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宝刀未老朱镕基
送交者: 闲言 2002年03月15日15:27:32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朱镕基记者招待会,无疑又使朱成为众人评说的焦点.

社会批评是知识分子的天职.但同时应该看到,批评也是最容易的;社会批评,本质上是勿须负责任的.因此,批评更应谨慎:它应该是理性的,而非情绪的;是建立在独立认知上的,而非人云亦云的.

可惜,我们的知识界主流,大多缺乏直面社会与人生的淬炼,往往把舶来的教义当现实,不时泛出一些浅薄而不知所以云的观念和命题.

对于现实的评价,除了御用学者外,当前的主流基调是"糟得很";对于当前领导人的评价,似乎也与此仿佛.自命清高的主流评论似乎从未察觉,这两个命题在现实中是互为矛盾,不能并存的:如果我们是处在一个糟糕领导人治理下的糟糕国家,国家岂不早就垮了?何至于能维持今天的局面?

说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显然是言过其实.但中国宏观经济在恶劣环境下,不但没有衰退 崩溃(按照某些"专家学者"的描述,中国经济应该崩盘不止一次两次了),甚至还有所增进,是事实.谓予不信,有税收增长为证.问题是,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事物的另一面是:中国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难题 隐患,也是许多国家所没有的,颇具中国特色.

中国今天的现状说明:要么,中国原来的底子很差,但它恰恰碰上了好的舵手;要么,中国的领导人很差劲,但好在中国地大物博,底子厚实,经得起折腾.

你会相信哪一种?

确实,要评价朱镕基,就必须评价中国现状.这种评估不能是静态的,而必须是动态的,动态才有意义.

一,动态地看,中国的核心问题是改革,亦即完成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大致包括:经济市场化(含产权制度的变革) 政治法治化(包括社会搏奕的民主化进程) 社会多元化(含对外对内开放).

中国需要改革.这既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化竞争越来越充分下的立国之本.只有采取最适合于时代特征的政治 经济 社会形态,中国才能有长远发展,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将经济的发展转换为人民的福利.

二,很多人都认识到,改革,是今日中国走出困境的根本所在;但很少人认识到,改革,也是今日中国的危机之根本所在.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的社会弊病,大都是随改革而来,其根源都在改革.

如果勿须改革,我们个人 政府 社会,会沿着原有的航线平静地行驶.整体上看,物资可能不会有今天的富足,但我们内心平静 生活平均,不会有那么多贫富悬殊 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无论个人 政府还是国家,都不会因被强迫改变而感到痛苦.

但是,这样我们将会落后,将会被远远抛在现代强国的后面,甚至有一天,我们可能被开除球籍.中国这一名词,将成为历史的陈迹和衰败的象征.

三,于是我们要"忍痛"改革,争取迎头赶上.改革并不总是甜蜜 大快人心的,更多的必然是痛苦.习惯于内河航行的船只,到得海上,必然是颠颇阵阵 百孔千疮.

中国这艘古老的大船,要在海上改弦更辙,颠颇和痛苦是免不了的,甚至有可能立马倾覆 散架.因此,为了减轻乘员的阵痛,改革必须是渐进的,问题最好是在发展中来解决.

四,因此,发展(经济的即时发展)只是手段,主要是为了给改革创造宽松的氛围,改革才是根本.

同样,稳定也只是手段,是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条件.强调稳定,是因为大船颠颇,有不稳的可能.

五,这样再来看中国,图象就比较清晰:一方面,在风高浪恶的国际险境下,不但维持了百孔千疮的大船的稳定,经济上不但没倒退,还能逆流而上,确属不易;另一方面,转型尚未完成,问题仍未解决,风浪依然险恶,大船动辄有覆没之忧.

这就是中国的困境.各国的现代化是历经漫长的年月,自然演化形成的;中国却要在短期内人工合成.中国面对的,是比各强国棘手百倍的难题.舨卖西方现成的套餐,是远不足够的.中国需要真正的不世之才.

六,破船和坚船,对舵手的要求是不同的.中国的领导人确有其不足为外人道的难为之处:历史和民众,都只等着看结局,不会理会你底下的艰辛.历史和制度的包袱,都要由个人来承载,都会算到今天领导人的头上.

中国今天当然是问题多少.但我们要客观评价,就必须分清哪些是历史遗留的 哪些是制度造成的 哪些是转型不可避免的 哪些是人为的.

七,朱在记者会上讲了两句大实话:1,贫富两极分化,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不可避免的;2,农民收入问题,短期内不容易根本解决.

确实,贫富分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副产品.这一过程,在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是无可避免的.只有在市场化转型彻底完成,产业结构相对成型时,才有可能被终止和扭转.现在,政府能做的也只是缓解这一过程的震荡,帮助弱势群体提高收入而已.

三农问题,研究的人很多,但少有人愿意讲破:中国的三农问题,实质是人口问题.简单讲就是:中国的人太多了,把他都塞到农村,就造成所谓的三农问题.这样的难题,天王老子也无法解决.根本解决只能寄望于将来整体国力的增强和人口战略的凑效.现在,政府也只能减轻农民的困境.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当然是轻徭薄赋,但此法能发不能收,作用有限;而且要四亿人养九亿人,终非长久之策.较长远的办法还是朱提出的提升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更重要的可能是,必须给农民保留自我提升的机会.以中国的国情而言,城乡壁障是不容易一下子废除的.但至少这一壁障不应该是不可逾越的,应该设置有正常逾越的通道:除了考大学外,农民还应该有其它途径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中国政府的承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困而不能上大学,如果真正做到,也确实意义重大.

八,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朱和其他人已说了很多.我只想补充一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在原国有经济疲软乏力,民营经济受体制和自身力量的局限下,政府果断出手,利用和调动闲置资源,为国民经济新建了一个颇具现代水平的发展基础平台.一方面,拉动了即时经济,使中国经济渡过国际性的衰退难关;另一方面,从长远看,无论是民营经济还是国有经济,今后的发展都可以依托新的平台,实现飞跃.

当然,让很多人看不顺眼的是,这次竟是政府在主导经济行为,无疑违反了市场经济原理,并且产生了浪费和腐败.

但是,你能有更好的现实可行的办法吗?必须记住,改革是在极其艰难复杂的背景下运作的.既有船体本身的破损残缺,又有周遭水域的急流险滩,不可能面面诸到,十全十美.军事上都有先退后进 迂回穿插的间接路线战略,我们许多理论家在面对比军事复杂百倍的社会问题时,却往往会纯情得象十六岁的少男少女.

九,现在开始来正面评价朱.政治上因位置所限,且不说它;经济上可以拿格林斯潘垫背,作个比较.

格氏现在有点丢价,但他曾经被吹捧成前无古人的不可一世人物,各种赞誉纷纭而来,但他到底做了什么呢?

格氏不过是在市场经济已经成熟规范,经济已进入自我良性循环的美国,对宏观经济作些微调,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朱则是在百孔千疮,矛盾重重的中国,在引导社会艰难转型的同时,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两者的难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工作力度也不同:美国联邦储备当局,只能对经济实施有限的调节,而中国政府则至今仍是国民经济的主角.

成绩也不一样: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深层改革,并且使中国至今避免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格氏指导下的美国经济,在911前就陷入了衰退.

格氏唯一能更使人赞叹的或许是:他是一个不错的学生.他的一切作为,更符合于主流经济学的规范.

十,中国会是今天这样子,中国人要比西方人多受一道转型之苦,这不是朱或哪个人造成的,这是历史的延持.朱只是在既成的环境下展开他的总理之旅,改造中国.

对于改革与发展,至少我还不知道有什么比朱所作更好的路子.如果是十年前,有人可能会告诫我们:"还有休克疗法",今天,我们知道,这只是胡扯.

有一些制度迷,老在说什么:不要依靠某个人,要靠制度.

他们难道不知道,制度也要靠人来构思 确立,也要靠人来实施?

任何时侯,人都是最重要的.小如企业,也知道人才竞争是最大的竞争.何况这么大一个国家,复杂瞬变,死的制度难道能包打天下?

如果有可能,我会投票支持朱连任总理,甚至支持他更进一步,成为中国的no.1.中国需要他铁腕铁面的"中国功夫",推动法治和市场化进程.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