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版主:纳川
杨澜是“前百分之五”吗?
送交者: Play 2002年01月03日14:38:58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曹长青/迄今为止,通过媒体的介绍,以及熟悉吴征的人们提供的信息,吴征的经历已经是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1966年出生于上海,1986年左右去了法国留学,靠在餐馆打工等挣学费、生活费。后来到了美国,在中部密苏里的一个学校拿到学士学位,然后继续在密苏里白天工作,晚间读书,1993年得到硕士学位。在密苏里的圣.路易斯做保险生意期间因涉嫌欺诈被中国留学生告上法庭;后在美东商会的工作被人指控渎职,于1994年离开密苏里;在密苏里期间和一位美国女子结婚、离婚。1995年在纽约结识并和杨澜结婚。1997年初和杨澜一起回国。

通过吴征在学历、艾美奖和商业事务上的某些做法和说法,人们也比较清楚了吴征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人。应该说,这是中国人并不陌生的一类人。有人为杨澜抱不平,认为一个清纯的女孩子被欺骗了。但是以杨澜读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每门功课都还学得不错,一直排在年级的前几名”,又“在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凭海临风》,杨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吴征作序),并通过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得到电视“金话筒奖”,起码说明她是个挺聪明、且有一定能力的女性;在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也使杨澜见多识广、结识过各种名流。简单地说“杨澜被欺骗”多少有些贬低杨澜的智慧。

其实,一般说来,女性对人直觉的判断力是超过男性的。当然,容易轻信也是女性的弱点之一。但是通过杨澜主持的节目、发表的散文、对媒体采访的回答等等,相信不少观众、读者都能得出一个她属于那类聪慧、机智的女性的结论。对于吴征那些明显有令人质疑之处的经历,和他善于夸张的做法,即使杨澜在和吴征交往的初期“被欺骗”,那么在他们结婚六年多之后、在相互认为对方是自己最知心的朋友的情况下(据他们对媒体的谈话)、在他们感情之好人所共知的情况下,说她还继续“被欺骗”,恐怕不太合情理,也难以服人。杨澜和吴征之所以这么“成功”地合作至今、相互欣赏,应该说起码与她性情里的某些东西和吴征相呼应、相吻合有关。如果留意的话,这点很容易从杨澜的一系列公开说法、做法上看出。

杨澜在美国时间很短,经历也很简单,所以写她也比写吴征要简单很多,因为不需要多少调查,只要熟悉一点美国这边的情况,再了解一些杨澜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说法,对比一下,用常识分析一下就很清楚了。

杨澜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

杨澜1994年初到美国留学,先是在纽约大学念电影专业,半年以后,以她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主持人的资历,没有经过托福和GRE考试等正式申请程序,而是直接和教务主任(Dean)、专业指导教授等商谈之后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这点之所以不少当时在哥大念书的学生都知道,是因为杨澜还没正式入学,“一个中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中国的奥普拉.温芙瑞到这儿来上学了”的说法已经传开了,这大概和教务主任或某教授跟中国学生们谈起杨澜转入该校有关。当然,在美国,当然,在美国,各行业的名人们由于特殊成绩直接被学校录取的例子比比皆是,杨澜的转入哥大也属正常现象。

众所周知,哥伦比亚大学是由各个学院组成的,杨澜进的是“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这里的中国人习惯把它称为“国际关系学院”。杨澜读的是国际关系学院里面的一个叫做“国际传媒与传播”(International Media & Communications)的专业(concentration)。由于解释这个科目实在有点太长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传媒与传播专业”,杨澜把它简称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应该不算什么大错,只是凸显了一些“国际传媒”。由于杨澜回国后要做传媒工作,她强调一点在国外念的“国际传媒”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凭海临风》中,这个“国际关系学院”变成了“国际传媒系”,这就明显不正确,或过于夸大了。如果是“传媒系”的话,那么其科目就会绝大多数和传媒有关,况且杨澜还在书中说“学了两年新闻写作、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等一系列课程。”其实,在哥大国际关系学院毕业要求的54个学分中,有30个是国际政治、经济、统计等必修课,和传媒毫无关系,而这30个学分一般是全日制学生一年的课程。“国际传媒与传播”专业要求21个学分,另外实习占3个学分;在这21个学分中有6个左右可以选哥大新闻学院的课。正因为这个专业所提供的新闻方面的课程有限,所以不少对新闻感兴趣的学生才在念了这个专业之后又去念了新闻学院。

由于哥大新闻学院在全美排第一、二名,在中国也很有名,杨澜又在她的书里描写了她在哥大新闻学院上课的情形,加上她随手写来的“理查德教授被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开除了”等等,所以杨澜说她念的“哥大国际传媒系”,这个或许是漫不经心、或许是有意无意的误导,就使人们自然地以为她念的是新闻学院(的“国际传媒系”之类),以至于有的网友写信到哥大新闻学院查询,得到的回答是没有杨澜此人,所以该网友得出杨澜的哥大学历是假的结论。这当然是冤枉杨澜,但多少和杨澜本人的误导有关系。

杨澜这种“漫不经心”的误导还有这样的小例子,比如她在《凭海临风》中写道:“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两年中,给我帮助最大的是约翰逊教授。他是我所在的国际传媒系主任,又是我的个人指导教授。”

据和杨澜念了同样专业的朋友介绍,杨澜这里指的是哥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传媒与传播专业的主任约翰斯顿教授(Donald H. Johnston)。其实,所有选择“国际传媒与传播”的学生(每年大概有六、七十人)都是同一个专业指导教授,整个哥大国际关系学院都没有“个人指导教授”。约翰斯顿教授是所有念这个专业的学生都非常赞赏、推崇的大家集体的指导教授,把他说成是“国际传媒系主任”和自己的“个人指导教授”,非常自然地凸显了“我”的优越。当然这似乎也只不过是夸张一点,不算什么大事儿。

但是如果把什么压根就没有的事情说成“有”,大概就不是什么“小”事儿了。比如说,杨澜在去年4月22日新浪嘉宾聊天室与网友交谈,被问到在美国的学习情况时,她的回答中有这样的话:“我在全年级的成绩排到前百分之五,最高的成绩是四分,我平均成绩是三点八。”《女性月刊》(7月5日)(和好几篇曾登在阳光卫视网上“媒体眼中的杨澜”一栏中,现已被删掉,但在新浪网仍可查到的文章中)也报道说:“我在美国毕业的时候,成绩列在全年级最前面百分之五。当时那种成就感绝不亚于在国内的所谓名气。”

在纽约,哥大国际关系学院的中国学生很多,问了几个,都说不知道有“最前面百分之几”这种排名法,也没有听说过“四分制”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式平均成绩计分法。该校自1982年起就实行ABCD式计分制。由于学生是凑满学分就毕业,有的念一年半,有的因学费等问题念三年或更长,这“全年级”是怎么个算法?如果同年毕业的人都算同一个年级,可是这个学院有24个不同专业,学生选的课程都不一样,你选国际经济,他选国际金融,杨澜又选了国际传媒,那成绩排名又按什么算?杨澜的“全年级”是指全学院?还是全专业?

在谘询了哥大国际关系学院教务长办公室(Dean’s Office)之后,从助理琳达.琼斯(Linda Jones)小姐处得知,哥大国际关系学院不仅没有“最前面百分之几”(top 2% or top 5%)这种排列法,也没有GPA式计分法,而且认为给学生成绩排名次的做法和GPA式计分法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为了更准确起见,又给主管学生事务的教务长路易斯(Robin J. Lewis)发了电子信,得到的回答是:“国际关系学院不给学生排名次,也不公开任何学生的平均成绩或者在每个课目上的成绩。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强调在专业化方面的训练,而淡化学生对分数的竞争。”

那么杨澜从哪里得出的“我在全年级的成绩排到前百分之五,最高的成绩是四分,我平均成绩是三点八”这个结果呢?如果是“无中生有”的话,那又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抗癌明星组合 多年口碑保证!天然植物萃取 有效对抗癌细胞
中老年补钙必备,2星期消除夜间抽筋、腰背疼痛,防治骨质疏松立竿见影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