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清華幫中國官場飛黃騰達內幕
送交者: miles 2002年02月26日16:19:3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世人皆知,清華大學是一工科大學,從政的清華人大抵都是從原來的國有企業中發跡走向官場,其軌跡一般是:技術員——工程師——廠領導——政府該工業主管部門領導(或某些領導的秘書,如胡某某之流)——政府高層領導,清華人也似乎因此而獲得了所謂“務實”的名聲,但其究竟是怎麼個務實法?這些清華人究竟有沒有企業經營才能?他們是否真是憑藉其在企業的真實業績而冒出?還是另有他途?這些問題,只要看看清華大學自己的校辦企業是怎樣搞起來的就會不難發現答案。

清華的校辦企業,應該是在中國大陸高校中搞得最早的,比北大還早,始於80年代中期,最早的就是“清華紫光”(看這名字,官氣夠強的吧,明顯影射暗示自己的所謂“中南海紫光閣”的“顯赫背景”,它打出的口號也是“清華紫光,名門旺族”),但是時間過去了,清華紫光公司仍是中國不入流的企業,而搞校辦企業最成功的偏偏不是這個號稱工科專業最齊全的清華大學,而是專業相對來說比較理論化的文理綜合大學北京大學,搞出了全亞洲最大的校辦企業、唯一排入中國電子工業十強、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十強、中國企業五百強的校辦企業北大方正集團公司,其年產值居然占全國高校校辦企業年總產值的四分之一還多,是清華所有企業的產值金額的3倍多,連遠在深圳,當地搞得最大最成功的企業都是北大的深圳科興生物公司,清華的企業在當地幾乎等於零,這有力的粉碎了所謂清華人擅長於搞企業工作的鬼話!

而清華人,看到了這個結果的可怕之處正是在於足以否定自己的官場發跡的所謂“務實”的說法,就拼命的在股市上排擠北大的企業,通過其官場勢力多次壓制北大的校辦企業入市,(註:眾所周知,1998年以前中國政府最高的證券管理機構當局即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的主任朱某是清華畢業的,而現任的政府最高證券管理機構當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主席周某也是清華畢業的。)一個直接發股上市的指標都不給北大(註:現在中國大陸股市上所有的由北京大學或北京大學下屬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都不是北大直接發行上市的,而是由北大收購原來已有的別人的上市公司後加以改造重組而成的,形成了一個數量並不比“清華系列”上市公司少、並且實力還更強的“北大系列”上市公司;也又此可見,固然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公司股票的發行上市是明顯的有官場黑箱操作和權力直接干預的,但是市場畢竟是靠參與者的自身實力來說話的,有實力有真本事的人還是可以打破阻礙脫穎而出的,這也許是市場經濟的魅力的一種表現吧。)

而清華自己則通過其官場勢力傾斜扶持清華的企業到國內股市直接發股上市,一連搞出3個直接上市公司(“清華同方”、“清華紫光”、“誠志股份”),通過股市圈錢才得以迅速壯大自己的企業,但平民百姓們都說,我們早就聽說過北大的方正電腦、東大的阿爾派軟件等企業和產品的大名,只是到同方、紫光等上市後的瘋狂炒作才知道清華有這麼個企業,並且很長時間還都不曉得清華同方、紫光等到底有什麼著名的拳頭產品,“清華同方”牌電腦的低劣性能也是遠近聞名,看來清華人搞企業靠的還不是自己的真本事,而是靠政府的偏心扶持啊!群眾的眼睛確實雪亮!

在原來的國有國營工業企業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完全是政府的附屬物、官場的延伸,在那些企業當頭頭的人,不管企業經營的好壞,只要會在官場左右逢源、溜須拍馬、結黨營私、公關應酬,就能很快的踏入仕途,升官發達,清華的一大批企業人,就是善於把握這一套,從而在官場發達起來的,在企業工作,只是他們進入官場和撈取政治資本的一塊跳板,這在各地都有類似說法,(而現在中國國有企業的普遍虧損、效益低下、基層員工窮困潦倒、高層領導腐敗盛行,也少不了為數不少的位居國有企業頭頭位置的那些清華人的功勞,)但一些清華人卻樂此不疲,據近年來的一些招應屆大學生很多的用人單位如華為、中興、聯想、方正等企業的反饋消息,清華的到企業工作的學生很會一進單位就忙於拉幫結派和積極的與領導搞關係走高層路線,孤傲狂妄,輕視其他大學的人,結夥排外,實際工作表現卻很不積極,在群眾中口碑較差。

下面為某著名研究中國當代政治的香港教授今上半年在港大的座談發言(轉貼):

“一入清華幫,升官在望,前途無量!”這句話在國內早已廣為流傳。

也許是已在全球公開的秘密:清華是唯一一個有特權在中南海開校友會的大學,中南海里確實有半公開的“清華校友會”組織,活動中心即設在ZRJ的辦公樓,(以前是“小總理樓”即常務副總理樓,現在當然是“總理樓”了)但同時,中央早就有三令五申“嚴禁拉幫結派”,但是,就如眾所周知,法令往往只是針對一般人和一般的勢力,對於絕對或相對壟斷者或強勢者,卻絲毫不起作用,反而成為實際上該壟斷者或強勢者排擠壓制潛在競爭者的有力武器——80年代也曾有某大學試圖效法清華也在中南海團結一下校友溝通活絡感情,結果,馬上就被權勢人物呵斥立即停止該類活動。

這所學校就是後來在89年“六四”事件後被“安排”本科新生一入學就要被遣送軍營1年軍訓的國內2所大學之一,它所培養的一位最高官階(常委)人士(——編者註:即HQL)也隨之在該次事件後被清洗出政治局,這個人當時也是“中青年幹部”“接班人對象”之一,他的水平和資歷難道真的就比那位現任副主席差?不一定。實際上這學校是遭到了打壓。也有國際及港台傳媒戲稱清華園為“第二中南海”、“第二黨校”(有人說是人民大學,那其實是天大的笑話)——不管是否清華畢業的,中央領導多喜歡去清華“培訓”或“療養”。清華人在政壇上喜歡抱團結夥也是出了名的,這導致某些清華人也許在原來的同等級中本非最出眾的,卻常能得到上面的校友關係人士特別垂青而有朝一日突然被提拔上去了,中國官場裡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所以每當身邊有了共事的清華同僚,都會在心裡嘀咕:“他也許是能上通中央,能直接和某某某稱師兄道師弟的人物呢,說不定某天就神奇的升官了”,於是非但不敢惹他,更要百般捧他,巴結他,於是更加速了他的晉升。…………

下面為某北大人今上半年作於www.163.com(轉貼):

實幹----某校的特色?----揭穿一個彌天大謊

某校出了很多高官,被認為是某校的“成功”。(因為某校區別於其他學校的“成功”之處,也就在於出了高官,至於科學家或者什麼其他家,則並無明顯特色,不信可以在各大名校中統計一下。)"實幹",被歸結為某校人士“成功”的主要原因。某校大部分人士也自以為"實幹"就是其特色。

但我發覺,實際上實在並非如此。請看:

一、“實幹”遠非某校人士“成功”的原因。

我長期在國家機關工作,深深體會到,在目前的情況下,真正實幹的人幾乎是沒有能夠升到高位的。“能幹”--做領導個人滿意的事加上會"做文章”、搞名堂,才是真正的升官之道。機關和國有企業中的許多真正的業務骨幹,不是因為業務能力精湛長期被安排在業務崗位不得升遷---美其名曰“人盡其才”,就是因為遭人妒疾而被排擠出局----所謂"槍打出頭鳥"----當然,在現在情況下,大部分會跳槽到其他地方--這就是現在真正實幹的人常從機關和國有企業跳槽的原因;這也是國有企業長期走不出困境原因。

從某校出的“成功”人士當中也可以看出這一原因。試拿幾張某校“成功”人士的簡歷,都是出身“政治輔導員”、“團委書記”、“學生會主席”-----這些人有多實幹大家想必清楚。這些“成功”人士工作後擔任的也都是什麼“辦公室主任”(----在機關任過職的人都知道實幹的人絕對幹不了這個職務,我們領導戲稱之為“不是人幹的、是人不會幹的”職務)之類的所謂“領導”職務,很少有在技術崗位上干較長一段時間的,更很少有業務精湛的,根本就沒有在技術上作出重大貢獻的。

但確實,某校出了很多“成功”人士。真正原因在於:

1.我們國家的大環境決定。我們國家現在絕大多數領導人都是從國有企業過來的,因為國有企業的領導人有實力,“經濟基礎決定政治架構”----還是這一原則在起作用。而國有企業當中,很少會有文科和理科的學生分配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國家的領導人大多出身工科的主要原因。

2.某校的知名度。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同等情況,一個領導肯定會選擇一個名校出身的人作下屬。

3.某校學生的高智商。某校的生源質量是絲毫不容質疑的----這從某校畢業生炮製數份“中國高校排行榜”(下面會談到)的過程也可以看出。按廣東人說法,聰明的人在官場上“玩得轉”,這也是某校人士“成功”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我想誰也不會懷疑李林甫、秦檜等人的智商----當然不是說某校出的人都是奸臣,象Z這樣的官員還是比較受群眾愛戴的-----但可惜純屬個別、純屬巧合,而且實際上他也並非實幹起家,而是起家以後才樹立實幹形象的!

二、“實幹”也並非某校的特色。

1.如果說業務精湛且做了大量業務就是“實幹”,那實幹絕非某校一校所具有的特色。我想北大人、復旦人,以及其他一切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也完全符合“實幹”的標準。在一些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中----由於學科性質,這些學校的畢業生大多分在機關和事業單位,北大人、復旦人等都是業務骨幹。我到過一些單位,這些名校的畢業生不是這些單位的領導,但他們承擔了這些單位最重要、最艱巨的工作,有時一個人承辦的業務相當於其他幾個人甚至一個或幾個部門的業務量。在最高法院的研究室及其他審判庭這些最需要專業的地方,搞高層次研究和司法實踐的北大人占了大多數。又如廣東某報社----乃黨報,幾分之一的稿件量完成於幾十分這一的北大人+中(山)大人手中。

2.如果說不在“實踐一線”而只搞研究不是“實幹”。那實幹絕非某校之傳統和特色。某校在49年以前的鼎盛時期---那可是某校最輝煌的時期,著稱於世的並非“實幹”的工科,而是深邃的理科和“玄妙”的文科---尤其是國學。倒是北大因為強調學用結合,被指責為“膚淺”、“功利”、“實用主義”、“與政治結合過密”。

3.如果說呼籲民主或者投身於政治運動,就是“不實幹”,那某校也實在很“不實幹”。從“一二·九”到“文革”,到“六·四”,哪次大的政治運動,沒有某校學生的影子?只不過某校缺乏在這些運動中起領導作用的人物而已。且不說以前的運動,就說“六·四”,文獻記載首次大規模遊行的情景,某校學生“3000餘人湧入北大校園,與北大學生2000餘人,……,向天安門進發”。(見官方編制《北京大學大事紀》)。主動性與人數都超過北大!!!

愚民式的漠視良知和明哲保身,甚至助紂為虐、為虎作倀,並不是什麼“務實”和“實幹”---最多不過是小農式的“聰明”而已----請自以為是之徒和容易被欺騙的人切記!!!

我是北大畢業生,但也十分敬重某校等名校。但屢屢出現的事件,使我對某校的部分學生(及畢業生)十分厭惡。網上隨處可見的惡毒謾罵北大之語,我本來是無心理會的。但漸漸發現,某校的畢業生在十分用心地進行實質性的破壞北大的行為。這種惡劣行徑使我出離憤怒,面對這種惡劣行徑不得不呼籲廣大北大校友來反擊。

其他事且不說,單說廣東某學院及某網站搞的幾份所謂“中國大學排行榜”。這幾份“排行榜”揚某校、抑北大的行徑是昭然若揭的(因為幾份“榜”一時找不到,只能大體談談。該榜的評選依據頗有意味地“忽略”了一切對北大有利的但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因素。比如重點學科數、重點實驗室數、博士點數、碩士點數、院士數、博導數、教授數等等,有目的地“忽視”了整個社會科學:學術論文排行被改為“科技論文排行”,徵求意見也限於自然科學家---絕大部分可能又是工程學者;而對北大極為不利且在中國這種高教體制下也毫無意義的“科研經費”卻被作為一項重要評比因素。

此外,某校當年僅招了為數極少的文科生,自然素質高,這怎麼也能作為份量頗重的評比因素,如此等等),起初我以為該網站是一幫崇工科輕文理的人在搞,後來發現其中就很有一幫某校畢業生(包括主要幾位技術骨幹、採編)。某校又出了一本書,書中引用了“排行榜”後,故作驚訝地說,“搞不清什麼原因,北京大學會相差XX大學這麼多,這個問題值得研究”(此引只是大意)。這使我想起了斯大林,他在羅織罪名殺了對手後,故作悲痛與惋惜地說:“可憐的人,他怎麼就不能證明自己無罪?”(不過這一次做假做得實在太差,使明眼人一眼看穿,有辱某校學生精明“實幹”、絕頂聰明的形象-----可能是有幾位外校人士摻和的緣故吧。你們難道不會用腦子想一想,97年還是國內外權威排名第一的北大,到了98年一下子被某校“遙遙領先”,(而期間兩校都無重大動作),這可能嗎?具有幾十年評估經驗,嚴格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評估的國外權威機構,評定北大還是中國第一;而與此同時,一群乳臭未乾的學生“參照”國際標準作出了與此大相徑庭的評估結果,可信嗎?)

北大有一批諸如錢理群、陳平原、余杰以及寫作《北大魂兮歸來》的作者(可惜不知其名)等敢於對自己摯愛(確實是摯愛,正如余杰所說,對北大的感情在“某種意義上勝過了對情人的感情”,但還是要罵,正因摯愛才不得不罵,狠狠地罵,不到北大痛改前非的地步不休!)的母校進行反思並提出尖銳批評的學生(前兩位同時也是老師)。這些優秀的北大人對自己母校的批評,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但這樣並不意味著只有北大有這些缺點!

某校除了一群滿口噴糞、洋洋自得的學生之外,對自己學校的功過得失進行過反思和批評嗎?不要以為“學術腐敗”等缺點只有北大才有,或許某校更甚,只不過某校缺乏上述這樣敢於批評的優秀學生,這些事實才沒有被廣泛注意而已。某校為了在深圳謀取利益,聘請根本不是學者沒有一點學術水平的深圳市委書記做教授,並“多次盛情邀請”該不學無術的政客到學校“講學”(引用部分都是深圳最權威報紙《深圳特區報》的語句)。

近期,終於如願後,上自校長、下至普通學生,一個個都沉浸在“沐皇恩”,不,最多只能算個“地頭蛇恩”後的喜悅中。正直而不怕家醜外揚的北大人敢於批評校方的不足,才會使“鞏莉事件”成為一時新聞(邱慶楓事件也是如此)。但“鞏莉入學”這種現象,光光是北大人才有的嗎?某校沒有經過考試接納了體育明星謝X等,與“鞏莉事件”有所不同嗎?某校在外地廣泛開設研究生進修班,有權有勢的黨政幹部和腰纏萬貫的企業老闆不用經過任何考試就發給他一張文憑,難道不比“鞏莉事件”過分嗎?可憐的鞏莉在正直的北大人的阻擋下“入學北大有點玄”。她幹嗎不去自稱“遠遠勝過北大”、視北大為“一坨屎”(引號內為網上某校學子的語句)的某校呢?如果她去那裡,肯定已經悄悄地、光榮地入學了。

這使我想起了軍訓期間的一件事,教導員發現泔水缸中有浪費的饅頭,於是叫浪費者自己承認。扔了饅頭的絕大多數人保持了沉默。只有一個誠實的人承認自己扔了一個饅頭,於是那幫保持沉默的浪費者就指著他的鼻子批評他、教育他、“幫助”他!

歡迎所有的人對此文提出批評,哪怕是有理的謾罵。也歡迎大家對本文提出的事實進行查證。但本人絕不會理睬無理狂吠的瘋狗!

清華幫中國官場飛黃騰達內幕(續)

自從《清華幫人中國官場發跡飛黃騰達之內幕揭秘》發表之後,好評如潮,成為了本論壇(指新青年三角地論壇,編者注)開壇以來點擊閱讀記錄最高的帖子(曾達到18000多次),該文在海內外亦廣為流傳,但是,也有部分熱心的網友向我們反映了該文尚有不足之處,主要就是內容還不夠全面,在聽取了網友們的建議、收集了更多的資料之後,我們再次推出了續文《清華幫人中國官場發跡飛黃騰達之內幕揭秘續》,並率先在本論壇首發推出,如此,《內幕揭秘》、《內幕揭秘——續》兩篇文章合在一起,就能比較完整的說明問題了。 “清華幫教父”傳奇

清華出官多並不是偶然的,解放前怎麼樣就先暫且不論,清華自從解放後,校內風氣就鼓吹要當官、要當大官,解放後首任清華校長蔣南翔,此公畢業於清華中文,這個人學術成就好象不怎麼樣,但是他很擅長政治,解放前夕他又抓緊時機投奔了延安,很快就受到了黨的青睞,成為了“黨的教育幹部”,解放後被派到了清華大學當校長。 在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已經確定了清華大學被調整為以工科為主的理工科院校的時候,據說當時他曾經為清華失去文科和部分理科而嚎啕大哭,但是蔣氏的確不愧是有著很高的政治嗅覺的“黨的教育幹部”,他很快意識到,理工科大學的畢業生在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初級階段其實更加有利於當官從政(後來的事實也證明,52年院系調整,清華其實是得了很大好處的,因為清華有的是在當今時代大行其道的工科學科,解放後50多年來清華一直得到了國家最多的資金投入和政治上的扶持,並且也正是由於其名牌大學工科背景使得其學生大批走出大官高官並且結成很可觀的勢力從而在國內政壇上有了雄霸一時的局面,並且學校和個人也由此贏得了“務實”的美譽以及憑藉官場上的勢力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好處。),......所以,他很快就破涕為笑了,於是,從五十年代開始他就多次在公開場合鼓吹:“未來中國的部長、總理就是應該從清華畢業出來的!”,(2001年清華90周年校慶時出了一本書好象叫做《紫色清華》,就提到了蔣的這句話,很多別的書也曾經提到過。),正是他在清華首創發明了中國大學的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和"雙肩挑"的幹部隊伍制度,在學校里就刻苦磨練學生的政治手腕,!

鼓勵清華學生畢業後出去要當官並且要互相傳、幫、帶,(而蔣氏本人也仕途得意,不但很快就兼任了校黨委書記,還當了國家高等教育部長。)......

正是在蔣校長的教育和引導之下,解放後的清華特別重視黨化教育,所以解放後的清華學生的權力欲望特別強、畢業後喜歡往官場上擠的人也特別多,清華學子本來就不蠢,而工科背景顯然又有利於做官,再加上清華學子向來就有拉幫結派和聯合起來打擊對手的優良傳統,所以清華學子做官的特別多,做得也很“成功”。而做官顯然是做貪官舒服、實惠,而清華人又有著“務實”的精神,所以清華做官的人裡面出貪官的也就特別多。而任何規律都是有例外的,所以,雖然普遍規律是——清華出來的官絕大多數是貪官,但是也總會有一、兩個例外的,比如什麼什麼的,這也是正常的,官迷們也沒必要摟著一個超級大官什麼的就當成了救命稻草。總之,清華出來的官最多,清華出來的貪官也最多,這都是全國人民公認的。

清華人自己也承認解放後清華學生出的官多與這位蔣校長的教育密切相關,特別是在蔣氏長校期間在清華學習、現在從政當官的那些清華人,都特別“感謝蔣校長的培養”(——某清華畢業高官原話),那麼,現在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是不是也可以認為清華學生出的貪官多也與蔣校長的教育密切相關呢?風氣是這樣的為了當官而當官,清華的當官的學生裡面能不出貪官嗎?原雲南省長李嘉廷,原遼寧副省長、原瀋陽市長慕綏新,原廣西區副主席徐炳松,原廈門市長趙克明,......呵呵,未完待續。

在民間,曾有人戲稱清華的這位蔣南翔校長是“清華幫教父”,似乎也不無道理。

在此,我們不免要提到同樣是解放後首任校長的北大校長馬寅初(1882—1982,天津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畢業,1906年赴美國留學,先後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15年回國,曾在北京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務長。......),他堅持真理,鐵骨錚錚,不畏權貴,不怕打壓,1960年1月,終於因其提倡計劃生育、充滿真知灼見的大作《新人口論》而被迫辭去北大校長職務,從此受到了極為殘酷的長期迫害,1979年9月才獲平反,後擔任北大名譽校長。有意思的是,馬校長雖飽經磨難,但是他卻活了101歲,作為中國當代傑出的人口學家,堪稱以身作則,被傳為佳話。馬氏雖不是北大畢業,但他在北大工作多年,也是北大校友,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北大人的精神,他完全可以說是繼蔡元培之後最傑出的校長。

對比兩校這兩位解放後的首任校長,我們不禁有所感慨——馬寅初的確是北大的理想主義之代表,蔣南翔也不愧是清華的“務實精神”之典範啊!

完稿於2002年2月5日

附:

註:下面資料轉貼自“清華大學”網站,可供參照。

  蔣南翔(1913-1988),1952年11月至1966年6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1956年5月至1966年6月兼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

  蔣南翔,男,漢族,江蘇宜興人,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教育家和我國青年運動的著名領導者。1932年9月入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學習,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清華地下黨支部書記,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蔣南翔在清華大學長達13年半,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創造性地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辦學道路,實行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使學校成為教育與科研兩個中心。他重視最新科學技術的發展,率先在清華創建了原子能、自動控制等一批新技術專業與學科,促進了我國新技術的發展。他重視對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首創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他注重加強基礎理論教育與因材施教,注意體育鍛煉,提出"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50年"的口號,促進了德智體全面發展。他重視教職工隊伍建設,提出"要爭取團結百分之百的教師"和"各按步伐,共同前進"的主張,他嘔心瀝血,為清華培養了一支新老結合、又紅又專的教師隊伍和"雙肩挑"的幹部隊伍。他提出著名的"三階段、兩點論",繼承和發揚了清華大學各時期的優良傳統和優良學風。在這一時期,清華大學的規模和水平有很大發展和提高。教職工由1200餘人增到5300多人;在校本科生超過萬人規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同時獲得了許多重大科研成果。他的教育思想,豐富了我國教育理論寶庫。

自砸校門,“造反先鋒”變“官場梟雄”

為了政治投機和做秀,清華人居然把清華大學校門砸了!

經常出現在各種鏡頭中、很多中國人都知道的清華大學的標誌“二校門”----現在的這個“清華園”校門牌坊原來居然是個假的!(註:二校門是原清華園大宮門。清華園原是康熙皇帝的行宮,初建時有兩道宮門,其大宮門大殿曰永恩寺,即二校門,毀於文革。)

文革的時候,部分清華師生為了政治投機和做秀,“破四舊”,居然主動的把這個自家校門(原先“國立清華大學”的牌子就掛在這裡)都給砸了!真是全國罕見,獨一無二!為了裝點門面和掩飾這段可恥的經歷,清華後來就做了個假的矗在原地。但是,自砸校門,這是否也正好標誌著清華人文精神的淪喪和政治化肇始於此呢?當年砸這個校門的人裡面,也許就有李嘉廷,慕綏新之流吧?

諸位還記得文革時期的一個著名事件——1968年在北京清華大學發生的臭名昭著的“七·二七事件”嗎?清華內部幫派鬥爭之殘酷簡直駭人聽聞,全國絕無僅有,7月27日結束的這次大武鬥(史稱“清華大學百日大武鬥”),給清華方面造成了13人死亡,400多人受傷,30餘人終生殘疾,直接經濟損失折合當時人民幣逾1000萬元,全校10000多名師生員工紛紛離校逃難,昔日美麗的清華園成為武鬥的血與火的戰場。

在文革期間諸如“清華兩派百日大武鬥”等造反運動中,清華學生蒯大富等人固然後來成為了歷史的小丑,但是有更多的雙手沾滿了同學、同胞鮮血的清華學生造反派頭目在文革後卻仍然能夠官運亨通,有的人甚至如今還做到了省部級以上的高官,呵呵,真是“時勢造英雄”啊,這些經過了“革命造反鬥爭”磨礪出來的高官確實是政治手腕不簡單啊!只是不知這些人在午夜夢回之際,想想昨日種種,是否能睡得心安?

“太子黨”官場就業培訓基地

建國後,高乾子弟上大學,去得最多的學校就是清華,這可能跟當時國家重視工業,太子們也順應形勢、大都願意學工科專業有關(雖然人們知道也有少數幾個比較著名的人士是畢業於北大、哈工大等學校的,但是,就總數而言,高乾子弟們去得最多的學校的確是清華。),這些高乾子弟他們畢業後,十之八九都會要當官的,例子很多,在此列舉幾個比較著名的:

習近平(現福建省長),習仲勛之子,清華化工畢業。

周小川(現中國證監會主席),原電子工業部長周建南之子,清華經管畢業。

林炎志(曾任北大黨委副書記),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林楓之子,清華畢業。

陳元,陳雲之子,清華畢業。

葉選平,葉劍英之子,清華畢業。

賀鵬飛,賀龍之子,清華畢業。

伍紹祖,原衛生部副部長伍雲甫之子,清華畢業。 ......

“幫派情結”嚴重,任人唯“清”

我們經常看到,在一些國有企業和黨政機構,很多清華畢業的官員在上遷或者退任之際,都優先將“位子”傳給校友,而不問其實際政績能力之高低,這樣的例子多得不可勝數。曾有民間傳言,當年宋P退出政治局常委之時他提出的條件就是讓校友胡JT“入局”,從而實現了一個從西藏區委書記到政治局常委的“一步三級跳”的政治神話,經過我們多方了解,豈止民間,連中南海里的人都是這麼傳說的!而2001年雲南省在一個畢業於清華電機系的原省長李嘉廷因腐敗問題下台後,上頭硬是又調過來一個畢業於清華動力系的徐榮凱當省長,此事影響甚大,引起了很多人特別是雲南省人的強烈不滿,據港澳媒體報道,雲南群眾有說:“難道只有清華畢業的才能當省長嗎?!已經倒了一個大貪官了難道還不夠嗎?!”海外輿論更指出,2001年9月十五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八個堅持、八個反對”中之所以放在最後一條特別強調提出“堅持任人唯賢,反對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其實也是有所暗指的,也是反映了一定民意的。

當然,只要清華幫仍然“朝中有人居高位”,清華官場校友將繼續在中國大陸官場上拉幫結派、搞風搞雨,而按目前局勢研判,這種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下去。

2002年初還有這麼一條新聞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呵呵,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來解讀?——清華幫又在“孵化”官員校友、吸收外圍成員、壯大本幫勢力了。只是,這種操作手法,是否有黔驢技窮、日薄西山之嫌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