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全球化与中国的巨变
送交者: 匪兵甲 2002年01月05日18:21:01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全球化与中国的巨变

--------------------------------------------------------------------------------

顾昕


  “申奥成功了,足球出线了,WTO加入了,我结婚了!”这是《北京青年报》的一位年轻的编辑在其婚礼上的致辞。据中国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南方周末》报道,在2001年的最后一个月,“申奥成功、足球出线、WTO加入”,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喜庆场合的标准开场白。


  的确,2001年是中国的喜庆之年。在一个生活品味日趋走向多元化的时代,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亿万中国人举国同庆,而这样的事情居然在2001年发生了三起。


  对中国来说,2001年是一个分水岭。未来的历史学家肯定会这样记载:2001年是中国走向全球化的一年,尤其是在12月加入WTO,乃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最重大事件之一。

“与国际接轨”

  这一分水岭的重要意义,堪同1978年12月邓小平重返中国政治舞台相提并论。当时并没有举国同庆的场面,只有那些对政治敏感的都市中国人,才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中国的巨变即将开始。然而,没有人想像到20年后的中国会发生如此沧海桑田般的变迁。


  同1978年那一历史时刻的中国人似乎有所不同,2001年拥抱全球化的中国人,具有更加清醒的历史意识和更加广阔的国际眼光。事实上,“与国际接轨”这五个字,自1995年以来便成为中国政坛和舆论界的流行用语。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五年,中国不仅是外资输入大国,而且是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引进大国。政治、经济和知识精英们不遗余力同国际接轨的努力,促使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促使中国长达15年的“入关”申请,终于在2001年修成正果。


  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中国的精英们依然保持了应有的冷静,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同国际接轨,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迎接这一挑战的关键,乃是中国的各级官员,全面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并且依照这样的规则,改造中国的各级政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中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WTO培训热潮。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贸人士和学者,成为中国走向全球化之后的第一批赢家。

民营企业首先获得国民待遇

  在2001年的最后一周,中国政府把加入WTO的文件翻译成中文,公布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网站上。虽然对这些文件的细节有深入了解的人并不多,但是WTO规则中的“国民待遇”和“透明性”,已经成为中国政坛中耳熟能详的理念,而这些新理念已经并且正在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积极的变化。


  所谓“国民待遇”,乃是WTO所规定的非歧视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它要求各成员体对其管辖区内的本地企业和个人、外国企业和个人给予相同的待遇。然而,这项原本针对歧视外国人和外资企业行为的规范,对中国内部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催化作用。


  中国的民营经济,从80年代的个体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中所谓的“自雇”self-employment)到90年代的私营公司,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促进经济成长、提高就业的重要经济部门。然而,长期以来,受到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民营经济部门在市场准入、信贷、进出口、引入外资等多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意识形态上,民营经济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社会主义,备受歧视。在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中共高层还一度扬言要让个体户们“倾家荡产”。


  在中国努力加入WTO的同时,对内实行“国民待遇”,也就是取消对民营企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待遇,切实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成为中国经济界的强大呼声。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便在2001年多次向政府提出这一建议。


  对于中国民营经济界的人士来说,2001年的7月1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最高领导人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的纪念讲话中,第一次把民营企业家,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民营企业家加入中国共产党铺平了道路。民营经济最终获得“国民待遇”,也指日可待。

透明性与“官本位”社会的崩解

  WTO的透明性原则,要求成员体政府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向所有需要了解的人公开。为了适应加入WTO的挑战,中国沿海先进地区的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发起了所谓“政务公开”的运动。上海和广州是这一行政改革运动的先锋。自2001年起,所有地方性的法规和政策,都在政府公报中公开。


  这一措施,对于长期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的人们来说,乃是天经地义,因此热衷于暴露中国丑陋黑暗面的西方主流媒体,绝对不会认为这一变化具有新闻价值。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小小的变化,乃是打破中国僵化的“官本位”社会的一次大跃进。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行政化等级体系,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拥有特定的“行政级别”,尽管他们也许并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


  笔者在1991年出国留学之前在一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相当于所谓“科级干部”,而所里的副研究员相当于“处级”,正研究员相当于“局级”。依照这样的制度,中国的教授、演员乃至和尚,都有级别。当时政府发布的政策,都以“红头文件”的方式,按照级别逐级向下传达。如果某一政策只能传达到处级以上,那么笔者即使是专业的政策研究者,也无缘接触到这类政策的内容。


  当昔日的“红头文件”变成今日的“政府公报”,所有人都可以购买甚至免费索取之日,“官本位”的制度开始瓦解了。事实上,早在80年代末期便有一批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官本位”社会口诛笔伐。10年后的今天,正是全球化推动这一社会变革。这种不是新闻的新闻,每天都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发生。

作者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