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川泡菜到哪裡去了? |
送交者: 潘一丁 2002年07月09日15:59:4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看到有一篇中國記者寫的特稿,報導的卻是說韓國泡菜正在變成一種高附加值的商品,不僅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韓國有關部門更立下“雄心壯志”,要把它從目前主要出口日本,進一步打開向中國和東南亞市場,甚至還要進軍歐美市場!筆者對這種契而不舍的創業精神, 十分欽佩。 覺得他們國家之所以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除了時代的特殊機遇外,還的確有其內在精神因素的必然性,在這個小小的“泡菜”問題上就有所體現,繼而又想到了中國人。 記得自己在大陸上中學的時代,由於家庭的特殊情況而寄食在母親的一位好友阿姨家,因此成就了我在飲食享受上的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這位阿姨是四川人,不僅為人善良好客,更燒得一手道地的四川菜。以致她的朋友、同事,還有她孩子的各階段同學,有請必到甚至不請自到,無不以能到她家作客吃飯為一大快事,他們當時一定羨慕或嫉妒死我這種“近水樓台”的條件了。 其實,她之所以能烹調出那麼多令人“饞涎欲滴”的美食,除了的確不凡的廚藝外,那些眾多特有的四川食品和調料,也是功不可沒的。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四川泡菜了。這是一種以各種蔬菜放在一個專門的密封容器中、加工淹制而成。除了專用容器外,其他材料都幾乎隨手可得而且價格低廉,加工方法更簡單易學。但是卻具有 “清、 香、爽、脆、美”等上等的色、香、味感,不僅可以直接食用作為下飯(尤其是稀、泡飯)的佳品,更可以和魚、肉一起烹調成絕對美味的佳餚。僅那一款 “泡菜魚”(當然不是當前坊間那種“有名無實”的東西)就讓筆者終身難忘,屢發囈語要為此“競選總統”以便立法將其定為“國菜”!筆者以為,和“滿漢全席”或其他 “山珍海味” 的奢侈浮華相比,也許這類廉價的大眾化食品(還包括黃豆製品等)更能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愛)、大(眾化)、精(美)、深(刻內涵)”,更有資格從精神、哲學層次來代表、詮釋中國的“食文化”。因為它可以排除經濟條件和地區資源的客觀影響,以其在“食”這個“天性”上,揭示一條“好吃不一定要稀或貴”的道理,完全符合人人可以平等享受美味口福的當代普遍人權的觀念。 可惜的是,在以後的年代裡,一些說法以“科學”的名義開始影響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其中當然也包括飲食。比如指泡菜之類的食品中含有能“致癌”的亞硝酸鹽,令談癌色變的大多數人在利害權衡下,“自覺”放棄這一價廉物美的享受,而並沒有仔細想想,那些吃泡菜地區的先人們,幾百年來是否真留下過“癌症多發”的記錄?在許多傳統優秀食品走向“式微”之際,令人產生一種“無奈”。現在,看到韓國要發展並輸出他們的“泡菜”的報導,又觸動了那根“思考之筋”,生出許多感想來。 首先,“韓國泡菜”和“四川泡菜”,雖然在調料和口味上並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要有較多鹽並經過一定時間的密封淹制。那麼,“韓國泡菜” 裡面是否有“亞硝酸鹽”?要是也有,那為什麼人家敢吃“韓國泡菜”,中國人就不敢吃 “四川泡菜” 呢?難道外國的亞硝酸鹽就不“致癌”、或外國人“不怕死” 嗎?就算是後者,那“怕死”的中國人,也大可以學韓國去出口一點“四川泡菜”給不怕死的外國人,也賺回一點特別需要的“銀子”(外匯)來。要是“韓國泡菜”的確不含亞硝酸鹽,那麼中國的科技人員或改革家,應該拿出一點智慧和力量來“以牛刀殺雞”,設法使“四川泡菜”也不含亞硝酸鹽,並解決其包裝保鮮問題,讓中國人在足球上都想“爭氣”的精神,體現到更實際、更有價值的方面來。 記得有一個“狗熊掰棒子(玉米)”的寓言故事,說笨熊來到玉米田裡,看到那麼多好吃的玉米高興極了,躦進去掰起來。但它總是在拿到下一個的時候把手中原有的那個丟掉,所以當它走出來時,田裡一地的玉米,而自己手裡還是只有一個! 今天當中國人高呼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時,除了善用“拿來主義”外,是否也應該注意開發一下自己手中原來已經擁有的“好東西”?從“四川泡菜”、豆漿腐乳、中醫中藥、直到中國古老的道德和宇宙人生觀,這些足以讓包括自己在內的、世界上大多數無法通過“資本主義”致富的貧窮國家人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的好東西。以免到頭來發現自己也糟蹋了本可以享用不盡的“一地玉米棒子”! 註:這是99年向紐約一愛國報紙投稿的文字(下面原文絕對一字沒改,包括提到的足球),結果如石沉大海!現在看到報導說南韓要利用足球來宣傳韓國泡菜了,不能不令人感慨,嗚呼!2002年7月7日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