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在跟貼中和上海讀者鬥了不少悶子,現在言歸正傳,在下以為聖誕節這個事情,大可不必大驚小怪,上綱上線。
其一,“少部分中國人過聖誕的根本原因,主觀分析,主要還是崇洋媚外思想作祟。”在下以為,這些年來,國人崇洋媚外也不是一年兩年了,恐怕不在乎多一個聖誕節萬聖節之類的吧。其實,真正對這些洋節進行推波助瀾的是經濟利益的驅動。情人節是為了賣巧克力,萬聖節是為了推銷稀奇古怪的東西,而聖誕節則是可以推銷各類商品。中國現在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商業收入的主要都是在西方式的經營模式中產生。百貨店-西方人發明的,酒吧-西方人發明的,餐飲-很大部分的國外品牌。於是乎,搞這些洋節,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便是順理成章的。洋節,鬧得沸沸揚揚,無非就是商業行為,既然我們已經把大城市的經濟經營都交給了洋人,順理成章接受他們的推銷理念,也就不是創新的崇洋媚外,頂多也就是錦上添花而已,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了。聖誕節之所以火,主要還是因為在年底,各大商家為了創新應收業績,借名頭搞促銷,也無非就是借了聖誕這個名頭;酒吧飯店借這個機會弄點活動套餐無非也就是賺錢的買賣。大家崇的不是洋,崇的是錢。
其二,“政府卻不能坐視,還是應作為作為,至少針對媒體,允許其對聖誕節做適度報道,但禁止熱炒”,這個事情,其實是由不得政府的,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你不讓商家發財,不讓商品賣出去,政府稅收就少了。政府現在最擔心的就是稅收減少,怎麼可以這樣呢?一切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事情都要支持,這是每一個市委書記,市長的共識。你讓政府斷自己的財路,簡直就是與虎謀皮。另外“但對青年一代誤導與毒害顯而易見,政府不干預,坐視不管,那麼,所謂文化之爭之類,早遲誘發道德與社會之亂”,在下以為,恐怕沒有那麼嚴重,聖誕節裡面引發的百貨店降價(這幾天上海的百盛買199立減100)恐怕是給窮人有機會買到便宜的商品,不會帶來道德糾紛吧,買到便宜商品,社會和諧,也不會造成社會之亂吧。飯店裡一餐飯好幾百,甚至上千上萬,那個不足為奇,本來西方人的聖誕是家庭聚會,不用上館子的。這就更能證明搞活動無非就是個賺錢的幌子。飯店貴,那就不去,沒準哪個有志青年知道這個價值觀後就發奮圖強,開創一個美好前程也未可知。所以在下要問,何來道德與社會之亂?至於這麼上綱上線嗎?
至於民工的疾苦,至於空巢老人,至於“關聯小資與老闆,官僚與買辦,學者與專家,新聞人與文化人,吸毒者與販黃者,上海灘與黑社會,虛榮與墮落,空虛與無聊等等等等”,恐怕也是有聖誕節不多,無聖誕節不少吧。政府可以在除了聖誕節假期以外的360天裡面天天報道啊,不過他們也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個個裝聾作啞,有火扇扇風,無事自乘涼。
所以,這些個林林總總,和聖誕節有啥關係呢?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嗬嗬,干卿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