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仇恨的循環中走出 |
送交者: 梁燕城 2003年07月03日10:45:5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二○○一年九月十日,我從多倫多坐飛機回溫哥華。在多倫多連續幾天有演講,前後有二千多人參加。一些話題都是涉及關懷中國的前途,反映了海外華人對中國的情懷。想不到回家後的第二天早上,就傳來了恐怖份子襲擊美國的事件。最初,我一方面為自己能早一天回溫哥華而慶幸,另一方面,我也馬上想到,美國是怕別人攻擊,以為通過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就可以天下太平,沒想到恐怖分子用最原始的方法,用民航飛機,把兩座現代化的摩天大樓在瞬間炸毀。這事件令我有兩個反省,一是人類文明成功時,往往要建高塔高樓來彰顯自己,在舊約聖經提到古代蘇米爾文明要建一塔頂通天的巴別塔,以傳揚自己的名。如今在伊拉克果真找到巴別塔的地基,原來六、七千年前人已經想用高塔證明自己文明的輝煌權勢。至今美國就有同樣心態建世貿中心,不料竟然一小時之內會塵飛煙滅,原來代表政治經濟與文明權勢的高塔,就像巴別塔一般脆弱,轉瞬祗留下一個地基供人憑弔。在其上工作的人或擁數十億身家,或有多個博士學位,或是管理奇才。然而高樓倒下之際,其所擁有的一切,不能救其生命,祗能用跳樓表示其最後的自由。生命原來也是極脆弱,但也極神聖。第二個反省,是美國成為仇恨 的對象,正因其種下了一些仇恨在其它民族文化中,形成文明衝突的危機。那天我同往常一樣到電台作晨早時事評論,我就提到一個問題,仇恨可以產生仇恨,愈多的仇恨,就會形成激烈的衝突。我想起了過去,中東仇恨的根源,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種族與文明衝突,這種衝突就來自很深遠的歷史恩怨。 從歷史來看,目前的以色列,二千多年前原是猶太人的領土。公元前六十三年被羅馬大將龐貝征服,公元六十七年起義抗爭,到公元七十年,羅馬大將提多攻陷耶路撒冷,把猶太人消滅,並把他們趕離耶城,一直到公元第二世紀的時候,猶太人再革命,結果被屠殺滅絕,全部趕離他們的祖國,猶太人成了一個孤獨和苦難的民族,到處讓人欺負,靠賺很多錢來維持自己的獨立性和找尋安全。這種情況很像中國的華僑,在海外漂泊,要靠賺錢來維持自己安全,但也正因其富有總是受到別人妒嫉、掠奪和欺負。在一些國家,如印尼,暴民經常對華僑進行劫掠。當中國強大起來以後,華僑的保障也就多了。但是,猶太人根本沒有祖國,祗有不斷受迫害,忍氣吞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就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所以他們很希望復國,盼有一個祖國來重建他們民族的尊嚴。從十九世紀開始,就有錫安主義的復國運動,大批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居住。問題在於,現在以色列這個地方,在第七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興起,已經打了進來,而且住在那?一千多年,變成回教徒的地區,不容許非回教徒建立權力。猶太人要回去,就產生了很大的衝突,因為猶太人不相信伊斯蘭教。猶太人來到巴勒斯坦的土地上是要另建一個猶太教為本的國家,聲稱二千年前是我們的土地。阿拉伯人則說,從一千四百年前已經是我們的土地了,故此對猶太人復國全面抗爭。英國在一九一七年打進了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回到西方管制之下,猶太人趁機大舉回流。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對立,因意見不一致,形成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英國最後交給聯合國,退出巴勒斯坦。一九四八年聯合國通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分治議案,容許猶太人復國。阿拉伯人認為不公平,他們人口遠比猶太人多,應該由阿拉伯人立國,故五個國家馬上以聯軍來攻剛成立的以色列,希望將猶太人趕滅,形成中東戰爭。以色列人武器不好,人口又少,但憑堅強的意志,一年復一年的戰勝,反而奪取了比原先分治規定還多的土地。本來,在和談後猶太人也願意把奪來的土地還給阿拉伯人,條件是承認以色列的獨立建國。和平談判本來是很有希望的,但到二○○○年後期,耶路撒冷舊城如何管理的問題,形成很大的衝突,阿拉伯人認為那是他們聖地,必須取回;以色列人認為那是他們祖先的地方,希望能分開管治,一方一半。阿拉伯人不同意,就在衝突日益加劇的時候,原教旨主義與恐怖主義趁勢而起。 原教旨主義在中東有着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曾經在長達一千年的時間?,伊斯蘭國家比較強大,歐洲的西方人被他們欺負,很艱難地抵抗,十字軍的反攻不外是弱勢文明的反擊,結果是失敗。直至十八十九世紀後,形勢倒了過來,西方帝國主義起來了,從拿破崙開始,英、法、俄各國先後欺負伊斯蘭國家,使伊斯蘭國家受盡了屈辱。正是由於這樣的屈辱,二次大戰後,伊斯蘭國家紛紛獨立,非常希望自己強大,也非常痛恨西方。但是,他們動員了多個伊斯蘭國家也不能消滅以色列,反而在六七年的六月戰爭中失敗,就更加憤恨,也作了反省,認為如果阿拉真神在他們一邊的話,為什麼會失敗呢?主要還是沒有好好信阿拉真神,這樣就出現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要回到最傳統最極端的排它性的伊斯蘭信仰方式,而且要以武力消滅以色列和它背後支持的西方國家,以及整個非伊斯蘭世界。原教旨的伊斯蘭從六七年形成以後,慢慢擴大影響,一九七九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後,更凝聚了伊斯蘭國家反對外國的力量,許多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跑到巴基斯坦接受聖戰訓練,形成一大批所謂的「信仰的死士」(mujahideen)。這個名詞原是在十字軍的年代,撒拉丁大帝以聖戰抗十字軍,組織這樣的部隊。前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後,巴基斯坦建立了八千多個培養這種死士的學校,不但反對蘇聯,也反對整個西方,要求在伊斯蘭的土地上把所有非伊斯蘭教徒都殺死趕走。這是最激烈的伊斯蘭原教旨義,一九九○年蘇聯漰潰時,他們認為是伊斯蘭國家把共產主義世界打敗了,下一步也可以把美國和整個西方打敗。他們遂繼續培養信仰的死士,派到全世界,一方面要推翻比較溫和的伊斯蘭國家,一方面要消滅資本主義和整個西方。特別是九一年海灣戰爭後,他們認為美軍進駐沙特阿拉伯是異教徒踐踏了聖地,就開展了新一輪的恐怖主義活動。結果是發生九一一事件及阿富汗之戰,成為可怕的暴力戰爭。 從這個歷史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難題。中國在地理文化和政治上是置身之外,可以從相當客觀的角度去看清問題。我想,起碼以下四個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一,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牽涉幾千年的歷史,他們的祖先原是兩兄弟,文化和宗教也有很多類似之處,仇恨化解本來不是不可以,但由於雙方一開始就採取了戰爭的方法,以致後來要通過對話解決就很困難了;二,正是因為一開始就用了戰爭方法,總是不斷有人民被殺,每一個被殺者的家人和社區都會產生更多仇恨,死人愈多,整個民族的仇恨愈大,很難化解,認為只有把對方消滅,才是合理。問題是,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公義的,而對方是不公義的,只有消滅對方才能彰顯公義,那麼衝突總是不會停止;三是同世界上老牌帝國主義相比,美國是後起的強國,相對歷史上的霸主波斯、希臘、羅馬及英國來說,比較少一些殘暴性,但他的驕傲往往傷害了其它民族,一種高人一等的態度顯然使其它國家會產生牴觸情緒。作為一個同樣受過西方欺辱的中國人,也會理解這種反應。四,相對西方世界、中東世界來說,中國和亞洲許多國家可以是第三者的立場,特點就是比較重視和平共存的發展。中國當代有兩次事件震動整個世界,第一次是文革,以其仇恨,鬥爭,排他性及對文化的破壞,使世界震驚。第二次是改革開放,其迅速的強大和興起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非西方扶植的第三世界國家成功例子。世界為之震動,其特質是以一種和平的恣態,不是仇恨的恣態在這個世界出現。中國也曾經長時間充滿了仇恨,如義和團事件和文革,反對所有的外國人,產生激進而愚昧的思想,但每一次我們自己遭遇的苦難更大。正因為中國有這樣的教訓,我們學會了不再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那樣去反對西方,而是以和而不同的原則和諧地與西方共存,一面願意學習西方最優秀的東西,但也不是盲目崇拜西方。中國二十年來非常努力地學習西方,來滋潤我們自己的文明,但在吸取西方文化時,我們發現自己的文化和價值也是很寶貴的,也不能全盤放棄。反觀中東國家,沒有中國那種不亢不卑的發展,或者走西方民族主義及世俗主義之路時,變得很腐敗,或者一反過來就變成另一個極端,全面抗拒西方,後果是一次一次地被西方的新八國聯軍擊毀。單靠憤怒和仇恨情緒,絕不能戰勝西方,必須冷靜下來,以理性的,非暴力的態度,先走上現代化的路,到能壯大和自主時,才重新肯定傳統價值,以站於世界中成為有尊嚴的文明。這些艱難的發展道路,中國經過一百年失敗和苦難,才用二十多年摸索出來,吸取西方,又不完全西化,開明地接受西方挑戰,但不是以原教旨的義和團心態,可以為世界提供一種參考。 如何在對傳統文化有自我認同的時候,又吸取西方最好的精神文明,同世界最先進的國家平衡,對話,並存,和平共處,求同存異呢?當中東打的最激烈的時候,APEC在中國舉行,全世界劍拔弩張的時候,突然之間在上海打出了和平的煙花,各國領袖穿了中國服裝,站在一起,與中國領導人平起平坐,和平握手。此時,正好離一九○一年列強逼迫中國簽訂恥辱的辛丑條約一百年整。百年苦難,百年奮鬥,中國終於爭取到世界的認同,不但成功申辦奧運,而且加入世貿,經濟更是在世界上一枝獨秀。但是,中國還是要謙卑,還是要繼續學習,不能說自己已經完全成功了,我們在歷史上要奮鬥的路還很長,應該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中國近期又公布了道德教育綱要,使人看到,中國不但追求物質上的強盛,而且也有志成為精神文明的大國。但必須了解道德不能單靠政府提倡或灌輸,他律道德祗會帶來消極抵制。祗有啟發性的教育,推行自律道德,使人民自己要求善良,才能成為真正有靈性的精神問題,這是道德教育所必須掌握的方向。全民能自覺反省,相親相愛,才能解除仇恨帶來的甩冤冤相報循環。中國文化若能重新展現仁愛精神,將可為人類走出仇恨的循環帶來啟示。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