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版主:納川
上帝,究竟是否存在?
送交者: 海邊飛鷗 2006年06月18日09:17:1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首先界定一下:本文中的上帝並不是一個物化了的具像,他不是耶和華、不是玉皇、不是如來……..但他也可以是耶和華、可以是玉皇、可以是如來……..準確的說,這裡的上帝是指超自然的力量,中國把它稱之為“道”,黑格爾則稱之為“絕對精神”。
  
  這個問題大約已經不知道爭議過多少次了,今天想換一種角度。
  這個角度可能牽涉到某些相對較為專業的東西,為使更多的人看得懂,我行文時將儘量通俗化,舉例時將儘量直觀和形象些。
  首先,把唯物主義一些傳統的觀點擺出來:
  物質是第一的、精神(意識)是第二的;宇宙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宇),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宙)。
  
  
  當牛頓揭示出第一定律之後,他感到了困惑: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靠慣性運動;那麼,使物體開始運動的第一次外力從哪裡來?
  牛頓無解。
  因此他說:是上帝踹了第一腳。也就是說,第一推動來源於上帝。
  對此,唯物主義者說:牛頓陷入了唯心主義泥坑。因為宇宙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所以根本就沒有所謂第一次,從來就如此。牛頓是自尋煩惱。
  上個世紀20年代,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這個發現是劃時代的,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自然科學方面,紅移的存在意味着我們的宇宙是膨脹(爆炸)的結果,並且還處於繼續膨脹之中。於是,勒默策的“大爆炸宇宙論”得到了實驗的支持。迄今為止的科學觀察都支持這一理論,所以,這個理論現在已經是關於宇宙天體的主流學說。
  在哲學層面上,這一理論意味着:空間是有限的;並且,宇宙在時間上有一個開始。因此,傳統唯物主義的宇宙觀宣告破產。
  問題到此並沒有完。
  “大爆炸宇宙論”最終可能導致有神論。由於這個原因,我國學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對這個理論採取了冷處理的態度,直到無法迴避的今天。
  “大爆炸宇宙論”指明宇宙開始於一個“奇點”。之所以叫“奇點”,是因為所有的科學規律在此點都不適用。光憑這個奇怪的點,就足夠讓人浮想連翩了
  而“奇點”之後,宇宙就遵循一個既定的模式(即現今的所有科學規律)運轉了。只有這樣的模式,才能最終演化出人類。
  那麼,為什麼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比如無法衍生出人類)模式呢?是誰在導演這一切?
  並且,是誰預定了、或者主宰了這個模式?

  上帝究竟存不存在?
  
  
  “奇點” 爆炸後所能演變出的宇宙可以說有無數種可能,演變成今天這種能產生地球、從而能演化出人類的宇宙的概率,幾乎為零。據資料,其概率是10-36。舉例來說明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隨手扔一個硬幣,落下後的可能性有三種:正面、反面、直立。其中直立的概率是10-10。
  這個概率意味着:假若全世界的人(設為50億)都一起來扔硬幣,每人扔兩次,那麼,其中只會有一個人將可能有一次機會扔出直立的硬幣,由此可見其概率之小。但“奇點” 爆炸後能演變出今天這種宇宙的概率,卻更小。假設宇宙誕生之日(150億年,1010數量級)就有人類、並且就開始扔硬幣,那麼,人類還要繼續扔1016年(1億億年)才有一次機會扔出今天的宇宙。但那時,今天的宇宙可能早毀滅了。
  基督教有一點很耐人尋味:它沒有輪迴,只設了天堂、淨界和地獄。所有人去世後都在該待的地方等待最後審判。這也就是世界末日。既然有世界末日,換言之就是宇宙有終結的一天,這與“大爆炸宇宙論”倒真是殊途同歸呵。
  巧合嗎?
  回到剛才的話題。出現今天的宇宙的概率是如此之小,但卻偏偏就一次扔中了……
  午夜推枕,神遊宇外時,對此我往往感到攝人魂魄……我不認為這可以用“神秘”二字就簡單解釋,我所感到的,是震憾、甚至震畏。
  而上帝是不擲骰子的,更不扔硬幣。
  “上帝是不擲骰子的”這句話是愛因斯坦說的,就我的理解,他所要想表述的意思是:我們今天這個宇宙,並不是一次碰運氣、擲骰子的偶然結果,而應該是一個預定好的、有意識的結果。
  那麼,誰預定了這個宇宙?誰體現了這種意識?
  
  
  
  
  我們都知道,自然界的物質絕大多數遵循“熱脹冷縮”的規律,少有例外。例外的有一種是水。水在4度時密度最大,4度之下就是反常膨脹,是“熱縮冷脹”了。而到冰,密度就只有0.9。這意味着,冰將會浮在水面。
  這個意義是很重大的。並不需要太多的想像力就能預見:如果水也遵循“熱脹冷縮”的規律,那麼冰的密度就會大於水,就會沉在水下,這樣,水下的一切生命就會被凍結住。我們都已經知道,生命的基礎是水,我們的生命,都起源於水下。
  為什麼是水?為什麼是對我們的生命誕生和持續如此重要的水,偏偏就要反常膨脹?而這一個例外,又對我們的生存如此重要?
  倘是沒有這一個例外,就不會有我們人類。但,這個例外偏偏就出現了。
  是誰,在普遍遵循“熱脹冷縮”的世界中,讓生命得以誕生和發展的這一個“例外”出現?
  
  
  
  物理學中有一條著名的“熵恆增定律”,一般把它通俗的描述為:熱不可能自動(不外加能量來干預)地從低溫物體向高溫物體傳遞。為便於理解和舉例,我在這裡再把它通俗化地做這樣描述:臥室里的空氣分子不可能自動的全部跑進客廳,而使睡覺的人因真空窒息而死;一盆潑出去的水,不可能自動又回到盆子裡去……等等類似的表述。
  “熵恆增定律”比較專業一點的描述是:有序和規則的排列總是自動的趨向於無序和彌散。比如,一幢華屋,總是自動的趨向於剝蝕和垮塌;死亡的生命體,總是自動的趨向於腐朽;社會,總是自動的趨向於動盪和無政府主義……等等。
  但是,若有外力的有意識干預,則上述情況可以改變。
  比如,可以使用真空泵抽空臥室里的空氣;
  可以使用建築隊維修甚至翻新房屋;
  可以使用政府來管理社會;
  甚至,把一個又一個的水分子,又重新揀回盆里……等等。
  到現在為止,我想只要認真把本文讀到了這裡的人,都對“熵恆增定律”至少具備了一些感性認識;只要不是刻意反科學的人,大約也都認可了這一定律的正確性。
  我這樣反覆地引用和描述“熵恆增定律”,是因為我下面要進行我認為最有力的一段論證。
  這個宇宙里,最讓我們感到驚訝和震憾的事是什麼?————是生命的誕生和進化。而恰恰就是這件事,它違背了“熵恆增定律”!
  這是更讓人感到震憾甚至震畏的事。
  稍微具備一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相比於碳水分子(生命體的物理材料)來說,生命體無疑是一種高度有序化和規則化的產物,進化更是如此。在這個遵守“熵恆增定律”的宇宙里演化出生命、並且進化,就象殘垣敗瓦自動恢復為華屋、並且自我裝飾得越來越漂亮一樣不可思議。
  但是,它竟然發生了。
  是誰、又為什麼要讓這一堆破磚爛瓦(碳、水分子)有序化為生命的華屋?
  是誰為我們的星球、我們人類買了單?
  是誰施加了外力的干預?
  上帝究竟存不存在?
  
  

  劍橋宇宙學家馬丁?里斯(Martin J.Ress)在業內頗有名氣,也是所謂“人擇原理”的積極鼓吹者,他深入淺出的刻畫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神奇的境界:偌大的宇宙是由六個最基本的數字決定的,它們的稍有差池,這個宇宙便走了樣,甚至不復存在,當然也就更談不上誰在這裡提問解答了。
  第一個數字是一個大數N(1036),它表示原子靜電力和原子之間的引力之比,這就意味着引力很弱。引力儘管很弱,卻非同小可,因為如果N的後面少了幾個零,那麼形成一個恆星的原子就要少得多,周圍的行星也要輕得多,它們便不能維持在軌道上運行,更不可能在上面誕生出像人類這樣的複雜生物了。
  第二個是原子核係數?(0.007),它表明在恆星(太陽)的核聚變過程中,有這樣比例的質量轉變為能量。如果?比較小,氫原子核“粘合”力就很小,質子就無法聚合中子,形成穩定的氦核,這樣的宇宙將只有氫的一統天下,也不會有後來生機勃勃的化學,而如果?比較大,所有的氫都保留不下來,沒有氫,至少水也不存在了。
  第三個數字?是宇宙的實際密度和臨界密度之比,它的是否等於1決定了宇宙的命運是開放,還是閉合。?還反映了宇宙膨脹的速度,膨脹得太快,星系和恆星就無法聚集起來,太慢的話,宇宙在開始演化之前就坍縮了。事實上,我們的宇宙起源於一個“調製”得非常精確的臨界狀態,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必須考慮宇宙中還存在大量我們看不見的“暗物質”,它們甚至要比可見物質多10來倍。
  第四個數字?本來是愛因斯坦提出靜態宇宙模型,為了抵消引力作用而引入的一個“宇宙常數”,隨着宇宙動態特徵的確認它幾乎被送進了博物館。但新近有關極早期宇宙的大統一理論(CUT)認為,?的值也許並不等於零,儘管它極其微弱,從而表現為某種“斥力”,促使我們觀測到的宇宙仍然沒有減速的跡象。
  第五個數字是代表宇宙“漣漪” 的Q(1/100 000),因為創世時期哪怕一丁點不規則,對於膨脹到今天的宇宙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個數字其實是恆星、星系和星系團(它們均由引力結合在一起)相對於宇宙最大結構的“質能”(mc2)比,它是如此之小,因此基本上可以認為星系(團)在宇宙中是均勻分布的。1992年,宇宙背景探測器衛星(COBE)精確描繪出宇宙微波背景的黑體輻射譜,漲落就是這個Q ,而恰恰正是因為有這些漣漪,宇宙才可能演化成為如此瑰麗多彩的結構圖景。
  宇宙的演變敏感地取決於?、?和Q,它們一開始就被確定了,儘管誰也不知道它們是如何被確定的。
  第六個數字就是宇宙的空間維數D(3),我們生活在一個三維的世界中,但我們還強烈感受到標誌宇宙演化方向的第四維——時間,它的不可逆轉性稱得上是一個最大的宇宙之謎。空間時間之比的速度限制(光速)構成了我們的“視界”(event horizon),我們因此只能看到一個有限而無邊的宇宙。問題是,人們可以想象一維二維的有限無邊(封閉的曲線和曲面),卻很難想象宇宙的有限無邊。
  就這六個數搞掂了我們的宇宙。

  根據宇宙學的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直譯為屬人的原理或人的宇宙原理,本來並無選擇之意,但這個譯法頗傳神),弱的人擇原理是說,宇宙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至少部分是因為倘若不是這樣,就談不上誰來提這個問題了;而強的人擇原理認為,宇宙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構成宇宙的所有參數表明它不能不是這個樣子。因此,這是一個由作為觀測者的人所選擇的宇宙,反過來,又是這個宇宙選擇了可以進行觀測的人。這或許只能算一個綏靖主義的解,但目前我們所能說的只好如此了。
  宇宙學是一門神奇的學問,它的對象是獨特的(cosmos和universe都是指宇宙,前者講秩序,後者系萬有),論證方式是獨特的,甚至研究手段也是獨特的。沒有哪一門學科如此深遠地追溯過去,推知未來,也沒有哪一種方法如此充滿了幻想和遊戲精神。而所有的宇宙學模型都是高度猜測性的,因此也是高度不確定的,它們本身均以我們的存在為前提。或者說,宇宙演變的史詩終於找到了知音,它終於“調製”出了生命,誕生了能夠認識這個過程的智慧生物——人,人與宇宙的巧妙關聯,恐怕一開始就以這六個數的方式註定了。
  那麼,這究竟是一個碩果僅存的吝嗇宇宙,還是一個孕育無限生機的慷慨宇宙呢?自然的推理似乎寓示了“多宇宙” (the many universes)的前景,即我們所在的宇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員,它從母宇宙中脫潁而出,開創了我們今天觀測到的宇宙歷程。而在整個宇宙系統(the universe as whole)中,無數子宇宙各自具有廣泛的取值範圍,但只有這六個數的宇宙出現了生命和人類……
  好奇是人類的習性,理解是一種樂趣。但宇宙太深奧了,它不肯將“天機”一下子泄露給我們。因此,宇宙探索的努力就成了為數不多的,可以提升人的生命意義的事情之一,這就使它較之一場宇宙喜劇,具有了幾分悲壯的色彩(溫伯格語)。
  
  再也沒有比科學家自身更了解科學的極限了。
    
  再也沒有比天體物理學更能摧毀一個人的野心了。
    
      如果說20世紀上半葉是科學的黃金時代,下半期則是青銅時期。雖然高能粒子加速器不時發現出新的亞核粒子,無性繁殖不是神話,“高速公路網”一網打盡全球信息,但如相對論量子論那樣具有“顛復性”的發現卻並未出現。第一因、第一推動力仍是不解之謎。從牛頓到愛因斯坦,所有一流的科學家都逃不脫這一關於宇宙最高規律的追問。它實際是在追問上帝是誰,宇宙最高智慧最終設計者是誰?
    
      有人曾問牛頓,萬有引力的起因是什麼?牛頓回答:我只能發現它證明它,但不能解釋何以有它。愛因斯坦也無奈地承認,相對論在宇宙開端處失效。然而這卻是個科學註定無法迴避的“硬件”問題。它牽涉到科學最核心的本質。以往科學只是不斷地發現揭示物理世界的運作和定律,但為何如此運作、為何有這些定律卻一概無知。不能正面解答這個問題,就無法揭開一切本原性問題:如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人類起源......
    
      第一因的問題,焦點在:宇宙在時間上有無迄止、空間上有無邊界。
    
      倘宇宙沒有開端,一直如目前的有序狀,則無法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無序增熵運動(它與第一定律:能量守恆被證實一直有效)。宇宙最終結局是大無序的“熱死寂”。此外,哈勃望遠鏡也告訴我們,宇宙仍處於原始膨脹過程中,星系仍在以億萬光年的速率飛離而去(在這膨脹飛離中,竟能產生太陽系銀河系,竟能誕生人類塵埃般有序的一角,真是不可思議)。按相對論原理,有離必有合。今天的飛離說明昨天的耦合。想必原初宇宙的緻密緊縮度肯定無限大,幾近於無(無中生有吧)。以此類推,有“熱死”終端就必有爆炸迄始──於是“大爆炸”理論便被引進了宇宙學。
    
      大爆炸意味宇宙必有開端(奇點),且有時間之矢。承認這一點,就近於承認“有個上帝和最高設計者”。其根據是:宇宙爆炸的初始密度是經過精心計算的。因為它更有億萬倍的理由爆炸出些黑洞坍塌與無序,可它偏偏就炸出了個大尺度的精美天體運行(這又包含多少精確的數值數率)!套句時尚話語:這比猴子在鍵盤上打出莎士比亞劇作還難。另外,大爆炸的衝力與銀河系的萬有引力正好是一對矛盾。它的暴漲與塌陷必經嚴格運算控制在同一臨界值上,才能維繫住天體既不因離心力衝出引力之外,又因向心力被拉附在引力之內。
    
      換句話,宇宙實際立於刀刃之上。它的初始爆炸密度必精確地無限接近臨界值。低於臨界值,宇宙將盲目膨脹,天體將混亂的什麼美麗事件也不會誕生(何況人這種高等動物);高於臨界值,宇宙則立即塌縮,也就天上人間無故事了。極言之,宇宙整體的結構性有序性精密性目的性,使得大爆炸絕不可能是偶然隨機事件。
    
      倘宇宙是有界無限的呢(另類人的推測)?這倒乾淨地排除了上帝的存在,卻不能解答為何宇宙有邊界而無終始?也不能回答為何會有那些精心設計的物理定律?連上帝老人家也逃不脫這些定律(有趣的是,大爆炸雖為上帝創世提供了證據,但上帝創世卻又受自然規律限制)──定律又從何而來?
    
      還有一說,設想宇宙完全是自足的。像個無始無終的自動化時鐘,一切法則定律都前定地調得好好的,只消無休無止地走下去。這個設想太完美也太宿命。19世紀拉普拉斯就提出,只要給定宇宙在某一時刻的結構,它就能由一組給定的定律精確地推算出演化過程──人要麼回家睡大覺,要麼勤等死。
    
      最近據說英國著名宇宙學家霍金又提出最新釋說:宇宙開放暴脹、有始而無終。不一而足,名家名派名說名論太多太多...... 不管宇宙以什麼方式創生,它的複雜的有序,神奇的結構,本質的簡潔,驚人的合規律合數學性,都使得人類即便能否認一個人格的上帝,也難以否認一個自然的上帝,一個最高的智慧──普遍的宇宙精神存在。
    
      未來的科學就算有能力將所有的定律歸納成一個最終規律,卻不能闡釋證明規律本身。規律又從何而來(必得先有規律,宇宙萬物才能創生)?這必然又回到逼問終極設計者的第一因問題。倘真有一個這樣的最高設計者,掌握着這樣一條“超規律”,則從一開始它就決定控制着宇宙和人類的命運。它既然不想讓人類輕而易舉地識得它的真面目或找到真規律(這是顯而易見的),它就一定有能力不讓人類識破或將人類引入認知的歧途。
    
      “天機不可泄。”在印度神秘主義哲學觀看來,宇宙是個至高無上的總精神,人類只是這精神的一小部分意識。當人類意識人類智慧快接近宇宙精神時,就會被宇宙精神吸攝進去。科學探秘的終極,也難保不是人類毀滅的終極。
    
      科學與宗教這兩種不同質的人類活動,其結果都使得參於者對“上帝”、對不可知的最高智慧,表現出共同驚畏虔誠的宗教情緒。不同只在,宗教是被動地聽任上帝安排,科學卻是主動地尋找靠近上帝。
    
      走筆及此,我的腦袋快爆炸了!我得快去涮涮腦子,拿拿大頂、劈劈叉了。上述關於第一因、大爆炸的區區兩三千字,害得我竟耗時三天──宇宙還沒爆炸,我的頭先要爆炸了。雖說大爆炸理論頭幾年我就半瓶醋地了解些,但化為文字與僅知皮相畢竟是兩碼事。此類書此類論點多多,我究竟該師從誰家,又如何從百家中抽出精華,化為最精簡的語言表達,真是“蠢婦談天、科盲摸象”,煩難死我了。更可笑的是,這幾天我寫着思着竟漸入大爆炸“化境”,被那些奇異的引力衝力速率臨界值迷住了心竅。好在我還不至不知自己吃幾碗乾飯──這宇宙起源大爆炸的大神秘,連科學家都猜不出,本人要能弄清爽,科學家就該下崗賣大碗茶了。
    
      對這類最高天機,聰明人從不敢妄加猜測。我這樣為伊消得人半痴,保不准何時犯了天顏天怒,小命就彈指一拜拜了。
  
  宇宙有多大? 萬物為何形成現在的樣子? 人為何痛苦? 生命能否永恆? 這世上的科學家、哲學家,各類學者,誰也說不清。很多人則認為一切就是這樣,不用想。
  
  人們認識事物常說“眼見為實”,人眼看東西實際上是視網膜感受到了光。準確地說是“可見光”。在物理學上講,光也是電磁波,可見光是波長4000埃~7600埃的電磁波,一埃是一米的一百億分之一,我們看到的不同顏色的可見光實際就是波長不同。我們通常說的色盲,就是可見光他看不全,有些顏色波長的可見光他看不見。可是目前人類能夠探測到的電磁波不只是可見光,還包括無線電波、紅外線、紫外線、X 射線和γ射線等,其波長最長的達十萬米,而最短的只有一米的一千萬億分之一,跨躍了20個數量級,如此廣闊的電磁波範圍,而可見光在其中只占很窄的一個區域,此區域以外其它波長的光我們都看不到,相對整個電磁波譜來說,所以我們人類可以說都是極其嚴重的色盲,人的視覺感官對宇宙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
  
  那麼如果藉助儀器來看到其它波長的光就可以擴展人的視覺,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有些天體發出的不是可見光,而是紫外線,科學家們就用專門探測紫外線的望遠鏡來觀察天體,著名的哈勃望遠鏡為宇宙學研究提供了大量資料。
  
  往微觀看,原子核的直徑只有可見光波長的一千萬分之一。要觀察這麼小的粒子就需要波長也是這種長度量級的光波來照射它。可是人的眼睛是分子構成的,波長與原子核直徑相當的“光”不僅能穿透構成人眼視網膜的分子之間的縫隙,就連那些分子本身也可以被穿透,所以我們根本就無法看到原子核這一層微觀粒子,除非我們有一個直接由原子核那樣小的粒子直接地緻密地排列成的眼睛。我們空間裡分子組成的物體,我們看起來感覺很緻密。可是它對於更小的象原子核這樣的粒子來講,卻象窗紗一樣,整個是漏的。可以想象由原子核直接構成的物體可以和我們穿身而過,就象空氣吹過窗紗一樣,但我們看不到它,也感覺不到。所以那一層有它獨立存在的物質形式,它相對我們這個分子構成的層面是個完全獨立的體系,同時同地存在着。科學家們一直在探討多維空間的存在,那麼具有獨立的物質存在形式和光的這一原子核粒子層面難道不就是一個空間嗎? 實際上,人類已經認識的每一層粒子層面和尚未認識的更微觀粒子層面都是獨立的空間。這麼多空間我們人都看不到,這些空間卻都和我們同時同地地存在着。
  
  然而在一層一層向更微觀粒子的空間突破過程中,人們發現越微觀的粒子能量越高,結構越穩定,探索深層空間的旅程已變得越來越艱難。現代科學的對微觀粒子的研究方法是用被加速的粒子撞擊被研究的粒子,使它分裂成更微觀的粒子,從而研究它的結構。1930年勞倫斯發明的第一個回旋加速器直徑只有十厘米,那個年代的加速器已經能使原子核分裂成中子和質子,而現在的加速器長達數公里,但仍然無法分裂襲夸克,人們還在建造更加龐大的加速器,但實際上前景卻並不樂觀。因為用高速粒子轟擊微觀粒子時所能發現的只是那一層粒子中最薄弱的結構被破壞時釋放出來的幾種更小的粒子。可是各微觀粒子層面作為具有獨立的物質形式的空間,其粒子種類也必然極其龐雜,就象組成我們空間的分子一樣龐雜。那麼還有多少種更穩定的粒子,我們根本觸及不到呢? 所以我們現在對其他空間的了解就象用海邊拾到的一個貝殼來描述大海一樣。可是就為了解這麼一點點,現在高級物理實驗所用的粒子已被加速得接近光速,所以我們現有方法對深層空間的探索顯然是存在極限的。
  
  當我們從更洪大的宇宙天體來看人時,發現我們人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微弱和短暫。向宏觀,我們即使以光速飛行,耗盡一生也飛不出一個銀河系;向微觀,巨大的能級差距又使我們根本無法認知深層空間。所以宇宙是以光速、時空和能級的差異限定了人類的活動範圍。被禁閉在太陽系裡的人類可能永遠也無法完整地認識宇宙、永遠也無法認識最微觀的物質本原。
  

  說說我們的直覺,我們的直覺決不是一個絕對可信的嚮導。我們的知覺可能由於訓練和偏見或純粹由於我們的感覺器官的局限而被扭曲,況且這些感覺器官也只能直接感知到世界的一小部分現象。甚至在沒有摩擦的情況下,一磅鉛是否比一克絨毛下落更快這樣直觀的問題,基於對舊教條挑戰的意向,科學有時需要膽識——至少是一種懷疑因襲智慧的膽識。
  
    此外,各種雲的形狀及其在各處可見天空的同一高度上輪廓分明的末端邊界;月亮為什麼看上去總跟隨着我們走;在我們深挖洞時,是什麼原因使我們不掉到地球的中心;在球形的地球上,“向下”的含意是什麼;人體怎能把昨天的午餐變為今日的肌肉和腱;宇宙能走多遠——它能永遠這樣繼續下去嗎,或者說,如果它不能,那麼,它取決於別的方面這樣的問題是否有任何意義?其中的有些問題是相當容易的。其他問題,特別是最後那些神秘的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人能知道它的答案。
  
    但是,科學的氣質則是批判地考察世界,仿佛可能存在着許多不同的世界,仿佛別的東西可能在這裡,而這裡又不是別的東西。於是,迫使我們問,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東西存在着,而又不是其他某種東西。為什麼太陽、月亮和行星是球形的呢?為什麼不是尖塔形,立方體形或十二面體形呢?為什麼不是不規則的,雜亂無章的形狀呢?為什麼諸世界是對稱的呢?在這方面,腦就象是一片肌肉,當我們很好地思索時,我們就感到舒適。理解乃是一樁令人心醉神迷的事情。
  
    那麼,我們在何種程度上能真正地知道我們周圍的宇宙呢?有時,這個問題是由希望答案是否定的人提出來的,他們擔憂宇宙中的每件事情可能一天就能弄清。
  
    讓我們來討論一個更樸實的問題:我們是否不能認識宇宙或銀河系星群或一顆恆星或一個世界呢?我們能否最終詳盡地認識一顆鹽粒呢?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歐洲戰場上作為致命性毒氣被使用。鈉是腐蝕性金屬,與水接觸就燃燒。二者在一起組成了一種溫和而無毒性物質,即食鹽。這些物質中的每一個物質為什麼具有它所具有的性質,這是化學研究的課題.
  試考慮一微克食鹽吧。取其量多到恰好用肉眼而不藉助顯微鏡就能看清。在這粒鹽中,大約有1018個鈉和氯原子。如果我們希望認識一粒鹽,我們至少得知道這些原子的每一個的三維位置。(事實上,還有更多的東西需要知道,例如,原子間力的本質,但我們暫作一粗略的計算)。那麼,這個數目比腦所能知道的事件數目,是多了呢還是少了呢?
  
    腦能知道多少事件呢?腦中有大約1011個神經原,它們是負責我們心理活動的電的和化學的傳導線路的元件和開關。一個典型的腦神經原也許有一千條細線路,這些細線路亦稱“樹突”。樹突把神經原和神經原連接起來。如果腦中的每個信息單位對應於其中的一個連接(似乎很有可能就是這樣),則腦所能認知的事件總數不超過1014個,即一百萬億個。但這個數只是我們所取的那顆小鹽粒原子數的百分之一。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宇宙如此之大,以致對於任何一位想要“全知天下事”的人來說,確是難以做到的。在這樣的水平上,我們簡直難以理解一顆鹽粒,更談不上要理解整個宇宙了。
  
    但讓我們稍稍更深入一點看看這顆鹽粒吧。鹽正好是一種結晶體,其中若無晶體點陣結構缺陷,每個鈉原子和氯原子的位置都能預先確定。倘若我們能夠搖身一變,鑽進這個晶體世界中去,那麼,我們就會看到一排挨一排的原子有序地排列着,看到一種有規則的交錯結構——鈉,氯,鈉,氯……,若能讓我們站在一排原子上,那麼,在我們上面和下面的各排原子也都按上述規則排列着。一塊絕純的鹽結晶體,可能會有象10個信息單位那樣的東西來規定每個原子的位置。這不至於會超過大腦負載信息的容量。
  
    如果宇宙具有自然規律,這些規律又象確定鹽結晶體相同程度的規律性那樣支配其行為的話,那麼,宇宙自然也是可知的。縱然存在許多這樣的規律,每一規律又十分複雜,人們還是有能力完全理解它們。即使這種知識超過了大腦負載信息的容量,我們還可以在我們體外貯存附加信息,例如,在書中,在電子計算機的記憶件內,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還是能夠認識宇宙的。
  
    人類在可理解的程度上是有明確目的地去尋找自然規律的規律性的。尋求規律,理解這巨大而複雜宇宙的唯一可能方法,那便是科學。宇宙迫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去理解宇宙。發現日常經驗是一堆不可預言的,無規律性的雜亂無章事件的人類,正處在嚴重的危險之中。宇宙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屬於那些解決了這個問題的人們。
  
    自然界存在規律、規則,這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事實。若一個宇宙,其中沒有規律,它由1080個基本粒子組成,而這些基本粒子又象人的行為那樣絕對自由,那麼,為了理解這個宇宙,我們至少益要有一個象這個宇宙一樣大的大腦。這樣一個宇宙似乎不可能有生命和智能,因為生命和腦需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和有序性。
  
    幸而我們還算運氣,因為我們生活的宇宙至少有大部分是可知的。我們的常識經驗和進化史已為我們理解實際世界作好了某種準備。不過,當我們涉足其他領域時,常識和普通直觀也就成了很不可靠的嚮導了。當我們以接近光速運動時,我們的身體質量會無限止地增加;我們身體的厚度在運動方向上會收縮而漸趨於零;而時間對我們來說,正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將趨近於停止下來。這實在太令人吃驚了。許多人以為這太可笑,不過,這也無關緊要,因為我們並沒有以接近光速去旅行。我們的常識證據在高速下顯然是不適用的。
  
    或者讓我們來考慮由形狀象啞鈴似的,由兩個原子所組成的一個單獨分子吧。比方說,它是一個鹽分子。這個分子以連接兩原子的連線為軸旋轉。但在量子力學世界,即在一個微小的天地里,我們那個啞鈴似的分子是不能任意定向的。很可能分子只能比方說在水平位置上定向,或在垂直位置定向,卻不能在二者之間的許多其他角度上定向。某些旋轉位置是被禁戒的。被什麼禁戒呢?被自然律所禁戒。宇宙是以一種有限制的、量子化的、旋轉的方式建造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直接經驗到這一點;但我們在做仰臥起坐的練習時就會驚訝而笨拙地發現,手臂向兩側體開或伸向上方則是許可的,但伸向許多中間位置卻受禁戒了。我們不是生活在10-18厘米尺度的小天地里,這個範圍小到1與小數點後面間掛十二個零。我們憑常識直觀是無法算出這個數來的。計數的辦法是實驗——這種情況下是觀察分子的遠紅外譜線。這種遠紅外譜線顯示出分子旋轉是被量子化了。
  
    世界對人類所能做的事情加上限制性的思想正在挫敗中。為什麼我們不能比光速跑得更快呢?這是一種構成宇宙的方式。這些禁戒不僅迫使我們變得稍許謙遜一點;他們也使得世界變得更可認識。每一種限制對應於一條自然規律,即宇宙的規律化。對於物質和能量所作的限制愈多,人類所能獲致的知識也便愈多。在某種意義上,宇宙是否最終可以認識,不僅取決於廣泛地包括發散現象的自然規律有多少,而且還取決於我們在理解這些規律時是否具有理智的能力。我們關於大自然規律性的表述確實取決於腦的結構,而且在一種重要的程度上,還取決於宇宙的結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抗癌明星組合 多年口碑保證!天然植物萃取 有效對抗癌細胞
中老年補鈣必備,2星期消除夜間抽筋、腰背疼痛,防治骨質疏鬆立竿見影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