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就朝鮮戰爭放一個馬後炮
送交者: 李寒秋 2002年02月24日17:45:2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去年是朝鮮戰爭爆發五十周年,當時俗務纏身,再加上所見所聞有限,不願意瞎湊熱鬧。不料過了一年後,爭論的餘波仍然未平,仍然有人藉此大做文章,指責當年中國誤會了美國的良好動機,出兵是犯了大忌,師出無名,所費不貲,得不償失,完全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似乎中國當時只要龜縮於國境之內,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中國的經濟就會提前三十年大發展,現在就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些言論貌似有理,實則不堪一駁。

關於美國出兵朝鮮毫無不良動機,毫無針對中國的意圖,這種說法根本就不符合美國人的歷史紀錄與行為模式。實際上,美國人最善於在國際衝突中使用欺騙手段誘敵深入,讓對手打頭一槍,承擔挑起戰爭的罪名的手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日本人以及對德國人就是如此,在朝鮮戰爭中對中國人也不會有例外。

朝鮮戰爭的爆發並非是一日之功,金日成要統一朝鮮的願望可以說是路人皆知,朝鮮共產黨在南方的地下組織可以說是無孔不入,這種態勢下,能夠說美國決策層對此一無所知嗎?美軍撤出南朝鮮是在一九四九年,在那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如果說什麼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張,威脅到自由世界云云,那麼一九四九年就是這種威脅的最高潮。為什麼美國不在這種最危險的時候加強在南朝鮮的駐軍,反而要撤回呢?合理的解釋就是這是一種戰略欺騙,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計謀。在一九四九年三月太平洋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以及一九五零年一月國務卿艾奇遜都聲稱南朝鮮不在美國的軍事保護的範圍內。但是在朝鮮戰爭爆發後,其反應之快,又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而且最直接的行動竟然是針對中國的領土台灣的,站在中國的立場上,這一切又該怎麼解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當德國在軍事上處於了失敗的跡象時,美國輿論界便造謠,說德國打算和墨西哥聯盟,進行反美軍事行動。其實這種傳聞根本不值一駁,德國當時除了潛艇,根本沒有海外投送力量。墨西哥的經濟命脈基本上被美國資本控制,所謂的德墨聯盟根本不具有任何現實基礎與戰略價值。但是這並不妨礙美國輿論進行反德宣傳,最後以保衛民主為號召加入協約國集團對德作戰。

這件事即便不是美國人在撒謊,那麼美國人也純屬神經過敏。但是美國統治集團既然自己在關繫到本國國家安全的問題上這麼警惕萬分,那麼為什麼在中國的戰略邊疆地區採取軍事行動的時候,絲毫也不願意考慮到中國的感受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外交部的政策分析專家克勞爵士曾經對德國針對英國霸權的各種挑戰性的態度進行了一番戰略分析,他指出,德國決策層所抱有的動機是不值一提的,即便他們沒有明確的、有計劃的統治全世界的計劃,其持續增長的經濟、政治與文化實力也將會自然而然的導致現實性的後果即德國稱霸全歐甚至全世界。因此,對於英國決策層來說,合理的結論就是——不過德國統治集團抱有什麼意圖,如果德國不願意自我約束,自損實力,那麼,英國將會建立反德聯盟以求徹底地消除這種威脅,就像當年建立反法聯盟以消除法國的威脅一樣。

同樣的道理,對於美國的一系列舉動,如派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侵犯三八線,一直推進到鴨綠江,中國政府到底應該怎麼解讀呢?即便美國沒有滅亡中國的野心或者計劃,但是在戰略優勢積累的誘惑下,它能夠自我克制嗎?再說,如果美國統治集團沒有這種野心,他們為什麼不願意自我表白一番,以實際的行動來消除中國政府的懷疑呢?據現在美國人聲稱,當時對中國政府抱有幻想,希望毛澤東變成另外一個鐵托,那麼當時美國人到底採取了一些什麼實際行動來確保這種演變得以完成呢?唯一合理的結論就是,美國人根本不想他們所宣傳的那樣天真無私,侵朝反華完全是有計劃有預謀的行動。

這次阿富汗戰爭開始前後,上一次阿富汗戰爭爆發時在位美國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就終於透露了實情,當年蘇聯侵略阿富汗完全是美國人以各種方式極力促成的,就是為了讓蘇聯陷入民族戰爭的泥潭中,嘗嘗美國在越南所嘗到的滋味。可見美國在一九四九年撤出朝鮮,完全是一場有計劃、有預謀的戰略撤退,為的是以有利的政治態勢捲土重來。美國統治集團在對別國進行侵略的時候講究名正言順,水到渠成,在這一點上,值得任何國家好好學習。

至於中國政府到底應不應該出兵朝鮮,這個問題分析起來就更複雜,牽涉到了更多的利害關係。當年,希特勒在上台不久後便向萊茵非軍事區派遣軍隊,根據《羅迦洛公約》,法國政府有充分的權利阻止這些行動,但是他們竟然退縮了。羅馬尼亞首相因此對法國總理說,你們既然不願意在家門口保衛自己的國家利益,為什麼會願意在幾千里外的地方來保衛羅馬尼亞的利益呢?結果法國的東歐盟國覺得沒有安全感,於是便紛紛背棄法國,轉而向希特勒德國示好。這使得法國眾叛親離,在歐洲的戰略地位極度惡化,最終在德國的閃擊戰下一觸即潰。

一個國家有兩種邊疆,有形的與無形的,有形的是地理意義上的邊疆,無形的是戰略意義上的邊疆。一個國家首先就應該捍衛它的戰略邊疆,這是它的發展的空間與戰略防禦的緩衝地。對於法國來說,東歐地區就是它的戰略邊疆,要保衛法蘭西,最重要的戰線不在萊茵河,而在東歐國家,只要法國表現出了堅決維護自己的歐洲霸權與民族生存權的態度,與波蘭以及捷、羅、南三個小協約國緊密合作對抗德國,即便不與蘇聯結盟,希特勒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同樣的道理,朝鮮(也包括越南)就是中國的戰略邊疆,在朝鮮抗擊美國人,其意義遠比在本國境內與美國人打仗來得重大,禦敵於國門之外,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戰爭藝術的最高境界。中國固然在朝鮮戰場上流了血,但是永久性地終結了美國對中國的大規模入侵的可能性,避免了美國人得寸進尺,輕舉妄動,使中國人流更多的血。這是事少功多,一舉數得的大手筆。沒有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爭中的英勇奮戰,美國人是不會認真地對待中國,是不會有後來的聯華抗蘇的舉動的。

中國出兵朝鮮並非完全是針對敵人美國,其實也是針對盟友蘇聯。這樣做是為了顯示自身的戰略價值,因為強硬的態度與較高的作戰能力,可以使得盟友認為與之結盟是值得的。否則的話,中國又有什麼辦法可以聯蘇抗美呢?蘇聯會接受甚至幫助中國這個毫無戰略價值的盟友嗎?當時中國並不掌握核武器,如果在常規軍事力量上沒有突出的表現,根本就不會有任何戰略價值。

一個國家前怕狼,後怕虎,示弱於敵,這並不會給自己帶來最大的安全,反而會導致列強蜂擁而上來損害本國的利益。當年的蜀漢政權,龜縮於四川盆地內,東有三峽,北有秦嶺,似乎是極為安全。諸葛亮北伐之舉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勞民傷財,認為蜀漢政權只要休養生息,讓魏吳兩國去拚個你死我活,蜀漢政權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了。這種想法完全是痴人說夢!蜀漢政權只要龜縮於一州之地,示弱於敵,馬上就會招來魏吳兩方的夾攻,因為其它兩大強國都想占領益州以增強綜合國力,為最終統一中國做準備。

如果中國政府示弱於敵,妄圖置身事外,就只有像當年的清政府在日俄戰爭中保持“中立”,這種結局是極為不妙的。美軍如果占領全朝鮮,就將對東北形成全面威懾。金日成將在東北建立流亡政府,蘇聯紅軍便極有可能依照《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進入東北。某些人極力論證中國不參戰的好處,列舉中國參戰受到的損失,就是不願意在去計算一下,在中國境內作戰或者蘇聯紅軍長期占領東北中國是不是會受到更大的損失。

從針對蘇聯的角度來說,連那些反出兵派都知道,斯大林這個人是極為狡詐精明的。既然是這樣,中國又怎麼能夠對朝鮮的局勢袖手旁觀呢?斯大林能夠容忍這點嗎?任何人也休想不付出任何代價來獲得蘇聯的鼎力支持,一個強大的中國對於蘇聯來說是一種地緣政治上的威脅,但是一個軟弱的中國,對其勢力的擴張又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在朝鮮戰爭的問題上,他當然要將中國政府的一切想法與潛力都要摸透,來為自己的戰略決策提供更多的依據。

實際上,與朝鮮統一緊密相關的問題就是中國的統一。但是,斯大林支持中國統一台灣嗎?金日成支持中國統一台灣嗎?答案是——不!他們暗地裡希望中國跟美國進行長期對抗,以此來捍衛本國的國家利益。斯大林是要減輕自己的戰略負擔,促使中國走上反美的最前線,造成中國在戰略上對蘇聯的依賴態勢。金日成是要防止中國韜光養晦,將其作為犧牲品。因為他擔心,中國可能會以在朝鮮的不干涉政策來與美國在台灣得不干涉政策作交換。這樣來分析,蘇聯駐聯合國大使在美國進行朝鮮戰爭的表決的時候缺席就是其中的一個合情合理的行動環節。

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近結束時與英國作交易,在東南歐進行勢力範圍劃分,將希臘劃給了英國。結果雖然希臘共產黨的游擊武裝當時幾乎控制了全國,但是在英國正規軍的打擊下卻全盤崩潰了。斯大林遵守諾言,沒有對希臘共產党進行過任何援助。英國人也投桃報李,對蘇聯紅軍在捷克、羅馬尼亞、匈牙利與保加利亞的占領與改造行動不加干涉與抗議。這樣看來,他將中國的統一作為籌碼犧牲掉來換取對蘇聯有利的長期戰略態勢,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啊!恐怕這也是後來毛澤東反蘇防蘇的心理根源吧!

至於美國在朝鮮的行動實質上是要在東北亞地區進行戰略試探。首先是要試探中蘇聯盟的有效性,就像毛澤東炮轟金門是要試探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有效性一樣;其次要試探共產主義勢力是否真的有解放全亞洲的野心以及實力,因此與朝鮮戰爭相連,美國馬上在越南對法國加強了軍事援助;最後是占據台灣以阻撓中國的統一,永久的遏制中國。這些圖謀美國都成功地做到了,而且還在中蘇間播下了懷疑與不滿的種子,這是以後中蘇分裂的關鍵性因素。

朝鮮的真實戰略處境就是,它只不過是東北亞大國博弈中的一枚棋子,朝鮮是東北亞的地緣戰略支軸,誰控制了它,誰就將在東北亞地區占有優勢。美國人在南朝鮮保持軍事存在,這是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的,因為可以同時制約蘇聯、中國與日本三個國家,防止這三個國家聯合起來將美國從東北亞地區排斥出去。

朝鮮戰爭這個歷史事件綜合起來理解,那就是:南北朝鮮都有打仗的意思,金日成是希望用人民戰爭的方式來統一國家,李承晚是希望儘快打內戰,好獲得美國的軍事援助,維持其搖搖欲墜的統治。斯大林要測試毛澤東對其的忠誠度,毛澤東要制止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邊疆的進犯的任何可能性,美國要找藉口在朝鮮這個地緣政治的支軸上永久保持存在,並且獲得保護日本的緩衝地。這一切其實都是合情合理,大家都是按理出牌,知己知彼,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因此最後在三八線原地休戰。這一結局對於中國與美國都是可以接受的,至於南北朝鮮兩方都不滿意,那也不是他們所能夠決定與推翻的。

當然,這種赤裸裸的地緣政治分析與均勢外交政策,美國偽君子們是不願意公開承認的,非要打出拯救自由世界的冠冕堂皇的旗幟才舒坦。這個彌天大謊,圓了幾十年,終於以一座紀念碑的形式圓完了,什麼“自由不是無代價的”。不屈不撓,永不認錯,在這一點上,值得中國人民好好學習,永不忘記。

至於所謂美國人民的優秀兒女響應召喚召喚,去保衛一個他們從未見過的國家,去保衛他們素不相識的人民的說法,初聽起來很受感動。不過仔細考慮了一下就露出了馬腳,這些人豈不是跟王小波先生批評過的紅衛兵們的瞎浪漫一樣嗎?根本不認識別人,也不知道別人需要什麼,就一心一意去解救別人,是不是極為可疑啊?國內還在搞種族隔離制度(朝鮮戰場上有一支黑人部隊整建制地投降,後來美國軍方便廢除了這種軍隊種族隔離制度),怎麼就一門心思地跑到朝鮮去抓人權工作啊!

那些美國工人農民的子弟兵們雖然對朝鮮人民不了解,但是美國統治集團對朝鮮是極為了解的。早在十九世紀時,美國勢力就已經在朝鮮登陸了,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與朝鮮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當年美、英、法、日、俄,五帝窺韓,齊心合力要將中國勢力趕出朝鮮,美國就是態度最惡劣的一個,僅次於日本。美國統治集團操縱輿論與挑逗民意的騙術真是高明啊!成功地驅使與朝鮮根本沒有任何利害關係的工農子弟們去為軍工利益集團火中取栗,這麼多年,就沒人聲稱自己上當受騙了?!

現在某些多愁善感的中國人對美國子弟兵們的俠義之舉大唱讚美詩,充滿了和解與懺悔的心情。對此我覺得,還是把那些溫柔的感情獻給我們最可愛的人吧!別的國家的最可愛的人,就讓他們的本國的人民去讚美吧!

在那場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我唯一惋惜的是當年我們對志願軍戰俘的態度是過於嚴厲了,他們當年也是滿懷着保家衛國的熱情去保衛那個他們從來沒有去過的國家,因為各種原因被俘虜,那也不能全怪他們!組織者與規劃者的責任也是不可推卸的!沒有必要要求戰俘們以死明志,一了百了!從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我們當然希望那些挺身而出響應祖國召喚的忠勇之士,在遭受不幸後,能夠平安回家。在這一點上,我是完全贊成美國人對戰俘的一貫的人道主義的方式的,我們這些受益者在任何時候都是無權去苛責他們的!

我們應該以一個隆重莊嚴的形式來為那些勇敢但是遭受了不幸的人們進行補償。讓死者享有不朽的榮名,讓生者獲得溫暖的愛吧!我們應該牢記偉大的法國社會主義者饒樂斯的那句話——“忠於我們偉大祖國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凡是她所無心犯下的過失,都必須以她的名義糾正過來!”

寫於2001年12月23日夜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