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改革開放得失隨想
送交者: cxj 2002年01月05日18:20:5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改革開放得失隨想陳湘吉

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中國發生了巨大深刻的變化。有些是積極的,有些是消極的;有些是揚棄歷史、引向未來的,有些是甚囂塵上、浮躁一時的;有些是金,有些是沙;有些是可喜的,有些是可憂的。一言以蔽之,有些是老百姓歡迎的,有些是老百姓不歡迎的。  那麼今天,當發展的阻礙和制約因素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而消極腐朽的影響越來越深、越來越重的時候,對改革開放的二十年進行總結,對這歷史長河中的二十年進行反思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令世界矚目,中國城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個走過來的中國人都來有深切感受,這毫無疑問、無須贅述。但有兩點不能不提:一是科技生產力的發展進步(不能割裂新中國歷史來看)。中國的科研、製造都有了長足進步,有些帶有"質變性",這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上繼"洋務運動"之後又一次革命性的飛躍,也是"五四"運動迎接"賽先生"偉大足跡的重要延續,大大強化了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的鏈接。這條科技強國之路仍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二是人的解放。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往往意識不到或感受不深,但從"三綱五常"和階級鬥爭中走過來的中國人及其子孫必須有足夠的認識。這種對人的解放和思想解放的實踐在許多方面都超越了"五四"時期,並將推動中國歷史積極向前。這兩點功績,都是歷史性的、根本性的,事關民族存亡的。因此,改革開放應從大局上、從根本上予以肯定。  但是,勿庸誨言,改革開放到了今天,面臨着許多敝端、許多問題,這當中有些是改革開放進程中泥沙俱下帶來的,有些是隨中國歷史而來、遲早要暴露的。這些敝端和問題在歷史長河中沉澱、滋生,目前已比較嚴重,阻滯改革開放,影響百行百業,如不及時制止、導引、解決,勢必進一步發酵、蔓延,由量變到質變,慢慢動搖我經濟基礎,打擊我國民信心,最終腐蝕我民族精神,危及我國家安全。  那麼,當前在社會經濟繁榮的表象背後隱藏的諸多問題、危機當中,最主要的又是什麼?  人心不穩。  工人心不穩,農民心不穩,軍人心不穩。  貧窮的心不穩,怕日子沒法過;富貴的心不穩,怕不能善終;中產的心不穩,怕國家動盪。商人心不穩,怕投資收不回;(有些)醫生心不穩,怕我不宰人他宰人。貪污受賄的心不穩,謀劃着能不能不被抓;偷搶拐騙的心不穩,期待着下次還能再得逞。(有些)作家心不穩,怕作品萬一留到後世罵名千古怎麼辦;(有些)記者心不穩,怕這篇報道真話多了又拿不到錢。惡人貪官心不穩,怕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良民百姓心不穩,怨現在的世道怎麼這麼亂。  人心不穩,地動山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在內政上,假醜惡沒有受到有效打擊,真善美沒有得到大力弘揚。包括在繼承文化遺產和更新價值觀念上。舊的價值觀念打破了,但新的價值觀念沒有明確建立和教化。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沒有得到繼承和發揚,但不少歷史垃圾和糟粕卻在腐蝕人的靈魂。致使社會上許多人是非不辨、黑白不分,往往邪風壓迫正氣,小人道長、君子道消,許多人"勿以善小而為之,勿以惡小而不為"。當前黨風、民風、文風、學風,處處都有不正之風。我們歷史上包括黨史上有那麼多好的遺產,為什麼不從中汲取營養,為什麼不拿來端正我們的黨風、民風、文風、學風,更新強化我們的價值觀念,而非要勉為其難、言必稱"新提法"、"新思想"?如果一味為新而新,貪功求名,則極易不能正確對待歷史和昨天,排斥那些歷史遺產中優秀的、對今天和未來都具有積極指導意義的部分。殊不知,即使果真是"新事物",也不能完全或大部隔絕歷史,而應在歷史的優秀積澱中共同推進歷史。不會站在巨人肩膀上,其人不會高瞻遠矚,其民族國家不能鑄就燦爛輝煌。  由此,才會出現反腐敗越反越多、防外逃防不勝防的難堪現象。不是反的不對、防的不嚴,而是"詩外"功夫不夠。治國如治水,危難時要搶堵,平安時須疏導。疏導重於搶堵。對人的疏導就是平時用法律、道德教化國民,塑造積極、健康的價值觀。一個"抓賊的怕做賊的"的社會,絕不是健全的社會,法律條文再多,亂象也不會止。  在外交上,一味苟且求安,寧為瓦全、不敢玉碎。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態度曖昧,不敢理直氣壯地捍衛國家利益、民族尊嚴,有時有喪權辱國表現。這種帶奴氣的外交的後果,其一是打擊了民族自尊心,打擊了國人自信心,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既然政府在國際舞台上不能堅持正義,不敢(願)明辨是非美醜,又怎麼能叫老百姓做到?如此這般,億萬民眾哪有不心懷怨言、待時而發的?又怎麼能同心同德?自古政權都以失民心為第一大患,何況今日?其二是極深地傷害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感情,不敢申張正義,不替弱者仗義執言,想當初又何必把你"抬進聯大"?我們又在這誤黨誤國的外交下失去了不少盟友和兄弟,戰略安全環境更加不利。其三是我國外交的軟弱忍讓絕沒有換來列強屑小的理解同情,反而進一步滋長了它們的囂張氣焰和得隴望蜀的野心。它們的侵略本性永遠不會改變,它們的狼子野心永遠得不到滿足。你軟弱它就認為你膽小,你忍讓它就認為你可欺。所謂"一日縱敵,數世其殃"。相反,如果它第一次對你猖狂就受到迎頭痛擊,第二次它就要慎重考慮考慮了。所以,軟弱乞求不來和平,反而增加了戰爭的危險。這一點道理十分簡單,歷史上也寫得明明白白,為什麼有人就不明白呢?  什麼是韜光養晦?軟弱屈辱不是韜光養晦,相反它褻瀆了這個優秀的成語,褻瀆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韜光養晦是要我們不當頭、不稱霸、不侵略,但不是要我們在受到凌辱時忍氣吞聲,受到侵犯時委曲求全(其實也沒有求到全)。韜光養晦與該出手時就出手根本不矛盾,那種把二者割裂開來的想法在理論上是幼稚的,在實踐上是危險的、反動的。  但我們近些年的外交努力不是換來了和平安定的大好國際環境、不是引來了眾多外資嗎?有一種論調說。非也。和平的國際環境跟我們這幾年外交軟弱沒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關係,近些年來和平發展的國際戰略格局(目前正在發生變化)絕不是我國的奴性外交造就的,反言之,如果我們的外交沒有那麼軟弱而是在理性範圍內堅強很多的話,也遠不至動搖此和平穩定(而是捍衛和平穩定)。  至於引入外資,跟奴性外交就更扯不上邊了。試想想,哪一個外商不是衝着利潤來的?哪一項投資是"5.8事件"、"4.11事件"引來的?如果光聽李鴻章的辯解,光聽周佛海的自白,他們聲淚俱下,真的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江山社稷,你根本想象不出他是漢奸賣國賊。其詭辯極具欺騙性、危險性,切切不可信。  因此說,近些年來我國的外交從總體上是失敗的,是不得人心的。必須深刻檢討反思,全面總結經驗教訓,積極改正。  從目前來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指導思想至少應保持50年不變。中國不願意戰爭,中國不害怕戰爭。這種理念要積極宣揚給國際社會視聽。在此前提下,我們不圖侵占別國利益,也決不答應別國侵犯我國利益。不主動當頭,不主動挑起事端,但在國際事務中要積極發言、善於發言,該肯定的肯定,該否決的否決,展示我大國風範。  從理論上、實踐上痛擊日本軍國主義,不可因小利而忘大義。因為從軍事上講它對我有威脅,從經濟上在本質上是它求我而不是相反,技術上則更不能指望它。同時加強與德國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廣泛合作。科學地與以色列交往,以獲取技術為主要目的。  應全面加強與俄國關係。中國歷史上曾強調"遠交近攻"。世易時移,今日必須揚棄這個觀點了。那時候遠國雙方不存在大的利害衝突,更不存在現實的軍事威脅。現在情況已不一樣。我們仍要堅持廣交友,但不以遠近論親疏。同是核大國的鄰居有理由加強合作,親則二利,疏則二害。一旦衝突則大危首先臨於二國。(可否互設戰略導彈基地?因為並不因此而增加各自威脅卻增加安全係數,容再議。)  對美則應以兩手對兩手。分別對付政府和國會,尤其要注意對付他們唱雙簧。宣傳十分重要。  總之,我們的外交要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延攬長才,在國際舞台長袖善舞,縱橫捭闔。敢愛敢恨,有親有疏。要積極生動地宣揚我們的內外政策,明確告知我們為何親、為何疏。切不可"我無謀人之心而使人疑之,人有謀我之心而我不防之"。  以上內政、外交兩個方面的問題,是導致當前國人向心力鬆懈、凝聚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阻礙改革發展的主要因素。必須儘快加以克服改進。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包括政改。但不能奢望一日而除萬舊,一役而畢其功。尤其是政改,必須循序漸進,不可好大喜功,務期切實可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