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秦始皇与隋炀帝,封建复辟与门阀复辟之必然性
送交者: 香椿树1 2016年08月14日08:12:58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秦始皇与隋炀帝,封建复辟与门阀复辟之必然性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为基础的国家, 核心地带水旱蝗汤反复肆虐, 任何欧洲大小的所谓国都无法长期生存, 所以春秋战国封建社会把中国折腾几百年之后终于实现了统一。 并且确立了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雏形, 这是封建社会过渡到农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革命! 维系农业资本主义体系稳定的基石就是强大的中央政权在天灾降临的时候, 阻止地主资本家巧取豪夺,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兼并土地。 如果让地主资本家势力做大,中央政府失去了这个救灾的能力, 中国就会陷入官逼民反的战乱和王朝更替。

隋王朝以前的门阀们导致连年战乱让中国苦不堪言, 门阀横行其实就是资本家(以土地为资本)的世袭垄断。 资本家垄断经济的结果必然染指军事政治, 官商学黑从来都是一体的。 资本家垄断的结果必然经济大起大落, 而政治上必然战乱不断。 隋文帝和隋炀帝主政之后实行均田制无异于异常社会主义革命, 一下子打破了士族门阀的资本垄断。

但是, 任何激烈革命之后都必然伴随复辟的。复辟的原理并不复杂, 因为革命以后, 革命者的管理队伍必然沿用旧时代的人才库, 而这个人才库与就制度中的官商学黑存在必然的血缘联系。 这批管理人才多数是被逼为革命者做事, 各个是进了曹营的徐庶, 一旦有机会就会实施破坏。 第二, 普通百姓也是在旧体制下生存惯了, 自以为革命有功他们想的不是建设新社会而是取代旧的权贵, 稍不如意就怨气有加。  第三, 革命者是探索者, 没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制度可用, 在不理解的百姓和心怀鬼胎的就权贵帮助下管理一个从没有尝试过的社会, 犯错误时必然的。 而这个错误必然导致老百姓跟随心怀鬼胎的旧权贵们一起实现复辟。

昨天隋王朝之后的唐门阀资本主义复辟, 秦王朝之后的楚汉封建复辟与当下资本主义革命之后的复辟, 还有苏联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复辟其实一脉相承, 都反复验证了革命以后社会必然复辟。

楚汉封建复辟之后不久就是强盛的西汉东汉王朝, 而郑唐复辟之后乃是大唐盛世。 六国权贵虽然实现了复辟,但是, 经过革命以后的中国再也无法完全回到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 门阀资本家(地主)虽然成功杀死了隋炀帝实现复辟, 但是, 唐王朝建立门阀也无法恢复原来的风光, 均田制保证了有一个盛世,虽然经历了上层多次政变而无法动摇革命的根基。 同样道理, 欧洲资本主义革命之后的封建王朝复辟也是短命的, 开创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200年的强霸基业。

顺便解释一下, 秦国灭亡并非因为什么工程浩大劳民伤财, 社会崩塌主要是因为六国权贵借秦始皇之死微信号联合复辟, 项羽也没有传说的那么强大, 秦国临时拼凑的囚犯苦力就把项羽的6国联军打的溃不成军, 问题出在秦二世身边的旧权贵故意捣乱。

隋炀帝就更不用说了, 真正推翻隋炀帝的并非普通百姓, 而是隋炀帝政权内部的徐庶门阀地主子孙。 王世充, 李渊哪一个不是体制内的打着红旗反红旗,穿着袈裟拆庙,泪眼望星空,破鞋烂衫装清廉的影帝?



《第9次崛起》试读:隋炀帝和秦始皇是难兄难弟

隋帝国与秦帝国出奇的相似:都统一了中国,都进行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都很短命。 没有隋炀帝的中国很难说是一个什么样子,当然,按照恩格斯"他人替代论",肯定会有隋炀帝第二出现,但按照我的相对论历史观,这个隋炀帝第二哪怕延后一分钟出现,历史也将大为改观。可惜我们无法证明,除非出现历史平行空间,而且这个平行空间还得可控,以便进行模型观察。 不过历史其实也就是一场游戏,游戏里面的人物可以投掷骰子做出选择,但无论你怎么折腾,你也跳不出游戏设计者的掌心,在西方,这个游戏设计者叫上帝;在东方,这个游戏设计者被称为辩证历史观。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东方封闭环境中的必然规律,八百年周王朝早已分崩离析,之后早晚要被某一个国家统一,但究竟是谁统一,什么时间统一,怎么个方式统一,那就是游戏玩家的事了,而不是游戏设计者的事。隋炀帝就是一个历史牛人,他的作用就是大大地影响历史进程,或者说加速某种制度、体系的毁灭,加速某种制度、体系的新生,不过隋炀帝肯定没学好辩证历史这门课,他的历史表现证明他这门课挂了,不过他其他课程不是优秀得一塌糊涂就是糟糕得一塌糊涂。 隋朝的伟大,就是大量打破了旧制度,创立了很多新制度,这让中国又完成了一次蜕变,所以说隋帝国虽然短命,但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长期各民族混居,这客观上是给中国输入了新鲜血液,北方的蛮族文化与传统的中原文化大规模交融,使得重新统一的中国有了改革的沃土,隋帝国的各种改革没必要细说,关键就是隋帝国用各种新制度为中国重新建立起一个平衡的社会,当然,在改革中产生的火花却产生了爆炸,结果隋帝国把自己个葬送了,唐帝国和当年的汉帝国一样坐享了前朝丰硕的成果。 自东汉以来,中国实际上由于失去了平衡而四分五裂,重新回归平衡本来应该在晋帝国时期完成,但司马家族的无能导致这个动作又延后了数百年。隋帝国的改革非常全面,不多说,以门阀制度和科举制度看隋文帝、隋炀帝怎样将中国复归平衡。 高颍和苏威并称"开皇明相",两人配合得也很默契,高颍负责拟定改革政策,苏威负责维护实施,这小子颇有后世魏征胆大直言的风格,敢拦着怒气冲天想要持刀杀人的杨坚。 高颍改革的主要方面就是几个,一个是对政府职能进行了大改革,建立"五省六部"制度,也就是让政府职能部门更加专业化,另外也有利于分权制衡,不让权力过于集中,这个机构改革很合理,因此一直沿用到清朝。另一项改革是地方行政,西周建立了分封制,秦汉时改为郡县制,经过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混乱,地方管理制度也混乱不堪,官僚队伍也很臃肿,到了"十羊九牧"的地步,高颍就来了一次大瘦身,把三级的州郡县改为州县两级(后改为郡县两级,其实一样)。另外,把地方官的各级任命权全部收归中央,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地方官扩展自己的势力,并且,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隋朝改革还规定必须"异地为官",任何一个官员也不能两度担任同一个地方的官员,任期也调整到只有三四年,后来又规定官员上任不能带父母或者15岁以上的儿子。进京述职的规定也是这时候开始正式实行的,被称为"朝集使"。经济上隋帝国实行了"均田法",这是带有农业文明理想主义色彩的田亩制度,虽然因为过于理想化而实行起来没有到位,但怎么说也以前要好得多,最起码基本保证了人人有田,这就很不错了。徭役方面也实行租庸制度,这样农民的负担也轻了不少。 隋帝国的改革其实收效明显,《隋书》把描写盛世的词汇都用上了:"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宴如也。" 汉武帝的独裁专制产生的另一个社会毛病就是门阀制度,当时这还不是一种制度,但根源却是在汉武帝这里。汉武帝推崇儒学,于是政客官吏们纷纷改弦更张,抛弃以往的黄老哲学和其他各种学说,开始研究儒家经书,学问大的就开始开业授课,在官场里开业授课是什么后果,小学生也懂,于是,门徒就成了派系,到了刘秀时候,这小子当上了皇帝,于是广加封赏,出现一批新政客。这时候门阀就渐渐成了社会的主流,到了魏时期,就已经设计出了九品中正制度,这也就是门阀制度的正式确立。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倒是和欧洲的贵族人才选拔制度较为相近,有个门槛就是出身一定要是世族,于是,世族占据了所有的官吏位置,而低层的人就根本没有了多少上升的渠道,除非你有特别的功绩,比如战功什么的,但这样的机会也很难得,因为别说将军级别,就是中层军官也都是世族子弟。 世族成为主流对皇帝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对统治者来说,任何势力过大都不是好事,皇帝其实是个势单力薄的角色,他主要是通过平衡各种势力来取得优势,这就需要高超的操控能力,所以说皇帝也不是谁都能干的。世族势力太大,皇帝自己也就难免受其影响,这对皇帝来说是个巨大的压力,因此,到了隋帝国,杨氏家族就要想办法改变这种世族力量过大的局面,怎样改?那就是打破门阀制度,换一种新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底层引入一股新的力量上来,用来平衡世族势力,所以,我后面说科举制度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世族的利益,甚至可以说是世族的对立力量。 每一种制度的确立都是为了解决旧体制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不过历史也就是这样前进的。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产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此后渐渐形成了一个文官社会,武官的地位只有在战争期间才超越文官,大多数时候文官是政治和官僚队伍的主流,国家大政方针主要是文官决定的,社会风气也渐趋阴柔,战国时的尚武精神基本上销声匿迹。因此,中国在文化上越来越高深,但在武略方面就常常让人扼腕叹息了。不过,中国文化的所谓高深也不是向高级阶段迈进,而是一直在倒退,这在以后的篇章中再说。 隋帝国和秦帝国都有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不应该频繁地发动战争、开建大工程,远征高丽、扩建洛阳、开凿御道、修造运河,这些都和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一样,闹得民怨沸腾,虽然杨广做的这些工程远比政绩工程强,很多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造福子孙的大实事,但严重透支一代人的幸福去为子孙造福,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当一代帝王成就了他的霸业的时候,他接下来思考的就是如何保持这一权力和如何使它不断地扩大。 隋帝国的改革虽然相当成功,但隋帝国也犯了和秦帝国一样的错误,那就是大型工程太多了,对外的征服战争也实施得早了些,再加上这么大动作的改革肯定会有不小的社会矛盾,这三者同时作用,任何帝国都承受不了。 隋帝国与秦帝国出奇的相似,都统一了中国,都进行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都很短命。他们灭亡的原因也有相似之处,其中明显的一项是都有大工程。农耕时期的大工程在今天看来也是规模不小,比如隋帝国建造宫殿、修建大运河等,这些工程相当于现在的修建奥运场馆、南水北调。在现代,这些工程虽大,主要依靠机械力量,并且有专业的建筑承包商,而在秦、隋的农耕文明时期,这样庞大的工程就非得征调几十万、上百万人才行,这对农耕文明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这么多的劳动力全都去修工程了,农业生产必然要受到影响。而且,这不仅仅是直接修工程的人,还要有配套服务,因此,一个宫殿工地上假设有10万人的话,那么后勤、原料、运输、管理等就有几倍的人在为其服务,因此,一个大工程的牵涉面很广、很深,往往是牵动整个国家的。隋帝国灭亡的两大直接导火索就是两项:一个是庞大的工程,一个是对外战争。隋炀帝曾三次远征高句丽--这里也看出,秦帝国是以统一六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隋帝国则不满足于统一中国本部,而是谋求向外扩展,将朝鲜半岛纳入中国范畴。其实,更准确点说,应该是把朝鲜半岛归属中国固定下来,或者叫做收复朝鲜半岛,因为在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就在朝鲜半岛设立了乐浪郡和带方郡两个行政机构,朝鲜半岛大部分就归属这两郡管辖,在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而给了中国边疆和周边地区闹独立的机会,朝鲜半岛也就是在这时候分离出去的,高句丽在313年终止了乐浪郡和带方郡的行政管辖权。 隋帝国是一个升级版的秦帝国,但隋帝国不如秦帝国的是,它没能将中国的统治圈成功扩大。隋统一中国后显然认为自己负有更大的使命,就是将中国传统的统治圈再次扩大,并稳定下来。除了秦汉帝国时期的统治地域外,隋帝国显然认为可以将周围一些小国或者原番薯地纳入中国直接统治之下,变成中国的一个个行政区。看看《隋书》、《资治通鉴》就明白,隋帝国不仅仅是想征服高句丽,而是在向四面八方扩张。在南方,大业元年(605年)一月,隋炀帝就任命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征服越南。占领交趾(今河内)后,接着刘方就进军林邑,也就是越南南方地区。刘方和部将宁长真兵分两路,宁长真率领步兵和骑兵从陆路攻击,他自己率领舰队从海路前进,然后在海口登陆。当时林邑王曾在阇黎江设防堵截,没成功,当隋军渡河之后又在南岸进行一次决战,并且使用了东南亚地区惯用的战术,即使用战象,但这些大象被隋军的弓弩一阵射击之后掉头冲垮了自己的部队,结果,林邑王再次战败,这场战役很像是在印度河曾发生过的几场战役,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式:使用大象作战的一方,经常会被自己的大象冲垮。但东南亚地区的人似乎一直没有总结出这个危险。刘方率领的隋军此后连战连捷,最终占领整个林邑王国。攻占林邑,是中国历史上除元帝国时期外,陆军攻击的最南位置(明郑和海军还曾在东南亚岛国作战)。 其实,征交趾应该是一次收复行动,因为越南北部在历史上早在秦统一六国之时就顺便被一起统一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了南越,建立交趾行政区。但越南和中国很多边疆地带一样,都曾有过多次征服又多次反叛的经历,征服本身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征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几次征服几次反叛这都是常有的事,尤其是要将某地长期归属,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培养被征服地区的归属感。 也就是在刘方进军越南的时候,即大业元年,北方的契丹人习惯性地又来劫掠,地点是营州。隋炀帝一点没犹豫,立刻下诏命令韦云起与突厥启民可汗一起率领突厥两万骑兵征讨契丹。与汉武帝声势浩大而又战果平平的对匈战争不同,韦云起与启民可汗来了一次漂亮的突袭就解决了问题。因契丹与突厥本来都是游牧民族,此时关系尚好,因此突厥骑兵的出现并未引起契丹人的警觉,所以,在黎明时分发起的突然袭击一举摧毁了契丹人。隋帝国这一战役打得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北伐战争都干脆利索,汉武帝如果知道此事不知是否会感到羞愧。 在南征北伐之后,隋帝国在东面的大海上也同样有所作为,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朱宽下海探路,看看大海里有哪些还没被征服的国家,结果发现了琉球,就抓了一个人,拿着他的盔甲返回。于是在历史上,《隋书》中就有了《琉球传》,这时琉球还被称为"琉虬"。隋炀帝于是来了一次先礼后兵,先派人去招降,琉球拒绝了,隋炀帝又命令组建远征舰队,这场远征打得也很顺利,几次战斗下来就占领了琉球。 在解决琉球的第二年,即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又把目光转向了西域。这次隋炀帝命令他的爱将薛世雄再次和突厥启民可汗合作,一起出兵西域。但启民可汗却未能出兵,薛世雄于是单独出玉门关,与征服契丹一样,薛世雄也是以一次漂亮的突袭一举占领伊吾城,并在汉朝伊吾城旁另建了一座新伊吾城,设伊吾郡,开始行使行政管辖权。伊吾城和柔远城此后成为中央政权在西域的两大战略支撑点。 但在后期隋炀帝征高丽却失败了,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什么是"京观"?就是战争中战胜一方会将战败一方阵亡士兵的尸体堆积在大道的两旁,堆筑起来,再覆土夯实,于是一场战争过后,大道两旁就会多出很多"金字塔",以炫耀武功。高丽国就将阵亡的隋帝国士兵尸体筑成京观炫耀胜利。由于战争失败和大工程积累矛盾,最终使得积压已久的底层怒火爆发。 在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必然会激化出很多矛盾,所以,改革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稳定能力,一旦矛盾出现,要有能力应对,否则,轻则改革失败,重则国家倾覆。其实,所谓的改革就是一场利益重新分配,所以,利益被削减的人自然要闹事,秦帝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完成,是因为有秦帝国统一六国强大的威势,无论是秦帝国内部还是被征服土地都明白无法与强大的秦兵对抗,所以,虽然改革得以完成,但改革中积累的矛盾,征服战争庞大的需求,统一后巨大的工程,没有一丝弹性的法律,这些使得社会底层积聚了太多的怒火,因此,当秦始皇一死,再没有一个人能压住民间怒火。隋帝国的改革、战争和工程也起了同样的效果,但隋炀帝不是秦始皇,所以,他根本就压制不住民间和官僚队伍中的反对。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5: 不谈统一美化国民党让利台湾,偷换意识
2015: 天津爆炸事故,偶然中的必然!
2014: 陈破空: 伊拉克内战,北京着慌
2014: 淞沪会战七十七周年祭:中日全面战争为
2013: 米笑:埃及军方屠杀,我略感遗憾
2013: 中国真共产党党务会会议纪要 2013.08.1
2012: 林石山是典型的傻瓜毛左,非要把薄熙来
2012: 毛左是中国民主化的最大阻力比那些权贵
2011: 余不洁:中共真能腐而不垮?--和沁霈博
2011: ofox:毛泽东为何多次“感谢日本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