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脸上的中德关系 |
送交者: business_angel 2020年09月04日00:38:34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9月1号,星期二,王毅部长会晤德国外长马斯,结束了对欧洲五国的访问。 1 意大利总理孔特没有借接见王毅外长,而是在罗马通了一次电话。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因在疫情期间在官方网站发表假新闻而被法国外交部请去喝茶。马克龙表示,法国将采用欧洲自己生产的5G产品。 荷方邀请王部长参加就人权问题的辩论会,被拒绝。 挪方被善意提醒,今年的和平奖不能发给谁,要不然友谊小船的遭遇可能跟10年前一样。我们下个月知道结果。 捷克代表团访问中国台湾事件发生在王部长访问欧洲四国之后以及访问德国之前。德外长8月31号跟捷克外长就此通过电话,并给予支持。马斯也就该事件表明态度,就差没说出“我是捷克人“这句话。 2 2.2)中德双方都重视中欧投资协定。王部长强调,到今年年底会完成。但马斯没有给出具体时间表。近日,杨洁篪即将访问希腊和西班牙。王毅与杨洁篪的欧洲之行都在为今年9月14号举行的中欧首脑视频峰会做准备。中欧投资协定是否到年底能谈成,九月中旬的视频峰会是关键。 2.3)马斯强调,在某些国际事务上离不开中国,如气候变化。 除此以外,王部长提出众多中德与中欧合作的倡议,但马斯并没有做出积极响应,而是强调一个更自信、更团结的欧盟。如果王部长意在拉拢或改善与欧盟的关系,即使无法做到让欧盟站在中国这边,也希望弱化德国或欧盟与美国联盟的可能。马斯间接地做出了回应,表示欧盟并不打算成为中美强国的"玩物",即不选边站。 发言时间长短跟发言权是“脱钩“的。虽然王部外长就《图片报》提问(关于香港与某自治区)做很多解释和辩护,站在旁边的马斯并没有表现出认可的态度,而是强调了德国的立场,希望中方撤回某法以及全方面履行“一国两制“的承诺。在某种意义上说,双方的发言也是“脱钩“的,不在一个频道上。各自陈述自己的坚定立场。 3 这种选择性报道会带来一个显著的潜在问题。比如,王部长信心满满地说道,中欧投资协定到今年年底将会敲定。马斯则认为,若想达成共识,还需要双方做出妥协。可是这句话被忽略了。 但万一无法实现,接收单方面信息的读者便可以顺其自然地把所有责任推卸给德国。原因很简单。他们会认为,中方高层都表示没问题了,怎么还会出现问题?那肯定是德国单方面的问题。至于导致中欧投资协定泡汤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假定到年底出于某种原因依然无法达成协定),无人问津。这就是只看结果,只接收单方面信息,不注重过程所做出错误性判断的主观原因。 德媒的报道跟中方媒体很不一样。更多地是强调立场的不一致。正如《南德意志报》写道,此次新闻发布会再次展现出双方的根本矛盾。 4 对人权和不干涉内政的诠释是最大的争议点。 中方对不干涉内政范畴的定义很广(王部长: 意见不一致很正常,但中国不会容忍他人干涉中国内政)。 德国以及欧盟对人权定义的范畴也很广(马斯:"我们也在欧盟边境以外捍卫我们的价值观。对这种价值观捍卫行为的威胁将不再被接受“)。 这两句话概括了中德基本矛盾。马斯的"在欧盟境外捍卫价值观"跟中方的"不容忍干涉内政"的理念很难共存。 此外,马斯以欧盟已达成共识的名义加了一句,"未来的欧洲将会更自信,更主权",包括数字主权,避免对中美某一方产生依赖。假如这是欧盟的真实立场,他今后跟中方倡导的"不容忍干涉内政"理念更加格格不入。 马斯所说的价值观不仅仅只是指人权,还包括其他。 很多人误以为德国或欧盟专门拿人权批评中国,其实不是。德国也拿人权指责土耳其、俄罗斯、伊朗和白俄罗斯或其他非民主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就近期,俄罗斯反对派领袖衲瓦尼被下毒。他正在柏林Charité医院接受治疗。医院近期对外表示,确认被下过毒。然而,俄罗斯声称,衲瓦尼是在德国被下毒的。对此,德国外长、国防部长以及默克尔先后对表声明,给予俄方最严厉的谴责。绿党政客Kathrin Göring-Echart甚至建议终止"北溪二号"项目。经此次事件后,德俄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德国此次做法也是跨界捍卫价值观的一种表现。 衲瓦尼 Villa Borsig,德国外交官培训中心 一个中国政策是德国和中国政府之间的协议。但是,德国在野党不受政府约束。 很难想象,德国总理默克尔可以对自民党主席林德纳指手画脚。2019年,林德纳亲自率领自民党国会党团对亚洲几个国家进行访问。最后两站是香港和中国。 据当事人表示,当林德纳就香港问题跟中方交谈时,被对方怒怼了半小时。会议不欢而散。握手道别的仪式也省了。近日,自民党主席林德纳又高调会见罗冠聪。他之前也撰文写道,德国应该调整对华政策,放弃当下的被动姿态。他还特意引用了去年不愉快的中国之行作为论证。 德国政府成员固然不会访问中国台湾,但如果是在野党的自民党呢? 林德纳与罗冠聪 马斯因2019年12月会见黄之锋也遭到中方的强烈批评 整体上说,欧盟(包括英国)对华的风向正逐渐发生变化。欧盟"首席外长"Borrell(西班牙人)再次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相关的舆论有很多,但依然处于表面或口号上。直到前几天。 9月1号,德国内阁通过了一项新的外交战略方针,把重点转移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 德国官方网站截图 (链接:https://www.auswaertiges-amt.de/de/aussenpolitik/regionaleschwerpunkte/asien/indo-pazifik-leitlinien/2380340) 据官网称,这是德国今后10年的新外交重点。迟迟未能颁布,是因为社民党一直都持有反对意见。现如今,执政党也达成共识。 行事谨慎的德国能够大幅度做出外交上的调整,不是一时冲动的举措,而是长期酝酿的产物。 如果说,马斯的发言更多的局限于口号,那么联邦政府内阁的新方针是实际操作指南。从这个角度看,又不难理解马斯为何表现得如此自信。 对于德国政府突如其来的新外交政策,德媒与大众还没反应过来。但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会听到到很多声音,其中也会包涵怀疑的声音。比如,德国有什么能力、资本和资源获得不成为中美俄三国的"玩物"?德国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和力度参与?德国媒体是否会支持?欧盟是否会跟随或服从德国的领导?总之,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德国是当下欧盟轮值主席国。 假如德国或欧盟不打算成为中美俄三国的"玩物",只能通过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证明。当然,欧盟能否履行,尚且还存在质疑的空间。 想客观评估中德关系,不能单独看王部长的欧洲之行,而是从一个新的维度去探讨。一旦德国或欧盟强有力地调整外交政策,之前作为参考的分析基础将被推翻,因为基本盘发生了根本变化。 德国新出台的印度洋与太平洋外交方针提供了相关依据。最起码算得上一个迹象。 在此大背景下,中德关系也将迎来一种新常态。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 新华二代在德国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