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言:日本刀,欧洲盔甲和其他 |
送交者: 寡言 2013年10月31日11:06:53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世界上喜欢日本武士刀的人很多,不仅日本,欧美甚至中国都如此。 用现代钢制造的日本武士刀(道具刀,美术刀)价格可能只有几百人民币,古法制造的现代武士刀可能贵到几万美元,而且像欧洲名车,非被店方认可还买不到。 中国剑呢? 似乎在世界玩刀者的市场小多了。龙泉周正武号称铸剑大师,但又有多少外国人认可? 这其中其实有文化的因素。 中国号称古国,古玩无其数,但基本不包括任何兵器甲胄。武侠小说虽然把名剑名刀捧到神器的地位,但中国博物馆馆藏的有名有姓有历史的名刀名剑这是少得惊人,和欧洲日本博物馆满仓满室的刀剑甲胄成为鲜明对比。 中国人也许说,这正证明中国人爱好和平,欧日好战成性,也许吧! 也许因此,中国刀剑基本是消耗品,而日本刀剑成为艺术品,成为传家之宝,成为有名有姓有历史的“活生生”的古董。欧洲甲胄因为因人制造,即使在一个家族,父辈用过的也未见得适合孩子,所以没有日本刀那种传家宝的地位,但不少名甲还是和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有段历史。 总体而言,日本刀本身就演化出历史,有祖先,有儿孙,无数能工巧匠为止奋斗,不断改进,无数精品传世于今。在日本,日本刀也许比中国名瓷在中国的地位还有生有色。 日本刀和欧洲甲胄的制造有一个特点,即工匠经常在自己制造的精品上打下自己的烙印。因此精品和工匠紧密联系在一起。工匠的名字声誉就是质量的保障。 晚期欧洲甲胄甚至要求防弹测试,证明其防弹等级后验证师(后来也细化为专门职业)往往也要打上自己特有的记号,以自己的声誉为其品质担保。 中国,即使官瓷,似乎工匠也没有这种特权。 只有少数私人制造的珍品,如紫砂壶,我们知道制造大师的名字。 中国漫长二千年,失传的工艺技术不知道有多少,就拿现在龙泉剑而言,似乎也是失传而又复古的技术。周正武号称生长在铸剑世家(1968年生),1984年学艺,三年后1987年就为两位副总理副委员长铸剑,2002以手工折叠锻造处女作”光复”剑倍受世人瞩目等等。 中国似乎总有一些不世出的天才,能在极短时间破解长期失传的秘密。 欧洲日本,三年功夫恐怕连出师都不可能,还在一步步学习过程中。 但区别在于,欧洲有三百年的瓷器厂,瓷器厂有三百年所有创造瓷器的技术资料,可以制造历史上的任何精品,不用担心技艺失传。 中国呢,总是创造,总是失传,总是又创造,推陈出新,再失传。 日本刀和欧洲甲胄发展表现欧洲工艺界的一个特点,技术发展的连续性,工匠不同寻常的地位。当然,在古代等级社会,工匠地位有限,但在他们的私密空间里面,还多少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留名千古的一点点余地,有了自尊自重的空间。 欧洲日本都曾是封建社会(和中国秦朝后郡县不一样),至少就德国和日本而言,社会被划分为许多小空间。 处于某一等级者也处于某个空间之中,跨越空间边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身居高位的也不会轻易闯入“卑下者”的空间发号施令。 就德国的例子,贵族有贵族的空间,传教士有传教士的空间,手工业者有手工业者的空间。 每种人,都要努力遵守空间的规则,贵族并不因为出身自然的成为贵族,而要在各方面表现为贵族。同样,手工业者也要遵守一系列规则,表现为一个规规矩矩手艺精湛的手工业者。任何人要挑战规则,很可能不被自己的空间(或集团)排除在外,成为一个游离者。 我不知道在欧洲这是否具有普遍性。 但从英国王孙看,即使身为威廉王子,还是要背负自己家族几百年的重担,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轻易和百姓和社会打擂台,表现“我爸是李刚”那种豪情。 中国古代社会大不一样。 中国社会是个贵族和官本位的社会,贵族和官僚的附庸就像贵族官僚延长的手臂,经常可以干预影响其他人的命运。 你是头等铸剑大师又有什么了不起,一个小小官仆也许就能让你低下你的头。 所以,贵族在贝多芬面前多少要低下自己的下巴,而贝多芬也时时傲气得让贵族不舒服,这在中国不可想象。这和日本刀,欧洲甲胄里面显示的是一个道理,专业人员多少可以有自己的骄傲,社会多多少少尊重专业人员的技能,也尊重专业人员的人格。 当然,这种尊重还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的演进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专业技术也不断细化,精益求精,理发匠(古代欧洲经常充当医生角色)最后演变成专科大夫。 那么,为什么很多中国古代工艺失传呢? 也许也和中国社会文化有关。 欧洲日本封建社会,匠人弟子偷技叛师比中国难多了。 当师傅对来自徒弟的竞争不那么恐惧,自然也不会事事留一手,造成技艺失传。当继承有保障,生活有保障,师傅就有更大勇气鼓励弟子们的创作性。 因此,当人从小共同体(或小空间)解放出来,挣脱一切枷锁的时候,同时也就失去了一切社会保障。当一个人能继承师傅精神创造遗产,品牌才变得有意义。继承越有保障,发展品牌留名千古的愿望也就越强。 在社会发展某一点上,品牌克服了个人家族的狭窄性,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生命。 日本号称拥有最多古老企业的国家,拥有一大堆”国宝“(即使在现代化冲击下面临极大困难),得益于日本的社会结构。 中国人才再多,如果不能让技艺超越个人的生活经验,其技艺仍旧可能失传,这不算太不过分的忧虑吧。 一点胡侃。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