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谣言”惑天下
送交者: 布服 2002年04月07日11:21:43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一、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谣言"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七月,京都长安笼罩在一片恐怖中:平日熙熙攘攘的街市几可罗雀,偶有几个顾客、行人,亦神色凝重,入夜则更添惊恐,人们手执弓箭刀叉,找不到武器的人就砍下竹子代替,不敢入睡,郊外人烟断绝,无人敢独行。原来是民间传言:"官遣枨枨杀人,以祭天狗,云:其来也,身衣狗皮,铁爪,每于暗中取人心肝而去"(《新唐书·五行志二》)。此事甚至惊动了天子,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通夜开诸坊门,派兵巡逻,并宣旨慰谕,安定人心。这场因谣言引起的风波,历时一个多月方才止息。

  "谣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一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社会组织和群体中,都不时有各种类型的谣言在制作和传播。谣言涉及的对象五花八门,包含的内容千奇百怪,传播的范围可大可小,造成的结果有轻有重,严重者可以扰乱社会,甚至改朝换代,轻松者则博人一粲,如纽约下水道有许多鳄鱼的谣传。

  何谓"谣"?《诗经·魏风·园有桃》有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据《尔雅·释乐》解释:"徒歌谓之谣",《左传》僖公五年《正义》说:"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真声逍遥然也。"由动词而为名词,即是随口而出、没有曲调、没有伴奏的韵语,故有"民谣"、"童谣"之说。因为"谣"源自民间,是民情的反映,百姓心声的流露,"下既悲苦君上之行,又畏严刑而不敢正言,则必先发于歌谣。歌谣,口事也。口气逆则恶言,或有怪谣焉"(《南齐书·五行志》)。

  "谣言"一词始见于汉代,《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上》载:"光和五年(182年),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五年制书,议遣八使,又令三公谣言奏事。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未详斯议,所因寝息。"章怀注说:"谣言谓听百姓风谣善恶而黜陟之也。""汉官仪曰:三公听采长史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谣言也。顷者举谣言,掾属令史都会殿上,主者大言,州郡行状云何,善者同声称之,不善者默尔衔枚。"即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它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仅用于褒奖善贤,而且用于贬斥奸邪。

  现代意义上的"谣言",按字典的解释,是"凭空捏造、不可信的话",在古代的类似词汇有"妖言"、"讹言"、"流言"、"传言"等等。虽然都是"不可信的话",但谎言和谣言有所不同:谎言的主体和客体是个人或个体(如一个人对家人朋友撒谎,下级对上级谎报军情等),谣言则是大面积、大规模传播的谎言,其主体和客体是群体或集团。

  谣言产生(或制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无中生有,声东击西,牵强附会,捕风捉影,张冠李戴,攀古附今,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以讹传讹等。《吕氏春秋》中的《察传》是中国最早一篇探讨谣言的专论,其中指出:"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并举出一个"穿井得人"的例证:"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於宋君。宋君令人问之於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谣言需要借助于语言来传播,而表达汉语的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有特殊性,汉字的造法有六: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多谣言(包括谣谶)的制作正是借助于此,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谶纬等理论学说,配合离合、谐音、双关、隐语、暗喻等方式,表达微言大义。如《后汉书·五行志一》所载预言董卓将亡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使用的是离合法,"千里草"是"董"字,"十日卜"是"卓"字,"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所载童谣:"一束藁,两头燃,秃头小儿来灭燕",预言高云(慕容云)将灭掉后燕,上句为离合,"藁"字两头燃尽则成"高"字,下句为隐语,云之父名拔,小字秃头,有三子,云最小。

  按现代传播学理论,谣言是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具有社会舆论的一般特点:造价低廉,传播迅速,作用领域广泛,具有灵活性、渗透性、模糊性,感情冲动却又记忆短暂。谣言的制造和传播,反映出它符合社会某个或几个群体或集团的观念和利益,谣言传播的范围愈广泛,速度愈迅速,说明它的重要性愈大,社会认同度愈高,社会舆论代表面愈广。

  对社会舆论的重要性,政治家认识得最清楚,见解最深刻。作为废奴运动和国内战争的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说过:"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不胜;否则的话,无事不败。"作为成功的革命家,毛泽东尤其强调舆论在改朝换代、夺取政权斗争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作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制造舆论、引导舆论,自不待言,其中包括制造谣言、引导谣言,以期达到代表民意、争取民意甚至强奸民意的目的,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甚至说"谣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不过是陈述了政治家、革命家们的不宣之秘。

          二、最远古的谣言:周公与褒姒

  在古代中国,皇帝的意志通过中央政府下传到省、府、州、县、乡,而地方奏报则逐级上传至朝廷,社会信息的传递主要是纵向进行,大量"无组织"信息难以正常进入传递网络,只有通过口口相传,进行横向传播。在现代传播媒介出现以前,口语传播是最为有效、覆盖面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而谣谚作为"无组织"信息的载体,是社会舆论的一种主要表达途径。

  各种谣言广泛见于古代文献中,正史则多将其归入"五行志"中的"诗妖"或"讹言"类下。谣言多以孩童的游戏之语即"童谣"形式传播,古人认为,荧惑星(即火星)降临人间,化身童子,口传歌谣,所以童谣具有神谕的意义。《晋书·天文志中》:"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岁星降为贵臣;荧惑降为童儿,歌谣嬉戏;填星降为老人妇女;太白降为壮夫,处于林麓;辰星降为妇人。吉凶之应,随其象告。"《晋书·五行志中》记载,孙休永安二年(259年),儿童群聚嬉戏,"有异小儿忽来言曰:'三公锄,司马如。'又曰:'我非人,荧惑星也。'言毕上升,仰视若曳一匹练,有顷没。"此即所谓司马氏取代三国建晋的谣谶。

  中国历史上有案可稽的最早的谣言是有关"周公摄政"的"管蔡流言"。成王即位时(约公元前1116年)尚在襁褓之中,周公以"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的身份摄政,管叔等人四处散布谣言:"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对太公望、召公式解释说:"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后来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举兵东征,诛管叔,杀武庚,流蔡叔,费时两年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即便如此,仍有人在成王面前说周公的坏话,周公感到性命堪忧,逃到楚国避难,后来成王在秘府中发现当年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祈祷册文,读到其中"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等句,感动得泪流满面,于是派人迎回周公。后世曹植之"周公穆康叔,管蔡则流言"(《豫章行》),白居易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五首》之三),均咏此事。

  历史上最早的一首"童谣",出现在周宣王(前827-782年)时代。此童谣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情节曲折,包含王室、美女、弃婴、追杀、神怪等要素,即使在现代也是一部悬疑、惊悚小说的绝好素材,但事实上,它是被作为历史事实而由司马迁记载入《史记·周本纪》。

  一次周宣王出游,听到许多小女孩们唱着同样的儿歌:"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檿弧)和箕木箭袋(箕服),宣王命人去杀掉他们以绝后患。夫妇二人逃出虎口,在路上发现了一个被人丢弃的女婴,深夜啼哭,令人可怜,就收留了她。夫妇二人继续逃亡,到了褒国(今陕西省勉县东南)。这个女婴来历神秘,据说,在夏朝末期(夏亡于前1766年),有两条神龙降在宫廷,并开口说话:"我们是褒国的先君。"夏帝一时不知所措,便按规矩占卜决定,结果显示,无论杀掉、赶跑还是留住他们,都不吉利,最好是收藏起他们的唾液。于是夏帝命令摆设币帛祭物,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二龙留下唾液,倏然而逝。夏王让拿来木匣把唾液收藏起来。这个木匣夏传到殷,殷传到周,九百多年从来没有人敢打开来看。但到周厉王(前878-828年)末年,不知是出于好奇或其他什麽原因,这个匣子被打开,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围着唾液大声鼓噪,那唾液变成了一只玄鼋(黑色蜥蜴),窜进后宫,与一个六、七岁的小宫女迎面相遇。这个宫女到成年时竟然未婚而孕,她非常害怕,生下来就把那孩子扔掉了,这就是那对逃亡夫妇拣到的女婴。小女孩天生丽质,长大后出落成倾国倾城的尤物,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把她献出以求赎罪,所以她便被叫作褒姒。褒姒入宫后,深得周幽王(前781-771年)宠爱,当了王后,其子伯服做了太子。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尽了心机,因此留下了"千金一笑"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西周王朝也因此而一笑了之,而褒姒则背上了"亡国祸水"的千古恶名。

  《史记》以记述严谨、史料翔实而著称,司马迁认真分析和选择搜集的材料,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但对年代久远、难以稽核的一些传说故事,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异说,上述这件与"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童谣有关的记载,即属此类,虽然依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有些荒诞不经。

          三、大泽乡鱼腹丹书:制谣过程

  司马迁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记述,则以具体的事例,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谣言"从策划、传布到作用的全过程。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包括陈胜、吴广(任屯长)的九百人由闾左被征调去驻守渔阳,遇大雨而被困在大泽乡,难以按时到达,按照法津,过期皆当斩。陈胜、吴广暗地商量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当时的皇帝胡亥是经过"沙丘政变"篡位,并矫诏命本应即位的长兄扶苏自杀,但其死讯仍是机密,普通百姓并不知情,原楚国将军项燕深受国人爱戴,此时也下落不明,陈胜提议:"今诚以吾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认为言之有理。于是二人就去占卜吉凶,占卜者猜到他们的意图,说道:"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很高兴,揣摩占卜人所说"卜之鬼"的意思,是叫他们装神弄鬼,以此在众人中树立威望,于是就用朱砂在白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字,塞进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买鱼回来煮吃,发现了帛书,自然觉得很奇怪。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附近一个草木丛生的古庙,在夜里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大楚兴,陈胜王!"深更半夜听到这种鸣叫声,戍卒们都毛骨悚然。第二天早晨,大家议论纷纷,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吴广平日为人仗义,深受拥戴,他乘押队的县尉醉酒之机,故意扬言要逃跑,惹他当众侮辱自己,借以激怒众人,那县尉果然中计,不仅鞭打吴广,而且又拔剑威胁,吴广奋起夺剑,陈胜帮助他合力杀死了两个县尉。二人立刻召集全体戍卒开会,陈胜鼓动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心甘情愿听凭差遣。"于是陈吴二人就假冒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率众起义,号称大楚,一时风卷云从,豪杰并起,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颓然崩解。

  这个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故事揭示了古代谣言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利用信息流通不畅的大环境,散布虚假信息;第二,借助鬼神迷信,蛊惑人心;第三,采用短语或韵语,便于流传。这种利用谣言争取民意、鼓舞士气的手段和作法,为后世各种名义的"犯上作乱"提供了成功范本,成为革命家或阴谋家的不二法门。

  如东汉末(二世纪)的黄巾起义。汉代是谶纬、五行说的鼎盛时期,传说刘邦微时曾醉斩白蛇,后来有人来至斩蛇之地,"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史记·高祖本纪》)所以汉尚赤色。王莽篡政时便鼓吹"赤德气尽"、"黄德当兴",到东汉末年,帝室衰微,"以黄代赤"的迷信重新抬头。灵帝熹平二年(173年),即黄巾起义前十一年,"洛阳民讹言虎贲寺东壁中有黄人,形容须眉良是,观者万人,省内悉出,道路断绝"《后汉书·五行志五》,这个"壁中黄人"其实也不难解释:寺庙年久失修,雨蚀墙壁,颜色斑驳,呈黄的图形偶然像人形。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以行医为掩护,"咒符水以疗病,令病者跪拜首过,或时病愈,众共神而信之"(《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张角和八个弟子,分别在青、徐、幽、冀、兖、豫、荆、扬等八州活动,吸收了几十万人加入了"太平道",这些人被编成三十六方,各方设"渠帅"为首领,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张角亲至京师洛阳观察政局,与宫中太监建立联系,派人搜集情报,寻找起义时机。最后,他选定了"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为全国各地同时发动起义的日期,为此编造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歌谣,让信徒广为传诵,派人在京师洛阳的寺庙,以及各州郡官府的门上,用白土写上"甲子"两个大字,作为起义的信号和打击的目标。184年二月,张角弟子唐周向政府告密,"于是收马元义,车裂于洛阳。诏三公、司隶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下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以为标帜,故时人谓之'黄巾贼'。……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元末红巾起义同样是利用谣言和宗教迷信成功的事例。1351年,元朝政府强征农民十五万人挖黄河河道,官吏克扣食钱,河工忍饥受冻,群情激愤。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刘福通和河北永年人韩山童一直在利用白莲教和弥勒教,宣传"明王出世"、"弥勒佛下生",此时乘机编造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史·河渠志三》)的歌谣,教信徒四处传播,同时凿刻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黄河故道黄陵岗(河南兰考东北)附近。当民夫在施工中把石人掘出时,人心大为震动,反抗烈火顿时燎原。

  唐武则天时期,徐敬业欲谋反,他想争取中书令裴炎作为内应,共同起事,便找骆宾王策划,骆宾王略作思考,便编了几句童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然后派人在裴炎住所附近教孩子学唱,童谣迅速传播,甚至京城里的儿童也在传唱。裴炎听到后,四处召集饱学之士以解谣,骆宾王亦在受召之列。骆宾王到后,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裴炎用珠宝、锦缎、音乐、歌妓、骏马等诸般引诱,骆宾王只是一言不发。裴炎没有办法,就将古代的忠臣烈士图像拿出来,请骆宾王共同欣赏。当看到司马宣王时,骆宾王站起身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大丈夫呵!"随即便说,自古以来大臣执政,有不少都借机改朝换代等等,"炎大喜,宾王曰:'但不知谣谶何如耳?'炎以谣言'片片火绯衣'之事白。宾王即下,北面而拜曰:'此真人矣。'遂与敬业等合谋,扬州兵起,炎从内应。"(《太平广记卷二八八·妖妄一》)裴炎因为相信"童谣",终于钻进骆宾王设计的圈套,最后落了个锒铛入狱、身首异处的下场。

           四、现代谣言

  在现代信息开放社会,由于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广播、影视,特别是互联网等),社会信息的传递是全方位、互动式的,谣言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传播迅速,可以光速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利用科技手段伪造,真假莫测,如许多人质疑美国政府公布的"拉登录影带";同时,信息开放使查证能力增强,谣言的存活期相对缩短,社会杀伤力大大减少,等等。

  围绕美国"九一一"事件的众多谣言,其传播过程和蛊惑人心的程度,是我们许多人亲身经历的。"九一一"当天早上十点来钟,我打开电视,看到世贸大厦姐妹楼、五角大楼被撞,同时有各种消息传出,如国务院和国会山庄都被炸起火等,最让人心惊肉跳的是,有报告说共有八架飞机被劫持,叫人坐卧不宁,不知还会有什麽噩耗传来。此后几天,电台、报刊充斥传言和辟谣,甚至我的电邮信箱都有人寄来各种传言,其中传播很广的几个是:CNN播发假新闻录像;世贸大厦的浓烟里有撒旦的头像;撞世贸大厦的飞机有一架编号是Q33NY,如果用微软的Wingdings字体来看这个编号,结果是一飞机撞向两座楼及骷髅的图案;"九一一"之前,已有几十个有关轰炸纽约的网址注册;一个人在世贸大厦上的留影照片,后面是一架飞机正向大厦撞来,等等。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谣言少则几小时,多则几天便被揭露。

  人类社会是谣言和虚假信息充斥的社会,尽管从古到今时代嬗变,这一事实一直存在,并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如何识破谣言、不被谣言迷惑和利用,无疑是每个人和整个社会都面临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哲人已经对此有过深入的思考,并提出精辟的见解,如:"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庄子·人间世》);"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致士》);"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察传》)。时至今日,这些见解仍值得我们借鉴。

  (此文引用大量古籍生僻字,网络上还不能正确显示,权且以同音字代替,敬请读者谅解。)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