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造就美國,也可能會葬送美國 |
送交者: 湮滅之城 2024年05月20日20:35:10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美國20世紀早期著名的畫家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因1943年創作的“四大自由”宣傳畫而聞名於世,但這位1978年去世的畫家做夢也想不到的是,他畫中的美國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早在“一戰”期間,洛克威爾就加入了美國海軍,其角色不是拿槍的戰士,而是軍中畫家。之後他離開了軍隊,但與軍隊仍然關係密切。 “二戰”期間的1942年春,他受美國陸軍軍械部委託,創作一幅命題作品——一名需要彈藥的機槍手。為的是用作海報,分發到全國各地的軍火工廠,以鼓勵生產。這就是他的畫作《讓我們充足並準時地向他提供》(Let's Give Him Enough and On Time) 然而,洛克威爾頭腦中真正關注的,是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一年前(1941年1月6日)在國情咨文演講中的一段話: 人有四種自由,分別是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這是世界各地人們都應享有的四項基本自由。 有人將羅斯福的那次演說稱作“全球人權演說”,因為這四項基本自由本該是人類不得已通過戰爭去達到的真正目的! 洛克威爾想通過畫作進一步闡明羅斯福的“四大自由”。 一天,他偶然參加了一次鎮會議。會上一位居民提出了一個觀點,這是一個其他鄰居都不贊同的觀點,儘管如此,他的觀點卻受到了與會者的尊重。 那天晚上,洛克威爾徹夜難眠,他突然意識到:可以從自身經歷的角度,取自日常人們司空見空的場景來表現自由! 他立即畫了一些草圖,並提供給了他所供職的《星期六晚郵報》,報社派另一位藝術家謝弗陪同他前往華盛頓去說服軍械部。 可惜時機不對,軍械部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持他的想法。失望中的洛克威爾於回家途中在費城停留,順便將他的想法向《華盛頓郵報》的編輯做了介紹。結果意外地獲得了支持。 1942年夏天,正處於職業生涯巔峰的洛克威爾,為如何最有效地表達羅斯福的思想而絞盡腦汁。說來也怪,機會來了,洛克威爾反倒心生膽怯。 經過最初的心存疑慮,到輾轉反覆、冥思苦想,甚至一度“無法集中注意力”……他的構思逐漸明確:對於免於匱乏和免於恐懼的自由,他從一開始就有着清晰的創作思路,但言論自由和信仰自由卻對他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原本,信仰自由是在一家理髮店裡設定的,不同信仰和種族的人們友好地聊天並等待着輪到他們理髮,但畫家還是感覺有些刻板,最終拋棄了這一設計。對於言論自由,他嘗試了幾種不同的人員走位,其中包括兩個將演講者淹沒在人群中的設計。但在最終的作品中,演講者站在觀眾的頭頂和肩膀上方,成為視覺的中心。 歷時7個月的艱辛創作,畫作終於完成。但不幸也隨之而來,一場大火徹底毀了他位於佛蒙特州阿靈頓的工作室,他的參考照片、素材草圖以及大多數相關藝術品都被付之一炬。 但幸運的是,洛克威爾的《四大自由》因為在大火之前便已交付給了《星期六晚郵報》,7個月的努力得以保存下來。 最終,洛克威爾的作品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畫作在雜誌上刊登後,受到了極大的歡迎,也收到了數千份要求重印的請求。1943年5月,《華盛頓郵報》和美國財政部宣布聯合開展一項活動,即:利用洛克威爾的《四大自由》願景出售戰爭債券和郵票。 言論自由 信仰自由 免於匱乏的自由 免於恐懼的自由 洛克威爾的原畫開始了在16個城市的“四大自由戰爭債券展”巡演,美國財政部與《華盛頓郵報》合作贊助了這次旅行。 展覽從華盛頓特區開始,逐漸向西延伸,展出了數百件其他藝術品、海報、小冊子和手稿。每一站都競相提供最刺激的活動和最著名的名人露面,志願者們隨時準備向狂熱的公眾出售戰爭債券。在波士頓站,當地組織者帶來了洛克威爾畫作的原始模特。在布法羅,遊客購買了足夠的戰爭債券來贊助四架新的戰鬥轟炸機,每架都以其中一位自由者的名字命名。 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利用“超過1000英寸的報紙宣傳欄”吸引了超過十萬名債券購買者到該城市參觀。1943年6月16日至26日,展覽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展出,最終成為全國大規模愛國熱情的匯聚點。 洛克威爾本人也參加了這次巡演的第一站。 巡演成果顯著,通過銷售戰爭債券籌集了1.32億美元,吸引了120萬厭倦戰爭的觀眾。 更重要的是,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在公眾意識中得到大大提升,成為值得為之奮鬥的民主理想而被人們廣泛接受。 也正因為如此,美國乃至整個北美,逐漸成為世界各地眾多的人們選擇移民的首選地之一。 然而,當今的北美,已經被所謂“政治正確”的“自由”所充斥,與81年前洛克威爾畫作中所表現的場景相比,已經變得有點叫人認不出了。 於是,有人開始對着這組畫作“開刀”了。 2018年11月15日《時代》雜誌的封面,採用了現代版的《信仰自由》。這裡,試圖重新詮釋洛克威爾畫作的,是兩位名叫托馬斯(Hank Willis Thomas)和舒爾(Emily Shur)的藝術家。 在他們看來:儘管洛克威爾的經典畫作仍然是美國觀念歷史上最具標誌性的視覺表現,但卻是“一個偉大民族喜歡想象自己的充滿愛意的形象”。洛克威爾的畫作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因為畫面上的群體幾乎沒有觸及當時美國多元化的深度,更不用說今天了。那些畫面中缺失了很多人。 什麼意思?那意思就是: 缺失了伊斯蘭教、佛教等社會上存有的各類形形色色的“宗教”,包括法淪功,怎能正確詮釋出信仰自由呢? 缺失了美洲原住民、黑人、棕種人、黃種人、各類移民難民甚至非法入境的難民、LGBTQ跨性別者、女權活動人士、環保主義者等,怎能正確詮釋出言論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呢? 於是,他們推出了一個新項目,試圖去捕捉這些標誌性的畫面並試圖填補這些所謂的空白。他們希望“描繪出我們所生活的美國的肖像”。 在兩次獨立的拍攝過程中,他們邀請了朋友、熟人和陌生人擺姿勢,對原畫進行攝影再現。總共有100多人來到演播室參與其中,包括演員、社會活動家等名人,還有涉及到某些自由的個體相關人士,像X裔美國人、拘留營中的孩子以及上面提到的包括原住民、跨性別者、移民、難民、活動人士等。 結果他們發現:他們根本無法僅用四張圖片來包含美國的多樣性,他們最終得到了82張最終圖像。 我相信,即使用他們自己的標準,這82張圖片所包括的東西也遠遠不夠! 無奈之下,他們只好精選了“四項自由”組合來構成全國廣告牌活動的支撐,也就是下面四張圖片: 由演員兼活動家道森(Rosario Dawson)主演的對洛克威爾的“言論自由”畫作的重新詮釋
抗議!畫面中分明沒有新疆人、西藏人、形形色色亞裔、非裔、阿拉伯裔,更看不出變性人、跨性別者,況且,憑什麼發言的是女性?難道男人就沒有言論自由嗎? 對洛克威爾的“信仰自由”畫作的重新詮釋
抗議!畫面中居然沒有星雲大師、沒有達賴喇嘛、沒有李洪志?所缺失的教派多了去了,何談信仰自由? 對洛克威爾的“免於匱乏的自由”畫作的重新詮釋
抗議!盤子裡分明是肉!這讓那些素食主義者情以何堪?又怎能說是“免於匱乏”的自由? 對洛克威爾的“免於恐懼的自由”畫作的重新詮釋
抗議!這家人怎能有代表性?大量的亞裔、華裔、非裔在哪裡?難道他們就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在這些所謂的“重新詮釋”中,看不到經典的美國理念在哪裡,看不到真正的美國精神如何體現,看不到藝術的濃縮與抽象......唯一看到的,就是笨拙的畫面模仿,貧乏的藝術想象,還有所謂的“自由”與“政治正確”。 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是“美國”? 當世界各地的移民來到美國,如果他們不是首先去學習、適應、接受新國家的文化,並深入體會其立國之本與成功之要;而是打着“自由”的幌子,祭起批判甚至簡單否定的大旗,千萬百計試圖用自己母國的固有觀念去改造美國,那麼,美國將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樣的美國還是81年前洛克威爾畫作中的美國嗎? 一旦美國自己拋棄了曾經賴以輝煌的信仰、文化和精神時,美國就不再是那個讓美國人自豪的美國了! 現今,對自由的曲解比比皆是,以上所見的“重新詮釋”便是一例,還有好萊塢:找黑人扮演“白雪公主”、英國女皇;找黑人女性替代經典的007 James Bond的形象;男性變性後可以大言不慚地參加國際體育賽事,如此等等,這些難道就是社會上普遍追求的所謂“自由”? 美國的問題正在於此。 假如這些“大是大非”問題不解決,那麼曾經成就了美國的“自由”,最終也會讓美國葬送在“自由”之中!
(文中圖片均引自網絡) |
|
|
|
作者:101Beijing 回帖時間:2024-05-21 12:49:51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