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是誰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 --- 毛澤東!!!
送交者: 艾鳴 2007年03月08日15:31:35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當談到這個問題時,恐怕好多人都把它歸功於農村的大包幹,現在隨着袁隆平、李振聲事跡的播出,人們終於發現了事實並不是什麼大包幹,而是農業科技的進步的成果,更讓人們吃驚的是:雜交水稻和雜交小麥竟然是毛澤東時代的科研成果!而且產生在被我們全面否定了的“文化大革命”時期!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64年開始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時間於1973年實現了三系配套,並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為此,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56年,李振聲從北京中科院來到陝西楊凌的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走上了小麥遠緣雜交育種研究之路,一走就是50年。 當時正趕上西北小麥產區條銹病大流行,造成減產20%到30%。李振聲說:“當時我就想能不能通過小麥與天然牧草的雜交來培育一種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

到1979年,李振聲的研究終於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產、穩產、優質等品質於一身的小偃6號在大面積推廣中獲得成功。當時陝西農村留傳的“要吃麵,種小偃”,讓小偃6號不推自廣。

璀璨燈火下,如簇鮮花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振聲從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手中接過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他成為2006年度唯一獲得這一國家最高科技獎項的科學家。

袁隆平、李振聲兩院士他們不僅用他們的科技成果回擊了國際上有關誰來養活中國的說法,而且澄清了毛澤東時代不重視知識分子的謊言、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糧食產量不高的真正原因。

袁隆平、李振聲兩院士他們科技成果產生的過程,又一次證明了毛主席“知識法子若不和勞動人民打成一片,將一事無成”的論述!他們長期在農村,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農民兄弟稱他們是“神人”,把他們評為“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這在當時可是一個極高的榮譽! 李振聲對各種獎勵接踵而來只是談談地說“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

袁隆平、李振聲兩院士他們科技成果產生的過程,說明了一項科技成果的研發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袁隆平於1964年開始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時間於1973年實現了三系配套,並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李振聲的小偃6號育種過程長達23年。

袁隆平、李振聲兩院士他們科技成果產生的過程,我們印證了一個膚淺的道理:一個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的騰飛是在各種條件“懷胎十月“後的“一朝分娩“,社會發展是連續的、一個又一個緊密連接的鎖鏈,企圖用“全面否定”來否定一個社、會發展的某個階段的全部是荒唐的,如果再加上“實事求是”那不僅僅是荒唐,還有無恥!

袁隆平、李振聲兩院士他們科技成果產生的過程,說明了一項科技成果的研發成功,有它的偶然性,如果袁隆平、李振聲兩院士沒有長期紮根農村的社會實踐,他們就不可能在偶然的機會發現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但這種“偶然”發生在他們長期紮根農村的社會實踐中,偶然就有它的必然性了。

如果袁隆平、李振聲兩院士當時處的科研環境和現在一樣,第一年招聘;第二年研究;第三年出成果;沒有成果第四年走人,他們會成功嗎?所以要給科技人員創造一個長期“衣食無憂”的科研環境。不要讓“下崗”“末位淘汰”“限期出成果”等所困擾。也許有的科研工作者終生“一事無成”但他們的失敗的經驗卻是成功者的階梯!

袁隆平、李振聲兩院士他們把自己科技成果的功勞歸於集體,不僅說明了兩位院士品質高尚,同時也說明了世界上任何知識不存在“知識產權”!知識屬於全人類所有!袁隆平、李振聲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這一下中國陸軍該讓位了吧?
2006: 胡錦濤改革的無奈
2005: 董建華炒魷觀察
2005: 特首交椅,坐者低能
2004: 美國大學打造的台灣權貴
2004: 我所理解的中國政治
2003: 東北人,上海人對你說不
2003: 美籍華人返鄉尋親記
2002: 江綿恆晉升十六大受阻內幕
2002: 朱熔基只贏得了四次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