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戲說樊弓之誤
送交者: 黃葉 2002年07月20日16:01:17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且說上回由於我在標題中用了“錯誤”一詞,因這詞在過去常常涉及到政治立場、作風問題等生死悠關、大是大非的政治和道德較量,“犯錯誤”的評語就等於叛人精神死刑,難怪樊弓一見“錯誤”二字,頓時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三魂出竅、四肢冰涼、五官挪位、六神不安、七竅生煙、八丈怒火、九霄雷霆、十指戰戰,發揮大失水準,認為指出“錯誤”要神仙一樣的“資格”,回貼中又露出幾個大大的破綻。

  請樊弓稍安勿躁,我自己就已經指出自己的一個初級“錯誤”了,這“錯誤”並非偉光正的“錯誤”,乃是正誤之“誤”,無關是非、原則,因此現將題目改成“樊弓之誤”。箇中原委,且看我細細道來。

  由於大家都明白的道理用不着多評論,樊文中能夠贊同的部分我沒有加以評論,所以給樊弓以“挑骨頭”的感覺,這確是不足之處,下次一定先買個蒼蠅拍子,將樊弓的馬屁狠狠拍上幾千下。而對未曾聽聞的,比如紙幣不足導致大蕭條,則無法評論,只能先找到出處再說。對於熟悉的方面,則猛劈了一通,使得樊弓銀牙咬碎、書桌拍爛、鍵盤擊穿,反駁之前一個泰山壓頂,送來一頂【批評家】的帽子。

  樊弓首先問道【在回答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錯誤?在什麼情況下才能批評別人犯錯誤?】

  可惜這個問題上樊弓一拳擊空,把腰差點閃斷。樊弓說:

【我想,絕大多數網人都能同意以下標準:

(a)批評家如果錯誤地理解原文,則作者沒錯;(b)批評家如果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或對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則不能指責作者錯誤。比如說,我認為大象是粗腿動物,你認為大象是長鼻子怪獸,就是看法問題,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

批評家黃葉指出的樊氏"錯誤",基本上都屬於這兩類。】

  這裡並沒有回答什麼是“錯誤”,此一誤。

  【批評家如果錯誤地理解原文】只能說明【批評家】“犯錯誤”,並不能推斷出【作者沒錯】。A錯、B錯並非排斥關係,樊弓也列出了四種組合。此處卻如此推理,又一誤也。

  不同角度看問題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當然不能證明彼方錯誤。但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立足點,首先必須是公認的、站得住腳的,若另一方凌空虛度,從某不同角度看問題,則對方不能承認此種不同看法成立。即不同角度看問題,必須保證別人也能夠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試一試。如這個盲人摸象的故事,所有盲人只要拉着別人的手摸一摸自己摸到的東西,問題就自然解決了,再將各人的結果湊到一起,就得到完整得多的圖像。

  但這盲人摸象的法則在如下情況下不成立,一是拒絕檢驗自己的立足點,如果某盲人抱住一根樹狂摸,卻指出這是大象的一方面;二是認為別人缺乏觸覺,摸不出自己的感覺。

  這裡明確一下“錯誤”的範圍:概念不符合共同接受的定義,證據不符合事實,論證邏輯有缺陷。

  下面看看樊弓的反駁是否成立:

  1)愛因斯坦格言問題

【我樊弓有沒有把愛因斯坦作為前提?恰恰相反,我可是在用事例說明老愛正確。請批評家念明白了再發話。】

  看看原貼的思路:

  樊弓先指出【資本家生產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潤,於是儘可能買進高效率新機器代替工人的勞動並解僱多餘的勞動力。那些被解僱的工人當然就失業了。這不是很符合我們的"常識"嗎?】,然後陳述【再來一遍:常識是人們18歲前積累的偏見(愛因斯坦語),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現代經濟學對失業現象有大量深刻的研究,上述馬克思主義的失業論已經基本上不再有什麼市場】,隨後結論【鑑於國產知識分子長期受馬克思主義薰陶,普遍持有這類落伍觀念,因此有必要在此介紹一些市場經濟與失業問題的主流理論】。

  簡言之就是,普遍有常識A,而愛因斯坦說“常識是十八歲前積累的偏見”,得出隱含的結論:常識A是偏見,再用現代研究已經使A沒有什麼市場了來支持這一推論,最後結論有必要介紹一下這些研究的結果。

  這是最常見的論證模式:先用邏輯推出一個結論,再用事實來支持結論。

  怎麼能說愛因斯坦格言在此不是作為前提?所以,不要隨意置疑本盲人的觸覺。

  2)機器排擠工人問題

  針對樊弓原文【機器搶走了工人的飯碗嗎?哪有這回事!】,我指出〖但徹底否認這種現象的存在,同馬列主義分子一樣錯誤〗,前面的話則是我自己的看法。這裡說的是樊弓否認“機器排擠工人”的現象,並非認定樊弓【認為從整個經濟體來看,機器可以搶走工人飯碗】。本盲人的觸覺並沒有壞到要編造和歪曲別人觀點的地步。樊弓應當檢測一下自己的觸覺。

  3)自由和僱傭的先後問題

  從樊弓的陳述【只有當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時候,勞動者才第一次成為自由人】看,“只有……才……”是一種必要條件關係,而我的陳述則為【只有自由人才能形成僱傭關係】,跟樊弓的命題互為逆命題,因此二者並不一定同時成立。怎麼能說【這有什麼好爭的】?只有當這一命題是充分必要條件關係,二者才能同時成立。

  從奴隸社會就一直存在的自由民,就足以證明樊弓的這種必要條件陳述不成立,他們並非由於被僱傭而自由,更可能作為自耕農、家庭作坊的主人,他們同樣是勞動者。對比一下樊弓命題的等價說法“勞動力沒有成為商品,勞動者就不是自由人”。這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

  這並不是【典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自由從來就存在,而不自由的奴隸是後來才出現的,僱傭關係還要晚一些。樊弓在此跌了個跟頭。

  4)“經濟學上沒有供大於求,只有價格太高”的問題

  樊弓以為商品生產太多造成積壓的例子【不值一駁】,認為【如果現在商店裡的VCD通通一塊錢一台,我敢打賭,所有庫存的VCD都會賣光】,可是樊弓忘了,白送不是經濟行為。樊弓假設的這種解決辦法從來就不可能在市場上出現、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因此這種辯論屬於詭辯。

  降價的極限就是廠家和商家能夠保證資金回籠,以維持運轉,或者可以擊敗競爭對手,即使有一定虧損也可以接受,但絕不是樊弓【打賭】的這種辦法。價格降到極限即自動停止。

  如果樊弓的邏輯成立,則解決失業問題的法門就是“如果工人的工資通通一塊錢一年”。那麼我敢【打賭】,工人都要餓死。即使在可以賣身為奴的時代,流民四起,也沒見人口的銷路很好,以至餓殍盈野。

  樊弓奮力一招殺手,結果自己摔了個大馬撲。

  5)勞動力供應問題

  樊弓照樣以為我【沒讀懂,以為勞動力的供應守恆】,確實【太草率了】。我從來就不認為【勞動力的供應守恆】。

  樊弓原話為【如果勞動力價格降低,則供給減少,需求上升】,我則指出對於整個社會,不會像單個行業一樣發生供應隨價格降低而減少的情況。對於單個行業,完全可能出現某行業不景氣,該行業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人員人們紛紛轉行的情況。

  勞動力市場價格下降通常是經濟蕭條時期,大量失業人員進入勞動力市場,同時由於資金緊張,造成原來不屬於勞動力的人員也進入勞動力市場,這樣的結果是勞動力供應增加,而不是降低。

  樊弓辯駁說【如果勞動力價格升高,則會有很多原來不在就業市場上的人加進來。比如學生提前離校,家庭婦女開始找工作,退休人員返回勞動市場等等,導致勞動力供應增加。如果勞動力價格降低,則這種流動的方向相反,導致勞動力供應相反】。

  這種辯駁為什麼是錯誤的呢?因為樊弓只看見其中一種流動趨勢,比如勞動力價格上升時,樊弓只看見【學生提前離校,家庭婦女開始找工作,退休人員返回勞動市場等等,導致勞動力供應增加】,卻忘了勞動力市場不光有人進來,還有人出去。那些找到工作的人就不再屬於勞動力市場,還有些家庭由於工資高了,丈夫的收入足夠過上安逸的生活,妻子因此辭職在家一心一意當家庭婦女。總體上看,勞動力價格上升,在勞動力市場的人員是減少了。

  也就是勞動力價格低迷時,大量人員滯留在勞動力市場,供應量大,需求不振;而勞動力價格高漲時,勞動力市場的人口減少,供應減少,需求旺盛。跟樊弓的表述剛好相反。而且樊弓忽略了時間變量,顛倒了因果關係,所有才以為斷定【勞動力價格降低,則……需求上升】,果真如此,就不會有蕭條了。

  6)勞動力市場價格問題

  樊弓諷刺我【不懂什麼叫"市場價格"】。價格總是指交換時雙方共同接受的貨幣數量,這點早就是【十八歲以前積累的偏見】了。是樊弓在表述中自相矛盾,我才故意將兩種表述並列,無論樊弓採用哪種表述,結論都是錯誤的。

  樊弓總算給出通常的定義【一個勞動力的市場價格,就是假定他現在去找工作,所能弄到的薪水】。

  既然如此,【20%的人寧願接受低於市場價格的薪水】怎麼能夠成立?既然他們找工作時【所能弄到的薪水】就是【市場價格】,那為什麼【寧願接受低於市場價格的薪水】?這顯然的自相矛盾之處,樊弓被氣憤沖昏了頭腦,居然在被指出後還沒有看出來。

  通篇看來,是樊弓沒有仔細閱讀我的帖子,再加上忽略考證,所引證據不合事實,加上過於自信,忽視自己的邏輯破綻。顯然,這些並非從雞蛋裡挑出的骨頭,而是樊弓自己表現失常,錯將骨頭當雞蛋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