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褪尽说芳华 |
送交者: 信释 2017年12月22日22:28:58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芳华灭尽说芳华 恺鄢 不幸看了《芳华》,又不幸加入讨论。刚刚在秋念博客发表如下笃评: “都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有人记忆犹新地提起“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芳华》刚好说的是:哪有那回事!“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车确实在大街上隆隆通过,可“解放军"的成员们还不是与全社会一样的世俗.。更别说全军水平的贪污腐败--真有过那个”大学校“吗? 按你的说法,冯小刚那个“棍”就刚好搅起这一滩不雅给人看,附加更多的不公不忿--这都是你所说的“政治色彩”。 说实在的,大概没有人会喜欢《芳华》--从众多的评论可以看出,当今的人们不会喜欢那种生活的,更不会喜欢那社会形态的继续存在。”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我就是那个大学校出来的,不是严歌苓写的那样”- 作为过来人,我不幸也在部队待过,尽管时间不长。我也可以说说。 我想,大家(里的多数人)想说的无非是一句话:把芳华付于那个时代,无异于把花瓣揉碎付与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但是青春一定要有它自己的独特的时代背景——像赌场一样,你手里的牌,完全由不得你的意愿。 《芳华》,是写流水,还是写落英;是写英雄,还是写模范;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它不过是说,我们那一代人中,有人是这样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年华。 至于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如何如何,我只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又是一个个的流水),要是它有它自身的有别于其他社会成分的独特品质与结构,它就会有它的“英雄本色”--看到徐才厚,看到郭伯雄,你会相信那里有什么样的“本色”? 《芳华》反映的是本色还是浮云?还是冯小刚“搅起”什么“沉渣的泛起”? 引起人们好奇的,倒是有两个角色的共同背景,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 男主角自我供述身世:生父劳改继父高干;而女主角也被曝“拖油瓶”的身份——这自然把我的视角聚焦在这些“寄生”于那个纯洁的“大学校”里的“不纯粹”成分,非布尔什维克“分子”。并且,巧妙的有暗示,说女主角在继父家继续遭歧视,包括她的异父的弟妹,(为的是说明她的与众不同的“生理特征”一定是亲生父亲的遗传)。 夫妻离异,出于政治原因,是人类的个体在恶劣生存环境中的自我求生方式之一。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人父母对于子女出路的“自然选择法则”。这些父母的“自然”“本色”赋予他们的子女某些生存“技能”——可以这样说吗? 刘峰,于是copy雷锋,何小萍力求艺术的“一技之长”——要让自己在那个年代活下来,而且活得有点尊严。可是,事与愿违,即使如此,他们还是遭到“大学校”的其他“天之骄子”的某种“集体歧视”。刘峰很快就被singled out,何小萍也终于未能幸免。 如果我要说,这种“特异的”生存色彩,是严歌苓和冯小刚的某种“搅法”,你还真无法排除——正是他们二者,被文工团先后“滤出”,“左迁”=贬职,却又殊途同归在战场上“卓越表现”,立功受奖——他们虽然不是“天之骄子”,却必定是剧本的“本眼”。 然后,是“功臣”的光环也未能带给他们额外的尊严,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可“沉渣”却永远处于“再踏上一只脚”的“永世不可翻身”的悲催地步,即使瞬间的“泛起”也无华无实。 没有人会把他们的“泛起”于沉沦与雨果的Les Miserables相提并论,但是,可以看到,他们的《芳华》还没有激情开放,就已经被摧残而过早凋零。 而他们的心灵,大概永远未曾......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