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别以为“美军来了,胜利就来了” |
送交者: 半猿 2002年01月07日14:31:31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老参谋 整理 成文评述:这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第一篇从战略高度上剖析一旦发生“台海战争“后,假若美国人干涉的情况下,台湾人所持的心理。是一篇好文章。老参谋为此重新加了一个大标题,并对此进行专门的评论。 历史上,“国军“(以下省略双引号),一直是依仗美国人的支持来与我军作战的,因而不断荣获“运输大队长“一光荣称号。这当然是过去了。但今观当代的国军,也就是今日的台湾军队,其实也是扮演着这一角色,只是由于环境和时代的不同,形象的逼真程度不同罢了。 但是,全世界谁也不相信,一支军队若依靠外来的军事支持,尤其是武器装备的支持,是能够打败对手的。在我的记忆中,二十世纪,也仅仅只有一个以色列做到这一点。小小的以色列能够在二十至三十多年的时间内,依靠美国的支持,打败一个个强大而又虚弱的阿拉伯军队。由此,作为国军,也就是今日台湾军队,谁能相信它凭借着手中的美国武器,或者说是法国武器,能够战胜本身具备强大武器研制和装备操作能力的人民解放军呢? 这也正是台湾人,尤其是台独们所担心的。因此,在他们的心理上,他们幻想着美国人的参与,幻想着一旦打起来,尽可能地将美国人拖下水。 这的确是一个如意算盘。 但我一想到美国人在金门防御战为国军舰艇护航时的情景,我就可以判定,美国人决不会拿诸多的生命与我们打一个他们非常惧怕的近战的。今天的中国,已不是那种“告诉他们,他们已进入十二海里的我方领海了。“的年代。今天,我们不敢说能够制海,但我们绝对可以制三四百海里的范围。这就是近战的有利环境。 由此可以判定,美国人也是极不希望两岸打起来的。 其实,我也不希望大陆与台湾打起来。因为毕竟是中国人打中国人。 可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怎能随他去呢? 所以,它敢独,我就敢打。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应当叫“民族解放战争“,而决不是统一台湾战争。为什么呢?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台湾不想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李登辉又是前日本军官。台独的主要头目基本上都是日本血统。由这样一帮日本狗掌握的台湾,其实就是殖民地台湾。 由此,统一台湾的军事斗争,其实就是“中华二十一世纪的民族解放战争“。 其实,美国人真的来的,又当如何?大不了不就是撕破面皮,两败俱伤么?东风吹,战鼓擂,现在的人儿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这当然不仅仅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实力。 来吧,我欢迎美国人加入战争,也不枉此生再来一次抗美救国战争。 下面的文章写得挺好,请阅读-----! 冷战后,支配世界各国关系和动力结构的根本因素还是两大类别:一,观念因素:政治和意识形态,目前持进攻势态的是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思想原则,被认为代表当代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必然方向和程度;二,利益因素:国家经济利益和民族生存和发展。这个古老的国际生存法则在今天的首要表现方式是技术文明流通和竞争,国家和区域集团间的贸易联衡和战斗。大家都知道,在今后几十年内,世界王公诸侯的排位,将由此决定。台海两岸关系以及命运,将在这两大因素塑造的世界环境中发展和消长。认识自己和这两因素的关系和力量所在,是两岸政府制订相关战略和策略的出发点,换句话说,是生命线。 毫无疑问,在观念因素方面,中国大陆现在处于守势,只能忙于招架,试图躲开击向这块软腹部的拳头。 相反,台湾已被西方认为是华人社会中最自由民主的。台湾有明确的政治和观念方面的优势和长处。在这方面,对西方,谁敌谁友无可争辩。似乎可以说,如果台湾在这方面向主动出击,带动全局转化,形成一个有利于自己伸展的环境,以求在未来统一的谈判桌上获得最佳条件,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谋略。然而,各种迹象表明,台湾的主要能量,不是用在这个方向。多数华人的印象,是台湾在另一个战线上“向不可能性挑战”--向根植在中国人意识中的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利益挑战。台湾领导人的一系列言论和行动,在任何华人社会中,包括岛内,都不被多数人看作是有意中国统一。很难说这完全是因为在“统一”“分裂”的定义上大家都以的话语系统为准的原故。 你可以看到,非律宾在南海闹事叫喊“中国威胁”,西方一串串“遏制中国”的号角声,都在台湾的报纸上获得共鸣。出于生存需要,台湾力图把对自己的导弹威胁演绎为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威胁,提醒日本等等也应该“担忧”。虽然西方欢迎这种说法,但和李登辉先生访美一样,结果是海外华人中反共派别进一步萎缩。台湾关于大陆的政策行为,很大程度为的是内政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精明的政治。但就两岸关系的大角度而言,它不在有希望的轨道上。除了被动、短程和情绪化外,它不仅是自己扬短避长,而且帮助此消彼长。最后,台湾的优势方面也将被转换掉。由于这种齐心合力地向中国人最一致的地方挑战,今天,中国大陆政府在海外大陆学人中获得的默认和支持正在稳步回升。民族情绪在中国人中高涨,为完成从共产主义信仰向民族主义支柱的“软着陆”提供基矗虽然打民族主义的旗号自有资本,但帮忙更多的是西方、吴弘达式的民主斗士以及台湾的大陆政策。人们很清楚,美国人对中国大陆的言词和行动,拉也是为了利益,打也是为了利益。他们不想只看着别人在大陆赚钱,他们又担忧中国也因此富强起来。他们虽然没法全面围堵,但能造点麻烦就算一点,能抵制一天就算一天。在这种实际而短视的战略下,美国正在帮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最惠国问题上做文章的民运人士如同钻在一架四面推拉的风箱里,现在已不被认为有在理论、政治或道德上作贡献的可能。别无选择的结局是,在可见的将来,自身将会有变化,但执政这个事实将不会变化。在浓重的忧患意识下的高层,共识远多于西方想象的分歧。可以说台湾问题已成了的健身房挡箭牌,台湾的大陆政策外交政策和西方的利益行为配合得越好,走得越远,她身边的大汉将越强壮并充满敌意。台湾正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挣扎。所以,台湾过去一年急于有所突破有其焦虑的背景。虽说“时间绝对对我有利”,真这样想事情就好办多了。 台湾愿意和美国的战略利益挂钩也是不得已。她的两难突出地体现在“国统纲领”中“三通”的条件-承认台湾为对等政治实体,不使用武力-和“亚太营运中心”的计划的对立上。三通的条件,当然是台湾的生存条件。然而,台湾越来越认识到,营运中心的计划,参与大陆经济起飞的过程,对台湾在下世纪保持经济实力本钱,也是至关重要的。况且,该中心不仅是经济的火车头,而且寄托着另一层期望:台湾经济利益的国际化,从而达到以国际利益来阻止武力统一的目的。现在是两个生命条件相互对立:有国统纲领制约,三通不成,“中心”很难。美国联邦快递公司马上要和大陆直航了。而就这么三通呢?国统纲领的生存条件将自动消除。虽然台湾企图以“境外转运中心”的方式来突破困境,然而,和最近台澳航空协定所表明的一样,不管怎么做,受制于人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实力的倾斜已不可逆转。从这里可以了解为什么台湾感到,要“出埃及”,宜早不宜晚。这个盘算有合理的一面。大目标是几十年的埋头发展,因此不会舍得轻易破坏大环境,而且现在打起来损失会很惨痛。对美国共和党右翼人士,“遏制中国”也是宜早不宜晚。 在这个通盘考虑下,台湾的战略价值最高将是“珍珠港”式的导火索。因为一个全面的遏制计划,没有其西欧盟国的参与将是得不偿失的。然而这种参与,需要一种共同的危机感紧迫感。面对目前谨慎的,唯一的办法是鼓励台湾。一旦台海陷在血和火之中,“中国威胁”便为活生生的事实,一个象当年对付苏联威胁一样的联盟将会应运而生,遏制战车随即起动。李登辉先生访美被某些人当做这种规划的一步试探。不过事情的发展并不那么鼓舞人心。当对美国大吼、对台海发射导弹时,远在欧洲的盟国们基本上是无动于衷。东亚离他们太远,而德国或俄国东山再起的意义又离他们太近。所谓“维持亚太战略平衡”,在他们眼里只是美国的个人问题。看到牺牲了台湾也不一定能成事,参议员们开始在这个方向上退却(他们现在开始更多地提醒日本为其未来担心)。 台湾的有识之士当然明白,把自己的命运绑在别人的战车上,危险是很显然的。而且,历史告诉我们,虽然在国际政治中正义原则从来就是灵活的,但最关怀自己国家利益的右派,在战略转换的时候,从来是牺牲夥伴最迅速的一群人。台湾的急迫,除了文宣上的收获,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某些效果则是相反的:参议员们领会到“台湾牌”也有和自己的利益不一致的地方。 报上登载过一位美国教授的警告。她说一九九六年三月台湾总统大选后如果台湾利用美国会白宫矛盾再推动一次首次民选总统的访美,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她劝台湾别这么做,因为那时正是美国和中国大陆的关键时期:美国要为自己的智慧产权,贸易协定执行,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问题和打艰苦交道,不想有别的因素来恶化双方的关系。很清楚,这段话的潜台词是我们的利益第一,不会为任何思想原则牺牲,更不希望朋友来打扰。即使这样,台湾独派人士还在寄希望于他们的美国朋友。最近一阶段,报纸上对一旦动武美国会不会帮忙的问题特别关注。人们极力想从美国人的模棱两可的话中套出保证的含义来。这种心情实在是别无他法的写照。当然也有鼓励的话传过来,比如某专家称军事装备如同“废铁”;某专家说台湾飞机打的如同“射鸭子”;美国防部次长说“没有人知道美国会不会参与”,“应记取韩战的教训”(美国先也是说南韩不在其防务内的);甚至有前驻北京大使李洁明呼吁美国应明确强硬表态不容许使用武力统一,从而阻止越雷池一步。不过我相信,台湾主政者能够认识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美国援助是不存在的。运送武器能解决问题么?存在美国能及时全力动员以韩战越战的投入度和中国大陆打一场全方位战争的可能性就能阻止对“台独”动手么? 我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对认识,李洁明在北京待的那几年是虚度了光阴。他和他的国防部同事或者中国问题专家朋友一样,从来就是用自己的思想方式来揣测模拟中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来就是以自己的逻辑为作决策。对历来为达到战略目的不惜牺牲、历来就是用劣势装备打仗、面对美军有血染的骄傲的,他以为一旦他们发现对手有武器优势或打起来损失巨大就会犹豫不决;他以为“美军来了,胜利就来了”的心理应该是中国人的共性;他以为如果在“台湾共和国”前面摆上第七舰队或别的什么队,共军就不敢开火。 有一些历史事实本来家喻户晓。韩战表明,在感到受威胁时,甚至是不在乎有没有战略优势胜利把握的。美国人当年并不预测敢和它打仗。同样,一九七九年对越南作战,是在当时越南盟友苏联有可能在北方干涉的假设下发动的。如果美国人也想从韩战中吸取什么教训的话,他们应该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威胁对决策的影响力。当然,美国人有资格和权力无知,因为战争终将是台海战争,最大的损失决不会是美国的。美国兵的血每一滴都是珍贵的。台湾不是珍珠港,美国老百姓很难会忍受为了政治家才说得清楚的“战略利益”让儿子去打一场法律上属于中国内政的恶战。在这种奇特的名义下出兵只有在对付巴拿马之类小国稳操胜卷的时候才说得通。所以,美国兵即使进来了也随时都会被迫撤出去,留下的是中国的鲜血和废墟。 作为中国人的政治家们,首先的最高的目标应该是避免中国人的内战。然而,依照目前双方的心态,政治目标和策略的对立,政治人物的权力愿望和相互的敌意,如果简单直线式地推理,战争不可避免。毫无疑问,正在为这个“迫不得己”的结局作准备。大家应该注意到过去这一年中国大陆对周边国家的频繁外交活动,对菲律宾的低调忍让,和南韩新加坡的密切合作,和俄国的经济军事的“夥伴”关系,和越南“恢复传统友谊”,等等。很明白,不管美国在不在围堵,已在未雨绸缪。 大家都看到中国大陆正在迅速发展,在积蓄动量。什么时候才算够了呢?他们当然是希望越强越好。当台海力量对比类似于美国和巴拿马的级差,周围的哪一个还想谈论自己的“战略利益”受到牵连?不过可以预测,这样大的级差在台海是不太可能形成的。但这并不妨碍的思路。他们对“力量优势”的判断,从来就有自己的独特传统。比如说,由于多年和内外诸强作战的经验,一直把军队的士气,顽强,献身精神,无畏决心等放在武装力量强大的核心。如果台海战争成了一场反对外强,捍卫领土完整,洗刷百年耻辱的圣战,相信他们的传统优势将会继续。同样,由于其一贯战略战术思想,认为战术的杰作会抵消对手的战略优势(“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内含)。在这方面他们颇有自信,而且在此他们拥有战术运用的主动权。所以,在看到双方在武器装备上达到全局大致可比的阶段,在军事势态上双方战略差距不大的时候,也就是他们作出力量对比对己有利之判断的时侯。 在台海问题上,达到这一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目前对空军质量提升的收获。届时,如果他们认为有台独的压迫,的决策目标将不再是动不动武的问题,而是如何把由此可能产生的国家经济损害减到最校对此的准备将是继续不厌其烦地向世界各国唱“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的调,消除西方干涉的法理基础和东南亚近邻的恐惧心理。继续改革开放,只会对他们有利。几百亿的贸易额和投资,已经让美国丧失了为人权原则作利益冲突的勇气。当美、欧对大陆贸易和投资达到四千亿的台阶;当中国大陆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和美国可比的范围;当台湾的经济成为大陆为主体的经济圈的一部份,包括台商在内的华人资本和贸易的基地和主要收益在大陆而不是在台湾,会预期,和现在的美国一样,甚至用不着“内政”的法律依据,即使借口保护“生命线”进行远洋作战,列强们也会按国际惯例保持高贵的中立富国的生活方式当然不得不需要国界以外的要素来保持;会相信,台海一战,从西方刮来的“关切”和“遗憾”最多不会重于风中飘过的公文;还会指望,使用高科技局部战争方式直捣神经中枢,甚至连直接损失都可以减到最校按目前的势头估计,作出达到这个优势的判断,大致在十五到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内。到这个时候,动武的门槛,将大大降低,台湾即使只是走出目前幅度的“务实外交”,也将会产生比目前严重得多的后果。 概括起来,采劝迫不得己”的行动,将取决于(1)由台湾方面的行动所产生的危机感,和(2)由以上要素形成的思想模式导出的优势判断。台湾在这个范围内的影响空间将主要限于第一方面,而不是第二方面。因为正如上所述,和西方合流对中国大陆作围堵,已经证明只是自我孤立的良方。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势已经青山遮不祝台湾的困境是:不但既不能统,也不可独,甚至象这样“维持现状”不过等于维持走下坡路,不过是坐等未来二十年内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抉择。以上的分析,对台湾方面当然不是玫瑰色的。但它的两个推演前提却是自明的:(1)中国总是要统一的;(2)中国大陆的发展是很难阻挡的。前提(1)的存在不在于它在理论上该不该,而在于大多数中国人要不要。这是文化的问题。它的一个函义便是不因政党政府甚至政体而变。不要作大陆非共化或民主化便会被迫让台湾独立的假设。这一点不需要证明。前提(2)的函义在于,随着时间推移,统一的步骤和方式将越来越不受台湾政治家的愿望的控制。不过,以上两个前提的推理并不表明在这个必然过程中台湾已无可作为,只是表明有哪些事情她不能做。她要作的显然不是抗拒必然,甚至不是去消极地拖延必然的到来,因为这只是坐吃山空的办法。按其目前的方式走下去,那最后必然的足音越近,台湾将越来越无力与之周旋。她最后将在巨大的压力下作极为有限的选择。很可能的是一种屈服的妥协,如果不是兵戎相见的话。 我预期,一旦认识到如此走下去的战争可能性,双方走向妥协是必然的。只不过越晚台湾越不得不妥协。要走出这个困境,避免流血或者城下之盟的悲剧终局,台湾的根本策略,应该是在认知统一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充份运用自己所长,主动地,进取地,明确地,连贯地,精致地,灵活地和建设性地展开一场与中国大陆既竞争又合作的进程。合作的含义主要是经济的。既然遏制大陆发展两岸经贸交流已经是没有用的,主动积极投入到大陆经济之中也是唯一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在这方面,台湾有的是善意的姿态可摆,有的是牌来证明她并非要独立而是为中华民族富强出力。三通的条件,既然已不可能达到,与其形同虚设地竖在那里或最终被迫束之高阁,不如尽早高姿态大声宣布灵活处理,化被动为主动。这是为消除敌意台湾可以主动做的事。而台湾政府目前的两岸政策,则白白给人阻挡两岸经贸交流的印象。尽管她一再重复“两岸关系以经贸为主轴,开拓互补互利的经贸关系”,台湾出名而徒劳的“刹车”政策,已经明确教育如何领会这抽象口号后的具体内容。 台湾和的竞争,应在其优势的战线上进行。台湾应该向和海内外中国人表达这样一种信息:台湾的存在和尝试,不是要走出中国,而是在走出中华民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制度上进入现代社会的路子。民主制已在台湾有良好的开端,台湾还希望尝试和证明它在中国大陆更大的范围内的合适性。为此台湾愿和竞争,看谁能为中华民族的全面现代化作更多的事,看谁更能代表中国的未来方向。一句话,台湾的中国人要和比赛谁更爱中国,谁的胸怀更广阔,谁能争取更多的中国人的支持。这种合作又竞争的进动过程,不仅为中国大陆好,也保证了台湾的自主发展。因为它不再是站在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对立面上,它在为自己争取朋友。因为它清楚地表明它是在为一个统一的并且全面现代化的中国努力,在这根本问题上,它向和中国人表明了善意,消除了使用武力的前提,而且任何改变台湾社会和政治特点的企图也会受到中国人的反对。 一旦进入这样的互动进程,台湾有极大的机会来展开一种进取性的、富于想象力的、务实的和灵活的策略,从而取得极大的活动空间。比如她可以正式提议在大陆合作,象新加坡建立苏州工业园一样建立台湾投资和经济特区,以台湾模式管理,在将来一定阶段,试行台湾式的社会规范,为大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阶段推行政治改革作示范和参考。诸如此类的具体提议,在谈判桌上和在实际中都有积极的作用,一次不成可以再提再试,和大而强硬的要中国大陆民主化后才可谈统一的要求相比,它不但更面善,而且是在为这个目标出力。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进程。很清楚,台湾的行动再也不能是抛文宣口号和周旋,再也不能是坐等“在民主、自由、均富的体制下统一”的目标,再也不能是制订一个个不切实际的条件作茧自缚。出路在于实际和全局的参与和合作。甚至在竞争的方面关键也是合作的意愿,以建设性的态度促进对手的政策和政治的合作和转变。台湾已宣布愿考虑“江八点”作两岸沟通桥梁,钱复转而强调大陆政策位阶高于外交政策。 但两岸对言词的信任已经破碎,已认准,不管再说多少次“统一”,台湾主政者是形左实右。在认识到实际的经贸交流和三通已不可阻挡,台湾的“务实”外交冒进已失去了国际战略配合的环境,最多成了没有后续的意气用事之后,已不再急于追求那种具有政治和政策象征意义的“交流进展”。在明确实际收益和台湾能走的限度之后,现在正以逸待劳。所以,一方面,即使三月大选后,也不会自动打破僵局和台湾恢复以前的交流;另一方面,即使大选后李登辉先生再访美或访日,还会“演习”,但依然不会真动武,他们将乐于继续保持这种有利的趋势直至最后的优势。台湾的这种被动,关键来自中国大陆对台湾“一个中国”意愿的否定。这有严重的含义。熟悉谈判作风的人知道,他们在谈判中首先重视的是原则,如果谈判双方能达到和坚持共同原则,他们能在具体细节上灵活和礼让。但如果双方没有原则的共识,那谈判将是敌手的对抗,方式是寸土必争。而这只能对弱方不利。因此,打破这种恶性的僵局,摆脱这种下滑的被动,是令人信服地表明两岸都是在追求一个中国。如今,这只能用上述的具体参与进程才能做到。三月台湾总统选举之后,是起动这样的进程的良机。在可预见的未来,双方相互打交道的对手将不会变化,然而台湾因为选举有了法理的基础作政策和战略的转折和变化。这是台湾难得的天然机会,不可放过。 很大意义上,台湾依然掌握着影响台海两岸关系好坏,台湾自己的命运,甚至中国的前途的杠杆,这就是到底按目前的模式走向本文所描述的那种终局,还是进入上面提议的互动进程,打开双赢的新天地。某些迹象表明,台湾有可能在三月选举之后有更“务实”的变化打算,动的东西甚至包括“国统纲领”的三通条款。但人们希望,这种变化是一种新思路和纲领的全盘考虑,而不是依然如故的被动、局部、随意和短程的反应。 人们希望,支配政策走向的是高瞻远瞩的理性和具体的努力,而不是敌对情绪、纯粹谈判策略和权力运作的考虑。只有这样,台湾才有可能得到她现在所要求的那种统一。她自己的那种特质才能保存,而且带动大陆。在这种互动中可能转化。尽管这样的道路谁也不能保证没有挫折,但却是可以想象的最和平最有希望的道路。为了自己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难道不应该努力去追求。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