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台灣民主政治的迷惑與啟示
送交者: 公正觀眾 2002年02月22日14:19:0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台灣民主政治的迷惑與啟示

顧昕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校區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01年的12月,台灣的政黨輪替取得了新的發展,民進黨再次品嘗到大獲全勝的果實,一舉贏得立法院的第一大黨。這次政黨輪替的成功,凸顯出台灣已經超越了比較政治學中所謂“民主突破”(democratic breakthrough)的初級階段,進入了“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的高級階段。

台灣民主化的這一發展,自然引起各方關注。關注重點一般有二:一是台灣內部政治生態的變化,尤其是統獨勢力的消長;二是兩岸關係及其對於東亞安全局勢的影響。

長遠的歷史意義

然而,如果拓寬視野,超越當下的政治衝突和對立,我們就會發現,台灣的民主化對於中國的長程政治發展,有着深遠的歷史意義。

即使是台灣民主運作中的亂象,也可以為中國大陸的民主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

目前來看,這一豐富的歷史意涵,卻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西方主流媒體在頌揚台灣民主鞏固的同時,自然不會放過機會對中國大陸的落後加以冷嘲熱諷。

活躍在美國、香港和台灣華文媒體上的中國異議(或稱民運)人士,熱衷於對中國的專制進行口誅筆伐。當然,眾多熱切盼望中國統一和民主的其他人士,也不失時機地提醒中國的執政黨推進政治改革,通過民主化來爭取台灣的民心。

事實上,即使在中國的體制內部,有關政治改革的討論也在最近升溫。當“與國際接軌”成為當今中國的最新時髦之際,中國的政治是否應該同國際接軌,自然也成為人們思考的對象。在中國申辦奧運和加入WTO成功之後,政府改造(在中國人稱“轉變政府職能”)已經成為新的共識。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也邁出堅實步伐,開始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型。

滋養中國的民主懷疑論

然而,在這一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上,人們對於台灣民主化的樣板意義,卻有兩極化的看法。一個極端是秉持聖化民主的道德主義立場,在褒揚台灣的同時妖魔化中國,其代言人多為海外的中國民運人士。眾多對中國政治持批評立場、但不願同民運人士為伍的所謂“自由派”人士,也持同樣的思維,只不過用辭和緩而已。

另一個極端則是懷疑中國實現民主化的必要性。這一懷疑論的立場,在中國的政治和知識精英中,幾乎占據了主導地位。民主懷疑論者在中國的大量湧現,一方面是對美國在國際政治中霸權行徑的一種反應,另一方面是對俄國和台灣民主化進程中亂象叢生的一種憂慮。

長期以來一直把民主當“德先生”和“民主女神”來供奉的中國精英們,赫然發現民主絕不是解除諸多社會、經濟和政治弊病的靈丹妙藥;相反,在目睹了北方帝國的衰落之後,他們再次目擊了台灣政黨輪替之後的經濟凋敝、社會對抗和政黨惡鬥。

針對民主懷疑論者的質疑,民主頌揚論者普遍採取一種鴕鳥式的進路,每逢質疑,必定搬出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民主是一種最不壞的政治制度”。他們把睿智變成教條,迴避對發生在我們周圍的民主政治的運作,尤其其亂象,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味照搬美國的模式

台灣的許多亂象,同其民主化過程中制度選擇的缺失有關。許多觀察家都會承認,台灣固然是民主的,但卻是一個不倫不類的民主制度。最常遭到詬病的是,台灣的民主,既不是如美國民主那樣的總統制,也不是如英國那樣的議會制,同法國模式的雙首長制也不相同,而是三者的雜拌,結果造成總統、行政院和立法院的責權不清,口水戰不止。

對於這一“有台灣特色的民主”,台灣的有識之士並不感到驕傲。最近,陳水扁高級幕僚邱義仁在出訪美國時透露,台灣將再次啟動修憲,走向美國式的總統制。

然而,一味照搬美國制度是否是台灣的福音?未必如此。台灣的一個重大誤區,在於忽略了共識型民主對台灣民主發展的意涵。

共識型民主(consensus democracy),是荷蘭比較政治學家的阿倫德·萊哈特(Arend Lijphart)提出的一個概念。這位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迭哥校區教授的知名政治學家,以其對民主制度類型的研究名振士林,曾在九十年代中期當選美國政治學會主席。

共識型民主有利於台灣

依照萊哈特的研究,所有民主制度可以簡化為兩種類型:多數型和共識型。多數型民主多為兩黨制(或實質性兩黨制),行政權力集中在一個獲得多數選民支持的政黨手中,以多數決和非比例式的選舉制度為特色。美國和英國就是典型的多數型民主。

相反,共識型民主的特色在於多黨制,行政權力由一個基礎廣泛的多黨聯盟掌握,選舉上採用比例代表制。許多歐洲小國便採用這種共識型民主。

一般的看法認為,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而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因此,傳統的看法認為以兩黨制為基礎,以政黨輪替為特色的多數型民主具有某種優越性,體現了民主的基本原則。

萊哈特經過精心的比較研究發現,多數型民主在選民同質化的國家可以良好運行;但是,在那些由於族群、語言、宗教、政治立場多元的國家和地區,多數型民主往往造成某些少數被長久排斥在政治過程之外,從而造成社會的動盪甚至內戰。北愛爾蘭就是這樣的一個顯例。

與此相反,在社會高度多元的地區,共識型民主乃是迄今為止最為有效的政治制度。瑞士就是共識型民主的典範。在共識型民主中,並不存在典型意義上的所謂“政黨輪替”。

台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由於政治人物的操縱,族群分裂惡化和認同政治盛行,已經成為一個基本事實。在這樣的政治生態下,共識型民主本來應該成為一個較好的制度選擇,台灣也需要對某些基本的問題首先在內部形成共識。

可是,台灣現行的民主,既不是多數型也不是共識型。台灣的政治精英一味沉湎於政黨輪替的迷思,強行複製美國的多數型模式,並非台灣長遠發展之福。

從令人困惑的台灣民主形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民主化過程中的制度選擇是一個攸關民生的大問題。如果僅僅滿足於揮舞民主的大旗,不對各種民主類型的利弊和適用條件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那麼在貿然進行的民主化進程之中,必定會舊弊未除,新亂叢生。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校區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原載《聯合早報》2002-01-04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