那麼地球大約是在4月15日誕生的,恐龍是在12月29日(即兩天前)的早上滅絕的,原始人類是在12月31日的22:00(即兩個小時以前)出現的,而人類的文明史是在12月31日23:59’42”,也就是距離現在18秒前才開始的。

這幅時間和空間的尺度大大縮小了的宇宙圖景,顯示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和文明時間是多麼微不足道。然而這微不足道,就是人類生存和文明的全部。在這微不足道之中,人類演繹了悲歡離合、世道滄桑。就是這微不足道的空間和時間內產生的文明卻能夠使人類認識到自己和宇宙之間的關係,能夠了解宇宙的廣袤的空間和久遠的時間。如此微不足道的文明居然可以如此偉大,令人難以想象。而這正是古希臘文明使然。

遺憾的是,就在此微不足道的空間和時間裡,長久以來人類還刻意把自己分成了各種派別,在民族、宗教和意識形態的旗幟下,彼此明爭暗鬥甚至兵戎相見。如此在空間和時間上共享一個如此微不足道的我們,居然還不願共享一個普適的價值標準?聽來匪夷所思,但是從來如此。

人類的紛爭在於不能保有共同的價值觀,文明的消亡就是這些紛爭的終極結果。歷史已經自明,但是重蹈覆轍卻代代相傳。我們尚不能確定人類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將使用什麼武器,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任何第三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戰爭,人類只能使用石頭和棍棒了。

也許有人會反唇相譏,為什麼我們要認同其它民族的價值觀和文明呢?那麼我們用亞里士多德的方式來論證我的觀點:古希臘文明無疑是人類文明,而我們無疑是人類的一部分,那麼古希臘文明也是我們的文明。證明完畢。

華夏許多人認為古希臘文明源於西方,好像由於此,西方才接受了古希臘文明,而對於華夏所在的東方來說,這就是一個外來的文明,於是就不易接受。其實從地理上來說,古希臘文明對西方和東方幾乎等距。古希臘文明誕生在地中海地區,其中相當一部分古希臘哲學家生活在屬於東方的小亞細亞。西方人之所以接受古希臘文明並非由於其地理,我相信,即便古希臘文明的創造者不是希臘人而是東方人,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人也會接受她。

在作為文藝復興前奏的大翻譯運動前,歐洲和東方同樣不知道古希臘文明,甚至歐洲比東方更不知道古希臘文明。如果歐洲有勇氣把古希臘文明繼承為自己的文明,那麼東方有什麼理由不這樣做呢?難道我們對於“科學和民主”還有什麼猶豫嗎?難道我們對古希臘的競爭精神、思辨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本主義精神還有什麼懷疑嗎?這些人類普適的價值,絕無可能分成“西”和“東”。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整個人類都居住在同一個“地球村”里,還何必以居住在村東頭為理由而拒絕村西頭的優點呢?

既然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無可爭辯地成為全人類的慶典,那麼奧林匹克運動所注釋的那個真正的文明內涵,亦即古希臘文明,應當更理所應成為全人類的走向未來的鞭策。

人類社會和自然科學一樣,是有普適的原則的。是古希臘文明首次提供了最重要的普適標準。毋庸諱言,科學和民主就是人類的普適價值標準,只是有人口是心非。如果科學和民主成為人類真正的共同準則,那麼我們這個小小的星球就不會如此多災多難。

康德說得不錯,對人類來說最不可思議的和最為神聖的是:“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準則。”也許我們應該將康德的名言增加幾個字:“我們頭上共同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共同的道德準則。”人類的價值必須是普適的,就如同科學定律,絕不應隨着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異。正如我們可以用不同的符號書寫科學定律,用不同的語言闡述自然規律,但是所表達的實質並無二致。

當我的思緒從太空的無塵黑暗中回來時,愛琴海晴空萬里、陽光燦爛、碧波蕩漾。按照那個大大縮小了的時空比喻,此刻,正是一年最後一天的“午夜”,宇宙剛滿周歲,而人類文明才滿18秒。午夜鐘聲剛剛敲響,我們會有明年嗎?我們會有明天嗎?甚至,我們還有另外一個18秒嗎?我們頭上無疑是永恆的燦爛星空,但是我們從哪裡尋回心中的道德準則?

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持續了1000年,我們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能夠持續這麼長時間嗎?面對這現代的流光溢彩和華美外表,我總有一種忐忑和期望,如果我們能夠在現代的物質條件下仍然保持古希臘的精神文明,那麼世界必定如同此時的愛琴海——風和日麗。

好在正如我所信的,古希臘文明是每一個時代年輕人的同齡人,只要她在我們之中,我們必能,穿過這永遠令人景仰的古希臘奇蹟和廢墟,帶着其給予我們的永恆的啟示和感召,走過這午夜,走向明天,走向明年。

以古希臘的名義,以古希臘奧林匹克的名義,以我們頭頂上燦爛星空的名義,我們宣稱:“人類文明萬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工人階級談中國社會的暴力事件
2022: 行屍走肉與死人有那些特徵與行為方式
2021: 習近平媚笑連連,象個奴才小跟班
2021: 習二世昏聵瞞頇,封建末日來臨。
2020: 封建政黨—-中共之罪惡
2020: 郝海東夫婦讓我感到慚愧
2019: 香港示威,民主呼喊,皇帝嚇尿。
2019: 惡最怕積
2018: 中國擴大開放:長城依然穩固興奮擔憂均
2018: 徐瑾| 開放清單後,中國能否迎來二度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