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中國主宰亞洲沉浮
送交者: 龐中英 2002年05月01日16:00:17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中國主宰亞洲沉浮--亞洲地緣經濟中的競爭與合作

  中國成為經濟大國不可避免。衰落中的日本竭力與中國爭奪亞洲國家,但口惠而實不至,中國卻在實際推動亞洲合作

  中國現在已經變成越來越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場”,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幾乎全部進入中國市場,特別是製造業跨國公司的絕大多數都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與當年大英帝國不一樣,中國不是靠自我發育出來的產業向世界輻射而是靠自身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而成為“世界工場”的。這樣一個新興世界工場的重要意義就是自由貿易改造中國,以及變革中國與亞洲的關係。中國面對着歷史上第一次機會,用經濟影響力而不是帝國的威望與尊嚴、儒家哲學與飲食方式的“軟影響”,更不是歐洲、西方式樣的船堅炮利來擴大自己的經濟、政治與文化勢力範圍。從亞洲的角度看,中國沿着海上與陸上兩條大貿易方向,也就是說,沿着中國與其亞洲鄰國的自由貿易網絡就可以建立其一個龐大的經濟國家。實際上,中國剛剛獲得的世界貿易組織地位為中國與亞洲經濟的一體化開闢了廣闊前景。在亞洲,除俄羅斯還不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其它國家都是多邊自由貿易體系的一部分。這樣,世界貿易組織框架成了中國與亞洲之間經濟關係的一個轉折點,亞洲的地區化不可避免地將以中國為中心進一步展開。原來亞洲對中國可能不負責任、不受國際規矩約束的擔心將有所消除,因為中國是在WTO規則下開放市場,根據國際規則﹑法治玩經濟遊戲。中國在亞洲的地緣經濟擴展將具有了合法性與規則的保障。

  在中國成為經濟大國的情況下,亞洲地緣經濟中的顯著問題之一就是誰來主導地區經濟?顯然,亞洲地緣經濟中存在着三個大國:美國、日本與中國。在這三大國中,美國靠的是超級經濟大國地位與在亞洲無遠弗屆的軍事存在,日本則是在亞洲經營半個世紀之久的東亞經濟分工體系。中國則是一個典型的後來者,只是在最近才全面參與亞洲經濟事務。儘管如此,中國已經成為亞洲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與日本。按照匯率計算,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第7位,年平均增長率在7·5%以上。但同時,日本經濟在最近10年一直經濟低迷,甚至呈現負增長;美國則結束了克林頓時代新經濟的高速增長而重新進入經濟周期的低谷。美國與日本經濟的長期增長前景並不確定。而中國則肯定將在未來10年繼續沿着高速增長方向前進。這就使得中國成為亞洲經濟的希望所在。

  這裡有必要就揮之不去的日本經濟衰退多說兩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說“日本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嚴重隱憂”。全球一些知名信用評等公司,最近接二連三地調降日本的主權債信評等。這說明,儘管日本政府為解決經濟問題投入最大的力量,但是還沒有扭轉日本經濟的頹勢。

  衰退中的日本當局、產業界與戰略家當然清楚中國在亞洲的經濟挑戰的嚴重性,想採取一些措施固防日本在亞洲的地緣經濟戰線。2002年1月,首次訪問東南亞的日本首相小泉宣布日本與東南亞新型夥伴關係框架;2002年4月,小泉在中國海南說要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這些倉促宣布的日本對外經濟計劃都是這個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對中國在亞洲的經濟攻勢的被動反應。為了扭轉日本製造業的競爭地位,日本不得不通過把製造業轉移到中國市場而保全其製造能力及其國際競爭力。不過,小泉宣布的日本東盟夥伴計劃難以落實,日本經濟自顧不暇,更談不上對亞洲地緣經濟的貢獻。

  中日之間在亞洲展開的是兩種不同的競爭

  中日之間在亞洲展開兩種不同的經濟布局。中國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在亞洲擴展的。亞洲金融危機宣告了日本在亞洲的國際分工體系的破產,中國沒有成為日本設計的雁陣的雁尾,而是由於成為亞洲經濟的增長中心而參與亞洲地區經濟體系。

  志在世界經濟大國是中國的抱負,這一抱負一定能夠實現。香港亞太21世紀學會會長黃枝連教授最近指出,如果中國經濟再保持高速增長8年(到2010年),它就將成為亞洲最大的經濟體,這樣它就保持了將近30年的持續高速發展,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正因為如此,從全球化的角度,中國現在是個吸引力很大的經濟磁盤。日本著名經營顧問大前研一教授認為:“在經濟跨越國界日益增強的時代,出現了‘C’跨國界流動現象,所謂‘4C’指資本(CAPITAL)、企業(CORPORATION)、消費者(CONSUMER)、消息(COMMUNICATION)。其結果,一些國家會有‘4C’大量湧入,同時一些國家又是‘4C’的逃離對象。前者會吸納所有的資本和企業進行發展,而後者會出現衰退,只能成為依附那些吸納‘4C’大國的衛星國家。非常遺憾的是,照目前情況發展下去,日本將不得不淪為後者”。中國經濟現在確實在大量吸納。東南亞國家感覺最明顯,本來投資到東南亞的國際投資在金融危機後大量轉向來到中國。台灣擔心開放兩岸三通而導致島內經濟進一步空洞化。日本業界不斷驚呼中國發展太快了的“中國衝擊論”。

  但是,除了強大的吸引力,一個經濟大國要成功還必須要有強大的輻射力。一進一出嘛!綜合地看,日本的經濟吸引力與輻射力都在中國之上,但是因為長期經濟不景氣,加上國土狹小、日本市場對亞洲產品不能作到自由化(特別是農產品),日本的經濟吸引力與輻射力都在大幅度下降。中國的經濟吸引力則在不斷增強,但經濟輻射力還遠不夠,雖然亞洲到處都是來自中國的產品、中國公司開始對外投資、人民幣也已經在中國周邊一些國家與地區開始實際使用。最根本的原因是過去20多年中國的高速經濟成長建立在一種依賴外需的結構基礎上,即經濟增長主要靠外貿與外資的推動。作為價值增殖鏈產業的高效服務業落後。在地區發展方面,多數中國地區還沒有做到經濟獨立與地方自治,半壁江山的中西部廣大腹地仍然高度欠發展。國家的教育體系不能培養出具有國際經濟競爭力的人才,大批學子嚮往的是設在西方國家的學府,知識、技術缺少原創性。各行各業大量從西方引進知識、技術與設備,接受西方的貿易與投資標準以及價值觀。這樣,中國還不能形成自己的創新體系、生產體系與服務體系並輻射亞洲地區與世界其它地方。

  儘可能把中國的周邊整合進入一個叫做“亞洲經濟合作”的體系中去

  中國的對亞洲政策(包括對亞洲的經濟政策)應該主要由中國在這個地區的國家戰略利益來主導。亞洲是中國國家安全的基礎,是中國發展的基本依託,中國在亞洲的利益是中國最關鍵、最基本、最重要的國家利益。中國必須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承擔更大的責任與義務。推動亞洲在經濟上合作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也是中國落實對這個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作出的承諾(作為“負責任的大國”)。

  “歐亞大陸”是個錯誤的叫法,正確的叫法應該是“亞歐大陸”,因為歐洲的正式名字是“歐亞”(EURASIA),歐洲是亞洲大陸的半島。也就是說,歐亞就是指歐洲,地理上的亞洲外圍。順便說一句,澳大利亞是亞洲大陸的外島,叫做“澳大拉西亞”(AUSTRASIA)。亞歐大陸一直是世界政治的中心,而中國又處在亞洲大陸的中心。現在有一種流行的傳統地緣政治學說法是,阿富汗、中亞是亞歐大陸的中心。其實,這是一種經典的昂格魯—薩克遜戰略觀念。從亞洲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中國才是亞歐大陸的中心。如果中國四面出擊組建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經濟關係網絡,世界經濟與地緣戰略格局必將發生大變化。東亞國家是中國東部的周邊,從長遠看,整個東亞地區都具備逐步走向貿易自由化的基礎和發展前景。加強與東亞各國的合作將是我國今後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目標。中國十分重視與東亞地區的合作。最近三年,中國領導人先後成功地出席了東盟和中日韓三國(10+3)以及東盟和中國(10+1)領導人之間的五次會晤。在第三次10+3會晤期間,各國領導人確定了加強在經貿、金融、科技、人力資源開發、文化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這些努力從政治上進一步推動了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 在中國西部,同樣按照自由貿易的原則,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下開展地區經濟合作。通過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啟動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並適時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優化貿易和投資環境,實現降低商品、資本和服務流動成本的目的,中國已經為今後實現這一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創造了前提條件。中國還高度重視亞洲—歐洲合作。中美關係起伏不定,實際上為中歐關係的發展創造了機會。而本來,中國這些年有所忽視與歐洲的經濟聯繫,外匯儲備中歐元分量不足、中歐經貿關係還不如中美經貿關係,特別是中國沒有從戰略高度規劃歐洲、俄羅斯、中亞、南亞、中國、東亞的之間的地區經濟合作。亞歐是一個經濟戰略大棋盤。比如,穿過中國的幾條亞歐大陸橋工程,將是21世紀的絲綢之路,在實現亞歐大陸經濟緊密聯繫方面發揮關鍵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與安全意義。

  占據亞洲重要地緣區位優勢的中國如果繼續這樣根據全球接受的自由貿易原則四面出擊,日本必然感到長期的中國威脅,甚至與中國出現“戰略緊張”。我們應知道,日本作為亞洲的邊緣國家,享受到如此巨大的經濟成就與繁榮,本來是不正常的,而亞洲大陸的中心國家中國卻經歷了上百年的經濟落後,本來也是不正常的。現在,中國覺醒了,中國要實現國家復興與在亞洲地區重新發揮自己的作用,一切在走向正常化。這一過程可能導致日本最後回歸到它應有的地位,成為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經濟網絡的邊緣富裕地帶,如同中國東部一樣。這就是長期的日本的國家正常化歸宿。

  日本、東南亞都感到中國的競爭挑戰,擔心中國的經濟威脅,它們都在應付中國的經濟威脅,但其效果幾乎不大。日本無法降低其勞工成本,無法為龐大的製造業再造一個雁陣模式,無法解決其結構性的金融問題,日本更不可能在短期內緩解其人口老化、社會福利負擔沉重的壓力。東南亞則很難探索到金融危機後的新發展模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東南亞國家開出的經濟藥方不完全合適,而在政治民主化大勢所趨下日本式的官商一體經濟模式也不合適。在地區經濟關係方面,一些國家(如新加坡)希望東南亞國家合力面對中國、印度的挑戰,但是,由於東盟的一盤散沙性質,如同新加坡人擔心的那樣,在2003-2004年最後期限到來前,東盟難以落實其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目標。當然,也許中國的亞洲經濟計劃雄心客觀上幫助多樣性的東南亞實現經濟與政治整合。因此,總體上,雖然中美關係與中日關係存在着戰略緊張,但是,目前的亞洲地緣經濟形勢對中國有利。中國需要不適時機地擴大在亞洲的經濟影響,鑄造以經濟內容為主的中國與亞洲新關係。

  亞洲“美好軸心”,中國要讓更多的亞洲國家說“中國不是威脅”

  就在美國布什統治集團炮製所謂“邪惡軸心”(AXIS OF EVIL)之說時,我們東亞的新加坡人卻認為世界存在着一個“美好軸心”(AXIS OF VIRTUE)。這一正確的說法在國內還沒有給以重視。我覺得這是新加坡人對亞洲地區和平與發展的一個獨特貢獻,值得中國在地區與全球場合大書特書。2002年 3月,在新加坡召開的一次地區研討會(有來自東亞主要國家的學者與業界人士參加的高層聚會)上,新加坡巡迴大使(負責自由貿易區問題)、著名學者許通美教授與眾不同地提出東盟與日本、韓國一起應該組成一個亞洲“美好軸心”,推動這個地區的經濟一體化。

  從理論上講,5億人口的東盟是個共同自由貿易區、擁有共同的電子產業基地,其綜合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中國的三分之二。就經濟實力排序,日本第一、中國第二、東盟第三,三者如果實現競爭中的合作,密切三方經濟關係,最終在自由貿易的旗幟下組成共同市場,那麼這將對三方都有利。中國奉行千載難縫的經濟亞洲化戰略,這對日本與東盟都是巨大的經濟機會。不發展與新興經濟大國中國的合作性關係,當然不利於日本與東盟的長遠利益。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亞洲論壇上發表講話說“中國經濟發展不是個威脅”,成為第一個公開說中國不是威脅的日本首相。為什麼小泉不象日本國內主流輿論那樣認為中國是個威脅呢?除了外交場合不能刺激中國外,小泉其實認為,說“中國威脅”抬高了中國的地位。他不願意面對中國成為亞洲地區經濟大國的現實,所以才自覺自愿地說中國不是威脅。

  不管亞洲說中國不是經濟威脅的動機如何,中國肯定歡迎更多的亞洲人象小泉那樣說話。按照小泉的邏輯,既然中國不是威脅,那麼,這就是一個中國與日本以及其它亞洲國家、公司、個人可以攜手在亞洲創造大事業的機會:中國、東盟、韓國、日本等一起建立一個亞洲自由貿易區,加強亞洲的吸引力與輻射力,與歐洲與美國平起平坐,讓世界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經濟上三足鼎立。

  在經濟領域,世界不是單極而是多極的。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院長、著名政治學家約瑟夫·奈說,美國不是經濟的單一大國,它必須常常站在平等的立場同歐洲討價還價。他還說,中國的高經濟成長率可能使它成為世界第四經濟大國。可惜,單獨日本或者中國都不可能與歐洲與美國競爭。所以,從全球化的角度看,儘管存在競爭關係、相互視作威脅,面對歐洲與美國,亞洲各國如果在經濟上不合作,其競爭力與利益就將被各個擊破。中日的競爭與合作決定着亞洲的經濟命運。中日之間想不競爭是不可能的,但是競爭中如果有合作將改變整個亞洲的風氣。兩國都要從戰略高度約束競爭、加強合作,因為沒有中日的合作就沒有與歐美平行的亞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