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版主:納川
20世紀70年代太行山區之食衣住行之三——行。
送交者: 饞師五代 2024年11月20日23:27:1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4.    

哪一個孩子,沒有幻想呢!我也有幻想,因為,我也曾經是孩子。

 

奶奶裡屋的窗台上,有一本爛糟糟、發黑、散發着霉味兒的舊書,是改編版的《三國演義》。其中寫到,中國歷史上最聰明的諸葛軍師,六出祁山運送軍糧,用的是木牛流馬。

 

我就想,為什麼我們村看不見木牛,也不見流馬?只有毛驢和木板車呢?

 

還有,秋假最後幾天,生產隊裡沒活兒了。我、我哥以及我們同年齡的一群孩子,就要去割柴、割草。

 

割柴最大的困難,不是割,而是如何把你割下的一擔柴草,擔回家。因為,第一,路程遠;第二,山上根本沒有路,只有下了山,才有路;第三,滿載而歸的時候,恰是肚裡空空如也、該吃飯補充能量的時候。

 

當時,我常常望着自己那一擔柴,恨不得直接把它踹下山去。心想:要是路能直接修到半山腰、火車能開上去,多好。那樣,就可以把我的柴,拉回家去了。

 

45年後,我小時候的幻想,真實現了。

 

木牛流馬,不必說。本來,那只是一個傳說,並無實據。今天的汽車、摩托車,甚至自行車,都比木牛流馬快捷得多。

 

鐵路沒有修到半山上,但,公路不止可以上山,還可以穿山,甚至在山頂盤旋——井陘縣為了發展旅遊,幾乎是在山頂上,修建了太行天路,把我們縣幾個有特色的石頭村,連起來。我們村,不在“太行天路”的規劃線路上,但和“太行天路”的距離,不到1500米。

 

20世紀70年代之“行”,可是真不“行”;除了雙腳是可依賴的,其餘交通方式,都是高成本、不可靠的。

 

小時候最早的遠行,是去姥姥家。姥姥家在鄰村北蘆莊,離我村6里地。

 

每年春節,初二,是去姥姥家的日子。不過,由於姥姥是改嫁的,對母親來說,去見姥姥的話,就會碰見繼父。這是母親不願面對的,所以,母親從來不去,都是我哥和我兩個人獨自去。

 

我們兩個太小,最早去的時候,是兩個人抬着一個籃子,裡面放6個白饅頭,這是必須的,還有其他物品,就不一定是什麼了,最上面,蓋上一塊乾淨、漂亮的毛巾。因為,除了去看老娘之外,還有另外的親戚,也是要去看的,所以,我們兩個抬的禮物,不光是給姥娘家的。

 

兩個學前的孩子,走6里地,還帶着輜重,也是一項不小的工作。

 

吃了早飯,我們就出發,累了,在路邊歇一會兒;沒下雪還好,下了雪的話,路不好走,要走一個半到2個小時,才能到。路上,都是走親戚的,多數和我們一樣,也是步行。到了後來,也就是70年代中後期,才有騎自行車的。

 

在姥姥家吃了午飯,姥姥給發了壓歲錢,就可以返航了。

 

壓歲錢多少?我和我哥,一人五毛。

 

去縣城微水鎮有兩條路,但只有一趟馬車。馬車隸屬於供銷社——年輕人不知道供銷社是什麼東西,簡單說,就是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連接的唯一通道。

 

例如,化肥和所有工業品,都通過供銷社灑向農村,賣給農民;反過來,所有農副產品,除了大宗糧食由糧站收購之外,也必須通過供銷社供給城市。否則,就是資本主義尾巴,是不允許的。

 

當時,很多農家沒有現金,沒有錢買作文本,小孩兒就拿一個雞蛋,去換。這些雞蛋,累積起來,運到城市,供給市民——供銷社就是幹這個的。

 

可是,我們一個公社方圓十里地,只有一個供銷社;我們村是公社所在地,也是供銷社駐地,還算便利。其餘七個村子,多不方便,可想而知。買一斤鹽、一瓶醋、半斤糖、一尺布,也要到我們村的供銷社,其餘的所有交易,都是非法的。

 

因此,馬車就成為我們村連接縣城,進而通向外部世界的唯一窗口。其價值之大,不難想象。70年代,有一個著名的電影《青松嶺》,其中,有一個趕馬車的叫錢廣。錢廣趕大車,給我捎點活兒——村民托趕馬車的錢廣,捎點東西,但,那是干私活兒,比今天走私都嚴重。

 

今天走私,只是經濟犯罪;那時,不止是經濟犯罪,而是“挖社會主義牆角”。別人都在為社會主義大廈添磚加瓦,你卻在挖牆腳,罪莫大焉!

 

馬車是通往縣城的唯一交通工具,但,我一次也沒坐過。或言之,我從來沒有占過集體的便宜,更沒有挖社會主義牆角。

 

第一次遠行,是小學期間,去舊縣城參觀井陘煤礦的萬人坑——據說,日本鬼子占領井陘煤礦時期,造成了大規模的人員死亡。之後,就埋在礦坑裡,有萬人之多。

 

從我們村,到井陘煤礦,有30里地,全靠步行。幸運的是,三線建設的五四五零廠,他們沒有學校,廠里的孩子,都在我們村小學借讀。於是,五四五零廠贊助了這一活動,出一輛大巴車,接送我們。

 

不過,大巴車容量有限,只能放一半學生。因此,採取了一個“半接送”方案:每一半學生,只送半程;然後,再接另一半學生。也就是,每一半學生,都走一半,坐一半兒車。

 

雖是小學生,然而,走路是山區孩子的基本功。

 

沒有誰,覺得辛苦,也沒有誰掉隊。我最不能接受的是,舊城附近的馬路上,一層黑色的煤灰,骯髒不堪。或者說,我不怕累,但我難以忍受髒。

 

遠離縣城的路上,雖然不平,不是柏油路,是砂石鋪墊的、天然的,走在上面,颯颯作響,感覺好多了。

 

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觸城市和工業“文明”,但,我一點兒也不喜歡。和我喜歡安靜、乾淨的性格,不相容。

 

70年代中,我們村有了拖拉機。第一、第三和第八生產隊,我現在記不清哪一個在前、哪一個在後,分別買了拖拉機。後來,每個生產隊,都買了不止一台。

 

拖拉機只用於拉貨,不能載客,不是不允許,而是拖拉機的顛簸,能把腸子都顛出來,沒人願意坐。要是老年人,骨質疏鬆,能把老人的骨頭顛得散架了。

 

也是這個時期,我家買了第一輛自行車。是我父親單位給的自行車號,憑號買的。

 

對我家來說,自行車是第二大資產;第一大資產,是縫紉機。我媽寶貝得不得了,鎖在小北屋裡,除了我大舅,其他人是不大可能借走的。我還小,腿短,夠不着腳蹬子,不能騎自行車。


有一次,我去片區中心南障城鎮參加什麼比賽,我大舅也去了。回來的時候,我大舅帶着我,風一樣掠過,看着路邊之行人,就像檢閱部隊一樣地舒爽。

 

初中,我長高了,可以騎自行車了。寒假, 在打麥場裡,學騎自行車;我和我哥,也是這個隊伍里的一員。幾經摔打,我和我哥都學會了。此後,我們出行有了質的飛躍。

 

考上正定高中之後,要去南障城鎮辦糧食關係。我一個人騎車去的,回來的時候,路上沒人,年少輕狂,想來個大撒把,成功了,就得意忘形,騎得飛快,結果在石子兒上一顛,直接衝下4-5米深的邊坡了。

 

上帝保佑,我毫髮無損,只是身上沾了點兒土,拍打拍打,就繼續上路、安全回家了。

 

歷史也不是一直向前,多數時候,是停滯。

 

92年5月,我結婚了;93年春節,我帶着我老婆,寒假回老家拜見我奶奶,還是走回去的。我媳婦沒走過那麼遠的山路,走了三分之二,就走不動了。

 

當時,太行山區絕大多數村子,沒有通公交,更沒有現在漫山遍野的家庭小汽車。

 

 

2024年10月6日星期日;

北京,家中。


此外,電子書五本——文化五件套, 只售9.90元人民幣。微信付款即發。+VX 13683152372 13521586972.


1,漢字,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2,寂靜的風景
3,楓行萬里;
4,中日文化對談;
5,中西文化對談。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抗癌明星組合 多年口碑保證!天然植物萃取 有效對抗癌細胞
中老年補鈣必備,2星期消除夜間抽筋、腰背疼痛,防治骨質疏鬆立竿見影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