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21世纪两大巨人”长短说
送交者: 刘臻 2002年03月04日15:50:45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50年前,挣脱了英国殖民枷锁的印度次大陆组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印度选择了民主的道路。

  1947年8月14日,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在独立日前夕说:“很多年前我们就注定 了自己的命运,现在是实现我们的承诺的时候了。今天的庆祝只是迎接等待我们 的伟大胜利和成就的一个开始,机会之门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与此同时,毛泽 东带领人民的军队走到了长征最后一程,同蒋介石国民党人的内战胜利在望。

  中国的经济改革为整个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与发展后劲。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比印度还穷,经过多年的战争和殖民占领以后,她正 为生存而挣扎着。他们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1949年9月30日,人民共和 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说:“中国历史的新时期开始了。四亿五千万人民的中国从 此站起来了。”

  在那一段使人沉醉的日子里,亚洲两个受伤的大国的领导人都承诺要把他们 的国家从深渊中解救出来。尼赫鲁说,印度独立的目标是结束“贫穷与无知、疾 病与机会不等。”此后,除了1962年短暂的中、印边境冲突外,这两个一无所有 的国家的制度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完全浮现出来。但是,当印度2001年在准备庆祝 50年独立的时候,却不得不承认,几乎在每一个层面,中国都在改善其人民—包 括最穷的公民—的生计方面比印度做得更多。

  作为越来越多地研究中国—印度的学者之一,哈佛经济学家阿马缔亚·沈说: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人口与印度相当的国家,而两国刚开始现代化的时候, 穷困的程度都差不多。1940年时,两国的情况非常类似,直到70年代两国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程度都极为相近。因此很自然地人们要问,从那以后,两国的进展情 况到底怎样了。”

  印度:过分的多元化

  不久前,印度一位前总理对一群商人说:“我感到无地自容”。

  “我们讲解放讲得非常多。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共产国家能够做那么多,而我 们却不能。这表明有些事情是不对劲的。”印度外交部长辛格最近接受采访时也 有类似的评论:“毫无疑问,从直接的对比中看,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好,而且所 有的主要指标都比印度更好。”这两名资深领导人愿意如此坦诚地批评自己的国 家,就很能够说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差别。

  学者、外交官和经济学家都希望用不同的理论解释,为什么中国能在教育、 保健和一般生活水准方面形成对印度巨大而又日益增加的优势。最常见的理论是 印度太过于多元化,有15种语言、5种主要宗教和数不清的等级制度,缺少实现有 效的全国教育,灭贫计划则无法达成全民的统一性和共同感。为了赶上中国和东 南亚国家,印度最近开展了类似于中国的市场改革,最重要的是降低限制性关税 和奖励外国投资。

  中国:受益于早期改革

  但是,最令印度不安的是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发现,中国的快速发展并不只 是经济步骤方面的原因。许多专家现在相信,到目前为止中国得以如此迅速向前 推进的原因是部分得力于较早时更严厉的改革,特别是1949年至1976年毛泽东时 期强力实施的土地改革措施。人们也许更多地会记得毛泽东时代1960-1961年大跃 进失败之后的饥荒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人受到的迫害。但是,特别 是在共和国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却得利多多,包括土地的重新分配、普及 义务教育、推广简体字和保健与福利政策,还有有助于恢复中国的精神和自尊的 其他改革。虽然在今天来看问题要复杂得多,但是对宗教、迷信、秘密会社、三 合会和宗派的打击也帮助中国打破了盘踞在地方上的贫穷。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马缔亚·沈是在印度西孟加尔邦长大的,他辩称“中国 对印度的相对优势是其改革前(1979年以前)奠基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其改革后重 订方向的结果。”在已经过去的半个世纪大部分时间中,印度与中国的生活水准 相差并不多。就基础设施(铁路运输和道路)和公务员制度而言,印度实际上比 中国开始得更早。

  独立以后,两国的进展都踌躇不前。即使到了1960年,两国在减少文盲、营 养不良和婴儿死亡率方面的记录都不是很好。那时中国正面临着世界最后的一次 大饥荒。印度1960年的人均寿命只有44岁,中国是47岁。独立和解放后的头几年, 两国都依赖外国的援助和专业技术知识。中国依赖的是苏联,印度依赖的是英国 和西方捐助国。然而中国在1962年就突然切断了同苏联的关系,而印度仍然是西 方外援的主要受援国。到70年代末期,在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实施之前,中国已经 几乎在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指标上开始超越印度。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的各国人力发展指标显示,根据识字率、平均寿命和 平均收入计算,中国的得分是60,接近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最高分,但是印度只有 44分。亚洲国家中惟一低于印度的是老挝和孟加拉国。美国前驻印度大使莫尼汉 把印度的民主称为“功能性无政府状态”。虽然等级制度和普遍对妇女的歧视大 大限制了印度的自由,但是活跃的民主事例却很突出。该国人权事务委员会的官 员去年报告说,在印度最穷的奥利萨邦的卡拉汉蒂至少有12人饿死。但在有人饿 死的同时,当地的政治官员却说当地的选举投票人数达到破记录的水平。德里大 学的学者莫汉提是奥利萨本地人,他说:“有人饿死,但同时更多的人真正在参 与竞选。饿肚子的人也去投票。”这就是印度的矛盾之处,贫穷与不平等同上升 中的权利参与感同时存在。

  农村改革,成败的分野

  许多专家认为,掌权以后不久进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成功的关键。耶鲁大学 历史学教授JonathanD·Spence发现,1949年后的那几年,中国南部和中部农业区 有40%的土地从地主手中没收,然后重新分配出去,大约有60%的农民从中获益。

  虽然印度不断实施“灭贫计划”,但仍然无法根除农民的贫困,根源之一是 印度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改革。

  目前在中国农村正出现土地改革成果受到侵蚀的现象。中国农民仍然不许直 接拥有土地,但是许多人已经占有大片他们经营和管理的土地,跟实际拥有没什 么差别。63岁的陈兴汉6岁时就替地主打工,后来他参加了革命,变成基层干部。 现在他经营着安徽省最大的私人农场之一,大约200亩,成为凤阳地区最有钱的人 之一。陈兴汉还有一个制砖厂和碾米厂。他雇用了133个人,包括13个农田高手。 他把自己的发展归功于邓小平的“致富光荣”。他说:“我是个地主,但我是为 农民服务的地主。我不是资本家,我要带领农民致富。”

  但是,除了富庶的旁遮普和西孟加尔邦是少数的例外情况,印度从来就没有 过土地改革。德里大学的莫汉提说:“同中国相比,印度的发展战略不能确保耕 者有其田,大部分地区仍然盛行在外地主、合耕和暗藏地主制度。”印度最富庶 的两个邦——上普拉得什和比哈什——仍然受到在外地主和佃耕这一几近封建主 义制度的桎梏。新西兰前驻北京大使尼克·布里奇最近才卸下驻印度大使的职务, 他说:“我认为中国占有优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经历了暴风雨般的革命。人 民消灭了地主阶层。印度仍然还有地主在扯国家的后腿。”

  中国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直到1979年。等到邓小平实施农村承包制之后,农 民才能够耕自己的地,把收成卖到市场上去。但是基本的改革,革命时期进行的 土地重新分配格局仍然基本未变。中国农民一旦从集体制脱离开来后,很快地就 有钱了。与此同时,一些中央化的公社式结构和制度仍然保留了下来,帮助农民 组织和协调各种工作。

  印度“绿色革命”的建构人斯瓦明纳森是印度著名的农经学家,他说:“中 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进展,而我们没有。由于可以在单一的政党体制下进行社会 动员,所以他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水源和实施虫害管理。”他说:“中国人针对农 业就业和非农业就业创造了一套综合的办法,这是我们国家所没有的。结果是印 度到处充斥着都市贫民窟,没有土地的贫民飘移到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 过着最穷困的日子。”中国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现代化也形成了许多富余的劳动力。 大约有8,000万到1亿流动人口变成了主要城市的内部移民、打工仔、建筑工人和 路边摊贩。但是有好几份研究报告指出,另外有1亿人口被周围的“乡镇企业”吸 收了,这是印度所没有的。

  崇高价值和人民需要

  莫汉提说:“在经济层面上,中国比印度做得好得多的主要理由是两国经历 了不同的革命后得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国人从一开始就被迫去面对挑战。从 1949年起,他们必须提供一些基本的经济需要来证明他们的革命是行得通的,这 当中部分的原因是他们不断受到西方的攻击。”“在印度,我们也有崇高的价值。 但结果是很大的妥协……人民的基本需要被拖后了。”

  麦肯锡顾问公司的多米尼克·特克1995年主编了一部大的研究报告,比较“ 二十一世纪的两大巨人(中国和印度)”。他说,正是印度的现行制度在某些方面 拖住政府无法刺激经济增长,举例来说,民主政府必须更多地注意通货膨胀问题 和对“强大的既有游说势力”作出反应。特克的看法是:“印度现行制度给你所 能做的设限,压抑住经济。但它给你稳定。印度也许不会像中国一样一年增长12 %,但会保有稳定。”

  其他观察家的看法却不那么肯定。他们说,严格的经济分析没有看到等级、 宗教和经济阶级之间日益扩大的分野。中国得以快速转向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原因 是中国注意到了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因此毛泽东虽然尝试达到最完美的共产主义 境界,普及教育和公共保健,提高妇女的地位,但他也同时奠定了市场经济的基 础。

  哈佛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沈说:“中国市场经济的力量是建筑在较早时发生 的社会变革上的。印度是不可能不触及教育、保健和土地改革的社会变革就一下 子进入大流的,是这些变革使致中国有今天的成就。”

  一边倒地超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中国同时也是充满了进步和成就的国家。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中国即将跨入征服古老的贫穷和愚昧的门槛。76岁的退休养 蚕工人丁海清生活在富庶的江苏,住在宽敞的大砖房中,他的比较是:“印度和 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开头是差不多相同的。 印度是个殖民国家,中国是个半殖民国家;印度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中国选择 了共产主义道路。”丁海清看着他的院子和玫瑰花圃,非常满意:“我可以告诉 你,中国的路选对了,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比较先进的国家。”

  中国更能够接受改变和引进的概念。即使印度的民主让人印象深刻,但它却 几乎落后于中国20年以后才开始放弃基于失败的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在新德里 与麦肯锡顾问公司合作的基托·波尔说:“中国是‘封闭的系统、开放的心灵’, 印度则往往被称为‘开放的系统、封闭的心灵’”。事实上,至少到目前为止, 中国是更好地实现了尼赫鲁所说的消灭“贫穷与无知和疾病与机会不等”的挑战。 例如,从1960年以来,中国公民的平均寿命增加了20岁以上,中国男人的平均寿 命为69岁,中国妇女为71岁。印度的平均寿命虽有增加,但平均只有62岁。在识 字率方面,差别更大。尽管中国有10年文革的动乱,但实现了人口81%的成人识字 率,而印度为52%。同时中国的青少年已接近从前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普及识字率。 中国只有3%的青少年男孩和8%的青少年女孩是不识字的。印度则有1/4的青少年男 孩和几乎一半的青少年女孩是不识字的。

  几乎在所有的经济类别上中国都一边倒地超越了印度。从1990-1994年,中国 的年均国内总产值增长率为12.9%,印度为3.8%;1994年的印度人均收入为320美 元,只占中国的530美元的60%。印度也丧失了它从英国统治以来继承到的在铁路、 公路方面占有的优势。中国刚刚完成了两条铁路,一条为北京——香港线,一条 为上海——新疆线,它们的铁路里程数与印度全境铁路里程数相当。中国的城市, 即使是最穷的省份,也都在到处盖房子。辛格回忆,当他还是驻中国大使的时候, 北京宣布要在十个月内修好一条环城公路和十来个立交桥。他说:“之后我就看 到他们所说的这些规划出现在我眼前。想想当我回到德里时,连我离开时所盖的 那个立交桥都还没盖好,那份难过就不用说了。”(中新)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