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物理的人對佛教的認識 |
送交者: 早春二月 2002年02月20日15:58:0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紫虛居士著 壹、前言 我是個學物理科班出身的,目前在某研究機構任職研究員,從事先端科技的研究,業餘研究佛學,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是觀世音菩薩的絕對忠誠的信徒。有些親戚說:「讀書讀到博士的人,還那麼迷信,是不是頭腦有些阿達!」對這些親戚們我「無話可說」,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介紹佛教一些知識外,主要是要告訴大家佛教決非迷信的宗教,有人問我信佛教的理由是什麼,我只告訴他「我是從事實驗研究工作,若佛教的修行不能給我一些東西,我是決不會相信佛教的!」佛教修行中的體認,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能也不方便告訴他人,當然也有一些實際的效應。 我學佛的心路歷程已相當久,多年以來我對周遭的很多問題都充滿疑問,包括:人到底是像機器那樣,還是尚有靈魂?人是怎麼出生的?死了以後又去那裡?有沒有來生?我們的宇宙是怎麼樣的狀況?有多大?物質不斷分割到基本粒子後,還會變成什麼?基本粒子是不是還可再分割下去?我們所認識的森羅萬象到底是唯心的、或唯物的、或者是心物二元的?花開花落,人的青春轉眼消逝,人生要怎麼過日子,對人生要抱持什麼態度才正確?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求學時代就不斷看各種書籍以期能得到答案,那時想法是宇宙間各種問題都可用物理來解決,但到現在看來這是不可能的。對周遭各現象的無常感,使我由青春期開始就對人生抱持着悲觀的態度,尤其每當秋風吹起,心裡就有些傷感,總覺得生命離終點又近了,火紅的落日也給我同樣的感覺,記得有一次登玉山,到達排雲山莊,恰巧是落日餘暉的時候,那時內心的感傷到現在還留在心上。年紀稍長,對人事之間的一些起浮升降,對一些長輩的過世,對一些友人在壯年時期就離開人間的慘事更是感觸良多。似乎任何人,不論富貴貧賤,有錢沒錢,每個人都經歷大致相同的過程:出生、成長、談戀愛、結婚、生子到生病死亡,人一生就像走馬燈轉個不停,勞碌奔波,心力俱疲,而最後什麼也帶不走。這就是未學佛之前我的人生觀,是相當悲觀的。 也許我運氣不錯,或是佛菩薩的慈悲,大約十五、六年前,我想經由靜坐方式來使身體健康,讀書做事更有效率,於是看一些有關靜坐方面的書籍,也看到一些念佛與禪坐方面的資料,我就開始靜坐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也開始接近佛教一些書籍,這才發現佛教相當科學,此後多年我不再看文學、哲學方面的書,有空閒就看佛教的書,幾年下來在修行上也有點體認,最近幾年,我已完全擺脫過去心裡的困境,夜晚偶有所夢,但夢境也不同往日,目前我已體認到「隨緣度日」的真正意義,現在生活比以前更忙碌,但心中踏實無礙,對做事我抱的態度是:「很多事值得去做,但終究是空的」,這就是行菩薩道。如此,人生就不會煩惱,生活就不會消極。 本文是個人學佛的一些心得,也許不太成熟,但對一些與我一樣的所謂知識份子(對不起,先自抬身價!)也許有些幫助,假如他們也長期在找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的話。在本文中將介紹佛教對物質、人類、輪迴、宇宙等問題的一些看法,也介紹科學上在這些問題上的發現與看法。此外也介紹一些佛教的基本概念,最後介紹我所粗淺認識的一些修行方法及有關的問題。貳、佛教對物質世界的看法
楞嚴經中,佛教對物質的起源與結構有很精采的說明。楞嚴經卷三,佛說:「汝(指阿難尊者)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佛把物質分成微塵,再細分變成「鄰虛塵」,這是很小、接近虛無的塵。它的結構是「色邊際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訴我們,物質狀態的細小鄰虛塵,再分下去就變成同時含有物質與虛空性質的東西,最後就是虛空而已。也就是由虛空產生有色相的半實半空的東西,然後再生出物質。本師佛在說法那時候科學上還沒有原子、分子、質子、中子、電子、夸克等名詞,所以他只有以「鄰虛塵」「色邊際相」等名詞來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當時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對物質組成的說法到今天才被科學逐漸證實。近代科學研究的結果,知道物質可由大往小不斷細分,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質子、中子與電子組成,……一路分析下去,目前最基本的物質組成單位是輕子(Lepton)與光子,以及組成強子(hadron)的夸克(Quark),還有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這些輕子、光子與夸克的重要性質有:靜止質量、電量與自旋量(SPIN)及空間大小。輕子包括電子、微中子及渺子(Muon),目前尚不知其體積有多大,也不知其內部有什麼結構,但有微小的靜止質量與自旋量,有些帶有電量,有些則呈中性,在佛教看來,自旋量是動的能量,與佛家所說的「火大」有關(註:佛家認為物質世界的組成要素是地、水、火、風四大,「地大」表堅固之性,「水大」表濕性,「火大」表暖性、能量,「風大」表移動性。若再加上「無礙」的「空大」則稱「五大」,五大是「非情」世界組成的要素,若再包括「認知」作用的「識大」則成「六大」,六大是有情與非情世界組成之要素),體積大小並沒有堅、濕、暖動之性,故體積只是虛空的性質而已。質量有「質礙」性質,應屬地大,至於另一個重要性質是電量。所有分子、原子皆不離電量,但電量看不出屬於那一大。電子在科學上觀察,它有自旋、質量與電量,因此,它具有火、地、空三大及電荷,而光子沒有質量,也沒有電量,故只有火大、空大而已,目前科學界對物質的定義似乎是取決於「地大」,也就是要在靜止時有質量才算。若如此,那麼光子及夸克就不是物質,而只是虛空的一些特有性質而已。科學家把空間的性質以體積、自旋等來表示。目前已發現在質子與氘原子之間就有200多種不同靜止質量與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輕子與質子之間亦有多種介子(Meson)存在,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來,就是各種「色邊際相」,含有不同份量的虛空性質所成,在楞嚴經中,本師佛並未詳列目前科學上找到的各種粒子,只是例舉一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做為說明而已。科學家以自旋,體積、能量、質量等來表示粒子的性質,而佛家則以地、水、火、風、空的性質來說明,似乎這兩者有一致性。皆可說明物質與虛空的特質。目前科學家尚不知夸克、微中子等的來源是什麼,但本師佛早就告訴我們,它們來自虛空,一切色相皆虛空所出,而佛更進一步指出,虛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無法用科學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說皆非自性。看楞嚴經這一段說法,試看當今何種宗教有如佛教的精闢見解。
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這些有知覺的(活的)識是源於自性,由於作用不同可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賴耶共八識,由於有前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聽、嗅、味、觸、知的功用。有「末那識」人的生命才有動的感覺,有阿賴耶識人的一切身心活動才有記錄之處,人(及一切有情)從無始以來的作為(稱為「業」)就存在阿賴耶識中輪迴轉世,人的潛意識就是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所造成的。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云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復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要有「識」前來參與才可。此識在天主教就是靈魂,只是天主教不講輪迴轉世,佛教稱這種前來參與受胎的識叫「中陰身」,這種神識是非物質的眾生,它有生滅、有我相、有形體,其特性會隨時間或作為而改變,天主教講的靈魂是不生滅、不改變、有習氣(如博愛等)、有我相、有分別的。佛教講的自性是無所不在,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無分別、無形相、不生不滅、不可被知(但可被「悟」),這三種名詞(即自性,靈魂與神識)函意不同,佛教認為凡所有相皆虛妄,虛妄則會變,靈魂既有相,當然是會改變,不會永久不變。 佛教把有情依其心態之不同而區分為「十界」,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鬼與地獄。前四種為聖道,是不輪迴的,而後六種稱為六道眾生,是要輪迴的,輪迴的意思是在這六種狀態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一道死了以後生到那一道?那要看心的狀態而定,心接近那一道,死了以後自然就會投生到那一道,這種力量叫「業力」。聲聞與緣覺一般稱之為羅漢,「天」道由於心的狀況不同又分為很多種,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很多種天,諸天有天眾與天王,很多天王本身已不再輪迴,也就是其修為己在天道之上,但天眾是在輪迴之列。人間的眾生修福德,行布施、孝行、忠義等,死後有可能投生到天道。阿修羅是有天的福報,但缺乏天的德性,它與天道眾生一樣具有神通,但阿修羅的特質是「慎恨」心很重,故兇猛好鬥,人若行布施為善,但若「嗔恨」心重,則死後可能生阿修羅道中。雖然佛教把有情分為十界,其實心的狀態是「連續的」,例如最下等的人與最上等的畜生之間的差別是很小的。 我們再看看近代科學家對人體中有非物質存在的看法如何?1963年英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克里爵士在其論文中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物質溝通。」「人體內有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我,那就是在胚胎期進入人體大腦,施予推動控制大腦……,使其細胞工作,此種非物質的「識我」在肉體大腦死後仍然存在,並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除了永生不滅四個字函意不明(他所指應該是不會像肉體般會生病死亡)外,其所言與佛教所說的「識」的觀念類似。我們相信對輪迴轉世與神識等問題,科學界總有一天會清楚,除了艾克里博士,近代科學家認同人體中有神識存在的人很多,在此不多例舉。*(這段文字錄自馮馮所着《太空科學核子物理學與佛理的印證》)
佛教對宇宙及其中諸現象的描述大多在小乘經典,如阿含經之中,大乘經典在華嚴經中亦有一些,其他的經典較少描述,主要原因是大乘行者認為對物質世界之了解並無助於「開悟見性」,且「諸法唯心造」,大乘佛教主要教人「制心」,對物質世界並沒有用太多時間去了解,他們認為一旦開悟見性宇宙就自然真相大白,今將佛經中有關宇宙之情況概述於下: 一、對宇宙大小與其中之情況的描述,讓我們先看下列的資料: 由第(一)項資料,可以看出,佛教對宇宙的認識主要來自本師釋迦佛的天眼所見,本師佛由地球(應該說他在印度)向上下四方觀察,發現除了我們所在的「三千大千世界」外,東西南北上下各方還有無數的這種世界。由資料(三)可看出佛由地球向外看,先看日、月,還有其中的一些「天」界,稱為一小世界,1000個日、月及諸天,形成一個小千世界,此中有大約1000個太陽,他也看到這些千個日、月像「周羅」一樣的排列,周羅圓盤狀的碟子。佛又看到小千世界,也如周羅排列成「中千世界」,此中有100000個太陽,1000個中千世界亦呈周羅狀排列,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中約有1000000000個太陽,此三千大千世界名為一「佛剎」,宇宙間有無數多的「佛剎」。 就我們今日對宇宙的觀察(利用大型望遠鏡,分析光譜等方法)所了解,我們所在的本星系一般稱雲河),其形狀類似圓盤,厚度6000光年(約60000000000000000公里),直徑10萬光年(約1000000000000000000公里),太陽離盤心約三萬光年(偏北),此中約有1000億(即100000000000個)個太陽(即恆星),而我們所了解,與我們有「因果」關聯的宇宙(即假設宇宙有起始、有壽命),其年齡約150億年(此中,地球年齡約46億年),因此,宇宙之直徑約有100000000000000000000公里以上(有估計到103500公分以上!)而在宇宙中有很多的類似本星系存在,這些物質(星雲等)有些呈圖盤狀,有些呈螺旋狀。除了我們「大略知道」的宇宙外,與我們「無因果」關係的宇宙可能更大。 比較佛經中本師佛用天眼所看到物質宇宙的情況與今日科學家所觀測推知的宇宙,最重要的相同處是有「周羅」狀的物質分布。佛也看出有各種世界,這些世界的結構類似今日所知星系的結構。若以109個星球為構成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則此三千大千世界類似我們的本星系,而宇宙有無限多相似本星系的物質存在。 由資料(四)可看出,佛經說宇宙中存在的東西很多,有日、月、山、海水、樹、烏……等,還有精神境界的各種「天」,生物有二足、四足、多足、各種不同形狀,有顏色、無顏色、有思想的、沒有思想的……! 由資料(三)也看出,此三千大千世界,「同時」成立,經成住壞空,周而復始,科學家目前對我們這個宇宙形成的原因,大多認為是由一個密度、溫度很高(體積小到約lO公分,溫度達103度K)的微小粒子「爆炸」而成,也許經過很長時間(目前尚不知)的擴張(目前已證實宇宙在膨脹之中)後,再度「縮收」成小體積、高溫度的粒子,一切又消失化為烏有,然後再爆炸、擴張,產生物質宇宙,形成生命……如此周而復始。佛說的「同時」成立,和目前已證實宇宙是均勻與均向(uniform與isotropic)的性質,有相關之處。目前很多證據(例如測量遠處星球間的相對速度、測量微波背景輻射)顯示,我們的宇宙當初「爆炸」時是到處「同時」爆炸,不像一般有「中心點」的爆炸。也就是不論在宇宙任何地方觀察,星球間的相對速度都相等,也都是觀察到宇宙向外膨脹。由於目前科學對遙遠的星系尚無法很清楚的觀察,對物質宇宙的詳情亦尚不清楚,但初步的這些數據,似乎與佛教所觀察的宇宙很接近,這不是天主教或其他宗教所可比的。 本師佛所觀察到其他星系有類似地球的生物(如大樹、鳥、水等),目前科學尚未證實,但遠紅外線測量的結果顯示,宇宙間有很多類似地球條件的行星存在,因此,就有可能有相同於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至於佛所說的那些「天」界則是精神界的眾生,我們人類是無法看得到的(除了極少數有超能力或修行有神通的人可以看到一些)。科學儀器目前也無法知道這些精神世界。佛教的宇宙中還有一些佛菩薩的「淨土」,如西方極樂世界或東方藥師世界,這些淨土是佛菩薩的「心力」所成的精神世界(在名色層次上),提供給一些有緣的眾生居住。 對於宇宙間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問題,蘇聯著名天文學家(1960年)Boris Vorontsov Veliallno宣布其發現(也許是一些科學現象統計推論):「在此宇宙中有很多星球上居住着有智慧理性的天人,此種星球之數目不少於l億個之多」,一億個就是108個,而佛所說三千大千世界估計有109個恆星及行星,其上皆有生命,與此天文學家的估計也相吻合。蘇聯化學家Nikolot Elirov說:「各不同星球環境的居住者,各有其適應能力,其形態與構成各不相同,未必與我們人類的肉體為準。」這些說法與佛經的說法相當接近。 佛經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記載,起世經說:「……彼梵世中,有一梵王,威力最強,無能降者,統攝千梵自在王領,雲耳我能作、能化、能幻,雲我如父,於諸事中自作如是喬大語言……」,這個有能力很自大的梵王,就說他能作世間,能化世間,說他自己像「父」一樣!但實際他離佛的境界尚遠! 二、宇宙間眾生發生的次第(先後) 華嚴經:「世界之初先成虛空,次成無色界,再成色界,再次成欲界。」佛教常講「空」,但此「空」(如色不異空,色即是空)並不是「虛空」,佛教的「空」是指「如來藏」或「自性」,是一種「絕對的境界」,而「虛空」是「因色而有」的相對境界,佛教認為世界、眾生皆源於宇宙之本體(即自性),虛空亦不例外,由自性起「無明」(即微小的執着)然後就先有「虛空」(因分別而有),然後再生出結構簡單(也就是執着很小,業力很輕的)的無色界眾生,這些眾生沒有顏色或物質,只有「意念」(也就是由「識」形成的生命),我們人類若禪定修得很好,到達「空定」,死後就可能生到這種天界。執着稍深一點就有色界眾生出現,這些眾生只有色相,但沒有淫、食二欲,在人間修禪定到四禪天以下,死後會生到色界諸天。梵天就是色界的初禪天。執着、業力再大的眾生就出生在欲界,欲界天的眾生有食慾、淫慾與睡眠,此界有精神境界的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與他自在天),有物質界與神識合一的「人」與「畜生」,亦有很苦的「惡鬼」與「地獄」道眾生。這一些不同境界的眾生是因為「心的狀態不同」而產生的。以上是就大乘佛教的「心」的觀點來說眾生的起生次第,而小乘的阿含經就以較「實際」的觀點來說,如起世經:「世間轉已,如是成時,諸眾生等,多得生於光音天上,是諸眾生生彼天時,喜悅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飛行自在,壽命久遠……,爾時世間轉壞已成,空無有物,諸梵宮中,未有眾生,光音天上,福業盡者,乃從下生梵宮殿中,不從胎生,自然化生」,這段說明福業盡的諸眾生會由較高的天界下生到較低的天界。當然也暗示着會下生到更低的欲界,如人、畜等。 三、地球與人類的起源 對於地球當初的情況,起世經亦描述:「複次比丘……當於如是三摩耶時,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佛所說的「地肥」有點類似火山的岩漿,慢慢凝固後形成陸地就像水膜停在水上。佛又說:「諸比丘復於此時,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漸如乳酪,成就生酥,有如等是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猶如上蜜,爾時眾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漸漸澀惡,皮膚顏色濁暗,形貌改異,無復光明,亦不能飛行虛空,以地肥故,神通沒滅……」。這段話敘說業報較重的天人看地球初期的感覺(註:其感覺和我們不同),認為地球是甘美的食物,貪食着相就成為生物了。
(一)平等觀: (二)無常觀: (三)輪迴觀: (四)慈悲觀: (五)佛教的修行方法 佛教徒修行的程序可分為學、修、悟、行、得五個階段,經此五個階段才有可能達福慧兩足尊的佛果。學佛是初步,以信為最重要,最初的發心要正確,若發心不正,為貪圖神通等,則很有可能落入魔道或外道,若發心只為自行解脫,則其最後結果只是修成一個有慧無福的羅漢而已。唯有發菩提心,為廣大眾生的苦難而修行才有可能成大菩薩或佛,如地藏菩薩當初就發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終於成為名號響亮的大菩薩。學佛初步是看佛書、看資料,了解佛學的內容,以增加信心,當然有很多學佛的人,開始由於某種「神秘經驗」而信佛的,但這要有好的機緣。最好是開始有高明的師父或大善知識,能依個人的根器授與最適當的方法,然後依法修行,修行中也許會因為個人的業障(即潛意識問題)或過去因果所致而出現各種障礙,這時就有賴師父的化解開導,否則會有困難。高明的師父還會協助弟子加速消除潛意識障礙,以減短修行的時間。當業障與內心各種認定(佛家稱執着或各種相)完全破除後修行者就會「開悟」,一旦開悟就如人大夢清醒,一切瞭然清楚,這時就「轉識成智」,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達「十方圓明」的妙境,得一智慧,了知「諸法唯」的心的真義,也知什麼叫「色空不異」,這不是我們凡夫由字面上的意義可以知道的。當你開悟後,你就可擺脫三界的束縳,可得大自在,永不輪迴,這時有渡生大願的菩薩行者並不住於此境界,還要繼續修出世間的方法以修成有大能的報身或化身,來渡迷界的眾生,解除眾生的痛苦,這是悟後的行道期,這段時間也許歷千百萬億年也說不定,這期間還是有各種考驗存在,菩薩行者必須有極大的渡生願力與不移的定力才能達成福慧具足的佛果,這是所謂的「得」,其實並沒有什麼可得,佛果現成,得而無得名為得。開悟後若願力定力不堅亦有落入魔道的可能。故有師父長期的引導最為重要。師父就像時空無盡的海中的明燈,在長年無盡期的行道途中,這個明燈是很重要的。 佛性是眾生本有的,無須修無須證,但為什麼本師佛要用那麼多時間,開示那麼多方法,苦口婆心希望眾生能入佛知見,眾生的問題到底在那裡?這是「眾生的秘密」,唯佛能知,我個人修為有限,只能就個人所知表達一些淺薄的看法而已。我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是眾生無限長久以來存在內心深處的一些「認定」、「執着」,一些根深蒂固的相在作祟,這些佛家稱為「業障」,也就是心中的垃圾,垃圾不清,那有乾淨的「心地」,這些業障隨眾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斷輪迴轉世,於是各種認定不斷增多,障上加障,更加深厚堅固,雖有人苦口婆心告訴他你「自心是佛」,但他堅執自己的認定,決不認同,就是表面相信(也就是意識上認同),但其內心潛意識還是不相信,人若能立刻放下內心的認定,當下信受自心是佛,那就當下開悟,這話很多人在說,也很多人想要立刻開悟,但做起來可不容易,大概要像六祖慧能大師才能有這種根器。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依法修行、掃除垃圾吧。 學佛修行既是要拋開心中的認定,就要「制心」「修心」,那一定要了解心的作用,了解問題在那裡,否則盲修瞎煉,害人害己。就讓我們由科學與佛學上先來看他們對心是怎麼說的。我們通常講心是指我們經常用以認知事物的心。科學上認知的過程有賴於感官、神經與大腦,以耳朵的聽覺為例,耳朵是個聲音的偵測器,其結構是屬於物理的範疇,它有很多極為精巧的細弦結構,可以響應聲音中各種不同的頻率,並產生信號,經過傳導神經,傳到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接受刺激就產生聽覺,科學上目前所知就如此簡單而已。但「誰」在判別聲音的大小與意義,科學家也有兩派不同的說詞,其一是完全機械論者,他們認為聲音的意義與大小只是大腦中分子排列不同而已,另一派學者認為腦中有「非物質」的柬西在判別聲音訊號的意義,但目前因無法觀測到此「非物質」的東西,故亦無證據。其他各種認知如視覺、味覺、嗅覺、觸覺、知覺的情況也大概是如此,科學上並不很清楚。對於夢,科學家目前不知如何解釋,只知道也許和潛意識有關,二十世紀有「改夢學」(Lu-ciddreaming)出現,心理學家發現,先了解人的夢境,再設法改變他的夢境,這樣可用以治療某些心理疾病,他們也逐漸了解:潛意識與夢有關及潛意識在不如不覺中會影響個人的行為。科學上目前還是不能解釋一些已知的「超心理」現象,如氣功、靈魂、超能力等現象,這些問題,佛家早就完全清楚,讓我們看看佛家是怎麼說的。 佛教認為人的結構有三部份,也就是肉身、氣身與精神身三者,肉身與物理、生物現象有關,氣身就是氣脈,氣功的來源,而精神身與八識有關,此三者密不可分,任何一部份出問題人就會生病。人的感覺器官有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及大腦六種肉體器官),各根有自己的「識」,稱為六識,在眼有眼識,……在大腦有意識,在空間上,根與識是一起的,傳導神經屬意識范籌,這些識主司見、聞、嗅、嘗、觸與知的功能,其中以第六識(即意識)最重要,它綜合判別各識過來的意義,再採用第七識與第八識的參考資料後,最後才經由意根下令給其他五根作反應的動作。例如:眼識傳來一個紅色的圓型東西,而耳識同時傳來尖銳的斷續聲音,意識就判斯這是警示燈。但意識怎麼會有警示燈這個名詞,原來在第六識的記錄上(佛家稱此為名色)早就有了,而這些名色是複雜的小念頭所組成的,這些小念頭(佛家稱為業識種子)是存在倉庫中,這個倉庫佛家稱為第八識或阿賴耶識,而把倉庫中的小業識種子取出變成大的名色念頭是第七識的作用,第七識又稱未那識。佛家認為人的各種活動皆會有記錄,這些記錄變成業識種子存在第八識中,肉體死亡時,這些記錄隨着神識(包括所有八個識)輪迴轉世而不滅亡,神識會隨着其自身條件的不同而投生到其相應的去處(也許是豬胎也說不定),這種自然的動力亦類似一種力量,稱為業力。佛家是以八個識來說明所有有情眾生之一切現象,前六識配合肉體之六根以從事見聞覺知的功能,作為和外界溝通之工具。而第七識是「動」的主宰,是「生」的意志表現,沒有動念就沒有生命。它控制人的體溫、心跳、呼吸等(經由意根),而第八識職司儲存,因此才有因果、業障,才會有森羅萬相的顯現,唯識論所謂「萬法唯識」,此識即指第八識而言。佛家這種說詞可以清楚解釋所有常用的見聞覺知的問題,亦可解釋夢、潛意識及各種「神秘經驗」之問題。它也對命運的問題也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佛教不承認「宿命論」,佛家認為一件事的發生(稱為果報)是由因、緣與行三者而一成,因就是過去所造的業因,是儲存在第八識中的柬西,緣是些外來的助力,而最要緊的是行,這是自己意識的決定。除了有極大不易改變的業因外,並沒有不變的「宿命」存在,不易改變只是不易,但並非「不能」改變,有些人被算命先生認定必死,但當事人經長期念佛、念經改變潛意識狀態,再佐以布施行善等助行,命也就有改變的可能。 有了以上這些了解,我們就知道,日常的心識活動(佛家稱為「意識心」)是受到潛意識(即第七與第八識)所左右,我們之一切認知、判斷皆與第八識中的記錄有關,我們所以無法以「真心」去了知事物的「真相」就是這些根深蒂固的業障所致,也就是說我們是活在過去的陰影之中,真心被業障所蒙蔽,自心做不了主,如何能用好的方法以擺脫這些過去的陰影、認定,使能自由運用自心,能得大自在,這就是修行方法選擇上要考量的。以上這些說明是由眾生的「有相」這邊開始,其實這些「有相」的根、識與塵等皆源於無相、不可分別的「自性」,因為有無明(即細微的昏,細微的動的意志)而才有這些「相」出現,修行要由外往內逐漸破除各種認定與執着,直到黑洞」狀態(即無始無明,無明窠窟,百尺竿頭)出現,再破此無始無明(百尺幹頭「更進一步」)而後才可見性,達「十方圓明」,「轉識成智」的境界,這境界是不可言說,是言語道斷,只可「見」、可「悟」,到此時你就親證「自心是佛,佛即自心」,但此時的心已不再是過去的意識心,它是真心,又稱妙觀察智或庵摩羅識,它是世尊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我」。此心是「諸法唯心造」的心,可生萬法,妙用無窮。說到開悟,有人說有大悟小悟之分,開悟後遠要起修以破除無明習氣,其實這種說法有問題,開悟就已破各種無明,已轉識成智,已業障完全消失,悟後起修是修如何用自心,也就是修出菩提路渡生的方法,以電腦做比喻,開悟就像找到遺失的電腦,電腦各功能俱全,也有各種程式在其中,故說開悟成佛,佛是俱足各種能力的,有能力(function)不錯,但你還要知道怎麼去用這些能力,這是悟後起修的意義,決不是開悟有「層次」之分。 以上講了許多有關修行的「原理」,我們再看實際修行有關的問題,這方面我自己實在不敢賣弄,因為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種,非有實際修行經驗是不能講清楚的,且我個人修的實在不怎麼樣,又非高僧大德,因此,在此只能就自己知道的一點東西提供初學者做參考。學佛的最終境地是「見體」,「知用」,此二者需要清淨的心與高度的定力方可完成。因此,消除業障(潛意識障礙)與修習定力是學佛的根基,這兩件事做得紮實,修行就容易多了,平時也要安份守己(佛家稱守戒律),做為助行,以免再造業障,這些功夫做穩了,進一步修行,或修觀想,或參話頭等就看個人根器而定,我個人不敢提供什麼建議。在開始修行以念佛、念經、念咒或修止觀較佳,這些方法都可以消除潛意識的障礙,可使內心逐漸清淨,在初步的修行中,不論念佛、持咒、止觀等皆要放下一切雜務,專心去修,最好每天有一定時間去做,當然,若俗務太多,有空就修也無妨,開始時也許妄念很多,但原則是「勿隨勿制」,妄念上來不要理它,也不要存心去制止它起來,妄念是來自潛意識,你制止它則是妄上加妄,你只管念你的佛、咒就好,修行中若身體上起些變化,例如會有無法制止的跳動等,這些是氣脈的問題,不要害怕。若精神上有些現象出現,例如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也一切不理,你照修你的,要切記「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要知道「凡所有相皆虛妄」,不要害怕也不要歡喜,你依舊是你,那些現象是妄心所起。當然,也許有些情況是外來的干擾(佛家稱魔障),那要請師父或善知識幫忙處理,各位不用害怕,障礙的現象不是每個人會發生(尤其初學者),而且就是有,也大多是自己潛意識所現的幻相,就如作夢一樣,沒什麼好怕的。 較為深入的修行,最好有師父指導,例如禪宗的喝罵棒打,主要就是讓學者突然斷掉意識心而使其心瞬間進入「不思善不思惡」的無始無明狀態,此時,根器好的,師父突然問自性在那,他就有開悟的可能,禪宗的大師們都是根器極佳,這方法直接了當,可以頓悟,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一般常用的是由外往內逐步破除障礙,由根塵開始然後回歸到第六識,再到第七識,到第八識,最後破無明而見性開悟。新竹明星精舍良智上師所用的「五蘊歸空」法就很快可深入,相當高明。我個人較喜歡觀世音菩薩因地修行所用的「耳根圓通」法門,由音塵入耳根開始,逐漸使耳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識逐步清淨,最後入黑洞達十方圓明之境。 在「起用」渡生上,主要賴於修觀想。也就是做外修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有「如幻三昧」法等,修「如幻三昧」是修假觀,可得大神通力(就像會變魔術一樣),可用以濟渡三界內的眾生,這是行菩薩道最重要的法門,修如幻三昧的行者不一定要開悟,可以由接近真心的情況下起心觀想(密宗叫「本不生地」),當然如幻三昧中的相也是源於自性,不要執着是真,但也不要懷疑是假,要知道體用不二,色空不異呀,否則修觀不會成功。當然,開悟的人可進一步修「中觀」,由自性起用,其能力及使用範圍就比如幻三昧更廣大,這些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師父教導,很少能自己修習的。 另外有一種可自行修習而且效果也很好的就是淨土法門,可以修西方淨土(即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或東方淨土(即藥師佛的淨琉璃光世界),這些淨土都有很好的修行條件(環境很好),皆有高明的師父在傳法,人死亡後若能往生到這些淨土,你就可以不怕再輪迴(佛家稱永不退轉),一直修到開悟成佛。修淨土法門最重要的是心中要厭離我們這個多苦的世界,要很喜歡淨土世界,而內心要常求阿彌陀佛(或藥師佛)慈悲攝受,一定要有強烈的願望要到淨土,否則,若念佛有口無心,心中沒有佛,那要到淨土談何容易,要往生淨土,活着的時候就要好好修,要老實念佛,最好能修成「正定聚」(即一定可生淨土開悟成佛),若是要在臨終時碰運氣,例如死亡時要能沒有大病、能正定念佛、或者能遇大善知識或高僧大德開示超度,這種臨終賭運氣太危險了,要知道中陰所現狀況是很難控制的。以下我摘錄蓮花生大士的開示與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給各位做參考,作為這一段話的結尾。南無觀音菩薩。 (一)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 (二)蓮花生大士對藏王大妃即身取證要法之開示:
修行有關的問題很多,如戒律問題等,我個人非高僧大德,實不多言,僅就所知,提出一些看法。很多人以為學佛就要遠離人群,不近女色,拋家棄子,不要財富,這些觀念使得很多人不敢去學佛,其實不是那樣。對於初學者,如明星精舍的良智上師所說,只要守道德法律到七成就可以了,也可以說一般人都可以學佛,也不須要有什麼特殊的限制。佛法不離世法,人都不學佛,那佛法有何用。當然進一步修行,或自願修戒律的(如僧尼等)人,可修五戒、菩薩戒、比丘戒等,這些戒對今天工商杜會的凡夫俗子,可能記不住,也不易修成,只要原則上不貪、不嗔、不痴就可以了。修行者到了相當層次後,也許會發大悲心,他就會自行修殺戒等,再高層次的修行者持「菩提心戒」,那都是發自內心,而非條文式的戒條而已。 對初學者而言,吃葷吃素皆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存心」去殺害生命,「存心」去殺就是殺生,無心那是可以原諒的,我們每天在無心中就不知傷害多少螞蟻或微生物。吃素的人,一顆植物被砍下來,也有很多動物會死亡。當然,基本上能惜福、減少開支浪費,也無形中減少殺生的機會。吃素若非發自慈悲心而只為健康或表示「高人一等」,那是不對的。我們為生存而吃眾生肉時,要如良智上師所說,要存「抱歉的心」,不能存自大之心,存「它們本來就是該被我們吃的!」。佛教徒對財物問題的看法,也一定要不離佛法的原則,就是要做到不貪。要如良智上師所開示的,「要有貢獻,才能有報酬」,此所謂貢獻,包括勞力與心力,凡對眾生有益,能提供眾生生存必須或提升眾生生活品質之行為皆可說有「貢獻」,皆可取得適當的報酬。以股票為例,若長期投資,為社會眾生造財,那你獲取報酬是對的,若存心短線操作,並非對眾生製造財物,而只是把錢由一個口袋轉到另一個口袋,僅製造貪念,那是不可以的。你沒有為社會造財或提升社會之品質,就不能有報酬。 另外一點要談的是做為一個佛教徒,對其他宗教要持着怎樣的看法與做法才較正確?各種宗教皆有其各自的信仰與修行的方法,只是層次上不同而已(此處的宗教不包括政府所明令禁止的各種騙人的邪教),一般好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這也合乎佛教的人天善法,因此,我們不要隨便排斥或謾罵他們。至於鬼神方面,各道的鬼神也有很多是在渡生行善的,也有在精進修行的,也不要沒有弄清楚就胡亂加以攻擊,要知道做事若不明因果,不但好事不成,有時反而害人害己,不可不小心。佛教徒要有慈悲心,不但對人,也要對畜生、對鬼神心存慈悲,世間一切事要以能「圓滿」為原則。當然,一個佛教徒一定要很清楚的知道什麼是自己要誠心供養的,千萬不要隨便去與自己不明白的鬼神打交道,去貪求不該有的東西,那會有麻煩的,要知道,鬼神有慎恨心,你求東西也要對他有所回報,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不像佛菩薩,完全沒有慎恨心,只有大慈悲心,你有求就有應,決不會有得罪的可能。不要隨便去求不如的鬼神找其為你解決問題,但也不要隨便去破壞其他鬼神渡生的事,以免「斷絕他人生計」,我們勸人信佛是好事,但一定要看機緣,看時間、地點,看該人的根器而定,不要到處賣弄,引起他人反彈反而不好。 最後一點談一些有關佛菩薩聖像供養的問題,對佛菩薩聖像要誠心供養,我們供養佛菩薩與佛教的大護法,主要是尊敬其高貴的德行與其普度眾生的恩澤,諸佛菩薩及大護法們大多長時間以來就在各界普度眾生,有些佛菩薩你也許現在並不認識,但在你無始以來輪迴轉世的漫長時間中,很難說你不受其恩澤被佑的,進一步說,你與眾生是關係密切而不可分的(詳細見「慈悲觀」),佛菩薩度眾生就是度你,給眾生恩惠就是給你恩惠,在尊敬與報恩的立場來說,禮敬供養諸佛菩薩及大護法們是應該的。供養的方式以香料、香花、素果為佳,要以發自內心的虔誠來禮敬供養,不要害怕供養方式對不對,或者害怕「不對會受罰」,一切只要心誠即可,千萬不要勉強做表面工作,要知道你內心的念頭,諸佛菩薩及大護法們是瞭然清楚的。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