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的用詞看“中國”指的是什麼 |
送交者: 洪哲勝 2002年01月12日16:55:5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何謂“一個中國”?——從《三國演義》中的“中國”談起 洪哲勝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它的名字叫做“中國”。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們把“中國”當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一再宣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它唯一合法的政府”。這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這麼一來,中共要世人去加以“知道”(take note)、認識(acknowledge)、理解並尊重(understand and respect)、乃至承認(recognize)的所謂“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立場,就成為毫無根據的強詞奪理。 我在此集中而且全面地考察《三國演義》中的有關“中國”一詞的提法,看看所謂的“中國”到底指的是什麼?如果當時有所謂的“一個中國”的提法,那麼,它指的又是哪個國家? §§非中國人口中的“中國” 第一次提到“中國”的是孔明。那時,孔明應魯肅的要求前往東吳結盟對抗曹操。他在舌戰群儒之後,用言語激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第43回)此時,蜀、吳都還沒有立國。因此,這裡提到的“中國”是指與吳越地區相對的“居天下之中的國土”——中原地區。 其後,周瑜在與孫權的對話中,兩次提到“中國”。第一次是“驅中國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第44回);第二次是“彼中國之兵,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第44回)。而黃蓋施用苦肉計時所寫的詐降書中提到:“用江東六郡之卒,擋中國百萬之師,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第47回)在這裡,“中國”同樣是指中原。 §§中國人口中的“中國” 後來曹丕篡漢建立魏國,劉備稱帝建立蜀國。劉備死後,魏國的司馬懿建議伐蜀,並說:“若只起中國之兵,急難取勝。須用五路大兵,四面夾攻,令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然後可圖。”(第85回)所謂“五路大兵”,除了由曹真所率領的一路“中國之兵”外,還有“中國”之外的遼東鮮卑國遼西羌兵、孟獲南蠻兵、孫權吳兵、以及降將孟達(原屬劉備)上庸兵。這裡,魏國人口中的“中國”,指的還是中原。 在陣前被孔明用言語數落而氣死的前漢朝大老元臣、魏國司徒王朗,在替篡漢之曹丕抹粉時說:“世祖文帝,聖神文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第93回)這裡的“中國”,當然也指中原。 有一次,司馬懿建議魏主曹(睿又)伐蜀,尚書孫資反對,說:“今欲起天下之兵伐蜀,則東吳又將入寇。不如以現在之兵,分命大將據守險要,養精蓄銳。不過數年,中國日盛,吳、蜀二國,必自相殘害,那時圖之,豈非勝算?”(第96回)後來,司馬懿被曹(睿又)封為大都督,親自向病中的曹真計取將印時,曹真對他說:“如仲達(司馬懿)不領此任,中國危矣!”(第98回)當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伐吳、殺死鎮東大將軍諸葛誕(諸葛亮的堂兄弟)及其家中的全體部卒後,鍾會反對坑殺所有降魏之吳兵。他說:“不如放歸江南,以顯中國之寬大。”(第112回)這裡,“中國”除了仍指中原之外,隱然已有“居天下之中的國家”的意思,因為它被用來和吳、蜀另外兩個國家並陳列比。 §§南蠻人口中的“中國” 南蠻人離開“中國”太遠,對“中國”的認知比較模糊。譬如說,當第二洞主董荼那和孟獲被孔明“一擒一縱”後,有些酋長勸他活捉孟獲獻給孔明,說:“我等雖居蠻方,未嘗敢犯中國;中國亦不曾侵我。”(第88回)孟獲在被孔明“六擒六縱”之後,找烏戈國國主兀突骨幫忙,告訴後者“孔明多有巧計……但見山谷之中,林木多處,切不可輕進。”兀突骨說:“大王說的有理,吾已知道中國人多有詭計,今後依此言行之。”(第90回)這裡的“中國”,指的是蜀國。如果南征的不是蜀國,而是魏國,我想南蠻之人,也會模模糊糊地把魏國稱為“中國”。在南蠻人的眼中,不論是蜀人還是魏人,都是有王化的“居於天下之中的國土”——中原——的人吧。 §§羅貫中筆下的“中國” 以上出現的11處“中國”,都出自三國人物的口中。《三國演義》的著作者自己只有在一個地方用到“中國”。 有一段時間,三國分立,各不興兵。魏主曹(睿又)在許都和洛陽大興土木,又不顧民怨官諫,發動萬人從長安宮取漢武帝的銅人和金盤前來洛陽安置在芳林園中。不久,聽到遼東公孫淵造反,起遼兵15萬奔殺中原來。羅貫中在該回的結尾說:“正是: 將土木勞中國,又見干戈起外方。未知何以御之,且看下文分解。”(第105回)這裡的“中國”,當然也隱然有“居天下之中的國家”的意思;遼東則屬於“外方”。 §§結論 從上面的敘述可知,所謂“中國”,是指“居於天下之中的國土”——中原(地區),或“居於天下之中的國家”——領有中原的國家。基本上,它是一個“普通名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 如果一定要把它當做一個專有名詞,用來作為一個國家的名字,那麼,在曹丕還沒有篡漢前,“中國”只有一個,它是“大漢”。曹丕篡漢後,“中國”也只有一個,它是“大魏”。相繼與魏國並立的蜀國和吳國不屬“中國”。它們之間沒有、也不會有“一個中國”之爭。這一點可以由(蜀國)諸葛亮、(吳國)周瑜、黃蓋、(魏國)司馬懿、王朗、曹真和鍾會等人在同樣的意義上使用“中國”這個語詞看出一斑。 當然,“居於天下之中的國家”的魏國如果不喜歡看到南蠻的孟獲糊理糊塗地把諸葛亮的蜀國當做“中國”,它不妨周告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它就是大魏”。不過,在它還沒有滅蜀亡吳之前,對不起,蜀、吳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我們並不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稱“中國”,也不反對它獨用這個稱呼。也就是說,我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宣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它的唯一合法的政府”毫無異議。但是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以來從未領有以台、澎、金、馬為有效統治之國土的中華民國(簡稱“台灣”),我們認為它所說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是毫無根據的強詞奪理。 在“率天之下,莫非王土”、英雄豪傑以“平天下”為第一志願、而天下又大抵只有三國的年代,魏國要使三國成一統,使蜀、吳成為魏國——或所謂“一個中國”——的一部份,只要詢問它自己的武力。然而,20、21世紀之交的今日,已是人民的世紀。擁有中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使可以名正言順地擁有唯一的“一個中國”的稱號,它要使台灣變成中國的一部份,不能僅僅詢問它自己的飛彈、導彈,它還得詢問台灣人民是否願意,以及國際社會是否會容許它。 §§後記 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三讀《三國演義》,把其中所有提到“中國”的12個地方“全部”找出,並據以撰寫本文。我知道《三國演義》不是一部正史,因此,它對“中國”這個語詞的運用,未必能夠切乎三國當時的用法。不過,其用法至少適用於羅貫中的年代。為了讓讀者體會一下,“中國”這個語詞在大清帝國統治時期的用法,我在此又列出幾個例子來結束本文。 ☆台灣亘閩海中,……自鄭氏以前,中國人無至其地者。——魏 源:《聖武紀略.康熙戡定台灣記》 ☆荷蘭紅毛夷求香山、求澎湖於中國而不得,乃以重幣萏 (口旁,無草頭;音“旦”;拿利益引誘人也)倭,求台灣一 互市地。——同上引 ☆雍正元年,憲皇帝即位,詔曰:“台灣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 神武遠屆,拓入版圖。”——魏源:《聖武紀略.康熙重定台 灣記》 ☆台灣,古來未隸中國版圖。——高拱乾:《台灣府志.卷一建 置》 (1997.12.1)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