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为什么中国人爱买外国车?
送交者: 石坚 2002年10月06日12:55:19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有朋友问为什么中国人爱买外国车。正好我对这个问题有点研究,所以本文就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中国解放后不久就能独立制造汽车,而且是豪华轿车。红旗就不用说了。仅以档次低一些的上海牌为例。上海其实是仿奔驰220S的。配备的直列6缸2232毫升国产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130公里。我个人感觉上海牌的舒适程度要远远超过现在的桑塔纳。

但是上海牌进入90年代就消声匿迹了。现在说起上海的轿车人们多半想到的是上海大众。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上海牌的垮台呢?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需求不足,产量太少。单从市场的角度看。上海,红旗等品牌的生产并不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的。其对象始终是政府和企业以及这些单位的高级干部。从1958年初装到1991年停产一共只生产了7万辆。这还不到它当初仿制的奔驰一年的产量。产量低自然成本就降不下来,而且也就没有更新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动力。上海牌仿制成功后就几十年一个模样,再也没有进步。桑塔纳进入中国虽然是70年代末的技术,但还是比上海牌50年代的技术要先进20年。所以上海牌在市场竞争中先天不足。

另一个问题就是发展政策的问题。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主要汽车消费者是企业与政府机关。各级单位中购买轿车的决策者用的都是公款。对汽车的价格一般并不在乎。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自己的屁股下的弹簧有多软,和汽车是不是冬暖夏凉。改革开放前期政府对进口汽车收取高的吓人的 200% 到 300%的关税,另一方面却又没有明令各级机关和企业不得购买进口汽车(其实是有令而不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结果造成走私汽车成为一有利可图的大买卖。这就进一步打击了中国的轿车行业。后来总算政府开始推行汽车要买国产的。但这时所谓的国产早已是外国品牌的天下了。

本来,据说引进大众是为了学人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然后自己发展自己的品牌。结果到了最后却成了给别人打工占领本国的市场。这是真正的引狼入室。大众与上海汽车公司合营,把上汽的所有熟练工和高级技术人员都挖走,把老弱病残全留下。几重打击之下,上汽当然后继无力。最后属下本来成套的厂房设备全部拆的拆,卖的卖,合并的合并。上海牌从此不复存在。

所以这是个指导思想的问题。从内因上讲,改革开放前政府集中精力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对于民用轿车的生产始终是抱着“你有我也有”的态度,不注重发展产品的技术革新。另一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低,无力消费汽车这种大件。改革前的轿车工业遂走上了“贵族化”的道路。

开放后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市场情况并无多大改变,各级单位的决策者在没有外力束缚的情况下自然会选择技术先进,价格相对便宜的进口车。这和德国的容克贵族们要进口外国的廉价工业产品是一样的。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而不是爱不爱国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政府对本国产品进行保护。进行保护并不是说不让外国产品进来。完全没有外来的对比和刺激,不过是闭关锁国。保护应当是让外国的产品进入,但主要的目的是仿制和超越。但政府当时追求的却是所谓的“国产化”。甚至直到今天我们还听到“帕萨特”的国产化率有多少多少这种话。

国产化当然是要的。但是这种国产化其实比50年代的仿制还不如,只不过是步亦趋步的跟在洋人的屁股后面依样画葫芦而已。谈不上技术的改进和创新。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且,这种“国产化”的比例越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也就越深。盖所有的创新都来自外国,从局部效益来看,当然没有必要再另起一套炉灶。但从整个国家的产业和科技发展来看却是极其有害的。依赖外国技术的结果就是本国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减少。这样和平时期总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追赶。人家愿意给你的无非是些大路货。真正高精尖的东西是不会给,也不能给的。战争时期就靠着高精尖来制住你呢。

一个人才,一个产业,一个科技环境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也不单纯是国家投多少钱的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在今天投下巨款明天就能见到成效。所以中国人爱买外国车实在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