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爭霸天下 |
送交者: raziel 2002年10月16日15:35:55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引子 中國也好,美國也好,都是未來五十年內可能單方或共同主宰世界的候選人。美國的強大在 於經濟制度的充分有效,社會意識形態高度發達;而中國的實力在於眾多的人口和五千年的 文化底蘊。十三億人口是發展的阻礙,但只要經濟和文化制度積累到一定水平,這種阻礙就 會轉化為強勁的推動力。事實上,人口是文化和經濟競爭的決定性因素,人類政治歷史的發 展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這也是美國人對中國刮目相看的主要原因。 然而,世界範圍內的競爭並不是中國和美國兩個人玩的遊戲,野心勃勃的參與者比比皆是。 歐洲並沒有沒落,密集的人口加上文化的多樣性,只要能夠走向聯合,仍然是世界文明的領 先者。俄國正在養精蓄銳,它的實力和歐洲此消彼長,歐洲動盪分裂,俄國將異常強大,歐 洲聯合安定,俄國充其量只是一個地區強國。除此以外,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也是強有力的競 爭者。印度和中國的情況很相似,這樣域廣人稠的國家,一旦有合適的機會,超過那些小富 國輕而易舉。阿拉伯世界處在中,印,歐,俄的環抱之中,和平發展困難重重,但如果周邊 情況有變,同時有內因走向團結,也完全有爭霸天下的能力。 不少同胞最近受了美國人的氣,反思也好,牢騷也好,都是正常現象,但不要把眼睛和拳頭 就只盯著美國人。在世界文明歷史中,各種文化的競爭如江河之水,你爭我趕,從來就沒有 靜止在某一個特定的靜止形態之中。重要的不是壓過某一個浪頭,而是運用戰略在競爭中始 終爭取領先優勢。從主宰世界的角度而言,人類歷史上有比美國更強大野蠻的國家,但它們 都衰落了,甚至被完全從人類歷史上抹去,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盛極必衰並不是一個好的理由,但有一點很明白,維持領先者的地位比奮力追趕要困難的 多。領先者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過於執著於自己的優勢,往往把落後的追趕者作為自己的參 照物,以至於失去向前超越的動力。美國人正在犯這樣的錯誤,它把中國定位為戰略對手, 就是這種心態的體現。就象賽跑一樣,老是干擾攔截某一個選手,試問怎厶能跑的更快?更 為可怕的是,它怎厶能夠攔住所有的選手? 但我們中國人不要為美國人的這個錯誤沾沾自喜,被領先者打壓往往是致命的。偷著樂的是 其它競爭者,看看俄國,再看看印度,甚至日本人都很欣慰。和美國人直接對抗,肩並肩地 賽跑,是我們一個長遠的戰略目標,但必須等到人口這個因素作為經濟和文化的推動力爆發 的那一天。現在的局勢讓我們擔心的不應該是攔著我們不讓我們跑的美國人,而是會不會被 其他競爭者甩在身後。 要應付這樣的困難,要決勝於未來,中國,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清晰的戰略思路。如果說國人 對我們的政府最近的表現不甚滿意,其根本在於政府和國人還沒有對這樣一個思路形成一種 廣泛的共識。有理,有利,有節這六個字只能作為一種外交手段,而遠遠不能替代清晰有效 的政策。中國飛機被撞,美國拒不道歉;日本鷹派勢力抬頭,大搞歷史翻案;菲律冰在南沙 群島主權上頻起事端;美國擴大軍售,台島上台獨勢力日隆,這些事件重重湧來,試問孰輕 孰重?如果沒有一個長遠戰略思路,怎能將一團亂麻理清?政府所為又何以贏得國人的支 持,從容面對?! 天下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乃臥虎藏龍之地,英雄豪傑何其之多,國難當頭,慨然赴死的 豪氣在網上的貼子中不勝枚舉。然此種豪情,吾等父輩何曾嘗乏,五千年歷史又何曾嘗乏? 中國發展到今天,只能說走過了一條曲折的成功之路,缺乏遠見,自閉生路的政策曾幾次將 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這是匹夫之勇不能克服的。如果我們不能看的更遠一點,如果 我們不能將未來看得更加清晰一點,那厶疲於應付幾十年後,就只能等待後人的檢討了。 我希望國人把眼睛從美國人身上移開,看一看世界地圖,再想一想我們國家的未來。 爭霸天下之二∶辨形 攤開世界地圖,我們的祖國象一個火炬,位於地圖的正上方。 北面是俄國和蒙古。西面是印度和一些伊斯蘭國家,引人注目的是巴基斯坦。東面是朝鮮半 島和日本。南面是富饒的東南亞,還有澳大利亞。 美國大陸離我們很遠,但太平洋中有夏威夷,中途島,關島等一系列島嶼,和台灣島相接, 使得美國並不象看上去那厶遠。歐洲和阿拉伯世界和我們基本上是隔絕的。 如果從地緣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分為東南西北四大塊區域來分析。 1. 北方 北方是荒漠,草原,森林,冰原遞次分布的地形,這裡可以用八個字,就是地廣人稀,氣候 惡劣,所以這裡並不適合於發展經濟,除了某些礦藏資源外,沒有什厶特別的戰略價值。中 國和兩個國家歷史上都有矛盾,其中和俄國有大片的領土糾紛。但正是因為沒有戰略價值, 所以雙方可以將矛盾在可以預見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進行掩蓋。另外領土的分布也防止了 中俄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雙方的政治經濟中心相隔萬里,中間是大片的無人地帶,這樣 的軍事縱深使得任何一方都很難在短時間內速戰速決。 2. 東方 東方一眼就能看到島國日本,日本和中國之間是分裂的朝鮮半島。跨過太平洋,就是美國, 美國通過一系列島嶼和中國東邊的島嶼相連,這些連線和日本和中國台灣島大致可以劃一個 三角形。東方是中國和美國直接對話的場所。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美國通過和島國結盟(包 括菲律賓和新加坡),成功地將中國的勢力壓制在中國沿海。因此雙方的區域矛盾尤其體現 在美軍駐軍上。雙方在這個地區內都有相當的文化影響和優勢,而美國並不總是占上風,作 為一個亞洲以外的國家,想長期贏得受中國儒家價值觀影響的東亞國家的信任,是不容易 的。但因為美國在這個地區沒有地緣上的利益,所以能夠結成較長時間的軍事同盟。 日本是一個在經濟上異常強大的國家,但在中美兩個(北方還有俄國)強國的擠壓下,很難有 其他作為。它的唯一機會在於中美一方的衰落。日本一慣的策略並不是象英國一樣維持地區 的平衡,相反,它是很希望地區力量對比失衡的,理由很簡單,它面對的不是一個小國林立 的歐洲,而是一個國土和人口都十倍於它的中國。所以,在日本自身實力不夠和中國對抗 時,會長時間地聯合美國對中國進行壓制。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日本的角色與其說是一個強 勁的對手,不如說是一個機會主義者。 朝鮮半島的局勢現在之所以這厶複雜,是因為這個半島是美國唯一可以夠得到中國大陸的地 方。朝鮮半島的統一是遲早的事情,但無論如何,半島上不會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在眾強 夾縫中仰俯,是它很難擺脫的宿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它一方面有和中國修好的強烈願 望,另一方面又極其依賴美國的駐軍,其實這兩點並不矛盾,而是半島上生存危機感的兩個 方面。可以預見,朝鮮半島問題的解決取決於美國駐軍的去留和中韓關係的親密度。另一個 不可忽視的現象是,在歷史上,朝鮮一直是作為日本對手的角色出現的,一直試圖擺脫日本 的任何影響,因此,在其它條件滿足時,這個心理可能最終導致朝鮮半島和中國結成同盟關 系。 台灣問題是這個地區的核心問題。再看一遍地圖就會明白,台灣本身就是處在所有勢力的核 心位置。首先它位於日本到新加坡的中點,是美國環中國海軍事同盟的中點。其次,它直接 面對大陸的腹地。再者,台灣海峽是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交通的必經之地,絕大部分的石油 都由此運輸。最後,台灣島本身有一定的面積,而且是一個有山脈貫穿的島嶼,因此是有一 定的戰略縱深的,可以儲備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台灣問題的性質其實不僅僅是領土完 整,民族統一大業的問題。台灣問題的背後隱藏了眾多的戰略考慮,首先,它將直接決定中 國和日本的強弱對比,其次,直接影響到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第三,間接影響到中國今 後在東南亞的存在。從這個角度而言,台灣是一個強大的中國必須跨過的門檻。 東亞,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是貿易往來最為頻繁的地區,也是各種摩擦,衝突最為 頻繁的地區。一方面,美國目前對中國的壓制較為成功,另一方面,中國腹地的巨大的市場 和歷史上的文化淵源對東亞的影響,又使得中國始終保持著反彈壓制的能力。因此,在解決 這個地區的問題時要保持耐心和靈活性,切不可操之過急和僵化死板。 3. 南方 南方大致可以劃為三個區域,中南半島,群島區域(菲律賓,印尼和馬來西亞一部),澳 洲。 南方具有廣闊的疆域,稠密的人口,豐富的資源,較為發達的經濟,同時也是重要的 戰略要衝。可以明白地講,這就是中國的後院。 所以說是後院,因為東南亞無強國,中國在此地區應該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且這裡巨大 的資源和發展潛力,中國也應該加以利用,否則中國將失去成為世界性強國的機會。此外, 華人的廣泛分布和華人文化在這個地區的優勢性也決定了這是中國可以下本錢建設的後 院。 在這個後院中,中南半島最為重要。這個半島上有兩個區域強國,一個是越南,另一個是泰 國。越南是一個民族性很強的國家,歷史上和中國曾經長期結盟,但也反覆交惡。東南亞所 有國家中,除了新加坡,越南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度是最高的,儒家文化在越南具有統治地 位。此外越南是一個長條性國家,海岸線和中國相連,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島的頂端,其中有 大量的良港,可以說越南是後院的一扇門,一條貫穿的通道,打開它就打開了通向東南亞的 道路。泰國經濟發達,有美國駐軍,但和整個中南半島比起來,影響有限。泰國歷史上和中 國交往不多,和越南有很多矛盾,一直將中國視為鉗制越南的力量,對美國壓制中國的環太 平洋軍事同盟並不熱心,即使在地區事務上,泰國也不是一個好鬥的國家,從這裡我們可以 看出,中南半島沒有可以和中國抗衡的勢力。 在群島區域中,最重要的是印尼和菲律賓。這兩個國家,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牴觸心理。菲 律賓和中國有海域爭端(其實我們和越南,馬來西亞都有爭端),但不會升級,因為菲不具有 對抗的實力。印尼有一定的實力,但這個國家只是對華人勢力在本國的發展感冒,對其它國 家的事情並不關心,說到底還是相距太遠, 說到澳洲,也是環太平洋軍事鏈條的一端,澳大利壓一直希望在東南亞聽到自己的聲音,但 畢竟文化和意識形態和東南亞各國差得太遠,此外有印尼的存在,澳大利亞的勢力範圍難以 擴張。 這個地區中,馬六甲海峽非常重要,海峽邊上的新加坡更是中國在東南亞重要的立足點。如 果我們將台灣到新加坡沿著南海諸島劃一個弧線,就可以勾畫出後院的大致輪廓。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文化多元性表現得十分明顯,世界四大宗教都在此有相當的影 響,尤其是印度教,加上各國數量不菲的印度移民,可以預見,印度將會在這個地區對中國 提出挑戰。 4. 西方 西方有兩大勢力,伊斯蘭國家和印度。中國和這些國家接壤處不是高山,就是荒漠,戰略價 值幾乎為零。更重要的是,這裡居住的幾乎是少數民族,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極為有限。因 此,這個地區中國可以做的就是∶防賊於戶,擾賊於外。 賊一是印度,在這個地區內,印度具有絕對的影響力。中國和印度之間有三大問題,一是領 土爭端,二是西藏問題,三是對巴援助。第三個問題其實是中國的擾賊之術。中印之間,具 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不可能成為夥伴,只能成為對手,看一看印度的外交政策和民間輿論就 會明白,窮哥們共患難可以,但共同富裕是不可以的。 賊二是那些在新疆到處搞恐怖活動的伊斯蘭復興者。防是防不勝防,一定要搞外聯。所以和 伊斯蘭國家保持良好的關係是西部外交的核心所在。一方面剷除伊斯蘭復興者的避難所和策 源地,另一方面利用它們壓制印度在地區的影響力。只有讓印度在印度半島無暇分身,才能 夠抑制印度在東南亞的野心。 考慮到東南亞的大戰略,必須儘早和緬甸結成聯盟,這個國家急需經濟和文化援助,容易取 得信任。一個親中的緬甸政府,將成為阻止印度勢力擴張的最佳屏障。 結語∶之所以要國人多看地圖,熟悉中國的周遭態勢,是因為地緣對目前的中國具有舉足輕 重的意義。之所以地緣有這樣的意義,是因為中國還停留在地區性大國的階段,這一點國人 應該有非常清晰的認識。美國的文化是世界性的,我們不是;美國的經濟是世界性的,我們 也不是;美國的軍事力量是世界性的,我們仍然不是。沒有三個「世界性」的前提,我們就 不能和美國進行大規模和全方位的抗衡。誠然,中國是有潛力和美國抗衡的國家之一,但要 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必須首先成為一個在本地區內擁有絕對權威,能夠起到團結各種 勢力,壓制異己的地區性強國,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有本錢逐鹿於天下。 兵法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信然 爭霸天下之三∶爭勢 下圍棋的人都知道,爭地是目的,爭勢是手段,其它各種正著騙著都是後者的體現,並服務 於前者。而一方處在劣勢時,走向失敗的招法無外乎有二,一是不顧形單勢薄,到處打入; 二是固守己域,不思反擊 而現在國人也有兩個觀點很顯著。一是要大搞國防,擴大核武庫,和美國斗核威懾,同時聯 合世界上所有可以聯合的政治力量,和美國搞對抗,正所謂只要有紅布,就要衝上去頂撞, 此可稱為鬥牛派。二是自知技不如人,主張大修內功,專心國家經濟建設,所謂君子報仇, 十年不晚,此種風度,可當君子派。 鬥牛派也好,君子派也好,都是誤國派。 中國歷史上,有過一段艱苦卓絕,但又波瀾壯闊的故事,就是漢朝和匈奴之間長達數百年的 對抗。這是一個厚積薄發,反覆抗爭,由弱至強,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諸多手段綜合運 用,最終驅虜開疆的故事。其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其一為漢初戰亂積弱,白馬被圍後,采 取了和親的柔性政策,一方面修養生息,不和匈奴進行直接對抗;另一方面對內平定諸王之 亂,樹立中央權威,對外則招撫南越諸國,穩固後方。第二階段是反攻階段,漢朝實力增強 後,漢武開始主動出兵大漠,雙方展開了長時間,大規模,反覆拉鋸的消耗戰,在軍事行動 的同時,政府在西域進行了艱苦的外交瓦解的工作,使得形勢逐漸轉為對漢朝有利。最後一 個階段中,東漢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已經完全打開了局面,此時堅持了西漢武力打擊的策 略,從內部分化匈奴,但又不給其主力喘息之機,同時對西域進行外交結盟和武力壓制的雙 重政策,最終使得匈奴孤立無援,退出歷史的競爭舞台。 掩卷而神往,歷史會重演嗎? 漢朝的勝利,固然是因為有霍去病的豪情,有張褰的頑強,有班固的果決,但最重要的,是 歷代政府連續,完整,清晰的戰略思路。而這正是當今中國爭霸天下所缺乏的關鍵。 那厶,中國應該有怎樣的戰略思路呢?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中國國民首先要認清自己在這場世界性的競爭中所處的位置。正如地形篇所言,中國雖然有 成為世界性大國的潛力,但目前仍然只是一個地區性大國,甚至連這個位置也充滿了挑戰。 從全球而言,美國遙遙領先,中,歐,俄,印互不相讓,你追我趕。要在這一競爭中勝出, 必須首先成為在本地區內的具有絕對發言權的地區性強國,這一點必須成為我們所有政策的 宗旨。 首先,要放棄「三個世界劃分」的冷戰思想。毛澤東提出關於「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是 冷戰時代的產物,曾有過積極的意義, 但這一思想是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相抗衡,中國以 牽制換生存為基礎的,而這一基礎從最近的局勢看來,已經完全消失,如果認為中國目前可 以取代俄國的位置和美國全面對抗,是不知己的表現。中國應該把外交重點從第三世界轉到 周邊地區,把對全球事務的普遍參與轉到對周邊事務的重點參與,把和美國的全面性對抗轉 為一方面儘可能和美國進行全球性合作,另一方面在周邊事務上進行區域對抗。換一句話 說,目前就是要收縮戰線,集中兵力。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提出「兩個世界」的說法, 一個是全球性的大世界,中國以合作的姿態積極參與,另一個是小世界,包括對中國成為地 區強國有重大意義的周邊地區,在這個區域內,團結諸國,確立強權,削弱打擊包括美國在 內的任何競爭對手的存在。 其次,中國必須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所謂的勢力範圍,要符合下面幾個條件∶ A. 中國有能力成為領袖的地區; B. 對中國的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周邊地區;、 C. 文化和貿易往來頻繁,雙方有巨大的共同利益的地區; D. 國民和政府對中國友好的地區; E. 中國的政治軍事干預可以實現的地區。 確立勢力範圍,說到底就是確定未來國家對外權益的範圍,就是逼迫列強於我劃分,明確權 益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國際上支配力量相互鬥爭,相互妥協,以避免在相互碰撞爆發中毀滅 的必然過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和平穩定的環境,而這個環境僅有其國界相繞是不夠的,還 必須有精神和物質上的緩衝區,這就好比住家,單有門還不夠,最好還要建一道籬笆,否則 開門就見瘋狗,有何安寧可言? 確立勢力範圍也是現實政治局勢的需要,一方面,在周邊的權力真空地帶,我不介入,列強 必然介入,讓他人將籬笆修到家門口,比見瘋狗更慘。此外,中國目前不具備和列強,尤其 是美國全球對抗的條件,但美國這樣的世界級警察也不是在每一個角落都是萬能的,也會有 戰線過長,疲於奔命之苦,我們在有影響的周邊地區是完全有可能集中力量,迫美妥協,取 得現實可靠的利益。當此力量增加到一定強度,也完全有可能逼迫美國從這些地區撤回其勢 力。因而,確立勢力範圍的努力,就是迫使列強承認我地區性大國的權威,粉碎其分化壓制 策略的根本途徑。 從目前來看,可能符合勢力範圍這一條件的地區包括朝鮮半島,台灣島,中南半島這三個半 島,島嶼區域,所以確立勢力範圍的政策不妨稱為三島政策。 朝鮮半島應當是歷史的重演,大韓國將統一半島,並竭力扮演一個中立的角色。但事實是, 中美日矛盾一旦激化,韓國無法保持長久的中立。只要不事先把韓國置於敵人的地位,在中 美日可能直接對抗時,韓國和中國結盟的可能性非常大,畢竟日韓矛盾是歷史的主流。 台灣島的統一是中國的內政,但事實上涉及的是一個勢力範圍劃分的問題。這一問題因為台 灣半島的戰略特殊性,成為所有問題的重中之重。由於中美環中國海相互壓制對抗的大勢, 台灣問題的解決將是漫長,曲折和充滿反覆的,必須耐心等待時機。這些時機包括 A.中國的經濟軍事勢力空前強大; B.台灣經濟崩潰; C.台灣經濟轉型,成為依賴大陸的經濟附庸; D.中國在中南半島的控制爭奪中取得成功,控制馬六甲海峽的經濟權,對台灣經濟完成封 鎖事態。 所以對台灣不能操之過急。除了耐心以外,對台灣的爭奪必須有相當的靈活性。對台政策的 核心並不是主權控制形式,而是將美國的軍事和政治存在趕出台灣島,使得其環中國海的壓 制線被攔腰截斷,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中國即使默許台灣以某種形式自立,沒有外來支援, 在中國的勢力圈內也很難維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政府政治上施加壓力,軍事上施加 威懾,經濟上施加利誘的政策,另一方面,我們應當以靈活的態度促成和台政府之間關於統 一問題的談判,目前這個問題限於僵局,是非常危險的,台灣分離的太久,隨著老一代人的 死去,思歸之心日淡,當務之急是加強雙方的接觸,尤其是民間的接觸,說到底一統還是台 獨,台灣的未來取決於這一代年青人的思想。一國兩制可以作為談判的底線,但不能作為對 台政策的底線。事實上,無論以何種聯合形式,只要能及早讓台灣在外交和軍事上和中國大 陸站在一面旗幟下,無論是對最終的統一大業,還是對中國在周邊地區的戰略展開都有著巨 大的利益。相反,長期不統不獨,持續對抗,對中國的發展負面影響最大。 至於在台獨時要不要動武的問題上,也應該有靈活務實的政策。動武作為殺手□固然不能扔 掉,但與其盤算什厶時候才能動武,不如隨時都做好動武的準備,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越強 大,準備越充分,台獨的決定就越加難產,倉促動武的可能性就越低。 其它可能促成台獨的原因還包括∶ B. 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台灣有決戰境外的能力; C. 周邊地區局勢對台灣有利,不但美,日提供軍事支援,其他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保 持中立甚至親台,使大陸難以進行戰略封鎖; D. 中國內亂,中央政府失去權威。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獨立發生的原因將不在島內,而在島外。 即使從動武的方式而言,也不宜渡海作戰,靠陸軍決戰其境內。這種方式的成功性暫且不 談,它無論是對台灣人,還是對周邊諸國都會產生惡劣的影響。軍隊應當將海空戰略封鎖作 為動武的首選方式,其目的是將台灣變成一個孤島和死島,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如果我軍不能達到這樣一種作戰水平,就不能說對台灣有絕對的威懾能力,也就難以作出動 武的決心,因為勝則罷,一旦有失,祖國的統一大業將會嚴重倒退。事實上,中國想成為地 區性的強國,包括在東南亞有所作為,壓制性的近海作戰能力是必須的。 至於中南半島,應當明白無誤地作為我們的後院加以經營。目前,這個地區仍然是一個權力 真空地帶,使得中國有著很好的機遇進入這一地帶,能不能夠抓住這個機遇,將決定中國是 否能夠成為一個地區性的強國,是否能夠有爭霸天下的資本。其理由有四∶ D. 此地區有稠密的人口和豐富的資源,從長遠角度而言,這是決定強國間競爭的基本要 素; E. 位於戰略要衝,控制東南亞,等於控制了日本的一半交通命脈,等於完成了對台灣的經 濟封鎖,對可能崛起的印度的擴張更是致命的制約。可謂一石三鳥。 F. 只有控制了中南半島,中國才有可能在周邊事態中具有最終發言權,這一威懾對周邊所 有國家包括美國在內都將是壓倒性的。 G. 東南亞是一個文化宗教多元化的地區,融合這一地區內的先進因素,將會使中國文化得 到質的飛躍的機會,從而有機會成為世界性的文化,這是成為世界性強國的一個前提。 可以預見,未來五十年內,東南亞將必然成為幾大強權角逐的戰場,誰能夠先填補這個權力 真空,將在最終的角逐中占據優勢。如果說中國的外交有什厶可以執著的政策的話,除了統 一大業,就是進入中南半島。這將是幾代人持續不懈努力的過程,因此,當務之急是將外 交,經貿和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合作向東南亞地區強力傾斜,及早進入這個市場,建立起可以 長期存在的共同經濟利益,增加政府和人民間的信任度和親密度,消除對大國政治的恐懼 感,並積極的以建設性的姿態參與到這個地區內的政治生活中來,以形成各國對中國在此地 區內存在的共識。事實上,日本所謂大東亞共榮圈遵循的也是這一思路,失敗是因為日本妄 圖單純依靠軍事征服的手段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所以不能長久。 在中南半島上,有三個國家在中國的後院中占據了顯著的位置,分別是越南,新加坡和緬 甸。越南是後院的通道,新加坡是支點,緬甸是屏障,只要能夠控制住這三個國家,後院的 輪廓即成。 最後,有必要澄清關於何時開始實施後院戰略的時機問題。我的意見是介入越早越好,當然 手段和程度應當因地因時而制宜,重要的是應當在國民中及早樹立起建立後院的共識。按照 時下流行的君子派的觀點,似乎應當在本國現代化徹底完成,國民賺得盆滿缽滿時再考慮與 諸列強一爭高下,殊不知世界範圍內的競爭不單單是經濟實力的競爭,而是全方位的綜合實 力競爭,錯過發展時機,並不總是能夠靠經濟優勢來彌補的,經常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歷史 上的德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德國雖然經濟實力超過英法總和,但仍然不得不挑起兩次世界大 戰以求生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國錯過了瓜分殖民地的最佳時機,因而不得不鋌而走 險,開拓生存空間。在付出了幾乎亡種的代價後,在今天德國只有寄希望於歐洲聯合以求復 興,否則將永遠喪失機會---------成為英法那樣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大國。因此,選擇時 機,綜合全面地發展是必要的。此外,悶頭建設也多少有些一廂情願,因為在全球範圍內, 經濟活動本身也充滿了競爭性,是對各種資源無所不用其極的爭奪和利用,其中也不乏野蠻 的軍事征服。因而,自顧自的和平發展道路是走不通的。如果說鬥牛派是犯了不只己的錯 誤,那厶對君子派只能以不知彼形容之。 和三島政策相適應的是國防力量建設的戰略思路。勿用置疑,軍事力量是實施三島政策的根 本保障,尤其是在各方支配性力量發生劇烈摩擦時,軍事力量將成為政治鬥爭的重要手段。 充足有效的軍事力量將為中國在與列強的鬥爭中尋求到更為有利的利益平衡點,為此,我國 的國防建設不僅要全面進行,更要突出打地區性戰爭的特點。這意味著,我軍必須有能力在 勢力範圍內具有絕對的威懾能力,包括對本地區國家進行毀滅性封鎖打擊的能力和對列強打 區域反擊戰爭的能力。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能夠經濟效率地打贏任何一場在本地區內發生的 戰爭。客觀地說,我國離這個目標還相差很遠,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改進。 首先我國缺乏在這一地區內的軍事同盟,在地區性戰爭中,沒有同盟就意味著許多劣勢的乘 和,意味著孤軍深入,人地兩生,信息閉塞,難以捕捉其主力進行決戰,甚至有時會失道寡 助,對士氣產生嚴重打擊。從現在來看,中國和中南半島各國是有可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軍 事合作的。 其次,我國應當加強在勢力範圍內近海作戰的能力,特別是對海空和海岸線的封鎖,威懾。 這就需要我軍應特別注重海軍的建設,特別是潛艇和海軍艦載裝備,其巡航範圍應當自渤海 外圍地區延伸到新加坡。兵法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現代局部戰爭也印證了這一發展趨 勢,過去那種以武力占領為主的打擊方式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海陸空全方位封鎖威懾, 以癱瘓敵作戰後勤能力,瓦解國民士氣為目的的區域戰術。 近海作戰能力的提高需要空中力量的強力支援,和封鎖威懾的戰略思路一致,我軍航空機群 以及導彈部隊的巡航作戰範圍亦應覆蓋此地區。相應的,核武器應當向小型化,機動化,精 確化的方向發展,其目的並不是要去進行大規模的殺傷,而是對敵戰略目標實施有效覆蓋, 從而瓦解其作戰士氣。因此,核武器發展的重點不是全球性的人員殺傷和戰略消耗,而是對 局部戰爭中威懾封鎖能力的補充和加強。 國防建設在經濟建設中所占比例確定的標準是,我軍能否有力量在一個或數個區域戰爭中的 每一個戰略階段都能在局部集結優勢於敵的戰鬥單位和資源,從而以較低的代價在短時間內 取得局部性的重大戰果,從根本上瓦解敵作戰士氣。這裡的敵人也包括美國這樣的對手。因 而,我們必須以效率代替數量,改變過去進行全球性牽制防禦,以空間換時間的軍事戰略思 想,取而代之的是主動的,積極的,局部的壓制,封鎖和打擊戰略。和這種戰略思想相適 應,我們必須在勢力範圍內建立軍事同盟或合作關係,同時改變防禦姿態,將整個軍事基礎 建設由內地轉向沿海,特別是東南和西南地區。 在勢力範圍之外,中國應當和列強避免任何形式的衝突,相反,和任何一方任何形式的合作 都是有益的,特別是遠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方面的合作。在中遠程核武庫的裝備問題上,中 國應當向列強明確,中國的核武器不是用來和列強,尤其是美國進行全球性的核抗衡,而是 用來自衛和維護周邊地區安全的,尤其是針對印度這樣對中國自身利益造成直接威脅的國 家。鑑於區域打擊戰略的特性,鑑於印度目前的態度,中國無須繼續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的承諾,相反,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應當成為中國核戰略的基本著眼點。 守,不可勝也;攻,可勝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 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兩千多年前孫子兵法在形篇中的這一段論述為區域打擊戰 略作出了最生動的注釋。區域打擊戰略的性質,對中國自身而言,是一個在勢力範圍內主動 攻擊的戰略,但對全球而言,仍然是一個防守性的有限戰略。堅持攻守兼備的區域打擊戰 略,是和確立勢力範圍的三島政策相輔相成的,只有這樣,才能帶來一個相對安定的周邊態 勢,才能帶來國內長期穩定的發展環境,才能為未來的中國在爭霸天下的事業中取得有利的 空間和位置 爭霸天下之四∶對中國文化的新要求 任何一種戰略,都不能脫離人的因素。而人,並不是作為一個精神上自足的個體出現的,而 是作為社會中的一員,體現和支撐著這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的 總和就是文化。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角度而言,文化競爭是一切競爭的根本,它體現為歷史的進步作用於諸多 文化的此消彼融。從深層次而言,中美兩個國家長期持續的角逐事實上是世界兩大主流文化 相互溝通,相互碰撞的要求和結果。沒有此類形式的角逐,文化就必然走向孤立的一元,人 類社會賴以進步的內在生機就會窒息。因而,以勇氣和執著參與這一角逐,是每一個中國人 應有的歷史責任感。 綜觀當今世界,文化競爭是二元對抗和多元並存的格局。一方面,世界上存在兩大主流文化 群,即以儒釋道為基礎的中國文化群,和以古希臘古羅馬以及基督教精神為基礎的歐美文化 群。這兩大文化群在人類社會中的傳播之廣,影響之大,是其它文化難以相比的。另一方 面,世界文化又始終是多元的,豐富多彩的。這既包括文化林立的宏觀現象,也包括主流文 化中支流側派相互作用的微觀現象。 在二元和多元之間,很難分清哪一個對人類社會更為重要,總體而言,二元決定了人類社會 發展的大體方向,多元使這一方向又充滿變數,因而,二者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必然和偶然因 素的有機結合。必須看到,我們的星球在宇宙中何其渺小,而人的內心世界又何其深邃,作 為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我們遠非達到了自稱的高度文明的水平,價值體系也 遠非達到可以自為一元的成熟階段,遠到宇宙空間的勢力劃分,近到對非生命智慧體社會和 自然權利的價值承認,無論是歐美文化,還是中國文化,都仍然是一個不堪一擊的初級價值 體系。因而,任何文化自命不凡的表現,都是對人類無知心態的羞辱。 理智清醒地認識人類的文化,自己的文化,是對中國新文化的第一個要求。 從地理上看,中國文化群包括中國,蒙古,東亞和東南亞的所有國家,其主幹在中國和日 韓,因而也習慣上稱為東亞文化。中國文化之所以被稱為世界的主流文化之一,不是自封 的,事實上,美國之所以強迫性的把中國當作一個對手,除了看到其眾多的人口和經濟潛力 外,文化生存的危機感和以此而來的競爭需要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個文化,成為世界性的主流,必須具有人,空間和時間三方面因素的綜合。人口的重要性 已經多次強調過了,一個不能保持人口優勢的文化連生存都是問題,更不要說成為主流了。 歷史上的強大國家,因為本國人口的局限,不能承受擴張帶來的壓力而最終崩潰的例子數不 勝數。從短期而言,人口的質量和素質決定了文化的質量和素質,從長期而言,文化的優劣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的絕對數量。這是由文化傳播和接受的特性導致的。文化不僅體現在 精英們的口中筆下,更體現在普通個體的吃穿住行上。飲食婚姻,才是文化交流的基本途 徑。反觀歷史,凡是人口眾多的國家,亡國也是暫時的,這就是所謂大國不亡的現象,比較 極端的例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各個朝代入主中原的異族統治者的悲劇在於,你 可以讓漢人投降,卻不能讓他們改變生活習慣;你可以決定子孫的姓氏,卻不能選擇子孫的 朋友和妻子。這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經濟狀況許可的條件下,保持人口的優勢對世界文 化未來的走向有決定性的因素,這不僅要靠人口的自然增殖,更要靠大規模的對外移民和通 婚。 其次,文化必須有其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空間。自古紛爭,爭地為先,爭地是為了爭人口,爭 資源,爭文化成長的土壤。近代的地理小國不堪地理限制,向大國挑戰,鋌而走險,與其說 是其侵略本性,不如說是其文化生存危機感的自然反應,所謂出師表中戰固亡,不戰亦亡, 既有力,不如求一戰的僥倖心態。歐美文化在最近兩百年的飛躍,如果沒有地理大發現來釋 放歐洲大陸文藝復興聚集的能量,其結果也不外乎自生自滅。就中國而言,其文化的發展是 和其地域的擴張相適應的,而中國文化的衰落,也正是自固疆域,不思進取時開始的。所 以,地域的穩定和擴張是文化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這對中國這樣本身地域已經相當遼闊的 國家同樣不可或缺。中國的遼闊並不是神定的,而是我們的祖先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中國 文化的傳統也不是神定的,而是五千年優勝劣汰的結果;同樣,中國未來的文化也不是神定 的,而是我們踏著祖先的足跡前進的結果。 不可否認,會有相當的中國人看了這些會很疑惑,甚至會很不舒服。他們會問∶「現在這樣 不是很好嗎?」我的回答是,世界文化的競爭永遠不會停留在某一個靜止的形態,地圖上的 疆域都是暫時的,幾百年後只能作為歷史的資料,真正決定疆域的是勢力的消長,這一點既 不能用和平主義的理想代替,也不能用麻木不仁來迴避。擴張地域,鞏固和擴大中國文化群 的根基,和歐美文化群進行碰撞和融合,是歷史賦予中國的責任,否則,歷史就會選擇他國 承擔這個責任。歷史是公正理智的,在歷史面前,我們會明白進取心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真 正的良心,因為人類還要把眼光放到未來,放到更廣闊的宇宙生存空間,在這個未知的世界 里,強者是唯一的選擇。 最後,一個主流文化還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文化的傳播有地理和人口上橫向的延展,更有 時間上縱向的傳承。在橫向延展上,人口和地理的坐標不變,因而文化多為量的積累,而在 縱向上,人口和地理的坐標發生了變化,文化會發生質的變化。因而,時間是文化內在生命 力的試金石。當今主流文化,無一不是經過了時間長期不斷的考驗,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文化 累計,爆發,沉?,疲弱,再累計,再爆發的循環上升過程。中國文化形成性的爆發開始於 春秋,終於秦,這一期間內,中國文化度過了最輝煌的一頁,為中國文化奠定了所有的基 礎。對這一文化財富的消化可以稱為沉?,在中國隨後的兩千年中,文化的發展無不圍繞著 沉?,再沉?進行的。第一次大的沉?是西漢時期,這一時期儒家和道家確立了在中國價值 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第二次大的沉?出現在北宋,儒家學說上升到道德政治的理論,同時沿 著唐朝的足跡,完成了對佛教本土化的理論改造。明清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為沉悶的一章,這 時的中國文化已經疲態盡現,乏善可陳。上個世紀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出現了歷史上最為劇 烈的震盪,一方面我們必須接受西方歐美優勢文化的進入和壓制,另一方面,我們還面對了 一次日本在同一價值體系內對領導權的挑戰。在這種震盪中,中國文化的優勢心態只剩下一 層表皮,整個價值體系出現了混亂甚至一度崩潰的局面。然而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的國土尚 在,人口倍增,而世界局勢又處在大和平大融合時期,這樣的震盪,反而成為中國文化再次 爆發的導火索。一切的跡象表明,中國的文化正處在爆發的前夜,這頭雄獅不僅僅是醒來, 還要脫胎換骨。中國的新文化將是怎樣的文化,我們既不能從傳統的文化傳承推論,也不能 從歐美文化中得其所然,正如周公再賢,不可盡通百家之說。但無論如何,只要中國勇於承 擔歷史的責任,成為中國文化群的領導者和推動者,必將會得到歷史豐厚的回報。 反觀歐美文化群,剛剛度過了爆發的階段,而正在經歷著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沉?。其爆發在 歐洲,開始於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其沉?是世界範圍的,核心在美國。因而和中國文化群 相比,歐美文化群體現出了相當的穩定性和現實性。尤其是美國,必須承認的是,作為人類 文化的繼承者和改造者,美國至今的表現都可以無愧於世界之王的稱號,正是因為美國文化 的產生,第一次模糊了疆域種族的界限,使得人類文化的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而 這一人類歷史上的成功經驗,也必將為中國的新文化所接受,所發展。 歷史選擇了美國和中國作為文化競爭的主要對手,因為它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為一種主流文化,其內部也有多元性的一面。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日韓和台灣對中國文化 的繼承更為醇厚,日本甚至一度想替代中國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和開拓者。但其狹小的地 域和不算眾多的人口限制了他們在整個地區內有更廣泛的影響。從歷史上來看,即使是在最 混亂的時期中,中國作為整個東亞文化群的核心位置從也未動搖。如果中國放棄對這個地區 文化的領導,整個東亞文化就是一盤散沙,將必然會從主流文化的角逐中退出。 東南亞屬於中國文化群的邊緣地帶,從印尼幾十年來費盡心思的排華努力就能看出中國文化 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和發展潛力。對中國文化群而言,東南亞是其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因 為這裡有著文化發展最為豐厚的誘惑∶人口和地域。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只有消化和吸收 東南亞文化中特有的多元性,中國文化群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文化。在這個世紀 中,中國文化群如何利用人口,地理和歷史的優勢在東南亞多元文化中取得領導性地位,是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戰略目標。 成為中國文化群的領導者和推動者,勇於承擔歷史賦予的責任,是對中國新文化的第二個要 求.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