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刘仲敬 大老粗是无能为力的 |
送交者: 亚当 2018年02月22日14:35:56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刘仲敬的言论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可怜的是出声的人不具备批判的能力。 批判刘仲敬,不需要具备他那么强大的才、学、识,只需要基本的才、学、识。你要针对他某个论述,或者考证他的论据不成立,或者分析他分析论据支持论点的过程不合理。 有基本才、学、识的人,知难而退。没有基本才、学、识的人,自曝其丑。 以他的短文“排华学”(附注1)为例,你或者考证他的史料不成立,或者分析他分析史料支持论点“文明包含排华”的过程不合理。 出声者都是头脑简单的大老粗,或骂脏话、发疯了、疯子、反共的华人都不好,或说不需要反驳,因为美国各级政府道歉了。这类标题贴或标题,让人倒胃口。 我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你爱青菜还是萝卜,没人在乎”,说过只说青菜好吃、萝卜好吃、都好吃、都不好吃,等等观点,那没用。要细细地说出理由来,所以要写出文章来。近日我链接或转发过一篇文章,是FT中文网上某法学家在今年“新年期许”论坛上的长篇演讲,标题是“我们需要一个说理的社会”(附注2)。说理就是要论证,要细细的发言或写文章。 刘仲敬的Medium账号里,是他的推特言论的备份。我曾经全部读了一遍,顺手做了链接或转发。看到“排华学”引出的好笑反应,想起多日没读他的推特言论了,就再读他的新论,顺手做出链接或转发。 刘仲敬是个天才的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对这方面有兴趣的人,读他的东西,必有收益。不爱读书的大老粗,尽管绕道,何必麻烦自己呢?自娱自乐,干什么不行呢? 附注 1. 刘仲敬| 排华学 https://medium.com/@LiuZhongjing/排華學-f87a8f8908c 2. 梁治平| 我们需要一个说理的社会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6329 ———————— 附录 亚当| 你爱青菜还是萝卜,没人在乎 俗话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对这么简单的选择,就会有无穷的观点:青菜好吃、萝卜好吃、一样好吃、都好吃但青菜更好吃、都好吃但萝卜更好吃、都不好吃但青菜更难吃、都不还吃但萝卜更难吃…… 甲只说观点:青菜好吃而萝卜难吃。乙只说观点而自夸为观点交锋或交流:青菜难吃而萝卜好吃。这样的观点交锋或交流就只能比谁嗓门大了。 觉得自己的观点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需论证,除了懒于思考和表达外,还因为心智封闭在契诃夫讽刺的套子中。 美国哲学学者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一个科学学派有一套范式,包含了基本假设、研究方式一整套东西。科学学徒跟着导师学习在一整套范式中做研究。一个学科中有一个主流学派和几个竞争主流地位的非主流学派。如果主流学派被非主流学派替代,主流范式就改变了。有些原主流学者会改宗新主流范式,但有些原主流学者不会改宗,只能自然淘汰,也就是年老不再发表论文。 范式就是一种套子。范式和范式改变被使用于相似的很多非科学领域。 很多人觉得,观察和报道事实,应该客观和中立,但是对于事实的科学观察和报道以及其他领域的新闻报道和史料考证等,都有观察和报道者所处范式的作用。为什么观察和报道这类事实而非其他,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观察和报道这个事实,为什么突出报道事实的某个部分,都有范式的作用。 科学或哲学、评论等都是先有观点(制约事实的规则或倾向性)猜想后,再找事实加以分析,论证观点。范式的作用更大。有些涉及利益或价值观的哲学或评论,更在观点之前先有类似于科学学派基本假设的利益或价值观立场。 文章有立场和观点,太平常了,不值一提。阅读要注意的是,文中事实是否可靠,对事实的分析是否合理,能否支撑观点。不能在阅读中对这些进行思考,并用对别人文章和事实的思考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瞎编个罪名,片言只语攻击一下,就是套子中的反智主义者的无能表现。 青菜萝卜,你爱什么,没人在乎。合理深入地思考,细致地分析事实,支撑起你的观点,可能还有点意思。当然,如果你觉得权力和金钱才值得劳心劳力花时间,对事实、价值和概括的好奇心和探究,没有报酬,是吃饱了撑得,那你就继续随口发表和反对观点吧,不过还是不会有人在乎的。 (2015年12月4日) ———————— 亚当| 知识阅读和写作的级别 知识读物可以分成四级: 最低级的是通俗读物,照理应该是学者写的,但也会有非学者的爱好者写作,例如《明朝的那些事儿》引起的历史通俗读物写作热。这当然是给外行读的。 高一级的是教材,学者写的。给学生读的,爱好者也可能读。 再高一级的是参考书,学者写的。给同行或外行查阅的,也可以供学者和学生通读。通读参考书的爱好者比较少。 最高级的是论文(长篇的就是专著),学者写的。给学者和学生读的。读论文的爱好者更少。 没做过做研究工作而只读通俗读物、教材的外行或爱好者,读到论文就晕了,怎么可以不按畅销通俗读物或教材的说法,别出心裁地定义基本概念和术语,论证新说。你有两条路,一是从论文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学术写作,二是别再自找麻烦读论文了。 不入流的是第三条路,找点自以为的论文毛病,批判一下,宣布这篇论文是胡扯,得胜还朝。这是大字报的写法。更麻烦的大字报写手,你指明了他胡扯之处,他要扳回面子,找你继续纠缠。 (2015-9-20) ———————— 亚当| 了解刘仲敬 刘仲敬是有些人读到过或听说过的作者。他曾自称有一段时间每天三分之一时间阅读,三分之一时间写作,三分之一时间上网。写作的结果是几部历史学书籍(附注)、大量历史学论文、评论、演讲、政治等方面的评论,而上网的结果是大量网文。 刘仲敬的作品,按论述对象来区分,可以分为关于历史的和关于现状和未来的。 他关于历史的作品,可以分为学术(历史学)作品和通俗作品。他的历史学研究,核心领域是中国现代政治史(中国大陆历史学所用的“中国现代史”一般是指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扩展到东亚大陆前现代政治史。他的历史通俗作品,扩展中国当代政治史和世界政治史。对于中国当代政治史,很难做学术研究,因为档案公开的较少。 他关于现状和未来的作品,主要是基于对于历史倾向性的研究的政治评论。 他的历史学著作获得同行的很高赞誉,似乎没有反对声音。他的学术水平,可以读读他与大陆一流晚清史学者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的对谈。马勇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表现得不如客串的刘仲敬。 他的历史通俗作品和政治评论,获得的大多是赞誉,但也受到少量历史学和政治外行的批评甚至人身攻击。例如:关于中共打败国民党基本上是由于苏联的支持的论述,受到亲中共者的批评攻击。关于东亚大陆政治史主要不是华夏主导的大一统历史和东亚大陆处于文明的边缘并且主要是外来文明的接受者的论述,受到大华夏主义者和中华帝国主义者的批评攻击。关于中共政权走向崩溃(大洪水)的论述,受到相信“中共万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者的批评攻击。这种批评攻击当然大多是毫无阅读价值的,因为这种人对相关的历史学、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都不学无术,不读书不读严肃新闻,只喜欢大批判和人身攻击。几乎不写文章,难得写大批判和人身攻击文章,突然发作得像打了鸡血似的。 刘仲敬的多方面学养,来自从童年开始的自我博雅教育。因为闲得无聊,他从童年开始通读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此后阅读面很广。 刘仲敬在历史学中推崇历史哲学而贬低史料学。他在读医科大学时,读了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著作《西方的没落》及其中国接受者雷海宗的《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自称接受而形成了认知地图。斯宾格勒把世界上几个文化看作生命体,从产生的春季到形成文明而走向消亡的冬季,最终成为文明的灰烬。这个过程是由几个因素决定的。这种历史哲学没有被后来的西方大多数历史学者接受,只有汤因比等个别学者接受并写出多卷本的世界史,但被批评为对史料审辨有较多问题。 历史哲学和史料学的关系,类似于新闻评论与报道的关系。报道者为什么报道某件事,当然因为对时局有一定的看法(“新闻哲学”),要报道在此看法中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但是人们读新闻媒体,主要还是读新闻报道,其次才是读新闻评论(纯“新闻哲学”)。同样,人们读历史,主要还是读史料,其次才是读纯历史哲学。 除了斯宾格勒的文化的生命哲学,刘仲敬也受到与前者有所矛盾的休谟等苏格兰启蒙学者的很大影响。启蒙(更确切的称呼是“寻路”)学者,最有名的是伏尔泰等法国理性主义者,但苏格兰经验主义者是同样重要的。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理性主义把抽象物如文化、法律制度等看作先验的、彼岸的,人的理性(心智)可以逐渐接近它们,而经验主义把抽象物看作众人心智中约定的,因而需要调查分析传统的约定。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中的文化兴衰过程,似乎偏于先验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历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学等方面都形成对立。在政治哲学方面,理性主义较为激进,而经验主义较为保守。 刘仲敬关于民国政治主要是国际因素作用的结果的以及东亚大陆政治主要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的论述,就东亚史研究来说,有其先驱者,如陈寅恪关于鲜卑等内亚势力对隋唐五代的关键作用、王国维关于辽金元对东亚大陆的重要作用、欧美日本对蒙古对东亚大陆的关键作用、美国新清史学派关于清帝国最重要的是内亚部分。 刘仲敬的不少作品大量使用隐喻等修辞手段,这也是受到斯宾格勒的影响,而斯宾格勒继承了尼采等人诗性哲学的传统。隐喻等可能具体化和简化抽象复杂的概念,但也可能不能清晰地表述概念,反而损害可读性。 附注 刘仲敬的历史书籍: 《民国纪事本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从华夏到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安•兰德传 : 生平与思想》。商务印书馆,2015年。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守先待后 : 思想、格局与传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近代史的堕落‧晚清北洋卷:刘仲敬点评近现代人物》。八旗文化,2016年。 《近代史的堕落‧国共卷:刘仲敬点评近现代人物》。八旗文化,2016年。 《远东的线索:西方秩序的输入与中国的演变》。八旗文化,2017年。 (2017-7-3) ———————— 亚当| 宏大历史哲学的突破 历史研究可以分为三类:史料学、历史哲学以及二者的结合。历史学者大多做史料学,少数做史料学和历史哲学的结合,极少数做历史哲学。历史哲学又可以分为小型历史哲学和宏大历史哲学,后者更是罕有人迹。 宏大历史哲学的先驱是英国学者阿诺尔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1934至1961年出版了12卷的《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包含7个文明的历史,但被批评为对非西方文明的史料审辨不足。此后30多年无人敢于问津宏大历史哲学,都觉得太难了。 由于几位奇才的大作,宏大历史哲学从1990年代末以来可以说是已经获得突破。 第一位奇才是美国的贾雷德·梅森·戴蒙德 (Jared Mason Diamond,1937年9月10日-),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教授。1997年出版《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中文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这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基本观点是环境地理和生物地理影响社会发展。 戴蒙德说,这种观点被历史学者们认为是错误的或过于简单的环境决定论,或者认为了解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差异和社会差异太难了,但是一些学科提供的新知识提供了对上述问题的新眼光。这些学科有:涉及农作物及其原始野种的生物地理学、涉及家畜及其原始野种的行为生态学、研究人类及有关动物病菌的分子生物学、人类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学、语言学、考古学、对技术、文字和政治组织的历史研究。 戴蒙德青少年时的志向和学养受到父母的影响。他母亲是教师兼语言学者,父亲是儿童遗传病医师。他中小学时志向是医师,7岁时还曾狂热地观察和研究野鸟。从小学到大学主要受到语言、历史和写作训练,然后读生理学研究生,1961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研究分属两个领域,一是分子生理学,二是演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演化生物学是生物历史的科学。 第二位奇才是以色列的尤瓦尔·诺尔·赫拉里(Yuval Noah Harari,1976年-),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2012年出版《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Sapiens: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中文版:中信出版社,2014)。这也是一部人类发展史,从如下多学科角度考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心理学等。 赫拉里2002年在牛津大学耶稣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专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 第三位奇才是中国的刘仲敬(1974年12月10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现代史方向博士生。读博士两年,已出版专著5部: 《民国纪事本末》(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 《从华夏到中国》(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 《安·兰德传 : 生平与思想 》(商务印书馆,2015年)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5年) 《守先待后 : 思想、格局与传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刘仲敬从中国现代宪政史扩展到华夏政治史,旁及世界政治史。刘仲敬的文章网上很多,称得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刘仲敬12岁(1986年)和13岁之间,为消磨时间开始读《史记》,遇见精彩的段落就会默记默诵,不看《表》、《志》之类讨厌的流水账部分,只看本纪、列传之类有故事、有文采的部分。这条线路引导他读完了二十四史的大部分中有故事的部分。 刘仲敬1992年17岁考入华西医科大学。1996年21岁毕业后任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法医10年。 刘仲敬说影响他最大的是约2003年之前读的三本书: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雷海宗的《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他认为,“……雷海宗是斯宾格勒在中国的真正继承人。他们和主流的差别不在技术上,而在格局上。这种分歧不是更加精确的实证研究所能解决的。从根本上讲,以文明兴亡为对象的思辨和以历史事实为对象的实证是两种东西。后者的主要用途在于为前者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材料;但如果没有前者,后者就没有什么意义。”(附注) 刘仲敬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演化生物学的影响,比较像戴蒙德。 2009年34岁进入四川大学世界史专业读硕士,37岁获硕士。译有大卫·休谟《英国史》和麦考莱《英国史》。2013年38岁进入武大历史学院读博士。 附注 晶报访刘仲敬:智力优越的“游士”和极端脆弱的少数派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4011398862.html (2016-1-24) ———————— 亚当| 当代中国历史学者中的几位刺猬与狐狸 在古希腊诗人阿基罗库斯留下的残章中有这样一句:“狐狸知道很多东西,刺猬却有一个绝招。”英国哲学和历史学者以赛亚.伯林爵士说,学者和思想家也大致可以分成这么两类:一类对世界有一个统一的看法,追求普适的理论和解决――刺猬;而另一类体察个体的多样,追求不同甚至相互抵触的目标――狐狸。比较著名的刺猬有:但丁、柏拉图、卢克来修、帕斯卡、黑格尔、陀斯妥也夫斯基、尼采、易卜生、普鲁斯特等;而狐狸有:莎士比亚、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蒙田、埃拉斯穆斯、莫里埃、歌德、普希金、巴尔扎克、乔伊斯等。(《刺猬与狐狸》,收入《俄国思想家》) 在历史学中,偏重史料学的学者可以算是狐狸,中国历史学者大多如此。极端者如傅斯年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钱钟书也是。偏重历史哲学的学者可以算是刺猬,中国历史学者中比较少。中国第一部通史的作者司马迁是刺猬,他的史学观是追求古今普遍的倾向性或规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王国维和陈寅恪是刺猬。 史料学者可以不做或略作倾向性或规则的概括(思辨、猜想),而历史哲学学者一般需要具备史料考证基础或史料审辨能力。与科学研究相比较,史料搜集和考证相当于科学实验或田野考察,历史哲学相当于科学研究者对数据概括出规则或倾向性。 当代中国历史学者中的刺猬的例子有高华、吴思和刘仲敬,而狐狸的例子有杨奎松和沈志华。 高华教授(1954年5月12日-2011年12月26日)的名著是《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中共式思想改造的缘起与模式。此书的一大特色是构拟出历史人物的意图,这在偏重史料的学者看来不够可靠,但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构拟传统悠久,在中国,《史记》中就常见,只能比较不同构拟的合理性程度高低。此书的史料基础很厚实,引用文献200多种。 高华教授是南京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和博导,兼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和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 吴思(1957年5月-)的名著是《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和《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等。 吴思曾在《农民日报》工作10年。他在接受BBC中文网专访时说,干记者干久了很容易就发现,中国社会并不是按照明文的法律规定、文件规定运作的。《潜规则》所举的一个例子,关于化肥是怎么分配的,就直接来自我的记者经历。”“从那时起,我开始意识到中国社会的运行有一套不明说的规则。……直到1990年代我细读明史,才有了进一步体会。"潜规则“首先是官和民的关系,但也包括官和官的关系,以及官和上级之间的关系。” 吴思所谓的血酬定律和元规则及二者关系是:“血酬定律说的是暴力的投入和产出,简单来说就是三条。第一,血酬就是暴力掠夺的收益。第二,血酬定律是指当暴力掠夺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暴力掠夺就会发生。换句话说,暴力掠夺行为与收益正相关,与成本负相关。这是一个事实判断。第三,暴力掠夺不创造财富,于是就牵涉到暴力掠夺集团跟生产集团的关系问题。“元规则”是决定规则的规则,在历史事实上,这个元规则就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当然,暴力最强者也不能一意孤行,他要考虑到生产集团会不会偷懒,民众会不会反抗、逃亡,然后寻找一个最佳的掠夺率,不管是税率还是对自由的限制。元规则的主导者是暴力集团,是暴力最强者;他们计算成本收益的算法,是用血酬定律来描述的。” 吴思是北京人,近期才辞去《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和副社长。 刘仲敬(1974年-)的著作有《民国纪事本末》、《从华夏到中国》和《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等,其最大特色是概括出国际体系对近现代中国的塑造。 刘仲敬是四川人,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和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杨奎松教授(1953年10月-)的名著有《革命——杨奎松著作集》(四卷本,一. “中间地带”的革命——从国际大背景看中共成功之道、二.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三.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四.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等。 1982年1月至1987年2月。他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任编辑,搜集了很多中共至今未开放的档案。 杨奎松教授生于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和博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学术委员。 沈志华教授(1950年4月-)的名著有《朝鲜战争揭秘》、《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等。 1990年代,在苏联解体后俄国史学界比较混乱的时期,身为富商的沈志华斥资数百万从俄美购得大批前苏联解密档案并无偿向学者开放。 从1996年至2002年间,沈志华与中国社科院合作,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36卷《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引起史学界的轰动。 沈志华教授是北京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和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多个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2015-8-21) ———————— 亚当| 刘仲敬是中国人文学钟摆反向摆动的一个代表 人文学是学术之祖,分化出科学。科学中采集数据和对数据概括出倾向性或规则 是一般程序,但人文学因为剩下的对象太大太复杂,还是延续考据学(如搜集考证的史料学)和哲学(如思辨猜测历史倾向性或规则的历史哲学)的分裂,研究时尚的钟摆在两端之间摆动。 中国人文学的现状是考据学为主,但新一代学者的不满声音越来越大,钟摆正在从考据学那一端向哲学那一端摆动,刘仲敬是一个代表。 在此之前钟摆向考据学端摆动,始于文革后批判之前人文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全盘应用。 更早的向哲学端摆动,始于1950年代,如史学中的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等的以(马克思主义)论带史。 更早的向考据学摆动,始于清初。学者痛感明代义理之学无济于世,然后又遭受统治者严密的文化控制。现代胡适等开创的新人文学,还是以考据学为主。 更早的向哲学端摆动,始于宋代理学。更早的向考据学摆动,始于汉学(汉代对先秦典籍的注疏之学为主的考据学)。更早的就是先秦诸子之学的哲学爆发了。 (2015-9-20) ———————— 亚当| 刘仲敬说了什么 刘仲敬的“格局、结点、路径和命运”(附注)说了什么呢? 这个记录稿标题的顺序不恰当,应该是:结点、格局、命运和路径。 首先是结点。结点是重大事件,如同棋局中的关键几步。重大事件约束了棋局的后续变化,也就是格局。棋局的变化约束,约束了博弈者的后续招数,也就是博弈者的命运。受到约束的后续招数,也就是博弈者的路径。 重大事件可能是先前格局导致的,也可能是偶然的,所以并非必然论或决定论。 这是一种历史哲学,或者如刘所说,是不限于历史的普遍哲学。刘将之溯源到休谟,再溯源到苏格兰启蒙学者: 【提问人H:您的解释模型跟哈耶克的心智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他现在在中国一直很火,但是他的那本《感觉的秩序》,就是提出整个心智模型和道德哲学基础的这本书,却不太受重视,到现在都没有翻译。您有考虑过翻译他的东西吗? 刘仲敬:这个,我的学说其实跟他关系不太大,而跟休谟的关系倒比较大一些,但是两者之间是有(?),你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基本(?)就是,模式、自发秩序,通过博弈来自发演变,这种演化论的模式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且它可以抽离具体学科,也就是说,它不一定要用在经济学,或者是社会学或者是历史的具体项目有关,实际上他可以跨学科用到很多不同的项目上。而如果说这种东西要有一个思想根源的话,那么苏格兰启蒙运动就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根源。哈耶克也好还是其他人也好,都是从这个思想根源里面搞出来的,萌发出来的。就像是同一个民族,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后裔。或者说是像你和你的表兄弟,长相都有点像你的祖爷爷,因为你们是[同根生的],这叫做家族[遗传]【家族相似性,维根斯坦《哲学研究》中的比喻,指一个类的部分成员A与部分成员B有共同属性X,B与部分成员C有共同属性Y——亚当】。至于那本书的话,我想应该是排在前几名的。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性顺序中间,他怎么说也是前四名。 历史哲学和史料学是历史学的两大部分。史料学考据历史事实,如同新闻报道考据读者感兴趣的新事实。历史哲学思辨/猜测历史事实/现象背后的规则(例外很少)或倾向性(例外较多)。 历史学者中有单做史料学的,也有在做史料学基础上做历史哲学的。单做历史哲学的很少,如汤因比的历史哲学的大部分没有自己的史料学基础。单做历史哲学,和做其他哲学的风险相同,猜错了就全错了,当然猜对了价值无量,因为覆盖面太大。王国维和陈寅恪都是因为猜对了而享有崇高地位。 刘罢黜史料学而独尊历史哲学,批评沈志华和杨奎松过甚,有失偏颇。 附注 刘仲敬| 格局、结点、路径与命运 http://site./bolun/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4212535 (2014-12-6) ———————— 亚当| 刘仲敬是用哲学图解历史吗? 看到有的网人批评刘仲敬是用哲学图解历史。这种批评错得可笑,因为批评者不做历史研究,不懂历史研究。我曾经说过: 【历史哲学和史料学是历史学的两大部分。史料学考证历史事实,如同新闻报道考证读者感兴趣的新事实。历史哲学思辨/猜测历史事实/现象背后的规则(例外很少)或倾向性(例外较多)。 历史学者中有单做史料学的,也有在做史料学基础上做历史哲学的。单做历史哲学的很少,如汤因比的历史哲学的大部分没有自己的史料学基础。单做历史哲学,和做其他哲学的风险相同,猜错了就全错了,当然猜对了价值无量,因为覆盖面太大。王国维和陈寅恪都是因为猜对了而享有崇高地位。】 做史料学,当然不能从哲学出发考证历史现象。这类批评刘仲敬的网人,以为历史研究就是史料学。 刘仲敬不做史料学,做的是历史哲学,对已有史料思辨/猜测其背后的倾向性。这种研究当然是从基本假设(哲学观点)开始的,但研究过程也是验证和发展基本假设,并非图解。这种研究是毫无争议的历史研究,评价只能是与同类研究比较高低。 从史家才(历史研究能力)、学(多方面学养)、识(对历史的见识)来看,刘仲敬在中国历史学者中都是少见的,成果也很好很不少,前程不可限量。 批评者只是历史爱好者,历史学入门常识都不具备,批评文章惨不忍睹。这种云泥之别也具有喜剧性。 (2015-3-14) ———————— 亚当| 刘仲敬说中国人不是人,那么他是中国人吗 看到一个标题:从“中国人不是人”讨论刘大师和他的本坛粉丝,猜测可能是读了我推荐的刘仲敬文章“牛排、豆腐与观音土,西方人、非西方人与中国人”(附注)。文中有句话是:“ 所以中国人不是人,正如鲸鱼不是鱼。” 上面那个标题,不能引起我的阅读兴趣。我每天要阅读大量材料,很多是要看标题来判断是不是值得阅读。从刘仲敬的一句话讨论作者等人,这是大批判的套路,毫无阅读价值。 人各不同,很多人是喜欢围观大批判和打架的,附带也会看看刘仲敬的这篇文章。读刘仲敬的文章,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我在一个论坛转贴刘仲敬的这篇文章时,随手加了些简注: “人是一个构建的概念,大体是日耳曼骑士军事荣誉感、布尔乔亚财务荣誉感和基督教灵魂不灭论的混合物。日本武士和日耳曼骑士的关系,有点像豆腐和肉。非基督教的灵魂不灭论,有点像基督教牛排的豆腐。非封建【分封——亚当】体系的资产阶级,有点像西欧布尔乔亚牛排的豆腐。费拉【顺民——亚当】和列宁党【列宁首创的组织严密的中央集权政党类型,如共产党、国民党、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纳粹党——亚当】的结合,可怕之处在于,不仅没有三种牛排当中的任何一种,连三种豆腐当中的任何一种都没有了。所以中国人不是人,正如鲸鱼不是鱼。这话不是要黑谁,而是冷酷的科学分析。” 但是要详细注解,我也没这个力气。我曾经给他的一篇小文章加了较多注解(附录),太烦了。 刘仲敬说的“中国人”,就是需要注解但是注解会很长。 刘仲敬有时说的“中国人”,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国籍者或再扩大到中国血统者,有时的意义是华北部分人,例如说北京-天津-曲阜-开封连线画出的矩形地区中的人。为什么这么限制呢?说来又很烦。 刘仲敬的研究领域核心区是中国现代政治史。他认为中华国族建构没有成功,包含了诸华夏族群(诸夏)和诸亚洲族群(诸亚)。他把其中的一个华夏族群叫做“中国人”。 刘仲敬的这篇文章中的“中国人”,估计是他的狭义的。至此可以回答本文标题中的疑问了,他认为自己不是狭义的“中国人”,而是巴蜀人。 刘仲敬写东西,不注意可读性,甚至有面向高级读者之嫌。不过他的东西是很值得读的,不管你是否同意,启发性是很强的。至于对他搞大批判的东西,就我不小心扫视到的来看,给他当学生都没有资格。 附注 刘仲敬| 牛排、豆腐与观音土,西方人、非西方人与中国人 https://medium.com/@LiuZhongjing/牛排-豆腐與觀音土-西方人-非西方人與中國人-29c9a499791f (2017-5-28) ———————— 亚当| 阅读狂童成才者和少小读闲书少的反智主义者 知识生产者中有些是阅读狂童出身,有些颇具传奇性。 例子之一是王小波,14岁初一碰上文革,就此失学,但他的幸运是,老爹是中国人大的逻辑学教师,家中有两大书橱书,让他原本就爱好阅读,此后更是自己读了两年书。 16岁去云南农场做知青。19岁转到山东牟平插队,后作民办教师。20岁回北京做工人。25岁之前开始写小说。26岁考进中国人大贸易经济系贸易经济商品学专业(工科)读本科。30岁任中国人大一分校教师,开始写作中篇小说《黄金时代》。32岁进入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小说,其间得到台湾移民美国东网历史学者许倬云的指点。36岁任北大社会学系讲师,39岁任中国人大会计系讲师。 同年(1991年)《黄金时代》获台湾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由于中国文学奖的政治和关系因素太强,台湾联合报文学大奖具有汉语文学最高奖的地位。1995年 5月,其《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7月,《未来世界》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40岁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45岁心脏病突发逝世。此后,他的作品盛行于世。 相对于他的小说,我比较喜欢他的杂文。 第二个例子是冯唐,真名是张海鹏。冯唐的发小儿、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庄新宇曾言,他(冯唐)要非常理性地、非常有计划地系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样的野心从八九岁就有了。 记者苏娅采访[1]之初,让冯唐用名词罗列对过去生活的印象,他脱口而出:“影印版的‘三言二拍’、中华书局出的《史记》、没有风扇也没有空调,闷热的北京夏天的下午、外文局引印的盗版英文小说、北大未名湖、东南3条5号协和医科大学解剖室、托福考试、去美国带着的30块钱炒锅、面试和案例。”沿着这些名词,划过去的37年光阴游动起来,明明暗暗。 汉语阅读最早始于初中时读王力的《古代汉语》,手边与之相应的工具书是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然后是“前四史”。英文阅读开始于当时流行的《新概念英语》,随后背了三遍梁实秋编的《远东新袖珍英汉词典》,又按美国现代图书馆开出的最佳英文小说书单,读海明威、萨克雷、狄更斯、劳伦斯、奥斯汀的原著。再折返汉语,读周作人、曹聚仁、梁实秋、鲁迅,透过他们的书评,按图索骥找文学书读。如此一长串经典文本,并没有湮灭北京胡同、大杂院里的鲜活世事打下的印迹,这些印迹以口语形式被冯唐植入小说。 在“一直想忘记写作,而没有忘记”的日子里,冯唐开始在草稿上写作。通常形式是日记,日记之外,还有一本无意识地写完的小说《欢喜》,写于17岁(1988年),35岁出版。 张海鹏13岁就读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19岁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7岁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因为觉得研究项目难以突破,进入美国艾默里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读硕士,29岁获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就职于商业咨询顾问业著名的美国麦肯锡公司,做到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41岁加入香港中资的华润集团,任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去年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被中纪委抓捕后,43岁的张海鹏于7月向华润集团辞职。 冯唐在美国读MBA时,暑期实习,被困在新泽西,穷极无聊,于是重新想起写小说这件事,提笔完成了《万物生长》的雏形。33岁,出版处女作《万物生长》,《万物生长》与《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合着《北京,北京》,成为冯唐的“北京三部曲”。其后又写作出版了多部小说以及诗歌和随笔。 在纷繁的领域和诸般身份之间越界穿梭的生活,似乎让人匪夷所思,而在异常忙碌的生活中,写作时间总是需要从“每周超过80小时”的工作时间中挤出来。“如果晚上11点之前工作完了,还没筋疲力尽,就写一点,两周写一章。”通常,一个长篇的“故事线”得趁每年的春节长假写下来,再依据“故事线”每天写一点,如此日积月累,基本完成三分之一后,用四周时间,“屏蔽”所有事,关了手机,断了网线,集中地写最后三分之二,修改、润色。 冯唐的作品没读过,但他每天在职场工作十余小时,还能高产好评文学作品,实在让人惊讶。 第三个例子是刘仲敬[2]。12岁(1986年)和13岁之间,为消磨时间开始读《史记》,遇见精彩的段落就会默记默诵,不看《表》、《志》之类讨厌的流水账部分,只看本纪、列传之类有故事、有文采的部分。这条线路引导他读完了二十四史的大部分中有故事的部分。 18岁考入华西医科大学。22岁毕业后任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法医10年。35岁进入四川大学世界史专业读硕士,38岁获硕士。大卫·休谟《英国史》和麦考莱《英国史》。39岁进入武大历史学院中国现代史专业读博士。读博两年,已出版专著5部:《民国纪事本末》(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从华夏到中国》(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安·兰德传 : 生平与思想 》(商务印书馆,2015年)、《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5年)、《守先待后 : 思想、格局与传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刘仲敬的文章网上很多,称得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网上历来有片言只语攻击著名知识生产者的风气,或因为政治原因,或因为红眼病,或因为自抬身价。这种反智主义者一看就是读书太少,不会思考,连段落都写不好。 附注 [1] 第一财经日报访冯唐| 青春完结,生活继续 http://www.fengtang.com/articles/media_reports/1245600606.shtml [2]刘仲敬| 自叙读书经历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4817012/ (2015年12月1日)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