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言:日本刀,歐洲盔甲和其他 |
送交者: 寡言 2013年10月31日11:06:5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世界上喜歡日本武士刀的人很多,不僅日本,歐美甚至中國都如此。 用現代鋼製造的日本武士刀(道具刀,美術刀)價格可能只有幾百人民幣,古法製造的現代武士刀可能貴到幾萬美元,而且像歐洲名車,非被店方認可還買不到。 中國劍呢? 似乎在世界玩刀者的市場小多了。龍泉周正武號稱鑄劍大師,但又有多少外國人認可? 這其中其實有文化的因素。 中國號稱古國,古玩無其數,但基本不包括任何兵器甲冑。武俠小說雖然把名劍名刀捧到神器的地位,但中國博物館館藏的有名有姓有歷史的名刀名劍這是少得驚人,和歐洲日本博物館滿倉滿室的刀劍甲冑成為鮮明對比。 中國人也許說,這正證明中國人愛好和平,歐日好戰成性,也許吧! 也許因此,中國刀劍基本是消耗品,而日本刀劍成為藝術品,成為傳家之寶,成為有名有姓有歷史的“活生生”的古董。歐洲甲冑因為因人製造,即使在一個家族,父輩用過的也未見得適合孩子,所以沒有日本刀那種傳家寶的地位,但不少名甲還是和帝王將相聯繫在一起,有段歷史。 總體而言,日本刀本身就演化出歷史,有祖先,有兒孫,無數能工巧匠為止奮鬥,不斷改進,無數精品傳世於今。在日本,日本刀也許比中國名瓷在中國的地位還有生有色。 日本刀和歐洲甲冑的製造有一個特點,即工匠經常在自己製造的精品上打下自己的烙印。因此精品和工匠緊密聯繫在一起。工匠的名字聲譽就是質量的保障。 晚期歐洲甲冑甚至要求防彈測試,證明其防彈等級後驗證師(後來也細化為專門職業)往往也要打上自己特有的記號,以自己的聲譽為其品質擔保。 中國,即使官瓷,似乎工匠也沒有這種特權。 只有少數私人製造的珍品,如紫砂壺,我們知道製造大師的名字。 中國漫長二千年,失傳的工藝技術不知道有多少,就拿現在龍泉劍而言,似乎也是失傳而又復古的技術。周正武號稱生長在鑄劍世家(1968年生),1984年學藝,三年後1987年就為兩位副總理副委員長鑄劍,2002以手工摺疊鍛造處女作”光復”劍倍受世人矚目等等。 中國似乎總有一些不世出的天才,能在極短時間破解長期失傳的秘密。 歐洲日本,三年功夫恐怕連出師都不可能,還在一步步學習過程中。 但區別在於,歐洲有三百年的瓷器廠,瓷器廠有三百年所有創造瓷器的技術資料,可以製造歷史上的任何精品,不用擔心技藝失傳。 中國呢,總是創造,總是失傳,總是又創造,推陳出新,再失傳。 日本刀和歐洲甲冑發展表現歐洲工藝界的一個特點,技術發展的連續性,工匠不同尋常的地位。當然,在古代等級社會,工匠地位有限,但在他們的私密空間裡面,還多少有其不可動搖的地位,有留名千古的一點點餘地,有了自尊自重的空間。 歐洲日本都曾是封建社會(和中國秦朝後郡縣不一樣),至少就德國和日本而言,社會被劃分為許多小空間。 處於某一等級者也處於某個空間之中,跨越空間邊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身居高位的也不會輕易闖入“卑下者”的空間發號施令。 就德國的例子,貴族有貴族的空間,傳教士有傳教士的空間,手工業者有手工業者的空間。 每種人,都要努力遵守空間的規則,貴族並不因為出身自然的成為貴族,而要在各方面表現為貴族。同樣,手工業者也要遵守一系列規則,表現為一個規規矩矩手藝精湛的手工業者。任何人要挑戰規則,很可能不被自己的空間(或集團)排除在外,成為一個游離者。 我不知道在歐洲這是否具有普遍性。 但從英國王孫看,即使身為威廉王子,還是要背負自己家族幾百年的重擔,不能隨心所欲,也不能輕易和百姓和社會打擂台,表現“我爸是李剛”那種豪情。 中國古代社會大不一樣。 中國社會是個貴族和官本位的社會,貴族和官僚的附庸就像貴族官僚延長的手臂,經常可以干預影響其他人的命運。 你是頭等鑄劍大師又有什麼了不起,一個小小官仆也許就能讓你低下你的頭。 所以,貴族在貝多芬面前多少要低下自己的下巴,而貝多芬也時時傲氣得讓貴族不舒服,這在中國不可想象。這和日本刀,歐洲甲冑裡面顯示的是一個道理,專業人員多少可以有自己的驕傲,社會多多少少尊重專業人員的技能,也尊重專業人員的人格。 當然,這種尊重還是相對的,隨着社會的演進變得越來越明顯,而專業技術也不斷細化,精益求精,理髮匠(古代歐洲經常充當醫生角色)最後演變成專科大夫。 那麼,為什麼很多中國古代工藝失傳呢? 也許也和中國社會文化有關。 歐洲日本封建社會,匠人弟子偷技叛師比中國難多了。 當師傅對來自徒弟的競爭不那麼恐懼,自然也不會事事留一手,造成技藝失傳。當繼承有保障,生活有保障,師傅就有更大勇氣鼓勵弟子們的創作性。 因此,當人從小共同體(或小空間)解放出來,掙脫一切枷鎖的時候,同時也就失去了一切社會保障。當一個人能繼承師傅精神創造遺產,品牌才變得有意義。繼承越有保障,發展品牌留名千古的願望也就越強。 在社會發展某一點上,品牌克服了個人家族的狹窄性,成為一種活生生的生命。 日本號稱擁有最多古老企業的國家,擁有一大堆”國寶“(即使在現代化衝擊下面臨極大困難),得益於日本的社會結構。 中國人才再多,如果不能讓技藝超越個人的生活經驗,其技藝仍舊可能失傳,這不算太不過分的憂慮吧。 一點胡侃。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