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是非、知道、“卮言”
送交者: 湮滅之城 2023年03月17日12:47:4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當今,在瞬息萬變的世界面前,在莫衷一是的紛爭之中,在越來越極端觀點的撕裂之下,我們還能區分是與非嗎?文明與野蠻只是相對的嗎?

比如俄烏戰爭,有些人認為,正義與非正義都是相對的,文明與野蠻也是相對的。

於是,是非被混淆了。而人,乃至國家,正在喪失“方向感”!

“方向感”是清華孫立平教授提出的,他用常識對“相對論”提出反問:

我們承認不承認有生活得好一點與生活得壞一點的區分?承認不承認生活中有幸福和痛苦之分?在與野蠻相對應的意義上的文明,指的就是人類為了活得更好一點,在文化、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制度安排等方面所獲進步的積累。人類的歷史就是脫離野蠻朝向文明努力的過程。

農村常有土地糾紛,有的地方是用古老的群體械鬥的方式來解決,今天更多的是用現代法律的方式解決。這其間文明與野蠻的區別有疑義嗎?

在國際上,用不斷的戰爭征伐方式來解決爭端,與用建立國際組織、訂立國際條約、談判妥協的方式解決爭端,這其間文明與野蠻的區別有疑義嗎?

記載,在國內政權更迭上,是用死傷無數、血流成河的方式來實現,還是用人們認可的程序與選舉的方式來實現,這其間文明與野蠻的區別有疑義嗎?

在公共事務上,由少數人專斷與能有更多的人參與,從而使更多人的意志能得到體現,這其間文明與野蠻的區別有疑義嗎?

在社會生活中,一部分人有力量歧視和壓迫另一部分人,與平等相處,在真正的平等不能實現的情況下,至少保障法律和權利意義上的平等,這其間文明與野蠻的區別有疑義嗎?

……

上述十分顯見的常識性認識,竟會造成人們如此嚴重的思維混亂,誰之過?

由此想到近年來媒體常說一個句型:“我們既要……也要……”或者“我們既不能……也不能……

有意思的是,連結上述句型前後兩部分的本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卻被人為地“對立統一”成了一個,而且振振有詞、慷慨激昂,全不顧邏輯上的互斥,“完美”地體現了對“辯證法”的純熟運用。

說到辯證法,我們曾被教育說,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而由此形成的“黨文化”,數十年來已經成為國家治理的特徵之一,它無處不在,屢試不爽,並且越來越為全世界所認清。

在“辯證法”的大旗下,“翻手雲、覆手雨”成為常態。一句話,無論我怎樣做,都是正確的。

只是,其中的是非曲直,從此沒有了標準!

一旦否認了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區別,沒有了起碼的是非觀,就意味着認識的迷失!

我們這個民族,還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承受起迷失(美其名曰“偉大實踐”)的代價嗎?

其實,國人擅用辯證法,並非全是馬克思的緣故,這其中有着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

在傳統看來,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網上有人加以歸納,這一成系列的“俗話說”,讀來讓人忍俊不住:

俗話說: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話又說:兵不厭詐!

俗話說: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可俗話又說: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

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的;可俗話又說:有錢能使鬼推磨!

俗話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可俗話又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可俗話又說:近水樓台先得月!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可俗話又說:有仇不報非君子!

......

如此對照,不勝枚舉。

有人以此證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不假,但前提是要深得要領才是!否則,認識模糊、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只代表着對中華傳統存在錯解!

莊周夢蝶.jpg                                               

想當初,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群起,儒、墨等眾家坐而論道,是非、巧辯競相登場,一時間成爭鳴之勢,誰也說服不了誰。有鑑於此,莊子以超越爭論性的“三言”,交織成了一部充滿着鯤鵬、蝴蝶、獸語的奇妙故事,嬉笑恣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上與造物者游,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出世派哲學至此而立。

莊子擅用“三言”,這三言係指:寓言、重言和卮(音zhi)言。

後人將其概括為“悟道”的三個階段:

所謂“寓言”,就是講故事,在莊子自己的虛構中寄託了他試圖向人們明了的道理,或古怪離奇,或禽言獸語,海闊天空,漫無邊際。但卻是入門的悟道之言,面向的聽眾大約是沒有基礎的一般人,所以需要藉助於“象”(寓言)這個中介而引人入道。

而“重言”,則是更高一步的“體道之言”,莊子常以先賢古人之語拉大旗作虎皮,藉以增強自身所論的權威性與說服力,至於那些先賢古人是否存在?可曾說過那些話,並不重要。較之“寓言”,“重言”無需中介,直言玄道。因此聽眾當為有一定悟性的人。

到了“卮言”,便進入了“言無言”的“悟道之言”,代表着“悟道”的最高層次——“知”道。

我們今天常說的“知道”一詞,其淵源或自於此?

面對以儒、墨為代表的各家在是非問題上的激烈紛爭、各不相讓,如何以不變應萬變?

老子認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即:宇宙間一切差別、對立均可以在“一”中得到消解。莊子繼承發展,將其用之於言說之道——卮言。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不言之辯、無可言之道,高於有可言之道。因為任何言,都無法與“道”完全相合。況且,一旦進入無我之境,“言”便是多餘。所以,體道之人既不必言,問道之人亦不必問。

“道無問,問無應”才是知道。

言,只是手段,不拘形式,甚至可以忽略,所謂“得意而忘言”。而體道、顯道才是目的。

因此,“卮言”是合道之言,所謂“寓言”、“重言”皆在其統領之下。“卮言”為體,“寓言”、“重言”為用。

可惜,正是這種“說不清道不明”最為朦朧,也最容易被人誤讀。特別是“卮言”,更令人費解。於是,圍繞着對其的解釋,可謂精彩紛呈:

有人解:“卮”為古之一種能盛水的傾斜器具,具有“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點,即該器具水空了便傾斜,水多了便翻倒,只有水不多不少時才能平衡端正。於是古人常將其置於座右,以告誡人們不要自滿,持中有度,“座右銘”因此而生。只是,“空虛傾斜——注滿傾覆”卻是常態,如此周而復始,綿延不斷。

亦有人解:在莊子看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存在模式,就象一個不斷運轉的大圓盤,一旦體察到它的存在規律,立足於“道樞”,就可應對爭鳴的百家,從根本上消解是非,所謂“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所謂“卮言”,便是立足於“道樞”、進而超越了一切對立關係的言辯,它不離開“道”的根本點而立論。它是彼此是非渾然莫辨的本然狀態。因此,“卮言”者,合道之言。

最有意思的,還有這樣的解讀:“卮”,為戰國時期人們普遍使用的一種盛酒器。受先秦時期重酒、好酒傳統的影響,莊子極可能欲以卮代酒,以酒喻言。

這要追溯到楚巫文化。

古人以為,神靈喜酒,所以酒當首先用於祭祀。據說祭祀中一旦有酒,神靈便樂於降臨。在楚巫的祭典中,人們暫時拋卻了任何禁忌,一掃平日所刻意掩飾的羞澀舉止,在音樂、舞蹈以及酒精的催化下盡情地宣泄,自然地展露出原始的野性,在酒醉神迷的歡愉中與自然混為一體,與神鬼合而為一,由此抵達物我兩忘的迷狂狀態。而卮言,便是一種透過祭典中的飲酒與“神”相遇時以及醉境中的言語。

正如“庖丁解牛”的寓言,庖丁進入的是一種只用精神去體會、只用心神活動去進行的“與道合一”的體驗,此刻完全不必用眼,其它官能知覺也處於停滯狀態,那是“與道合一”的神遇境界。

Bacchus and Ariadne by Titian.jpg 

聯想到古希臘酒神(Dionysus)的節日,尼采對此的描述恰好詮釋了莊子的“卮言”:

在酒神的魔力下,不但人與人重新團結,而且疏遠、敵對、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慶祝她同她的浪子人類和解的節日。大地自動地奉獻它的貢品,危崖荒漠中的猛獸也馴良地前來。酒神的車輦滿載着百卉花環,虎豹駕馭着它驅行。……人與人之間樹立的僵硬敵對的藩籬土崩瓦解。此刻,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個人感到自己同鄰人團結、和解、融洽,甚至融為一體了。人們輕歌曼舞,儼然是一更高共同體的成員,他陶然忘步忘言,飄飄然乘風飛揚。他的神態表明他着了魔。就像此刻野獸開口說話、大地流出牛奶和蜜蜂一樣,超自然的奇蹟也在人身上出現:此刻他覺得自己就是神,他如此欣喜若狂、居高臨下地變幻,正如他夢見的眾神的變幻一樣。

此時的人,不再是藝術家。人,成了藝術品。

這“卮言”,恰如老子的“道之為物,為恍為惚”,是一種沈醉之中的“恍惚”。

只是,“悟道”的過程中也可能“走火入魔”,辯證法之“陷阱”也正在於此。

莊子說: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無言。言無言,終身言,未嘗不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字面之意可理解為:既然言論無法做到與自然的天性相同,那麼說還不如不說。不說,何嘗不是更為深刻的表達!

可,有可的緣由;不可,有不可的道理。

是,有是的緣由;非,有非的道理。

世上無可無不可,對錯皆在道中……

如此辯證,真的沒有了是非?

並非如此!

人,追求悟道的狀態。但人終究不是“道”!

道,是上帝的視角。而悟道,只是人的追求。

在人看來,悟道似乎是消弭紛爭、解除是非的過程。

在上帝看來,悟道的過程卻是一個更接近上帝是非的過程。

人,言之鑿鑿地強調“是非”的相對性,無非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是”和他人的“非”。在此作用下強調是非的“相對性”,不但不會消弭紛爭,反倒更會使紛爭加劇。

故而,作為追求“悟道”的人,一旦混淆了自身與“道”的關係,錯將“悟道”當成了“道”本身,自己就成了上帝,也就跌落進“辯證法”的陷阱。

況且,許多人壓根還沒有進入“悟道”的過程呢!

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誤讀,或在於此。

記載,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林肯的下屬知道他信仰上帝,便建議他禱告,求上帝站在他們這一邊。

林肯回答:不,不是要求上帝站在我們一邊,而是我們要站在上帝的一邊!

這是對人與上帝(“道”)關係的正確理解,顯現出有信仰之人的信心與睿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Email to BS and NYS Courts
2022: 央視新聞贊烏克蘭抗戰。
2021: 老猿390-國人缺乏公民意識(2)
2021: 換季保護力,合家更給力
2020: 歐洲蠟像館拿川普開涮(歐式幽默)
2020: 豌豆公主的病是【奴才錯位主子綜合
2019: 曾的中共國的滅國方式(聯省自治供參考
2019: #3K台中叫小姐LINE:tea232大雅叫小姐#
2018: 習近平修憲倒行將自己變成了歷史的罪人
2018: 楊度強調只有帝制才能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