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在安徽,真正的中國奇蹟開始了。在1978年12月,小崗村的18戶居民作出了一個秘密的決定,將他們的農業產出私有化。這項試驗,後來成為被熟知的家庭聯產責任制,在一年之後被安徽90%的村莊採用,幾年之後,全國都採用了這種制度。
結果是,農村人均收入在上世紀80年代每年增長超過10%。西方經濟學家可能將中國貧困減少的功勞歸於直接外來投資和全球化。但是,真正的功勞是農村改革。中國貧困減少的大部分都來自上世紀80年代的前五年。同樣是在那個時期,收入分配改善了。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尊重農民的意願和行動。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群眾智慧成功故事的經典範例。市場經濟的核心便是經濟上的民主。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背離了這些遵循市場的政策。在那一時期,為了支持城市的工業發展,中國農村極度缺乏金融資源。城市政策歧視性的影響非常巨大。農村收入增長從上世紀80年代的年均兩位數增長大幅降低到90年代的每年大約4%。但最近幾年來,農村收入年均增加到6%。
中國的成功或者失敗不是取決於北京或者上海修建了多少摩天大樓,而是取決於它廣闊農村的經濟成就。如果農村收入得不到改善,如果農民被迫為他們的醫療和教育支出把錢都存起來,國內消費將不會增長。如果農村土地權利得不到保障,如果中國的金融系統無法為經濟中最有活力的力量——創新的農村企業家服務,中國將不會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
如果說中國高科技的未來依靠它的農村,這聽起來有點奇怪——但如果你相信市場原則就不會這樣認為了。中國農村低技術商業的成功將迫使城市的公司創新產品和技術來保持它們的競爭優勢。90年代農村的停滯使數千萬的農民到城市尋找工作。城市的公司從未缺少勞動力,城市裡湧入了大量迫切尋找工作的人。所有理智的企業擁有者和經理都在這種情況下作出了類似的決定——他們青睞勞動密集型企業,但是研發卻大大落後。
還有其它長期的代價,包括這些農村打工者的孩子未能受到良好教育。由於90年代大量的政策失誤,中國可能產生另一代未受教育的人口。
中國在未來的成功取決於中國多快、多完全地回到80年代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