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誰主沉浮
送交者: readandthink 2002年02月18日14:40:47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誰主沉浮文

張毅君

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是不是當今世界的兩大趨勢?如果是,兩者之間有無內在的聯繫?是什麼的聯繫?

有一種觀點認為,既然經濟走向全球化,與之相適應,政治應該走向單極化,談不上什麼多極化趨勢,甚至進而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美國化。這種認識在實際政策上可能導致兩個極端:接受經濟全球化就不能反對美國的霸權,不能堅持本國的獨立和主權;或者,反對美國霸權就必須拒絕全球化。總之,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是對立的,二者不可得兼。

多極化還是單極化

關於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和影響等問題,世界上還在議論紛紛,但對於經濟走向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一大趨勢這一點,已經被認為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至於21世紀的世界究竟是走向政治多極化還是單極化,在各國政界和學術界爭論甚多。冷戰結束後,美國一些當政者和學者堅持認為,既然美國贏得了冷戰,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它當然就應該領導世界,締造以美國為主宰的單級世界。據說,這樣一個世界最有利於和平,因為單級結構比多極結構更穩定;它也有利於發展,因為美國是“仁慈的霸主”,是第一個非帝國主義的超級大國。美國不僅堅持這樣說,而且堅持這樣做。科索沃戰爭及為其擂鼓助威的新干涉主義理論是單極世界思潮的實踐上和理論上邁向頂峰的嘗試。由於這一戰役效果不佳,其後美國有所收斂,但它並沒有死心。美國的霸權主義理論和行為理所當然地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國內的精英階層中對此也爭論峰起。早在1993年,基辛格就斷言今後世界將走向由美、歐、中、日、俄以及印度、巴西等國組成的多極格局。1999年春,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外交》雜誌發表題為《孤獨的超級大國》一文,對單極世界論作了深刻而系統的批判。亨廷頓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超極大國並不意味着世界是單級的。從歷史上看,單極世界只有一個超級大國和許多實力較小的國家,而不存在實力強大的大國。在單極世界中,超級大國可以有效地單獨解決重大的國際問題,而其他國家聯合起來也不能阻止它這樣做。在冷戰行將結束和蘇聯即將垮台之際,美國常常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別的國家。這個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全球政治眼下正在經歷一個10~20年的單極加多極體系的時期,21世界將進入真正的多極體系。美國作為惟一的超級大國,顯然更願意建立一個單極體系,然而美國卻缺乏建立單極世界的國內政治基礎。美國兩個迫人就範的主要手段是經濟制裁和軍事干預。然而只有在其它國家支持的情況下,經濟制裁才能發揮作用,而這種情況現在日趨減少。美國要麼單方面實行制裁,這既損害美國自身的經濟利益,又損害美國與盟國的關係。如果不實行制裁,這又會成為軟弱無能的象徵。至於軍事干預,必須符合三個條件:1、干預必須得到聯合國的認可才能合法化,然而這很可能遭到俄羅斯、中國和法國的否決。2、干預需要盟國部隊的參與,但是它們可能不參與。3、干預還需保證不讓美國人員受到傷亡,甚至不能有“輕度的”傷亡。即使做到了這三條,美國仍可能受到國內人民的批評和國外人民的普遍反對。由於美國既不能真正稱霸世界,而在行動上、觀念上又把自己當做世界霸主,美國在世界上越來越孤立。美國經常指責別國為“無賴國家”,但在許多國家看來,美國正在變成一個“無賴超級大國”。在中國、俄羅斯、歐洲國家、印度、阿拉伯國家及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反對美國霸權的聲音,連日本都批評美國只維護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很少考慮別國的利益。亨廷頓認為,美國最終也會接受多極世界,做多極世界中的一個大國。

亨廷頓所說的單極加多極相當於中國報刊上常說的“一超多強”。在他看來,這是一個走向真正多極體系的過渡時期。他認為單極加多極世界對美國政策將產生下述影響:第一,美國人必須不再把當今世界看做單極世界,在處理國際問題時,美國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國的合作。美國單方面的制裁或干預只會招致災難。第二,美國人應當放棄有關“仁慈霸權主義”的幻想,認清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與別國是不可調和的,因為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其利益必然與其他國家的利益相衝突。第三,美國雖不可能建立一個單極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級大國的地位,以有利於美國利益的方式處理國際問題,並尋求他國的合作。第四,與歐洲的關係是美國對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與歐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國作為超級大國所患的孤獨症的良藥。

亨廷頓的文章從一個美國人的角度總結了美國自冷戰結束以來的歷史經驗,駁倒了美國單極論者的種種論據,得出了世界走向多極化的結論。但是,亨氏所說的多極體系是指若干實力相當的大國既合作又競爭,大國聯盟是解決一些重大國際問題所必不可少的機制,類似於兩極格局出現以前的歐洲政治。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它不能準確地反映當前現實,而大有列強共管世界的味道。在當前的國際政治中,大國確實是極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國之外,還存在許多其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和問題上,發展中國家仍然可以團結起來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世貿組織西雅圖會議的夭折和美國多次企圖在聯合國通過譴責中國人權的決議遭到失敗都說明了這一點。有時小國也可以起大作用。古巴是個小國,就在美國的家門口。30多年來,美國對卡斯特羅政權恨之入骨,對古巴用盡各種制裁和顛覆手段,但卡斯特羅卻我自巋然不動。除了國家之外,還有各種非政府組織和跨國公司等,也是國際政治中日益重要的力量。我認為,政治多極化應該把這些力量都考慮在內。政治多極化的真諦應是:世界是豐富、複雜和多樣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國人民共同來管,不能由一個超級大國搞一言堂。

反對單極化現在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科索沃戰爭再次以事實說明單極化行不通。去年春天,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在一次公開講話中說美國也贊成多極化,這當然不一定是真心話,但即使是違心之言,也可見多極化形勢發展強勁,連女強人也無可奈何。

多極化與全球化

政治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不是兩種同時發生而且不相干的過程,但二者之間有一種內在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相互促進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制約則是次要的方面。從冷戰結束後到現在的實際發展過程看,可以歸納出以下幾條線索:

1.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迄今為止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一直處於主導和支配的地位。他們在資金、技術和管理方面都擁有絕對優勢。世界貿易組織及其前身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主要國際經濟機構是被它們操縱的,國際經濟方面的“遊戲規則”是由他們制定的。毫無疑問,他們要利用這些優勢為自己的利益服務,美國更要謀求通過經濟全球化來加強和擴大經濟霸權,推動建立美國統治下的單極世界。事實上,他們也一直是這樣做的。他們所建立的舊國際經濟秩序是劫貧濟富的秩序,非常不公平,往往把只適合某一群甚至某一個發達國家利益的做法視為普遍規律而強加於全世界。例如,現行的國際規則片面強調商品和資金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打破國家壁壘,而對同為生產要素的技術和勞動力的跨國界自由流動,則聽任發達國家設置各種障礙,顯然這是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其結果是相當大的範圍里造成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但是物極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發展中國家捲入經濟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發感覺到保障自身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的必要性。如果說,過去殖民地人民的主要鬥爭目標是爭取和鞏固政治獨立,並且利用冷戰的形勢為實現這一目標服務,那麼冷戰以後的發展中國家就已普遍認識到經濟發展是第一位的目標,並且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為這一目標服務。東亞國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迅速發展,脫穎而出,形成了所謂的“新興工業經濟體”。經濟成功助長了東亞國家的自信心,提出了“東亞價值觀”,對西方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東亞金融危機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暴露了經濟全球化的風險,但同時也使他們更為迫切地要求改變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通過自身的經驗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於是,美國成為千夫所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為眾矢之的。西方國家和國際經濟機構內部高層人士也出現了分裂。要求考慮發展中國家利益已經成為主流的呼聲。由於發展中國家堅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於美國的壓力,再加上歐美之間和美國內部的分歧,世貿組織去年的西雅圖會議中途夭折,不歡而散。這件事說明美國已不能再隨意操縱世貿組織。正如總幹事穆爾先生所說,今日的世貿組織已不是當年關貿總協定成立初期的富國俱樂部了。相對來說,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增加了。舊的經濟秩序必須改變已成了大多數人的共識。至於如何改,改多少,還得看鬥爭的結果,但或多或少總得有所改變。這一趨勢是有利於多極化而不利於單極化的。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趨勢只會加強。美國現在已經控制不了聯合國,可以預期,將來美國也將控制不了國際經濟機構。發展中國家的集體力量也應該看做是政治多極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或者一極,雖然這一極的性質與單個的民族國家有所不同,但都是有重要的作用的。

2.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經濟聯合或經濟區域化的趨勢也方興未艾。有人稱為經濟多極化現象。據有關資料,目前全世界各種區域性、次區域性集團化組織已達110個,其中1/3是1990年之後成立的。在西歐,區域內的貿易已占歐盟各國對外貿易的七成。北美地區、亞洲地區、中東地區及前蘇聯地區的區內貿易在其外貿總額中的比重亦有上升趨勢。據估算,近年全球區域內部的貿易額占世界貿易額的比重已達一半左右。

可以認為,區域經濟聯合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或者環節。在經濟全球化大潮衝擊之下,許多國家和地區感到難以獨力支撐,難於依靠單幹應付新的挑戰,因而希望通過加強區域合作作為依託,提高自己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從而在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較優勢,對外界形成更強的談判地位,以便更好地趨利避害。另一方面,在同一地區的國家之間,由於歷史因緣和地理接近,往往具有相對較多的共同經濟利益和相對較近的文化傳統。在區域經濟集團範圍之內,各國的矛盾較易調和和妥協,較易在平等互利、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通過談判,達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安排。經濟利益的驅動和平等互利的自願聯合是區域經濟前進的關鍵。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果,一方面,推動了區域內各國經濟的發展與聯合,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同性,也就是說削弱了占有優勢的國家在經濟領域強制實行單極秩序的能力。

北美、西歐和東亞號稱世界經濟三大板塊,它們各自的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大致相當,都占世界總額的20%以上,西歐早就組成了歐洲聯盟,經過不斷擴大,現已成為擁有3.5億人口的大市場,各成員國之間已取消關稅壁壘,對外則實行統一關稅。歐洲單一貨幣已在1999年啟動,從而使歐盟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集團。1992年,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協定,1994年正式生效,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集團,現在正在談判擴大,有可能在2005年形成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島、包括美洲所有國家8億人口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值得注意的是,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之後,東亞各國深感有必要聯合起來共同應付經濟全球化風險。從1998年起,包括東盟10國和中日韓10+3機制不斷進展,東亞區域經濟聯合出現了加速發展的勢頭。這三大區域經濟集團的產生和加強,都是在近10年中出現的,而且都和全球化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這說明,在經濟領域,全球化並沒有導致單極化或美國化。

據統計材料,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額比重的40~50%,1995年占36.3%,1965年占31.3%,1975年占26.6%。198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額比重為25.3%,1996年為25.7%。1999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額比重為26.6%,歐盟為27.4%,東亞為23.1%。由此可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並沒有上升,而是從1975年以來大致保持原狀。近10年來,美國經濟一直保持景氣,日本和西歐則狀態不佳。這種情況不可能長久不變。現在西歐經濟增長已開始增速,日本的不景氣可能已到谷底,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仍保持高速增長,美國的增長則可能減速。各國增長速度的變化勢必影響它們相互的力量對比。從長遠看,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的增長速度將領先於美、歐,因而它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不斷上升,而美國則會相應下降。

3.一般而言,能成為政治多極化中的一極的國家,除了本身實力強大之外,也都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較大程度的受益者。即使是這些國家中發展程度比較滯後的國家也會隨着經濟力量的加強而要求不僅“引進來”,還要“走出去”,這又會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全球化和多極化是互相促進的。很難設想一個置身於全球化過程之外的閉關自守的國家能夠成為多極化中的一極。因此,多極化的主體國家往往也是國際經濟貿易大國,它們互為貿易夥伴。全球化愈發展,它們之間經濟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程度就會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區和全球安全和穩定上的共同利益也會擴大。它們之間仍然會存在和產生各種矛盾,但一般會避免用戰爭的辦法解決。

美國作為惟一的超級大國,在各極中遙遙領先,但也並非沒有挑戰。美、歐、日之間的轉基因食品戰、農業補貼戰、鋼鐵戰、國際貨幣基金總裁人選之爭等等,矛盾頻繁。歐日都在力求發展新經濟,希望與美國一爭高低。由於冷戰後不再存在共同敵人,美歐關係趨於松馳。歐洲反對美國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美國實際上也反對歐洲建立獨立防務。美歐之間既是軍事同盟又是經濟對手的關係將如何演變,還有待於觀察。美日關係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美歐得益較多,但它們也有脆弱的一面。美國缺少勞動保障機制,而西歐勞動成本過高。社會走向高齡化、人口減少而又不願接受外來移民也是一個問題。美歐國內都有人反對全球化。全球化的發展有可能引發美歐內部的社會問題。

發展不平衡的法則仍然起作用。資金和技術的全球流動為一些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躍進提供了機遇。除東亞新興工業體和中國外,印度近10年來連續以較高速度增長並成為軟件出口大國,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不排除將來在拉美、阿拉伯世界或非洲也可能出現利用後發優勢實現高速增長的國家或國家集團。

想要阻止其他國家發展,不准它們“坐大”的圖謀是徒勞的。發展是硬道理,你要發展,我也要發展,誰也阻止不了。對每一個國家來說,別國特別是鄰國的發展雖然會帶來競爭的威脅,但也會帶來合作的機遇。最終各國都將不得不接受多極化的現實,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處理同別國又合作、又競爭的辯證關係,力爭做到互利或“雙贏”。

4.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確實會對國家主權造成一定的侵蝕和限制,受到影響的主要是一些經濟方面的主權以及信息控制權。這種情況有可能被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利用來為自己牟利。另外,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也促使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加強國家主權,在制定經濟政策、干預經濟生活方面強化國家的作用。它們要利用主權武器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和爭取較好的國際貿易和金融條件;它們在吸引外國投資和技術的同時,還要制定適當的政策,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並保存本國文化中的優良傳統;由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機製發育不成熟,還需要政府採取措施,予以監管和培植。總之,實行開放政策,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壯大,是當今世界各國經濟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落後國家經濟發展要實現後來居上,必須通過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求發展。與此同時,有關國家又要充分認識全球化中的風險,注意維護經濟安全。為了尋求和選擇適合自己國際的戰略,它們必須自行確定改革與開放的最佳速度和方式。

應該看到,主權國家對經濟全球化的適應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主權國家的經濟作用並沒有消失,只是部分地受到限制。經濟全球化雖然使各國間的經濟界限模糊了,但各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和社會習慣仍將保存。經濟全球化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消滅民族國家,但單極化卻要建立一個君臨萬邦的羅馬帝國式的世界政治中心。二者是不同的。

5.從理論上說,經濟全球化及與之相伴的高科技的發展,應當有助於縮小各國間的經濟差距,有利於落後國家的加速發展。據世貿組織前任總幹事魯傑羅說: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英國用了58年才使人均生活水平提高一倍,美國則用了47年,德國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以後,韓國僅用了11年,智利用了10年,中國用了9年。這些時間間隔在繼續縮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個發展中國家在1980~1995年間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不公正的舊經濟秩序和發達國家的人為障礙使這種趨勢不能順利地向前發展,甚至還出現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現在世界上有12億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還有16億人一天靠不到2美元勉強度日。世界上最富有的200個人的財產超過了最貧困的20億人財產的總和。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發展的趨勢是不能扭轉的。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收集了80個國家過去40年的數據,證明開放促進了經濟增長,窮人的收入隨着經濟的總體發展而同步增長。1987年,每100個東亞人中有26人每天生活費低於1美元的貧困線,而截至1996年,這個數字已下降到15個人。東亞人的平均壽命從1970年的59歲增加到1995年69歲。世行估計,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由1990年的2.8億下降為1999年的1.24億,減少了56%。除東亞外,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也有進展。在全球生產總值中,發展中國家所占的比重已從1960年占13.4%上升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23%。

全球化與美國化

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美國化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美國單極論者,另一種是反對美國單極論者,他們的共同點在於把美國化理解為美國控制世界,也就是美國霸權。

美國霸權是現實存在的危險,確實應該加以反對,不能輕視。但是,如前所述,世界的主要潮流是走向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方面也是有利於多極化而不利於單極化。單極化的美國霸權是不能成功的。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化是一個含義很廣泛的詞。除了指美國霸權之外,還可以泛指一切帶有美國特色的事物的流行。這類事物又非常之多,小如牛仔褲、可口可樂、流行歌曲、搖擺舞、美國電影、美式英語、美國之音、有線新聞CNN等;大到美國生活方式、美國價值觀念、美國技術、美國教育、美國社會制度、美國文化等都可包括在內。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嚴格地說,也許更多的是由於國際交通和通訊的便利和國際上人民對人民來往的增加),這些事物在別國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在青年中更為流行迅速。在發展中國家,美國影響的擴大常常會導致青年人與上一代人之間代溝的加深,導致本民族的文化和傳統受打擊,甚至影響社會安定。美國的當權者把美國的這些影響看做美國的“軟力量”,並且一再向美國人民強調要把美國的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並以此作為建立美國單極世界的重要槓桿。而在發展中國家乃至歐洲的非英語國家中許多人士則強調美國影響是美國的文化霸權,必須加以抵制,甚至為此不惜抵制經濟全球化。

我認為這基本上是一個各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的問題。它是個很複雜、很有意思、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它和經濟全球化有密切的關係,但不是同一個問題。就它和經濟全球化有關的方面而言,主要應弄清兩點。

1.經濟領域,各國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雙向的。同樣,在文化領域,各國之間的影響也是相互的、雙向的。美國現在對外國的影響可能是最大的,但是,美國對外國文化影響吸收、接受得多而且快,這在世界各國中可能也是數一數二的。

2.美國文化影響中有壞的東西,也有好的東西,應該採取分析的態度區別對待。對壞的東西,必須堅決抵制,而對好的東西不僅不能抵制,還要認真地學習、吸收和借鑑。例如,務實精神和創新精神都是非常富有美國特色的價值觀念,也是中國人應當吸收的良藥,千萬不可因為反對美國化而反對它們。美國之所以能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領先地位,很重要的一條原因是因為它具有比別國高的生產水平和科技水平。美國何以能做到這一點,這又同它的社會機制、管理模式、價值觀念中某些優良的部分有關。這些就是美國文化中的優秀遺產,是形成美國力量的“軟件”。發展中國家要趕超發達國家,必須引進它們的資金和技術,這一點已經沒有爭議,但是,如果停在這一點上,只引進“硬件”,而不研究“軟件”,那也是買櫝還珠。

經濟全球化過程首先是由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所推動的。各國參加全球化都是為了趨利避害,各有各的打算。相互依存即共同利益在發展,矛盾和鬥爭也在所難免,基本上不外乎如何把蛋糕做大和如何把蛋糕分配均勻這兩個問題。當然政治上,美國想要建立單極世界,文化上,美國和西方想用西方文明或西方價值體系統一全球,而發展中國家則要保護自己的主權獨立,保護自己的文化特性和傳統。這兩個領域的矛盾同經濟領域的矛盾相互交叉和影響,但是經濟是基礎,是決定性因素。發展中國家要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取得平等地位,首先必須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突破,趕上發達國家。

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地位是困難的。一方面,過去幾百年中帝國主義列強的炮火曾經摧毀它們的主權獨立和歷史榮光,使它們處於積貧積弱的地位。另一方面,全球化現行的遊戲規則很不合理、很不公平。發展中國家是背着沉重的歷史包袱、懷着辛酸的民族記憶進入經濟全球化嚴峻的賽場的,許多人的心情難免感到苦澀、悲涼和憤怒。然而,現實是無情的。如果閉關自守、不對外開放,結果只能是繼續落後挨打。惟一的出路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就要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對外趨利避害,對內興利除害。既要遵守公認的國際規則,利用這些規則的空間為自己謀發展,同時也要爭取對這些規則的制定和修改有更大的發言權以便使之更為合理。事實說明,這條路雖然艱苦,但卻是走得通的。東亞國家的經驗證明了這一點,其他地區一些經濟搞得好的國家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發展中國家的前途依然是光明的。基辛格1999年在愛爾蘭發表的一次演講中提出三個主要觀點:西方不能試圖強迫每一個國家都接受西方的價值觀,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世界;西方沒有以“國際社會”的名義對別國進行干涉的普遍權利,某人的利他主義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殖民主義;西方不要期望市場經濟體制能夠自然地在任何地方奏效。由此可見,西方國家的有識之士也已認識到,未來的天下只能是大家共同的天下,而不可能是美國一家的天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