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台灣當局為何要查禁大陸書籍?
送交者: 彭維學 2002年03月06日16:35:3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在海峽兩岸的各種文化交流中,祖國大陸出版物深受島內民眾,尤其是學術界的高度歡迎。但馬年新春過後,“台獨”意識作祟的台當局卻背道而馳,大肆查禁大陸書籍,激起島內各界的強烈不滿。

  研究需要,大陸書暢銷台島

  儘管台當局尚未開放大陸書籍赴台,但祖國大陸出版物早已被島內學術界視為“精神食糧”,成為島內一些書店的暢銷物。

  由於台當局嚴格限制祖國大陸出版物入台,規定台灣的書店不得公開銷售大陸書籍,因而,多年來大陸圖書在台灣的銷售仍處於半公開、半地下狀態。在台北市熱鬧的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校園附近的居民小巷裡,密布着一些為當地師生所熟知的書店,有的甚至沒有掛招牌,它們經銷的大陸出版物深受學術圈和在校大學生、研究生的歡迎。有些書店則頗具規模,每月進口大陸書籍達3000-5000冊。由於銷售大陸書籍的書店越來越多,書商之間的價格戰也愈益激烈。7、8年前,大陸書籍在台灣銷售的價格是書籍定價的10多倍,現在則往往只有7、8倍甚至4、5倍。

  大陸書籍之所以受到歡迎,純粹是島內學術研究需要與兩岸出版市場互補的結果。台灣學術界每個領域的研究人員不多,分門別類的專業學術書籍需求量極小。尤其是,學術經典作品的出版往往被高翻譯成本、高印刷成本、低市場容量、少量讀者所限制,出版商不願做賠本買賣。而大陸專業人才多,學術研究領域廣,翻譯人才充足,不少中國古代典籍、西方學術經典、重要研究著作的翻譯、科技研究的作品,包括一些在台灣找不到的冷門專業研究的中文書刊,大陸出版界均有涉獵,這正好彌補了台灣學術界之缺。

  勿用置疑,祖國大陸出版物入台,對台灣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台灣當局有關部門相當清楚。也正因為如此,從“戒嚴時期”到現在,“限制大陸書籍入台”的政策與學術研究需要的現實之間,始終存在着一個“灰色地帶”。

  製造藉口,“新聞局”奉命查禁

  但馬年春節後,台當局卻找出種種藉口,禁止大陸出版物“報關”,並率先拿銷售進口大陸書籍的書商開刀。先是“新聞局”約談“問津堂”老闆,並去函“海關”與郵局,扣留了“問津堂”自大陸進口的數千冊書籍。與此同時,台當局有關部門還派人調查那些出售大陸書籍的書店。那些經銷大陸書籍的書店老闆稱,春節過後,不少穿西裝、打領帶、或者神色嚴肅的陌生客人突然出入店內,來回搜看書架。這種“山雨欲來的白色恐怖”態勢,使他們“感受到異於以往的緊張”。

台當局的“理由”聽起來似乎振振有辭,但事實上是站不住腳的,或者說違背了島內民眾的利益。第一種“理由”是,“法律規定”研究所需的大陸書籍可申請進口,如果公開銷售則是“違法行為”。事實上,台灣的個人、研究機構、學術單位和圖書館雖可根據需要,申請進口大陸出版物,但手續煩瑣,限制頗多,數量遠遠無法滿足各界的需求。《中國時報》等媒體就此表示,如果法令的存在已違反現實,違反學術研究獨立與交流的功能,就應該修改;而“不是用一個早已過時的法令,讓圖書業者無所適從,更讓台灣學術自由蒙羞”。第二種“理由”是,“問津堂”書店開張不久,曾經在報紙上以“大陸圖書,兩岸同價”作廣告,這一作法“太明目張胆”,“讓新聞局不得不着手限制”。島內輿論認為,把這種正常的商業競爭行為視為“懲處的理由”,“太荒謬了”。第三種“理由”是,進口大陸書籍“有違台灣安全”。《聯合報》社論認為,學術書只是為知識分子服務,不但量少,且讀者多為“具有相當獨立判斷能力的專精人士”,“若說學術圈因為幾本書就被大陸‘統’過去,無疑是把知識分子當傻瓜,更打了執政者自誇的所謂台灣民主成就一耳光”。第四個“理由”是,進口圖書衝擊台灣出版業。但島內學者坦承,“大陸幾千種,幾萬種學術書籍都是補台灣出版品的不足”,根本不存在衝擊島內出版業的問題。

  “台獨”作祟,台當局“殺雞儆猴”

  在台灣入世、國際書商赴台發展也無限制的情況下,台當局卻對大陸出版品“情有獨忠”,禁止大陸書籍在台灣銷售,打擊經營大陸書籍的書商,進一步暴露了台當局阻撓兩岸文化交流、極力推動“文化台獨”的政治陰謀。

  一是“殺雞儆猴”。去年底剛剛成立的“問津堂”是經銷大陸書籍較有影響的一家,頗受島內“大陸書籍顧客群”的歡迎。而“問津堂”的顧問群,包括王津平、王曉波等人,反對“台獨”,大力主張兩岸文化交流。雖說島內銷售大陸書籍的不只“問津堂”一家,但“新聞局”和“海關”卻偏偏“吃定”問津堂,大動干戈,島內輿論認為這明顯“具有政治針對性”,“殺雞儆猴”的意味濃厚。

  二是“文化台獨”心態作祟。島內認同中華文化、反對“台獨”的文化傳統及價值觀念,構成了遏制“台獨”發展、促進和平統一的堅實文化基礎。“台獨”在島內並不具備文化、心理基礎,其陰謀難以得逞。於是,“台獨”分子和台當局以“文化台獨”為手段,宣揚“台獨文化觀”,妄圖徹底割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臍帶”,使“台獨”意識滲透到台灣社會的各個層面,進而混淆島內民眾以“中國”為核心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培植以“台灣”為核心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一步一步地為“台灣共和國”鋪路。因而,“台獨理念”根深蒂固的陳水扁當局擔心祖國大陸書籍入台不利其推行“文化台獨”,故以所謂“危害台灣安全”、“衝擊台灣出版市場”藉口,打壓這些銷售大陸書籍的書商。 為民請願,台“立委”要求解禁

  對於台當局的倒行逆施,島內各界表示強烈反對。受牽連的經銷商為之急得跳腳,抨擊台當局“限制”甚至“查禁”的作法不合理。“問津堂”及部分出版社負責人稱,當局不准學術資料流通,實在不合理;“早應修法而未修的主管機關陸委會”,則是“問津堂事件”的罪魁禍首。“萬卷樓”總經理梁錦興稱,台灣的文史哲博士、碩士寫論文,甚至大學老師寫升等論文,不參考大陸學術書籍或資料可說絕無僅有,台當局的作法“不得人心”。

  學術界痛斥台當局“外行領導內行,政治干預學術”。多位知名教授表示,“戒嚴時期查禁大陸書籍都禁不了,何況是現在”,“若大陸有值得參考的書籍,就不應以意識形態為理由查禁,為什麼不能取長補短呢?”並抨擊“法令的不合時宜,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們稱讚“問津堂”及其他數十家相關書店,“功在學術,無關統獨”;可以確定的是,“大陸圖書的桃花源,台灣恆有問津者”。

  連日來,島內媒體對台當局查扣祖國大陸出版品一事進行了大幅報道,紛紛發表評論。《中國時報》社論指出,當局若要限制大陸出版品進口,等於是在扼殺台灣這個開放社會的生機;當局應修改相關法規,正視大陸出版品進口。

  面對大陸書籍在台灣流通的現狀以及台灣學者、學生的需求,島內“立委”要求當局解除禁令,並開始準備提案修正有關條例,以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親民黨“立院黨團”稱,“學術無國界,大陸出版品在台灣的相關限制應該鬆綁”,尤其兩岸學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台灣學術界對大陸出版品需求與日俱增,“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確有修改的必要”。2月26日,親民黨“立委”李慶華、龐建國等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指責台當局有關“禁止大陸書籍入台”的規定不符合實際需要,完全是“以政治干預學術”,更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障礙,要求台當局“立刻改變現行政策”,全面開放大陸書籍入台。目前,他們正積極展開連署,爭取更多“立委”的支持。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